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靠科研成果获取收入的研究所
  仝志敏
在南斯拉夫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的首都萨拉热窝,有一个“组织与经济研究所”。这个研究所规模不大,人员不多,但硕果累累。特别引起我们兴趣的是,国家对研究所不仅没有预算拨款,研究所反而向国家上缴一部分收入。研究所靠自己的科研成果取得收入,维持正常的科研活动,稳定可靠地确保职工的纯收入年年有所提高。
研究所设六个研究室:组织研究室、市场调查研究室、投资研究室、经济研究室、计划与分析研究室、干部培养教育研究室。共33名工作人员。其中经济学家、市场经济研究家、经济计划专家、工程师、法学家和组织专家等科研人员23名,占三分之二以上。23名科研人员中科学研究员兼所长1名,高级科学研究员1名,科学研究员11名,专业顾问7名,高级专业研究员2名,专业研究员1名,见习生1名。科学研究员、高级科学研究员、高级专业研究员都是博士或硕士。其他人员是秘书、图书资料、小卖部各1人,会计统计、打字员、清洁工各2人。所长库斯杜利扎·努鲁丁本身就是科学研究员、硕士。曾多年在中等专业经济学校和大学经济系学习研究经济,并任商业经理12年。他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他担任研究所所长7年中,一方面负责所里的行政领导工作,另一方面又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先后发表的科学著作约有40部,有些作为专著出版。
“组织与经济研究所”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一切活动与合同息息相关,一切活动受合同制约。企业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难题;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好的组织经营管理;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资金;从市场观点来研究联合劳动组织的发展方向;评价、确定和协调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利益;企业中干部和经理人员的培养;就业工人个人收入、居住以及其他生活和劳动利益等方面所要解决的课题,统统可向研究所提出。研究所则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可能,结合科研人员的特长和专业特点,接受某些课题,和企业签订合同,组织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和最佳方案,使科学为企业生产服务。企业对研究所所作的服务给以报酬。
研究所为完成每项科研任务,组建不同的专门研究组,必要时还可聘请其他单位的著名学者和专家参与。由于研究项目的专业、难易、范围、时间长短的不同,所以每个研究组的人数多少、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该组的负责人习惯由有经验的专家来担任。当任务完成,该组就不复存在,负责人也就完成历史使命。在另一项研究中,他将成为普通的一员,负责人则由另外的行家来担任。这样就成功地实现了集体工作、集体领导和集体责任制。
研究所的研究项目85%是由企业提出的,15%是自己提出的。研究所每年约有40多项研究课题,需签订约40多个合同,主要同4个大型联合企业合作。
研究所同企业通过协商,达成协议,订好合同,双方签字生效后,企业首先预付40%的报酬作为研究所研究费用,待研究有一定进展,取得一定成绩时,再付10%,当研究所拿出成果交给企业时再付20%。即从开始到完成,研究所可拿到70%的报酬。其余30%,需等有关企业研究确认成果优良时,才能全部得到。若企业认为不好,则不付所余的30%。这里涉及对科研成果的评价问题。当双方产生分歧,看法不一致时,可请有关科研单位予以鉴定,若评定成果优良,企业仍需照付所余30%。
“组织与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当时共有6人,其中研究人员4名。成立初期,该所的经费由国家预算拨给。从1962年开始,国家不再拨给经费,全所的收入靠自己的科研成果取得。研究所研究成果每年可写成书约80—90本。今年,尽管因研究人员中1人服兵役、2人生病、1人产假,预计成书仍将达到60—80本。
研究所在共和国和地方经济委员会的组织支持下,同萨拉热窝大学经济系合办经理学校。培训整个共和国所有在职的经理人员,使其在业务上经常得到提高。研究所办的经理学校,每年大约有1,300名经理在校学习。
经理学校分二大类:普通班与专门化班。普通班设有3个年级。每期每班有学员(经理)60—70人。每半个月举办一期,每期学习6天。包括讲授、座谈和讨论。在职经理每隔一年到校学习一次,每次结束要写出书面回答,填写学习情况调查表。3年后,可进入另一类,即专门化班学习,学习期限3年,学习方法、时数与普通班相同,只是内容不同,更深更专些。经理学校不论普通班、专门化班,所讲内容务求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如联合劳动基层组织的业务政策和计划,组织与收入关系,市场方针,财政政策;管理与领导的方法和技术;联合劳动基层组织业务干部的地位和任务;市场研究的现代方法,当代市场管理中的问题等等。经理学校所需各项费用,由共和国和各地方经济委员会负责。其中一部分作为研究所服务的收入。这部分收入1979年占研究所总收入的19%,80年为15%,预计81年将达到25%。
研究所从成立到现在,由于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协助劳动组织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业务机构,了解市场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合理使用资金和经济资源,培训干部等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对国家起了有益的作用。


第7版()
专栏:

  日本农村观花记
  新华社记者访日代表团
“七分地上”的农业
日本的土地面积,按人口平均,每人只有7分多地。日本农业“先天不足”,但“后天却得到了补偿”。
日本每个人从本国农业得到的农产品是:大米218斤,牛奶106斤,牛猪鸡肉45斤,鸡蛋36斤,蔬菜260斤,水果105斤,鱼168斤。
这并非“自然之神”给予日本人民的特别恩赐,是来自于农业现代化经营。
不能否认,日本人获取营养,有很大比重来自国外进口。但是,日本这样一个精于经营的国家,它的农业在“7分地上”获得的成就,确是很值得研究。
我们逛了东京市场。里面摆满鲜灵灵的蔬菜、水果、肉、蛋,还有马哈鱼、对虾、活螃蟹。在市区人口超过1,000多万的东京,看不到排队现象,营业人员在挥动着两手,高声叫卖,拚命招徕顾客。
在访问中我们发现,今天的日本农业已纳入商品生产轨道。价格政策稳定了粮食生产,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刺激了农业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日本的农业经济有很多特点:
一是抓住主要粮食作物稻米的生产。稻米是日本人民的主食。为了保证对市场大米的供应,日本政府对稻米实行统一收购和出售的管理制度,并实行价格补贴政策。
二是随着人民生活多样化的需要,农业生产的重点及时地转向畜牧业和水果、蔬菜的生产。在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由50年代初期的4%上升到30%,蔬菜和水果的比重达到21%。
三是出口获利较多的工业品,进口用地多、收益小的小麦、大豆和饲料,腾出土地用来发展畜牧业、水果和蔬菜生产。
四是大量采用现代化的农业装备和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弥补耕地不足的缺陷。
这一切是日本农业的一个方面,但它还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例如,大米补贴给国家带来沉重负担;土地私有制度妨碍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高,竞争能力低;农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大,等等。
日本农民好学
“日本农民不保守,喜欢学习新东西,这是他们的性格。”德岛县农业试验场场长、农学博士小山先生,在向我们介绍该场情况时,这样夸奖他们国家的农民。
福岛市郊的渡边彦和渡边隆父子,有18亩稻田,从耙地、插秧、灌水到收打,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他们还选用米质好、产量高的新稻种,使用足够的化肥和除草剂。他们每一亩半稻米的产量,平年就可以达到1,000多市斤,比五十年代初期增加了66%。
稻田生产的现代化,使这户农民有剩余时间,于是办起一个拥有一万只产蛋鸡的半机械化鸡场,选用日本最好的杂交鸡种,采取科学的饲养方法,产蛋率很高。据渡边隆说,他们的每只鸡,一年产蛋255个到306个,每个平均重64克。
离渡边隆家不远的果农佐藤金次,经营了40年苹果。他的儿子佐藤昌吾农业高中毕业后,继承父业,现在父子经营着一个三十多亩的苹果园,引进的美国新品种和日本优良品种,个头大,味道好,颜色红,产量高。这个青年对钻研种苹果的技术非常热心,去年曾前往丹麦、荷兰、西德、英国和新西兰等国进行考察,成了苹果专家。在日本,农民出国考察技术,是普通的事。佐藤昌吾对我们一位同志说:“引进新品种能提高竞争力,卖的价钱高,农家一听说有好树苗,都争着引进,谁也不肯落后。”
我们访问过许多养牛、养猪、养鸡、种菜、经营果园的日本农民,发现他们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首先就是注意掌握优良品种。在德岛县石井町一家养牛的农民,一家人饲养良种奶牛80头,每头奶牛年产奶9,000多斤。
德岛县还有9所农业技术普及所,普及员151人;每个村有农协领导的5到10人的营农指导员。这些人常年在农村活动,帮助农民掌握新的农业技术。
活跃的“农协”
在日本农村,到处都可以看到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的牌子。
农协,是在小农经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流通领域的经济联合体。它非常松散,但起着沟通城乡的纽带作用。农协的经营情况千差万别,有的神通广大,多数农民离不开它,也有不少人批评指责它。
据农协中央领导机关介绍,在日本的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都有农协组织。有的市、町、村农户多,还组织了几个农协。基层农协分两种:综合农协和专门农协(如酪农、养蚕等)。
按照农协章程,农协正组合员必须是拥有土地的农民,但家在农村的工人也可以加入。农民加入农协完全是自愿的。参加农协得缴纳股金。根据股金多少和利用农协业务的程度,年终分红。
我们这次访问的福岛市北福岛农协,是一个基层综合农协。北福岛地区共有农户2,760户,全部加入了农协。
从这个农协的业务活动看,基层农协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它的业务活动主要是:
办理储蓄和信贷,起农村银行的作用。给农民代购生产、生活资料,代销农产品,办理保险业务,包括生命、房屋更新、火灾、汽车事故、农业灾害等保险;对农民进行生产技术和生活方面的指导;建立一家一户无力建设的公共设施,或购置大型设备,供农民租用,如冷藏库、选果厂、农药喷射机、花粉收集器等;举办某些企业,如汽车加油站、煤气供应站、汽车和拖拉机修理场、粮米加工厂,以及幼儿园、托儿所、旅行社等;受政府委托,负责收购、保管当地的大米,收取手续费。
基层农协经营的各项业务的纯收入,大部分用于扩大经营,小部分作为红利分给组合员,一律不向上级缴纳积累。上级农协无权对基层农协发号施令,基层农协也不对上级农协承担义务,各级农协都是独立经营的。各个农协又互相展开竞争。
象北福岛这样的基层综合农协,全国共有4,500多个。另外还有5,600多个酪农、养蚕等专业农协。全国共有农协会员730多万人,职员27万多人。


第7版()
专栏:在外国报刊上

  一个意大利普通家庭的收支
意大利人的中等生活水平究竟如何?据意大利《共和国报》报道,“社会投资研究中心”经过两年的详细、深入调查,想象有个年约40岁的意大利人,是个职员,也可能是熟练工人或教员。通过一问一答,对意大利人的中等生活水平作了一番描写。
问:您挣多少钱?
答:我不想少说,因为按规定交纳所得税。我的年收入在700—1,000万里拉(约合12,600—18,000元人民币)之间,可是生活不甜蜜。
问:真不多呀!那么您能负担夫人和两个孩子吗?
答:过得去!我妻子象我40%同事的妻子一样,有工作。大儿子20岁,上大学,自己找点工作,半工半读。他总是想在经济上独立自主。
问:您的最大家庭开支是什么?
答:当然是吃饭了。今天,食品多么昂贵!肉食,已是我家桌面上的“禁菜”。最近3个月,我们没有吃过肉。鱼、水果也不吃。面食、鸡蛋、蔬菜、冷冻品吃得很多很多。
问:再谈谈消费。除了吃饭,什么东西买得最多?
答:除了食品与香烟,每天要购买的东西没有了。有时买份报纸、杂志看看。象26%的意大利人一样,我家每月花7,000—14,000里拉买报章杂志。还有16.9%的意大利人从来不买报。总之,要勒紧裤带。
问:您的夫人用化装品吗?
答:您开玩笑?那些富人用品,只有17.4%的意大利人才能享受。
问:从来不出去看电影?
答:一年三、四次。
问:上饭馆?
答:那是“禁止”的。或者说“几乎禁止”的。我家象87%的意大利人一样。
问:家庭个人开支如何摊分?
答:我家平均每人月开支20万里拉。我的份额最高,因为要付汽油费和汽车修理费。我还要给家人买衣服、报纸。大儿子占25.4%,妻子占23.6%,小儿子占22.8%。
问:您不是说夫人有工作吗?
答:是的,她喜欢把挣来的钱用于家庭陈设,使生活更加舒适。应当说,我们家里什么也不缺,有百科全书、彩色电视、电子计算机、录音机、打蜡机、洗碟机……我家有着意大利中产阶层的特点。您想,如果不是精打细算积蓄一点,怎么可有这些东西!
问:每月还能积蓄5万里拉?
答:有的月份能储蓄5万和10万里拉。
问:你们的存款最后用在哪里?
答:用来支付购房的分期付款。
问:房子已是你家的?
答:一半意大利人已有自己的房子,他们有的是遗产,有的是分期付款30年购买的。我也属于这一半。可是尚未付清。
问:您的汽车每天都用?
答:几乎如此。公共车辆服务不周,小汽车必不可少,尤其在小城市。统计资料说,意大利不到5,000居民的市镇80.3%的人都有小汽车。象我家生活水平的人,90.4%已有小汽车。我家每月花汽油费2.5万里拉到5万里拉。


第7版()
专栏:

  印度比哈尔邦警察暴行震惊全国
  任意逮捕和弄瞎人眼睛遭到舆论的谴责
印度各大报在半个月前揭露了比哈尔邦巴加尔普尔地方的警察残害和弄瞎了31个人的惊人事件,在印度全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各报刊登了这些受害者的照片和情节,其中大多数人纯属冤枉,真正有罪的只有一人。
例如一位17岁的青年刚替他父亲向顾客收款800卢比(约100美元)后不久就被警察逮捕了。这位青年不肯承认钱是偷来的,警察就把他按在地上,用针刺穿了他的双眼,然后把硫酸倒进眼窝。自从1979年10月份以来这个地区的警察用类似的方法弄瞎了31人。同以前印度发生的其他案件常常在议会引起纷争的情况不同,这一次在谴责警察迫害、弄瞎群众这一点上,议会中倒是意见一致的。在反对党将这个问题在议会提出来时,英·甘地总理立即对此表示愤慨。她声称要给每个受害者约2,000美元的捐助,说要逮捕肇事的警察,还专门派了三名眼科医生去检查能否恢复受害者的视力。比哈尔邦政府也指定了专门委员会对此事进行调查。
比哈尔邦是印度较穷的一个邦,人口达7,000万。当地种姓、宗教纷争频仍,偷盗抢劫等犯罪案也多。警察这种弄瞎犯人眼睛的残酷暴行,据说居然一直得到当地上层人物及其他一部分人的支持。巴加尔普尔地方警察这种行径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据报道,印度政府采取的一些善后措施,虽然是十分温和的,但也引起了比哈尔当地警察的反对。他们声称要举行全邦性罢工。据报道,5,000名警察已封锁了通往该地区的铁路。这一事件目前还在发展中。
·爱成·(附图片)
  图为被警察弄瞎的两位受害者。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国际自然影片电影节首次在日内瓦举行
  《幻想的黎明》、《阴影和阳光》等片获最佳奖
国际自然影片电影节于11月中旬第一次在日内瓦举行。
这次电影节是由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举办的,其目的是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
电影节期间放映了22部瑞士、法国、西德和比利时业余和职业电影工作者拍摄的影片。这些影片反映了瑞士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地面、海洋、资源、环境、动物、鸟类和植物各个方面的不同自然情况。
《幻想的黎明》、《阴影和阳光》等五部影片获得了电影节最佳奖。电影节期间还举办了关于鸟类、昆虫、防止噪音、环境和自然保护的展览。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苏丹拍摄第一部故事片
据科威特《火炬报》报道,苏丹国家电影公司正在拍摄苏丹的第一部故事片《泰戈姬》。
这部影片取材于苏丹的民间传说,描写一个美丽的姑娘泰戈姬同一位牧羊诗人真诚相爱,历尽波折,最后终成眷属的故事。影片由苏丹人加德拉·杰巴尔导演。主要演员都是苏丹音乐和戏剧学院的毕业生。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图为参加一九八○年法国里尔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叙利亚电影《一个儿童的一天》中的儿童主角。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授予《卖花姑娘》主要演员人民演员称号
朝鲜故事影片《卖花姑娘》中饰主人公花妮的青年演员洪英姬,最近被授予朝鲜文化艺术界最高荣誉——人民演员的称号。
洪英姬今年26岁。她原来是朝鲜北部山区一个中学的学生,因为在文艺小组活动中表现出了突出的艺术才能,被特约演出《卖花姑娘》,当时她只有16岁,由于演出成功,被授予了功勋演员的称号。后来,洪英姬在平壤上了电影大学,参加过故事片《发生在第一个武装队伍里的故事》的演出。最近,她又成功地主演了表现一位女科学家高尚品质的《第十四个冬天》。12月7日她荣获人民演员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巴西一位最佳女电影演员生活贫困
据巴西的报纸报道,不久前在巴西利亚电影节获得最佳女演员奖的埃德纳·塞雷若现在生活极其贫困。
埃德纳·塞雷若的艺术才华是在1975年被发现的。当时她才16岁,被电影公司招去扮演故事影片《伊拉塞马》的主角。这部影片描写一个亚马孙地区的女青年的悲惨遭遇。她为了摆脱贫困而到城市谋生。最后受骗沦落为妓女。影片《伊拉塞马》曾获得1976年法国戛纳电影节的特别奖。此外,它还在意大利等国获奖。
《巴西日报》12月7日报道说:“埃德纳·塞雷若虽然多次获奖,但现在却真正过着她在电影里所描述的那种贫苦生活。”
这家报纸还说,尽管埃德纳·塞雷若现在还只有21岁,但已显得很苍老。她住在一所棚户里,每天靠洗衣服来养活她的年仅3岁的儿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