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年终专稿

英勇抗击苏联侵略者的阿富汗人民
新华社记者 沈毓强 戚德良 本报记者 钟逢准
我们在设于白沙瓦的一个阿富汗抵抗组织,同一位荷兰记者不期而遇。他正在录制一位自由战士指挥官杜斯特·穆哈默德的讲话。杜斯特曾经是阿富汗政府军军官。起义后,他的母亲、4岁的儿子和另外两位女亲友于12月8日在老家被苏联当局派人杀害。这件事说明苏联在阿富汗所犯的罪行,真是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仅据早些时候不完全统计,已有数十万名阿富汗人遭到苏军屠杀,一百多万人沦为难民。
但是,苏联侵略者的血腥暴行并没有能够使阿富汗人民屈服。他们拿起世代相传的简陋武器,英勇顽强地与用最新式武器武装起来的侵略者搏斗,创造了弱小民族抗击超级大国霸权主义者的奇迹。阿富汗全国伊斯兰阵线主席赛义德·艾哈迈德·盖拉尼说:“阿富汗人民并不只是为自己而战斗,我们也是为全世界人民的自由而战斗。我们在阻止苏联推行南下政策。”苏联侵占阿富汗,是它的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富汗人民的斗争,为保卫西南亚地区和全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也是越来越多的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致支持阿富汗人民的正义斗争的原因。
一年来,阿富汗自由战士在艰苦条件下抗击苏联入侵,取得了许多成就。几位抵抗运动领导人告诉我们,首要的是:使阿富汗和全世界人民加强了与苏联这个超级大国进行斗争的信心。解放阿富汗伊斯兰联盟的一位发言人特别强调,阿富汗是小国,也是穷国,但是,即使这样,也能与超级大国打仗,并且还坚持了一年,赢得了许多胜利。阿富汗伊斯兰党主席古勒卜丁·希克马特亚尔谈到,苏联从1968年武装干涉捷克斯洛伐克以来,70年代又利用雇佣军在安哥拉、非洲之角、红海等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武装侵略活动,横冲直撞,不可一世,如今在阿富汗遭到了阻拦。他说,通过一年来阿富汗人民的斗争实践证明,超级大国没有什么了不起。
目前阿富汗的自由战士基本上控制着广大农村和山区。苏军有时也来进攻,但是他们站不住脚,随后就得撤走。在喀布尔东北150公里的潘杰希尔山谷,就是自由战士的根据地。他们南下能够袭击喀布尔一带,出萨兰山口可以截断通往连接苏联的北部各省的公路,这条公路是苏联向侵略阿富汗部队运送给养的重要干线。苏联把它视为心腹之患,从今年春季以来就不断发动攻势。为了在冬季以前占领这个山谷,苏联在9月到11月期间,出动大批坦克、飞机和部队,4次发动大规模攻势,但是,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
苏联以占优势兵力,控制着喀布尔、坎大哈、赫拉特、贾拉拉巴德等大城市。不过,即使在市内也不安宁。罢课、罢工、罢市和游行示威接连不断。一向深居简出的阿富汗妇女都参加了斗争。公路干线是苏联占领军的生命线。公路沿线,苏军和政府军的岗哨林立,坦克和装甲车往返巡逻。但是,公路被切断,车队遭伏击的事件经常发生。从楠格哈尔省省会贾拉拉巴德通往巴基斯坦边境的公路,前些日子就中断了好几天。
近十万名用现代化武器装备的苏联占领军,部署在阿富汗的国土上犹如泥足巨人,形影孤单,士气低落。苏联在喀布尔扶植了卡尔迈勒政权,充当它的统治工具,但是,国际和国内都不承认它,政令出不了“主席府”。阿富汗抵抗运动各派人士都这样说:“只要苏联一撤军,卡尔迈勒马上就垮台。”他们指出,这也是苏联不肯撤军的原因之一。原有八万多人的阿富汗政府军,不断有人携带武器起义、投诚或开小差,濒临瓦解。虽经强迫征兵,不断补充,到现在也不过只有三万多人。这支涣散的人马对苏联来说是很不可靠的,因为没有多少人愿意替侵略者卖命,充当民族的罪人。他们当中有的人为自由战士通风报信,有的人向自由战士提供武器,更多的人在战场上一有机会就倒戈。目前,在一些重要路口的岗哨上,苏军不得不亲自站岗放哨。
苏联当局侵占阿富汗,如鲠在喉,但它是绝对不愿吐出来的。它无视联合国大会和伊斯兰国家外长会议的决议,顽固地拒绝从阿富汗撤军。不仅如此,它还在不断调整军事部署,加强武器装备。据喀布尔外交界人士估计,苏联为了维持对阿富汗的军事占领,每天开支在200万美元以上。这一切都是为了加紧对阿富汗的人民进行烧杀掳掠。据抵抗运动人士介绍,苏联企图分割和围歼各地区的自由战士,同时,大片毁坏庄稼,企图切断自由战士的粮食、医药和衣着等的供应。当这些计划失败时,他们就疯狂地烧毁整个村庄。在苏联的破坏下,阿富汗已经出现了饥荒。
阿富汗人民和自由战士经过一年的战斗,锻炼得更加坚强。面临着残暴的敌人,他们将要继续经受严峻的考验。他们已经一再声明,他们决心战斗到底,直到把最后一名苏军从阿富汗的国土上赶出去。


第7版()
专栏:阿尔及利亚通讯

新兴的工业城市斯基克达
本报记者 柯月霖 张启常
在阿尔及利亚的几个大城市中,斯基克达并不出类拔萃,然而,这是独立后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
在斯基克达街头漫步,只见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熙熙攘攘。那逶迤的海岸,象巨人伸开双臂,把湛蓝的一湾海水拥抱于怀中。波涛拍岸,被岩石弹到空中的浪花,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宛如颗颗珍珠。载着各种商品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等产品的轮船,繁忙地出入于港口,不时发出“呜——”“呜——”的汽笛声。斯基克达,真是一个美丽而又繁荣的城市。
然而,谁会想到,当年的斯基克达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呢?在市政府工作的阿尔及利亚朋友们告诉记者,独立前,这里只有一个旧港,它只为贸易和旅游服务。没有现代工业,农业也只是出产些蔬菜、葡萄、桔子等。
独立后,特别是自1965年以来,由于石油工业的发展,使这个原来极其落后的小城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城市。现在,除了有天然气和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外,还有砖瓦厂、大理石厂等企业。我们在阿尔及利亚朋友陪同下,参观了天然气和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只见高耸入云的银色炼油塔和一座座巨大的储油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气魄雄伟。这个联合企业规模很大,占地1,600公顷,包括油(气)管终点站、炼油厂、塑料厂、天然气和石油气液化厂以及发电厂等,1970年以来陆续投产,一条直径40英寸的天然气管道把南部沙漠地区的哈西鲁迈勒气田的天然气输送到这里,进行液化后大部分出口,每年约出口100亿立方米。另一条直径34英寸的油管,把南部沙漠地区的哈西梅萨乌德的原油输送过来,通过这里的炼油厂进行提炼。年炼油能力达1,500万吨。整个联合企业有生产人员近5,000人。此外,还有一支数量达5,000至7,000名正在从事扩建工作的基本建设队伍。
由于石油化工工业以及其它基础工业的迅速发展,原有的港口虽然利用率已超过设计能力的一倍,但仍不敷应用。目前,政府正在着手进行港口扩建工程,以便使125,000吨级的甲烷船能够停靠,估计整个扩建工程需投资73.5亿第纳尔。
此外,政府还在邻近联合企业的海边着手建设斯基克达新港。记者在新港参观,只见一个个巨大的起重机正在繁忙地工作着。现在,全部工程已完成80%,其中包括三个原油与精炼油的装油泊位和两个每小时可装6,000至10,000立方米液化天然气的装气泊位。新港全部建成后,可停靠10万吨级的巨轮。
在石油化工等工业迅速发展的带动下,斯基克达市的人口已从独立前的8.6万人猛增为15.6万人。教育、卫生事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独立后,该市建立了一所师范学校。现在,中、小学学生入学人数已为独立初期的五倍。全省医院和医生人数也有很大增加,一所医士专科学校也于独立后建立,1979年1月1日前,全省平均每7,430人有一名医生,而到1979年11月,已达到平均每4,589人有一名医生。近年来,斯基克达市兴建了不少新的居民住宅,但仍不能满足当地人民的需要,因此,1981年底前,将再建5,428套住宅。
为了进一步建设斯基克达,阿尔及利亚朋友告诉记者,在新的5年计划中,这里还将建设一所大学,一座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后再排入地中海),一座垃圾处理厂(经处理后的垃圾可变为肥料)。为了减轻交通的压力,还将增建一个汽车总站。当然,斯基克达市的建设重点仍然是天然气和石油化工联合企业。
据阿尔及利亚朋友介绍,随着扩建工程的进展,今后石油化工产品的品种与数量将会有很大增加。因此,到1985年,这个企业的职工将增加4万人,该企业将成为世界天然气和石油化工工业的最大中心之一。(附图片)
正在扩建中的斯基克达老港


第7版()
专栏:

保守党政府与英国经济
吴迎春
英国保守党执政已1年零8个月。在此期间,保守党政府坚持推行它在大选中提出的改革英国经济的政策纲领,以图振兴经济,恢复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然而,对于政府的经济纲领如何看法,英国朝野两党,议会内外一直争论不休。
长期以来,特别在英国工党执政的时候,政府推行赤字财政,大量发行货币,扩大政府开支,大搞福利主义,放松信贷,以刺激需求和生产。但这并没有促使英国生产迅速发展,反而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使英国产品在国外失却竞争力。英国经济发展长时期的迟缓、曲折,成为一种痼疾。加之近年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繁,更加重了英国经济的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国内不少人主张经济政策改弦更张。当前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凯恩斯学说越来越失灵,随之而起的弗里德曼理论日益引起重视。以这一理论作为自己施政纲领的英国保守党撒切尔政府是在此背景下上台的。
撒切尔政府一上台就把反对通货膨胀作为主要目标,采取了紧缩银根、削减政府开支、改营亏损的国营企业等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措施,来改革经济。保守党政府认为,过多的政府开支和大量的福利费用是“英国经济困难的核心问题”。因此,政府先后5次大规模削减开支,包括减少福利费用和政府借贷等。与此同时,政府把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从原来的8—12%降低为7—11%。为了紧缩信贷,保守党政府去年11月曾把贷款利率提高到17%,打破了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高纪录;今年7月下降为16%,一直持续到今年11月。另外,它还发行政府新债券来吸收通货。为了刺激生产,政府强调改组经济结构,减少国家干预,重点放在刺激“私人”商业的积极性上。为此削减了直接税,设置自由企业区,取消外汇管制和物价管制,出售国营企业的部分股票。关闭了一些劳动生产率低、而又赔钱的国营企业。
一年多来,保守党政府的经济政策不能说没有取得成效。例如,通货膨胀率近6个月来连续出现下降趋势,年率已从今年5月份的21.9%的最高峰逐渐下降到11月份的15.3%;国际收支连续7个月出现顺差,继10月份创纪录的5.59亿英镑外贸顺差之后,11月份又出现了5.55亿英镑的外贸顺差。预计全年可达18亿英镑的国际收支顺差。黄金外汇储备增加、英镑汇价持续坚挺等等。但是,总的经济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而且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也造成不少的问题:
许多企业处在高利率和通货膨胀的双重打击下,资金周转困难,开工不足,生产下降,商品滞销,有的工厂甚至因而倒闭。目前英国整个工业生产的水平已降到1975年以来的最低点,制造业的生产水平甚至降到1968年以来的最低点,官方人士承认,英国经济已陷入衰退之中。
随着生产下降,企业倒闭,失业剧增。失业人数从去年保守党上台时的130万左右持续上升,至今年8月已经突破了200万人的大关,到11月份失业人数已高达216万,失业率为8.9%,创战后最高纪录。由于工人失业而爆发的工人斗争曾导致1974年的希思政府和1979年的卡拉汉政府倒台,法新社把英国日益严重的失业说成是政府的“一颗政治炸弹”。
大幅度削减政府开支和福利费用,造成了一些公立学校、医院的关闭、福利设施的减少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大量裁减;这一切都是直接影响了人民的切身利益,因而引起了广泛阶层人士的不满和非议,使保守党政府的声望下降了。
撒切尔政府认为,英国经济要实行改革,真正赶上其他国家,必须经过一个“阵痛”的过程。她的经济政策是一付猛药,必须有一段曲折的时期才能起作用。有人甚至指出,至少在1982年英国经济才会真正好转。
对此,英国政界、金融界、舆论界看法不一,争论激烈,支持保守党政府的人申辩,政府的政策是正确的,目前经济状况不佳,是振兴英国经济的必由之路,从长远看大有希望。因此,支持政府“把目前的政策坚持下去”。也有人认为,政府的问题不是它的经济理论有错误,而是由于处理某些问题犹豫不决,或某些客观困难使政府的政策没有真正付诸实施。工党、职工大会及部分工业家们则竭力反对政府的现行政策,认为政府的政策“失败了”,必须改弦易辙,否则英国将会崩溃。工党更抓住了失业问题猛攻保守党政府,指责它变成了“失业党”。并在今年先后3次提出不信任动议。
面对不断的责难和压力,保守党政府坚持不后退。撒切尔首相多次指出,失业是为击败通货膨胀而付出的短期代价。政府不会改变方向。撒切尔首相甚至以嘲弄的口吻对那些要求改变现行经济政策的人说,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们试了一种又一种的专卖药,但是这些药并不比江湖郎中胡诌的药方作用大。”“降低增长率、冻结工资、收入政策、物价和收入政策、控制红利、社会契约——你们说的,我们都试了。结果又如何呢?通货膨胀、失业和债务不断上升,……劳资纠纷”。
的确,为了医治大英帝国的痼疾,各届政府开出了各种各样的药方,但是药效甚微。英国作为一个传统的贸易国家,它的经济好坏与世界市场息息相关,在目前西方经济普遍不景气,要想振兴英国经济又谈何容易。有人预测英国到1982年失业人数将达到3百万人。究竟保守党政府经济政策是否灵验,前景看来也并非象政府人士那样乐观。


第7版()
专栏:

金刚山——人民的胸膛
本报记者 顾雷
据传我国唐朝的一位诗人,在一首诗里曾写道:“愿生高丽国,一见金刚山。”由此可见,金刚山胜景早已名扬四海。在朝鲜人民中间,一向就有“不见金刚山,难知天下美”一说。
金刚山位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东海岸,靠近“三八”线,总面积为531平方公里,分为内金刚、外金刚、海金刚三个部分,最高峰海拔1,638米。朝鲜植物志载植物4,200多种,金刚山地区就有1,200多种,其中开花的有714种。金刚山的风貌,向以奇峰怪岩、飞瀑湍流、密林奇洞、翠柏繁花著称。养育人类的地球,通过地壳的运动,用它的双手为金刚山雕塑了千变万化的景色,她可以随着春夏秋冬,阴雨晴晦的气候而变幻无穷,名字也随之改变:春天,700多种花卉,由山谷开到山顶,满山灿绚夺目,瑰丽多采,所以叫金刚山;夏天,绿树蔽日,飞瀑奔泻,清澈的流水在峡谷中低吟。传说在这个季节里,天上的神仙纷纷来此避暑,也叫蓬莱山;初秋季节,金风送爽,染红了枫叶,从山谷到峰顶,满山腾起耀眼的红光,又叫枫岳山;深秋到来,除松柏等常青树外,所有植物的叶子落尽了,整个金刚山露出了大自然造化之妙,奇岩绝石露出本来面目,满山黛色,瘦骨嶙峋,峭拔秀立,还叫皆骨山;冬天来临后,白雪皑皑,落叶后的林树傲雪而立,树上挂满玉枝琼条,在太阳下闪烁着五颜六色,山色更加丰富多彩,所以叫雪峰山。当游人遇到浓雾、细雨以及暴雨来临时,山色忽隐忽现,又是一番景致,使人留连不已。金刚山有大小12,000峰,形状各异,无论从上从下,从前从后,从左从右放眼望去,都是一幅动人的图画。
我们游览金刚山时,正值阴雨天气。山底下着小雨,山上下着大雨,浓重的云块在山腰绕来绕去,使山峰忽隐忽现,奇妙无比。热心的向导,领着我们沿九龙溪的羊肠小道,穿过密林,拾级而上,在仙女峰和鬼面岩前,我们面山而立,置身于四周的陡峰峭壁之中,四周的景致使我想到了我国大诗人李白写的“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两句诗的意境。
金刚山的景色确乎令人赏心悦目,然而,尤其使我留恋不已的却是那条登山的小路。路很窄,最宽处可以对开一辆卡车。整个路面,完全为浓密的树木覆掩。由这条路上山,象是穿过一条绿色的隧道。向导说,这里原来只有农民上山打柴时踩出的一条曲折、蜿蜒的羊肠小道。卫国战争期间,朝鲜人民和朝鲜人民军战士,为了安全地把弹药和粮食送往前线,劈荆斩棘,昼夜不息,开辟了这条路。
我们到金刚山的第3天,游览了金刚山南麓的三日浦。传说有3位神仙向玉皇大帝请假到人间游玩,到了三日浦,被优美的风景迷住,留连忘返,结果晚回天上3天,这就是三日浦一名的由来。向导指着东南方十余公里处的月飞山和三五一高地,向我们讲述了战争时期月飞山和三五一高地的战斗。月飞山和三五一高地,南北对峙着。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就是在这两座山之间展开了两个世界、两种力量、生存与死亡的斗争。侵略者要北上,必须攻下月飞山;朝鲜人民军要把侵略者赶过三八线,必须拿下三五一高地。于是在这两个高地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侵略者在5天内,连续发动七十多次冲锋,以在三五一高地前面丢下8,500具尸体而告终。
谈到月飞山和三五一高地的战斗,不能不提到离三日浦不远,向月飞山和三五一高地日夜运送弹药的南江村妇女的伟大功勋。从南江村到月飞山、三五一高地,必须越过南江的湍流。南江村的妇女,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头顶弹药箱,冲过南江的浮桥,把弹药送到战壕里。敌人知道这条运输线对他们来说是致命的,于是集中能够集中的手段对南江村和南江上的浮桥进行疯狂轰炸,妄想切断这条运输线。浮桥被炸断了,南江村的妇女们从家里摘下门板,扎成木筏划过去。木筏炸坏了,建造水下浮桥,人从上面趟水而过,保证了前线的供应。
由此使我悟到金刚山的景色固然优美,但如果不到三日浦眺望三五一高地和月飞山,不听听南江村妇女的英雄业绩,等于没有完全认识金刚山,因为这才是金刚山的英雄面目。
从三日浦回到旅馆,我在夜间久久不能平静。月飞山、三五一高地、“三八”线南侧白色的岗楼、南北朝鲜还在分裂中,等等,我想了很久。金刚山一行,我不但看到了天下少有的绝景,也看到了中朝人民过去的共同遭遇和并肩战斗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这时,我突然想起幼年时读过的郭沫若同志一篇短篇小说《牧羊哀话》,写作的日期是1928年。小说中描写了李王朝时一位子爵,不满统治阶级向日本军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的行径,弃官不做,退隐到金刚山闲处,想不问尘事。但他是一个正直的朝鲜人,仍然有颗跳动着的爱国心,目睹朝鲜大好河山受到铁蹄的践踏,不能无动于衷,便情不自禁地挥笔写了一首发泄愤恨的诗《怨日行》:
炎阳何杲杲,晒我山头苗,土崩苗已死,炎阳心正骄。安得后羿弓,射汝落海涛?安得鲁阳戈(注),挥汝下山椒?羿弓鲁戈不可求,泪流成血洒山丘。长昼漫漫何时夜,长恨漫漫何时休。郭沫若同志用艺术形式表达了他对受压迫的朝鲜人民的同情和盼望朝鲜人民早日解放的迫切心情。也就是这个时候,我国同样遭受各个帝国主义的侵略,种种不平等条约,象大山一样压在中国人民的身上,透不过气来。正是朝中两个民族都在遭受苦难的时候,朝鲜一些有志之士,到了中国,和我国一些革命家,并肩战斗,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奋不顾身。一直到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美伪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突然袭击时,朝中两国人民都一起流过血。历史已经证明,朝中两国人民的友谊,是在长期并肩的战斗中,用鲜血凝成的。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金刚山南麓一带各个高地的战斗,为保卫“三八”线共同付出的代价,不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吗!这就是我们在金刚山游览时,特别受到主人热情相待的缘故。
快离开金刚山的时候,我饱吸了那里清新的空气,仔细聆听了溪流的响声,又多次放眼周围的群峰,后悔自己这两天想得太多,而看得太少。回国后,每念及此,总是后悔不已,只有用从金刚山带回的一片枫叶,以撩起在金刚山时的所见所闻,加以回味!我想,不久我还会访问金刚山的,那时候她是什么样子就很难设想了。
注:鲁阳,是战国时楚国的一个县公,传说他同韩构难,战酣,太阳将落山,仍不分胜负。鲁阳为求胜,挥戈使太阳倒回三舍(古代计算里程的单位,一舍合15公里), 继续战斗,鲁阳戈一词誉奇勇之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