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3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编后小语

戒、不戒及其它

读了二月二十一日《人民日报》第八版“闻者足戒”栏《两位副部长,两种作风》一文后,颇有感想,来个“编者足戒”。
此文表扬了一机部副部长王子仪同志等罢宴的事,这很好。然而对另一个工业部的某副部长到苏州游山玩水的事虽作批评,但不点名,何也?
这里,我想起了一则报道:丹麦前教育大臣丽特·比耶雷戈尔夫,因出差花费过多而被解除了职务,后来,她偿还了超支的旅差费,又被提名为新内阁的社会事务大臣。这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的事。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批评一位副部长就不敢点名了,忌讳什么呢?假如此事发生在一位科长身上,编辑同志又该如何处理呢!?
当然,这里也该为编辑说几句公道话:我们有些部门的“大官”,一见报上批评了自己,就火冒三丈,进行种种刁难。何况,有些批评稿,虽然登出来有普遍教育意义,但编辑在核实情况过程中,会遭到来自本人、本部门或有关上一级部门的阻拦。这是编者的苦衷。
但我还是要说:希望“编者足戒”,为了祖国的四化建设,忌讳什么呢? 北京燕山石油化学总公司 洗 丽

读了贵报二月二十一日《两位副部长,两种作风》,有一点感想。
一机部副部长王子仪同志的作风令人肃然起敬。另一个工业部的副部长某某的行径,却令人恶心、愤怒。
党中央号召反对官僚主义,纠正不正之风。表扬好人好事是应该的。但象某工业部副部长这样的同志,为什么不把他的尊姓大名点出来,给他敲敲警钟?如果他有所觉悟,勇敢地起来写个检查,不是对他帮助更大吗!
党报应当倡导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风气。如果认为副部长属于大官范围,不敢点名,那再大点的官怎么办!如果认为不习惯于批评,那么更应从今天起开始。今后不再搞政治运动(这是对的),人们担心对一些官僚主义者没有制止的有效办法。我以为有!其中之一,就是在报上开展公开的批评。“闻者足戒”这一栏担负着这一光荣任务。
交通部宿舍 吴焕炎
编后小语
上次在“闻者足戒”专栏刊登《两位副部长,两种作风》一文时,我们就预料到可能有两种反应:一是大多数读者会支持它,但也会指责报纸为何对某工业部那位副部长不点出名来;二是某些尚有“此地无银三百两”旧习的同志可能因此恼火、冒火,认为矛头又是针对他了。结果,“不幸而言中”,两种反应都发生了。
对前一种反应,我们今天选登了两篇来稿。读了这两位同志的意见(还有未发表的其他同志的意见),我们感到高兴。不仅是由于我们的编辑工作得到读者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从这些信件中,我们看到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在向好的方面改变,看到了重视党纪国法的观念正在更多同志的思想里扎根,看到了拨乱反正的成果。
至于后一种反应,我们的态度仍然是坚持党的一贯教导: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在报纸上发表的其它批评稿件,也是如此。上次那篇稿件中没有点名,无非也是希望这位副部长(以及有类似毛病的同志)闻了以后,“戒”一“戒”。闻而不戒,依然故我,甚至火冒三丈,张嘴骂人,那只能表明自己迷恋官僚主义和摆臭架子的低级趣味,同党和人民的要求相距甚远。这样的人,如果坚持“不戒”,最后只能被隆隆前进的时代车轮所抛开。当然,就人们的愿望说,总是希望这样的同志越少越好。但,这能由得我们吗?


第8版()
专栏:连载

老舍的童年
舒乙整理
苦 读
老舍的一家,祖祖辈辈全是文盲,到他这一辈,哥哥姐姐也从没念过书。一个偶然的机会,母亲把老舍送进了私塾,但并不指望他能念多少书。私塾念了三年,转入西直门大街市立第二两等小学校,插入三年级。两年之后,这个小学改为第四女子小学,老舍又转入南草厂第十四小学,并在那里念了一年半至小学毕业,成了舒家乃至姥姥家的头一个识字的孩子。
老舍喜欢念书,但在功课之中他并不能一视同仁,算术、绘画他就不大喜欢,语文是他的偏爱,他能背诵许多许多古文和诗词,他擅长作文和演说。在同学中,他在这方面的成绩是拔尖的,常常得到老师的夸奖。
他上的那个小学当时实行的是复式班,高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老师给低年级上课时,另一半高年级生就上自习。遇到老师有事的时候,老舍常常在高年级生中被指定为代课的小老师,领着低年级生念课文或者上体育。他举止庄重,但谈话幽默,往往说得别人哈哈大笑,而自己一点也不乐。低年级生很欢迎这位含蓄而又妙趣横生的小哥哥。他的讲解平易近人,生动活泼,对低年级生的吸引力往往胜于成人的讲解。
他知道自己念书不容易,所以他从来不在衣着饮食娱乐上有什么要求,相反,他懂得克制自己。别人的白眼和蔑视并没有使他自卑,他的愤愤不平使他对世俗的一切荣华富贵躲得远远的。他宁肯钻到书里去,书是他的乐园,他象他的母亲一样,有眼泪往肚里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咬着牙发奋念书。
大姐给小弟弟做了一双新布袜子,他舍不得穿,他用不着和别人比阔气,仍然穿着他那补了不知多少个补丁的旧袜子。
中午放学回家,进门便问:“有吃的没有?”赶到得到的回答是没有,他扭头就走,走回学校去,饿着肚子,带着穷孩子的尊严和刚强,若无其事地去上下午的课。
三姐出嫁的时候,他执意不肯请假,妈妈又派人到学校去叫他,得到的回答是:“赶这种热闹,去一天,脑子回来要乱十天,不去!”念书,需要一心一意地念。
他不愿意去玩一般旗人的成人和儿童所热衷的那些玩艺。玩鸟、养鸽子、养鱼、放风筝、斗蛐蛐都没有他的份,轰他去他也不去。他爱看书,爱幻想,爱听故事。有点钱的小伙伴常邀请他一块去小茶馆听说书,这是他的唯一的业余享受,这享受使他终生对通俗民间文艺都有一种特殊的爱好。 ?


第8版()
专栏:剧评

与人民同甘苦心连心
——谈话剧《滚滚的黄河》对周总理形象的塑造
陈美英
最近,由工程兵文工团创作并演出的话剧《滚滚的黄河》,较好地塑造了平凡而伟大、可敬又可亲的周总理的艺术形象,受到了许多观众的称赞。
《滚滚的黄河》取材于五八年黄河暴发特大洪水,冲毁了郑州铁路大桥,周总理亲自领导和指挥工程兵指战员和当地人民群众抢架浮桥的故事。作品生动地表现了周总理在人民面临灾难之际,我军架桥工作受到挫折之时,亲临第一线,与群众同甘共苦、同心同德的崇高品质和联系群众、甘当群众小学生的工作作风。
“人民总理爱人民”,这是亿万人民献给周总理的赞歌,是对周总理精神世界的本质概括。话剧《滚滚的黄河》通过一些看来极其平常的生活事件,鲜明生动地表现了总理这种崇高的品格。戏中描写总理关怀一个普通战士的婚姻的情节,体现了人民的总理对群众的关心与热爱。最生动感人的要数第三场,总理和工兵战士下军棋,表现了总理与群众亲密无间,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我们看到,总理从悄悄地站在小战士身后观战到象个热心的棋迷那样伸手助战,到最后与小战士对垒认真鏖战,利用棋步转败为胜的道理对战士们启发诱导,鼓舞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这简练而饶有兴味的一笔,把总理幽默风趣的性格,循循善诱的作风以及他平易近人的崇高品质,维妙维肖地刻画出来了,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敬、可信。
剧中总理形象的亲切生动,还在于作者没有从概念出发,人为地对领袖进行图解,把领袖人物写成点石成金、呼风唤雨、扭转乾坤的“神”。而是把总理作为一个生活在群众土壤中的有血有肉的人来写,他的智慧不是天赐的,而是从群众中吸取的。总理带头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他走访老艄工,谦虚谨慎,不耻下问,甘当群众的小学生,以他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干部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正是从总理的言谈举止中,我们看到他既是人民的总理,又是人民的“公仆”,既是群众的先生,又是群众的学生。他谦虚而高尚,平凡却伟大,这正是总理能够使人民称颂不已,对群众最有号召力的原因所在。
当前,我们正处在向四化进军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多么需要周总理那样的品质和作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滚滚的黄河》再现周总理的光辉形象,必然会收到积极的社会效果。


第8版()
专栏:

江上
洪洋
江上飞雪
新的一年来到了。
零点。我和船长一同登上驾驶台。
轮船正行驶在长江中游弯曲的河段里,浅滩一个接一个。
黑夜象一口大锅,扣在江上。只有罗盘上的指针,发出微弱的荧光。
荧光照见当班驾驶员的一双眼睛——象鹰隼盯视着猎获物,专注地盯视着黑沉沉的江面。
偶尔,驾驶员打开聚光灯,察看江面。聚光灯的光焰里,亮晶晶的雪花,狂乱地飞舞着……
轮船在鼓浪前进。午夜的北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发出一阵阵带着寒意的哨音。
在这风雪除夕夜,千家万户正在围炉团聚,话旧迎新。我们长江海员工人,却顶着北风雨雪航行——前边是重重险滩和风涛!
江上正飞雪,景象多么豪壮!船头微微颤动了一下,破开浪头,跨进了又一个崭新的岁月!
“正派的水”
峡谷中阳光辉耀。
很多日子没有见到太阳了,在西陵峡中重见骄阳,心中分外明亮。
又一次过崆岭。谣云:“青滩曳滩不是滩,崆岭才是鬼门关。”水正枯,江心一堆乱石显得更高,更大,更突兀!
我站在驾驶台的舷窗旁,眼看着长江被那堆乱石一分为二:北槽窄,南槽宽。船头却偏偏指向了较窄的北槽。
我问老船长:“为什么放着宽地方不走?”
老船长笑答:“北槽虽然窄一点,水正派。我们下水总是走北槽。”
我仔细一看,在江心石岛的南边,河面几乎比北边宽一倍。可那水啊,纵横交错,谲诡多变,吐出一股股凶险的泡漩。
再看北槽,虽然狭窄一点,却水平如镜。
转眼间,轮船从镜面般的江流上滑过,轻盈地出了崆岭。
“水正派!”——有趣,这川江老船长的话!
原来水也有正派和不正派之分啊!


第8版()
专栏:温故知新录

郁林石
石一峰
据《新唐书·陆龟蒙传》记载:“陆氏在姑苏,其门有巨石,远祖绩尝事吴为郁林太守,罢归无装,舟轻不可越海,取石为重,人称其廉,号‘郁林石’。”
这块郁林石,颇有意味。古来士大夫,多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独陆绩为郁林郡太守,为官清正,体惜民情。当他罢官归里时,因行装不多,故以大石压船,一时传为美谈。郁林石也因之闻名。
这样看来,自古那些廉洁奉公的人,是受人民敬仰的。联想到我们共产党人多数同志都能立党为公,作人民的公仆,一颗赤心,两袖清风,为人民所称颂。然而,也有少数人不是这样,当“官”以后,想九亿人少了,想一家人多了,慷国家之慨,贪一己之欲,出必车,食必鱼,住要小院,迁则满载,阔则阔矣,却丧失了应有的品质。对比之下,能不汗颜!
赞美这郁林石吧。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一片丹心;它又是一方镇石,镇住一股歪风。


第8版()
专栏:

雨〔油画〕
高潮
一九七六年的春天,是多么梦牵魂萦的日子啊!油画《雨》没有描绘万人痴立、哀思如潮的十里长街,没有描绘人如海、花似雪的天安门广场,而是描绘了一辆在天安门前缓缓行驶的公共汽车。蒙蒙春雨,淅淅沥沥打在车窗上,打在乘客痛楚的心上;颗颗泪珠,点点滴滴流在脸颊上,流在怀中洁白的花上。车窗内外,广场上下,雨珠泪花,融成了涓涓春水。莫要小看这涓涓春水,它将汇成东海怒涛、掀起滔天巨浪,埋葬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迎来云蒸霞蔚的新时代。(谷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