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联产如连心 人人负责任
镇安县栗湾第一生产队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效果好
据新华社西安电 陕西省镇安县结子公社栗湾大队第一生产队实行专业分工、责任到劳、联产计酬、超奖减罚的生产责任制,促进了生产发展。今年全队粮食大幅度增产,林牧工副各业的发展速度也大大加快。
今年春天,栗湾大队第一生产队经过社员民主讨论,一致赞同实行专业分工承包、联产到劳动力的生产责任制。他们把全队34名劳动力,根据各人的专长和能力,自愿申请,经队上民主评议,分别组合成农、林、牧、工、副业和农业基本建设5个专业组,并把各专业组的全年计划任务、产量定工到组、到劳,签订合同,分头作业。
栗湾一队实行这种生产责任制,一年大见成效。今年虽然遭受夏旱、秋季低温等自然灾害,这个队粮食总产十一万七千六百多斤,比去年增长47.5%,林牧产品、工副业和现金总收入,分别比去年增长21.4%、27.1%和23%。集体增产,社员增收,每人平均口粮由去年的412斤,增加到749斤;人均分配收入达143元,比去年增加36元。
栗湾一队实行这种责任制有以下好处:
首先发挥了统一经营和分工协作的长处,把集体利益和社员个人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调动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往年夏收前玉米顶多锄一遍草,今年玉米地坡地锄了两遍草,平地普遍锄了三遍草。过去施化肥大把抓,满地撒;现在刨窝深施。联产如连心,人人负责任。社员石从清父子三人承包10亩6分7厘地,自己买尿素一百六十多斤,并搜集鸡粪、炕肥等,往地里增施肥料。秋收实产16,016斤,超产5,001斤,光得超产粮4,000斤,全家8口人,平均每人500斤。全队粮食实产比年初包产增加两万一千多斤。农业组12名劳动力,个个超产。有11人超产千斤以上。
其次,科学种田在这里开展起来了。这个队过去科学种田一直推广不开。今年,大家争着使用良种,全队92亩玉米全部采用“中单二号”杂交良种。最近秋播小麦,生产队还专门请来区、社农技站干部,帮助搞“两密一稀”间作套种。
这个队在实行这种责任制过程中,注意对“四属”户和劳少劳弱户的生产和生活作适当安排和照顾,让他们干力所能及的活,使他们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第2版()
专栏:

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好
本报评论员
近两年来,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广大农村干部和社员群众,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中,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将统一经营与分工协作适当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调动了社员个人的积极性,有明显的经济效果,很受群众欢迎。这是农业经营管理上的一大进步。
这种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本报已介绍过陕西米脂县孟家坪生产队、山西吉县东庄生产队和内蒙古杭锦后旗红星大队三例。总的做法是:在生产队统一领导、统一经营下,根据经营内容和生产条件,实行专业分工,包工包产。擅长农业的劳动力,按能力的大小分包耕地;擅长林、牧、副、渔、工、商各业的劳动力,按能力的大小分包各业;各业的生产,根据方便生产、有利经营的原则,分别包到组、包到劳力、包到户;生产过程的各项作业,生产队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包产部分统一分配,超产或减产分别奖罚;所有这些都以合同形式确定下来,当年或几年不变。
顾名思义,这种责任制有两个突出的优点:
一是在统一经营下实行专业分工,稳定了生产队的经济主体地位,改善了集体的经营管理,而且这样分工协作,与建设专业化和社会化大农业的方向相一致,大有发展前途。这有利于跳出单一经济的狭隘圈子,走上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有利于摆脱自给自足的“小而全”的经营方式,发展商品生产,把农村经济搞活搞富;有利于合理使用各种劳动力,挖掘劳动潜力,有本事的人从事擅长的事业,可以充分发挥所长,半劳力、辅助劳力、烈军工干四属户,也可以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各得其所。这样做,更便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广开生产门路,发挥经济优势;便于推广科学技术,培养专业人才,不断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
二是在统一分配下实行联产计酬,适应了广大社员要求劳动报酬同产量挂钩的意愿,更好地贯彻了按劳分配原则,有效地克服了劳动计酬上的平均主义。专业组、专业人或专业户向生产队承包产量,生产队根据专业组、专业人或专业户实际完成的产量计酬计奖,这就把社员的劳动贡献与劳动收入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把个人的经济利益同集体的经济利益更直接地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改变广大社员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中的精神面貌。群众说:“联产如联心,谁联谁操心。”这句话说明,联产计酬能够恰当地协调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调动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讲责任制,是集体经济的责任制。集体经济的优越性能否发挥出来,集体经济能否巩固和发展,关键是看能否把责任制搞好。多年来,干活大呼隆,计酬一拉平,责任不清,奖罚不明,管理制度废弛,障碍了集体优越性的发挥,挫伤了社员从事集体生产的积极性。专业承包,联产计酬,把集体经济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结合起来,把两个积极性都调动出来,正是集体经营管理的一大进步。那种把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说成是“只看增产,不看方向”,是“倒退”的顾虑和非难,如果不是误解,就是对过去那套“左”的东西,还缺乏切肤之痛。其实,专业联产,是农业生产逐步走向现代化、企业化的必然趋势,它完全符合分工协作的原则和按劳分配的原则。比起大呼隆干活和一拉平计酬来,社员的劳动效率要高得多,劳动效果要好得多,这哪是什么“倒退”呢?所以,看责任制形式的正确与否,只能看它是否有利于鼓励生产者最大限度地关心集体生产,有效地促进增产增收,而不是什么空洞的“方向”。
各地实践证明,这种责任制形式,在生产项目比较单一、经营规模比较小的社队适用,在多种经营比较发达、生产规模比较大的社队也适用。特别是在那些集体经济办得很不好,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地方,可以通过这种形式,逐渐增加集体经营因素,壮大集体经济力量,使那里的群众坚定依靠集体致富的信心。但是,推广这种责任制形式,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尊重群众意愿,保持它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劳动组织上,视生产需要,人可多可少;在生产过程中,各项作业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在联产计酬上,既可以联系产量,又可以联系产值,有的生产项目还可以联系纯收入。总之,因地制宜保持这种责任制的灵活性,就能充分发挥它的优点,进一步组织社员齐心协力办好集体经济。


第2版()
专栏:

因灾减产后合理调整定产指标
江阴县陆桥公社十三大队务农社员愁容变笑脸,齐心协力搞好秋播
据新华社南京11月11日电 江苏省江阴县陆桥公社十三大队在今年遭受自然灾害、农业减产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定产指标,尽量让务农专业队有产可超,有奖可得。
这个大队从1978年开始实行农副工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连续两年增产增收增分配。今年春,大队与农业专业队仍按去年的指标签订定产、定工、定成本合同。但是,今年气候反常,夏熟生产大部分专业队都未完成定产指标,早稻又队队减产。在这种情况下,务农社员眼看辛苦一年,不但无奖,反要赔工,便消极悲观起来;特别是看到大队工副业专业队都超产有奖,相比之下,更觉得搞农业专业承包吃了大亏,有的社员甚至要求调换行业。面对这个新问题,大队认真作了研究,认为今年农业减产,主要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如果不从实际出发,机械地按原合同办事,势必挫伤务农社员的积极性;但如果因粮食减产而将原合同全盘推翻,又会导致平均主义,影响务副和务工社员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既要按生产好坏,赏罚分明,又要实事求是,尽量让务农社员经过努力在灾年仍然有奖可得。于是,他们采取积极措施,除决定从队办工业拿出25%左右的净利润参加分配、确保社员年终收入比去年提高以外,还在社员大会上明确宣布,今年农业定产指标,按统一比例下降,奖赔办法仍按原合同的规定。农业定产指标一调整,务农社员的愁容变为笑脸,齐心协力搞好秋播。


第2版()
专栏:

镇海县帮助一万多户农民修理危房
新华社杭州11月11日电 浙江省镇海县人民政府积极帮助农民修理危房,受到群众赞扬。到今年第3季度止,全县共修理农村住房一万三千多户,占全县总农户的9.3%。
按国家规定,每年都要下拨一部分木料用于维修农民危房,但过去这个县由于制度不严,这批木料拨到公社后往往被移做他用,真正用于民房维修的还不到分配总数的三分之一,致使许多危房年久失修。为了切实帮助农民解决“修房难”,县政府召集计委、木材公司、供销社等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对危房维修采取了新的措施:一是县里成立危房维修小组,统一制订计划,编造修理户名册,按轻重缓急分批维修;二是各公社组织民房维修服务队,保证施工顺利进行;三是木材供应实行“三对口核实”,修理户向大队登记后,公社民房维修队和县木材公司根据大队编造的名册逐户核实,记下所需材料的大小与长度;县木材公司根据核实登记的规格截料供应,由当地供销社或公社统一提货;修理户修理房屋时,对号购买木材。这些措施落实后,堵塞了木材的漏洞,大大方便了农民修理危房,对于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新疆71农场有粮运不出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营71农场,我们看到这里的同志正为即将丰收的玉米交售问题发愁。玉米未进场,愁从何来呢?原来这个农场小麦、玉米单产一向较高。可是,多年来丰收的玉米总是得不到及时调运,给农场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去年,71农场玉米播种面积达四万多亩,总产三千二百多万斤,“三留”(口粮、饲料、种子)后,仅运出900万斤,还不到征购计划的一半。其余堆放在晒场上,时间一长就霉变。农场领导急得团团转,570万斤玉米发霉,做了饲料,还有70万斤完全变质,被扔到垃圾坑里,损失达几十万元。
新疆的粮食还不能自给,每年都要调进一些粮食。一方面要调进,一方面粮食运不出造成霉烂。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不合理现象?除因交通不便、运输线长和运输力量组织不及时外,主要是自治区内部调运粮食运费高。汽车把粮食从71农场运到乌鲁木齐市,一斤玉米要比国家规定价格高出两倍多。可是销售价不能提,自治区要自己掏钱补贴运费。而吃调进粮,无论从哪里运到乌鲁木齐市,一切费用均由国家补贴。
鉴于以上原因,71农场曾向自治区提出调整作物布局,少种玉米,适当发展一些甜菜、油菜,但有关部门为了完成粮食产量指标,仍强调必须保证玉米播种面积。类似玉米积压运不出的情况,71农场所在地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农场普遍存在,已经影响到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现在他们急切地期待着改变这个局面,希望在玉米收获后,有关部门能及时组织车辆,赶在风雪封路之前将粮抢运完。如果运输力量无法解决,应该允许农场调整作物布局,少种些玉米。最好是国家有关部门能统筹兼顾,鼓励地方发展生产,自己调剂粮食余缺,这不但可以解决玉米积压运不出的问题,还可减少粮食调进,节约开支。
刘瑞武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通辽牧业机械厂生产出便于流动的草原牌9J2—2型挤奶机,自带电机,适合于无电源的农村牧区使用,每小时可为12—25头牛挤奶。 新华社记者 白斯古郎 摄


第2版()
专栏:

阎翠花设计的勾线花畅销国外
新华社济南11月10日电 山东乳山县52岁的农村妇女阎翠花,成了一位著名的勾花能手。几年来,她先后设计勾花样品一百七十多种,深受客户欢迎,出口成交率达80%以上。
她设计的《金鱼戏水》、《瓶插牡丹》、《玉米穗绕葵花》、《小猫捉蝴蝶》等,构思新颖,妙趣横生,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一直是国际市场上的畅销品。
阎翠花的家乡是有名的“艺品之乡”,有悠久的勾线花历史和传统。阎翠花七、八岁就学会勾线花,十几岁开始设计勾花样品。
她一方面向民间老艺人和专业设计人员学习;一方面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喜爱的新颖图案,并且注意研究外国人的生活习惯和爱好。她靠着对人们艺术情趣的深刻了解,加上自己独特的构思,设计出许多新颖的勾花样品。


第2版()
专栏:农业珍闻

农业珍闻
利用山羊内脏养貂
山羊内脏也可以喂貂。湖南省石门县城关镇冷库职工今年2月从衡阳市引进98只欧洲貂,利用山羊内脏等下脚料饲养,现已发展到178只。这种貂全身是宝,经济价值很高。以贮藏羊肉为主的石门县城关镇冷库,一年四季收宰山羊,有不少山羊内脏和零星碎肉过去都扔掉了。现在职工们将这些废弃的下脚料拿来喂貂,开辟了新的财源。
用白土粉制灭鼠毒饵
一种用白土粉代替粮食制作的灭鼠毒饵,在内蒙古试验成功。今年在七万多亩草原和农田里试用,证明它杀灭草原黄鼠、长爪砂土鼠和布氏田鼠的效果很好。
这项研究成果是由内蒙古流行病防治研究所和镶黄旗、太仆寺旗卫生防疫站共同完成的。
这种新灭鼠毒饵,原料易取,制作简便,价格较低,可以节省大批粮食。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窑灰钾肥
随着农田氮磷肥施用量和复种指数的不断增加,土壤中钾素供应能力逐渐显得不足,致使南方一些地区对钾肥需要愈来愈迫切,钾肥的增产效果也更加明显。我国农业生产需要钾肥的数量很大,由于我国钾肥工业比较落后,短期难以满足。广开来源,多利用一些含钾的工业废料生产钾肥,是当前取得钾肥的一项好办法。
水泥窑灰是一种很好的钾肥,一般含氧化钾8—10%,高的可达25%,除钾外还含有植物需要的微量元素镁、钙等。它的增产效果好,接近或超过等钾量的氯化钾和硫酸钾。窑灰中的钾来于水泥的原料。水泥的原料是石灰石、粘土和铁矿石等,它们都含有不同形态的铝硅酸钾矿物。这些成分在水泥生产的高温条件下,结构遭到破坏。一部分钾盐成氧化钾挥发出来与煤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化合,生成硫酸钾、碳酸钾等。把它们回收起来,就可做肥料用于农田,否则就随烟气排入大气,造成污染。
窑灰钾肥,因水泥生产的方法不同,可分为立窑窑灰钾肥和回转窑窑灰钾肥。立窑窑灰钾肥的产量是水泥产量的0.5—1%。按这个比例计算,一个年产3万吨水泥的县办小厂,可年产窑灰钾肥200吨。
水泥厂回收窑灰钾肥并不困难,大水泥厂一般都设有电除尘设备,收尘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生产环节。小水泥厂粉尘颗粒微细,需要增加玻璃纤维布袋收尘装置。这种设备比较简单,小水泥厂可以自行设计施工。
窑灰钾肥是一种碱性肥料,酸碱值为11—12,适宜在酸性土壤使用。用时不宜与其他化学氮肥、磷肥混合,以防降低肥效。
霍树洪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敢向苍天问风雨
——记全国劳动模范、农民气象员张启才
今年6月一天的中午,河南省林县小店公社的上空,骄阳似火。照常理,这正是晾晒麦子的好天气。可是,各生产队的社员却把摊开的麦子急忙垛了起来,盖得严严实实。不一会儿,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社员说:“张老头子预报的可真准!”“要不是张老头,今天不知道要淋多少麦子呢!”
张老头就是全国劳动模范、林县小店公社七泉大队农民气象员张启才。他今年58岁了,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念过两年私塾。16岁那年,为生活所迫,他到外地为一个砖瓦窑主打坯子。几个穷兄弟,泥一把,汗一把,干了几个月,打成了10万块砖瓦坯。不料,一场大雨把砖瓦坯淋成了一堆烂泥。几个月的汗水白流了,张启才伤心得直想哭。一个老窑匠劝他说:“小伙子,吃这碗饭可不容易。常言说,三年窑匠知风雨,当窑匠得先知道风雨才行。”
张启才怏怏地回到家里,暗暗思忖:“当窑匠要知风雨,老天爷的事咱咋能知道?”
一天,他听村里一位老汉说:“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心想,这话灵验吗?管它灵不灵,先试试看。于是,第二年春天,他就开始认真做起天气日记来。连续记了几年,他发现,从“立春”到“芒种”之间,哪一天刮较大的偏南风,天空带积云,往后推60、120、180天,多数有一个下雨或刮风的天变过程。“春分”到“清明”之间,若刮大的西北风,未来120天可能有大暴雨发生;中秋节晚上若是阴天,来年正月十五多数降雪。这些有规律的天气变化现象,坚定了他探索大自然奥秘的信心。
张启才逐渐养成了一种古怪的脾气。别人风雨天往家里躲,他却站在风雨地里,仔细地观察风往什么方向刮,刮的树枝动,还是树干动;云从什么方向来,是钩钩云,还是猴头云;是牛毛细雨,还是暴雨;有雷没有,雷在哪个方向响,往哪个方向走。对于身边发生的小事他也特别留心,比如鸡上墙了,蚁出穴了,蛇过路了,羊拉坡了,蛤蟆上岸了,水缸返潮了等等,他都暗暗记在心里,晚上伏在煤油灯下认真记下来。就这样,他一天不缀,坚持了40年。他天气预报准,得到了群众信任。他哪天切晒红薯片,村里人跟着他切晒;他什么时候收,别家也忙着往一块拢。他若说,今天打好场,队里就派人摊麦放磙;他若说今天有大雨,新媳妇就不走娘家了。
张启才的名声惊动了县委领导和专业气象工作者。他们多次派人帮助他总结经验,向他传授气象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同时还帮助他开辟了小型观察场,配备安装了气压表,雨量器,地温表等简单气象仪器,使他的思想境界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更加勤奋地工作。1975年7月下旬,他从各种迹象判断,8月初要有一场暴雨袭击。他把预报送到县里主管部门,县里非常重视,作了认真研究,立即成立了防汛总指挥部,通知全县各中、小型水库开闸放水,关闭红旗渠首引水闸门,并组织房屋有危险的社员转移。8月5日凌晨,特大暴雨果然发生了,一直下了3天3夜,降雨五百多毫米。雨过天晴,林县各项水利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安然无恙。1979年4月下旬,张启才预报:5月中旬可能出现严重的干热风。县委结合有关气象部门的分析,发动全县人民昼夜浇灌小麦,喷施石油助长剂。进入5月中旬,果然不出所料,连刮3天干热风,由于事先采取了措施,大大减轻了干热风的危害。麦收时节,社员们都高兴地说:“今年小麦丰收,应该给咱‘老气象’记一功!”
四十多年来,张启才做了大量的天气预报工作。据1971至1979年统计,他共发布长期天气预报617次,准确率达76.4%。他的出色成绩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我国广大气象工作者和群众的尊敬和重视,1979年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会议,受到国务院的嘉奖。新华社
通讯员 张运山 新华社记者 张玉林
(附图片)
图为张启才在观察气象 新华社记者 樊鸣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