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新闻综述

  世界粮食形势不容乐观
  魏玉琴
世界粮食形势,一向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据报道,尽管今年估计稻谷产量将比去年提高6%,欧洲经济共同体粮食产量达到了11,800万吨的创纪录水平,但是,联合国粮农组织12月初预计,一些主要粮食生产国粗粮和油料作物严重减产。今年世界谷物总产只达141,600万吨,比歉收的去年还减少900万吨。目前预测,1980—1981年度底世界谷物库存量只相当于消费量的14%。这个数字远比1979—1980年度末的17%,1978—1979年度末的19%还要低。
世界粮食前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些主要粮食出口国今年粮食歉收。近几年,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粮食出口几乎占世界粮食出口的80%,其中美国占47%。这些国家今年粮食生产的好坏当然会影响整个世界的粮食形势。据报道,美国今年先后遇到热浪袭击、干旱和大雨,严重损害了玉米和大豆作物,致使玉米减产了17%。澳大利亚因天气干旱,粮食歉收,1980—1981年小麦产量定为965万吨,大大低于丰收的上一年度1,610万吨的水平,与产量最高的1978年的1,810万吨相比差距更大。以小麦为重要出口物资的阿根廷,也是先遇到长期干旱,后遇到罕见的暴雨,最后又遇到干旱,致使粮食比上一年度减产9.3%。小麦产量比最近5年平均年产量减少10.6%。
苏联的粮食情况直接影响世界粮食形势。它既是主要粮食生产国,又是粮食大宗进口国。它的粮食总产一直占世界的第二、三位,而它消费的粮食比国内生产的还要多。今年,由于连续的阴雨天气,造成作物倒伏或杂草丛生,土地荒芜;暴雨、寒流、冷风,致使粮食连续第二年歉收,今年减产20%。据估计,苏联今年谷物产量只能达到18,100万吨,同它一年总需求量23,000万吨相比,相差约5,000万吨。两年谷物歉收,饲料库存已挖尽,现正面临着自1975—1976年以来最严重的饲料供应危机,估计比前一年要短缺饲料粮10—15%。面对美国等一些国家对抵制苏联入侵阿富汗而实行的粮食禁运,苏联千方百计地在国际市场上抢购农产品。据法新社报道,今年头6个月,苏联从欧洲共同体进口粮食比去年全年多3倍多。除了进口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等国粮食外,还大肆抢购菲律宾的椰子油,泰国的木薯粉,欧洲共同体的牛肉、黄油、奶油和糖,巴西的大豆油、大豆粗粉,阿根廷、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油菜籽、植物油等。苏联粮食歉收和大肆抢购,不仅将造成它国内因饲料不足、大量宰杀牲畜,在短期肉类供应增加后的长期肉类短缺,支出大量外汇,而且将使国际粮食供求矛盾增大,价格上涨,更增加了一些国家的购粮困难。
据有关方面估计,由于天灾,粮食歉收,一些国家为了解决口粮和牲畜饲料短缺问题,必须增加必要的粮食储备,加之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粮食增长速度,世界粮食贸易将比上一年度增加400万吨,达到19,900万吨的创纪录水平。一些发展中国家对进口粮的依赖程度更大了,几乎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9%。
粮食需求增加,贸易额扩大,直接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据美国农业部估计,明年美国人将有面临粮价上涨10—15%的可能性。从今年6月到10月的情况看,小麦价格上升31%,玉米价格上升30%,大豆价格上升39%。预计明年还将继续上升。粮价上升使发达国家加剧了通货膨胀,使短缺粮食的发展中国家购粮更加困难。
粮食需求增加,贸易量扩大和粮价上涨,使世界粮食库存量在去年降低后继续下降。据路透社报道,到明年6月底,世界粮食的总储备量将下降到5年来的最低水平,也就是说,将低于“世界粮食安全所要求的水平”,以致“存在全球警戒状态”。
世界粮食形势不妙,确保粮食需要,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目标。许多国家正在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努力扩大粮食生产。特别是一些在不同程度上依赖进口粮食过日子的国家,正在为扩大粮食自给水平,减少进口量而努力。英国政府已把减少粮食进口作为80年代的一项主要任务。粮食大部分靠进口的日本,主张把“粮食的安全保障”放在首位,并加强自给能力和增加粮食储备,以应付今后世界粮食供求不稳和国际因素所造成的意外事件。赞比亚决定开展为期10年(1980—1990年)的“粮食生产运动”,争取做到自己养活自己,改变粮食依赖进口的局面。秘鲁颁布了促进农业发展法。印度正在实施一项广泛的计划:每5年增加700—800万公顷水浇地,以求在最近15—20年内,使所有高产好地遍布灌溉系统。许多国家正在努力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搞水利建设,培育优良品种,增施化肥,加速农业机械化,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实行粮食价格补贴,提倡计划生育,以鼓励发展粮食生产。解决粮食问题。从整个世界来说,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第7版()
专栏:巴基斯坦通讯

  巴基斯坦努力争取粮食自给
  本报记者 钟逢准
小麦、棉花大丰收,是巴基斯坦过去一年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成就。从10月底到岁末,是小麦播种季节,巴基斯坦政府正采取措施,鼓励多种小麦,种好小麦,实现明年小麦产量1,134万吨的指标,逐步做到粮食自给。
巴基斯坦的粮食作物有小麦、大米、玉米和其他一些杂粮。其中,小麦产量占粮食总产量60%以上。大米产量约占20%,主要供出口。其他如玉米,占10%以上。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巴基斯坦人的主要食粮,要实现粮食自给,首先是增加小麦产量。但多年来小麦年产量不能满足国内需要,每年都要进口数量不等的小麦,增加了外汇开支。因此,提高小麦产量,实现粮食自给,是巴基斯坦人民的愿望。
为了增产小麦,巴基斯坦从6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小麦增产措施,如引进高产抗病品种,施用化肥,改进耕种方法等,使小麦年产量从1965年的375万吨增长到1969年的710万吨。但由于良种和化肥等供应不足,小麦价格不合理,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小麦年产量仍不那么稳定。1976—1977年度,小麦年产量曾达904万多吨,但到1977—1978年度,由于自然灾害,产量下降到836万多吨。在1978—1979年度,不得不在外汇拮据情况下,进口了200多万吨小麦,以解决国内粮食不足的困难,支付了3亿多美元的外汇,扩大了国际收支赤字。最近两年,由于气候条件好,政府也采取一些鼓励小麦生产的措施,1978—1979财政年度的小麦产量达994万多吨,创历史最高纪录,比歉收的上一年度增长18%,单位面积产量也提高12.8%。1979—1980年度,小麦产量又提高到1,087万吨,比上一度增长9.3%,平均每公顷(15市亩)产量为1,579公斤,比丰收的上一年度提高了6.3%。连续两年丰收,使1979—1980年度小麦进口量下降到60多万吨,支出外汇减少到一亿一千多万美元。
1979—1980年度,除了小麦丰收外,巴基斯坦的重要出口物资棉花的产量比上一年度增长58%,产量达到420万包。大米产量虽然减少2%,但仍达到320万吨。1979—1980年出口大米和棉花的外汇收入达7亿美元。一方面减少了进口小麦的外汇支出,另方面增加了出口大米和棉花的外汇收入,这就大大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农业丰收使城乡人民生活安定,其他经济部门也进一步活跃起来。据报道,巴基斯坦1979—1980年度的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计算为230美元,在南亚诸国中居第一位。这些经济成就同小麦等农作物的丰收不无关系。
为了促进小麦增产,巴基斯坦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是合理调整小麦收购价格,使之接近世界市场价格,让小麦种植者有利可图。在今年小麦播种季节到来前,巴基斯坦政府又把小麦的收价价格从每芒特(MAUND,合40公斤)46.75卢比(4.675美元)提高到每芒特58卢比。其他重要措施包括提供小麦优良品种,向耕地不足12.5英亩(每英亩约合6市亩)的农民提供购买化肥、农药和种子的无息贷款,对化肥价格给予适当补贴,保证化肥充分供应等。对水利灌溉系统继续拨款兴建或改善。这些措施带来了丰产的果实。
巴基斯坦领导人不久前的一次讲话表明,政府决心把巴基斯坦变成本地区的粮仓,为此将尽可能地给农民以鼓励。这个目标比实现粮食自给更高了。这反映了巴基斯坦政府对于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十分重视,也很有信心。


第7版()
专栏:

  发展中的非洲铁路
铁路,日复一日地在非洲大地上蔓延。火车的吼声,惊醒了非洲的古老荒原、崇山峻岭。在沙漠里蠕动的骆驼运输队、在乡间小道上挑担奔波的民伕,正在日渐成为历史的影子。
现在,在57个非洲国家和地区中,已有4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铁路。据非洲铁路联盟统计:非洲现有铁路的总长度为九万五千多公里,约占世界铁路总长度的6%。
非洲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二大洲。但是,非洲铁路的现状,很不适应它的经济发展。
为了加速发展国民经济,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近年来,非洲许多国家大力修筑铁路。全长一千九百多公里的坦赞铁路的建成和运营,成为中非友谊的象征和纽带。
从1978年到1988年,非洲国家已规划了四十多个电讯运输项目(其中许多项目的第一期工程已先后破土动工),估计投资总额约为834,219万美元。其中,322,310万美元将用于修筑新铁路、现有铁路的延伸和现代化建设。这些铁路将横贯加蓬、喀麦隆等国,连接许多非洲国家,将成为非洲大陆的经济动脉网。
据非洲铁路联盟估计:到2000年,非洲的新建铁路可达两万六千多公里。为了尽快地发展铁路运输,促进民族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非洲国家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一些国际组织的资助。
作为发展中国家,非洲国家有许多原料(矿产和经济作物等)需要在国内散集或运往海港出口。因此,铁路运输是非洲大陆上最经济的运输方式。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把等量的货物从美国东部边疆运往西部边疆,公路运费会比铁路运费贵6倍;如果用飞机空运,其运费比铁路运费高20倍。
(程燕如编译自《青年非洲》)


第7版()
专栏:尼泊尔通讯

  “友谊的结晶”
  新华社记者 郝章印
尼泊尔是我国的友好邻邦。最近记者访问了几个中尼两国友好合作的工程。从所见所闻中深深地感受到:这些工程确实是中、尼两国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友谊结晶。
“中国砖”
尼泊尔有一种砖,因质量良好而深受用户欢迎,十分畅销。这是我国援建的尼泊尔哈里西迪砖瓦厂和巴格达浦尔砖厂的产品。尼泊尔朋友把这种砖称之为“中国砖”。
这两个厂从投产以来经过尼泊尔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努力,生产稳步上升,对促进当地建设事业和积累资金都起了一定作用。以哈里西迪砖瓦厂为例,从1970年到1979年的10年间,这个厂平均每年生产2,300万块砖,56万片瓦,超过了设计能力10%以上,盈利300万卢比(合人民币40多万元)。
比兰德拉国王在视察哈里西迪砖瓦厂时,看到这个厂生产情况良好,他高兴地说:“这个厂是尼、中两国友谊的结晶,要把它很好地管理起来。”
“中国妈妈,再见!”
今年1月6日,尼泊尔最大的纺织厂——希托拉纺织厂,清早就喧腾起来。当一辆载着中国归国专家的面包车开到厂门时,数百名尼泊尔工人一拥而来,霎时间,五彩缤纷的鲜花撒满车身,芬芳的花环挂在中国专家的脖颈上。车开动了,一些纺织女工情不自禁地跟着已开动的汽车,边哭边喊:“中国妈妈,再见!”“中国妈妈,再见!”
希托拉纺织厂是中国于1975年至1978年间援建的。工厂建成后,又根据尼方的要求,留下部分专家进行技术合作。为了搞好对纺织女工的培训,我国还专门派出4名女专家,来尼泊尔传授操作技术。一年多来,我国为尼方培训了数百名工人和技术人员。来厂之前,这些人大都是学生、农民和职员。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经过他们刻苦学习、钻研,现在已基本掌握了从清花、梳棉、并粗一直到纺纱、织布和印染等技术。其中有250人已成为尼泊尔的第一代纺织女工,她们和中国女专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称中国女专家为妈妈。她们说:“生我的是尼泊尔妈妈,教会我生产技术的是中国妈妈。”
同甘共苦
将近完工的廓尔喀—纳拉扬卡公路,是中、尼两国工人和技术人员一道修筑的第四条山区公路。这条公路全长六十多公里,盘旋在崇山峻岭、深沟大壑之间。沿途地质构造复杂,要修二十多座桥梁,三百多个涵洞。尤其是中途有一带地段,一边是陡壁悬崖,一边是激流深川。中、尼两国工人和技术人员一道风餐露宿,冒雨顶暑,经过八个多月的奋战,挖掉十几万土石方,在一公里多长、一百多米高的陡壁上,开出了一条道路。两年多来,他们克服了尼泊尔山区地形复杂、雨季长、塌方多和运输不便等困难,已基本完成了公路的路基工程。
前不久,尼泊尔的工程和交通助理大臣古隆乘吉普车到公路视察,对公路的建筑质量和进展速度,很满意。他称赞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勇于献身的精神和纪律性。
在修路中,尼泊尔工人把中国专家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关心照顾。有一次,中国技术人员陈瑞棋在达隆底河修便桥时,因拦桥钢丝绳折断,落入水中。当时正值雨季,河水暴涨,浪涛咆哮,十分危急。这时,和他一道工作的尼泊尔工人巴哈杜尔,毫不犹豫,纵身急流,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在别的尼泊尔工人协助下,很快就把陈瑞棋从水中救出。这充分体现了尼泊尔人民对中国人民真挚的深厚情谊。


第7版()
专栏:

  泼辣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
  顾健
不久前会见过邓小平同志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是一位思路明晰、言辞锋利、善于寻根究底、富有活力的记者。她以她的世界领袖人物访问记而闻名于世。她还写过不少著作,曾两次获新闻奖。
法拉奇生于1930年。当她还只有16岁时,为了维持在学校学习期间的生活,她开始在课余从事新闻工作。她早期采访的是一些娱乐性行业的人士。后来,她正式成为专业记者,并被《欧洲人》周刊派到南越、印巴前线进行战地采访。在那里,她练就了一套能够尖锐地提出问题的技巧。
法拉奇采访过许多世界上的著名人物。她认为,记者不应该仅仅是客观地记录别人的话,记者应该有自己的性格和看法。她把采访看成是“一出出有情节的戏剧”,她自己就在其中扮演着昂然阔步的角色。卡扎菲让她等了两个小时,为了报这怠慢之仇,她朝他的新闻秘书头上猛投去一本书。她还指着警卫营当面问卡扎菲:“上校,如果群众那么热爱你,那你为什么还需要这么多保护呢?”她被迫披着穆斯林的纱巾去见霍梅尼,但她随后就当着他的面把它掀掉了。她问海尔·塞拉西皇帝:“面对你的人民的穷困,你的感觉是什么?”她曾把南越伪总统阮文绍激得掉下了眼泪哭了起来。亨利·基辛格也曾被她访问过。基辛格在同法拉奇的交谈中说到这么一句话:“美国人喜欢牛仔……他单枪匹马地进入城镇、村庄,除了他骑的那匹马以外一无所有……这种令人惊叹的浪漫人物对我正合适,因为单枪匹马一向是我的作风,或者说是我的技能的一部分”。在基辛格眼里,似乎整个美国政府只不过是一个受他护送的“车队”。
据说,他对法拉奇的这番谈话使白宫为之哗然,白宫高级官员说是“从来也没有见到过这样狂妄的吹牛”。后来,基辛格后悔他和法拉奇进行了“同报界成员进行过的最糟的一次交谈”。
法拉奇性格倔强,提问狡黠锋利。时而朴实,时而幽默;时而宽容,时而偏狭;态度鲜明,毫不客气。她具有热情和寻根究底的精神。
法拉奇曾回忆说:“当我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人们就告诉我,主持正义、抵抗邪恶和压迫,寻求美好的东西,是人类最崇高的活动。”
法拉奇非常怀念她死去的丈夫、希腊抵抗运动的英雄、诗人亚历山大·帕纳古里斯。她曾到雅典采访他。共同的理想和道德准则,相互间的爱慕和激情,使他们结合到一起,度过了难忘的3年。1976年,帕纳古里斯正要公布政府内贪污的证据时,在一次可疑的汽车相撞事故中死去。他曾因在1968年企图刺杀希腊军事独裁者帕帕多普洛斯而被捕,在3尺宽5尺长的无窗牢房里服刑42个月。他曾被打得失去知觉,但从未泄露同伴的姓名。象法拉奇所说的那样,他从未退出他“作为永不屈服的英雄的角色”。法拉奇的丈夫对形成她特有的性格和政治态度有一定的影响。她写的第三本书《一个人》,就是关于帕纳古里斯的传记体小说。为了体会他在狱中的情况,当她在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市时,她住在她的30个房间的大房子里最小的一间;当她在纽约的套房公寓里时,她在房间中隔了一个小的角落。她这样写出的《一个人》,深刻感人,已经售出一百万册,并获得意大利最高的文学奖。(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埃及发现古村落遗址
埃及最近发现一座古老的埃及人居住的村落遗址。据初步估计,这一村落大约是公元前7,000年就存在的。
据初步挖掘的结果,这座位于开罗市区北面的马拉迪区的村落有茅屋似的住房,也有类似洞穴一样的用动物毛和植物茎的编织品作壁衬的地下室。在房子周围发现山羊、河马等动物的骨头和一些植物的化石。除发现石刀等一些原始工具外,还发现各种石器、陶器和妇女的装饰品。在村落边的墓地里,还发掘出许多头骨、四肢骨。
目前,发掘工作仍在继续。对发掘出来的各种器皿和骨头正在进行分类整理。据埃及考古界人士说,这个村落的发现为研究古埃及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宝贵资料。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上图为中世纪罗马尼亚手稿的字头袖珍画。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1300年前的古城
最近,在迪拜酋长国的朱迈拉地区发现一座公元7世纪的古城。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团结报》报道,两周来进行的发掘工作,发掘出一些房间、罐子和镶嵌工艺品。
据一位专家说,有迹象表明,这座不为人所知的城市当年是一个重要海港。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的的喀喀湖中的古城遗迹
据秘鲁报纸报道,在世界最高的淡水湖之一——的的喀喀湖中,发现了一座被淹没在水中的古城遗迹。上述发现是由一批玻利维亚和美国电影工作者于最近在玻利维亚宣布的。
这座古代建筑遗迹,包括隧道、洞穴以及经过雕刻的墙壁等。这些建筑遗迹都带有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前的印第安人庙宇的建筑特征。
率领这个电影摄制小组的玻利维亚作家乌戈·博埃罗认为这座水下城有可能是阿伊马拉或克丘亚族的一所要塞的一部分,因遭到自然灾害而淹没到水中的。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四千五百年前的泥俑
最近,在日本山梨县东八代郡出土了一尊4,500年前的男性泥俑。
据共同社报道,这尊男性泥俑是在一处绳文时代中期的古代遗迹中发现的。它高约8厘米,最大宽度约4.5厘米,身体稍微弯曲,但头部已经遗失。迄今,在日本全国的绳文遗迹中出土过许多泥俑,但都是女性形象。这次男性土俑的发现,为研究绳文时代的文化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中世纪城堡废墟
南斯拉夫考古学家最近发现了中世纪塞尔维亚统治者斯捷方的城堡废墟。
这座古老的卡勒梅格丹城堡位于萨瓦河汇入多瑙河的河口高岸上。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塔楼和城堡墙垣的遗迹,还发现了三百多枚古代金币。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二十万年前的石器
印度考古学家最近在北方邦阿拉克南达河流域发现了石器时代人类的劳动工具。
专家认为,这些工具是二十万年前制造的。这批发现证明,在这个地区曾经存在过早先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其他地区发现的文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