1980年3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耗费巨大的美国人口普查
允文
美国将在本月内进行它历史上的第二十次全国人口普查。
三月二十八日,美国全国八千六百万个居住单位的住户将收到国情普查局的普查表格。这种表格要求回答有关教育、婚姻、就业、收入、种族、性别、住房、能源、交通工具等一系列问题。住户必须在四月一日以前把表格填好后寄回。
根据美国宪法规定,国会第一次会议后的三年内和这以后每十年都要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一九七○年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当时普查的目的主要为了统计各州人口,以便按人口比例分配国会众议院的席位。随着情况的发展,调查内容逐渐扩充,普查资料也具有更多的用处。今年的普查结果也将成为分配五百亿美元联邦拨款的依据。这笔经费是按人口分配的。
美国这种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而今年的普查据认为更加复杂,花钱更多。
这种普查将涉及每一个美国居民。为了详尽地调查美国居民的全貌,人口普查要求把非法移民也计算在内。这是今年普查工作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据估计,美国全国有六到八百万非法移民。
为使这次普查结果尽量精确,国情普查局将雇佣二十七万名临时工作人员。联邦政府为这次普查拨出十亿美元的巨款作为经费,比一九七○年多出四倍。
人口普查为政府机构的各项事业,如学校、保健、社会福利、交通运输、能源、用水和污水处理等等,提供必要的统计数据。因此,调查结果将反映出七十年代美国人口、生活方式的变化,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今后十年内政府的各种社会福利工作和美国人的日常生活。


第7版()
专栏:

阿根廷军政府正式开始同各阶层政治对话
据新华社布宜诺斯艾利斯三月二十六日电 阿根廷内政部宣布,内政部长阿金德圭同进步民主党的两位领导人今天开始进行第一次会晤,这标志着军政府同各阶层的政治对话正式开始。据宣布,下一次对话将在内政部长和五位工业家之间进行。
据认为,在阿根廷目前的政治现实中,进行这种政治对话并非易事,因为无论对于军方还是文职人员来说,都缺乏进行对话的互相信任的气氛。


第7版()
专栏:

玻利维亚内阁辞职政局动荡
据新华社北京三月二十七日电 拉巴斯消息:据玻利维亚外交部长胡利奥·加雷特宣布,玻利维亚内阁全体成员已在三月二十六日提出辞职,以保证大选能够在六月二十九日顺利进行。
这次内阁集体辞职是在各主要政党和工会组织发表一项关于“捍卫民主”的文件后不到二十四小时发生的。文件要求立即改组内阁,以避免“改变、延缓或中断民主进程”。文件发表后不久,莉迪娅·盖莱尔总统表示,她准备就组成一个代表不同政治倾向的内阁一事同各政党进行会谈。
玻利维亚自一九七八年以来共举行了两次大选,以便恢复“宪制”和结束军人统治。但是没有一个总统候选人在选举中取得法定的半数而当选。盖莱尔在去年十一月就任临时总统并在今年一月确定六月间举行第三次大选以后,各派政治力量围绕大选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国内政局十分动荡。有的政党,如民族主义革命运动的成员参加了内阁,并拥护由它来领导选举进程;但是,左派民族主义革命运动等政党则指责内阁由民族主义革命运动一手控制,因而拒绝入阁。今年二月,盖莱尔为保证大选如期举行,对内阁进行了一次改组,但一些主要政党还是指责内阁仍然控制在民族主义革命运动手中,并且要求组成一个“能够确保廉洁的大选”的公正的政府。其后,盖莱尔提议邀请各主要政党领导人一起分析大选前的国内形势。这个建议遭到了各党的拒绝;政府原订二月底建立选举法庭的计划也没有能够实现。
最近,天主教神甫、《在这里》政治周刊主编路易斯·埃斯皮纳尔被不明身份的人暗杀,这一事件在玻利维亚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第7版()
专栏:

罗梅罗大主教被害后萨尔瓦多局势十分紧张
据新华社北京三月二十七日电 圣萨尔瓦多消息:自从萨尔瓦多大主教罗梅罗在二十四日被暗杀以来,萨尔瓦多社会动荡的局面有增无已。
据报道,三天来,政府当局派出的坦克和步兵一直在首都的街头巡逻,处于戒备状态的一万五千名武装部队的士兵奉命留在军营里,以避免同反政府武装组织发生冲突。但是,由反政府的武装组织和政治组织联合组成的群众革命协调委员会在二十六日发表声明,宣布自己处于战时状态,并且声称他们将保持这种战时状态,直到推翻目前的执政委员会为止。声明还呼吁从三月三十一日起举行八天的全国总罢工,抗议杀害罗梅罗。
有消息说,从罗梅罗被害的当晚到第二天清晨,在这个中美洲国家的首都发生了十多起爆炸事件,一些银行、商店和机关遭到破坏。在内地,反政府武装组织与治安部队发生冲突,有五人死亡。
关于罗梅罗大主教遇害的背景和由此而产生的后果,成了萨尔瓦多国内人们议论的话题。无论是“极左派”还是“极右派”都否认它们与暗杀有关,反政府的武装组织认为,罗梅罗是被“极右派”和军队杀害的。
萨尔瓦多执政委员会成员马哈诺上校在二十六日说,罗梅罗是被“外国的警事老手”杀害的,因此将要求国际警察机构协助调查这一案件。
罗梅罗大主教被杀一事在国际上也引起强烈反响。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美国总统卡特以及许多拉美国家的领导人、政界和宗教界人士,都强烈谴责杀害罗梅罗的行径。
据美国的通讯社报道,美国助理国防部长帮办富兰克林·克拉纳和助理国务卿帮办约翰·布什内尔二十五日在美国众议院对外关系小组委员会上说,有迹象表明,古巴正利用洪都拉斯的领土向萨尔瓦多的游击队提供人员和武器,企图推翻萨尔瓦多现政府。马哈诺上校随即否定了美国方面的这个说法,但是他说,萨尔瓦多的一些“左派”曾在古巴接受过游击训练。
拉丁美洲的外交界和报界人士把罗梅罗的被害同尼加拉瓜反对索摩查独裁统治的大规模斗争爆发前发生的《新闻报》主编查莫罗被害事件相提并论,预言萨尔瓦多将出现更为复杂的动乱局面。


第7版()
专栏:

久拉诺维奇说大国武装干涉威胁世界和平
南报指出南斯拉夫人民随时准备击退任何侵略
据新华社贝尔格莱德三月二十六日电 南斯拉夫联邦执行委员会主席韦·久拉诺维奇今天在联邦议会就南斯拉夫的外交政策问题讲话时谴责大国集团的竞争对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了日益严重威胁。
久拉诺维奇说,我们目前正面临着严重尖锐的国际局势。新的危机温床不断出现。大国和大国集团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在不断加剧。由于形形色色的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剥削和外来支配施加压力,各国和各国人民希望确保本国社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的愿望一直受到威胁。在日益加剧的国际关系中为对当代事态施加影响而在不断诉诸武力,为干涉他国内政则使用了各种武装干涉手段。这在阿富汗事件和印度洋事态中得到了体现。
久拉诺维奇主席强调指出,只有尊重联合国宪章原则,撤退外国军队,停止一切形式的外来干涉并尊重各国自行决定自己的生活和命运的权利,这些危机才能得到公正的持久解决。
久拉诺维奇在谈到南斯拉夫与中国的关系时说,铁托总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访问以及华国锋主席对南斯拉夫的访问为发展两国间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访问以来,两国的合作不断高涨。南斯拉夫愿意在此基础上和已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
他说,南斯拉夫同其他国家发展关系的原则基础就是独立。
久拉诺维奇在谈到同巴尔干邻国的关系时说,我们希望巴尔干地区成为各国和各国人民合作的典范。
据新华社贝尔格莱德三月二十五日电 南斯拉夫《解放报》三月二十四日在一篇署名文章中指出,南斯拉夫全体人民已经做好准备,决心击退任何人的侵略。
《解放报》还说,历史教训了我们:我们必须随时保持谨慎和警惕,并能进行自卫。目前复杂的国际局势就是对我们的准备和全民防御体系能力的一次特有的考验。这次考验表明,我国人民保持了高度的政治思想团结,并拥有击退任何敌对活动和颠覆活动的决心。
(附图片)
南斯拉夫人民军加紧军事训练,时刻准备击退任何侵略。


第7版()
专栏:

忆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陆 璀
今年三月二十九日,是美国进步女作家、中国人民的忠诚朋友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逝世十周年。一些关于她的、值得纪念的回忆,不禁涌上心头。
我初次认识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在一九四七年岁末。她刚刚结束了对中国的第五次访问,途经法国返美。那时,刘宁一、陈家康两位同志和我正在巴黎,分别在工、青、妇的国际组织中工作。我们邀请她和我们一起,在一家名叫“东方餐厅”的中国饭馆里欢度除夕。那时她已年逾花甲,白发如银,但脸色红润,精神矍铄。她虽然是世界知名的记者和作家,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和锐利的洞察力,却没有那一类人物所易有的傲气和锋芒,而是那末谦虚、朴素、平易近人。她举止安详,说话从容,声音轻柔,而谈锋甚健。端正的脸上,总是展现着一种具有特殊魅力的微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斯特朗满怀喜悦地告诉我们,那是她第一次去到延安,曾多次见到过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和朱德等领导同志,和他们一起度过一九四六年严峻的寒冬。那正是解放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毛主席向她发表了那个著名的谈话,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英明论断,指明了我们必胜的前途。这给了她以理论上的武器。她还说,刘少奇同志用了一整天时间向她谈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问题。同时,她还亲眼看到了我们的党和军队是如何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之中,和人民群众鱼水交融。她深深体会到,这正是我们必胜的力量的源泉,从而使她充满了信心。
她还告诉我们,一九四七年三月,当党中央决定暂时撤离延安时,毛主席和周恩来同志对她说,她必须离开陕北,这不仅是因为条件的艰苦,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她的任务是出去把中国内战的真相和前途告诉世界人民,特别是美国人民。因为,当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占领了我解放区的城市,尤其是占领延安后,必然会向全世界吹嘘这是中共的彻底失败和国民党的最后胜利。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由于不了解真实情况,很容易受这种宣传的欺骗。而斯特朗,作为一个访问过我华北和东北解放区,在延安呆了八、九个月,并多次有机会和我领导同志直接交谈的人,却不仅亲眼看到我解放区的巍然屹立和解放军的强大存在,而且也完全了解我放弃城市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她掌握第一手的材料,深信我们能够最后打败蒋介石。“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因此,她满怀信心地离开了延安,牢记着毛主席和周恩来同志的嘱托,在上海交涉回美国的期间,她就抓紧时间,写下了《中国的黎明》一书,向全世界预报中国革命的胜利即将到来。她说,巴黎一家出版社已决定把她这本新作译成法文出版了。我们都向她表示祝贺。
临别前,她把她从不离身的战斗武器——一架小巧的银色打字机送给了我们。
一九四八年秋冬,她再次从美国来到巴黎,准备取道苏联前往中国。我们又在巴黎重逢了。她作为美国一个妇女组织的代表,还和以蔡畅同志为首的中国解放区妇女代表团一起,参加了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妇女大会。然后,她就到莫斯科等待去中国的签证。
一九四九年二月中旬的一天,我在巴黎一家进步书店的橱窗里,惊喜地发现了她的新著《中国的黎明》。这本预报中国人民胜利的书终于出版了,我心里多么高兴啊!
不料,就在橱窗摆出斯特朗新作的第二天,晴天一声霹雳,突然传来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说什么这位世界知名的美国作家是个“间谍”,被驱逐出苏联。
于是,一夜之间,那家书店的橱窗里摆满了的《中国的黎明》,就象被一阵强台风刮跑了似的,全部消失了。
斯特朗会是间谍?这怎么可能?我的心头如压重铅,布满了疑云。
就在这时,一封信送到了我的手中。那是她取道波兰路过巴黎回美时,在巴黎机场停留几小时内给我写的一封亲笔信:
“我想你一定已经看到了报上的消息……我完全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我相信总有一天事情会澄清……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我知道,我来找你是不适宜的。但我希望,你能转告我的中国朋友们:我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忠诚朋友……我希望有一天,我还能在中国再见到你们。”
这短短的几句话,含意是多么深长,她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和信赖又是多么坚定不移啊!
从那时起,斯特朗蒙受了整整六年的不白之冤。她在国际上的声誉被毁无余,她的著作被停止出版和销售。她受尽了冷遇,申诉无门。但是,她仍然独自一人顽强地生活下去,并仍然辛勤地写作。尽管她遭受到这么大的冤屈和打击,她在后来写的《斯大林时代》一书中,仍能抛弃个人恩怨,毫无偏见地、客观公正地对斯大林个人及其领导下的苏联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这确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说明斯特朗具有一个真正革命者的高尚品格和开阔胸襟,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
六年之后,斯特朗蒙受的不白之冤才终于得到了洗刷。她被恢复名誉以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到中国来。但她为了取得护照,又进行了三年的斗争,直到一九五八年的春天(那时她已七十三岁!)她才终于实现了她当年离开延安时就怀抱的信念和愿望——第六次来到她所爱的中国,并且在中国度过了她最后的晚年。
这最后的十二年,对于她,仍然是辛勤劳动和紧张战斗的十二年。她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写了许多文章,编写了七十期《中国通讯》,向全世界介绍新中国的成就及其对世界人民的意义,反击一切对中国的造谣和污蔑。工作、劳动、战斗,已成为她生命的第一需要,直到她的心脏停止跳动。
她住在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的院子里。有几年的时间,我的住房和她的相隔只不过三十来米。我的窗户和她的遥遥相对。我每天都看到她屋里的灯光亮着直到深夜。有时,夜深人静,我在院内散步,悄悄走近她的窗前,从屋里传出来的
“嗒、嗒、嗒”的打字机声音清晰可闻。在纪念这位把一生献给人类进步事业、对中国人民怀有始终不渝的感情的美国朋友逝世十周年时,我的眼前又浮现出她那亲切而安详的面容,耳际又响起那“嗒、嗒、嗒”的打字机声音。


第7版()
专栏:美国通讯

再谈美国总统竞选形势
本报记者 王 飞
“美国选民情绪的易变、多变,是今年总统竞选运动的一个特点”,这是人们在这里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民主与共和两党三月二十五日在纽约州和康涅狄格州举行的预选,再次爆出了冷门,打破了这里报界和民意测验的预测。
据今天电视台公布的最后结果,民主党的肯尼迪在两个州都击败了卡特,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胜利。在纽约州,肯尼迪得票百分之五十九,得代表一百六十四名;卡特得票百分之四十一,得代表一百一十八名。在康州,肯尼迪得票百分之四十七及代表二十九名;卡特得票百分之四十一,得代表二十五名。在共和党方面,布什在康州击败里根,得票百分之三十九,得代表十五名;里根得票百分之三十四,得代表十四名;安德逊得票百分之二十二,得代表六名。但在纽约州,里根仍然遥遥领先,预计将得代表六十九名,布什仅八名,另四十名未定。由于共和党在纽约州的预选,只投票选代表,因此不计算选民票。
纽约州对两党的所有竞选人来说,是个重要的角逐场所,因为两党在这个州选出的代表名额之多,在全美国五十州中占第二位,仅次于加州。因此,肯尼迪在纽约州与康州的胜利,对于已被美国报界视为“败狗”的肯尼迪来说,真是双喜临门,使他乐得笑逐颜开。但对白宫来说,这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卡特夫人在投票前还在对选民说,卡特当天告诉她:纽约州的预选,“没有问题”。白宫新闻秘书昨夜承认,卡特对政府一些措施产生的影响,事先没有料到。
这里报界一般认为,肯尼迪之所以在纽约州获胜,是由于他充分利用了卡特政府的弱点,猛烈抨击政府在安理会投票问题上的立场及其反复,以争取占人口四分之一的犹太人的选票,由于犹太人投票踊跃,这次犹太人选民票竟占全州选民票的百分之三十八;抨击政府在大砍预算中,削减了对纽约市的援助及对穷人的福利开支,以争取少数民族和穷人的选票;抨击政府在内政外交上的处理不当,特别是“不能令人接受的”通货膨胀。
肯尼迪在两州预选中的胜利,大大鼓舞了他与卡特周旋到底的决心,鼓舞了他那个本已陷于困境的竞选班子的士气,其结果将是延长民主党提名竞选的痛苦过程,使民主党不能早日组织今秋同共和党的决战,从而有利于共和党。
但是,肯尼迪的胜利并不意味着他能从根本上扭转他目前所处的劣势。据今天最新的统计,尽管卡特这次在两州以不大的差距失利,但他在迄今为止的各州预选中所得的代表名额,仍以二比一的优势超过肯尼迪,即八百四十五名对四百零三名。白宫指出,如果肯尼迪要战胜卡特,他必须在今后每个州的预选中获得百分之六十的选票,而这显然是做不到的。专栏作家赖斯顿今天在文章中说得更绝:肯尼迪“尽管有麻省与纽约州的胜利,但他无疑是完了”。
布什在康州的胜利,并不出人意料,因为这里是他的故乡。但是,他的微弱多数的险胜,的确打破了美国报界关于里根会在该州领先的预测。从而给布什和安德逊以重振旗鼓、继续竞争下去的勇气。不过,必须看到,里根在三月二十五日获得了两项更大的胜利:一是康纳利当天宣布,他认为里根提名竞选已获胜利,并宣布他支持里根,并愿为他效劳,这为里根在得克萨斯州预选中的胜利扫清了道路;二是里根在纽约州的胜利,使他获得的代表名额激增到二百九十二名,而布什迄今只获得代表六十六名,安德逊只获得四十五名,两人都远远落在里根之后,不足以构成对他的威胁。
提前出版的三月三十一日一期的《新闻周刊》在论述美国大选的形势时说,“除了命运有不可逆料的突变,几乎不可抗拒的结果是:两党的竞选已经结束,今后美国选民将是在卡特与里根之间作出抉择。”而在这个抉择中,这里政界和新闻界人士依然比较普遍地认为,卡特蝉联白宫宝座的可能性更大。赖斯顿三月二十一日著文说:“共和党人这些天来所干的一切,似乎正中民主党的下怀。”“民主党怕康纳利、贝克尔、福特等人,共和党拒绝了他们”,
“共和党的竞选运动,好象是由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持似的。”他说,“卡特之所以运气好,在于他的敌人和对手——莫斯科、德黑兰和共和党帮了他的忙,并给他只留下了他所希望的唯一竞争对手(里根)。”
不过,有的报纸最近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人说里根无当选的希望,而他却过五关、斩六将,一路领先呢?据提前出版三月三十一日一期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说,白宫原来认为里根在共和党候选人中最易击败,但是,他们现在有了新的想法,即:击败里根并非易事。因为里根在共和党选民中获得的支持,很可能是美国选民情绪趋向保守的一种反映。美国选民中这种情绪的滋长,对美国大选的进程会产生什么影响,带来什么问题,看来这是观察家们今后需要密切注意的一个问题。
(本报华盛顿三月二十六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