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繁荣的石花镇
曾经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屯兵之地的鄂西北谷城县石花街,如今成了一个繁荣的社会主义集镇。
这里民间传说多。相传古时有陨石坠于此,如天上落花,故名石花街。现在这里是个县辖镇,居民五千三百人,包括周围农村十七个生产大队在内,总人口三万零三百人。
这里传统的“露水集”早已恢复。每天一大早,四乡农民便踏着露水来赶集,肉、菜、鸡、鸭、鱼、蛋、柴草、竹木用品等摆满街头,贸易频繁,价格接近于国营牌价。待到太阳出来,露水干了,集也散了。一个集市下来,光猪羊牛肉就成交两千斤左右。
这里供销社、合作商店早晨六、七点钟开门营业,各种货摊、小吃摊也招揽不少顾客。随着集市的开放,集体商业服务业网点比过去多了:门市部由八个发展到十九个;街道居民办起了茶社、饮食店、干鲜果店。一些多年吃不到的传统饮食,如“太酥油馍”、“油酥饺”等,又重新上市。还有流动货摊、货篮,送货到车间、病房、农村。
这个小镇的繁荣景象,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形势越来越好。据镇上估算,一九七九年由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全镇农业人口平均每人约增加收入十五元;由于农村集体工副业发展,平均每个农业人口约增加收入八元;从集市贸易成交额来看,平均每个社员家庭副业收入约增加三十元。农民收入高了,自然要促进镇上商业的繁荣。
更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的工业建设。这两年石花镇工业越办越兴旺,一九七八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八百二十六万元,比一九七一年增长三点八倍;一九七九年又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个只有五千多居民的小集镇,已经办起了三十五个工厂。它们采取“找米下锅,送饭到口”的办法,积极主动地为大工业服务,为农业服务,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镇上办的石英砂厂,利用本地石英石矿,生产出供精密铸造用的石英砂,成了国营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一个专用材料厂,最近又在扩建。他们利用蛭石办起了保温材料厂,产品销到四个专区、五个市、十二个县,并且服务上门。他们利用荆条生产的包装篓,源源不断地供应石花酒厂包装“石花大曲”,销到京津沪等大城市。象这一类给大工业当配角的工厂,就办了十八个。
镇上办的五个支农工厂,不但生产农用机具和配件,而且做到农业机械大中小修不出镇。外地一些汽车也拉到这里来修理。
为了寻找工业生产门路,解决产供销问题,镇上专门成立了物资供销经理部。当了解到市场需要玻璃制品、纤维板、锉刀、砂布、蓄电池时,他们便及时组织生产这些短线缺门产品。当了解到那个大厂有边角余料可以利用时,他们便去挂号,争取变废为宝。目前已利用薄钢板边角生产出空心钢窗和钢管折椅,利用废铁丝生产出电焊条,利用废钢铁生产出铸铁管和球磨机上用的钢球等。象这类工厂办了十一个。
此外,还办起了各种手工业,如服装、鞋帽、白铁壶、草绳草袋、碾米磨面、压面条、做豆腐、缝补洗染、修锁钉秤等;又成立劳动服务站,统一解决各单位临时用工的需要。
生产门路越多,劳动就业面越广。去年,石花镇不仅安置了现有待业人员,还按照党的政策,从前几年下放的城镇居民中收回四百一十户,一共解决了七百多人的劳动就业问题。
全镇对农业的支援加强了。不久前,镇上从积累中拿出五万元,买了两台推土机,帮助生产队改田整地。勤劳大队的一条山冲,经过推土机那么一整,很快便渠成、路成、田成,整成了五百多亩“当家地”。发展桔园需要桔苗,镇上便派出两部汽车从外地买回了温州蜜桔树苗,现在农村生产大队桔园已发展到二千多亩。各大队办的油坊原来都是土榨,出油率低,镇上粮油加工厂便派出技术员帮助他们改成机榨,直到他们学会操作、维修为止。集镇上办工厂,使本地许多自然资源得到了利用,仅开采石英石矿一项,生产队一年就能收入二万六千多元。农村多余劳动力有了出路,镇上三百多名亦工亦农社员每月都要交生产队一部分工资收入,全年合计也有七万多元。
人们从这里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的许多生动事实中,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城镇建设的灿烂前景。 本报记者 缪雨


第2版()
专栏:来信

固原地区需要大力发展大牲畜
固原地区在五十年代曾是宁夏的畜牧业基地,现在大牲畜无论头数还是人均占有量都比那时显著减少。一九七九年这个地区拥有的各类大牲畜,比一九五七年少了将近五分之一,下降五万三千多头。适龄母畜少,繁殖成活率也很低。由于新增幼畜少,这个地区的大牲畜出现了“一老、二弱、三缺后备畜源”的严重局面。
大牲畜的急剧下降,给固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这个地区土地广阔,平均每人占有耕地六亩五分,由于大牲畜的减少,有机肥少了,地力明显下降;役畜的劳动量越来越大,全区每头耕畜的劳动量比五十年代增加三分之一左右,因而耕作非常粗放,有的甚至废耕。此外,山区驮水、拉车、碾磨、乘骑,都要靠大牲畜,耕役畜负担过重,又严重影响母畜的繁殖能力。
前些年,有些同志不从山区实际出发,在指导思想上往往着眼于在农业机械化上找出路多,对大牲畜的发展重视不够。有的甚至卖掉耕牛买铁牛,买来铁牛变死牛,因为现有拖拉机在山区很难发挥效益。本来,这里土地辽阔,牧草丰富,发展大牲畜条件很好。可是,这些年来,许多社队为了抓粮食,滥开草原草场,对繁殖幼畜缺乏明确的奖励政策,一律实行“大槽喂养”等,都妨碍了大牲畜的发展。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一、把发展大牲畜放在重要位置上。要结合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制定出兴牧促农的规划和措施。
二、认真落实繁殖幼畜的奖励政策,保证政策兑现。
三、要从山区实际出发,加强饲养管理。对于居住分散,集体饲养条件差的生产队,可以按庄头小槽喂养,也可实行分户包养。
四、鼓励和支持社员家庭养自留大牲畜。对于那些无力购买大牲畜的社员,有关部门要给予扶持。
五、搞好大牲畜的品种改良。在坚持自繁自养前提下,有计划地调进一批良种母畜和种畜。
本报记者 顾建鹏 谷忠诚


第2版()
专栏:

一批农机干部领到结业证书
农机部农机化干部学校第一期培训班最近在北京结业。来自十四个省、市、区和一些县的主管农机工作的干部八十六人,在培训班学习了拖拉机、农业机械、农机化经营管理等八门课程,进行了操作实习,最后以优良的成绩通过了考核。农机部副部长于明向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破除“富则修”的反动谬论 广开门路全面发展生产
营口地区打开通向富裕之路
人的精神面貌在变,社会风气在变,山河面貌在变
辽宁省营口地区,去年春季严重干旱,夏季虫病交加,自然条件并不好,粮食总产量却比前年增加两亿斤,平均亩产达到八百一十三斤,成为辽宁省粮食的高产区;全区棉花平均亩产八十四斤,比前年增加百分之五十以上;油料增加一倍多;苹果、蚕茧也获得好收成。不算家庭副业,全区平均每个农业人口从集体分配的收入达到一百四十元,比前年增加二十二元。全区有一千多个生产队人均收入超过二百元,有三百多个生产队人均收入超过三百元,还有些生产队人均收入超过四百元。
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农民先富裕起来的政策,在营口地区一和群众见面,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社员们说:搞社会主义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大家共同富裕么?前些年“四人帮”穷折腾,搞的事,背着理,拧着劲,越搞农村越穷。现在顺劲了,咱们心里想富,党中央和省、市、县委领导咱们富,要集体富、社员富,完全符合我们的心意。广大基层干部普遍反映:这回农村工作才真正抓到了点子上,照这样抓下去,农村大有希望,四个现代化大有希望。
营口地区抓富一年,面貌初变。大家深刻体会到,抓富就是把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发动起来创造财富;集体富,社员富,就是千方百计抓生产、抓生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样一来,冲破了“四人帮”“富则修”的反动谬论,不仅解放了思想,也解放了手脚,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调动起来了,党心民心贴在一起了。干群一条心,遍地是黄金,许许多多生产门路打开了,许多长期废置的资源被利用起来,大量财富被创造出来。人的精神面貌在变,社会风气在变,山河面貌在变。这些变化虽是刚刚开始,人们已树起一个信念:这样的社会主义真是越干越有味!
当然,要使长期被破坏的农村经济很快恢复发展起来,使社社队队的农民都富起来,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但是营口地区的实践证明,只要政策对头,工作得力,要尽快富裕起来也不是多么遥远的事。营口地区在打通富裕之路的过程中,着重抓了以下几件事。
一、解决敢不敢富的问题。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散布“富则修”的谬论,影响很深,至今还有一部分干部和群众心有余悸,谈富色变,想富不敢富。因此,不肃清极左路线的流毒,就富不起来。一年来,营口地区通过各种会议,联系实际反复批判极左路线,就“富了会不会变修”、“让一部分社队和农民先富起来会不会两极分化”、“广开生财之道是不是搞资本主义”等问题开展讨论,明确了路线是非,澄清了糊涂观念,并通过为过去因抓富被当作“走资派”和“冒尖户”受到批判的干部和社员平反,表扬发展集体经济和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等办法,在干部和社员中树立建设富庶的农村和勤劳致富光荣的思想。
二、解决怎样富的问题。营口地区的各级党委除认真落实各项经济政策以外,还强调提出,富首先要集体富,在集体劳动中劳动好、会经营的社员富;集体要富,就要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广开门路,农、林、牧、副、渔并举,农工商结合,集体、个人一齐上。去年,全区在进行农业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制定了发展农业的全面规划:东部山区十七个公社,充分利用山林资源,以发展林业、水果、养蚕为主,建立林果蚕基地;中部丘陵地区三十五个公社和农场,抓好粮食,同时发展水果、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建立经济作物基地;西部沿河水田地区四十九个公社和农场,土质肥沃,是商品粮基地。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搞好芦苇、淡水养鱼、发展林牧业、种桑养蚕等。各级党委特别强调维护政策的严肃性,说话算数,取信于民,不能看到群众收入多就“红眼”,春定秋不算。
三、组织各行各业积极帮助农村尽快富起来。营口市农业银行为了支持农村社队尽快富起来,投放给农业一亿三千多万元资金,比前年增加二千六百多万元。供销部门除了积极搞好生产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收购外,还从黑龙江、吉林、山东等省引进优良种籽八万多斤、良种树苗十三万株,帮助社队新建万株果园十六个,五千亩果园三十四个,千亩条材基地四个。这两个部门还分别抽出三百多名干部,帮助二百四十多个困难队改变面貌。市纺织局采取支援机器设备、培训技术力量和扩散产品等办法,帮助四十多个公社办起了纺织点,仅据十二个厂点去年一至十月份的统计,就为社队增加收入六十七万元。市妇联领导也率领县、区妇联干部到外地学习组织编织和刺绣等副业生产的经验,回来发动农村妇女学技术,迅速开展编织和刺绣生产。整个营口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正在满怀信心地夺取一九八○年的更好收成。
本报记者 马桂才 高方


第2版()
专栏:

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北流县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
新华社南宁电 新华社通讯员吴秀娟、新华社记者杨义报道:为了迅速提高农村干部的经营管理水平,适应日益发展的农村新形势的需要,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县委,加强对农村干部进行培训,去年,经过培训的农村干部和专业人员达八万多人次。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北流县委结合各个时期的工作,针对不同干部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村干部进行系统的有关劳动、计划、财务、物资四大管理的培训。为了让基层干部能尽快熟悉和掌握各项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县委特别强调要以当地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作教材,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一面总结一面对比,使干部能很快掌握管理要领,能很快推广开来。
北流县委在培训农村干部时,还特别注意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以充分发挥他们在搞好人民公社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去年,这个县就有三百多名县委、公社党委成员和大队支部书记到生产队蹲点,重点调查生产队落实各种生产责任制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既很快提高了这一级干部的经营管理水平,又帮助生产队解决了实际问题。
通过干部培训工作,北流县广大农村干部经营管理水平有显著提高,出现了人人学管理知识,抓管理工作的新风气,领导作风有了很大改变,农业生产也有较大发展。去年,全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生产队在经营管理上都有了改进,实行了生产计划“一年早知道”,普遍健全了各种生产责任制。
由于加强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去年,全县稻谷产量比上一年增产一成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一万多亩。


第2版()
专栏:

又一期农业干部培训班结业
农业部干部培训班沈阳农学院班第一期,最近举行了结业典礼。来自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四省、区的有关各级领导干部共七十七人,都通过了结业考核,领取了结业证书。
沈阳农学院班是受农业部委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培养领导干部在全国举办的七个班之一。这批学员中,百分之九十的人做了二十年以上的领导工作,年龄最大的六十三岁,最小的三十一岁。从去年八月二十日入学以来,他们象小学生一样,认真听课、作笔记,虚心向老师请教。几个月来,他们先后学习了农学、农业机械、畜牧兽医、农业经济等四类课程共四十六个专题,进行了十六次参观、实习,两次考核,初步掌握了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每个人都学会了驾驶拖拉机,为加强对现代化的领导打下了基础。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鄂托克旗新召公社跃进大队老牧民敖斯尔负责放牧的羊群,体壮膘肥,产羔多。
新华社记者 杨慎和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