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为合理开发湖区资源创造条件
岳阳县利用湖洲荒滩发展芦苇生产
新华社长沙电 湖南省岳阳县利用洞庭湖洲大力发展芦苇生产。全县二十万亩芦苇,一九七九年产量达十二万多吨,占湖南省芦苇总产量的百分之二十五,比一九七八年增产百分之二十四。
洞庭湖畔的岳阳县有湖洲面积六十一万四千亩,约占全县总面积的五分之一。这些由泥沙淤积而成的湖洲荒滩,土壤肥沃,适宜于芦苇生长。一九七一年以来,岳阳县委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发动群众种植芦苇,平均每年扩大芦苇种植面积一万五千亩。一九七九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芦苇生产发展更快。与此同时,岳阳县还利用湖洲生产商品柳条四千多吨,鲜鱼一万担,还有油料和肉类等,加上芦苇,全年共获得利润三百五十万元,直接为社队增加副业收入近三百万元。
据统计,从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九年,岳阳县共为国家提供了造纸芦苇六十二万九千四百吨,相当于一百二十五万八千九百立方米的木材;总收入达五千零七十三万元,上缴国家利润一千五百一十三万元。
岳阳县委总结了在洞庭湖发展芦苇生产的成绩和经验,认为有五大好处:一是发展芦苇不需围垦,不缩小湖泊容量,不影响洞庭湖蓄洪泄洪。二是芦苇用途广,是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两吨多点芦苇能造一吨纸,可以代替四立方米木材。三是发展芦苇投资少,易培植,见效快,经济收益大。四是发展芦苇为洞庭湖鱼类、野禽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五是发展芦苇能消灭钉螺。每年芦苇两次烧滩,可烧死湖内的大部分钉螺。


第3版()
专栏:来信

上游毁林开荒 下游缺水少粮
民勤人民呼吁拯救祁连山水源林
民勤县是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的风沙前哨,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与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风沙线长达七百多里。“风沙撵人走,亩产二、三斗。”解放前的近百年间,全县被流沙埋压的农田达二十六万多亩,村庄六千多个。“西逃口外北走套”,民勤人大都逃荒到新疆、内蒙古一带。
解放后,全县人民开展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群众运动和科学研究工作,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一九七八年底,全县造林保存面积五十多万亩,四旁植树一千五百多万株,在风沙线上营造防护林带总长四百多里,百分之五十的农田耕地实现了林网化,过去被流沙埋压的农田大都恢复耕种,使四十多万亩农田减轻了风沙危害,初步改善了风沙干旱的贫困面貌。全县粮食总产量由解放初期的六千多万斤提高到一九七八年的二亿多斤。
但是,近年来,由于石羊河上游祁连山水源林区和武威地区毁林开荒,特别是蚕食开荒,量大面广,情况严重。还有盗伐毁林,从一九六七年到一九七七年十年内,据踏查,因这一项受损的乔木林面积就达七万多亩,灌木林中有八万多亩基本砍光。结果是摧毁了林地面貌,减少了森林资源,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毁掉了“绿色水库”,造成水土流失,河床、渠、库淤塞,水源减少,使石羊河年迳流总量减少了百分之三十五以上,直接影响民勤县地面水的年迳流量,由五十年代的五亿立米,减少到一九七九年的二亿多立米。由于地面水不足,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大搞机井抽提地下水灌溉,现在全县机井达八千五百多眼,每年抽提水量超过二亿立米,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今后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因而一些机井报废。上游毁林开荒,下游缺水少粮。目前民勤县的草场衰败,人工林枝梢残败,粮食产量也上不去,土地沙漠化和农田土壤盐渍化日趋严重。这是当前民勤县农、林、牧业生产上和人民生活上存在的极为严重的现实问题。因此,人们呼吁:拯救祁连山水源林,立即停止开荒,退耕还林,大力治山、治水、治沙,保障下游民勤等县农、牧业生产稳产高产。 民勤县 郭晓天


第3版()
专栏:

依靠集体 广开门路 善于经营
吴江一批大队收入超百万元
本报讯 江苏省吴江县农副工业总收入超过一百万元的生产大队去年由四个发展为二十一个。在最近召开的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县委邀请这些收入超百万元的大队介绍了依靠集体致富的经验,号召大家把他们作为学赶超的目标。
这些收入超百万元的富队,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引导社员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他们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既敢于冲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富则修”的禁区,又善于掌握致富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他们致富的具体经验,一是广开生产门路,走农副工综合发展的道路;二是厉行增产节约,改善经营管理,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大胆起用和培养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
田多劳少的莘塔公社龙泾大队,过去搞单一经营,逼上“粮山”;“粮山”攀不上,穷得靠借债,集体贷款十万多元,社员超支八万多元。粉碎“四人帮”以后,大队广开工副业生产门路,经营了十多个项目。奋斗三年,还清了全部贷款,家底越来越厚。去年农副工业总收入达到一百三十八万元,集体积累二十四万元,社员分配每人一百九十八元,比前年增加六十九元。八坼公社农创大队原是闻名的穷队,分配水平一直很低。去年他们建立和健全生产责任制,调动了社员积极性,农副工全面发展,总收入达到一百二十万元,比前年猛增五十一万元。年终分配每人达到二百七十三元,比前年增加一百十七元。


第3版()
专栏:

她心里打着大算盘
——介绍全国“三八”红旗手王玉华
农村里的人是睡得早的。山东省荣成县埠柳公社杭上大队的会计室却几乎夜夜闪着灯光。
一九五九年一月,二十五岁的王玉华当了生产队会计。那天晚上,她推开桌上的罩子灯,点上从家里带来的小油瓶,在昏暗的灯光下面打着算盘。她的手指头是硬的,脸是苦的,心是沉的:“文化水”太浅啊!六岁死了爹,母女二人过的是艰难困苦的日子。学习就象地里的蛤蟆一样,三跳两歇脚。说是上了四年的学,还没念上三年的书。现在,突然要她一个人掌管一个生产队的财政大权了——重担一上肩,真是处处难!“要得会”,就得“天天累”啊。
灯明账清
从此,会计室的灯光每晚亮到九点、十点、十一点。
头一个月结账,就出了错。王玉华在床上唉声叹气,把男人吵醒了:“你咋啦?”“少了钱。”男人吓一跳:“少多少?”“五分。”男人哈哈笑了:“我当塌了天——咱们垫上。”王玉华说:“是啊,五分钱,伤不着筋,动不着骨,好垫!可是,我账理不通,谁给垫呢?干革命工作,怎么能掺假呢?”
王玉华吃不香,睡不好,白天下地,夜里摊开账本查找钱的下落。大冷的二月天,她身上却一阵一阵冒汗。找了六夜,才找到最后一分钱。“怪只怪我业务技术不过硬,得紧赶快追!”
一九六六年,王玉华当了大队会计。一九七八年,生产队改为大队一级核算。一步一层楼,王玉华不停地向前攀登。二十年来,她除了生小孩休假二十八天外,没请过一天假。一九七四年,村里通了电,会计室安上四十瓦的大灯泡。白天延长了,银光闪闪,喜气洋洋。在地里劳动一天的王玉华,晚上坐在会计室里工作,简直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她又粗又硬的手指头变得柔软灵巧了。“乒乒乓乓”,只听到算盘响,只看见算珠滚,看不清手指头拨动。每天的账,她每天清。一月的账,一月结,还在墙上公布。年底决分,她给每户送去一张清单,写上每户出勤人一年的劳动工日、工分、劳动工值等等。人们看了,又清楚,又放心。二十年来,她为大队先后培养了四名会计,四名出纳员。这些小青年学她:白天劳动,晚上工作。电灯亮堂堂,他们常常忘了夜的深浅。
紧紧手样样有
王玉华手里的算盘打得快,心里的算盘打得好。
一个钢笔尖,她用了磨,磨了用,要磨十几次。一张纸,正面用了用反面。别人家的日历是天天撕,王玉华的日历是天天揭——小小的日历纸要留着开条子,写证明哩。至于烟酒茶糖、请客送礼那一套,跟王玉华从来不沾边。每年,她所在队的管理费用总要比兄弟队少百分之二十左右。
有一次,粉碎组买不着普通肥皂洗手,经一位支部委员批准,买了一块香皂。王玉华说啥也不让报账,她给他们送去洗衣粉。有一次,一位社员进城探亲,顺便给大队买了一些机器零件,回来要报路费。王玉华对他说:“你关心大队、关心生产的思想是好的,报路费就不光彩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支部书记靠边站,“造反派”要王玉华拿钱买红绸子做大旗,不给就要夺权。王玉华一度犹豫了:“他们说我压制革命怎么办?”党性战胜了私心,她把“造反派”的头头们招拢来,向他们宣传“节约闹革命”的道理。
“紧紧手,样样有!”大队积累增多了,人们吵吵嚷嚷,要大队盖一个宽宽敞敞的会议室,盖一个象模象样的办公室。不然,大队“光有名声,显不出名气,显不出先进的样子”。王玉华说:“先进就是要先进在会精打细算上面。钢要用在刀刃上,钱要用在紧要地方。咱们现在粮食多得没处放,应该盖个仓库,保证丰产了能丰收。”这个仓库长三十二米,宽十一米,是大队有史以来最大的土木工程。她跟大家一块搬石运砖、和泥抹灰,苦战二十多天,基本完工了。大队没买一块石头,没请一个外工,节约现金四千多元。
玉米苗苗发黄了。人们都知道:“人黄有病,苗黄缺粪”。可是,要拿出钱来买化肥,有些人就舍不得了。王玉华心里一拨拉,说:“养娃娃离不了奶,种庄稼离不了粪肥,不能把庄稼饿坏了,这钱该花!”化肥买回来了,玉米苗苗变绿、变黑,往上猛长。地里经常闹旱灾,队里计划穿山凿洞,修一座水库。有的人嫌太费工费钱。王玉华心里一拨拉,说:“修水库,眼前亏,长年利,这钱该花!”水库修成了,大片耕地做到旱涝保收。冬天,还能凿冰卖钱。二十年来,凡是大队用在农业基本建设、种籽、肥料、机械等等上面的生产费用,王玉华总是事先有安排地往外拿。
有一次,林业队副队长要买十六把镢头。王玉华问:“你们才十来个人,旧的镢头都不能使了?”副队长回答:“这钱是用在生产上的。”王玉华说:“要看是不是花得合理。”副队长反问:“镢头放着,难道会坏了不成?”王玉华回答:“镢头放不坏,可是,积存起来,打乱了工业生产计划,商业供应计划,资金也不能周转了。”副队长同意,只买了十把镢头。
本报记者 刘 衡


第3版()
专栏:

努力发展农林牧副工各业 广开生财之道
湾子大队居青海省富队前列
本报讯 记者王春生报道:青海省乐都县湾子大队社员李秀菊一家九口人,只有一个劳动力。过去,年年都欠集体粮款。去年,她家从集体分得粮食四千八百三十三斤,还分了现金二百六十五元。李秀菊家完全依靠集体经济的发展,迅速提高了生活水平。
湾子大队前几年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多,但工业和副业发展缓慢。去年,他们开始改变了单一经营粮食的方针,开展多种经营,努力发展林、牧、副、工业生产,大开生财之道。新添的一座轮式砖窑,仅五个月时间就收入现金十六万五千九百元,仅此一项就比前年林、牧、副、工业总收入增长十二倍多。林、牧、副、工各业的发展,使大队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与前年比较,去年人均收入达二百六十三元二角,增加一百一十六元多,每户平均收入一千五百五十五元,没有一个欠款户。粮食也获得了丰收,人均留粮六百五十斤,比前年增加八十斤。这样,湾子大队成了全省最富的农业大队,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经济的发展给湾子大队带来了新的气象。去年,大队集体添置汽车两辆,中型拖拉机一台,推土机一台,大型脱谷机三台。不少社员象李秀菊一家那样,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3版()
专栏:农村工作小议

要“灯亮”又要“省油”
点灯是要耗油的。一般地说,灯亮一些,耗油就多一些;但人们总希望灯既亮,又省油。搞农业也是这个道理,产量提高了,成本也会有所增加;但种田必得讲经济核算,决不能亏本。
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影响下,有些地方只讲产量,不计成本,生产费用高达百分之五、六十,尽管增了产,却不能增收。这就是出现一些“高产穷队”的缘由之一。这样的“灯”,群众不喜欢,也点不起。
其实,亮的灯并不一定都耗油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搞农业能不能做到产量高,成本低,多增收呢?淮安县的三堡公社鸭洲大队第六生产队,粮食单产达到一千七百多斤,生产费用却只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几,可以说是一盏既“亮”又“省油”的“灯”。这个生产队处处精打细算,单在肥料上,全队三十七户人家,每年就要割草三、四十万斤;施化肥采用打洞穴施、球肥深施的办法,十分注意效益。这就说明,只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搞好科学种田,丰收了也不忘勤俭节约,“高产穷队”的问题是能够逐步得到解决的。
江苏省 余耀中


第3版()
专栏:农村工作小议

买卖要公平
不久前,某县食品公司的收购人员下乡收购菜羊,不料交易一开始就“卡壳”了。原因何在呢?原来食品公司过去收购菜羊,从来不过秤,而是以眼定数,估摸作价。不用说,一估大多偏低。今年他们仍采用这种方法,群众有意见,要求他们实实在在过一过分量,按量论价。收购员不同意,说这是上面规定的,只能照章办事,不能更改。干部和社员觉得这不符合党的政策,就大胆地顶住了。
这事农民顶得很有道理。因为现在实行的是商品经济,收购农副产品就应该实行等价交换,以等论价,按价付钱。那种使农民吃亏的做法,应当改过来。
山西省 原通


第3版()
专栏:

桐元大队集体增收社员富裕
本报讯 福建省建宁县溪口公社桐元大队坚持发展集体经济,社员生活越过越好。去年集体总收入达到六十五万元,比前年增加二十二万元;人均纯收入二百五十四元,比前年增加七十二元六角。
桐元大队是福建省的老先进单位。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保持先进集体的荣誉。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干部一心一意抓生产,社员人人爱护集体,集体经济得到大发展。大队有公共积累六十六万多元,拥有拖拉机十七台,电动高压喷雾器九台,办了农机修配厂、粮食加工厂、榨油厂、锯木厂、砖瓦厂、水电站和三个集体养猪场。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福利事业越来越多。社员治病和子女上学,都不用自己发愁。
集体经济的壮大,把社员吸引到了集体生产上来,出勤超过劳动定额,投肥成倍增加。社员谢金清一年劳动六千四百个工分,从集体收入一千三百六十多元。以前少数人认为集体靠不住,自己去找门路,现在,外出搞木匠、棕衣、缝纫的社员,已全部归队。全大队二百二十八户,去年收入千元以上的一百五十户,其中二至三千元的有三十三户,三千元以上的八户。社员家庭副业平均收入也在三百元左右。
这里的三篇报道告诉我们,农民要尽快富裕起来,农村经济要尽快繁荣起来,从根本上说,要靠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发展农、林、牧、副、工各业生产,广开财路,壮大集体的经济力量。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亿万农民的靠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进基地。
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三中全会制订的方针政策,把发展集体生产放在首位,同时大力支持社员经营好正当的家庭副业、自留地等项生产,做好统筹安排,正确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这样,农村经济就能日益活跃起来,社员的生活,就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得到改善。
编者


第3版()
专栏:记者来信

吉林省的芦苇“官司”该怎样断才好?
吉林省是全国重点芦苇产区之一,苇塘面积达三百多万亩。全省十五个生产凸版纸、有光纸、书写纸等文化用纸的工厂,都以芦苇为主要原料,每年共需芦苇十二、三万吨。按理说,原料资源应该没有困难。可是,近几年来由于芦苇收购量严重下降,省内一些造纸厂大都不得不改吃“粗粮”,以稻草、秫秸、糜秧、麦秸等为主要原料。结果,成本增高,产量质量都受到影响,以致一些重要书籍的印刷出版缺少好纸,学生教科书、作业本供应紧张。
既然吉林省苇源丰富,为什么芦苇收购量下降呢?据记者从多方面了解,这里有客观原因,如天旱缺水、苇源退化等,但更重要的是人为的原因,即芦苇管理体制多变。吉林省轻工业部门的同志感慨地说,为解决这个人为的问题,已经打了好几年“官司”了。
吉林省轻工业部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为要保护和发展芦苇生产,使造纸工业有可靠的原料基地,正确的方针应该是,资源国有,统一规划,重点建设,带动一般,优先造纸,兼顾其他。
这个方针得到了有关地区和一些产苇县的赞同。然而,省里有的部门和有的产苇县却持另外一种主张。有的主张把国营苇场下放给社队,作为社队企业来办,认为这是使农民富起来的一项措施。有的县甚至把属于国营苇场的水面交给渔场管,使苇场实际上变成了养鱼场。由于各方面意见不一,使芦苇资源管理更加混乱。工业部门要原料,农业部门要挣钱,养殖部门争水面,畜牧部门争草原。轻工业部门的同志说,这么争来要去,芦苇资源势必会自消自灭。
那么,这场芦苇“官司”该怎样断呢?记者与多方面交谈,大家认为以下几条原则是可取的:
一、凡属面积广阔、集中连片的苇塘,应当建立集中管理的国营苇场。这样便于国家投资搞苇田建设,便于加强管理和采用科学方法育苇。吉林省已经办起的十一个国营苇场,都是地跨许多社队,决非一社一队所能管的,应该巩固发展,不要下放。可以实行“省县合办,以县为主,分配归省,收益归县”的办法。芦苇收割、运输所需劳力,应优先安排苇区社队,做到工业得原料,收入归农民。
二、凡是面积较小、零星分散的苇塘,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建立社、队苇场,作为社队企业来发展。工业部门在技术指导、物资设备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
三、对所有芦苇资源都要认真保护,不准任意开荒放牧,严禁抢收盗运。对芦苇的收购、价格、分配要严加管理。要优先保证造纸工业原料,同时,对社会其他方面用苇和产区群众自用芦苇要妥善安排。
四、国营苇场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精干的专业队伍,实行科学管理,办成造纸工业原料基地,并且为社队苇场做出榜样。
新华社记者
牛正武
(本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小资料

祁连山水源林
祁连山的森林是甘肃省的重要水源林之一,是河西走廊的“绿色水库”。仅石羊河水系,大小十条支流发源于祁连山林区沟岔,正常年份总来水量为十亿多立方米,灌溉着下游近五百多万亩农田,占河西走廊张掖、酒泉、武威三个地区农田面积的一半以上。祁连山森林又是武威地区工业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源泉,历来有河西走廊人民的“命根子”之称。群众说:“祁连山上一棵树下一眼泉。树多山饱了,水就大了。”
一九五八年林业部经过调查,将祁连山森林划为防护林经营区,取消采伐木材的生产任务。这片森林经营得好坏,事关重大,如果林业破坏了,不仅河西走廊的工农业生产将受到严重影响,计划建设的商品粮基地会落空,人民生活用水也将发生极大困难。


第3版()
专栏:

海南岛南滨农场种植的油棕,一九七八年平均亩产油棕果三千五百三十三斤,折合产油五百三十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新华社记者 杨飞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