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湛江地区采取措施在科学种田上下功夫
千方百计提高单产
本报讯 广东省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的湛江地区,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开始注意抓科学种田,把继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作为夺取今年丰收的重要环节。
去年,按照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湛江地区对作物布局作了适当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一九七八年减少五十三万多亩,但总产量却比一九七八年增产百分之十五点六,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增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单位面积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年平均亩产达到九百零八斤,比一九七八年增长一百三十七斤。通过这件事,各级干部体会到,注意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就能加快生产发展的步伐。各地在安排今年农业生产中,都比较注意在科学种田上下功夫,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面挖增产的潜力。去年年底以来,各地为提高科学种田水平,突出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大规模进行农科队伍的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公社、大队、生产队主要干部和技术人员。培训内容包括水稻、花生、甘蔗等栽培技术。到一月二十日,已培训四万七千多人,其中公社、大队干部一万二千八百多人。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最低的遂溪县,在进行培训时,县委主要领导同志既当学生,又积极抓组织领导,使培训工作收到较好效果。耕作技术水平向来较高的高州县,狠抓科学种田的薄弱环节,在土肥、植保、种子、栽培等方面培养技术力量。
二、进一步健全四级农科网。去年,湛江地区百分之八十的大队建立了农科队,百分之七十六的生产队建立了农科小组。但机构不够健全,技术力量比较薄弱,有的任务不够明确,人员还不落实,经费没有保证。各地把进一步健全农科网,作为提高科学种田水平的重要一环。对已有的农科组织进行整顿,部分还没有农科队、组的地方,正着手进行建网工作。
三、表彰农业技术人员,鼓励他们继续前进。部分县已开始评比,总结经验,开展学先进活动;一些县、社对贡献大的农业技术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鼓励他们为加快农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四、领导干部求教科技人员。为夺取今年丰收,一些县将继续推广优良品种,有的领导同志亲自组织试点,树立样板,带动全面。一些领导同志还邀请农业技术人员座谈,虚心请教,征求有关技术改革方面的意见,把科学种田搞得扎扎实实。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托克旗苏米图牧业科学试验站站长杨学礼(左),为改良牧草,加快草原建设,深入牧区和牧民一起研究草原灌木植物的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杨慎和摄


第2版()
专栏:

坚持以营林为基础 永续利用
资兴县实现采育平衡
新华社长沙电 湖南省资兴县坚持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逐步做到造多于伐,使这个老林区后继有林,永续利用。
一九七○年,资兴县委总结了只采不育和重采轻育的教训,以营林为基础,抓采育平衡。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九年的十年中,全县人工造林五十四万多亩,占解放以来人工造林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六以上,封山育林和改造自生林一百多万亩,每年轮垦油茶林十万多亩,使全县的有林面积由解放初期的二百零一万亩扩大到二百三十多万亩。现有成林三十五万多亩,中林一十三万多亩,成片幼林七十九万八千多亩。尽管木材上调任务由一九六九年的九万立方米,增加到一九七九年的十四万五千立方米,而木材蓄积量平均每年却只减少九万多立方米,比前二十年平均每年的减少数少一半以上,使木材采伐量与生长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自然生态不断走向平衡。
为什么资兴县能够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这里的干部群众说得好:“业靠人创,树靠人栽”。现在全县在林多、采伐任务大的十六个公社、九十四个大队办起了采育场;在林少、采伐任务小的十二个公社、一百四十二个大队办起了社队林场。全县从事林业生产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百分之十五。林场和采育场场员每人每年要完成十亩造林、三十亩抚育和二分地的育苗任务。每年林场和采育场造林时,还发动群众整地,做到当年采伐,当年迹地更新,并注意因地制宜,做到宜杉则杉,宜松则松,宜杂则杂。这样,全县二十八个公社在东乡、南乡、北乡和城厢四大片地方,建立了三条百里林带和五个万亩杉木林基地。
在采伐上,为了改变过去那种几把斧头上山,乱砍滥伐的混乱现象,对社队采育场普遍推行了“合同制”,明确提出采伐不过量,造林不欠账,把采与育紧密结合起来。
为了做到造多于伐,资兴县不仅注意控制采伐量,还注意节约自用材,做好森林保护工作。县、公社和大队都成立了护林机构,配备了专职护林员,社队与社队之间的林区建立护林联防组织,家家户户订立了护林公约,对护林防火、保护森林资源起了积极作用。县委在全县还广泛开展“身在林区,惜木如金”的思想教育,大力表彰节约用材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同国家下达计划比较,全县每年自己消耗的木材就节约一万多立方米。


第2版()
专栏:

苗岭林区话苗杉
翻越红军走过的老山界,我们从南加木材水运站乘机帆船沿清水江东下,在贵州省锦屏、天柱二百余里水路上,只见两岸杉山层层,绿浪翻腾。这就是著名全国的“八年杉”和“十八杉”的故乡——苗岭林区的黄金地带。
苗岭林区人民早就靠苗杉营生,旧时代,当地苗侗人民曾把苗杉比作林海的“黄金”。这里的苗侗人民有个习惯,每当生下儿女,便种下数十株苗杉,十八年后儿女长大,苗杉也已成材。儿女的婚姻费用便有了着落。因此,这一带的苗杉又以“十八杉”著称。前些年,经过科学培育,又培育出一种八年就能成材的速生杉木。
人们长期经营苗杉是有缘由的。天柱县林业局营林股的同志告诉我们:苗杉除具有杉木所共有的纹理通直、结构均匀、材质轻韧、生长快、用途广、产量高的优点外,还有经久耐腐,树干匀称的特点。据记载,早在明清两代,苗杉就曾运到北京、洛阳等地建造宫殿,畅销全国各地。
但是,在旧社会,反动统治阶级勾结木商任意摧残山林,乱砍滥伐,致使清水江沿岸几百里的苗杉几乎砍伐殆尽。解放前夕,锦屏、天柱两县森林面积仅剩两百万亩。
解放后,苗杉得到了新生。随着林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苗岭林区涌现出很多不辞辛苦的育林人。王佑求是锦屏县魁胆大队林场场长,著名全国的造林模范。他从十六岁开始栽杉,一辈子和杉木打交道,今年六十七岁了,积累了一整套造林经验,被人们誉为“杉木王”。一根杉树,从选种、育苗、炼山、整土、栽杉到薅修、抚育、成林、成材,需要付出极大的劳动。王佑求有句名言:“要想杉木大,三年不离锄头把;要得杉木钱,就得和杉木眠。”王佑求带领青年们成年累月战斗在山林间,建场十五年来,他每年平均出工都在三百多天以上。由于他们的长期苦战,魁胆大队二千九百多亩荒山全都栽上了杉树,如今半数以上已经成林成材。孟寨大队林场场长王详庆,今年七十四岁了,他一辈子就迷在杉树上,仿佛他的一生除了吃饭、睡觉,就是造林。杉木一般二十年左右才能砍伐,他亲手造的林子已砍伐过三次了,如今全大队的荒山全都绿化了,他还要守在林场管林子。
经过三十年来的经营,苗岭山区的锦屏、天柱两县森林面积已达到三百六十四万多亩,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四;人工造林一百八十八万多亩,迹地更新二十四万一千多亩,封山育林六十多万亩;向国家提供木材三百三十八万多立方米,林业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以上。这些数字,无可辩驳地说明两县林业事业所取得的可喜成绩。现在,苗杉的足迹遍及全国,鞍钢等一百三十个重点建设单位,都直接到清水江两岸调运过苗杉。
罗永春


第2版()
专栏:

广安县召开农科技术干部“诸葛亮”会
围绕今年农业增产献计献策
本报讯 四川省广安县召开有农业、林业、蚕桑、水电、气象、植保、种子、果树和县科委等方面的负责同志和技术干部参加的“诸葛亮”会,为实现今年农业全面增产献计献策。
到会农科技术干部,结合本县实际和自身实践,发表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农业局科研组负责人陈敏捷运用具体数据说明,全县虽然连续三年大增产,粮食亩产达到九百斤,但是潜力还很大,那种增产到顶、再上不行的观点是不科学的。只要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科学地指挥生产,今年再迈出一大步是完全可能的。
县科委技术干部徐昌茂,以在协兴、广福等七个公社小区实验获得的数据,帮助县委领导下决心,确定了几种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作为全县中稻生产中的主要品种。农业局农技站副站长李正泉分析本县水稻单产低于全省、全地区平均水平,主要低在科学种田水平上。他从科学育秧、栽插、密植到施肥、管理、收藏,系统地提出了水稻增产技术措施。此外,蚕桑、林业、果树、植保等部门的技术干部,都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
广安县委对这些意见和建议很重视,有的已提交县委常委会议讨论。县委注意教育各级干部提高对科学种田重要性的认识,曾以六天时间,请县农业局技术干部讲课,短期训练全县区、社干部。
“诸葛亮”会以后,广安县委把农科技术干部提出的几十条意见,经过整理归纳,正逐步贯彻到全县各项生产实践中去。


第2版()
专栏:

“门外汉”决心变行家
——凤冈县委副书记韩卫民钻研农业科技的事迹
不久前,记者在贵州省凤冈县听到不少干部、社员夸他们的县委副书记韩卫民,说象老韩这样的干部更多些,农业现代化就来得更快了。
韩卫民,这位当年的老八路,干了半辈子的“老公安”,一九七七年九月才调到凤冈县任职,县委分工他管农业。对农业生产是门外汉,又要领导搞农业,能行吗?“不懂不能装懂,得向内行人学习。作为领导者,尤其要抓紧学习,先学一步,多学一些。”两年过去了,韩卫民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对水电我是外行,请你给我上一课。”老韩第一次敲门走进了县水电局技术干部(现任县水电局副局长)游章镛的住室这样说。小游看着年过半百的县委领导同志登门求教,那么谦虚,那么诚恳,深受感动,他就从水利学概论讲起。一次讲完之后,老韩再次、三次继续前来求教。老韩象刚启蒙的小学生,听得专心,记得认真。
为了学点土壤学知识,韩卫民走访了凤冈中学理化实验室教师闵树铭,又求教于县农科所老技术员石冠嵩。老石向他介绍了全县黄壤、褐壤、红壤等土壤大致分布情况。老韩听完了又提问,问的是全县低产田的土壤种类、成因,以及如何改良的问题。两天后,在老石的住房里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讲座,老石专为这一位戴老花眼镜的学员作了改良低产田的报告。
老韩学科学,学以致用,注重实践。
那是一九七八年冬天,金鸡公社官田沟水库在施工中,为取土问题,公社党委和技术人员发生了激烈争论。公社党委认为应在库区取土,距离才四十来米,在坝外取土,却在五百三十米以外,不能弃近求远;技术人员的看法则相反,双方争执不下。老韩闻讯赶到工地。听了双方意见,他感到事关重大,马上去求教了县水电局负责地质业务的技术员老黄。他从地质年代问到地壳结构,从各种岩层的形成问到它们的特性,然后,结合实际,弄清官田沟水库地质的详细情况。
原来,这座水库大坝是建筑在石灰岩上的。库区地质是页岩夹石灰岩,它的天然植被能防渗漏,如在库区取土,表土覆盖层将遭到破坏,造成水库渗漏,后患无穷。老黄用地质学知识武装了老韩,老韩又用学到的知识去说服公社党委,公社党委又用这些道理统一了思想,使水库建设得以保质保量地顺利进行。
老韩到凤冈后,常听到不少社队反映,当地不适合种小麦。有个回龙公社,连年完不成上级布置的小麦播种计划,农民辛勤耕种,最好的亩产才一百多斤,一般的只有五十来斤。到底为啥低产?老韩来到山坡、田头,从气象、土壤等因素作综合考察,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原来,这个公社海拔在一千一百到一千四百米之间,雾罩大,光照短,气温低,小麦扬花正逢梅雨季节,而且这里大部分土壤是油沙坡地,保水保肥能力弱,确实不宜种小麦。但土豆、油菜等作物却比较适应这里的条件。
老韩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果断地提出改变过去“一刀切”的错误作法,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适宜种植什么就种什么。于是当地干部、社员把小麦由以往的一千多亩缩减到四百多亩,土豆则由四百多亩扩大到千亩以上。结果,土豆亩产一千到一千五百多斤。这一改,用同样的土地却获得了高于小麦四到六倍以上的产量。全社粮食总产量,一九七七年是一百七十七万斤,一九七八年是二百二十七万斤,一九七九年大旱八个月,粮食仍比上年增产十八万多斤,从而摘掉了连年吃返销粮的帽子。
韩卫民刻苦钻研农业科学技术,用心探寻凤冈县农业长期徘徊不前的原因。他从多次的调查中得到大量的材料和数据说明,农业上不去,在于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和政策的多变;在于领导工作上的瞎指挥;在于科学知识掌握甚少,往往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老韩找准了症结所在,向县委提出了加强领导,稳定政策,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农、副、工综合发展,以及抓治山造林、保持水土等建议。县委经过集体讨论之后,向各区委批转了韩卫民的书面调查和建议,促使全县更好地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实际出发,力求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调整好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使全县农、林、牧、副各业都更快地发展起来。 新华社通讯员 杨茂林 新华社记者 刘子富


第2版()
专栏:农村工作小议

“仨瓜俩枣,凑起来不少”
“仨瓜俩枣,不值一搞。”有这种思想的人抓多种经营,总想一张嘴吃个大胖子,一伸手挖个金娃娃。结果,小宗项目不愿干,大宗项目又干不了。勉强搞一个,投资不少,由于原料无保证,技术不过关等原因,最后收效很小,甚至赔了钱。
马厂公社大王屯十五队的多种经营,基本上没有什么大宗项目,就是搞农产品加工等小宗副业,每人平均收入达到三百五十多元,每个劳动日工值一元五角钱。事实证明,“仨瓜俩枣,凑起来不少”。在发展多种经营中,从实际出发,多搞些小宗项目大有油水。小宗项目机动灵活,易上易下,适应性强,便于管理,易于发展。即使一时搞不好,也栽不了大跟头。特别是对一些穷队来说,立足本地资源,走由小到大、积少成多的路子致富,更为可靠。
河北省青县 陈文升


第2版()
专栏:农村工作小议

还是以“家常饭”相待好
龙兴公社东山大队多年来坚持以家常便饭招待客人,凡是到这个大队来工作的同志,不分职位高低,一律以家常便饭相待。有一年大队办电,县里来了一个安装队,提出要吃得好些,他们照例端“家常饭”。安装队只埋上电杆,没架线就走了,使这个大队很长时间没用上电。后来县里来了一位领导,大队向他反映这个情况,安装部门才重新回来安电线。大队还是家常便饭相待,顶住了不正之风。
解放初期,党政机关干部下乡,都吃“派饭”,群众以“家常饭”相待,表现了干部群众亲密无间的真挚感情。今天,在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干四化的新的历史时期,东山大队坚持端“家常饭”的好传统,很值得赞扬。几年来这个大队不搞大吃大喝,不仅教育了干部和群众,使集体和个人避免了浪费,而且推动了全大队集中物力、财力去搞农业现代化建设。
黑龙江省龙江县 赵铁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