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南共联盟怎样实行党政分开的体制
杨元恪
南共联盟实行党政分开的体制已经二十多年,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南斯拉夫在解放初期,实行“党政合一”的体制。当时人民政权刚建立,国家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为了维护革命秩序,恢复国家经济,南共直接掌管了政权。用南斯拉夫同志的话来说,那时南共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表管理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是从政权的角度开展活动,是用政治的权威、命令的力量进行工作的。党的这种作用和工作方法在当时是必要的。但是,他们又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掌权,而不是由党代表工人阶级掌权;随着南斯拉夫社会的发展和工人自治制度的建立,南共如不改变这种领导体制,就很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就不能充分调动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从50年代初起,南共联盟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着手使党政分开。1952年召开的南共联盟六大在这方面迈出了第一步。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总结经验,特别是在南共联盟1974年十大和1978年十一大以后,为了解决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发挥作用的问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和新的工作方法。
多年来南共联盟一直坚持党政领导干部不兼职的制度。共盟中央主席团的主席和书记,各共和国共盟中央主席团的主席和书记,以及区委书记都不兼任行政职务(铁托在世时,只有他一人是例外)。基层组织书记是不脱产的。目前在23名南共联盟主席团委员中,只有几名兼国家或政府职务(如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委员、联邦总理、国防部长等)。
南共联盟认为,党政干部不兼职固然是重大的改革,但还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应该明确党在社会主义自治条件下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南共联盟指出,这种作用应是政治思想上的引导作用。就是说,共盟应当加强作为革命基本力量的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提高他们的觉悟和能力,使他们自己掌权并充分发挥广大劳动阶层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同时保护和进一步发展革命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革命战略,保证南斯拉夫沿着自治社会主义道路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共盟组织怎样工作呢?
无论是南共联盟中央委员会或主席团、各共和国共盟中央委员会或主席团,还是共盟区代表会议或区委会、共盟基层组织,都不做各级政权机关或工厂、企业的工人委员会权限内的事情。这些政权机关或工厂、企业的工人委员会在作出决定时,无需向相应的共盟领导机关请示或得到批准。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主要是制定路线,指明一个时期的基本任务,确定国家的基本发展方向,并责成各级共盟组织和全体盟员贯彻实现。各级共盟组织要研究上级机关的决议,结合本单位的情况和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通过在本单位领导机构中的盟员去贯彻。在贯彻共盟的方针中,不允许依靠党的权威行事,而是靠论据的力量,说服的方法,民主的对话,使党的正确思想得以实现。这就要求共盟组织和盟员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熟悉情况并透彻地研究情况。南斯拉夫同志说得好,也有共产党人处于少数的情况,但这不要紧,不能看成是党的失败和丧失威望,因为共产党人不一定都正确,他们没有权利坚持条件不成熟的或不符合工人利益的东西。
为了说明南共联盟怎样工作,可以举工厂为例。工厂中,有关生产、计划、投资、收入分配等重大问题不是由厂党组织、更不是党组织的书记来决定的,而是工人大会或工人委员会决定的,由经理(厂长)和其他人员去执行。但工厂党组织并不是无事可做。它要关心上述一切,要分析情况,听取工人群众的意见,提出正确的主张,并通过在工人委员会中的盟员,用说服的方法,把党的路线、方针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对工人委员会中违背自治路线、危害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要进行斗争,保证工人委员会的决定具有自治的性质,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如去年以来,南斯拉夫从下而上制定1981—1985年中期发展计划。工厂的5年计划虽由工人委员会最后确定,无需共盟组织批准,但工厂共盟组织必须关心、讨论,保证所订的计划符合实际。在这个新的历史条件下,工厂党组织如果只局限于做自己的党务工作,那就错了。所以南斯拉夫同志说,用这样的工作方法开展活动,比起过去党决定一切的工作方法,不是事情少了,而是要忙得多,费力得多。
南共联盟从实践中还总结了一条经验,即在党政分开的同时,还必须反对党的职务职业化。什么叫党的职务职业化呢?南共联盟认为,一个干部不应长期担任党的领导职务,包括社会政治组织(工、青、妇等)的领导职务,不能把这种职务当作一项职业,更不能当做终身职业来看待。如果这样做,一些领导干部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可代替的、了不起的人,就会凌驾于群众之上,就会搞特权,滋长领袖欲等。同时,如果某个干部专搞政治工作,没有自己的专业,缺乏科学知识,容易变成空头政治家。为此,南共联盟实行干部轮换制。党的各级干部任期满后(2年至4年不等),一般不连任,而是回原工作岗位或做其他工作。我们接触的一些区委书记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教员。他们任期满后都回去干本行。工厂里党组织的书记都是不脱产的,有的是工人,有的是技术员。他们说,自己的专业对于做政治工作很有帮助,几年的政治工作经验对自己的本行工作也有好处。
南斯拉夫同志认为,南共联盟的经验表明,共盟的这种作法不但没有削弱党的领导,而且是改善了党的领导,党的威信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他们说,过去党决定一切时,表面上好象很迅速、很有效,但实际上束缚了盟员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助长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而目前这种做法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调动工人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的事业不断胜利。
但是,南共联盟在这条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缺乏经验和遇到各种阻力,曾经走过一些弯路。正如南斯拉夫同志说的,南共联盟六大在这个问题上迈出了大胆的一步,但它的不足之处是,只说明党在新条件下不应该怎样做,而没有明确指出党应该怎样做。同时党内出现了一些反对改革的势力:一些人坚持党只有继续管理社会生活中一切事务,才算没有削弱党的领导,另一些人则在“党不要干涉具体事务”的借口下,把党排斥在一边,使其失去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作用。所以在一个时期里,在党究竟如何发挥作用问题上,发生过思想混乱,党的组织有些涣散,党的作用也曾一度有所削弱。铁托同志十分关心这个问题,特别是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针对当时党内出现的错误倾向,强调了共盟在社会上的应有作用,澄清了思想,指明了方向。
当然,南共联盟的这种领导体制和工作方法并非完美无缺,还在改进之中。南斯拉夫同志说,由于一些共盟基层组织和盟员水平不高,共盟的方针贯彻得慢,或者贯彻得不好。(附图片)
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市街景。


第7版()
专栏:从图片看世界

捷政府重视保护文物
古教堂迁移后保存完好
下图是一座约有500年历史的哥特式教堂,它位于北捷克州莫斯特市。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这一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这座城市下面埋藏着丰富的褐煤。为了露天开采这个城市下面的煤,捷克政府让这座城市的居民搬到另一新建的城市居住,毁掉了这座城市。为保护这座珍贵的古建筑不被毁掉,工程技术人员用了近10年的时间,把教堂主体架起来,并铺上专门供迁移这座教堂用的铁轨,以每分钟3厘米的速度,将这座有两万吨重的古教堂整体移动了841米,完整地保存了这座珍贵的古建筑物。
黄丽嫦


第7版()
专栏:

以煤炭代替石油的潮流
吴德烈
由于石油供应问题日益严重,西方国家都纷纷考虑如何取代石油能源。原子能无疑是受人们重视的。但是,在去年3月美国的三里岛核电站发生事故,酿成政治问题后,人们对原子能的利用颇具戒心,而煤炭就越来越吃香了。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也指出,“煤炭大王开始旅行”,使用煤炭的潮流正在形成。
煤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燃料资源,约有80个国家拥有这种资源。居首位的美国和苏联、中国,总共约占世界煤产量的60%。另外,有25%分布在西德、英国、澳大利亚、印度、波兰和南非地区。世界煤炭储量,根据现有技术水平,可采量约6,370亿吨,可供开采二百四十多年。而据目前探明的世界石油储量只能开采30年左右。
面对80年代石油供应长期紧张和不稳的前景,西方国家决心发展替代能源摆脱对石油的依赖。英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美国及西德领导人,今年6月在威尼斯首脑会议上作出决定,保证在今后10年内,把这些国家煤炭的使用量提高一倍。进口的煤,比从石油输出国进口的石油便宜三分之一。为了保证向烧煤方面转变,美国政府提出新的立法,对改烧煤的电厂给予经济鼓励。到1990年,使美国半数电厂实现燃料设备改造。西德政府将在80年代中期,把煤炭在能源中占的比重从现在的18%增加到25%,电厂燃料全部改用煤炭。另外国际能源机构事务局规定它的全体成员国煤的使用量,10年后要达到现在使用量的两倍,20年后要达到3倍。为了控制石油消费,它还进一步提出“到90年代初全部废除石油火力发电站”的建议。
在日本,实际可开采的煤炭储量只有10亿吨左右。今后10年,保证能源稳定供应,是日本经济达到中速增长目标的关键。日本通产省一些官员断定,“煤的时代将重新到来”。他们设想将日本国内煤年产量维持到2,000万吨,今后10年要将进口煤的数量增加一倍多。几年前,石油在日本能源构成中的比重占77%以上。今天日本政财界人士担心,以后不能再保持这样高的比重了。因此,他们将在今后10年内把日本依靠石油的程度降低到50%以下。通产省已决定,把煤炭火力发电站从目前的37个增加到1985年的44个,使煤炭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在本世纪末增加到33%。
值得注目的是,由固体燃料转向液体燃料,煤炭转换成电、焦、气等二次能源,已成为多年来国外能源消费发生的重要变化。当前,工业发达国家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就是煤的气化和液化。美国研究的第二代气化法已建立示范厂。新的煤炭液化工艺处在中间试验阶段。华盛顿州的一个海湾石油公司工厂,就有高高堆着的液化用煤、把煤研成粉末的装置,以及规模可观的液化煤分解塔等。据报道,这里一天处理50吨煤,制造100桶液化燃料(汽油和轻油等)。现在,美国已有三处开始办起官民联合的煤炭液化事业。
作为煤的液化、气化研究成功前的一种过渡性燃料,日本科技厅资源调查会建议研究采用“煤油混烧”技术。这既可以节约石油,又可以利用煤炭。它呼吁尽快确立利用这种混合燃料的技术,以便投入实际应用。使固体的煤炭变为煤油混合的流体化,易于在海上大量运输。这种混合燃料,除能用于火力发电厂的发电用锅炉和炼铁高炉外,还可用作水泥工业和一般工业用锅炉的燃料。鹿岛炼铁厂一号高炉、大分炼铁厂三号高炉等,将开始使用煤重油混合燃料。日本通产省认为,继煤炭液化后的新技术是煤的气化。它决定把神户制钢、三菱重工业公司等三家公司同澳大利亚合作开发煤炭液化计划作为国家的事业。目前正在加强煤炭液化的实用研究,10年之后,按石油换算,将供应1,500万千公升的能源。
美国和加拿大、丹麦、意大利、日本、荷兰、新西兰、挪威、瑞典、瑞士等9个国家,曾在巴黎国际能源机构总部签署了一项协定,目的是为了决定在锅炉中使用大量液化燃烧技术是否行得通。因为这种燃烧法,是进一步节约能源的颇有希望的方法。
但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的扩大,也带来一系列急待解决的难题,如污染环境和处理灰烬等。在美国,国内环境保护法律比较严格。即使西部所产的含硫较低的煤也必须装设排烟脱硫设备。


第7版()
专栏:

日本的人口普查
今年10月1日这一天,日本所有国内居民和3,500万个家庭都要填写一张多达22个项目的调查表。这是日本进行的全国性的第十三次人口普查。
日本第一次人口普查是在1920年,此后每5年进行一次,1920年全国人口总数为5,500万,1975年的第十二次人口普查,总人口约为11,000万。55年来,日本总人口增加了一倍。
人口调查的目的,是为国家、地方行政提供各种资料。比如厚生省的人口研究所将以这次调查为基础,对未来人口的变化作出预测,以便为各部门拟出国土长远经济建设和开发计划,制定社会、经济政策。
这次调查要求毫不遗漏,因此调查工作十分繁重。在全国约6万名人口普查指导员的指导下,各级地方政府推荐的75万名调查员负责进行调查工作,每一个调查员大约调查50户。
调查方法是预先将有22项内容的表格发至各户,在填写好以后交回。没有固定地点居住人的调查,则以10月1日零点为准,派人在公园、车站附近逐个进行调查。
为了保守个人秘密,日本总理府统计局尽量使调查员不在自己居住区附近进行调查。如果调查对象还不放心,可以把填写好的表格密封在信封里交给调查员。 陈诗信


第7版()
专栏:

从劳动密集到技术密集
——新加坡工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高尚全
新加坡共和国是一个有二百三十多万人口的国家,国土面积只有六百一十多平方公里。60年代以前,它的经济是一个以转口贸易为主的单一化的殖民经济体系。工业门类少,产值小。1959年工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6%。失业问题严重,经济发展很慢。独立以后,经过多年的努力,新加坡已从不发达的国家变为接近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新加坡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1—1965年。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凡属能吸收较多劳动力的工业投资,都受到新加坡政府的鼓励。为此他们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工业,如纺织业、成衣业、食品工业等。
第二阶段:1968—1970年。这是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和面临英军撤退带来经济困难的时期。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必须鼓励发展出口的工业,使整个经济转向国际市场。为此,新加坡派了各种代表团到国外,争取出口市场和吸引外国公司到新加坡投资。对新兴的外资工业采取免税和奖励出口的办法,以鼓励出口和投资的增加。这个期间,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比1965年增加了近一倍,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达到12.8%。制造业雇佣的工人从2.5万人增加到15万人。
第三阶段:1971—1980年。这个时期的新加坡经济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劳动力日益感到不足。于是,他们又转而通过发展高度技术和精密的工业,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使新加坡的经济结构现代化。现在,新加坡高增值的工业如石油化工、电子仪器、光学仪器、精密仪表、金属加工、交通运输机械等,已占制造业总产值的73%,占职工总数的60%。
新加坡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是从人力资源丰富这个特点出发的,实践经验证明是十分成功的。它的好处是:
一,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投资少,见效快,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利。在工业化初期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如果规模大,则投资多,建设周期长,建设资金和经营管理都有困难,如借外债则利息多,难以偿还。
二,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可以容纳大量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首先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只能吸收较少的劳动力,失业人数增多,就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三,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力量可以逐步建立。如果首先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因缺少庞大的熟练的技术队伍,就会遇到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
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便于实施和推广。首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往往只需要选择某些现成的生产技术项目,无需改变现有的生产体系。
五,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有利于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新加坡人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不算高,产品具有较大的国际竞争能力。
但是,新加坡并不满足于劳动密集型工业。随着工业现代化的进展,当具备了一定条件后,就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了发展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工业,新加坡政府采取了完全开放的政策,充分利用外资,发展电子、飞机零部件、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同时对原有的劳动密集型工业进行技术改造,或转让给国外,并把节省出来的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附图片)
新加坡城一角。


第7版()
专栏:

菲律宾保护野生动物
吴帆
不久前,联合国有关组织宣布,世界上有八十六种珍贵的野生动物濒于灭种,其中十二种动物生长在菲律宾。
在菲律宾南部巴拉望群岛终年长绿的巴拉巴克岛上,生长着一种稀有的名叫鼠鹿的小动物,它的皮毛光泽发亮,呈浅褐色,间有黑色,身高不过一百八十毫米,身长四百一十毫米。它有老鼠一般的机警,也怕蛇。由于它的肉象鹿肉一样鲜美,所以遭到当地居民的滥捕。现在只存下十八到二十只了。鼠鹿在非洲、马来西亚和泰国也有。据菲律宾报纸指出,这种鼠鹿如果不加保护,本世纪末就会绝种。在棉兰老岛的阿波山上的茫茫林海中,有一种凶悍异常的能吃猴子的老鹰,它振翼展翅时,宽达十六英尺。阿波山是食猴鹰的最后一个保护地。自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菲律宾和美国学者就一直在合作研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食猴鹰。当地成立的保护野生动物组织号召居民珍惜爱护菲律宾的这种稀罕飞禽。政府也制定了法令,严禁任何人拥有食猴鹰,不论死的活的,还是标本。
为了挽救面临绝种的稀有野生动物,菲律宾政府一方面制定法令,严禁捕猎;另一方面设立了三个自然保护区,面积有二十三万公顷。现在,那里已经捕养了许多菲律宾稀有动物,其中包括据说是世界上最小的鹿——菲律宾鹿。还有一百五十头菲律宾牛,这种牛形似黄牛,但毛似水牛,高四英尺,长七英尺,目前世界上只在菲律宾的民都洛一地有发现。(附图片)
生活在菲律宾巴拉巴克岛上的菲律宾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