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河南通讯

穷队变富队的领路人
——记新乡县刘庄大队党支部书记史来贺
在国务院举行的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研战线的全国先进单位和劳动模范第二次授奖大会上,一位身体壮实的中年人在热烈的掌声中登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宣读《农业战线全国先进社队和全国劳动模范倡议书》。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公社刘庄大队党支部书记史来贺。
从办合作社以来,史来贺带领着全村农民坚定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一个多灾低产、缺吃少穿的穷刘庄,变成了粮棉高产,牛马肥壮,楼房成排,机器欢唱,户户有存款,家家有余粮的富刘庄。同解放初期相比,刘庄的棉花平均亩产增长了三倍半,粮食增长了四倍半,总收入增长了三十多倍。一九七九年,全大队的总收入达到一百五十多万元,每人平均分配三百八十元。社员住房、就医、孩子上学等十五项开支都是集体出的。
刘庄是怎么富起来的?史来贺说:主要是社员群众齐心协力、辛勤劳动的结果;社员说,“要想富,干部得领好路!”
革命为了大家富
史来贺是怎样领路的,这要从他入党说起。
一九四九年秋天的一个黄昏,共产党员、土改工作队队长刘炳恒,找当时的民兵队长史来贺谈话。老刘说:“小史,你参加共产党吗?”史来贺问:“当党员和老百姓有啥不一样?”老刘耐心地对他说:“当党员,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坚决跟党走,建设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他又问:“啥叫社会主义呀?”老刘笑着说,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大伙儿都过上好日子。从此,“让大伙儿都过上好日子”这个坚定的信念,就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
一九五二年,史来贺当选为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他认为,庄稼人要想富,要先在土里找出路。刘庄地处棉花集中产区,史来贺就带领群众长期钻研植棉技术,一九五七年闯过亩产皮棉百斤关,受到周总理的表扬和鼓励。一九六四年,史来贺在“四清”中受了委屈,他不计较,不埋怨,继续领着社员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改良土壤。他和社员们一起,大风雪中,跳进冰水里修渠道,终于把七百多块坑洼不平的小块地改造成四大块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使全大队的棉花平均亩产由解放初期的二十斤提高到一百六十多斤,粮食平均亩产由一百七十斤提高到一千六百多斤。
文化大革命中,社会上大乱了十年,史来贺却领着刘庄人大干了十年。一九七六年上半年,有人说刘庄“生产上去了,路线错了”;还有人说什么“穷革命,富则修”。史来贺在刘庄苹果园里召开了党、团员和干部会。他气愤地说:“有人成天讲这路线,那路线,年终咱要分粮食,不能去分那‘路线’!”老史刚说完,人们就争着发言说,革命就是为了大家富,不是为了大家穷。谁的路线正确?年终看成绩。就在“四害”横行的这一年,史来贺和刘庄人横下一条心,白天务棉、粮,晚上盖楼房;还建成了一座造纸厂。这一年,全大队的总收入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近两倍。
一九六九年,一张十年收入分配表,引起了史来贺的注意。这张表上:一九六○年和一九六九年相比,刘庄总收入只增加六万多元;开支却增加四万七千元,其中生产成本增加一倍多。再看看分配情况,一九六○年每人平均一百六十三元,一九六九年只有一百四十一元,减少了二十二元。
统计表引起的变革
为啥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史来贺同社员们一起进行了分析:这几年,粮、棉产量虽然提高了,但是投资大,成本高。他们认为,这样搞下去会变成高产穷队;要想富起来,就要农、林、牧、工、副业全面发展。一九六九年,刘庄大队买进了第一台拖拉机,第二年又买进一台机床。史来贺同一些大队干部带头学技术,学管理,学摆弄机器。有了机器又解放出一批劳动力,投入到工副业生产中去。
十年来,史来贺带领着全大队社员,广开生产门路,先后建成了面粉厂、轧花厂、木器厂、机械厂、造纸厂等十来个工副业企业,年产值上升到一百一十万元。现在,刘庄大队拥有拖拉机八台,汽车四辆,大中型农具三百六十多件。机械化程度提高了,他们的骡马牛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一倍,建起了奶牛场,奶牛发展到八十多头;鲜奶吃不完,就加工成牛奶冰棍和奶粉,又办了食品厂,加工奶糖和各种奶制糕点。由于队办企业的发展,刘庄大队的农业产值由占全年总收入的百分之九十多逐渐下降到百分之二十多,林、牧、工、副业产值由占全年总收入的百分之七左右逐渐上升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当干部要享受在后
刘庄大队一年年富裕起来,新楼房一座座盖了起来,全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社员都欢欢喜喜地迁进了新居,史来贺还是住在原来的旧房子里。社员们再三劝他搬进新村,可是,史来贺还是那句话:“我同最后一批社员一起搬。”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是史来贺的一贯作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为了度过暂时困难,他用很大力量去抓生活,搞生产自救。为了让社员多吃一点,他甚至外出开会不带干粮。社员们眼看着老史一天天瘦下去,都恳切地劝他说:“老史,你带一点干粮吧!”可他总是摇摇头。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教育别的干部说:“困难的时候,干部的裤腰带就应该比群众勒得更紧些。干部要是吃饱了,就不知道群众饥了!”从此,别的干部也把群众的苦乐放在前边。
每逢过年过节,或者队里演戏、放电影,老史总是带着党员、干部下到饲养室,对饲养员说:“你们整天辛苦,难得有空看戏看电影,快走吧。”或者说:“你们一年忙到头,回家过个团圆年吧!”
老史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和党员干部,对干部子女也从不护短。去年他的孩子在大队的果园摘了几个桃。老史立刻把孩子找来批评。孩子却说:“摘个桃有多大关系。”孩子的回话,引起了史来贺的深思:损害了集体不认错,口气还这么大。他深感加强对干部子女教育的重要。他对孩子说:“集体的规章制度是社员共同订的,干部子女为什么不带头遵守?如果想摘就摘,想拿就拿,这个集体还怎么管理?不能因为家长是干部就闹性子。”孩子主动向社员们承认了错误,老史也作了自我批评。别看这些小事,对社员的影响很大。每当提起这些事,群众总是满意地说,老史把心都替俺操到了,俺只有一个心眼干活了。
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童明井 郭继明 郑芳梅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自治区制订落实政策有关规定
推动春耕生产 加快农牧业发展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电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认真总结三中全会以来农牧业发展的经验,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制订了继续批判极左路线,进一步落实农村牧区各项政策的有关规定,调动了各族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们决心夺取今年农牧业更全面的丰收。
去年年初,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按照三中全会精神,作出了农村牧区政策的十条决定,深受农牧民欢迎。加之气候条件较好,去年农牧业生产取得了近十五年来罕见的好收成。自治区党政领导同志通过在农村牧区调查研究,认识到,要尽快地恢复和发展全区农牧业生产,当前主要还是要强调解放思想,进一步用党的政策去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因此,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于今年初联合发出了《关于农村牧区政策问题的补充规定》和《关于发展畜牧业方针政策问题的几项规定》。各级党委组织了工作队,到农村牧区同社队干部、社员一起,结合抗灾保畜和春播准备工作,一项一项地进行检查落实。
内蒙古自治区的广大基层干部和社员对自治区党委的两项规定表示满意。他们说,两项规定,一是强调“因地制宜”和“全面发展”,充分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强调各地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调整生产布局,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农牧林副渔结合,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自治区只下达年度的畜产品、粮、油、甜菜产量的建议指标和收购任务。生产安排和增产措施,均由生产队决定。这样,生产队就有权抵制任何人的瞎指挥。二是强调进一步克服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提倡继续积极推行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做到奖罚分明,及时兑现。还规定社员口粮和牧民肉食分配也要采取人口和劳动工分相结合的办法,多劳多吃。三是充分体现了让农牧民休养生息,争取国家、集体、个人尽快富裕起来的精神。这些政策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落实,有力地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春耕工作,加快了全区农牧业生产发展的步伐。


第2版()
专栏:在地方报纸上

讲究成本 增产增收
据《新华日报》报道:江苏省高邮县八桥公社忠堡大队去年粮食总产比大丰收的前年增长百分之十八,农业成本却比上年下降百分之八,做到了高产量、低成本、增产增收。他们的经验是:“大河里的水是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的,降低成本也要从一分一厘钱抓起。”例如,为解决高产所需要的肥料,他们总是每年拿出一部分粮田种植绿肥,集体和社员的猪仔饲养量保持在一人一点五头;割青草,捞水草,还田秸秆共六十多万斤,使每亩有机肥达到八至十方。在做到以有机肥为主的同时,他们还坚持科学使用化肥,改面施为深施,改撒施为穴施,改单施为磷氨混施,并注意看天看苗看地施肥。这样,全大队仅此一项,节省开支五千四百元。忠堡大队干部群众还处处精打细算。大队建立了一整套农机具等物资管理责任制度,去年单柴油费用,就比上年下降一千九百五十元。农用塑料薄膜、化肥袋都及时回收,好的继续使用,坏的也不丢弃,派上别的用场。就连扣牛和场头用的绳索,也是利用河坎种植红麻自己加工。
为此,《新华日报》发表题为《从一分一厘抓起》的署名文章:孤立地看,一分一厘钱真可谓不足道哉;殊不知,正是若干个一分一厘钱,积累成一角、一元、千元、万元。当前,一些社队之所以成为“粮食过千斤,分配没现金”的高产穷队,往往正是与忽视“一分一厘”、种田不讲成本有很大关系。
高邮县一位同志算了一笔帐:这个县去年粮食总产十亿零八千万斤,如果生产每斤粮食的成本降低五厘钱,则全县可节约五百四十万元,平均每个农民可增加收入七元七角。这笔帐清楚地显示出,“一分一厘”直接关联着成本的多少和社员收入的高低,实在不可小看。
有些同志也知道降低成本的重要,但到落实措施时却顾虑重重,停留在口头上,特别是那些产量高、成本也高的单位,对降低成本很有点信心不足。克服忧虑、增强信心的办法之一,就是眼睛向下,发动和依靠广大社员群众,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处处精打细算,事事不忘节约;努力开源节流,充分挖掘人才、土地和物质资源的潜力,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降低成本的门路多得很,重要的是需要我们脚踏实地,注重行动,扎扎实实从一分一厘钱抓起,须知:一万个“○”抵不上一个“一”。


第2版()
专栏:

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罗城县委帮助仫佬族人民发展经济
据新华社南宁电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县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帮助仫佬族人民发展经济,改善生活。
仫佬族有七万多人口,集中居住在罗城县的东门、四把两个公社。为了帮助仫佬族人民迅速发展经济,罗城县委派了两位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到仫佬族聚居的东门、四把两个公社任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县委其他领导成员平时也经常带领机关干部到少数民族社队去帮助工作。一九七八年,县委还组织一支一百多人的规划队伍,深入仫佬族居住的村寨,帮助他们制定发展经济、文化的规划。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穷队,县委还从物力、财力上给予扶助,几年来搞农田基本建设、人畜饮水、农业机械配套设备等支出的费用共十九万多元;扶助山区大队修筑了十二条总长一百二十公里的公路,还拨款帮助他们购置了一批手扶拖拉机、柴油机、抽水机等。
仫佬族地区煤田绵延百里。县委派出技术人员,并拨出专款和设备,帮助改造、新建了十七个社队小煤矿和一批小煤窑。去年,这些小煤矿、小煤窑生产了二十万吨煤,相当于一九七五年的十五倍。


第2版()
专栏:

郴州地委重视解决童子村等缺水队的问题
本报讯 本报一九八○年二月十一日发表《盼水早日流到村——关于缺水的穷队童子村的调查》一文以后,中共湖南省郴州地委非常重视。为了早日帮助童子村解决吃水和灌溉问题,地委派出以农办副主任为首的工作组,专门去童子村及香花岭公社进行调查。调查之后,地委专门听取了他们的汇报。现在,地区水利水电部门已根据调查情况,作出了关于香花岭公社水利工程的实施计划。郴州地委和临武县委为改变童子村及整个香花岭公社的穷困落后面貌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正在逐步落实。
根据郴州地委工作组的调查,象童子村那样的缺水穷队,在临武县香花岭公社不只是一、二个。长期吃水困难的就有三十二个生产队、三千六百多人。郴州地委研究决定,首先要尽快解决人畜饮水的问题。今年计划开凿隧洞五个,接水管九千二百米。这项工程完成后,有二十九个生产队、三千零六十四人可以不再愁水吃了。
为解决农田灌溉用水问题,他们计划从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一是增修水利设施,扩大蓄水量;二是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增强保水能力;三是认真做好排除污染,净化水质的工作。为提供电源,拟在近期内修建几处小电站。
对于如何发动群众,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挖掘生产潜力,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地委、县委也作了具体安排。广大干部群众已经积极行动起来。


第2版()
专栏: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更有利于农业全面发展
湖北省农林牧副渔投资增百分之七
新华社武汉电 今年,湖北省调整农业内部基本建设的投资比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使农、林、牧、副、渔五业的基建投资,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七点七。
过去,湖北省的农业建设投资,主要用在农田水利建设上。现在全省大、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已有相当的规模,抗灾能力普遍增强,在这样的情况下,适当缩减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增加农、林、牧、副、渔五业的建设投资,会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由于调整了农业内部基建投资比例,有些部门的工作今年将有较大发展,如农业科研,长期以来基建投资较少,使许多科研项目因无设备而不能开展工作。今年拨给他们基建投资二百七十多万元,购置了大批科研设备,为正常的科研活动创造了条件。种子公司过去是湖北省农业基建投资的短线部门。今年,给这个公司增加了基建投资,使种子“四化一供”建设得到发展。经过调整,湖北省今年的农田水利建设也比去年更加扎实了。


第2版()
专栏:建议

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种植习惯
在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一般都有当地的传统作物和种植习惯。那些传统作物又往往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我们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否则难免会招来新的麻烦。近几年来,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大力推广种植冬小麦,压缩青稞的种植面积就是一例。
青稞和蚕豆、豌豆是藏族同胞的传统作物,一般产量较低,亩产二三百斤。后来有关部门发现,西藏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很适宜于冬小麦的生长。据统计,一九七二年,全自治区播种的冬小麦还只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的百分之三点五七,到一九七八年已发展到百分之二十三点三七。大量推广种植冬小麦的结果,粮食产量确实大幅度上去了,这是很大的成绩,但也产生了新的矛盾:
首先,是影响了西藏群众的生活习惯。糌粑(青稞炒熟后磨成的面)是藏族群众的传统主食。藏族群众往往一次就炒很多青稞,吃几个月、半年甚至一年。西藏地广人稀,藏族群众上工路远,他们一般中午不回家吃饭。糌粑携带方便,吃用简单,到地里劳动或上山放牧,用“唐古”装上,吃时用冷、开水一和即可进餐。而冬小麦磨成面还得做成馒头、面条,这种面食一则藏族群众不习惯吃;二则加工费事费工;三则燃料不好解决。
其次,影响土地的肥力。藏族群众过去有青稞和豆类轮流倒茬种植的习惯。豆类产量低,但种植豆类的土地可以留下大量根瘤菌,搞青稞、豆类轮流倒茬种植,既种地又养地。如果只种冬小麦,肥料跟不上,土地得不到轮作休息,势必造成土地的贫瘠。
第三,影响副食品原料的来源和牲口饲料的供应。过去西藏种植不少蚕豆和豌豆,藏族群众拿一部分和着青稞磨成糌粑,这样糌粑更香;拿一部分做牲口饲料。此外,在副食中藏族群众喜欢吃粉条,过去是靠内地运进去。蚕豆、豌豆是做粉条、豆粉的原料。为了减少运输压力,满足藏族群众的要求,西藏各地先后修建了粉条厂。这几年推广种植冬小麦,蚕豆、豌豆种得更少,收不上原料,年产几十万斤粉条的拉萨市粉条厂今年不得不停产。粮食部门供应牲口的饲料,有一部分也改供应冬小麦。冬小麦价钱高,据说骡马吃了还要拉稀,群众对此也有意见。
总起来说,冬小麦在西藏是属于高产作物,适当推广种植,增产粮食,这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但推广得过急,就会影响藏族群众的生活。发展农业,要从实际出发。特别是象西藏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尤其要注意这一点,种什么,种多少,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
罗茂城


第2版()
专栏:

湖南省今年农贷资金增加
新华社长沙电 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我国支援农业生产的资金正愈来愈多。据湖南省农业银行统计,全省今年可发放的农业贷款和预购定金将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二十。
这个省重点粮棉产区的澧县,已经筹集的农业生产资金达四千多万元,平均每亩三十元以上。
这些资金中有一部分是农村储蓄余款,到二月份为止,湖南省农村储蓄总额已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四十。


第2版()
专栏:

四川省米易县红光公社二大队第八生产队社员在管理早稻秧田,力争今年农业更大丰收。 本报记者 陈 捷摄


第2版()
专栏:

云南省景洪县橄榄坝公社党委在领导好生产的同时,帮助傣族社员解决住房问题,使百分之八十的家庭住上了瓦顶竹楼。
新华社记者 周重要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