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0-03-13

1980-03-13新闻联播 文字版

巴政府否认发生未遂政变

第7版()<br/>专栏:<br/><br/> 巴政府否认发生未遂政变<br/> 新华社北京三月十二日电 据路透社伊斯兰堡消息:巴基斯坦政府十一日否认巴基斯坦曾经发生企图推翻齐亚·哈克总统的未遂政变。这一天,有通讯社报道说,哈克总统粉碎了一场政变阴谋,逮捕了一批高级军官。对此,政府发言人穆吉布·拉赫曼·汗说:“没有发生未遂政变或任何此类事情。”

欲盖弥彰

第7版()<br/>专栏:札记<br/><br/> 欲盖弥彰<br/> 苏联占领军施用毒气残杀阿富汗人民的血腥暴行,被人们揭露之后,莫斯科恼羞成怒。三月七日,塔斯社的评论员跳出来把法新社大骂一通。他怒气冲冲地指责法新社播发的一篇苏联军队对阿富汗居民使用毒气的通讯是“荒谬的捏造”,是一种“不体面的行为”。<br/> 其实莫斯科的这位评论员何必动肝火呢!侵阿苏军使用毒气伤害阿富汗人民,这对外界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不久前逃往巴基斯坦的阿富汗难民有亲身经历,苏联飞机袭击他们的村庄的时候,投下了“使人流泪、得病和造成死亡”的毒气弹筒。而且苏军镇压阿富汗人民手段之凶狠毒辣又何止施放毒气一项?他们用推土机挖坑活埋游击队员,随意杀害孤儿寡妇,甚至采取“焦土政策”,把整个村庄夷为平地,真是不胜枚举。苏联在阿富汗的所作所为,已经不是什么“不体面的行为”,而是不可恕的罪行。<br/> 常言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苏联霸权主义者既然干尽灭绝人性的勾当,却不让别人揭露,这是绝对办不到的。如果他们以为对别人破口大骂就可以掩盖自己犯罪的真相,那末他们就是在犯了罪之后又犯了错误。 ·方敏·

土耳其无政府主义和武器走私活动猖獗 德米雷尔总理不指名揭露活动的外部原因

第7版()<br/>专栏:<br/><br/> 土耳其无政府主义和武器走私活动猖獗<br/> 德米雷尔总理不指名揭露活动的外部原因<br/> 据新华社安卡拉三月十一日电 土耳其总理德米雷尔说,政府正在同无政府状态和武器走私活动进行无情的斗争。<br/> 德米雷尔是最近在就任总理一百天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谈这一情况的。他透露,在过去一百天里,已有八百六十六人在无政府主义的事件中丧生。他还说,土耳其已经同保加利亚签订一项制止在两国之间进行走私活动的协定。据报道,有大量苏制武器弹药通过走私运进土耳其,特别是土耳其的库尔德地区。<br/> 德米雷尔在谈到煽起无政府主义的外部根源时说,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不需要指名。

解放阿富汗伊斯兰联盟革委会发表公告重申 决心加强团结同苏联侵略者战斗到底 游击队在一些地区不断打退苏军进攻

第7版()<br/>专栏:<br/><br/> 解放阿富汗伊斯兰联盟革委会发表公告重申<br/> 决心加强团结同苏联侵略者战斗到底<br/> 游击队在一些地区不断打退苏军进攻<br/> 新华社白沙瓦三月十二日电 解放阿富汗伊斯兰联盟革命委员会今天在这里向新闻界发表公告,重申同苏联侵略者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br/> 公告说:“解放阿富汗伊斯兰联盟决心继续把反对苏联帝国主义的圣战进行到底,直到最后一个俄国人被赶出阿富汗为止。”公告说:“联盟要求阿富汗的圣战者继续同敌人进行斗争,并且在斗争中加强团结。”<br/> 公告呼吁穆斯林各国政府和人民“执行在伊斯兰堡举行的伊斯兰国家外长特别会议上所作的决定,履行他们对阿富汗的伊斯兰义务”。公告说:“联盟要求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向被压迫的阿富汗民族提供任何形式的可能的援助,以捍卫和平与自由。他们不应该忘记俄国侵略者对阿富汗的野蛮侵略。他们应该承认阿富汗人争取独立的权利,制止俄国人对阿富汗内政的干涉,并且尽可能地迫使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和使这一地区恢复和平和安全。”<br/> 公告说:“代表阿富汗民族意志和决心的这个联盟将为解放阿富汗,建立伊斯兰国家和保护国家利益而斗争。它将不允许任何个人或国家来替阿富汗作出决定,或者以此来为他们谋取私利。”<br/> 公告说,联盟强烈谴责旨在恢复过去腐败政权的所有企图,并决心同这种企图作无情的斗争。公告还指出,联盟将反对和谴责在没有阿富汗参与情况下作出的关于阿富汗问题的任何决定。<br/> 解放阿富汗伊斯兰联盟革命委员会从三月十日起在白沙瓦举行会议。会议将在本周晚些时候通过联盟的章程草案,然后再选举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人。<br/> 新华社白沙瓦三月十一日电 阿富汗游击队在各地继续打击苏联侵略军和政府军。<br/> 据解放阿富汗伊斯兰联盟宣布,三月九日,在贾拉拉巴德城附近的阿达农场的一次战斗中,游击队俘虏了二十五名政府军,八名政府军加入了游击队。同一天,苏联侵略军向喀布尔附近的普勒恰尔希县发动了进攻。游击队从山上下来进行了反击。游击队摧毁了喀布尔和喀布尔省的贾格达拉克之间的一座桥梁。苏联军队出动六辆坦克、十四辆卡车和两架直升飞机袭击游击队。经过两小时的激战,游击队打死了两名苏联士兵,苏联的坦克、卡车等被迫后撤,游击队也离开了该地。在帕尔旺省,两名苏联士兵在闯入老百姓家里时,被老百姓当场打死。<br/> 在喀布尔省的米尔巴恰库特县,游击队破坏了一条公路。苏军在进攻中,猛烈轰炸了这个地区。在一座清真寺中有三名游击队员被炸死,五名被炸伤。在靠近苏联边境的阿尔奇地区,游击队同敌人进行了激战。苏军动用直升飞机和坦克向该地进攻。在战斗中有一百名政府军被游击队打死。<br/> 另据报道,在帕克蒂亚省的谢里尼县,三天前有两名政府军指挥官、一名警官同二十一名士兵开小差,他们宣布随时准备反抗苏联侵略者。他们送给游击队一些苏联机枪和英国制的机枪以及七千五百四十九发子弹。(附图片)<br/> 战斗在喀布尔以北五十英里处的帕尔旺地区的阿富汗游击队研究作战方案,准备有效地打击苏联侵略军。<br/> 新华社发

大平首相支持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

第7版()<br/>专栏:<br/><br/> 大平首相支持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br/> 新华社东京三月十二日电 据日本《每日新闻》今天报道,大平首相十一日在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上回答议员质询时,表示支持美国总统卡特最近表明的对苏联的强硬姿态。<br/> 报道说,大平首相说:“美国对苏联入侵阿富汗不仅在口头上反对,而且为了产生实际效果,不惜行使武力的气慨,考虑使用抑制力量,这是可以理解的,表示支持。”<br/> 另据共同社报道,在同一场合,大平首相还就美国要求日本加强防卫力量问题表示:“对此,日本必须自主地处理。但是,关于整备防卫力量的问题,不仅要讨论防卫费的数额,还必须谋求装备的现代化。”

丑事再现

第7版()<br/>专栏:札记<br/><br/> 丑事再现<br/> 最近,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会议上,与会代表一个接一个谴责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罪行。坐在被告席上的苏联代表科斯京恼羞成怒,公然用拳头猛敲桌子,以示“抗议”。<br/> 但是,科斯京的这一粗野举动,并没吓住任何人。加拿大代表当即刺了他一句:“你为什么不把鞋子脱掉,这样效果也许更大些。”语意双关,引起了哄堂大笑。因为在座的人都很清楚,此话指的是一九六○年赫鲁晓夫在联大脱下鞋子敲桌子的那件丑闻。这桩既表现苏联修正主义头子粗暴、蛮横和愚蠢,也很能揭示苏联霸权主义实质的丑事,多少年来,一直是国际上的笑料,而莫斯科则视为禁忌。<br/> 不料这位苏联代表却重蹈覆辙,当众出丑。有的代表指出,科斯京的可悲之处就在于他“试图为无法辩解的事情进行辩解”。因此,尽管他故作精明地说阿富汗政府曾“十四次”要求苏联出兵,以此证明苏联入侵阿富汗是“师出有名”,但他却回答不了那个使莫斯科伤透脑筋的问题:究竟是谁向苏联军队发出了“邀请”,他也没法叫人相信为什么苏联在阿富汗杀人放火是“正义事业”。<br/> 拳头不能代表真理,桌子敲得再响也压不倒正义的呼声。苏联代表的这一举动只不过又一次在人们面前暴露了霸权主义者一些恃强凌弱、蛮横无礼的卑劣作风。 ·何立·

巴尼萨德尔说亲苏集团在影响伊朗学生 瓦尔德海姆表示要为解决人质问题继续努力

第7版()<br/>专栏:<br/><br/> 巴尼萨德尔说亲苏集团在影响伊朗学生<br/> 瓦尔德海姆表示要为解决人质问题继续努力<br/> 新华社北京三月十二日电 巴黎消息:据法国《世界报》昨天报道,伊朗总统巴尼萨德尔昨天说,他对扣留美国人质的伊朗学生的好意没有怀疑,但“不幸的是,他们有时受到了某些亲苏集团、如人民党的影响”。<br/> 他指出,伊朗国内的这些亲苏集团“想使伊朗在国际舞台上陷于孤立,并阻挠对苏联在阿富汗的推进进行抵抗”。<br/> 这位总统对《世界报》记者说,伊朗学生阻止国际调查委员会会见美国人质是错误的,“扣押人质不是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的手段”。<br/> 巴尼萨德尔还批评伊朗革命委员会的“软弱和犹豫不决”。他说,国际调查委员会的使命是联合国秘书长同伊朗政府研究决定的,是得到霍梅尼的批准的。国际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将使伊朗得到国际上的支持,以便“对美国施加压力,迫使它承认错误,并放弃反对引渡国王的立场”。<br/> 他估计美国人质“最早要到五月中旬”才能获释,因为不久将要选举产生的伊朗议会需要时间来研究有关美国人质的材料。<br/> 据新华社联合国三月十一日电 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十一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调查伊朗前国王罪行的国际委员会要在会见美国人质、并使人质获释后才能发表调查报告。<br/> 他表示,调查委员会并未结束它的工作,在他与委员会成员会谈后,将恢复活动。<br/> 他指出,由于霍梅尼提出了额外的条件,委员会没有能够完成原定的任务。<br/> 瓦尔德海姆表示对人质获释是有信心的,但是他强调要“有耐心”。他还表示要为解决人质问题继续努力。

伊美关系的新波折

第7版()<br/>专栏:新闻分析<br/><br/> 伊美关系的新波折<br/> 丹林<br/> 调查伊朗前国王罪行的国际委员会由于未能会见被扣的美国人质,已于三月十一日离开德黑兰返回纽约。美国政府认为这是谋求改善伊美关系、解决人质问题努力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挫折”。<br/> 国际调查委员会是在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努力下,经伊美双方同意由五名国际知名的法学家组成的。委员会于二月二十三日抵达德黑兰。据瓦尔德海姆宣布,经各方商定,调查委员会在伊朗有两项任务,即听取伊朗对前国王巴列维政权的指控和会见美国人质。对于调查委员会完成了第一项任务,伊朗政府是满意的。三月六日,伊朗外长戈特布扎德曾公开赞扬委员会工作的“态度很好”。<br/> 但是,委员会在谋求完成第二项任务时,却遇到了困难。三月三日,伊朗外长戈特布扎德通知调查委员会说,伊朗革命委员会已一致同意国际委员会会见美国人质。可是,占领使馆的学生却宣布,革委会作决定时未与学生磋商,他们要等待霍梅尼就此作出决定。同一天,巴尼萨德尔总统在和西德《明星》周刊记者谈话中指出,“自从选出共和国总统而宪法生效以来,政府就决定一切”。他还说,在人质问题上,学生的作用不是做出决定,而是服从决定。<br/> 人们注意到,早在调查委员会抵达德黑兰的当天,霍梅尼就公开宣布,人质问题将由新议会决定。实际上取消了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最后发言权。巴尼萨德尔当选总统后,霍梅尼连续发出两次命令,任命他担任伊朗革命委员会主席和伊朗武装部队总司令,并一再呼吁各方人士对巴尼萨德尔履行宪法权力予以支持。三月六日,霍梅尼秘书处发表公报,宣布秘书处的最高委员会“已经取消,不再有任何权力”,以使共和国“不再政出多门”。同一天,学生宣布将把人质移交革委会处理,他们不再看管了。据法新社报道,当天巴尼萨德尔在接见该社记者时透露,“将由议会决定放不放人质的决定是权宜之计”。在这种形势下,持续四月之久的人质事件似乎有了突破的可能。<br/> 三月六日,国际委员会取消了原定离开伊朗的计划,希望能完成会见人质的使命。<br/> 但是,就在这时候,事态出现了新的波折。两天之后,学生们改变了主意,拒绝移交人质。而霍梅尼也在十日提出被美国认为“不能接受的”会见人质的条件:即国际委员会要先“表明它对于前国王的罪行和美国干预伊朗内政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委员会不得不放弃会见人质的希望,返回纽约。<br/> 国际委员会在会见人质问题上遇到的困难,反映出伊朗政府在管理国家事务上仍有掣肘之处。同时巴尼萨德尔总统为《伊斯兰革命》报撰写的社论提醒学生谨防上当。他要人们“仔细地观察一下(伊朗)人民党及其他附属集团在前几天的所作所为”,告诫人们“如果我们不提高警惕,那么我们将会再次受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控制”。<br/> 导致伊美关系危机的人质事件是去年十一月四日发生的。对这个事件,苏联幸灾乐祸的态度和推波助澜的做法十分引人注目。《华盛顿明星报》写道,苏联一面在安理会投票赞成释放人质,想以此换取美国批准第二个核武器条约,另一面又用各种手段使美伊关系走向不可挽回的破裂,鼓励伊朗继续扣留人质,推美国走向武装对抗。苏联还妄图充当伊朗的保护人,并制造干涉的借口。它还曾通过驻外使节之口放肆地宣称:倘若霍梅尼和伊朗政府提出要求,苏联准备帮助伊朗抵抗美国的压力。苏联的姿态立即遭到霍梅尼和伊朗政府的驳斥。伊朗外长戈特布扎德向记者说:德黑兰已通知莫斯科,“我们不要苏联来干涉我们的内政,即使发生美国的军事行动也不要干涉。”<br/> 外国观察家指出,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给伊美危机带来了一个转机。美国从战略的角度重新考虑了伊美关系,放弃了进行报复和经济制裁的要求,希望和伊朗建立新的友好关系。而伊朗领导人也重新考虑了伊朗的处境,巴尼萨德尔等人深感“当前最紧迫的威胁来自苏联”,因此,决心以一种能维护伊朗的要求和独立的方式来结束这场危机。在这样背景下,加上瓦尔德海姆的努力,伊美双方终于同意建立国际调查委员会,第一次就一项为最终解决人质危机的程序取得一致意见。<br/> 伊美在解决人质问题上的这种松劲,当然不合莫斯科的心意。种种迹象表明,苏联正急于想在中东制造新的危机以转移全世界对它侵略阿富汗的注意。

市长选举与美国式民主

第7版()<br/>专栏:美国西行散记 三<br/><br/> 市长选举与美国式民主<br/> 本报记者 张彦<br/> 我们访问旧金山期间,正好赶上改选市长、督察员、检察官和行政司法官,报纸和电视无不充斥着这方面的新闻。大街小巷到处张贴着竞选的传单,手抱宣传品的人挨家挨户敲门进去鼓吹应该选谁。也许让你选某先生的人前脚刚走,后脚跨进门来的却告诉你某先生如何如何混蛋,你应当投票选他的对手某夫人。<br/> 美国自称是世界上最民主最自由的国家。因此,我们也很有兴趣通过旧金山的选举来了解一下这里的民主和自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br/> 与联邦和州一样,这个市的市一级的上述官员都是通过选举产生,而不是由上级任命,一定期间改选一次。为了竞选,候选人到处发表演说,针对市民最关心的问题许下很多的诺言。幸运的话,你会在公共汽车上和主动走上前来的候选人握手。舆论工具明显分裂为派,支持这个,反对那个,对这个人歌功颂德,把那个人骂得一文不值,谁也不能禁止谁。在美国,舆论工具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非常之大。二十四小时的电视,不停的广播;无数的报刊,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这些舆论工具虽称是“独立的”,但它们的老板都属于不同派系的财团。互相竞争,彼此揭短,自然形成一种十分自由的活跃气氛。在这里,要想一手遮天是不太容易的。有什么丑闻,很容易被揭露出来。所以,搞政治的人都必须特别小心,注意法律,不敢轻举妄动。<br/> 按照法律,凡是合乎规定年龄的美国公民,通过一定登记手续,都可以参加竞选。但是,竞选首先得有一个庞大的班子为你奔走拉选票,单是一笔宣传交际的费用就不得了。在电视上做一分钟广告就得花一万美元。钱从何而来呢?愿意出钱支持你竞选的,都必有其目的。我们访问旧金山的一位上层人物时,正好赶上他在电话上与人商谈为某市长候选人筹款的事。当对方显然有点难色时,他马上就反问道:“等人家当选以后,你这笔钱送去还有什么用?”一语道破这当中的交易性质。从表面上看,这里的选举结果决定于选民的票数。但是,怎样才能确保获得足够当选的票数,这又和竞选的资本有着直接而微妙的关系。<br/> 因此,每到选举,必是一场集团之间的激烈斗争。旧金山市长选举本已在十一月举行过了,但由于有一个同性恋的商人斯科特赢得了百分之十的选票,使得现任女市长范因斯坦和现任督察员柯普都未能超过半数。结果不能不在二人之间再进行目前的复选。这一次,正由于斯科特倒向范因斯坦一边,这位女市长才得以获胜连任。这当中究竟是怎样一笔交易,外人就不得而知。不过,在选举揭晓以后,当地一位记者不揣冒昧跑去问范因斯坦是否将以市府要职来酬谢斯科特,范回答说:“我没有对任何人许诺过任何职务,但是坚决支持过本政府的人显然要受到优先考虑。”弦外之音就很清楚了。<br/> 在这一次选举中,旧金山有选举权公民总数的一半左右人根本没有参加选举。原因可能有多种多样,但是不少人是觉得二者之中选谁都不解决问题,管它干什么!<br/> 我曾经和一个美国朋友谈起这次的选举。他和他的夫人都参加了选举,并且都投了范因斯坦的票。我问他:“为什么投她的票?”他说:“和保守的柯普相比,她比较开明,对少数民族的福利比较关心。”“你没有第三个选择吗?”“没有,根本不可能有。即使我心目中的英雄参加竞选,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后台支持,他也根本不可能进入让我投票的阶段。但是,在现在这种有限的范围内,我还是要行使我的民主权利”。

图片

第7版()<br/>专栏:<br/><br/> “我从不闯越标杆!”<br/> 韦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