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3月1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东盟国家团结合作的新发展
王志光
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所造成的激烈动荡的国际形势下,东盟国家为了加强它们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充实防御力量,以维护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最近纷纷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一九七八年底越南当局对柬埔寨的武装入侵,导致了东南亚地区局势的紧张,严重威胁东盟国家的和平、稳定和安全。越南地区霸权主义对东盟国家的威胁尚未消除,一九七九年底,苏联又发动了对阿富汗的入侵,使东南亚各国又受到了一次极大的震动。东南亚国家的舆论指出,莫斯科入侵阿富汗,“是苏联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对一个亚洲国家用兵,它为苏联的军事干预立下了危险的先例”。新加坡外交部长拉贾拉南认为,苏联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和出兵干涉阿富汗,是莫斯科的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亚洲局势的紧张和大小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使得东盟各国要求加强合作和协调行动的呼声,日益高涨。新加坡贸易及工业部长吴作栋指出,外来的威胁,已使东盟更有需要以一个整体行事,以确保个别国家的生存。马来西亚外长里陶丁强调,东盟“当务之急是在它们自己之间进行合作,以便保证东南亚的和平和稳定”。二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访问菲律宾,就东南亚的和平和安全问题同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举行会谈,两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公报认为,“东盟近年来所达致的政治凝聚力,大大有助于它在东南亚地区促进和平、稳定与进步的角色”。
泰国是首当其冲受到越南侵略威胁的国家。随着越南在泰柬边境加紧侵略活动,如何在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时,维护泰国的安全,已成为其他东盟国家迫切的课题。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最近指出,“鉴于泰国面临的危险,一九五四年马尼拉条约的签字国已重申,如果任何一方的领土完整或主权或政治独立有受破坏的危险,它们有义务立即进行磋商,以便商定为进行共同防御而应当采取的措施”。这是因为,菲律宾和泰国都是一九五四年马尼拉条约的签字国。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最近强调,“必须在动员国际上支持泰国、帮助泰国控制泰柬边界上的严重问题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东盟团结的力量”。
与此同时,东盟各国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国防力量。泰国近三年来一直把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军费开支一九七九年比一九七八年增加百分之十五,扩充兵力,更新装备,加强训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泰国政府多次郑重宣告,决心用武力抵抗外国的入侵。马来西亚正在努力增强国防力量,建立新的海军基地,加强常规战争的准备。马来西亚最近举行的一次为期十五天有两万军队参加的军事演习,是一九五七年独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最近强调:“在我们四周和其他地区的最新事态的发展,使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加强民族抗御力”。印度尼西亚目前正在推行一九七九——一九八三年度的第二个军事战略计划,将大大增加现有部队的数量。新加坡打算扩大部队训练范围,号召“公民必须受良好训练,以捍卫国家”。菲律宾也正在大力实施国防现代化计划。菲律宾外长认为,“东盟国家如果不努力加强自卫能力,那就不现实了”。
在当前东南亚局势更加动荡的情况下,东盟各国加强团结,增强各国和区域的防御力量,是理所当然的。
可是,莫斯科却对此十分恼火。苏联《真理报》最近污蔑东盟国家的立场“出现了对印度支那国家来说值得警惕的因素”。越南当局则攻击东盟国家“沿着使东南亚局势更加严重的方向行事”。
苏联和越南别有用心的攻击说明,东盟各国加强团结,显然不符合苏越霸权主义者的愿望,然而这正好反证了东盟国家的团结合作对于保证它们的安全的重要性。


第7版()
专栏:美国西行散记

我们为什么西行?
本报记者 张彦
来美国后,常听人说:“有好几个美国。”乍听之下,有点茫然。原来,他们的意思是说,由于历史、地理和人的因素,美国东部和西部迥然不同,南部与北部也各有特色。何况,还有一个“富足的美国”与一个“贫困的美国”之分。
不久前,我们到西部加利福尼亚州作了一次为时一个月的旅行。由州的首府萨克拉门托经旧金山,沿着太平洋海岸,由北而南直抵全美第三大城市洛杉矶。所见所闻,确实使人感到,“有好几个美国”的说法,不无道理。
加州是美国五十州中数一数二的大州。论人口,它最多,超过二千二百万,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论面积,它居第三位,近十六万平方英里。美国先进的电子工业和宇航工业很多都集中在这里。农业也十分发达,两亿多美国人吃的蔬菜和水果,大部分来自加州。这个州甚至在人才方面也居于领先地位,宇航专家、电子专家、数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数它最多。
但是,仅仅在一百三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总共不过一万一、二千人口。原先的统治者是墨西哥人。美国独立后由东向西扩张,战败了墨西哥军队,夺得了这一大片土地。恰巧就在签订和约之时,在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金矿。这里出现了传奇性的淘金热。人们象潮水般地涌来,到峡谷幽溪用木槽瓦盆淘取金砂。他们不仅仅来自美国本土,而且来自世界各大洲,其中就包括数以万计的从广东飘洋过海而来的华工。两年后,这里的人口陡增九倍之多,十年后,更增到三十倍。特别是横贯大陆的铁路建成以后,这个地区就一天一变样了。
“到西部去!”曾经是美国历史上一股势不可当的潮流。在早期阶段,由东往西去的人开山挖渠,餐风饮露,树立了可贵的拓荒者的创业精神。但是到后来,铁路通了,西部开始繁荣起来,“到西部去”慢慢变成了一条发财之道。东部财阀们的资本逐渐西移,势力雄厚的大农场兼并了成百成千的小农土地,新兴的大工厂和商业网垄断了这一大片地区的命脉。这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近数十年来,“到西部去”,对许多美国人来说,仍然有很大的诱惑力,不过性质却越来越多样化了。西部,特别是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的加州,在他们的脑子里,是个令人向往的乐园,是个到处都有发财机会的金窟,是个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的自由的土地。失业了,到西部去寻求机会。有钱的退休者,到加州海滨买座别墅住下享受享受。不满现实、到处碰壁的青年,也愿到西部去闯一闯天下。有人比喻说,美国由东到西好似一个斜坡,各色人等都往西流,有的中途停下了,不满足的继续西流。因此,地处边境的加州就成了鱼龙混杂之地了。
这也就构成了加利福尼亚许多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六十年代席卷全国的民权运动,发源于此。七十年代浩浩荡荡的反对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也首先从这里的大学校园里开始。但是,这里同样也是颓废的“嬉皮士”的大本营。一年前在圭亚那发生的骇人听闻的“人民圣殿”近千人集体自杀事件,总部就设在旧金山。在犯罪、吸毒、离婚、自杀等等方面,这里都是名列前茅。
所以,当我们谈起打算去加州访问时,美国朋友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有人听了,很兴奋加以赞赏,言下这个地方简直是美国的骄傲。但也有人听了一言不发,耸耸肩膀,似乎表现出一种不太以为然的惊讶。(附图片)
十九世纪,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等州发现金矿,吸引了数以千计的淘金者到这里来定居。


第7版()
专栏:

从八大公害看环保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封根泉
倘若你测量一下自己身体里的元素,那么你会发现人体六十种元素的数量比例与地壳里这些元素的比例大致相似,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人是环境的产物。人不能离开他生存的环境,倘若环境发生严重的问题,人便会遭到灾难。历史上闻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就是它的见证。
一九三○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几千人突然发生呼吸道毛病,后来查明,它的原因乃是由于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了空气,人们呼吸了它便出现了呼吸道疾病。
过了十三年,美国洛杉矶城出现了一次烟雾事件,延续达几天之久。当地居民大多数人眼肿、流泪、喉咙痛、胸口痛。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由于中毒而致死亡的有四百人。为什么出现烟雾?原来是大量的汽车废气排入空气,再加上气候条件不好,便形成了长久不散的浓雾。当时洛杉矶城约有汽车二百多万辆,每天消耗汽油大约五百万加仑,所排放的烃大约有一千吨。
五年之后,美国多诺拉镇又出现了一起与比利时相似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所引起的烟雾事件,四天之内,死亡人数即达四千人。
这类烟雾事件后来又在英国伦敦发生,时间是在一九五二年,这次烟雾事件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在头两周内死亡人数即达四千人,以后两个月内又有八千人死亡。
三年后,一九五五年在日本先后发生了二次公害事件。一次是日本四日市,大量燃烧重油的大气污染所引起的大面积人群的气喘事件;另一次发生在日本富山县,叫做“痛痛病”事件,原来这里大批居民出现了一种骨痛病。后来查明其原因是由于镉的污染所引起。镉是一种重金属,在许多工业废气和废水中有它。镉会引起骨骼的软化,病人就感到浑身疼痛。
日本最近的一次重大污染事件发生在一九六八年,是一次食物中毒事件,造成了几千人的中毒,十六人的死亡。叫做“米糠油事件”。其原因是由于一种叫做多氯联苯的化学物质污染了水和食品所造成。
不过,这八次事件还仅仅只是人们熟知的环境事件而已,其它性质严重的环境事件还有不少。
七十年代初,日本东京发生了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使上万人眼睛和鼻子感受刺激,有人喉头发炎,有些人甚至晕倒住院。
以上所举的都只不过是一些突出的事件。其实,在城市中所存在的日常污染,其危害程度日积月累,远远超过这几件重大事件所受的损失。例如,据美国的一个统计,纽约每年大约有一万人死于大气污染。
在各种环境污染问题中,城市环境污染居有突出的地位,这并不奇怪,因为当前世界人口中大约百分之四十聚居于城市,而且工业企业大部分集中于城市。
每年城市排出的废水总量约为几千亿立方米,固体废物约十亿吨,各种气溶胶大约十亿吨。这样大量的废物和废气,在面积不大的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地区扩散,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无疑地会十分突出的。有的城市由于污染严重,环境恶劣,而被人们称作“烟城”,或者“人间地狱”。
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开发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直接相联,它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有人估计,由于人类的这些活动而释放于环境中去的化学物质数量可比火山和岩石风化所释放的物质多十到一百倍。这些物质有的进入土壤和空气之中,成为大气和土质污染的主要来源;有的(大约半数左右)被地表径流冲进江、河、湖、海或滞留在大气之中,形成水质和气体污染。可以说,这些乃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此外,开发自然所造成的森林破坏,地下水和地下资源的利用所造成的地面沉降;渔牧业的过度扩展所造成的生物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稀有动物的绝种等等,也都是当前值得重视的一些环境问题。
由此可见,环境问题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第7版()
专栏:

珠峰踩脚下 女豪现本色
周正
登山运动在以往一直是妇女的一大禁区。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被打破,而且还创造了登上珠峰之顶的奇迹。这再次证明:凡是男子能做的,女子同样也能做到。
去年八月十二日,应法国邀请,三位著名的女登山家——两个孩子的母亲田部井淳子(日本),三个孩子的妈妈潘多(中国)和来自华沙的工程师鲁特凯维奇相会在国际登山运动的发源地莎莫尼。她们回答记者问时,异口同声地说:
“只要经过系统的训练,妇女可以和男子一样战胜任何艰险,登上地球上的任何一个高峰。”
最初提出女子向八千米高峰挑战的是著名法国女登山家科根。她在一九五五年登上了喜马拉雅山的加涅斯峰(七千四百五十六米),创当时世界女子登山的高度纪录。一九五九年,她又毅然率领世界上第一支国际女子喜马拉雅山登山队向世界第八高峰——乔乌雅(八千一百五十三米)进军,不幸牺牲。
随着世界高山登山运动的发展,女子攀登的高度进展显著。一九七○年五月参加日本登山队活动的女出纳员渡部节子登上了珠穆朗玛的“南坳”(七千九百八十五米),证明妇女是可以登上八千米高度的。一九七三年五月西德女队员汉·施玛兹与男队员一起在未使用氧气的情况下,登上了世界第七高峰玛纳斯鲁(八千一百五十六米),不但刷新了女子登山高度的世界纪录,而且还创造了不用氧气登上八千米高峰的世界纪录。消息传出后,引起了日本女登山家们的强烈反应。一九七四年五月,三名日本女队员森美枝子、内田昌子和栗林直子同时登上了玛纳斯鲁峰,创女子登高人数的世界纪录。
一九七五年五月十六日,日本女子珠峰登山队副队长田部井淳子首次从南坡登上八千八百四十八米的世界最高峰。十六天以后,中国登山队的女副队长潘多也从珠峰之顶发出登顶成功的喜讯。在同一月份,两位亚洲妇女分别从南北两路登上地球之巅,在世界登山史上谱下了新的篇章。
三十五岁的波兰女登山家婉达·鲁特凯维奇和三十八岁的西德登山女英雄施玛兹分别于一九七八年十月和一九七九年十月从珠峰的南路登上珠峰,使登上地球最高点的妇女增加到四人。但由于严重的高山病,施玛兹不幸牺牲。
每年三月是喜马拉雅春季登山活动的开始。今年也有不少女队员参加那里的高山活动,人们期待着八十年代的世界女子登山运动将会出现更多的奇迹。(附图片)
法国女登山运动员科根


第7版()
专栏:

日本东部太平洋海底一火山移动
这是首次证明地球“板块结构”理论的正确性
据共同社报道,日本海上保安厅不久前勘测发现,日本东部太平洋海底的一座火山已经一分为二,它的西半部正在潜入日本海沟。
这一新发现表明,太平洋海底的地基正在缓慢向西移动,位于日本列岛东部的日本海沟正在下沉。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具体地证明了地球的“板块结构”理论的正确性。科学家高度评价这一发现,认为这是“地球科学研究史上罕见的发现”。
这座名为“第一鹿岛海山”的海底火山,位于日本千叶县铫子东部海面约二百公里的海底,高约三、四千米,和日本富士山差不多,山顶是平的。这个海底火山“一分为二”的变化是日本海上保安厅于一九七六年开始使用音响探测器探测海洋时发现的。测量的结果证明,这座火山西半部的下半截已潜入日本海沟底部约一千六百米至一千八百米。此外,他们还发现,由于这座火山西半部的冲撞,对面的亚洲板块的边缘已比其他地方隆起一千五百米,隆起范围宽约二十五公里,长九十公里。据认为,这也是太平洋板块向西移动的证据。
日本海上保安厅有关人员说,根据采集到的有孔虫化石判断,“第一鹿岛海山”已经有一亿年的历史。它位于太平洋板块上,太平洋板块是厚度约为一百公里的板状岩石圈,每年由东向西移动二至八厘米,随着它向载着日本列岛等的亚洲板块下潜入,火山也正在从西面开始向日本海沟里滑落。
(新华社)


第7版()
专栏:

谈谈日本教育
傅冬
在日本,有人讲过这样的话:“日本这个资源小国,得以在短期内建成今天这样,其原因在于国民教育和教育普及的高度。”
当我们参观了日本的一些中学和大学以后,觉得这句话讲得有道理。日本很重视“开发人的能力”。他们认为,“在二十世纪这个‘科学世纪’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是开发人的能力的重要手段。”他们在培育人的问题上下功夫,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年纪稍大一些的人,大概还能回忆得起战后日本教育遭到破坏的情形。四千九百多所学校被毁,受到饥饿威胁的教员和学生有许多不得不在“牛棚教室”和“露天教室”上课。仅仅二、三十年功夫,他们六年小学和三年初中的免费教育已普及到适龄青少年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高中就学率是百分之九十四,大学就学率是百分之四十。高等学校已突破千所大关,大学生总人数已超过二百一十三万多人。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就提出“求知于世界”的口号。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们又提出了“教育是立国之本”、“刷新教育,振兴科技”的口号。五十年代后期,日本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文部省就充实数理化学科,增加职业教育课,加强职业高中。六十年代后半期,大学生每年都增加十万人左右。这些人多数搞技术工作,象松下电器公司的现任部长一般是四十二、三岁,多半是一九五九年前后大学毕业生。骨干工人在二十八岁至三十岁之间,大都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高中和大学毕业生。
资本家认为:“国际间的竞争就是技术竞争,而这种技术竞争就是教育竞争。”提高教育水平以适应和促进经济形势的高速发展,是一本万利的事情,他们把增拨教育经费看成是生产中最大的一笔投资,所以都愿意给钱。据统计,日本的教育经费近二十年来增加了十倍。
在日本,电化教育(幻灯、投影、电视、电影、广播)在大、中、小学都已基本普及了。有的学校还自编一套利用计算机教学的教材。
学校的设备也是先进、齐全的。许多大学仅开架阅览的图书就有十万多册。产业部门有了什么新设备、新产品、新技术,不要多少时间,就可在学校的相应专业部门见到它。
在日本,教师是一种很受人们尊敬的职业。日本有关部门极为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国家规定,从幼儿教师到大学教授都要大学毕业,经过考试及格才能教书。教师的工资普遍比工龄差不多的公务员高,而且大、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相差不太大,我们认识一位中国语研修学校的讲师西川优子,她的外祖父、父亲就是教了一辈子书,他们三代人都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
日本人还非常注意社会教育。儿童从三岁起,父母就抓他们的教育。他们说,“三岁之魂,百年之材”。社会上还办一些教育中心、青少年科学馆、青少年自然之家等等,帮助学生们扩大知识面。一个星期天,我们去箱根的自然博物馆参观,见一群孩子围着一个展览橱窗看,走过去一看,原来大玻璃橱窗里是一片森林和动物的模型。人一按电钮,树上的小鸟就都叫起来。另一个橱窗里,电闪雷鸣,光火冲天,一眨眼功夫,火红的岩浆从火山口喷出来。教师和家长给这些如同身临其境的孩子们讲解着大森林和火山……。据统计,这类博物馆日本有八百多所。
然而,日本教育也不是没有问题。在日本,要想升官发财,要想进入上流社会,甚至想要找个好对象都必须上大学,而且必须上名牌大学。只要挤进了名牌大学,那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在这样的环境中,日本学生拚命学习,大搞学习竞争。考试变成了“考试战争”,被青少年认为是“最可怕的考试地狱”。有的孩子因为父母没法供给充足的学费或没有考上自己所理想的学校而自杀。我们和东京大学的同学座谈时,他们反映一些青年缺乏信仰,精神空虚,对一切丧失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