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我国平原绿化加快步伐
三年营造农田林网一亿亩
新华社南京10月8日电 新华社记者周振丰从第四次全国平原绿化会议获悉:近三年中,我国平原绿化工作取得巨大成绩,三年植树营林的面积,已接近或赶上了前二十七年的总和。
据统计,1977年以来,营造农田林网1亿亩,实行农作物与泡桐间作的耕地达1,500万亩,植树32亿株。加上原有基础,我国农田林网面积已达19,200万亩,农桐间作的耕地已达2,900万亩,共植树72亿株。
现在,我国平原绿化工作已进入以农田林网为主体的,包括“四旁”植树、成片造林、农林间作等内容在内的建设带、网、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的新阶段。
1977年,第一次华北、中原地区平原绿化会议以来,特别是今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发表后,绿化造林的步伐大大加快。在华北、中原四百多个平原县中,近几年中实现农田林网化的就有一百多个。南方水网地区,也出现了一批绿化搞得好的先进县。
我国平原绿化工作,在一些先进地区,已初步收到保护农田,促进农牧业生产,改善木材供应状况,增加社员收入的效果。


第1版()
专栏:

一年半全国议购粮食140多亿斤
对调剂粮食余缺、平抑集市粮价、活跃城乡市场起了积极作用
本报讯 据《财贸战线》报道:记者从粮食部获悉,近一年多来,全国粮食议购议销工作成绩显著。从1979年4月到1980年3月的粮食年度内,各地共议购粮食105亿斤,相当于同期粮食征购、超购总数的10%,成为建国以来议购粮食最多的一年;这一年度议销的粮食总数为45亿斤。今年4至8月,全国继续议购粮食36.8亿斤,比去年同期增加24.6亿斤;议销粮食41.4亿斤,比去年同期增加28.4亿斤。这对满足农民出售余粮的要求、国家多购一些粮食、调剂粮食余缺、平抑集市粮价、活跃城乡市场都有积极作用。据初步统计,去年各地通过收购议价粮向农村投放的资金共达20亿元左右,使农民的收入随之增加。由于余粮地区的农民有粮卖得出,缺粮地区的群众需粮买得到,大家称便。城乡市场的粮食供应状况也有了改善。特别是灾区,市场粮价平稳,人心安定。


第1版()
专栏:

实行投资节约留成,对外业务收入留成
云南地质局体制改革一举数得
1至8月节约投资110万元,增加收入180万元,钻探工作量已完成年计划的96%
新华社昆明10月8日电 云南省地质局从今年1月起对所属单位实行地质勘探投资节约留成和对外业务收入留成的办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据今年1至8月统计,每万米钻探进尺成本比去年同期降低22万元,全局节约地质勘探投资110万元,增加收入180万元;钻探工作量已完成年计划的96%。
这个局是经地质部批准,以局为单位进行体制改革试点的第一家。过去,他们实行的是投资由国家包干、花多少报多少,实报实销的制度,企业节支增收全部上交国家,与职工的集体福利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毫不挂钩,因此从上到下很少有人关心投资效果,浪费比较严重。从今年起,这个局大胆进行改革,实行地质勘探投资节约留成的办法,各单位的投资经费,按上级机关和技术业务部门审定的设计计划和生产计划编制年度资金预算,凡超过预算额的局里不再追加投资;由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而节约的投资,一半上交给国家,一半留给企业。实施这个办法后,促使各单位加强管理,努力提高钻孔设计的准确性和工程质量,减少无效工作量,千方百计节省投资。802、804、806三个队今年的实际工作量与去年相同,而国家拨给的总投资却比去年减少160万元,执行结果,1至8月还节余了投资50万元。
为了提高投资效果,这个局还对探矿工程实行了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办法。规定凡经济技术指标执行得好的探矿工程给予奖励,由于责任事故造成的报废工程,则由负责这一探矿工程的地质勘探单位承担经济损失。这种办法促进了探矿工程质量的提高,全局1至8月的优质钻孔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3%以上。
云南地质局还鼓励所属各单位在保证完成国家任务的前提下,挖掘内部潜力,向外单位承包打井、测绘、化验、运输、修理、回收矿产品等项业务,所得收入在扣除各项实际消耗后,由国家、企业按“五五”分成。企业所得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兴办集体福利事业和发放职工奖金。仅今年上半年,第五、第六、第八等六个地质队就同外单位签订了52份工程合同,增加收入150多万元。


第1版()
专栏:

拉萨市新建了一批藏式居民住宅,许多藏族职工最近高高兴兴地迁入新居。图为藏族女工次仁卓玛(左)向前来道喜的藏汉族亲友敬献青稞酒。 新华社记者 戴纪明摄


第1版()
专栏:

兰州市改革蔬菜经营体制扭亏为盈
十七个国营门市部划给集体经营,二十七个门市部试行独立核算,利润包干
据新华社兰州10月8日电 兰州市从今年7月开始将17个国营蔬菜门市部划给集体经营,对27个国营门市部试行独立核算,利润(亏损)包干,超盈分成的新办法,扭转了蔬菜销售过程中的浪费亏损局面。
七、八两个月,这44个门市部的蔬菜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22%,损耗率只有1.7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比国家规定标准几乎低一半,基本上实现了经营蔬菜无浪费。这两个月实现利润10万多元。
改革以前,兰州市的蔬菜经营采取国家包办体制。郊区社队种植的蔬菜由国家统购包销,门市部按国家统一计划销售,利润上交给国家,亏损则由国家补贴。由于门市部经营的好坏与职工物质利益无关,造成群众常常吃不到新鲜蔬菜,而门市部里却大量烂菜,国家还得赔钱。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兰州市从年初开始首先在一个门市部里进行改革体制的尝试,办法是把门市部的房屋财产作价交给待业青年和城市居民,让他们办成自负盈亏的集体所有制门市部,盈亏国家不包。结果前7个月蔬菜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3.39%,费用水平由去年同期的11.61%下降到6.5%,损耗率由去年同期的3.9%下降到1.7%,7个月盈利一万五千多元。
从7月开始,这种办法在兰州市蔬菜行业推广,先后有17个由国营门市部划给集体经营自负盈亏。两个月来,这17个门市部都扭亏为盈,利润比去年同期平均增长36.76%。
同时,兰州市还对27个国营门市部试行独立核算,利润(亏损)包干,超盈分成的办法。
这个办法从7月开始试行了一个月后,大多数门市部又把包干指标分为销售额、损耗率和利润三项,逐月包给各个小组,少数门市部直接包到个人。结果这些门市部七、八两个月的蔬菜损耗率由以往的4%降到了1.63%,个个盈利,平均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86.8%,个人奖金一个月最高拿到56元,超过了基本工资。
实行国营门市部划给集体经营和独立核算,利润(亏损)包干,超盈分成两种办法的门市部,都有直接与蔬菜产地社队建立产销关系、签订合同和主动安排市场供应的自主权,并且在国家规定的价格标准内实行分等论价的权力。


第1版()
专栏:

丹江口水利枢纽防汛抗洪作用大
在发电、灌溉方面也发挥了显著效益
本报讯 建设在长江主要支流汉江上的一座综合开发治理的骨干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在今年汛期中拦蓄了五次1万秒立米以上的洪水,减弱了洪峰,保证了下游防洪安全,并在发电、灌溉方面发挥了很大效益,提前三个半月完成全年发电计划,为湖北、河南两省的100多万亩农田提供了灌溉水源。
丹江口水利枢纽,是根治汉江水害和综合开发汉江资源的关键性工程,已经建成的包括总长近5里的大坝,一座装机总容量90万千瓦的电站,并设有升船机以及两座引水灌溉的渠道。过去,这座大型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未能很好发挥出来。从去年实行统一管理以来,坚持合理调度运用,全面照顾到防洪、发电、灌溉等多方面的需要,通过实践证明,这样做更有利于充分发挥这一工程的综合效益。


第1版()
专栏:来信

党中央公开信文风好
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读后很感人。信写得简明扼要,实事求是,语言诚恳,观点清楚,以理服人。信中所讲的道理,就象同志间彼此谈心,话家常一样,读后使人没有理由不按信中说的道理去作。
过去,有的文章大道理讲得多,语言生硬,缺乏说服力。因此,文章中提出的一些号召,实行起来既不广泛,又不能持久。这封仅三千多字的公开信,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是命令、训斥或批判的口气,而是从建国前后人口出生、死亡和增长的情况,谈到再不控制人口增长率,对国家对个人的危害,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身作则,带头实行计划生育。这样的好文章多年少见,今后应当多加提倡。
沈阳一四四七研究所
李景尧


第1版()
专栏:来信

日日新 又日新
打开今年“十一”的《人民日报》,与往年迥然不同:一没有套红,二没有应景社论,报眼上却有一篇加上花边的短评,标题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国庆纪念活动改革有感》。短评虽短,但比老一套的社论更引人注目,因为广大读者从这里听到了全国人民立志改革的起步声,也呼吸到了新闻改革的强劲之风。
新闻改革,要着眼于新。记得幼年读书时,有这样一句名言:“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对一张报纸来说,要力争天天有变化,版版有新意。改革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每期报纸每个版面,让读者能欣赏到一条精采的新闻,一篇扣人心弦的通讯,一则寓意深刻的杂文,一幅耐人寻味的漫画,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报纸就会越办越好。
各地报纸都在进行新闻改革。希望每个新闻工作者都以崭新的姿态,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四化发出最强音! 左克


第1版()
专栏:

葛萌、苏蔚彬三次打破二项航海模型世界纪录
浙江省运动员葛萌在全国航海模型竞赛的A3级航模赛中两次打破世界纪录。 新华社记者 张志成摄
广东省运动员苏蔚彬10月8日在全国航海模型分项比赛的A2级竞赛艇比赛中,以12.85秒(140.078公里/小时)噪声79.8分贝的成绩,打破了13.5秒(133.333公里/小时)的世界纪录。世界航海模型运动协会主席莫里斯·费兰克(前右)当场予以承认,并向苏蔚彬(前)表示祝贺。
新华社记者 张家昌摄(传真照片)


第1版()
专栏:

不明智的行动
本报评论员
“美国在台湾协会”和台湾在美国的“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10月2日签署了一项协议,规定双方派驻对方的机构和人员享受外交特权和豁免权。这项协议,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在中国方面就这一事件提出批评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6日表示“拒绝”中国方面的“指责”,并且声称这是一件“小事”,并不违背中美建交公报的精神。美国政府这种无视国际法准则和背离中美建交原则的行为,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明确写着:“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国政府在1978年12月15日中美建交前夕还曾公开发表声明,宣布“今后,美国人民和台湾人民将在没有官方政府代表机构,也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保持商务、文化和其他关系”。在中美建交以后建立的“美国在台湾协会”和台湾在美国的“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只能是美国和台湾维持人民之间商务、文化等关系的非官方办事机构。显然,任何企图使这些维持人民之间关系的非官方机构具有官方性质的做法,都是违背中美建交原则的,因而也是绝对不能容许的。
外交特权和豁免权,是国与国政府间关系中官方代表机构和人员所享有的一种权利。这是人所共知的国际法的常识。“美国在台湾协会”和“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既然都是非官方的民间机构,它们有什么权力授予对方以只有官方代表才能享受的特权呢?事实上,过去美国并未给予什么非官方的民间机构以这种特权,现在美国政府支持这两个机构签订这项协议,难道不是要赋予这两个机构以政府间联系的官方性质吗?尽管美国官方人士竭力辩解,企图把这说成是一件“小事”,但是台湾方面公开宣传,这项协议规定双方人员享受的特权,“相当于一般外交人员所享受的范围”;在非官方机构之间作出这样的安排,“在国际上也绝无仅有”。这就表明,这个协议已经使这两个机构实际上具有官方性质,美国政府企图把这种协议解释为仅仅是非官方关系中的安排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美国官方在为这个协议的合法性作辩解时,拿出了《与台湾关系法》作为根据,这是无济于事的。《与台湾关系法》在很多方面同中美建交原则相违背,中国政府早就对此表明了自己的反对态度。美国政府要把这项美国的国内法强加于中国,以此作为处理中美关系的法律基础,中国人民是绝对不会接受的。
中美两国的关系在经历了近三十年曲折崎岖的道路以后实现了正常化。由于双方的共同努力,这种关系近年来有了良好的发展。中国人民对中美两国的友好关系是重视的。但是,中国人民决不会牺牲原则,容忍美国任何方面搞“两个中国”的活动。必须指出,发展中美关系,对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这不单是符合中国一方的利益,而且也符合美国一方的利益。美国不少政界人士就一再指出,破坏中美关系发展的进程,“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可见,是使中美关系的发展继续前进还是发生逆转,这是摆在美国领导人面前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目前,美国政府支持使美台关系具有官方性质的这种做法,背弃了自己承诺的义务,违反了中美建交的基本原则。这种不明智的行动已经使中国人民的感情受到伤害,无疑将会对中美两国关系的继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1版()
专栏:今日谈

可贵的负责精神
一位生产队长含冤被逼自杀,妻子带着孩子改嫁他乡。这是一件无人申诉案。
一位大队党支部书记被错定为“阶级异己分子”,全家迁居外地,不知去向。这也是一件无人申诉案。
辽宁省营口县吕王公社党委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处理这类案件,先后已达81件。他们认真研究死者的案情,给予平反昭雪,并对遗属加以适当照顾;他们千方百计查找含冤者的下落,恢复名誉,安排工作。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
我们的各级领导应是人民的公仆、群众的代言人。群众有言的苦衷,要实事求是地了解、处理;群众无言的苦衷,也应该设身处地体察、解决。这才是共产党人的作风。吕王公社党委在纠正冤假错案中,正是发扬了党的这种优良传统和作风。这同那些至今还对平反工作拖拖拉拉、甚至顶着不办的人,不是形成鲜明的对照吗?
杨柳榭


第1版()
专栏:今日谈

典型与原型
《报春花》里的白洁,是话剧舞台上众所周知的一个典型人物。不久前,《辽宁日报》报道了丹东毛绢厂女工荀凤莲,她的遭遇、事迹和思想境界,与白洁很相似,原来她就是作者塑造白洁这个形象所依据的生活原型之一。
有些作品描写的典型人物是有生活原型的,读者从中确实能够看到真人真事的影子,作者也说是以某人为“模特儿”进行创作的。但是,更多的典型人物并不是专用一个人作为生活原型的,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如此。
白洁不等于荀凤莲,典型不等于原型,这本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偏偏有人要到文学作品里对号入座。你写了个徇情枉法的执法者,有人可以狐疑:是不是影射某某案件?你写了个“马列主义老太太”,有人可以无中生有地联想到给高干脸上抹黑。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读者可以从中得到借鉴。但不能因为镜子里的形象不甚雅观又与自己相似,就认定人家是在丑化自己,那样就荒诞可笑了。其实,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刺痛了染有同样病患的人,这不是很有好处吗? 晨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