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西方世界掠影

法意边境盗匪多 旅游快车常遭劫
法国的里维埃拉和意大利的威尼斯之间每天对开两班列车。二十三点十三分从法国发出的列车被称为“抢劫”快车。因为过去几年,这趟列车时常发生抢劫案,特别是夏季游览度假的季节,更是盗匪大显身手的“旺季”。
他们三五成群地装作乘客上车,到了适当时机,便露出匕首或手枪,威胁旅客交出钱包。
有时先后分批来抢的盗匪,总数多达二十人以上。第一批抢现钱,后来的就只好搜刮“剩余物资”。有的乘务员挖苦说:“以后最好挂上一块‘此车已被抢劫过’的牌子,免得分批来打扰。”
据报道法国和意大利铁路当局曾多次商讨解决的办法,但至今苦无对付的良策。
(华)


第7版()
专栏:西方世界掠影

机上乘客醉如泥
服务人员伤脑筋
目前,酗酒现象已成为西德飞机和海轮上一个愈益严重的问题。飞机上喝醉酒的旅客使驾驶员提心吊胆,而海运官员则对爱喝酒的海员感到无可奈何。
汉莎航空公司的驾驶员诉苦说,由于机上有的乘客喝得烂醉如泥,给机舱工作人员和其他旅客造成很大麻烦,因而不得不把他们捆绑在座位上,使他们“安分守己”。海运当局则抱怨,在海上和港口发生的事故日益增多,有些是由于海员在船舱驾驶室贪杯所致。
(元)


第7版()
专栏:西方世界掠影

掩护体成为热门货
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有一个独家经营防核弹掩护体的公司,买卖颇为兴隆。特别从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被占领以来,订购掩护体的人已增加了六倍。
据说,这种地下掩护体能经得住四百米之内两千万吨爆炸力的气浪。价格为三千多美元。但订购者对邻居“保密”,把这种十平方英尺的掩护体说成是当酒窟或娱乐室用的。 (元)


第7版()
专栏:西方世界掠影

老妇自愿捐躯 医院反要收费
玛丽·埃伦·沃尔夫是美国俄亥俄州的妇女,现年六十四岁,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她决定,死后把遗体赠送给俄亥俄医学院供科学研究用。
一天,这位老妇收到俄亥俄医学院解剖系主任发来的公函,竟通知她说,由于医学院“预算不足,不得不要求每个捐赠者缴费六十美元”,而且还要求她“先安排好运往学校的交通工具”,使她气愤难消。(祥)


第7版()
专栏:西方世界掠影

瘾君子何其多
吸毒是一个全荷兰头痛的问题。按照政府统计,全国约有四十万到五十万吸毒者,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二。
不仅是荷兰,整个欧洲也有吸毒的问题。根据去年十月西德召开的一次反对吸毒会议透露,欧洲的吸毒者去年增加了二十万人。 (柯)


第7版()
专栏:西方世界掠影

纽约药铺前的残废者


第7版()
专栏:

苏联垂涎俾路支地区
张国良
苏联在入侵阿富汗后的下一个目标在哪里?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密切关注和十分警惕的问题。许多国家的报刊指出,地处阿富汗和印度洋之间的俾路支地区很可能是最令苏联垂涎的一个目标。
俾路支地区是指巴基斯坦、伊朗和阿富汗三国交界处的俾路支族人聚居区,人们历来把这一地区称为俾路支斯坦或俾路支地区。这一地区南面濒临阿拉伯海,有从卡拉奇到阿曼湾的一千多公里长的海岸:东部是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西部是伊朗的俾路支—锡斯坦省,还有克尔曼省和霍腊散省的一部分,北部是阿富汗南部的尼姆鲁兹、赫尔曼德和坎大哈等省。整个地区多高山和沙漠,绝大部分地区是山区。
俾路支地区的居民大部分为俾路支族人。他们在巴基斯坦和伊朗境内各有二百多万,在阿富汗有六十多万,还有少数人在苏联境内,总数约有五百多万。俾路支族人属伊朗族人种,文化上受伊朗影响很深。但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俾路支语,俾路支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俾路支人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渔业,绝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俾路支地区资源丰富,蕴藏有天然气、石油、铁、硫磺、铜、金、石膏和大理石等重要矿藏。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奎达(基达)附近的铬铁矿,是世界最大的铬铁矿之一。伊朗的俾路支人聚居区萨尔哈德高原有石油和天然气。
更为重要的是俾路支地区的战略地位。它是中亚细亚“软腹部”的出海口,沿海有瓜达尔(在巴基斯坦境内)和查巴尔(在伊朗境内)等天然的“暖洋”良港。同时,俾路支地区接近波斯湾咽喉——霍尔木兹海峡,控制这一地区,就可以封锁进出波斯湾的通道,切断严重依赖波斯湾沿岸石油的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的石油供应。
正是由于俾路支地区的战略地位和丰富资源,它历来就是帝国主义特别是沙皇俄国垂涎三尺、梦寐以求的目标。沙皇俄国曾多次企图经过阿富汗和伊朗进占俾路支地区,打开一条南下印度洋的陆上通道,在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取得不冻港。沙俄的彼得大帝曾狂妄地扬言,“当俄国可以自由进入印度洋的时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统治。”
为了完成老沙皇的遗愿,苏联新沙皇处心积虑地企图在俾路支地区拼凑“大俾路支斯坦共和国”,把阿富汗和阿拉伯海之间的这块地方并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从七十年代初以来,苏联就加紧在俾路支地区进行渗透和分裂活动,利用俾路支地区的民族和宗教矛盾,煽动俾路支人反对伊朗和巴基斯坦政府,与阿富汗的俾路支人一起搞苏联卵翼下的“自治、独立”。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六年,苏联向一些俾路支部族提供武器和基金,并趁机在巴基斯坦和伊朗的俾路支人知识分子中培植亲苏势力,拼凑“俾路支人民解放阵线”等组织。一九七八年四月,苏联在阿富汗扶植塔拉基上台时,又策动巴基斯坦的俾路支人举着塔拉基的像游行示威。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目前已有八千多俾路支人在苏联受训。阿富汗的商人说,他们看见过古巴游击战教官在训练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线上的俾路支人和普什图人。
在对阿富汗进行闪电式军事入侵后,苏联的大批摩托化部队立即从喀布尔和赫拉特两路南下,进占了阿富汗普什图人聚居处的重镇坎大哈,矛头直指伊朗东南部和巴基斯坦西南部的俾路支人聚居处。据巴基斯坦报纸揭露,在巴阿边界附近的坎大哈,已有一个师的苏联军队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军事基地;在巴基斯坦重要边境城镇查曼对面相距仅两英里的斯平布尔迪克哨所有三百辆苏军坦克;在离查曼三十五英里的塔赫塔普尔也出现了苏联的坦克和装甲运兵车。苏军还在靠近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西北部查吉镇的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战略要地绍拉瓦克建立了一个指挥所。在靠近伊朗东南部的阿富汗西部边境重镇信丹德和法拉,苏军都建有巨大的空军基地,储存了大量武器弹药。与此同时,苏联的一支由二十四艘军舰组成的庞大舰队正在阿拉伯海以南不远的印度洋上游弋,苏联的六千四百五十吨的电子侦察船“塔曼”号甚至进逼到进出波斯湾的主航道当中,在那里监视过往的各国船只,窃听波斯湾和阿拉伯海沿岸国家的无线电通讯。
然而,苏联对俾路支地区的狼子野心已引起了伊朗、巴基斯坦等国,特别是俾路支地区人民的警惕。苏联入侵阿富汗,威胁巴基斯坦、伊朗,已激起了俾路支人民的极大愤慨。阿富汗的许多俾路支人已拿起武器,参加了抗击苏联占领军的游击战。伊朗的俾路支人则正在积极地向阿富汗游击队提供武器、粮食和资金,支持他们抗击苏联侵略军。巴基斯坦的一些俾路支部族首领也表示,如果苏军入侵,俾路支人将进行坚决的抵抗。
(附图片)
朱育莲 绘


第7版()
专栏:

对南亚和平和安全的威胁
新华社记者述评
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的行动,擦亮了南亚各国人民的眼睛。人们正在严肃考虑,苏联这一行动将给南亚次大陆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
现在,侵占阿富汗的苏联军队已经推进到南亚次大陆的西北大门口。据报道,苏军坦克到了离巴基斯坦边界只有八英里的地方。巴基斯坦边境警察使用望远镜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些坦克。这直接威胁了巴基斯坦。但是,南亚社会舆论和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都深深感到,这不仅对巴基斯坦,而且对整个南亚地区的安全都是巨大威胁,必须认真对待。
苏联对南亚地区是有其长远的战略目的的。作为它全球霸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这一地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老沙皇未能实现的南下印度洋、夺取暖水港的梦想。既然如此,它侵占阿富汗后就必然要把目标对准巴基斯坦,进而进取整个南亚。南亚各国人民不会忘记,自古以来,所有从陆地侵入印度斯坦平原的,都是通过次大陆西北和阿富汗交界的开伯尔山口进来的。今天,苏联已经到达了它久已渴望到达的次大陆的大门口,并已把阿富汗变成它南下印度洋的跳板。
面对这种局势,南亚各国人民不能不思考,什么是对南亚各国的共同威胁,摆在各国人民面前的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印度报纸说得好,被外国占领的国家,昨天是柬埔寨,今天是阿富汗,明天会不会是巴基斯坦和印度呢?《印度快报》刊载的一封读者来信说,我们不要忘记,如果苏联可以援引它同阿富汗的所谓友好条约派兵到阿富汗去保卫它的利益,一旦有机会它也可以假借同印度的和平友好条约对我们国家做同样的事情。南亚各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容忍、克制只能鼓励苏联的侵略扩张气焰,只有一切反对苏联侵略扩张的国家联合起来,采取切实措施,才能使苏联不敢轻举妄动,南亚的安全和稳定才能得到保障。
苏联最怕的,也就是南亚各国的团结一致,它对南亚各国采取了软硬兼施、军事威胁和“和平攻势”交替使用的两手策略,在这些国家之间挑拨离间,制造不和,以便它乘虚而入。最近苏联就公然对巴基斯坦进行恫吓,并且利用巴基斯坦加强防御能力的问题挑拨巴印关系。塔斯社二月四日发表评论,说什么“巴基斯坦的军国主义化”将给南亚的和平和安全带来“现实的威胁”,“给印度建立同巴基斯坦的正常睦邻关系作出的努力制造严重的障碍”。按照苏联的逻辑,似乎苏联对巴基斯坦大军压境,并且企图对它进行内部颠覆和肢解巴领土倒不是对巴基斯坦的威胁,而维护自己的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巴基斯坦反而是对和平的威胁了。事实上,军事和经济力量都有限的巴基斯坦为对付苏联这样超级大国所造成的危急形势已花费极大精力,哪有余力去“威胁邻国”?巴基斯坦的战略地位不仅对维护海湾石油产区和印度洋海上通道关系重大,而且是阻挡苏联侵入南亚地区的屏障。苏联侵占阿富汗,威胁南亚次大陆,巴基斯坦就首当其冲。因此,南亚和西方国家的一些有识之士都认为,巴基斯坦的防御能力和抗苏压力的决心的增强不仅直接关系到整个南亚的和平与安全,而且关系到世界和平的全局利益。
最近,在觊觎次大陆的入侵者的威胁面前,南亚各国之间出现了一种在互相尊重和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进行接触,改善关系,协调立场,商讨对策的可喜趋向。例如,印巴两国领导人都表示要在一九七二年西姆拉协定的基础上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缓和矛盾,推动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为此,印度外交部外事秘书沙梯最近到伊斯兰堡同巴基斯坦高级官员举行了会谈。
孟加拉国总统齐亚·拉赫曼也在不久前到印度进行了访问。尽管各方仍存在这样那样的分歧,但是这种以大局为重、求同存异的精神无疑是符合南亚次大陆和平和安全的利益的。


第7版()
专栏:外论摘要

莫斯科错误地估计了第三世界的反对
英国《苏格兰人报》二月四日刊登科林·利格姆写的一篇文章,题为《莫斯科如何错误地估计了第三世界的反对》,摘译如下:
苏联对于第三世界强烈反对它入侵阿富汗的冒险行动开始表现出来的担心,远远超过它对西方国家的反应感到的担心。西方、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的反对是可以预料到的。此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或欧洲共同体未能就一项集体的政策取得一致意见,这使西方的反应不会产生强大的影响。
俄国人认为,由于阿拉伯国家在萨达特总统与以色列举行和谈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和出现有利于伊朗的强大的伊斯兰潮流,他们可以指望利用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严重分歧。
但是莫斯科作出了错误的估计,严重的错误估计。自从俄国军事干涉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以来,第三世界从来没有象现在这么团结一致地反对苏联人。
莫斯科上月在联合国遭受了头一次重大挫折,当时联大以一百零四票对十八票通过了谴责莫斯科在阿富汗的作用的决议。俄国人特别感到不安的是,同他们有密切关系的国家不支持他们。
在支持俄国的十八票中,有八票是苏联集团国家投的,第九票是阿富汗投的。古巴、蒙古和越南投的票是可以预料到的。
同俄国站在一起的只有一个阿拉伯国家南也门和非洲的五十个国家中的三个国家埃塞俄比亚、安哥拉和莫桑比克。
伊斯兰堡伊斯兰国家外长会议通过的决议使俄国人遭到了更严重的失败。整个穆斯林世界把阿富汗新政权开除出去实际上是针对苏联的。
说明莫斯科对这种世界性批评感到担心的线索,是它拒绝允许任何苏联报纸刊登伊斯兰堡通过的批评性决议。
但是,如果说俄国人严重地错误估计他们在阿富汗的行动对第三世界的影响,美国和其他地方正在犯一个类似的错误:那就是把第三世界与莫斯科的对抗看作是表明一种亲西方的倾向。


第7版()
专栏:

迦太基遗址——访问突尼斯纪事
周而复
一到突尼斯,我就想到迦太基去凭吊一番。因为五十多年前从书本上就读到过这座公元前八一四年腓尼基人创建的名城。
迦太基,按照腓尼基语叫做“卡
尔特—哈达什特”,那意思是“新城”。这座地中海腰部的“新城”曾经是一个强国,经过长期的激烈斗争,击败
了西部希腊人,成为西地中海的盟主。迦太基当时是一个寡头政体的奴隶制共和国,它和罗马曾经是同盟国,但由于两国都执行侵略掠夺政策,利害冲突使盟友成了敌人,发生了三次布匿战争(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罗马与迦太基之战便称布匿战争)。第一次罗马胜利,第二次罗马经过一度失败后又取得胜利。第三次彻底打败了迦太基。公元前一四六年,罗马人纵火烧毁了迦太基城,几十年以后,罗马人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了新城,成为当时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市。
一天上午,我们去离突尼斯市北面十七公里的迦太基参观。先去观赏博物馆。博物馆在山坡上,附近不远有一座非常著名的旅馆,叫做蒂东皇后旅馆。我最初并不知道旅馆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后来才知道蒂东皇后和迦太基的渊源。在公元前多少年以前,蒂东来到了这儿,她为人智慧,有才干,但是生活困难。人们要帮助她,问她需要什么。她说,什么也不需要,只要一驴之地。迦太基人听了十分同情,以为一头驴子的地方没有多大,慷慨允诺。她要了一头驴子,把它杀了,仔细地取下了驴皮上每一根毛,连结起来,那长度不难想象,圈了三百一十五公顷土地,和大家一起经之营之,大家奉她为皇后。这便是迦太基的创建者。在迦太基山上盖的一座豪华的旅馆,为了纪念她,便取名蒂东皇后。
博物馆是按历史发展陈列的,从远古腓尼基到迦太基、罗马……用图表说明。到了罗马时代,陈列一些迦太基的出土文物,有日常生活用品,象陶制的碗、碟、盆、杯等等,有埋葬死人的石头棺材,棺材盖上刻着死者的浮雕全身石像,也有残缺不全的全身石雕像。一看那魁梧的身材和满头蓬松的头发以及相当长的有点卷曲的络腮胡髭,就知道是古代罗马人的形象。
走出博物馆,我们到古罗马剧场去。没花几分钟,车子开到一座公园门口停了下来。我们向里面慢慢走去,树木不少,浓荫盖地,地上绿草如茵,十分幽静。古罗马剧场就在公园里。剧场是露天的,剧场正面有两个门,左右也各有门可以上下。舞台对面是半圆形的观众席,全部是石头的,一层一层上去,几乎要到山顶,把整个舞台围住,音响效果很好,在任何一个坐位上,都可以清晰地听到舞台上的歌声和台词,看到舞台上演员动作和表演。突尼斯政府每年都在这里举办“迦太基国际联欢节”。
从古罗马剧场出来,驱车前往地中海边的安东尼古罗马公共浴室。洗澡在古罗马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公共浴室成为社会交际的场所。人们到了公共浴室不只是洗澡,可以在这儿会见亲戚朋友,可以议论国家和社会上的新闻,可以聊天,可以办事,公共浴室是古罗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去处。
安东尼公共浴室是罗马皇帝安东尼修建的,三公顷半面积,在古罗马浴池中排列第四位。这个浴室保存得比较完整,上层建筑虽然已经看不到了,但是柱石挺立,残墙犹存。
我们站在路旁的台子上,俯视公共浴室的底层,那拱形的门,那一间连着一间的浴室,清清楚楚可以看到,两边对称排列,有更衣室,温水室,冷水室,逐渐升温的热水室,蒸浴室,按摩室,还有健身体操室和游泳池……底层上面残砖碎瓦,比比皆是,有的部分长着萋萋芳草,郁郁葱葱。
浴室虽说在海边,但盐水不能洗澡,我向四边望去,寻找它的水源。陪同参观的突尼斯朋友大概从我的动作和神情看出来我在寻找什么。他指着远方地面上残存几段渡槽,告诉我:浴室用水是通过渡槽从六十公里以外的札古旺引来的,渡槽大部分毁了,留下很少。几十公里渡槽,那长龙般的宏伟的雄姿,在公元二世纪确是了不起的伟大工程。
参观完迦太基几处古迹和博物馆后,使我感到整个迦太基就是一个大博物馆,仅从地面残存的古迹和遗物来看,可以说到处可以看到古罗马的遗物。突尼斯政府非常重视考古和保护古代文物工作,准备把整个迦太基古城建成一个“国家考古公园”。
古罗马帝国用她优势的军事力量从事侵略的征服战争,扩张她的领域,几乎统治了地中海沿岸所有的土地。“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岂止现在她的侵略势力早已烟消云散,就拿迦太基来说,她也早已不存在了。怀着侵略和征服世界野心的罗马统治者,现在留在迦太基的不过是一片废墟和残存的古代建筑和文物,成为对当时侵略历史的嘲讽。迦太基不仅让我们看到过去的历史,也让我们看到历史发展的去向,古罗马帝国的足迹值得人们深思!
(附图片)
图为迦太基遗迹一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