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从极左的影响下解放出来
——河北省正定县吸取教训开始改变“高产穷县”状况
去年7月,一场毁瓜风波发生在河北省最早宣布为粮食亩产过“长江”、超千斤的正定县。留村公社的南庄大队坚持种瓜抓钱,留村公社负责人坚持毁瓜保粮。这次毁瓜事件,暴露了这个“高产穷县”的问题。
去年以来,正定县委从总结经验教训中,认识到了极左路线的危害。为了改变“高产穷县”的面貌,县委根据本县实际情况,提出稳住粮食,大力发展棉花、油料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的方针,经上级有关部门同意,适当地调整了粮食征购任务,尊重社队自主权,只下达粮食产量要求,不下达种植面积指标。今年全县棉花、油料作物的实际播种面积都超过了往年。
正定县人民在过去近十年中,为了发展粮食生产,为国家多提供商品粮,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971年到1978年,这个县向国家交售粮食近五亿斤。但是粮食高产了,却没有使集体和社员随之富裕起来,相反,越来越多的生产队出现了“集体空、社员穷”的状况。除1974年外,这几年人均分配都不足80元。社员口粮普遍不足,从账面上看,每人平均口粮在四百斤上下,实际分到社员手里的没有这么多。有些生产队缺粮户竟占总户数的40%以上,社员只得到外县买高价粮糊口。越高产的社队,缺粮情况越严重。粮食产量越高,社员越穷。1974年这个县宣布粮食亩产过千斤后,纯收入比例逐年下降,有些生产队每年的纯收入不足社员分配的实物占款,只有靠贷款分配点现金。全县有50%左右的生产队还不清当年贷款,有些以累欠维持当年的再生产。到1978年底,全县累欠贷款达605万元。群众不满地说:“守着粮食山,缺吃又短钱,真叫人泄气!”
为什么高产又穷困?用这个县干部社员的话说,主要是被高指标、高征购“逼”出来的。
留村公社是正定县的一个缩影。这个公社原是一个粮棉双高产的公社,粮食过“江”超千斤以后,“鞭打快牛”的高征购越来越严重。从1971年到1978年,留村公社粮食增产的幅度为29%,而粮食征购却增长77.6%。上边继续压粮食的高指标,他们就只好在棉花地里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因为上级对棉花只要求面积,不要求产量。这个公社的干部说:强令毁瓜是错误的。可是,如果允许南庄搞棉瓜间作,口子一开,全社在棉田里套种的粮食就会被挤出来,高产指标、公粮、口粮都保不住,俺当干部的就要倒霉了。
据正定县粮食部门统计,1973年到1977年,全县粮食共增产485万斤,征购却增加1,748万斤,增购数超过增产数一千二百多万斤,其中有几年减产也要增购。这样,造成社会占有粮逐年减少。许多社队只好动用储备粮,一些生产队甚至借别队的储备粮安排社员的生活。有的队竟挖空了储备,挤了牲口饲料粮。
上级领导机关为完成征购任务。每到夏秋两季,“一手高指标,一手右倾帽”,在干部中大批“低产风”。1977年石家庄地区遭灾减产,省委前主要负责人亲自召集各县委常委开会,硬压大家虚报产量,搞高征购。谁要讲真话,就会受到责难。那些关心群众疾苦,敢于反映实际情况的同志,被指责为“替农民说话,为农民叫苦,立场有问题”。
和高指标、高征购伴随而来的是弄虚作假。为了保高产,以各种形式大搞“帮忙田”。前几年,全县每年多种小麦一万亩左右。扩种的产量计算在计划面积的产量内。另外,全县有收成的开荒地、闲散地8,800亩左右。这部分地的产量,县委逐年上报,而上级领导部门则把它加入计划面积以“提高”单产。由于不断地压高指标,批低产风,反瞒产,这个县不仅粮食的亩产量不实,各社队上报的总产量也还是一个疑问。1977年,全县25个公社有24个报减产,只有西平乐公社报增产,因此受到表扬。最近在学习《准则》中,西平乐公社初步核实,从1974年到1977年,共虚报粮食产量81万多斤。有的公社擅自改变国家规定的5斤鲜薯顶1斤粮食的折合标准,按4斤顶1斤分给社员。还有的社队给社员分粮食不扣潮,不扣杂质,变相压低了社员口粮。
正定县委为了保高产,保征购,保口粮,提出了“上高产,压低产(作物)”的口号,要求全县除玉米、小麦外,其他作物都要让路。其恶果之一是粮食踩着棉花的肩膀上,其他各种经济作物却被挤掉了。正定是粮棉集中产区,1971年棉花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5%。以后为了保粮食,每年棉花实播面积少于计划面积一千亩左右,而且棉粮间作,以粮挤棉,棉花种在次地,放松管理,再加气候影响,正定棉花产量直线下降。1978年亩产皮棉由1971年的120斤降到35斤。1973年到1977年,全县粮食共增产485万斤,棉花产量却减少475万斤。粮棉相抵全县减少收入四百多万元,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减少收入十多元。社员们说,丢棉保粮,就砍了正定人民的摇钱树!
为了保粮,还大量压缩油料和瓜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正定县北部老磁河一带沙地,适宜于种花生,为了上粮食,这个地区的花生地被砍掉了32,000亩,改种粮食。沙地种粮食成本高,收入少,远远不如种花生合算。曹村公社每年上报菜地1,100亩,实种只有800亩,结果造成许多生产队要到外县买菜吃,增加了群众的负担,这种情况在全县带有普遍性。
为了保粮,县委强调全党全民大办粮食,大搞“劳力回队”、“车马归田”。把社员家庭副业和一些社队工副业当作“资本主义倾向”进行批判,追回全部外出搞集体副业的劳力。实际上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全县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解放出来。这一大批劳力都被拘在每人一亩四分土地上搞粮。正定县林牧副业收入本来占总收入的比例就很小,这些年林牧业都没有什么发展。
为了保粮,不惜成本,不讲科学,盲目增施化肥和过多浇水,开支加大。据县有关部门统计,这个县粮食产量过“江”以后的八年中,农业总开支占农业总收入的比例逐年上升:1972年为36%,1974年为41%,1978年为53%。粮棉每斤成本(不包括用工)1978年比1974年分别增长16%、186%。农业纯收入逐年减少,1970年到1973年每亩平均纯收入为64元,而1977年和1978年每亩平均纯收入27元,下跌到1957年的水平。搞了二十多年又退回到高级社时期的水平。
1978年和1975年相比,全县农业收入减少二百多万元。而农业生产费却增加三百来万元,其中化肥费增加34%,机耕排灌费增加75%。这一增一减,集体共损失五百来万元,平均每个农业人口12.5元。
在越“左”越革命的政治气候下,全县推行“大概工”,大批劳动定额管理,在社队之间搞贫富拉平,限制社员现金分配,大砍“冒尖队”、“冒尖户”、搞“穷过渡”等,严重地挫伤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正定县委认识到极左的危害,在提出稳住粮食,大力发展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的同时,还决定广开生产门路,发展多种经营,允许有一技之长的工匠艺人和生产队签订合同外出做工。到目前为止,全县养殖、种植和来料加工的生产项目已发展到三十多项、一百多种。
全县大力建立健全了生产责任制、干部岗位责任制和县、社、队、生产队之间的产购销合同制。强调加强经济核算,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生产成本。去年年终分配,社员人均达到九十多元,是十几年来分配最多的一年。广大干部群众看到这些变化,对改变“高产穷县”的面貌开始有了信心。
本报记者 侯志义 赵德润


第2版()
专栏:

高产为什么贫穷?
本报评论员
正定县是我国北方一个有名的高产穷县。前些年,有不少地方出现过正定这样的高产穷县或高产穷队。高产本是好事,为什么和贫穷结合到一块了呢?党的三中全会以来,这些穷县穷队面貌,虽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分析一下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对于正确地指导发展农业,仍然是有益的。
正定县的干部和群众,为夺取粮食高产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对国家作出不少贡献。按说,社员的生活理应随着生产的发展有相应的改善。然而不然。产量越高,社员却越穷,不少高产社队出现了“多劳不多得,多产不多吃,增产不增收,分配不兑现”的情况。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可是当时在极左路线统治下,这种局面是难以改变的。
一些地方陷入高产贫穷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一条,是极左路线的影响。产量指标的高低,竟然和政治上的左、右联系起来,和干部职位的升降联系起来,因此,不少地方赛高指标,刮浮夸风,搞高征购,等等。以正定为例:五年间,粮食增产四百多万斤,征购任务却增加了一千七百多万斤,甚至减产也要增购。在这种高指标的压力下,经营搞单打一,生产不计成本,种田不讲科学,不讲经济核算,不讲因地制宜。正定本来是粮棉集中产区,还有适于林牧的地带,由于片面强调粮食高产,公然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挤棉,挤油,挤菜,砍副业。这样,粮食虽然增产了,但资金短缺,周转不灵,有些队连简单再生产也难维持;社员生活困苦,有的还背上一身债。再加上当时到处大批资本主义,“堵路”、“割尾巴”,评“大概工”,正定作为北方著名的“大寨县”,搞这一套更不落后,连年折腾的结果,造成生产畸形发展,人民生活下降。
从正定的情况看出,极左路线严重地损害了社会主义事业,危害了群众的利益。在有些同志的思想上,生产不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某种政治需要。有些“典型”甚至成了某些领导人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有的领导人把关心农民疾苦当作修正主义,给如实反映情况的同志扣上右倾保守的帽子。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一些人说大话、空话、假话习以为常,高指标、高征购、“鞭打快牛”,竭泽而渔,等等,接踵而来,严重破坏了党和农民的关系。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各地深入批极左,肃清流毒,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作法,落实各项农村经济政策,农村形势逐步改观。一些高产穷县的局面,也开始有所改变。但是,应该看到,一些高产穷县过去受极左之害很深,需要深入批判极左,解放思想,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落实政策,把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不深入批判极左,肃清其影响,或者甚至把执行极左的一套做法,仍认为是正确的,就不可能改变面貌。同时,要破除单一经营的思想,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作物布局,把各种资源利用起来。这样,才会较快地摆脱困境,争取农业全面发展和社员生活不断改善。


第2版()
专栏:

积极帮助社队发展商品生产
佛山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农商联营
据新华社广州11月6日电 广东省佛山地区农村商业部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商联营,帮助社队发展商品生产,搞活农村商业。目前这个地区各种联营项目已有695个。联营形式主要有3种,一种是生产性的联营,长期性生产联营时间大都在三四年以上,临时性生产联营主要是经营生产周期短的经济作物,时间一般有几个月到一年半。第二种是加工联营,主要是共同经营农副产品加工。第三种是销售联营,有单项销售联营、综合销售联营以及和工业部门的销售联营。
联营的对象有公社、大队、社队工业;主要是生产队,还有社员个人。在经营成果的分配上,有盈利按投资的比例分成的,有产品按协商比例分成的等多种形式。
佛山地区农商联营已体现出不少好处。联营后,供销社有资金,有技术力量,社队有土地、劳力,增强了社队发展多种经营的信心。开平县过去水果生产几乎是空白,联营后,先后办起柑、桔、橙、牛、羊、兔等商品基地一千六百多个。中山县古镇公社每年都种二十多万株粉葛,联营后,供销社根据市场情况安排上市,使生产队增收二万五千多元。
农商联营的产品,绝大部分都由供销社负责收购或推销,使得供销社可以有更多的产品投放市场。联营也使支农资金更好地发挥作用,双方都注意把好规格质量关,扯皮的现象少了,关系更加密切了。


第2版()
专栏:

从多方面鼓励社员养家畜
黑龙江省社员家庭饲养业发展很快
据新华社哈尔滨电 今年以来,黑龙江省鼓励社员多养家畜,成绩显著。到9月末,全省社员家庭养黄牛比去年同期增长3.2倍,养奶牛比去年增长5.7倍,养马比去年增长3.4倍,养羊比去年增长83%,养兔比去年增长86%。
黑龙江省各地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取消对社员家庭养畜数量的限制。社员在保证搞好集体生产的前提下,只要不雇工剥削,不破坏国家资源,可以多养、养好家畜。
帮助社员解决畜源。今年以来,有些社队从集体羊群、牛群中拿出10—30%的牛、羊作价卖给社员饲养,有些社队采取集体牛羊,包户饲养;有些县社还举办繁殖羊交易会,调剂社员之间的羊只余缺。
帮助社员解决放牧和饲草、饲料问题。各地一般的作法是,有草原草坡的地方,社员的牛羊,由队统一放牧,晚间回归各户;划出放牧区供社员放牧。没有草原草坡的农区,生产队给牛羊户统一分配一定数量的秸秆,作为饲草。许多地方还给一定数量的饲料地。
从资金和技术上扶持社员养畜。许多县、社、队拿出一些资金或用银行、信用社的一些贷款,帮助有困难的社员购买家畜。积极给社员家庭饲养牛羊进行配种、改良;社员养的牛羊同集体养的牛羊一样享受定期防疫待遇。


第2版()
专栏:

科研单位和社队携手 工程治理和生物改碱结合
陵县治理盐碱涝洼地效果好
新华社济南电 新华社记者孙明振报道:山东省陵县在中国农科院土肥所的指导帮助下,从1975年起,对涝洼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改碱试验区的7,000亩盐碱地,已有5,000多亩被改造成为良田,其余部分含盐量也大大降低。五个受益大队由过去每年吃统销粮10万斤变为贡献粮食20万斤。
陵县位于鲁西北平原,盐碱地面积大,生产水平比较低。1975年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在陵县一个长70里、宽20多里的大碱洼南端设立了改碱试验区。这次治理总结了以往经验教训。他们采取机械提水排灌的办法,在马颊河边修建两座大提排站,把雨季的地面积水和平时渗出的地下水汇集到提排站,用机器抽入马颊河中排走,降低地下水位,带走土壤中的盐分。干旱时则利用提排站抽取马颊河引来的黄河水灌溉抗旱,浇地洗盐。排灌体系建成4年中,解除了涝灾威胁,地下水位降低了1米,平均每亩排走盐分420斤。
在排碱改良土壤的同时,他们还采取了相应的农业措施和生物改碱措施,加快了改碱速度。


第2版()
专栏:来信

应该允许就近交售棉花
我们杨庄大队是个产棉队,今年植棉面积由往年的500亩扩大到1,000亩。由于实行了田间管理责任制,产量提高,按交售籽棉计算,足有30来万斤。
在我们大队东面相距18里的沙堰公社沙堰镇有一个棉花收购点,在西面相距4里路的王集公社西赵庄也有一个棉花收购点。我们站在村边能看到西赵庄收购点的厂房,夜晚能看到灯光,听见马达的响声,我们是多么想就近售棉。谁知县棉麻公司年年总是叫我们来回跑36里路往沙堰镇收购站售棉。因为路程远,到那里还得排队验收,社员们带着干粮,起早摸黑,有时当天还回不来,费工极大。今年售棉开始,我们大队干部社员商量说:“近处有个收购站,为啥要叫到远处售棉?我们再也不干这种费力误时的事了。”就派大队书记去找县棉麻公司,要求安排我们就近售棉。谁知该公司咬住说:“你们往沙堰售棉,历年都是这样规定的,售棉地点不能变动。”几经交涉也没有成功。
我们想,过去很多不合理的规定都改革了,为什么对就近售棉这样的小事就不能改变呢?再说西赵庄收购站离县城只有17里,而沙堰镇收购站离县城却是30里。我们往西赵庄收购站售棉也可以节约国家的运费。这样一举两得的好事,为什么不能变通变通呢?
河南新野县樊集公社杨庄大队
张黎江 张少波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怎样贮存好大白菜?
大白菜是我国北方最主要的一种蔬菜,一季生产,半年食用。为了在冬春两季均衡供应,除了夺取丰收外,还必须做好贮藏工作。只有把大白菜贮藏好了,把损耗降低到最小限度,才是真正作到了丰产丰收,从而保证冬春的蔬菜供应。这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生活的一件大事。
大白菜收获后,还在继续进行生命活动,它分解体内的养分进行呼吸来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这样有出无进,就势必要减少一些重量,同时由于养分的减少而降低它的营养价值。所以呼吸作用是使品质下降和产生损耗的第一个原因。由呼吸作用造成养分的损耗不能完全避免,但可以使它尽量减少。呼吸作用的强弱与温度有关,温度高,呼吸作用就强。掌握适当的低温,降低呼吸强度,使大白菜很快进入休眠期并延长休眠状态,是减少养分损耗和延长贮藏期的一个关键措施。
蒸发作用是产生损耗的第二个原因。大白菜体内含水量约93—95%。贮存期间如湿度变低,温度较高,大白菜体内的水分会由气孔等处蒸发,重量减轻。
造成损耗的第三个原因是微生物的作用。大白菜收获后常常把病菌从田间带到窖内,环境适宜时引起叶片腐烂。
大白菜的结冰点是摄氏零下一度左右,遇到冰点以下的温度,细胞间隙内生成一些小冰块,如温度不低于零下五度,结冻时间不长,细胞结构还未受到破坏,缓慢解冻后仍能恢复机能。如受冻的时间过长,温度过低,细胞内的水分不断向细胞间隙渗透,细胞间隙内的小冰块继续扩大,使细胞脱水。细胞质膜破裂,解冻后,融化的水不能再回到细胞中去,就失去机能,引起汁液外流。当冻结后细胞虽未破裂,往往由于搬动,而触动细胞间隙的冰屑,损伤了细胞,也会使它流出汁液。
怎样减少损耗贮存好大白菜?首先是要保持稳定的低温。贮藏大白菜的温度以摄氏零度左右最为适合。应特别注意保持温度稳定,不能忽高忽低。如果白菜受冻外叶僵硬,要采取窖外冻,窖外缓;窖里冻,窖里缓的办法,使其缓慢解冻。
其次要注意湿度。在同样低温条件下,湿度对大白菜的贮藏损耗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湿度越低,腐烂和脱帮损耗虽较高湿时少些,但自然损耗(包括水分和养分的损耗)则大量增加,总损耗随之加大。在高湿条件下,大白菜能保持鲜嫩脆绿的状态;低湿条件下,则外叶干缩如薄膜,叶球柔软,菜棵干瘪瘦小。在低温条件下维持高湿对贮菜较为有利。一般使大白菜棵间相对湿度保持90—95%,菜窖空间相对湿度保持85—95%比较合适。
贮藏好大白菜还要做好:收获后的晒晾、整理;适时入窖,在不受冻的前提下,尽可能推迟入窖期;入窖后要大通风、勤倒菜。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
陶辛秋


第2版()
专栏:

宁夏甜菜比去年收购量增长一倍
宁夏回族自治区今年甜菜丰收,总产量7,000万斤,比去年实际收购量增长一倍,比历史上年产量最高的1978年增长48%。
去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十分重视甜菜生产,制定了甜菜生产的奖励政策,调整了收购价格,从而提高了社员种好甜菜的积极性。今年,全自治区甜菜种植面积3.9万多亩,比去年扩大56%。各社队普遍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使甜菜保苗率由往年的50%左右提高到85%,总产和亩产都有大幅度增长。


第2版()
专栏:

湖北“小秋收”成绩显著
湖北省农村“小秋收”成绩显著。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省已收购“小秋收”产品价值六千六百多万元,比去年同期上升30.1%。
在开展“小秋收”活动中,湖北省供销部门主动地协助各地政府当好参谋。


第2版()
专栏:

山东花生重点县普遍增产
山东花生丰收,据初步统计,总产可达25.7亿斤,比去年增产二成。各花生重点县今年都增了产。
今年山东各地因地制宜,适当扩大了花生种植面积,建立和健全了各种类型的生产责任制。去年以来,全省共培训技术骨干11.5万人次,他们在推广花生科学种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2版()
专栏:

辽宁省盖县今年战胜了自然灾害,棉花产量比去年增加。这是盖州棉花收购站。
于广海摄(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藏北虫草丰收
藏北草原虫草丰收。虫草是一种名贵药材。据藏北那曲地区药材收购部门到九月底的统计,今年已收购虫草一万六千五百斤,比去年同时期增长了百分之三十九。
那曲地区今年贯彻中央对西藏工作的指示后,农牧民采挖药材的积极性很高。巴青县藏族农牧民利用空闲采挖虫草三千八百多斤,大大超过了今年国家计划收购五百斤的任务。比如县白嘎区集体和社员个人积极把采挖的虫草和贝母卖给国家后,共收入六万七千多元,平均每户增加收入七十八元。
(本专栏稿均为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