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佛山地区在改变生产条件上打翻身仗
改造低产田 促进农业全面发展
本报讯 广东省佛山地区在农业基本建设中,把改造低产田作为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效果。前冬去春,全区重点改造低产田二十万亩,去年平均每亩增产稻谷一百九十五斤,总产增加三千九百多万斤。去冬以来,全区继续把改造低产田当作农业基本建设的主攻方向,按照规划组织施工,到二月十日,已改造低产田二十九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九万五千多亩。
佛山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有耕地六百多万亩。二十多年来,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变,有百分之八十的农田初步达到了旱涝保收标准,粮食平均亩产在八百斤以上。但是,最近几年农业生产发展不快,处于新的徘徊状态。从生产条件上分析,除了有些地方水利标准不高,仍易涝易旱,土肥建设跟不上,地力下降外,全区尚有一百五十万亩低产田,粮食平均亩产比较低,成为全区的“拉腿田”。佛山地委和行署从一些社队的实践经验中看到,低产田虽然产量低但增产潜力大,把占耕地面积约四分之一的低产田改造过来,是促进全区农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平县东山公社横洞生产队属丘陵山区,连续几年治理冷浸低产田,粮食平均亩产从七百多斤提高到一千五百斤;台山县冲篓公社八字大队,属咸酸低产田,平均亩产从六百多斤提高到一千二百多斤。地委和行署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规划,全区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分期分批,把现有一百五十万亩低产田基本改造过来,使全区农业生产有一个新的突破。
在改造低产田的工作中,佛山地区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把这项工作提到党委议事日程上来。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去冬以来,已开了两次现场会议,并制订了规划,层层落实。第二、从实际出发,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丘陵山坑田,采取挖沟治水,增肥改土,平整土地,多种绿肥,建田头猪、牛、羊舍,有计划地搞粮油间作;滨海咸田区,突出解决引淡水灌溉,洗咸压酸,健全灌排系统,实行灌排分家,平整土地,增施有机肥料;低洼沙田区,主要是田面低,地下水位高,渍水严重,治理措施是抬高田面。确实太低的田,则挖渠作鱼塘,发展渔业,把泥抬到其它田面。第三、推行合同制,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全区一百零七个公社、五百八十二个改造低产田的重点大队,都签定了合同,由有关部门按工程进度拨给补助资金材料,定期检查验收。第四、集中财力、物力,支援低产田多的社、队打翻身仗。去冬以来,全区已安排改造低产田专用的水泥五千五百吨,钢材六百吨,挖泥船用柴油三千吨,推动了改造低产田顺利进展。


第2版()
专栏:短评

从实际出发改造低产田
在农业基本建设中,对低产农田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需要大力抓好。
变低产田为高产稳产田,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条重要途径。各类低产田约占我国现有耕地三分之一左右,南方有为数很多的冷浸田、烂泥田、红土壤、沙土地,北方有大片盐碱滩、沼泽地等。这些低产田,有的灌溉、排水条件差,地下水位高,有的土质贫瘠、肥力不足,有的是土壤中含有过多的有害盐分,都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被称作农业生产中的“拉腿田”。低产田虽然产量很低,但增产潜力很大。在一定条件下,低产田是可以转化为高产田的。只要摸清低产土壤类型及低产原因,总结过去改良土壤方面的经验教训,注意从实际出发,做好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把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稳产田,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佛山地区一九七八年改造的二十万亩低产田,去年平均每亩增产一百九十五斤粮食;河北省曲周县张庄大队改良盐碱地,亩产粮食由原来的二百多斤增加到八百多斤。由此可见,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也不论是水稻或旱作,低产田经过治理和改造,增产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几十,甚至成倍增产,是完全可能的。如果每年能把一、二千万亩低产田加以改良,就可以增产相当数量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品,对四化建设将是个很大的贡献。
多年来,各地农村干部群众和科技工作者,已经摸索和总结出一些改造低产田的经验,概括地说,就是把治水、改土、增肥和科学种田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综合治理。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为今后大规模地开展低产田的改造工作创造了条件。当前的问题,是各级领导要对改造低产田这项工作给以足够重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亲自总结经验,树立样板,制定规划,层层落实,并在财力物力方面给予保证,促进这一工作能够迅速开展起来,坚持下去。
改造好低产田,主要依靠社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改变生产条件。对于那些集体经济薄弱、群众生活困难的穷社穷队,要在资金、物资上给以必要的扶持,帮助他们在改变生产条件上打翻身仗。这对加快整个农业发展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土壤普查、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等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开展,为改造低产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各地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抓好低产田的改造工作,夺取今年农业丰收,力争农业生产有个新的突破。


第2版()
专栏:

昔日吃尽黄害苦 今朝河水润良田
黄河下游五十八县改变低产面貌
据新华社郑州电 新华社记者张玉林报道:去年,在河南省和山东省引黄灌溉的一千六百万亩土地上,农作物获得丰收,黄河沿岸十三个地、市的五十八个低产县,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黄河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害河,黄河下游人民过去吃尽了黄害的苦头。解放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黄河下游沿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拿出大量资金和物资,在临黄大堤上修建了七十二座引黄涵闸和五十五处虹吸工程,修筑了上千条总干渠、干渠和支渠,疏浚开挖了数以千计的排水河、沟,初步建起了九十处大小灌区,控制灌溉面积达二千四百万亩,实浇面积也有一千六百万亩,每年引水量在九十多亿立方米左右。这些地区过去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开灌以来,粮食产量显著上升。山东菏泽县刘庄灌区有二十四万亩耕地,过去好年景粮食产量也不过每亩二百来斤,引黄灌溉后,产量逐年上升,一九七九年亩产达到五百七十八斤,林、牧、副、渔各业也有了很大发展,社员收入显著增加。河南省原阳县是历史上有名的老灾区,全县八十万亩耕地中,有二十多万亩是白茫茫的碱滩,十万亩是荒沙不毛之地。一九六八年引黄灌溉以来,这里的人民把大片沙碱地淤积成良田,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一九七九年粮食亩产达六百二十三斤,全县粮食总产达四亿一千三百三十二万斤。引水种稻是改造低洼易涝盐碱地,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措施。去年,河南、山东两省沿黄河地区已发展水稻田一百五十万亩。
清沙除淤是引黄灌溉的一大难题,灌区人民从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有效办法,不仅减少了清淤的劳动量,而且利用泥沙淤地改土,使二百九十多万亩沙碱洼地被改造成了良田。
为了充分利用黄河水沙资源,最近,水利部召开了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工作会议,制订灌区管理措施。


第2版()
专栏:

总结过去的教训 按实际情况办事
安徽农业基建讲究实效成绩显著
新华社合肥电 安徽省在去冬今春的农业基本建设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讲究实效的方针,取得显著成绩。到一月底,全省农村完成土石方一亿四千万立方,大、中、小水利工程三万二千多处,约占开工工程总数的一半。
去年,安徽省各级农业、水利部门,吸取过去农业基本建设中由于存在某些形式主义倾向而效益不大的教训,发动群众从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了去冬今春的规划。
地处淮北平原的阜阳、宿县两地区,前几年在农业基本建设中,强调了打井灌溉而忽视了排涝防渍,去年秋天连降两次大雨,由于涝渍严重,使不少社队秋粮减产。去冬今春,这两个地区总结了这一教训,决定对洪、涝、旱、渍综合治理,目前重点抓开挖河沟、桥涵配套等工程。到一月底,这两个地区已开挖河、沟一万五千多条,完成各种排灌工程一万六千多处。
位于江淮丘陵的六安、滁县两地区根据本地易旱的特点,大搞蓄水提水工程,普遍开展兴修当家塘的活动。从去年十一月以来,两地区共兴修大小水库和当家塘一千八百多处。
安徽省各地在农业基建中,还十分注意加强劳动管理,贯彻按劳分配政策。
六安、望江等许多县在兴修水利工程时,建立“四定”(定任务、定时间、定标准、定报酬)一奖(超额完成任务奖励)的责任制或合同制,既提高了工效,加快了工程进度,又保证了工程质量,节约了开支。
全省重点骨干工程驷马山引江和茨淮新河,由于加强了施工责任制,工程进度快、质量好。驷马山引江工程已提前完成了土方任务,茨淮新河也完成了冬修任务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第2版()
专栏:

吉县用企业形式办水利建设专业队
本报讯 通讯员陈凤鸣、记者原廷玉报道:山西省吉县用办企业的办法办县农田水利建设专业队,既节省国家投资,又减少生产队负担,专业队也得到巩固发展。
前几年,吉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业队,由县里实行“大包揽”,兴建工程只看规模,不计成本,不讲经济效果。县专业队用劳力多,投资大,向国家要不下钱,就对生产队一平二调。参加县专业队的社员“在工地记工,回队参加分配”,工程搞得不好,又给生产队造成了额外经济负担。生产队对这种作法很不满意。
去年三月,吉县把县专业队改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固定三名国家干部管理。县专业队承包水利工程,与县水利局签订合同,并由银行、财政等有关单位鉴证。双方根据国家投资预算商定,给县专业队定工程、定材料、定时间、定质量、定效益、定投资,并规定了奖罚标准,自负盈亏。队员劳动报酬由县专业队负责;队员按国家规定以百分之十的工资给生产队交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三项费用。一九七八年全县平均每个全劳力给生产队提供的三项费用是十五元,县专业队队员去年交付三项费用达四十二元,而且按月交付。
现在,生产队积极支持县专业队,县专业队劳力充足,经济积累增加,队伍也稳定了。


第2版()
专栏:

江苏冬汛带鱼丰收
新华社南京电 在刚刚结束的冬汛里,江苏省捕获了六十三万三千担带鱼,比上一届冬汛增长百分之二十九。这一届冬汛捕获的带鱼,条子都比较大,网次产量比过去高出一两百斤。这是解放以来江苏省带鱼生产又一个大丰收年。


第2版()
专栏:

好带头人
——记辽宁省兴城县几位优秀的生产队长
今年一月,我到辽宁省兴城县采访。县委书记王汉才同志有一次和我谈到加强农村基层工作的重要性。他深有所感地说:“方针、路线端正以后,办好生产队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办好生产队的关键,是要有一个精明强干的好队长。”接着,他说了这样一件事。
一九七八年,王汉才到兴城县大寨公社马蹄大队第三生产队调查。这个队的队长万春余很能干。一九七五年,这个队粮食亩产不到四百斤,劳动日值不到三角。一九七六年,万春余当队长以后,粮食产量和劳动分值成倍增长。有的社员议论:队长好是好,就是跟他干活太累了。年底另选了个队长。一九七七年,生产队的粮食产量、工分值大幅度下降。一九七八年,大伙重新选万春余当队长。这一年,粮食亩产超千斤,劳动分值超过一元。社员喜气洋洋,好几个光棍社员娶了媳妇。一户老贫农有三个已成年的儿子一直结不起婚,这一年儿子结婚了。老贫农教育儿子:“你娶上媳妇不是爹的能耐,是队长有能耐。有个好队长,比有好爹强!”
王汉才十分欣赏老贫农这句朴实的话。在全县劳模会和三级干部会上,他专门讲了队长的作用,特别引用了老贫农这句话。会上哄堂大笑,伴随着一片赞许之声。
县委书记这番话,引起我很大兴趣。我在兴城二十天中,接触到不少好的生产队长。这里,我介绍其中三位有代表性的人物。
眼光远大的奚扫
旧门公社金樊大队二道河子生产队队长奚扫,是个不平常的人。他的名字,就有一番来历。
奚扫原名奚国支,今年五十七岁。一九五四年一月六日,他带领乡亲建立了初级社。很费了一番周折。这位很有心计的农民,当时就看到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他下定决心,要扫除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因此改名奚扫,以此鼓励自己,也鼓励和他一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乡亲。
一九五八年,奚扫在公社当统计。他对当时刮起的共产风、浮夸风看不惯,写了几句顺口溜加以讽刺,结果被拔了“白旗”。他的统计职务被免掉了,还要他写检查。但他并不灰心,自己订了个十二年的计划,定要把家乡的穷山沟建设成为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道河子面积四千亩,只有三百四十多亩耕地,其余多数是荒山。要改变二道河子的面貌,就得在治山上下功夫。从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六年,担任副队长的奚扫和社员们一起,奋战荒山,造林一千九百亩,粮食亩产过黄河,人均收入达到一百元,初步改变了二道河子的面貌。
正当他们满怀信心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又碰到了更大的障碍。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奚扫就被“揪出来”,说他一心抓生产,是“唯生产力论的典型”,他被“群众专政”六年,关押一年。他的老伴忧愁而死,老父亲气得眼睛也瞎了。奚扫和社员辛辛苦苦栽下的树木被砍掉十几万株,生产队的生产和收入连年下降。粮食吃返销,社员一分钱也分不到。一九七二年,奚扫“解放”了。社员马上推举他当队长。他的老父亲和儿女们都不让他干。奚扫说:“我不干,谁来干?难道能把二道河子白白扔给那些败家子?”他把铺盖卷搬到队部,带领社员又重新干起来。
奚扫很注意调动社员的积极性,“给‘姑奶奶’送水果”就是个例子。奚扫提出,二道河子的许多果树是女社员参加栽种的,她们嫁出去了,也应享受劳动成果。队委会决定,从一九七八年起,生产队给十八位嫁到别村的姑娘每年每人送水果二十斤。她们回生产队买木料,可以打八折。事情不算大,社员很感动。大伙说:“老队长连嫁出门的‘姑奶奶’都想到了,我们还能不好好干吗?”
现在,他们已绿化了两道梁、十一座山、两道沟、十八条岔、四里河滩、五里公路,还建立了三个干果山、五个林场、八条防护林带和十个果园,共计绿化三千二百亩荒山,共有各种树木一百多万株。这就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从今年起,仅林果收入,每年将以二万元的幅度递增。粮食产量和社员收入连年上升。一九七九年,粮食亩产八百四十六斤,每人平均分配二百元,还留出三万多元积累。四十三户社员,家家盖了新房。社员生活越过越好。
苦干实干的常万江
三道沟公社东门大队小南沟生产队队长常万江,今年三十三岁,年富力强。他当生产队长,另有一番经历。
这个生产队地处小山沟,只有九户社员,四十一口人。五十五亩耕地分成八十三块,倒挂在山梁上。虽然队里人少,“四人帮”横行时期,乱抓阶级斗争,九户人家,也要七斗八斗,斗得四分五裂。一九七六年,全队总共打了七千一百二十斤粮食,留下种子、饲料,每个社员分到三斤粮。这一年共吃返销粮一万三千二百斤。劳动日值二分八厘,全年每人分了四元钱。九户人家有两户出去讨饭,一户搬到盘锦。
常万江是个有志气的好青年。一九六六年,他初中毕业进了公社办的果树技术学校,满心想学门技术,投入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料一九六八年毕业回家,一顶“反革命子弟”的帽子扣在头上,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其实他的养父是因生活所迫,伪满时期给日本人当过仆役,本来不应该被打成“汉奸”、“反革命”。一九七七年,公社给常万江的养父平了反,常万江才被社员选为队长。
在常万江领导下,当年这个队收了一万五千斤粮食。一九七八年,粮食增加到三万六千一百五十斤,劳动日值到了九角八分。一九七九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五万一千斤,社员口粮每人六百斤,给国家贡献一万九千八百斤;劳动日值一元三角,人均收入二百一十六元。收入最高的户分到二千一百五十元。这个队三年跨了三大步,粮食、水果产量都创造历史最高水平。社员生活显著改善。几户社员的小山沟买了十一块手表。搬到盘锦的那户今年已搬回来。
小南沟生产队面貌大变的关键,是有了常万江这样一个好队长。他当队长,重活、累活带头干,体重从一百四十斤减到一百一十七斤,真做到了“豁出去几十斤肉,也要把生产搞上去”。他会经营管理,又善于团结人。全队几十口人,乐呵呵地一起干活,一起学习,象一家人似的,一股劲扑到生产上。他还懂得果木栽培技术,带领社员栽了一千六百棵苹果树,去年已开始挂果。全队到一九八五年的生产建设规划也制订出来了。
善于经营的陈文清
沙后所公社石屯大队第八生产队队长陈文清,今年五十八岁,是个富有生产经验,善于计算的老农。“四人帮”横行时期,因为他当了队长就抓生产,抓收入,曾对他进行过几次批判,几次撤职,五上五下,饱经风霜。一九七六年,他第五次被撤了队长,生产队的光景一年不如一年。一九七八年,劳动日值一角三分七厘,人均收入十四元。眼看着实在不行了,第二年,大伙第六次把他选为队长。
他接手时,队里只有五头瘦弱牲口和一辆坏了的大车。牲口没有饲料,队里没有一分生产资金。陈文清家庭副业搞得好,又能精打细算过日子,一九七七、一九七八两年家中共积蓄下五千元。他把自己这五千元全拿出来,借给生产队买牲畜、化肥和饲料。他一手抓农业,一手抓工副业,经营得当,生产队一年就翻了身。去年年终结算,粮食亩产从一九七八年的六百一十斤增加到一千零三斤,人均收入从十四元增加到一百二十二元。生产队添了四头大牲口和二辆手扶拖拉机。
陈文清既善于治队,也善于理家。他家八口人,除吃奶的小孙女和上学的小闺女,其余个个是劳动好手。去年,他家从集体和家庭副业共收入五千六百五十五元,平均每人年收入七百零六元。如按月计算,他家每月收入四百七十一元,难怪有人开玩笑,称呼陈文清是“一级队长”。这个称号既表明他收入多,也表明他当队长的水平高。
全国有几百万个生产队。如果各级领导都注意抓生产队建设,选拔、培养出热心能干的带头人,我国农村较快地富裕起来,应该是指日可待的事。
本报记者 金凤


第2版()
专栏:

我国人工养殖对虾取得进展
据新华社北京电 我国人工养殖对虾取得了初步进展。据全国对虾养殖生产、加工经验交流会统计:去年我国沿海养虾的地区达五十多个县市,放养面积共十一万亩,而一九七八年只有十七个县市,养虾两万亩;去年产虾一千二百四十五吨,比一九七八年增长一点八倍,加工成品虾三百九十多吨出口,换取外汇二百多万美元。
我国海岸线长达一万八千多公里,可以利用的滩涂、港湾水面有七百四十多万亩,而且气候温和,水质肥沃,浮游生物多,大部分适宜于对虾生长、繁殖。
一九七八年,山东文登和江苏赣榆两地试验大面积人工养殖对虾初获成效。国家水产总局立即推广,并先后筹建了一批养虾基地。
我国水产科学研究部门早在五十年代末期,就开始进行人工培育对虾幼苗的试验,六十年代中期培育出了小批虾苗。近年来人工养殖对虾的科学研究工作进一步开展。


第2版()
专栏:

江苏省兴化县中堡公社水产大队积极发展渔业。图为该队渔民在拉网捕鱼。 李士祥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