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3月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简明新闻

巴拿马航空公司职工罢工
巴拿马航空公司职工二月二十七日宣布举行不定期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抗议把这家公司出售给私人。
巴拿马航空公司是政府和私人合资经营的企业。据报道,这家公司最近已被全部出售给一家私人财团。


第6版()
专栏:

阿示威者毙伤苏军几百人
新华社北京二月二十九日电 据法新社二月二十八日报道,反对苏联侵略的阿富汗示威者二月二十二日在喀布尔老城区炸毁了几辆苏军装甲运兵车和一辆坦克。苏联士兵当场至少死一百人,伤二百多人。报道说,苏联军队是在本月二十二日喀布尔人民反苏示威的高潮中,在喀布尔的贾代迈万德和夏尔瑙帕克地区遭到袭击的。报道说,估计有五百名喀布尔居民惨遭苏军杀害,受伤者达一千人。


第6版()
专栏:

苏军在喀布尔机场部署导弹
新华社北京二月二十九日电 据路透社二月二十八日报道,苏联在喀布尔机场部署了地对空导弹。
报道说,在苏联镇压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市民的抗苏斗争后,人们二十八日第一次看到苏联在喀布尔机场部署了地对空导弹。报道说,五个导弹群是沿着机场跑道排列的,每个导弹群有四枚导弹。跑道的尽头是一个重要的苏军兵营。人们还不清楚苏军部署这些导弹的目的。


第6版()
专栏:

阿富汗不断侵犯巴基斯坦领空
新华社伊斯兰堡二月二十六日电 据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报道,阿富汗军用飞机从去年十二月八日以来侵犯巴基斯坦领空超过三十二次,其中今年发生的有二十七次。
有些侵犯领空的事件性质严重,如阿富汗军用飞机曾进入巴基斯坦领空十英里以上。


第6版()
专栏:

勃列日涅夫对美国进行“和平攻势”
对美国企业家说要寻求彼此能接受的办法
据新华社莫斯科二月二十八日电 据塔斯社报道,勃列日涅夫二十七日在莫斯科接见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时,避口不谈苏军入侵阿富汗而引起的紧张局势,却要求美国同苏联“寻求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所产生问题的办法”。此间人士认为,苏联领导人接见哈默,是对美国的“和平攻势”的一部分。
勃列日涅夫说,苏美关系和整个国际形势的复杂化,是美国当前推行的“损害苏联安全利益的方针的直接结果”。他说,美国最近对苏联所采取的收缩经济、贸易措施“肯定会使美国实业界失去有利的合同”。
另据美联社报道,勃列日涅夫在谈话中还“期望卡特作出的保证包括确保向阿富汗邻国巴基斯坦运去的武器只用于防御”,以及“使伊朗、美国和巴基斯坦作出他所期望的保证,以换取苏联撤军”。哈默在谈话中建议美苏就解决目前的危机问题立即举行外长级会谈。勃列日涅夫表示,“这项建议也许是一个好主意”。


第6版()
专栏:

苏联又抓走日本渔船
新华社东京二月二十九日电 位于北海道小樽的第一管区海上保安本部二十八日下午公布,日本渔船第十八海良号二十六日在择捉岛附近海面捕鱼时,被苏联的警备舰抓走。
这艘九吨的小渔船,由船长近野初男等九人驾驶。他们在二十六日上午受到了苏联警备舰的检查,并在当天被苏方抓走。
今年以来,被苏联抓走日本渔船,这已经是第二次。


第6版()
专栏:

我赠送伊朗的救灾物资运抵伊朗
据新华社德黑兰二月二十九日电 一架运载中国救灾物资的飞机今天抵达伊朗南部的胡齐斯坦省。
这批救济物资是中国红十字会赠给伊朗政府的,其中包括两千条毯子和两百个帐篷。
二月中旬,胡齐斯坦省连降暴雨,全省五条河流决口,几十个城镇和几百个村庄遭到水灾。据官方公布,至少有二百五十人和二十万头耕畜死亡。据报道,这是伊朗在本世纪内遭受的一次最严重的水灾。


第6版()
专栏:

美国高空侦察机侵入朝鲜领空
新华社平壤二月二十八日电 据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美国“SR—71”高速高空侦察机一架,二月二十七日侵入朝鲜北方高城以东等地领海上空进行侦察活动。
自一月十一日以来,美国派侦察机进行军事侦察活动的次数累计已达二十三次。
报道指出:“这是蓄意在我国制造紧张局势、企图给北方和南方的对话造成人为的困难、妨碍对话的进展、阻挠统一问题和平解决的有计划活动。”
报道指出,美国“必须立即停止给朝鲜的和平统一制造人为困难的一切挑衅活动”。


第6版()
专栏:简明新闻

西德给土耳其贷款
土耳其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二月二十八日在波恩签订一项协定,规定西德向土耳其提供一亿马克的商品援助贷款。此外,土耳其在今年内还将从西德获得双边工程项目援助方面的一亿三千万马克贷款。


第6版()
专栏:简明新闻

苏联人口二亿六千多万
据塔斯社报道:苏联人口最近十年增长了二千二百八十万人,现在共计有二亿六千四百五十万人。城市人口在继续增长,农村人口在继续减少。现在城市居民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农村居民占百分之三十八。  (据新华社)


第6版()
专栏:简明新闻

美国又进行地下核试验
据美国能源部宣布,美国二月二十八日在内华达试验场又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这次试验的核装置的爆炸力相当于两万吨梯恩梯炸药。这是美国在一九八○年进行的第一次与核武器有关的地下核试验,也是一九六三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签订以来美国进行的第三百三十五次地下核试验。


第6版()
专栏:小资料

苏联的穆斯林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苏联派往阿富汗的军队中有许多中亚细亚加盟共和国的穆斯林。由于这些穆斯林部队同阿富汗人具有同样的宗教信仰,不少人对阿富汗人民表示同情,苏联当局最近已将一部分由苏联中亚地区少数民族组成的部队调出阿富汗,而代之以苏联欧洲地区的军队。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苏联三十多个少数民族属穆斯林,其中人数较多的有: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吉尔吉斯、哈萨克、阿塞拜疆,以及车臣、印古什、维吾尔、东干、鞑靼、巴什基尔等民族。这些民族主要聚居在中亚、高加索和乌拉尔等地区。就历史和文化来说,苏联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中,有六个共和国的居民主要是穆斯林。
伊斯兰教于公元七世纪传入现在的苏联中亚地区。中亚的布哈拉和撒马尔罕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是伊斯兰教的中心。目前,乌兹别克的布哈拉市是苏联伊斯兰教的中心,这里有一所培养阿訇的经学院。一九五八年,在塔什干又增设了一所经学院。教务组织还派留学生赴国外伊斯兰教学院学习。苏联当局每年允许二十至二十五名穆斯林去麦加朝圣。
苏联国内的伊斯兰教情况六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它有广泛的民族和家族传统的基础,在穆斯林聚居的中亚和高加索地区,伊斯兰教仍有很大影响。
据苏联学者调查,在中亚和北高加索地区,有百分之三十八的成年人过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一半以上的青年男女到清真寺举行结婚仪式。在塔什干,五十五岁以上的人多数都信教。而中亚的知识分子,即使不参加宗教活动,相信无神论,也仍然认为自己是穆斯林。
·卢存淑·


第6版()
专栏:

既无可依靠的政府又 无可依赖的军队
苏联侵略者在阿富汗陷入困境
新华社北京二月二十九日电 据西方通讯社和报刊报道,喀布尔人民举行反抗苏军入侵的大示威表明,苏联侵略者在阿富汗已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既没有可依靠的阿富汗政府,也没有一支可信赖的阿富汗军队。
美国《洛杉矶时报》二十五日的文章指出,最近几天喀布尔人民大规模的反抗苏联入侵的斗争意义重大。文章说:“成千上万人走上喀布尔街头,冒着生命危险,公开反对苏联占领阿富汗,表明阿富汗人民反苏情绪比过去所认为的要高得多。”“喀布尔人民成功地进行了总罢市、示威游行,并在市内一些地点分发武器,表明喀布尔反苏分子的组织程度比以前人们所想象的要高得多”。文章说:“苏联军队和阿富汗政府当局既无力阻止总罢市,也无力阻止街头的暴力,表明他们和压倒多数的喀布尔人民离得有多远呀!”
文章说:“据来自喀布尔的消息,苏军驾驶着阿富汗军队的坦克在城里对付最近发生的动乱。这种情况被认为是苏联军事领导人已认定他们在紧急时刻已不能依靠关键的阿富汗装甲部队了。”据说有些阿富汗军队由于被怀疑“不忠”而被苏军解散。但“俄国人也许会发觉他们自己在作战中比过去期望的陷得更深了。”
文章说,喀布尔的动乱还表明,卡尔迈勒政权在随着苏联入侵而上台以来并没有取得阿富汗人民的多少支持,而苏联要取代卡尔迈勒的任何行动只能使危机更加严重。文章说:“事实上他们也没有其他更好的人物”。
据法新社二十六日报道说,美国的军事专家认为,在苏军开进阿富汗两个月之后,莫斯科今天已陷入日益加深的困境。报道说,卡尔迈勒政权并没得到广泛的支持,阿富汗的正规军已经瓦解。游击队利用严冬的气候不断骚扰被大雪围困的苏联军队,但使苏军更为担心的是目前阿富汗人普遍的敌对气氛。从喀布尔传来的消息表明,苏联高级指挥部已暂时把重建阿富汗军队一事搁下来,现在这支军队显然准备倒向游击队一边。由于发生了空前的开小差浪潮,这支军队的兵力减少了一半以上,而且现有的四万军队只有一半可参加军事行动。
报道说,最近,由于一支阿富汗军队拒不执行苏联的命令,苏军就派飞机轰炸了他们的军营。因为阿富汗地方部队实际上已不再存在,苏联军队现在不得不担负维持城市秩序,和在山区扫荡游击队的任务。英国《卫报》二十七日的文章说,美国人士认为,喀布尔的卡尔迈勒政权已接近垮台,很快将不得不由俄国人的直接统治取而代之。(附图片)
苏联侵略军的暴行,激起阿富汗人民极大愤怒,这是活跃在赫拉特附近的阿富汗游击队。中立者是一名起义的政府军上尉。他现在是一个游击队领导人。
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第6版()
专栏:

美国强调苏撤军是保证阿富汗中立前提
伊斯兰会议组织支持阿富汗中立化的建议
新华社华盛顿二月二十八日电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霍丁·卡特今天说,阿富汗中立化的先决条件是必须从阿富汗撤出所有苏联军队。
霍丁·卡特向记者们表明,美国“想要作为一个政策问题重申,前提条件必须是从阿富汗撤出所有苏联军队”。
他表示,他的意思不是指大部分或一些苏联军队,而是所有苏联军队都必须从阿富汗撤出。
他说,真正中立的定义必须是阿富汗人民所能接受的,而不能是“外部势力强加给(阿富汗人民的)一些既成事实”。
他说,在阿富汗中立化问题上美国不打算带头。美国“对别人提出的建议是感兴趣的”。但是,他指出,美国对于用某些建议来掩盖并不撤军反而巩固或增加军队的事实真相的那种宣传运动不感兴趣。
据新华社北京二月二十九日电 吉达消息:伊斯兰会议组织秘书长哈比卜·查蒂二十八日宣布,这个组织支持欧洲共同体关于阿富汗中立化的建议。
查蒂说,这个建议“是解决(阿富汗)危机的有效办法”。


第6版()
专栏:

英西德法等国领导人强调
苏联必须从阿富汗撤军
据新华社伦敦二月二十八日电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今天在下院讲话时,要求苏联用从阿富汗撤军的实际行动来证明它愿意维护阿富汗的中立。
她说:“如果苏俄正在考虑使阿富汗成为一个中立国家,我们当然是很高兴的。但是,要证明这种良好的意图,单是说说是不够的,我们要求从阿富汗撤军。”
据新华社波恩二月二十八日电 西德总理施密特今天在谈到阿富汗问题时指出,苏联继续对阿富汗进行军事干涉是问题的核心。他说:“问题在于苏联撤出它在阿富汗的干涉军,在于恢复被破坏了的均势。”
西德总理是在二月二十八日波恩联邦议院对外政策辩论开始时发表的政府声明中谈到这一点的。
在谈及“西方一致行动”问题时,施密特强调说,“联邦政府一直认为,并且今后也将认为,我们只有在一个西方的全面方案的范围之内,才能成功地找到对苏联武装干涉阿富汗的恰当的回答。”他表示,在德黑兰人质问题以及在阿富汗问题上,西德将同美国站在一起。
施密特在谈到莫斯科奥运会时说,“联邦政府今天仍然认为,给各国运动员创造参加这次运动会的先决条件的责任是在苏联方面,而这种条件目前还不具备。”他说,欧洲和美国对奥运会的态度“最迟至五月底将取得一致”。
据新华社巴黎二月二十八日电 法国外交部长让·弗朗索瓦—蓬塞二十八日在国民议会外交委员会强调说,苏联必须从阿富汗撤军。
他说,法国“曾多次公开声明,苏联对阿富汗的干涉是不能接受的”,“不论从国际关系准则,还是从这些军队的出现所造成的危险升级及其对这个地区的安全带来的威胁来看,苏联从阿富汗撤军都是必需的”。
据新华社达卡二月二十八日电 孟加拉国总理沙阿齐兹·拉赫曼今天说,孟加拉国要求外国军队无条件地撤出阿富汗。
他说,孟加拉国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起,对阿富汗局势的发展表示严重的忧虑。


第6版()
专栏:

英·甘地谈印度对阿富汗问题的立场
据新华社北京二月二十九日电 新德里消息:据《印度斯坦时报》今天报道,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二月二十八日说,印度希望看到在阿富汗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但是要由阿富汗人民来决定他们要有什么形式的政府。
在谈到印度和阿富汗关系时,英·甘地说,长期来印度一直同阿富汗保持着良好关系。她说:“我们不仅同阿富汗政府而且和阿富汗人民有着良好关系。”
她表示担心印度周围发生的战斗将会破坏印度的发展计划。她还说,印度不喜欢战争,“但是,如果我们遭到攻击,我们将象过去那样给予恰当的反击。”
另据报道,《印度时报》还发表了一篇题为《印度不赞成阿富汗中立》的报道说,从技术方面来讲,印度不赞成阿富汗中立。


第6版()
专栏:连载

阿富汗的灾难
三、阿明之死
达鲁拉曼宫是查希尔王朝时代的王宫。这座黄色的宫殿座落在喀布尔市郊,距苏联驻阿富汗大使馆仅一英里之遥。一九七三年七月十七日,苏联支持达乌德推翻了当时在欧洲度假的查希尔国王。从此,这座古老而幽静的王宫便成了国宾下榻和供人瞻仰的场所。
阿明的前任达乌德和塔拉基,官邸都在市中心的主席府——人民宫。阿明在一九七九年九月火并掉塔拉基后,也一直住在人民宫。可是,十二月十九日,阿明在人民宫遭到了神秘刺客的袭击,办公室的窗户被击碎。与此同时,他的侄子、秘密警察头子阿萨杜拉·阿明也遇刺受伤,后来在苏联塔什干“治疗”时一命呜呼。在这种情况下,阿明听取苏联顾问的“友好劝告”,带着卫队和眷属搬进了达鲁拉曼宫。
十二月二十六日,即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前一天,阿明在达鲁拉曼宫接见苏联驻喀布尔大使塔别耶夫,双方进行了“友好谈话”。塔别耶夫还就苏阿友好睦邻合作条约签订一周年向阿明表示“祝贺”。阿明大概做梦也没想到,苏联“朋友”第二天就要结果他的性命。
二十七日夜,达鲁拉曼宫被苏军包围得水泄不通,苏军的十几辆坦克和各种火器向宫内倾泻弹雨。王宫的屋顶被轰塌,门窗起火燃烧。阿明指挥他的卫队激烈抵抗。有人还看见阿富汗一支装甲部队赶到那里援救阿明。但是,经过三个半小时的激战,苏军冲进宫中,用冲锋枪和机枪对宫院进行了血腥的洗劫。年刚半百的阿明和他的内阁副总理瓦科、贸易部长戈尔班迪以及财政部长、交通部长等被打死。一些目击者说,在达鲁拉曼宫的战斗中,至少有三千名阿富汗士兵阵亡,事后有六十辆满载尸体的卡车从宫中开走”。
阿明曾长期追随苏联,苏联也早在阿明当选为查希尔王朝时代的议员时就看中了他。一九六五年,阿明参加了苏联支持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创建工作。达乌德上台后,阿明任人民民主党军事要员,一直抓军队工作。一九七九年四月,塔拉基通过政变上台后,阿明一直是他的左右手,进一步得到了苏联的赏识。但是阿明出任塔拉基政府总理兼国防部长后,加紧扩充自己的势力,然而镇压反政府的穆斯林武装却未能奏效。去年九月十日,苏联同在莫斯科访问的塔拉基密商除掉阿明。但风声漏了出来,阿明这个“精明能干”,冷酷无情的铁腕人物就抢先下手。九月十四日,塔拉基从苏联一回到喀布尔,就被阿明干掉了。阿明上台后,硬是逼着苏联撤换了共谋搞掉他的苏联大使。苏联几次要他去莫斯科晤谈。可是阿明心怀疑惧,拒绝去莫斯科。苏联深感阿明难以驾驭,唯恐失掉阿富汗这个战略要地,因此决心尽早动手,强行换马,稳住阵脚。
伍甫(附图片)
苏联侵略军的坦克横行在喀布尔街头。


第6版()
专栏:

朝鲜《劳动新闻》发表文章
谴责南朝鲜当局举行军事演习
新华社平壤二月二十九日电 朝鲜《劳动新闻》二月二十九日发表评论员文章,要求南朝鲜当局停止军事演习活动,端正对南北对话的态度。
文章说,南朝鲜当局二月二十七日白天和二十八日黎明,在汉城地区举行了名叫“盾牌八零”的军事演习。南朝鲜伪军的陆军和空军部队以及许多飞机、坦克、装甲车和大炮被投入了训练,并进行了实弹射击。文章说:“南朝鲜举行的这次军事训练是对我们的露骨挑战,同时也是对国家的和平与统一事业的严重威胁。”
文章着重指出,这次军事演习是在为北方和南方的总理接触作准备的工作级接触正在进行的时候举行的,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文章说:“要进行对话,就应当首先为此而创造良好的气氛。”“对话是为了和平统一被分裂的祖国,要是进行反对我们的战争骚动,煽动南北对峙,那么对话就没有意义了。”文章指出,南朝鲜当权者“捏造根本不存在的‘北方渗透’的谎言,以阻止我们的祖国统一方案给南朝鲜人民带来的影响。同时,他们企图用刺刀威胁人民,禁止人民进行爱国活动;并企图用刺刀挽救危机,平息内部混乱。”
文章说:“南朝鲜当权者必须停止用炸弹和大炮维持分裂体制、加强反共对峙的愚蠢活动;必须端正对统一对话的态度,给双方的接触创造良好的气氛。”


第6版()
专栏:

苏一公民因上书反对侵阿被捕入獄
据新华社北京二月二十九日电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驻莫斯科记者最近报道,苏联四十一岁的知识分子维克托·索基尔科一月十日上书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要求苏联侵略军“全部立即撤出阿富汗”。十三天后,这位苏联公民被捕入狱。
这家报纸还公布了索基尔科请愿书的摘要。请愿书说,“为了履行我对我的国家和我国儿童的前途所负的责任,为了履行我作为公民的责任,我要求苏联军队全部立即撤出阿富汗。”“如果我们继续直接参加这场内战,我们的家庭和国家将遭到巨大不幸。”请愿书指出,苏联出兵阿富汗“树立了一个坏榜样”;“一九七九年年底作出的(入侵阿富汗)决定已陷入深渊”;它使苏联“处于同整个穆斯林世界对立的地位”。
请愿书还对苏联出兵阿富汗提出了一连串的责问,要求勃列日涅夫“完全恢复一项不干涉其他国家”的政策。


第6版()
专栏:

久野忠治要求政府对朝鲜友好
据新华社东京二月二十八日电 据日本《朝日新闻》今天报道,促进日朝友好议员联盟会长久野忠治二十七日会见内阁官房长官伊东正义,要求日本政府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政策。
久野向伊东提交的致大平首相的要求书说:“值此南北朝鲜为举行首脑会谈而开始进行预备会议之际,我国应当重新考虑对北朝鲜的政策,推进友好政策”。


第6版()
专栏:简明新闻

英保守党政府赢得信任票
英国保守党政府二月二十八日在下院辩论政府的经济和工业政策时,以五十九票的多数挫败了反对党工党提出的不信任案。
表决是在六小时激烈的辩论之后举行的。结果是二百六十八票赞成,三百二十七票反对。这是这一届保守党政府上台以来,英国下院第一次就一项不信任案进行表决。


第6版()
专栏:札记

自讨没趣
何立
围绕着阿富汗事件,苏美双方近来进行了别开生面的书信往来。二月六日,苏联《文学报》发表了该刊主编恰科夫斯基致卡特总统的公开信,指责美国“歪曲了苏联在阿富汗的作用”。美国许多报刊登载了这封信的主要内容。随后,美国驻苏联大使沃森复给恰科夫斯基一封信,要求在《文学报》上发表。
二月二十二日,苏联方面通知美国驻苏大使馆:沃森的信不予发表。美国大使遂将该信公开。
苏联为什么不敢公开发表沃森的信?沃森在他的信中,谈到了苏联人民不知道的许多事情。例如,今年一月联大紧急特别会议以一百零四票对十八票的压倒多数,通过谴责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决议。对于这件说明苏联在世界上极端孤立的事情,莫斯科的宣传机器压根儿未加报道。《文学报》如果发表了,莫斯科编造的所谓苏联入侵阿富汗是“合法行动”,“得道多助”的神话还有谁相信呢?
沃森的信,还说到苏联在阿富汗的军队人数已达九万多人,这也很使《文学报》害怕。因为从侵略阿富汗以来,莫斯科一直对入侵的苏军人数讳莫如深,只是支支吾吾地说派出了
“人数有限”的部队。如果将沃森的信公开,莫斯科如何向苏联人民交代呢?
沃森还在信中驳斥了苏联的所谓“应邀出兵”论。他指出:莫斯科曾说是应阿明“邀请”进入阿富汗的,又说阿明是“美国特务”;美国特务怎么会“邀请苏联军队来赶他下台呢”?莫斯科又曾说是受到卡尔迈勒的“邀请”,但卡尔迈勒是在苏联入侵阿富汗“几天以后才公开露面”,他上台后的首次公告是通过“设在苏联的电台发布的”。沃森这些话触到了苏联的痛处。对于这个苏联从上到下都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文学报》哪里敢让苏联人民知道?
莫斯科当局尽管嘴里把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说成是“正义事业”,但心里却很明白,这种在国际上打家劫舍的勾当,苏联人民决不会答应。所以两个多月来,苏联一直对国内采取封锁消息、歪曲事实、蒙骗人民的手法,不让苏联公众了解阿富汗事件的真相。而沃森却在信中列举大量的事实,讲明了阿富汗事件的前因后果。这就是《文学报》宁肯被人们耻笑而不敢刊登沃森公开信的原因。
《文学报》本来想通过刊登致美国总统的公开信的办法,向国内人民显示一下苏联侵略阿富汗是何等理直气壮的“正义之举”,从而增加一些欺骗效果,不料却引来了一封它不敢公开的美国大使的公开信。这真叫弄巧成拙,自讨没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