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劲松傲冰雪 寒冻独舒妍
——喜读黄文欢同志的南行诗
周寒庄
元宵佳节,我们几个曾在越南工作的老朋友去看望黄文欢同志。他春风满面,正在灯下挥笔书写最近访问滇、桂、粤途中所作的几首汉文诗。很自然地,我们的话题就从诗开始。
越南的老一辈革命家,许多人通晓汉文,爱作旧体诗。黄文欢同志谈到胡主席的一首七绝《元宵》,情不自禁地就吟诵起来:
今夜元宵月正圆,
春江春水接春天。
烟波深处谈军事,
夜半归来月满船。
胡主席常以汉文诗抒发自己的革命豪情,黄文欢同志也有这种雅兴。他摆脱黎笋一伙的控制来到中国后,已写了十几首汉文诗,有的曾在报上发表,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这次会见,我们又有机会读到他在南行期间的几首新作。
滇池忆昔
黄文欢同志到达昆明时,北方已是千里冰封,昆明却仍温暖如春,茶花怒放。他重游大观楼,登高远眺,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四十年往事注到心头,于是即兴写了一首《游大观楼》:
四十年前一叶舟,
寻师泊过大观楼。
恭聆指点长征路,
路既昭然走到头。
一九三九年,黄文欢同志第一次来到昆明,作为印度支那共产党海外部三个领导成员之一,在越侨中进行革命活动。次年春天,胡主席也到这里,直接指导海外部工作。一天,黄文欢同志和几个刚从越南来的青年,在滇池的一叶扁舟上,聆听胡主席意义深远的教诲。四十年过去了,越南革命在胡主席指引的道路上,走过艰难曲折的漫漫长途,取得了胜利,但又遭到黎笋一伙的破坏,革命成果转眼烟消云散。抚今追昔,怎不激起这位老革命家的无限感慨。他用诗的语言,表达自己不可动摇的革命决心。
旅居昆明的越侨,有的是黄文欢同志当年的老朋友,有的是早就渴望见到这位革命老人的年青一代。在一次感人的会见中,他们心情激动,纷纷向黄伯伯诉说黎笋一伙在昆明的总领事馆对越侨的敲诈勒索,诉说他们回国探亲时看到亲友遭受迫害的惨状。一位中年妇女越说越难过,失声痛哭,引起在座越侨的极度悲愤。有人泣不成声,有人激动地站起来,表示要坚决同黄伯伯一起继续进行革命,打倒黎笋一伙,挽救垂危的祖国。此情此景,深深激动黄文欢同志。他又写了一首《与侨胞会面》的七绝:
久别今朝再聚逢,
亲情洋溢尽由衷。
寒暄话里多慷慨,
乐见心坚又志同。
邕江情深
广西是黄文欢同志极其熟悉的地方。早在二十年代,为了寻求救国的道路,他第一次越过边界进入中国,就首先来到这里,开始踏上革命征途。四十年代初,他又从云南来到广西,在胡主席直接领导下,聚集越南革命力量,转回国内建立革命根据地,为八月革命夺取全国政权打下基础。越中边境,两国人民同饮一江水,同烧一山柴,两国革命者互相支援,休戚与共。黄文欢同志曾多次往来于这一带,进行革命活动。越中战斗友谊就象邕江和越北的奇穷河,一脉相通,长流不息。对此,黄文欢同志感受至深。这次重游邕江,触景生情,他对黎笋一伙破坏越中友谊的罪恶活动特别愤慨,写了《游邕江有感》:
邕江江水贯奇穷,
中越长流一脉通。
几块顽礁横水面,
那能阻塞大江洪。
粤海抒怀
谈到越中两国革命者的传统战斗友谊,黄文欢同志给我们看了他南行期间在广州发表过的两首诗,并特别就赠《南方日报》的七言绝句,作了动人的解释:
一九二六年,他和一批越南青年来到广州,进胡志明主席创办的“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学习。当时越南青训班同毛主席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关系密切。讲习所有许多教员给青训班讲过课。说到这里,黄文欢同志深情地谈起一件事:一九五○年,胡主席访问中国,毛主席设宴欢迎。席间,刘少奇同志对胡主席说,中国大革命时期,他曾在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讲过课,并问现在还有哪些学员在?胡主席指着黄文欢同志说:“他就是。”胡主席随即叫黄文欢同志向老师敬酒。黄文欢同志斟了满满一杯,走到刘少奇同志面前。他们十分高兴地一饮而尽。
黄文欢同志还谈到周总理。他说,周恩来同志二十年代也在广州,从那时起就很关心越南革命。多少年来,中国援越,事无大小,周总理都亲自过问。他同周总理常常见面,结下了极其深挚的革命情谊。黎笋篡夺了越南党和国家的领导权后,出卖国家利益,把越南的独立主权拱手奉送给外国,使越南国内民生凋蔽,贪污盗窃成灾,公安特务横行,人民极端痛苦;革命战争时期龙腾虎跃的大好局面被葬送了,当年滚滚向前的革命洪流,忽然盘涡倒卷,波沉浪寂。当时黄文欢同志身在国内,痛心疾首,特别想念周恩来总理,曾写了一首《寄周恩来同志》:
摇笔临书感慨深,
南天晴忽转为阴。
亲秦早中张仪计,
亡楚何伤靳尚心。
狐鼠纵横城社冷,
鱼龙寂寞浪波沉。
何当共把青香盏,
畅叙春秋一寸忱。
这首诗,不仅抒发了他对周总理的一片深情,更表达了他对越南风云变色的忧愤。人们可以从这首充满激情的诗篇,看到一位对越南人民解放事业忠贞不渝、奋战不息的老革命家的胸怀。
通过他所谈的这些往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他在广州所写的下面这些诗句的丰富内容和深刻意义:
顺路南行访五羊,
情弥亲密义弥彰。
原来同志加兄弟,
越秀山高珠水长。
青松傲雪
胡主席早年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诗篇:
古诗偏爱天然美,
山水烟花雪月风;
现代诗中应有铁,
诗家也要会冲锋。
黄文欢同志就是这样一位诗家。我们曾读过他在各个不同时期的一些诗,深感诗人的心总是同越南人民的脉搏一起跳动。他的诗是人民斗争洪流中飞溅起来的一簇簇浪花。这次来到中国后,他的许多新作,战斗性更加明显了。他把黎笋一伙比作古代给鲁国造成长期灾难的庆父、横陈水面妄图阻挡江洪奔流的顽礁、缘槐的蚂蚁、撼树的蚍蜉,谴责他们“引狼入室”、“以友为仇”,断言历史将不会饶恕他们祸国殃民的罪行。这些生动的形象和比喻,是对黎笋一伙的无情揭露和鞭挞。黄文欢同志的一首诗,就是声讨黎笋一伙的一篇短小精悍的檄文;对苦难深重的越南人民,是激励斗志的战鼓,照亮黑夜的明灯。
对中国睦邻友好,是胡主席的根本方针。黄文欢同志说,黎笋一伙背叛这个方针,以中国为敌,是造成目前越南人民一切灾难的总根源;因此,维护越中传统的战斗友谊,是关系到越南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正当黎笋一伙猖狂反华的时候,作为胡主席革命事业的捍卫者,黄文欢同志挺身而出,以维护和发展越中友谊为己任。他把中越传统的战斗友谊比作凌空高耸的越秀山和源远流长的珠江,比作冲开顽礁奔腾向前的大江洪。吟咏这样的诗句,中越两国人民的心更加亲近,而反华叫嚣更显得卑鄙无耻!
黄文欢同志的汉文诗,在艺术技巧方面自有其独特的风格,通俗易懂,又常巧妙地运用中越两国人民所熟知的典故,结合现实斗争,寓以新的含义,使读者获得极其深刻的印象。
告别黄文欢同志时,我们想起他早年写的几句诗:
劲松傲冰雪,
寒冻独舒妍。
砥柱屹中流,
波涛自枉然。
革命要大革,
先觉必当先。
这些诗句,是黄文欢同志对革命者高尚品德的颂扬。今天读来,我们感到,这不正好是黄文欢同志的写照吗!(附图片)
黄文欢同志在广州挥笔赋诗赠《南方日报》。潘家珉摄


第7版()
专栏:

观瀑记
清晨,从加拿大第一大城市蒙特利尔出发,我们前去游览有“天下奇景”之称的北美尼亚加拉大瀑布。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沿途金黄色的田野,苍翠的山峦,忽闪而过。当我们抵达目的地时,已是薄暮时分。
尼亚加拉瀑布所在地,是一个约有七万人口的城市,就叫尼亚加拉瀑布市。为了尽早看到大瀑布的夜景,我们当天就来到尼亚加拉瀑布的上游。宽阔的尼亚加拉河,水流湍急,浪花四溅。落日的余晖,把大地涂上一层淡淡的桔黄色。远山近水,宛如一幅美妙的水彩画。天际,珠幔般的水花如烟似雾,在夕阳照射下,恍如一片七彩虹霓,灿然入目。彩虹下面,发出雷鸣般的巨响。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真所谓“未见其面,先闻其声”了。
华灯初上,观看瀑布夜景的人群从四面八方涌来,扶老携幼,熙熙攘攘。我们来到了马蹄形瀑布旁,凭栏眺望,但见瀑布以雷霆万钧之势,飞泻而下,瀑声轰吼,好象战鼓雷鸣,慑人心魄。微风吹来,雨点阵阵。这是由瀑布蒸腾的水气凝成的水滴。马蹄形瀑布水量大,溅起的浪花和水气,有时高达数十米。要是你走到瀑布近处,浪花会把你溅得一身是水。尤其是夜晚,凉风越吹越猛,把水花愈吹愈远,在离瀑布几十米的地上全是“雨水”,初来的人还以为天在下雨呢!置身此处,真可使人倦意全消,别具一番情趣。
晚上九点多,在加拿大这边特地用各种颜色的聚光灯,从不同的角度照射瀑布,每隔不久,又变换一种灯光,景象也随之千变万化,五光十色,迷离神奇。因此,夜景的瀑布比白天显得更加多姿多彩。
翌晨,我们又来到尼亚加拉大瀑布前。白天的瀑布又是另一番景象。游客可以下到河谷岸边观看,也可乘船在河上游览。我们乘电梯到地下室,从通道走到瀑布的“腹部”。那里开辟了一个洞口,哗哗的水声从洞外传来。从洞口往外看,只见白茫茫的一片,串串水珠挂在洞前,真有点象西游记里描写的花果山水帘洞哩!
从原道折回,转个弯,顺阶下行,出洞口,就到尼亚加拉河边的观瀑台。扶栏仰望,只见河水以排山倒海之势直冲而下,令人惊心动魄,大有“水从天上来”之感。
返回地面时,太阳升高了,游人也多起来。靠近马蹄形瀑布不远的小山岗上,有一座斯凯伦塔,共三十一层,下面二十四层为骨架,从第二十五层往上,是一个多角形的“塔”和卖纪念品的商店,最高一层是天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游客可乘塔内电梯直升塔顶,登高望远。此时晴空万里,可以看到远处的多伦多市、伊利湖、安大略湖和美国的水牛城。
瀑布旁边有很多花园和公园,有名的如“彩虹花园”,植有多种奇花异卉。漫步在草坪上,观瀑时那种扣人心弦的紧张之感,顿然消失。
尼亚加拉瀑布水量多,冲力大。安大略省政府在这里建了一座规模巨大的水力发电站。在大瀑布不远处的斜坡上,建了一个大“花钟”,面积达一千多平方英尺,圆形钟面是用二万四千棵花卉“植”成的。每小时发出悠扬的报时钟声。当我们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告别尼亚加拉大瀑布时,花钟的时针正指着上午十时三十分。
劳崇聘 文并画(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新兴的蚯蚓养殖业
沈于
美国蠕虫养殖销售协会曾估计,全世界蚯蚓养殖业一年的交易额达十亿美元之多。在美国有不少人靠养殖蚯蚓起家。卡特的堂兄弟休·卡特,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利用一口旧棺材养殖蚯蚓,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到每年销售价值一千五百万美元的蚯蚓。美国鱼饵业协会主席罗纳德·盖迪从一九六七年起,用二十美元的资金养殖蚯蚓,十年后发展到拥有三十多名推销员的规模。
这个新兴行业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是因为人们不断发现蚯蚓的新用途。蚯蚓能松土,被誉为“活犁”,用这种“活犁”松土,不会损伤一颗幼苗。蚯蚓的排泄物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化合物,可以称为最好的天然有机肥料。伦敦郊区的家庭小花园协会有一处苗圃,过去要由人工耙锄松土,现在已利用蚯蚓代替,既可松土,又为苗圃增施肥料。
蚯蚓不仅可以做鱼饵,也可以作家禽饲料。据测定,干蚯蚓所含蛋白质达百分之七十。在美国曾有人用切碎的蚯蚓加苹果汁制成蛋糕,味美可口,创始人因而获得五百美元的奖金。此外蚯蚓还可作药材,中药名为地龙。
蚯蚓的用途最受重视的是它有清除垃圾的本领,甚至还有变废为宝的神通。加拿大安大略的克劳克,在一九七○年说服当地环境保护机构提供给他一千美元作资金,试验用蚯蚓来消化垃圾。现在他饲养的蚯蚓每周可消化二十吨垃圾。美国有人把七吨半捣碎的垃圾运到蚯蚓养殖场,不到一个月就被一百万条蚯蚓消化掉。后来又运去十吨未经捣碎的垃圾,除玻璃、金属、橡胶、塑料外,全部垃圾只经过七十八天都被蚯蚓消化了。
蚯蚓这种消化垃圾的能力引起比较关心环境污染问题的日本企业界的注意。日本一家造纸厂为了清理纸浆残渣,每年要耗费四十万美元。他们决定从美国进口一百二十五吨蚯蚓来解决这个问题,把纸浆残渣变成农用肥料。引进的这批蚯蚓,只要注意护理,不被鸟、蛇、蛙等吞食,一年就可赚回购买蚯蚓的费用。
据估计,利用蚯蚓每天处理一百五十吨垃圾的设备费用约为一百五十万美元,但是这些蚯蚓每年可以生产一万八千吨肥料,外加二千五百吨增殖的蚯蚓。因此,有人设想,也许有朝一日可以利用蚯蚓来处理数以万吨计的城市垃圾。


第7版()
专栏:

泰国的廉价旅游
泰国宣布,一九八○年为旅游年。今年,在大力接待外国游客的同时,还要推广国内旅游事业,为学生和收入较低的青年职工开办廉价的旅游活动。
泰国旅游局鼓励各旅行社尽力发展国内旅游事业,为年轻的旅游者提供廉价的食宿和交通工具,印制各种导游资料和供应旅游纪念品。他们特别强调旅游从业人员必须以热情好客的态度,接待来自外地的游客。
泰国内阁已指示交通部门,在一九八○年旅游年内,民航、铁路和公路交通部门都要给国内旅游者以特价优待。
在政府的号召下,泰国国内旅游事业正在迅速发展。各省都在增建饭店、旅馆,增辟旅游专线,修缮名胜古迹。泰国民族文化委员会正在许多省建立文化中心,发展地方的民族文化艺术和娱乐、体育活动。
正汶


第7版()
专栏:

山国旅游引人入胜
尼泊尔是个内陆山国,境内山高雪厚,河流湍急,森林茂密,山花烂熳。旅游业自一九五一年开办以来,发展较快。外国游客一九六六年为一万多人,今年将达二十万人。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外汇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外国游客到尼泊尔大多为了一睹雄伟的喜马拉雅雪山,观赏拉帕底河谷的天然动物园,或租直升飞机到如来佛诞生地游览。
(吕)


第7版()
专栏:

日本的住宅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住宅大量毁于战火。战后,在近一亿人口中约有两千万人、四百二十万户缺房,情况相当严重。此后,住宅建设逐步发展,到一九六八年,已拥有住宅二千五百五十九万套,与全国二千五百三十二万户数相比,已略有多余。从全国范围的房荒到情况基本扭转,经历了二十多年。
发展速度先慢后快四十年代后五年建造住宅七千四百五十万平米,五十年代为一亿六千六百八十万平米,六十年代五亿零八百九十二万平米,七十年代前九年十一亿五千零三十万平米。这反映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
所占比重由低到高一九五一到一九七○这二十年中,日本新建住宅的面积,占全部新建筑面积的比例,除一年略低外,一直保持在百分之四十以上,但比西欧、美国仍有相当差距。例如美国一九六○年至一九七三年平均为百分之六十一点八;法国一九六○年至一九七○年平均为百分之七十点七。但是进入七十年代后,日本的平均数已上升为百分之五十九点二。
每户面积从小到大战后几年为了应急,日本住宅的平均面积只有四十一平米。五十年代平均为五十七平米,六十年代平均六十平米,七十年代前九年上升为每户平均七十七平米。当然,这个数字仍低于西欧和美国。
重视发展传统建筑在大力发展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同时,重视传统建筑的发展。日本住宅,尤其是农村住宅,大部分是传统的木造低层小住宅。一九七七年新建的一亿一千八百万平米住宅中,木结构占百分之七十一。近年,以钢筋混凝土大板、钢结构构件、钢结构的盒子式房间,以及木结构屋面、壁板、楼板等商品化构件建造的装配住宅,已占新建住宅的百分之十。
林之群(附图片)
日本新建的城郊住宅


第7版()
专栏:

世界最早的银币
世界上最早流通的银币,据认为是一四八六年罗马帝国泰勒尔省的大公西格斯蒙德命令铸造的,它也是第一枚铸有公元纪年的银币。
这枚银币一面铸有西格斯蒙德大公骑马披甲的形象和“1486”的字样,外围装饰着一圈盾牌;背面是西格斯蒙德站在一头狮子和一顶头盔之间。这枚银币保存在美国华盛顿史密斯森国家历史和技术博物馆。 顾健(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