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并非“不治之症”
朱天
报载:一位老同志对他的参加高考的孙辈们说:“爷爷做不到不让别人走后门,起码爷爷可以做到自己决不走后门。”
这个话说得很实在,也说得有志气。它告诉了我们:如果大家都象这位老同志那样,从自己做起,“决不走后门”,那么,“走后门”的现象就可以逐渐杜绝。“走后门”同社会其它一些歪风邪气一样,并非“不治之症”。
走后门有什么光彩呢?没有。归根到底,它不过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陋习。在封建官场中,搞特权,逐势利,通关节,徇私情,卖官鬻爵,贿赂公行,这都是封建阶级的痼疾,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它与我们的社会是不相容的,正是要加以彻底扫除的东西。事实上,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在解放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思想战线上的革命的深入和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社会风气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代新风正在兴起,一代新人正在成长。人民在创造历史,社会按照客观的规律在前进发展,新人新事层出不穷。这难道不是记忆犹新、有目共睹的历史事实吗?只是由于十年动乱,各方面都遭到破坏,走后门之类不正之风得以恶性发展,以至成为严重脱离群众的祸害。它既是封建思想意识的沉渣泛起,又是林彪、江青一伙的封建法西斯专政所培植的一种帮风、帮气,对于干部和群众是有很大毒害的腐蚀剂。
所以,我们既要从反对封建思想意识的意义,又要从拨乱反正、肃清流毒的意义来看待这个问题,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移风易俗,不断地认真克服这种习惯势力,逐步切实去掉这类社会弊病。
走后门并非不治之症,而是可治之症,也是必治之症。它是党纪国法所不容,社会舆论所不齿。如果人们不断地提高自觉,共同对它加以反对和抵制,有了困难和问题又能循正常的途径,用正当的办法获得正确解决,那么,此风还有什么不能杜绝的道理呢?!真理和正义必定要战胜所有的邪门歪道,我们深信这个历史的辩证法。
我们提倡革命的自觉精神。“决不走后门”的宣告,就是这种自觉精神的生动体现。当年马克思热情赞扬巴黎公社的革命首创精神,列宁誉“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为“伟大的创举”,斯大林说“斯达汉诺夫运动”是“社会主义建设史册最光荣的篇章之一的男女工人运动”……就是对于这种革命自觉精神的高度评价。如果都要以别人带头革命为自己革命的前提,一定要人家做出革命的榜样自己才跟着革命的话,恐怕世界上就不会有什么革命的兴起和爆发了。在中国历史上,当奴隶社会濒于崩溃之势时,老子提出“不为天下先”,企图挽狂澜于既倒;汉文帝、景帝时崇尚黄老之学,用心在于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董仲舒鼓吹“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就是想把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他们宣传的是因循守旧、开倒车的历史唯心主义。今天走后门的不正之风和对于这种不正之风的抵制,反映了两种尖锐对立的哲学思想;“决不走后门”的自觉,发扬了先进的革命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创业者的精神状态和世界观。
“起码可以做到自己决不走后门”的精神,也就是已经开始蔚然成风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精神。要有很高的觉悟,很大的决心,才能有这个认识,下得了这个决心。这种精神应该大大发扬。用自己的思想、行动来开风气之先,当是改造习惯势力、纠正不正之风、从而治好“顽症”的一种切实有效的办法。


第8版()
专栏:艺苑新枝

台上几分钟台下几年功
——刘向东和他的《举刀拉弓》
蓝天柱
在那达慕盛会的表演场地上,挤满了身穿各色鲜艳蒙古族服装的牧民。这里欢声雷动,群情沸腾,人们以极大的兴趣注视着台上的表演。原来是内蒙古杂技团的青年演员刘向东在表演《举刀拉弓》。只见他俯身探海,手击刀鸣,铁环铿锵有声,160斤重的大刀蹶地而起,高举过头。接着就是“单手托刀”、“绕身转刀”、“绕脖环”、“挂脖单腿跳”,台下一阵阵感叹与惊讶,掌声喝彩声此起彼落。拉弓表演时,场上的气氛更加活跃。每张弓的拉力是160斤,身强力壮的摔跤手们使尽全身力气,弓弦还拉不到半开。刘向东接过弓来,双臂一撑,“弓开满月”,接着是“悬空劈叉”,“左右开弓”直到最后单腿支撑,四肢同时用力拉开六张弓,总和为960斤。这一连串的精彩表演,紧紧扣住观众的心弦。
苦练出硬功。为了演好举刀拉弓这个节目,刘向东于1973年下定了苦练的决心。为了练体力,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先跑步,练单杠引体向上,双杠打浪,再练杠铃爬杆。当同志们起床时,他已练完早功,在水龙头旁冲洗身上的汗泥了。上班后,他先作一些预备练习,等身体逐渐适应后,就开始重体力练习。如卧推杠铃,平躺在地板上,将四十多斤重的杠铃连续推举七百多次,时间长达四十多分钟。为了真正掌握拉弓的过硬本领,小刘为自己规定,每拉开八至十次为一轮,每天必须练十几轮,甚至几十轮。在他练功的那片地板上,经常渗着一层汗水。寒冷的冬天,抓着铁铸的大刀,寒气彻骨,手扣着牛皮弓弦,勒出深深的血印,他仍然继续练习。杂技团经常深入到农村、牧区、厂矿、企业,不管条件多艰苦,时间多紧张,刘向东从不放松自己的业务练习。就连节假日也从不间断。手上的茧子脱落一层又一层,颈部、胸部、肩部、腿部破皮掉肉的事是家常便饭。有时他受了伤,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但他仍然咬咬牙继续苦练。经历了一个个挥汗如雨的日日夜夜,送走了一个个勤奋刻苦的春夏秋冬,小刘的《举刀拉弓》终于成功了,1976年夏天,在苏尼特右旗那达慕大会上,他的《举刀拉弓》受到广大牧民的热烈欢迎。
《举刀拉弓》这个节目在台上表演不过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的精彩表演,却是刘向东几年间刻苦磨练的结果。每个演员要想提高自己的艺术表演能力和技巧,都必须具有这种刻苦精神。


第8版()
专栏:

一要听得懂 二要感兴趣
董大中
最近,听说不少报刊杂志都在调查读者的爱好与要求,据此对刊物版面进行革新。事情虽小,却反映了一个重要问题:大家都在重视读者的欣赏要求。
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代,读者(或观众)是无地位可言的。在那时,人们要购买物质产品,尽管少得可怜,总还可以挑拣一番。而精神产品,不但量少,而且根本不给你选择的自由。那些“同走资派斗”的书,特别是那几个“样板戏”、“样板电影”,不管你爱好不爱好,统统得接受,否则,便是“态度问题”。许多地方甚至采取分配办法,把文艺欣赏变成“头等政治任务”,强迫你在上班时间,拿着公家的钱,硬着头皮去看。群众的意志被强奸到这等地步,从文艺欣赏角度说,简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鲁迅曾经说过,读书有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出于职业需要,因而“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而后者则“出于自愿,全不勉强”,关键是要“有趣”。真正“有趣”的读物,常常弄到“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的地步。
大凡文艺作品,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大概应属于“嗜好的读书”之列,这就更得注意人们的兴趣、爱好了。事实上,许多作家都很注意这一点。比如赵树理,他多次说过,他写小说有两个考虑,一是要人们“听得懂”,二是要人们“愿意听”、“感兴趣”。他非常推崇我国的评话,说“一个人拿一把扇子在那里说,你站在旁边五分钟就不想走开”。据“文化大革命”前的调查,赵树理是拥有农村读者人数最多的一位作家。他能做到这一步,跟他时刻注意使人“听得懂,感兴趣”有很大关系。
在一些国家,顾客被称为“国王”,就是说,一切商业活动,都必须以顾客的兴趣爱好为转移。在文艺创作上,读者和观众何尝不是“国王”呢?现在有许多刊物不是根据“长官意志”,也不是根据某些人的好恶,而是经过调查研究,去发现广大读者的兴趣所在,据此对版面进行革新,就说明在这些刊物的编辑眼里,读者已不再是一块任意捏弄的泥团,而真正受到了尊重。
当然,我们的文艺作品还肩负着一个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读者的任务,好的作品可以影响、培养乃至改变读者的兴趣爱好,然而这决不意味着在进行创作时,应该置他们的兴趣爱好于不顾。试比较两部具有同样思想内容的作品,一为读者“感兴趣”,一则相反,哪一部教育作用更大,不是很明显吗?


第8版()
专栏:剧评

表演艺术一枝花
——观宋长荣主演的《红娘》有感
马克郁
正当京剧的前途引起了不少人忧虑的时候,江苏淮阴地区京剧团宋长荣主演的《红娘》,在苏、皖、京、沪等地连续演出200来场,所到之处,反应十分强烈。这种多年来少见的现象告诉人们,京剧艺术要发展,要繁荣,必须具有大批适应今天观众欣赏需要的好剧本、好演员。
宋长荣演出的《红娘》,是荀派创始人荀慧生的代表戏。从剧本来看,原本《西厢记》经荀慧生之手,主角已由莺莺改为红娘,这是一个成功的改编创作。这个改编创作突出了地位低下的丫环的活动,使剧作在思想感情上更易于被观众接受和理解。在舞台上把红娘做为戏的主要人物来塑造,就更加容易收到较好的艺术演出效果。
为了在舞台上更好地塑造人物,荀慧生在表演艺术上勇敢地从传统的程式中冲杀出来,破了祖宗的“规矩”,创造了妩媚洒脱、明快自然的荀派。这种更生活化的表演艺术和他塑造的人物类型,达到了比较完美的和谐与统一,同时使演出也更加性格化和群众化。
宋长荣做为荀门弟子,继承和发挥了荀派表演艺术生活化和性格化的特点。他努力把握红娘的身分、环境和她的性格特征,把她那种聪明、活泼、正直、勇敢的性格,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表现得淋漓尽致,做到了不温不火不失不欠。红娘是个十五、六岁的丫环,虽然聪明伶俐,但对男女间的爱情也还没有经验。花园扑蝶,她突然发现小姐和张生一见钟情的痴态,先是不解地一惊,可是当她明白以后,连她自己也有些羞涩了。宋长荣在这里运用了几个不同的目光和两个转身,把人物的这种心理,形象地传给了观众。红娘为莺莺和张生传书递柬,也完全出于她对张生、莺莺的同情和对老夫人赖婚的不满。宋长荣从人物的思想性格出发,来表现她打抱不平的正义行动,给人真实、亲切之感。他把红娘对老夫人的不满控制在“怨而不怒”的限度之内,很能掌握人物的分寸。这种成功的表演,可以说既是荀派的路子,重现了荀派的风采,又具有自己的真切、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因而为广大观众赞许。
宋长荣表演的成功,是建立在对荀派艺术和剧中人物的正确、深刻的理解上。荀派艺术,很容易被人歪曲和学走样。有人把红娘的天真演成了轻佻,活泼演成了风骚,把适应观众的正当艺术情趣变成迎合少数观众的低级趣味,甚至把红娘演成对男女调情深有经验、善于撮合拉纤的老手。这不仅糟蹋了人物,改变了剧本主题思想,也歪曲了荀派艺术。宋长荣则不然。他演的红娘特别注意研究荀慧生先生如何理解人物和表现生活,怎样把生活中自然形态的美变成戏曲舞台上优美的艺术造型。他继承荀派艺术,不只是学习荀慧生的成功表演技巧,还特别注意从生活中吸收营养,在体验生活和按照观众欣赏习惯而表现生活上下功夫。因而,把剧中人演得栩栩如生。
宋长荣同志继承和发挥荀派艺术的长处,演好《红娘》这样的传统戏,这是可贵的。但新时期的观众不断地向戏曲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利用传统艺术(包括各艺术流派的专长)成功地反映现代生活,这是摆在每个戏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我们希望宋长荣同志以及其他一切有志于发展戏曲艺术的艺术家,再接再厉,在这方面创造出新成果。(附图片)
宋长荣扮演的红娘
(新华社摄)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书法的新品种——钢笔字
文美
近年来,常听一些家长说,孩子念中学了,钢笔字都写不好。许多读者反映,钢笔字最容易普及,有关方面应当关心这个问题。为此,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钢笔字帖——《谈谈学写钢笔字》。编写这本书的庞中华同志是个地质工作者,在我国文化遭受浩劫的十年中,他同许多青年一样,不甘心随波逐流,默默地进行着有益的自学,在流动的帐篷里,在会场的角落,悄悄磨他的笔尖,在废纸条上,辛勤不辍地进行钢笔字书法的探索和苦学苦练,这本字帖就是他的成果。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江丰同志为这本字帖写了“序言”,谈到我国书法演变的历史。现代我国书写工具,钢笔占了统治地位,学习钢笔字也有个研究继承祖国书法艺术传统的问题。庞中华同志书写的钢笔字,具有毛笔字的风格,又不失钢笔字的“特色”。


第8版()
专栏:文艺动态

文艺动态
《歌曲》举办优秀歌曲评选
为了进一步推动和繁荣歌曲创作,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歌曲》编辑部决定举办《歌曲》月刊一九八○年优秀作品评选。评选范围是:《歌曲》一月号至十二月号上发表的创作歌曲,评选出十五首。一九八一年二月公布评选结果之后,举行优秀作品音乐会,并编辑出版一九八○年优秀创作歌曲专集。(庄瑞生)
北京部队的两台小戏受欢迎
本报讯 北京部队文化部从最近调演的三十六出小戏中选出了《岗位》、《饭前饭后》、《槐花香》、《偏见》和《庙会相遇》等八出,组织了两个晚会。这些小戏,真实地反映了我军连队生活,歌颂了干部战士中的高尚道德情操,生活气息浓郁,艺术形式活泼,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旅行家》举办青年旅游征文
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旅行家》杂志,为了提高刊物质量和发现、培养青年作者,将举办青年旅游征文活动。凡三十五岁以下青年均可参加。稿件要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具有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和趣味性。一等奖获得者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邀请到北京参观旅游。
(《旅行家》杂志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