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精选优良品种 增产效果明显
正定县种子公司受到群众欢迎
本报讯 河北省正定县在一九七八年七月成立种子公司。根据去年头九个月的结算,县种子公司基本上完成了预订的收购、销售、开支、库耗、精选、利润六项经济指标,盈利一万零一百五十元,试办企业初步取得了成效。
正定县种子公司十分重视提高良种质量。全县共建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作物种子基地四万多亩。为了把好种子质量关,公司配有专职检验员,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程,从田间检验抓起。例如,对杂交玉米制种基地,保证隔离条件,严格去杂、去劣和抽雄。在场上,做到单收、单打、单晒、单车交售。入库时,坚持质量标准,按种源、袋数、产地分别入库加工,严防人为的混杂。进仓以后,严格执行责任制度,防止种子变质、霉烂和虫、鼠、雀为害。供种时,做到品种、数量、质量无差错,库帐、标签、实物三对口。精选的种子子粒整齐、饱满。经多点试验,前期苗齐、苗匀、苗壮,后期穗大、粒多,增产效果明显,受到群众欢迎,都说对种子公司信得过。去年县种子公司供种占全县需种量的百分之五十多,小麦在受灾倒伏的情况下,精选的种子仍比未精选的种子增产百分之五以上。
正定县种子公司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经营管理制度。他们制定了“种子公司经营管理试行办法”,对各中心站、汽车队实行统一核算,分级管理,搞好定任务、定人员、定质量、定开支、定奖惩的“五定”奖惩制度。为了使种子的生产、收购、销售基本平衡,做到产种有计划,收购有货源,销售有出路,县公司分别与特约繁种队和用种单位签订产销合同,规定各自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勤俭节约,开源节流,是正定县种子公司的又一个重要措施。他们因事设人,不盲目扩大编制,实行部分人员固定,部分人员机动,一专多能、一人几用,旺季请临时工。汽车和种子加工机械自己修理保养。经营种子实行费用包干。九名种子精选机手由半年忙、半年闲变为全年忙。这几项加在一起,去年一至九月,节约开支和盈利共三万多元。


第2版()
专栏:短评

努力提高良种质量
种子是决定农业增产还是减产的内在因素。选育和推广良种,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做到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它的增产潜力是不可低估的。
我国种子工作正从“四自一辅”(即生产队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国家调剂)向“四化一供”(即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逐步过渡。这种“四化一供”的新形式,既总结了建国三十年来的种子工作经验,又借鉴了国际上种子工业化、现代化的某些优点。一九七八年我国由中央投资,在九省、市的十二个县进行了“四化一供”试点;去年的试点工作扩大到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的八十二个县,有些省还自筹资金办了三十多个县的试点。“四化一供”虽然还处在试点阶段,但是已经初见成效,为一些社队提供了良种,节约了用种量,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受到了农民和农村干部的欢迎。
当前,“四化一供”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有些地方的良种质量不够高,必须下大力提高良种质量。各地成立种子公司后的实践证明,良种质量高,群众就欢迎,就能够创出牌子,反之,就会失去信誉。因此,良种质量是种子公司的生命,是“四化一供”的关键。提高良种质量,首先要广开种源,种子部门要通过就地普查、选择优种和引进等办法,评选出适宜于本地的当家品种和接班品种。还要建设好种子基地,严格技术操作规程,搞好检验工作,开展机械加工精选。当前要为春播作好准备,检修机器,积极开展良种精选工作。要通过各种方式大量培训种子技术干部和农民种子技术员,以适应“四化一供”的需要。


第2版()
专栏:

盼水早日流到村
——关于缺水的穷队童子村的调查
去年十一月,本报编辑部收到一封盖满图章、手印,写得密密麻麻的信,这是湖南省郴州地区临武县香花公社童子村几十名群众联名写的。信中恳切要求:“报社能派记者来我们村子看看”。为此,我们专程去童子村做了一次调查。
当我们来到临武县香花公社的时候,正值这里旱情严重。据公社党委介绍,大坪大队的童子村,在全公社是最穷的村子。因为干旱,粮食减产,困难很大。因为急于了解社员们的生活状况,我们连夜进了村。
这里没有电灯,一片漆黑。借社员们收工吃饭的机会,我们走家串户,看到群众吃的、穿的和用的都很艰苦。晚饭多数人家是喝米粥、吃红薯,还有荞麦团子。没有菜,只有辣椒、咸地瓜叶子或辣椒叶子。孩子们穿着补丁连补丁的衣服,有的蹲在灶火门前,借助灶火取暖。
童子村一共有三个生产队,一百一十户,五百来人口。解放三十多年来,这里变化不大,几乎年年是缺钱缺粮又缺穿,生产上不去,社员的日子越过越难。每年劳动日值多数是一二角钱,最高也没有超过五角钱。前年,每人平均口粮最低的是三百二十斤,平均收入是四十六元。去年,人均口粮最低的只有二百斤左右,人均收入不超过三十五元。
童子村为什么会这么穷?缺水、干旱是个重要的原因。解放至今,童子村群众吃的仍然是下雨时山塘里积蓄的死水,而山塘里的水一干,大家就要到离村五、六华里远的地方去挑水吃。一遇干旱年头,家家户户的主要劳力每天都要起早贪晚地挑水,并且要一水几用。去年是临武县历史上少有的大旱,童子村所有的山塘都干涸了。晚稻田里的裂缝有半尺多宽,旱田里的土,板结得硬如石头。粮食严重减产,人畜用水困难极了。
童子村群众盼水象盼光明、盼生命一样。为了解决水的问题,他们自动组织起来,查找水源,并多次写信给有关部门请求帮助。童子村附近有一条河,名叫天义河,这条河常年有水,流量很大,但是既不能食用,灌溉也有困难。原因是天义河的水已被离童子村二三十里路远的香花岭锡矿污染了。据我们去香花岭锡矿调查,该矿现在每天排尾砂废渣三四百吨,废水五六千吨,其废渣、废水中含有硫、酚、砷、铝、锌等有害物质。尽管该矿在处理污染中做了很大努力,问题并没有解决。
一九七四年,童子村的群众在离该村七、八里路的山坡上,发现了一条地下河(这里是山区,属卡斯特地形,地下有许多潜流)。他们认为这是一条活水,可以修一条渠道,将水引向童子村,既能解决吃水问题,也能解决灌溉问题。但是,这件事情童子村群众盼望了多年,也向有关领导机关反映了多次,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我们这次去童子村,临武县委和香花公社党委都很重视。调查之中,县委一位副书记和公社党委书记曾同我们一起了解情况,查看水源。调查之后,县委立即讨论了童子村的问题,先帮助买到一台抽水机,解决应急之需,又派县水利局长去童子村具体研究解决办法。前不久,童子村的群众给本报来信说:县委和有关领导机关正对全面解决他们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社员们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高兴,表示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努力把生产搞上去,尽快改变穷队的面貌。
本报记者 颜世贵 欧庆林


第2版()
专栏:编后

能办的事情要抓紧去办
童子村是个穷队。由于水的问题长期没有解决,生产上不去,社员生活也很困难。象童子村这样的穷队,在全国为数不多,各级领导应当重视他们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这些穷队尽快改变面貌。
当然,穷队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解决这些问题要在调查研究、弄清情况的基础上,作多方面的努力。有些问题是经过努力,马上就可以解决,也能立即奏效的;有些问题一时不易解决,是需要长期努力,逐步加以解决的。我们提倡凡能办的事情要抓紧去办,千万不要拖;一时办不了的,也要作出规划,一步一步地去落实。临武县委重视解决童子村的吃水和灌溉问题,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措施,这种作风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只要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加上群众齐心奋斗,穷队的面貌一定会逐步改观。


第2版()
专栏:

养鸡场开“鸡味快餐”门市部
新华社北京电 据《四川日报》报道:四川省成都市营门口公社养鸡场,最近在成都中医学院门诊部旁边开设了一家“鸡味快餐”门市部。
这家“鸡味快餐”门市部主要供应卤鸡、椒麻鸡、怪味鸡块、鸡杂、各种鸡味面食以及耢糟蛋等。每天从清晨六、七点钟开门到晚上十点钟关门,顾客盈门。
营门口公社养鸡场办“鸡味快餐”门市部以后,本鸡场养的鸡直接供应给消费者,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收入。一月份二十天内就盈利一千多元。


第2版()
专栏:简讯

简讯
西乡县发展“西镇牛”
我国西北地区优良畜种之一的陕西省西乡县“西镇牛”,去年存栏数达到三万三千六百六十头,比上一年增加百分之五点一。近几年来,西乡县根据本县自然条件,确定十四个山区公社为发展“西镇牛”基地,平均每年拨出三万元专款,扶持社队发展养牛业,同时,大抓良种繁育。
六合县积极扶持养鹅
江苏省六合县扶持集体和社员个人养鹅,选留了五万只种鹅,社社办起了炕坊,一年产苗鹅一百一十八万只。去年,鹅的饲养量达到一百二十四万只,纯收入三百二十七万元,平均每个农户增加收入二十三元。鹅毛出口还为国家创外汇一百四十万美元。
固始县大力养长毛兔
河南省固始县大力饲养长毛兔,一九七九年养兔六十二万多只,比前年增长一点五八倍。到去年十一月底,全县已收购兔毛四十八万八千九百多斤,收入二百九十多万元,养兔数量和兔毛收购量均居河南全省第一位。
南大位大队人工养貂
河北省定兴县东落堡公社南大位大队积极发展人工养貂。目前,这个大队貂场养殖的貂,由一九七八年的一百零四只,发展到四百二十只。去年他们支援了外地一百多只,还向国家交售貂皮二百多张,为集体和社员增加收入二万三千余元。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社办“鸡味酒家”好
在上海市区通往东海边的一条公路旁,有一家饮食店——南汇县横沔公社“鸡味酒家”,经常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这家饮食店服务热情周到,经营鸡味菜八十余种,价廉物美,讲究卫生,附近的农民,过路的旅客纷至沓来。这里每天平均接待顾客八百多人次,一年营业额达二十五万多元,纯利润三万五千多元。
公社当初怎么想起开饮食店的呢?原来,横沔公社有一个家禽加工厂,全县二十五个公社饲养的出口肉鸡都送到这家厂子宰杀、加工。送鸡到厂的社员最多时一天达二百多人,迫切要求解决吃饭问题。由于商业部门设店有困难,公社党委便决定自己开饮食店,把家禽加工后留下的鸡头、鸡架、鸡血等做成鸡味熟食销售。开始,经营项目只有鸡汁阳春面、菜饭等少数几样,后来逐步扩大到几十种,包括象油炸凤尾、蘑菇凤爪、八宝全鸡等比较有名的菜,营业额由每天一百多元增加到八九百元。
主管部门用开办“鸡味酒家”的实践效果,向记者历数了公社办商业的好处:方便人民群众,增加集体收入,安排农村多余的劳动力。还有,既是补充国营商业不足的助手,又是同国营商店比经营管理、比服务质量的竞赛对手。附近的国营横沔饭店感到,再照老样子经营下去不行了。现在,他们也增加了点心品种,改善了服务态度。
新华社记者 孙洪祥


第2版()
专栏:

认真进行种子“四化一供”的试点
武进县种子工作有新进展
本报讯 江苏省武进县一九七八年粮食总产突破了长期徘徊的局面,达到十五亿三千九百万斤,比上年增加三亿五千万斤,比历史上产量最高的一九七六年增加一亿七千七百万斤。去年三麦比丰收的一九七八年增产八千八百万斤。武进县连续两年获得这样大幅度的增产,重要原因之一,是种子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一九七八年,农业部决定在武进县进行种子“四化一供”的试点。两年来,武进县建立了县种子公司,公司以下建立了六个中心种子站。在中心种子站的周围,建立了专业种子生产基地。由县国营良(原)种场负责生产原种和杂交水稻亲本,特约的专业种子生产基地负责繁殖大田用种和杂交种,再经中心种子站的加工车间进行精选处理,供应给生产队播种。
武进县的种子“四化一供”试点虽然刚开始,种子的统一繁殖、供应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但是已经在生产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一九七八年全县五十四万亩杂交水稻,平均亩产九百七十二斤,比种植常规稻历史最好的一九六六年亩产增加五十二斤。一九七八年三麦亩产达到四百一十七斤,比历史最好的一九七六年增加一百斤。据六十三个种子基地生产队的调查,去年三麦平均亩产五百八十七斤,比上年增产一百三十六斤。增产的幅度,比全县平均数高三十多斤。为什么会高?在栽培措施上,基地生产队采用的是县种子公司供应的种子。


第2版()
专栏:

广东省番禺县农科所石碁公社推广站,帮助各大队试种水稻良种“桂潮二号”,获得高产。
新华社记者 孙志成摄


第2版()
专栏:

重振家业
——记昌吉回族自治州农垦局党委书记王寿臣
十六岁入伍、三十八岁当师长、在新疆农垦战线上艰苦创业多年的王寿臣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靠边站了多年之后,又重返他战斗过的老垦区,担任了昌吉回族自治州农垦局党委书记兼局长。他面对成堆的问题知难而进,扎扎实实地带领垦区各族干部和群众贯彻党的总路线,重振家业,一年之间就初步改变了垦区的面貌。
一九七九年,昌吉垦区十九个农牧团场都超额完成生产指标,粮食面积减少了五万五千亩,总产反而比上年增长了一成,油料增产四成,棉花增长二成三,甜菜增产六成七,林木面积扩大了百分之二十四;向城市提供的乳、肉、蛋、禽、瓜、菜、糖以及外贸产品也都大幅度增长。财政收入扭亏为盈,比上年度增加了两千多万元。
那是一九七八年深秋,王寿臣回到了昌吉垦区。这个垦区前身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拥有耕地一百四十多万亩和五个中型工厂、矿山,职工十万人。当年,王寿臣跟随部队解放了这块土地后,便在这里屯垦戍边、艰苦创业。一九六一年,他提升为这个师的师长。文化大革命前,垦区的各项事业生机勃勃,每年都要向国家提供大量的粮、棉、油、肉、瓜果、蔬菜和外贸产品,一九六五年上缴利润就达一千多万元。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刮起的妖风把王寿臣卷进了“牛棚”……。如今王寿臣回到这里,看到十年动乱带来的创伤,心中十分难过。垦区连年向国家伸手“讨饭”,亏损严重,到一九七八年还亏二千多万元。能不能迅速改变这种落后倒退的状况?一些干部和群众缺乏信心。
王寿臣一到垦区就深入到群众中去。他从一个连队走到另一个连队,同干部、职工促膝谈心。在紧挨沙漠的一○六团二连的一片戈壁滩上,一块长得高大茂密的玉米地,引起他的注意。一打听,这是一个名叫王长娃的牧羊工,利用业余时间开荒种的“贡献田”。王长娃对他说:“四人帮”横行那阵子,有的人撂下锹把,成天拎着棍子“造反”。我说,你不干社会主义了,我干。从冬至夏我都在羊群里忙活,没让连队的这群细毛羊受过一天屈。我又拉上全家老小八口在戈壁滩上开了十亩荒,种粮、种菜、种油料和养猪,还栽了六百多棵树。去年,我这块玉米地单产一千七百多斤,油料单产五百多斤,创造产值两万多元。我把地里收的、圈里产的全部交了公,连果树上头年结下的七个苹果也一个不拉地送给了托儿所……。
这位普通牧羊人一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献身精神,使王寿臣深受感动。他从老牧工的身上看到了重振家业的希望和力量。临走时,王寿臣紧紧握着老牧工的手说:“谢谢你!我要自己动手撰写你的模范事迹,把你推荐给全垦区的干部和职工。”
这以后,王寿臣又走访了一批种地、养猪、管机井、搞科研等各条战线的先进典型。他从这些先进单位和个人发愤图强的共同本质中,吸取了力量,增强了信心。他把这些模范人物的动人事迹和经验写成材料,在干部、职工中间广泛宣传。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革命精神,在越来越多的农垦战士心中生根、开花,一批立志重振家业、大干“四化”的先进人物涌现了出来。
重振家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王寿臣把发掘人才的事时刻放在心上。生产水稻的一○一团,有个劳动模范叫袁文春,一九六五年曾到坦桑尼亚指导水稻生产。文化大革命中,袁文春被打成“保皇派”,下放到大田班当班长。去年七月间,王寿臣到这个团检查生产时发现了他。王寿臣紧紧握着老袁的手,鼓励他挺起腰杆来干。回团部后,他向团党委建议,把袁文春调到团生产科,负责指导全团的水稻生产。
去年,不少连队种瓜赔了钱,一○二团六连却在瓜上头赚了二万多元。王寿臣了解到六连的瓜所以种得好,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有一位有长期种瓜经验的瓜把式。王寿臣回到团部就向团党委推荐这位瓜把式到团生产科指导全团的甜瓜生产。就这样,这个垦区一大批熟悉业务的科技人员、理财能手、巧匠能工陆续被王寿臣发现、推荐而得到了重用。
王寿臣不但重视选拔人才,还注意提高现有领导干部的水平。他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场长不大注重学习现代化企业管理知识。在他的倡议下,局党委对所属各团场的场长进行了一次政治和业务考核,使不少场长出了几身冷汗,甩掉了盲目自满的包袱。现在各级领导干部都争着报名去干训班学习现代经济理论和企业管理知识。有的还啃起大部头的土壤学、作物栽培学、农业机械等书,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技能。
王寿臣自己也不甘落后,一般五点钟他就起床,处理完当日急事,就拿起书本先学习。近年来,他除了学习马列主义的经济理论,还浏览了《南斯拉夫经济情况介绍》《外国经济管理选译》和《世界农业》等书刊资料,使他大大开阔了视野。
发愤图强靠的是科学态度,靠的是实事求是的实干精神。去年,他行程八千多公里,对垦区的自然资源、农业布局和经营管理情况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了几十份调查报告,报局党委审定后,发给各团场进行学习、参考。在滴水成冰的严冬,王寿臣不是坐在温暖的皮沙发上打电话、圈文件,而是披起军大衣指挥在生产第一线。他带领钻井队在野外打井,没用两个月就打出了十口高标准大流量的机井。身教重于言教,在老师长的带动下,全垦区掀起打井抗旱热潮。去年打井一百四十四眼,使原来受“五月旱”威胁的几十万亩小麦当年都浇上了四遍水,获得了丰收。
重振家业的共同战斗,使王寿臣和农垦职工的心贴得更紧了。他下场下连,总要串串职工的家门,掀掀食堂的锅盖,看看子女学校的师生……他发现有的连队职工吃的是又脏又涩的池塘水,回局机关后,就通知钻井队,赶快去打饮水机井。他指示基建科:今后团场搞基建,要把职工宿舍和子女学校放在优先地位,尽力解决职工住房困难,让适龄儿童都能入学。
在近万名职工、家属聚居的戈壁新镇——五家渠,王寿臣来后才一年多,一排排年久失修的职工宿舍得到修缮;关闭多年的浴池又重新使用;快要坍塌的职工俱乐部翻修一新,冬天人们可以坐在暖暖和和的屋子里开会、看电影了;连破烂肮脏的公共厕所也都抹上水泥、打扫得干干净净;道旁毁坏残缺的林带全部补栽上新疆杨;往日腥臭的水沟,现在流淌着淙淙的清水……一位老职工满怀深情地说:“瞧瞧这些新铺的路,新栽的树,新疏的渠,新修的屋,哪一样不渗透着俺那老师长的心血和汗水哟!”
新华社记者 兰学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