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编者按:从9月22日开始的伊朗和伊拉克战争,已经两个月了。这场由于边界纠纷而引起的两个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大规模武装冲突,使交战双方遭到重大的损害:成千上万穆斯林丧生,数十万和平居民流亡他乡,数百亿美元的财富毁于战火。这场战争已破坏了两国极为重要的经济命脉——石油工业,直接影响了世界石油的供应。全世界对此表示普遍的关注、不安和忧虑。为了帮助读者了解这场战争的有关情况,我们在这里发表了一组综述性的报道。希望同属伊斯兰世界的伊朗和伊拉克都能以和为贵,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与纠纷,重建睦邻友好关系。
两伊战争进入第三月双方遭到重大损失
江红
伊拉克和伊朗之间早在今年4月就爆发时断时续的边境武装冲突,在9月22日发展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9月21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命令武装部队对伊朗的军事目标发动“威慑性的打击”。次日,伊拉克出动飞机袭击了包括德黑兰附近麦赫拉巴德空军基地在内的10个伊朗机场。紧接着,伊拉克地面武装部队越过阿拉伯河,从北起希林堡南至阿巴丹边界沿线,兵分三路向伊朗境内推进。
伊拉克的进攻遭到了伊朗的顽强抵抗。10月初,伊朗军队在北起马里万南至阿巴丹一线发起反击。此后,双方不断投入新的兵力,展开了殊死的争夺战。11月初,伊拉克军队夺取了霍拉姆沙赫尔。目前,双方军队正在苏桑吉尔德、阿巴丹一线的南部战场进行激战。
战争不仅使战区的和平生活遭到破坏,双方还在战争中,动用飞机、导弹、军舰和大炮,打击对方后方的战略要地,特别是经济命脉——石油设施。《华盛顿邮报》说:“双方袭击对方石油设施的那股狠劲儿,使观察家们为之吃惊。”
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产和输出国。战争第四天,双方石油出口全部停顿,仅此一项就使伊拉克每天损失一亿美元,伊朗每天损失3,100万美元。此外,据估计,双方的石油和天然气设施因战争破坏造成的损失以百亿美元计。
位于阿拉伯河东岸、胡齐斯坦省内伊朗第一个重要港口霍拉姆沙赫尔,两个月来经过双方猛烈炮击“已成废墟”。伊朗第二个港口城市、位于阿拉伯河口的阿巴丹是中东最大的炼油厂所在地,战前日炼油能力达60万桶,为伊朗提炼三分之二原油。但是据报道,战争已把这座城市“夷为平地了”,巨大的炼油厂、办公大楼和住房被密集的炮火轰炸成瓦砾堆和废墟。现在,从阿巴丹到伊朗内地的所有原油和汽油输送管道已全部被切断。有些天然气管道也被炸毁。该市152个储油罐全部被摧毁或损坏。阿巴丹上空整天浓烟弥漫,大火冲天。西方工业界人士认为,要修复和重建石油设施,至少需要4年。
胡齐斯坦省省会阿瓦士,是控制伊朗石油工业的尖端计算机系统所在地,战争也把这座城市破坏殆尽。
扼德黑兰和胡齐斯坦省油田之间交通要道、中东最大空军基地之一所在地提斯孚尔遭受了伊拉克苏制导弹的袭击,损失很大。位于阿巴丹南部、伊朗最大的近海石油终点站哈格岛,是伊拉克军队空袭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它的许多设施已被毁坏,石油出口早已停止。
伊拉克石油中心也没有免除战争的破坏。据报道,伊朗空军多次袭击了伊拉克发展经济引以自豪的巴格达化工联合企业、巴士拉炼油厂、基尔库克天然气厂及输油管道。伊拉克8个炼油中心约有一半受到袭击。伊拉克两个主要炼油区、位于巴格达以北的基尔库克和摩苏尔,不断遭到伊朗的空袭,基尔库克炼油厂有一半设施被炸毁。伊拉克两个主要石油终点站——巴克尔和阿马亚港,在战争一开始就被伊朗海军摧毁。伊拉克不得不停止了从这两个港口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出口石油。位于巴格达以南、阿拉伯河北端的石油工业基地、伊拉克的唯一商港巴士拉及其附近的穆夫蒂亚、库特和法奥等地的贮油库和巴士拉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也被炮火破坏,巴士拉港已经关闭。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及其他一些城市也多次遭到伊朗飞机的袭击,遭到一定的破坏。战争一开始,伊朗政府就停止向私人用户分配汽油和柴油。现在,不但石油出口完全停止,甚至还签订了从国外进口5万吨汽油、柴油和燃料油的合同。由于燃料不足,伊朗政府于10月27日宣布全国实行用电配给。德黑兰的加油站前也出现了汽车长蛇阵,等候购买定量供应的少量汽油。家庭取暖用油也实行定量配给,而且数量很少,德黑兰电台说:“今年冬季,我们将缺乏家用燃料油。我们要求人人都把传统恢复起来,给炕准备木炭。”(附图片)
上图:巴格达发电厂被伊朗飞机轰炸。
下图:伊朗提斯孚尔遭到伊拉克炮击。


第7版()
专栏:

阿拉伯世界:裂痕加深
安国章
两伊战争,不仅使交战双方伊朗和伊拉克的人力和物力受到重大损失,而且也使阿拉伯世界出现了新的分裂。
战争爆发前,阿拉伯国家在如何解决中东问题上已经存在着分歧,许多阿拉伯国家不同意埃及的作法,反对埃以签署的《戴维营协议》。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南也门、利比亚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等组成了拒绝阵线,谴责埃及与以色列单独媾和。约旦、沙特阿拉伯等被称之为温和派的国家,既反对《戴维营协议》,也不赞成拒绝阵线。为了恢复阿拉伯民族的团结,一段时间以来,阿拉伯国家正积极努力,以缩小分歧。
阿拉伯国家对海湾地区出现紧张局势十分敏感,因为内部的冲突必将削弱反对以色列扩张主义的斗争。早在今年初,阿拉伯各国人民就不安地注视着阿拉伯河地区日趋紧张的局势,要求伊拉克和伊朗采取克制态度。据报道,今年4月科威特报纸就呼吁阿拉伯国家立即行动起来,“堵塞本地区出现的裂痕”,以防把这一地区卷入大国角逐之中。战争爆发后,一位阿拉伯外交官呼吁:“阿拉伯世界也是伊斯兰世界”,不能站在交战者的这一边或那一边,来冒分裂自亡的危险。
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阿拉伯世界出现了新的裂痕,而这一裂痕随着战争的持续正日益扩大。据报道,战争爆发后,约旦国王侯赛因已两次访问巴格达。侯赛因表示约旦完全站在伊拉克一边。约旦“可能”向伊拉克提供军事援助。此外,沙特阿拉伯、其他海湾国家和北也门等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示了对伊拉克的支持。有消息说,约旦的亚喀巴港已成为伊拉克进口物资的中转港。与此同时,利比亚和叙利亚则公开表示支持伊朗。据西方通讯社报道,卡扎菲公开主张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应当与伊朗的穆斯林结盟”。还有消息说,叙利亚已在东部地区集结了一些部队牵制伊拉克。
两伊战争爆发后,沙特阿拉伯为保护油田,免遭突然袭击,要求美国派驻机载预警飞机。卡扎菲抨击说,“这些飞机亵渎了穆斯林圣地麦加和麦地那”。他号召进行一场“圣战”。这使得沙特阿拉伯与利比亚断绝了外交关系。阿曼站在沙特阿拉伯一边,并要求其他阿拉伯国家与利比亚断绝一切关系。据西方通讯社报道,约旦、苏丹、索马里、北也门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表示了对沙特阿拉伯的支持。
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战争的持续,阿拉伯世界内部的分裂将会进一步发展。据报道,早些时候,有些国家要求预定11月25日在安曼举行的阿拉伯国家最高级会议延期举行。据有资格的阿拉伯人士指出,这种要求是阿拉伯阵营内部发生尖锐分歧的结果。


第7版()
专栏:

化干戈为玉帛——国际社会希望
石昆
为了促使两伊早日停战,世界各国、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进行了持续不懈的努力。
从两伊冲突以来,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一再呼吁双方停火,一些国家表示愿意为调解两伊关系进行斡旋。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两伊冲突十分关切。中国领导人一再指出,希望交战双方警惕超级大国插手,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这不仅符合伊朗和伊拉克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维护波斯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在两伊战争爆发不久,联合国安理会就通过决议,呼吁交战双方停止战斗,接受调停。11月5日,安理会发表声明,支持联合国秘书长派代表调解两伊冲突,要求伊朗和伊拉克“早日结束敌对行动,按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和平解决争执。”11月11日,瓦尔德海姆任命瑞典前首相帕尔梅为他的代表,前往伊朗和伊拉克就两国冲突寻求一项和平解决方案。
伊斯兰世界对两个伊斯兰国家兵戎相见特别焦虑和关切。两伊武装冲突刚开始,有40个国家参加的伊斯兰国家会议就委派会议主席、巴基斯坦总统哈克和会议秘书长沙提去德黑兰和巴格达,为两伊战争谋求一项解决办法。调解没有取得成果。10月中旬,沙提在与哈克总统会谈后再次前往伊拉克和伊朗,同这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会晤。据报道,伊拉克原则上同意接待伊斯兰国家首脑代表团,伊朗答应研究伊斯兰国家首脑关于结束战争途径的建议。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结束两伊战争作了大量的工作。两伊战争一开始,阿拉法特主席就去德黑兰和巴格达进行调解。之后,又为谋求召开一次讨论两伊战争的不结盟国家特别会议而奔波。10月中旬,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要领导人之一阿布·伊亚德在接见记者时,提出了结束两伊战争的4点建议:(一)宣布停火;(二)伊拉克宣布愿意撤回到1975年阿尔及尔条约规定的或者1913年君士坦丁堡条约规定的边界;(三)一旦伊拉克军队撤出伊朗领土,伊朗就立即宣布它愿意在任何一个中立国家直接同伊拉克谈判;(四)由伊斯兰国家或者不结盟国家负责监督伊拉克撤军,撤军后就开始谈判。
不结盟国家也为两伊战争尽早结束一直积极进行活动。11月初,南斯拉夫、赞比亚、巴基斯坦、印度、古巴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外长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商讨为解决两伊冲突组成一个不结盟国家部长级斡旋委员会等问题。与会者表示,不结盟运动决心为结束伊朗和伊拉克这两个不结盟国家的冲突作出努力。据报道,伊朗和伊拉克都已同意考虑不结盟国家关于停战的建议。


第7版()
专栏:

西欧和日本为石油供应担心
旭光
两伊战争爆发以后,西欧和日本对于石油供应和波斯湾航行的安全深感忧虑。
波斯湾地区对西方来说生命攸关。美国所需石油的11%,西欧60%,日本70%来自这一地区。据统计,每天最多时有七、八十艘巨型油轮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将大约1,800万桶石油运往世界各地。两伊战争爆发后,伊拉克和伊朗实际上停止了石油输出,使世界石油供应减少7%(约350万桶)。进口石油中20%以上来自两伊的法国、日本和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能源供应顿时受到影响,它们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如提高油价以限制消费,动用库存或寻找新油源应付危机。西欧和日本更担心一旦战火扩大,波斯湾航行中断,石油供应完全中断造成的致命危险。因此,它们呼吁双方停火,和平解决争端,同时也呼吁大国不要干涉。
为了显示西方维护波斯湾通航安全的决心和力量并警告苏联不要插手冲突,西欧和大洋洲国家积极配合美国在印度洋北部地区增加军事部署。据报道,法国最近向海湾地区增派了以现代化扫雷舰为主的海军部队,目前,法国以吉布提为基地在印度洋北部水域活动的舰只已达15艘。英国除今年年初往印度洋派出一支特混舰队外,最近又宣布将向海湾地区增派一支常驻海军。据路透社报道,“伯明翰”号导弹驱逐领舰和“复仇”号护卫舰已离开英国驶往波斯湾。刚刚返回太平洋的以航空母舰“墨尔本”号为首的一支澳大利亚特混舰队曾在印度洋北部巡弋了一个多月。据英国《中东问题》月刊报道,目前西方国家在海湾地区共有军舰60艘。
近来英、法两国还大力开展外交活动,与一些海湾国家签订协议、提供军事援助,以加强这些国家的防务能力,防范两伊战争战火蔓延和扩大。据报道,英国海军司令11月3日就霍尔木兹海峡的安全问题,与阿曼苏丹政府举行了会谈。法国于10月14日与沙特阿拉伯签订了一项庞大的军事合同,提供价值140亿法郎(35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及援助。11月3日,法国又与沙特阿拉伯签订了一项两国之间进行安全合作的协定。此外,法国还向卡塔尔出售武器装备。


第7版()
专栏:

苏美:各有打算
何立
早在伊朗和伊拉克战争刚开始时,国际舆论就曾指出,苏联和美国将把这场战争“看作是一场在波斯湾的影响和控制权的权力之争”;两个超级大国,特别是苏联,将从中渔利。两个月的事实似乎证实了这一预见。
对两伊战争,苏联表面上采取中立和不介入的立场。但是,外国观察家认为,苏联这样做是因为“现在还看不出支持哪一方更为有利”。伊拉克虽与苏联签有“友好合作条约”,但它拒绝苏联的干涉和控制;伊朗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不好,但对苏联持有高度的警惕。事实上,战争开始以来,苏联一直想以提供武器来扩大影响。据西方通讯社报道,苏联一面企图利用武器供应压伊拉克放弃自主的立场;一面想以向伊朗表示愿提供军事援助作为向伊朗渗透扩张的敲门砖。但是,它迄今都没有得逞。在战争之初,外国舆论认为,如果外部势力不插手,两伊战争会因双方军火武器储备有限而不能持续太久。但有消息说,苏联正在假他人之手向交战双方间接地提供武器。苏联的企图显然是想使战争拖下去,使本来就动荡不定的波斯湾地区的局势更加恶化。
一家西方报纸尖锐地指出,苏联就是“想在两伊冲突中浑水摸鱼,并随时窥测插手的机会”。
此外,苏联正利用两伊战争的形势巩固它在波斯湾东西两翼的阵地,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势力范围。在东边,苏联利用两伊战火转移了世界舆论对阿富汗问题的注意力的机会,加强对阿富汗的军事占领,并把卡尔迈勒拉到苏联去访问,企图给这个傀儡政权披上合法的外衣。在西边,它终于与叙利亚签订了具有军事条款的“友好和合作条约”,使苏联可以借口出现“对和平造成威胁或对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破坏的形势”,对波斯湾和中东地区进行直接干涉。西方观察家认为,这项条约的签订,使莫斯科拿到了“进入中东的门票”。
与此同时,苏联也乘机在波斯湾加紧进行军事扩张。据报道,苏联的米格27飞机,已多次出现在波斯湾地区的上空。据认为这是莫斯科第一次派遣这种飞机到华约组织以外的地方去执行任务。到目前为止,在印度洋游弋的苏联军舰已达29艘。苏联的间谍卫星和装有先进设备的侦察飞机,经常在海湾上空盘旋。
美国同伊拉克、伊朗均无外交关系,加上人质问题的僵局和国内选举的牵制,对两伊冲突难有多少作为。美国非常担心战火扩大危及西方的石油供应,因此,它一面呼吁双方停火、谈判,防止苏联插手;一面加强在海湾地区的军事部署,密切注视战局的发展。
在两伊战争进行的过程中,美国积极改善了同波斯湾地区一些国家的关系。10月初,美国应沙特阿拉伯的呼吁,陆续派去4架机载预警飞机、机动雷达站和一批先进的通讯装备。在那里工作的美国军事人员由460人增加到800人。西方报纸认为,在伊朗前国王被推翻和苏联入侵阿富汗以后与美国关系一直冷淡的沙特阿拉伯接受美国援助,是两伊战争“迄今所产生的最重大的后果之一”。美国还表示愿向其他中立的海湾地区产油国家提供类似的支援。据报道,在近期内美国可能把以沙特阿拉伯为基地,由美国人操纵的防空系统扩大到科威特、阿曼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家。
在过去两个月里,美国还大大增强了在波斯湾的海空军力量。两伊战争开始不久,美国就把“中途岛”号航空母舰及其他舰艇派到波斯湾。10月中,它又命令“莱希”号导弹巡洋舰驶入波斯湾,该舰装有必要的通讯设备,以便同派往沙特阿拉伯的4架机载预警飞机相配合。10月27日,第六舰队的直升飞机航空母舰“塞班岛”号及两艘护航舰又奉命开往波斯湾。该舰载有1,800名海军陆战队官兵、50艘登陆艇。在阿拉伯海的美国军舰目前已达31艘。从战争爆发以来,美国空军发射的“大鹏”间谍卫星和中央情报局的“锁眼”宇航飞船加强了对波斯湾上空的监视。
苏联和美国在波斯湾及中东地区的扩张、争夺,加重了该地区国家的忧虑不安,不少国家一再呼吁伊朗和伊拉克以本国及波斯湾和平稳定的利益为重,立即停止战争,不给超级大国进行直接军事干涉的可乘之机。


第7版()
专栏:

两伊战争形势图 朱育莲 绘


第7版()
专栏:

以色列:幸灾乐祸
海湾北端燃起的熊熊战火,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严重不安,但一贯与阿拉伯人民为敌的以色列扩张主义者却幸灾乐祸,暗中称快。以色列前驻伊朗大使说,“这场在穆斯林世界造成严重创伤的战争已经使反对以色列的行动转了向”。
此次战争爆发前,以色列视伊拉克为自己“安全”的主要威胁。两伊战争发生之后它希望伊拉克在战争中遭到削弱,“警告”约旦不要支持伊拉克。与此同时,贝京当局还利用伊朗在战争中的不利处境,妄图以援助为饵,诱使伊朗放弃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支持。
以色列扩张主义者暗自高兴的另一个原因是两伊战争转移了国际舆论对以色列侵略扩张的谴责。一年多来,以色列当局阻碍和破坏埃以美三方关于巴勒斯坦自治问题的会谈,公然吞并耶路撒冷并把它定为“永恒和不可分割的首都”,继续在约旦河西岸扩建新的犹太人定居点等行径,曾遭到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国际舆论的谴责。而今,贝京当局利用海湾地区战争吸引了举世关注的形势,更加疯狂地轰炸和入侵黎巴嫩,并阴谋加快吞并戈兰高地的步伐。
外国观察家认为,以色列还力图利用两伊战争的机会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以色列向西方国家指出,这场影响石油供应的穆斯林之间的战争,已证明企图撇开以色列而在巴勒斯坦人问题上作出让步,就可以保证阿拉伯石油供应的想法,是愚蠢的。它想借此获得西方更大的支持。据报道,战争对霍尔木兹海峡自由通行造成的威胁,已使沙特阿拉伯等国家考虑改由红海输出石油的方案。以色列认为,经由红海输出石油将加强以色列的地位,因为以色列易于控制这条航线。
许多外国报刊认为,以色列在两伊战争中已捞到好处。
·山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