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月2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礼物
丹琳 纪英
春节前夕的一个晚上,石家庄育红学校的大操场,被一片电灯光照得通明透亮。刚刚放寒假又迎春节的孩子们,穿着暖暖和和的棉猴,正在尽情地玩着老鹰抓小鸡、小猫捉老鼠等游戏,互相追逐着,寻找着,蹦着跳着,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校园。
忽然,一位穿着铁路制服的人,蹬着一辆自行车,沿着操场旁边的便道,向办公楼驶去。孩子们象一群燕儿似的朝他飞去,围上说:“叔叔!你找谁呀?”叔叔回答:“给你们送礼物来啦!”这时孩子们才看见车上躺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大麻袋,上面写着:送给石家庄育红学校全体同学。原来是北京市东四十四条小学全体同学,委托北京市铁路局捎来,捎到石家庄铁路局后,这位叔叔立刻蹬车送来了。一个孩子飞快地跑到领导办公室去报信儿。党支部书记董玉国赶紧迎了出来,接过麻袋,情不自禁地说:“太感谢你们了!还亲自送到学校来,这真是全国各地都在关心着我们的孩子们啊!”谁看到这种场面不感动得流下热泪呢?!这些三年前在唐山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们,有着全国多少亲人在关怀着他们啊!
前一天,省、市委领导同志刚刚开完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省政协四届二次会议,就来看望孩子们了。他们参观了宿舍、食堂、澡堂、教室,亲自询问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当他们听说孩子们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勤奋学习、有的一直到晚上十点多钟还在教室里做作业时,省委第一书记金明同志说:“告诉他们,不要把眼睛搞坏了!要注意身体啊!”
孩子们确实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高一学生、学生会主席郑希东,升高中考试时名列十五,这学期期末考试一跃到第五名。他虽然基础差,但学习扎实、认真,肯下苦功夫。在学习中,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难问题,有一次碰到一个数学上的难题,向老师、同学问过两次,自己一直钻研到深夜,直到弄懂弄通才去休息。高二年级团支部书记史力群患过皮肤病,未能参军,组织上送她到附近平山县温塘疗养院去洗温泉澡进行治疗三、四个月,彻底痊愈后才回校。她更感到党的温暖和关怀,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时间抓得更紧了,每天起早贪黑,分秒必争,刻苦攻读。她所在的这个年级,是育红学校第一个准备参加高考的毕业班,为使他们多一些人考进高等学校继续深造,石家庄市委和教育局专门给他们派来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学校党组织和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进行了分析,针对各个孩子学习的特点进行辅导,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质量。
初三学生薄宏是学校的共青团团委委员、学生会副主席,这学期期末考试总评一○二·四分(包括选作题的分),期中全市统一考试六门功课总分五四二分,平均九十·三分。是全校总评分数最高的。她告诉我们:过去我不重视身体锻炼,经常不断地闹点头痛发烧的小病。老师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校组织我们每天早起跑步。我们不论刮风下雪、天冷天热,都坚持跑下去,成了习惯,觉得一天不跑步,身体就不得劲。每天跑完以后,浑身舒服有劲儿,学习起来精力旺盛,精神饱满,有使不完的劲儿。我们的教室向阳、宽敞,安了六个明亮的日光灯,冬天教室里有暖气取暖。我们的老师又是家长,天气稍有变化,就让我们添加衣服。董书记住在学校,白天黑夜和我们在一起,最了解我们每个人的情况。有一次,我们班一个眼睛近视的同学上自习没戴眼镜,董书记怕她眼睛近视度数加深,硬叫她回宿舍把眼镜戴上再学习。
孩子的每一点成绩,每一点进步,都倾注了党组织、老师和全国人民的心血和关怀。当董书记珍重地打开麻包,取出一封封热情洋溢、充满稚气的慰问信和一包包装有各种各样糖果点心和花生、核桃、大红枣、瓜子儿的礼物时,怎么能不激动万分呢?围在他身边的一个孩子拿了一封慰问信大声地念起来:
“快过春节了,我们生活在首都北京的少先队员,就是你们的兄弟姐妹,我们给你们的礼物就是要和你们一块欢度快乐的春节!我们多么想前去看望你们啊!为了表达我们的心意,我们还在鲜红的领巾上绣着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社会主义好!这是全体少先队队员一针一线精心绣成的,字里行间,针针线线凝聚着全体少先队员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和对你们的衷心慰问。因为我们离得远,不能马上相会在一起畅谈学习和生活的情况,那就让我们在不同的学校里奋发学习,彼此之间来一个革命竞赛吧。”这时,董书记把红领巾展开,孩子们齐声念起来:“社会主义好!”
“报告!”随着清脆的声音,走进一位穿军装的女兵,她向董书记敬了个军礼:“董书记,我回家过年来啦!”她就是七七年参军的王秀荣。
“欢迎你!今年还有好几个同学要回母校过年呢!”董书记望着这个英俊、威武的女战士,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电话铃声响起来,话筒里传来了唐山市幼老瘫安置管理办公室主任的声音:“由唐山市区有关大厂矿党政领导组成的春节慰问团已经出发了!请你告诉孩子们,唐山的亲人明天就到育红学校来了!”听到这一喜讯,孩子们高兴得蹦起来,顿时,欢呼声和喜庆的爆竹声交织在一起……


第8版()
专栏:

幼儿园的园规
官伟勋
前几天去医院,看到医生在给一位五岁的孩子按摩,说是治疗“尿床症”。
怎么得的这种病呢?待家长把孩子带走,医生叹了口气说:“挺好的一个孩子,××幼儿园的。这个幼儿园很有名,可就有一件不好,孩子大小便,都得按时排着队统一‘进行’。到了时间,没有也得去。没到时间,有了也不准去。这孩子胆小,怕老师,就这么三刺激两刺激的,得了这个病。”
“家长为什么不找老师谈谈呢?”“谈了,老师说,没有个制度还行?一天到晚尽照顾孩子上厕所,甭干别的了。”
乍一听,简直会当作笑话。不幸却是事实。而且还不只这一个幼儿园有这样的制度。不过细细一想,也不奇怪,多年以来,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种不看具体情况,不问实际效果,只要断然定上几条,就硬要整齐划一,坚决照办的事,从幼儿教育,到工农业生产,到某些政治运动,我们见到的还少么?
必要的纪律和制度,是正常生产、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的保证。但在规定这些纪律与制度时,必须从最有利于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这一前提出发。否则,就应当废除。对幼儿园的孩子上厕所,应不应有些规定呢?如果要有的话,那末第一条就应当是:不要让孩子尿或屙在裤子里。
幼儿园的阿姨们是辛苦的,工作是高尚的,光荣的。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进一步落实,她们一定会进一步解放思想,开动机器,为孩子们更快更健康更幸福地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8版()
专栏:

老支书下乡
冯永杰
一脸汗,
一身土,
肩搭旧挎包,
迈开流星步。
这边喊,
那边呼,
一路皆熟人,
春风迎面扑!
“下乡来,
老任务!
问问新农机,
用得可顺手?”
话音落,
手齐舞,
一群老和少,
包围老支书——
“新农机,
苗头足,
只嫌数量少,
还得添百部!”
大队里,
笑满屋,
支书挥钢笔,
盘腿坐床铺——
笔尖飞,
豪情吐,
春色映心扉,
春光暖肺腑……


第8版()
专栏:

延安地区文化馆供稿


第8版()
专栏:温故知新录

是否就是你?
贾秀驹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出游,遇到一棵大树,就停在这树荫下休息。这时,有个随从官员,叫宇文士及,善于察颜观色,很会“歌德”。他赶忙上前称颂这棵大树,借以赞誉太宗。不料太宗却板起脸来,很生气地说道:“魏征曾经劝我远奸佞小人,我不知道他指的佞人是谁,是否就是你呢?”
宇文士及后来如何,尚未考证。但他这次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这是令人快意的。李世民称魏征是他的一面镜子,我看李世民也是一面镜子。


第8版()
专栏:闻者足戒

“评级”
一鸣
会议室里,热气腾腾,县委常委又在讨论升级调资的问题。
王副书记说:已经说过了,今年调资主要看贡献大小。咱县七九年增产一千万斤,大家说贡献谁大?
常委老张说:县委是全县人民的带头人,去年增产这么多,当然是县委的贡献大。我提议常委每人升一级。
县委李书记说:老张提出大家普调一级,我也同意,但是否有平均主义之嫌呢?
老张会意,马上接过来说:对对,有点平均主义,在我们常委中,还是第一把手贡献最大,应该升两级,这也是符合文件精神的。
李书记站起来说:大家有别的意见吗?如果没有,我们就这么定了。


第8版()
专栏:

老舍的童年
舒乙整理
老舍爱花,爱清洁,爱整齐,守秩序,这些习惯都是从他的母亲那里学来的。
爸爸活着的时候,喜爱养菊花。小院里种着两棵枣树,还有几盆石榴和夹竹桃。爸爸去世之后,不养菊花了,但是石榴和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灌溉和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母亲老是把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每天扫院子是她的必修课。她的手使破桌面永远不留尘土,使破柜门上的铜活永远发着光,虽然这些铜活早已缺胳膊短腿。
母亲浇花的时候,和她相依为命的小儿子就帮着她取水。母亲扫地的时候,小儿子就帮着撮土。母亲和三姐做活的时候,小儿子帮着打下手,递烙铁,添火,送热水和凉水。
老舍直到成名和晚年,一直坚持自己动手收拾屋子,取水浇花。象母亲一样,老把那些小瓶小罐、茶壶茶碗、桌子椅子,擦得干干净净。衣服不求讲究,只求整洁,包括稿子,也永远是那么清清楚楚,规规矩矩。爱整齐、守秩序是一种美德,是他那出身农家的老妈妈留给他的美德。
老舍好客,豪放,待人极端热忱,有求必应,这些性格,也是母亲传给他的。在重庆的时候,他的生活相当清贫,但是老友相逢,卖了大褂,也要上一趟小馆,盛情款待,便是一例。
母亲会给婴儿洗三,会刮痧,会给孩子剃头,会给小媳妇们绞脸,用丝线轻轻地勒去脸上的细毛儿,为的是化装后,脸上显得特别光润。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客人来了,不管手中多么紧,也要设法弄点东西去款待。遇见亲友家有丧喜事,她必亲自出马,份礼虽轻——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可是情谊很深,很真挚。谁家有事要帮忙,她总是跑在最前头。
母亲要强,豪横,硬朗,在兵荒马乱之中,在刺刀下,在饥荒里,她挺身而出,为保护自己的儿女而承受一切大悲大难。但母亲也最肯吃亏,从不跟别人吵架,有眼泪往心里流。从外表上看,她是一个最柔和、最温顺的人。
她的这种又软又硬的秉性也传给了老舍。老舍的这种性格后来在文艺界中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特别是一九三八年在武汉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日子里,表现得最为突出。周恩来同志曾推荐老舍做为最合适的人选出面组织这个团体,为的是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能够团结各派的骨干力量,而领导权又不致落到国民党的手里。老舍挺身而出,克服了重重困难,把这个重担挑了起来。没有地方,老舍出面去借;没有钱,老舍出面去坐索,去募捐;被捕了人,老舍出面做保向国民党要人;会刊上来了国民党的屁文,老舍出面去办交涉……
老舍在纪念他的母亲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感人的话:
“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象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⑧


第8版()
专栏:

试映成功〔年画〕 刘称奇


第8版()
专栏:

试映成功(年画) 刘称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