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柬埔寨通讯

曙光在前
——民主柬埔寨农村纪实
新华社记者 本报记者
随着民主柬埔寨抗越武装斗争的胜利与国内政策的调整和改变,随着越南在柬埔寨推行灭绝种族政策的罪行日益暴露,柬埔寨敌占区的人民向往民主柬埔寨政府管辖区,越来越多的人到那里定居。这是对柬埔寨局势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新趋势。
最近,我们骑着大象深入民主柬埔寨山区采访,听到从敌占区逃出来的人民对越南占领军的愤怒控诉,看到许多居民新村的生活虽然还很艰苦,但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茂林修竹环绕的一座茅草屋里,我们和几名新近逃离敌占区的老百姓从下午谈到月上树梢头。穿着黑衣花裙的47岁的妇女格依茵,家原住在马德望省诗梳风以南的巴韦村。越军入侵时,全村300多户人家中许多人死于炮火和逃难途中。她家4口人只剩下她和小儿子。50多名越军驻扎在村里并在各个路口设岗,未经许可不许村民随便出入。格依茵说,“我们村里的土地,旱季不能种庄稼。越南每月只发给每个村民两牛奶罐的小麦,有的还有毒。我们村里有两个老人就因吃这些小麦死去。我领了,不敢吃。长期的饥荒使我们村里每天饿死一两个人,死了便被扔进树林里。为了活命,许多人乘越南兵去操练时逃到边境领救济米。侥幸不死的能领点回来熬粥吃,再采点树叶吃,就这样勉强活下去。”
“那么,你和小儿子怎样跑出来的呢?”
“两个月前,我们村里几个人乘越军不备,冒死跑了出来。后来,越南兵发现了,就开枪,我们跑一阵子就卧倒,枪声停了再跑。村里人都走散了,生死不明。我领着小儿子往南跑,在一个村子里看见越军强奸妇女。走了三天四夜,我们母子终于来到民柬地区,因为我们村里有人曾经到过这里领救济米,说这里有饭吃,可以自由种地。我们到达离这里不远的一个有3,000人口的新村后,乡亲们帮助我搭房子安家。政府发给铺盖、绿豆、鱼罐头,我自己还种点地,领到救济米。生活比在敌占区好多了。”
一个从诗梳风附近逃到民柬地区的中年男子补充说:“越南人刚占领金边的时候,不少人对他们有幻想,总希望他们会做点好事。结果怎样呢?工厂的设备被搬走,一切值钱和可吃的东西被抢劫,越南坦克沿着公路追赶和枪杀逃跑的群众。刚才这位女乡亲讲的全是事实。今年9月12日,诗梳风地区的安昌和颂隆两个村被越军包围,许多男人被抓去坐牢,说他们同情和勾结民柬部队。听说在茶胶省,这样的监狱就有6个。去年9月,民柬公布了爱国、民主、民族大团结阵线政治纲领,今年又改变了国内政策,老百姓知道后,同情民柬的人更多了。越南实行的是灭绝种族的政策。这一点,唤醒了包括伪军和伪自卫队在内的柬埔寨人,使他们对真正抗越的民主柬埔寨政府寄予希望,更希望各种爱国力量联合起来。现在,愿意到民柬这方面来的人越来越多了。”他还谈到越南不信任伪军和伪自卫队的情况。据他说,在越占区,一个村庄的自卫队从几个人到一、二十人不等。其中只有少数人有枪,每人只发给三、四颗子弹。他们吃不饱,不满越军统治,经常有人逃到民柬地区来。
柬埔寨普通人民的这些亲身经历,说出了一个真理:当柬埔寨民族面临被灭绝的危险的时候,把越南侵略者赶出国土是全民族的最高利益。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真正抗越者得人心。民柬政府和军队在抗越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近来,它的领导人对过去的错误屡作自我批评,并调整和改变了国内政策。这就是为什么民柬地区具有吸引力的根本原因。我们在沿途见到,新来的住户正在砍伐森林,盖新房,垦荒地。有的村子在扩大,有的新村正在开辟。我们所看到的11个村子,就有居民27,600人。这些村落炊烟袅袅,各家都有自留地,还有合作耕种的较大片的玉米、木薯、红薯、瓜果地和菜园。每个村子差不多都有小学,有的学校门前有本校的自留地。当我们路过这些村子的时候,村民们都站在门口笑脸相迎。还有人拿出豆薯类的农产品放在路旁,与过路人作以物易物的交易。总之,民柬地区已成为人民能够和平生活下去的相当安定的地方。
在第12号村的一家农户的门前,我们和户主扬促膝谈心。他一家7口人今年7月逃离敌占区,路上被越军枪杀了3人。这个42岁的精干的户主,两个月来不但把家安顿得很妥贴,还种了大约40平方米的自留地。蔬菜瓜果长势喜人。他指着一个小厨房说:“现在不吃食堂,自己做饭,精打细算过日子。”
生产队长奥姆昆也凑上来参加我们的谈话。他说,这个村子是去年5月新建的。当时只有几户,现在已扩大到336户,1,500人,大多数是从敌占区辗转迁来的。全村共分7个生产队,每队4个组,一组10户。由于农具不够,没有牲畜,所以多数人自愿加入生产队。根据政府的新政策,生产的组织形式因地制宜,群众自议,不求划一,以群众能活下去并逐步改善生活为原则。他的生产队共种地8公顷,每组包2公顷,这是公田。原则上,每户自留地收获归己,公田则要缴一定数量的收成支援国民军。至于其他生产队,有的按出勤情况,有的按家中劳力进行分配。他还介绍说,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双方相爱得到父母同意就可到村政府登记结婚。没有父母的则要征求村长同意。新村成立以来,已有6对青年男女自由结婚了。他最后说:“总之,我们这里的生活虽还艰苦,粮食还不能自给,要领救济米,但是,比起敌占区好得多了。我们生活自由,有希望,心里高兴!”
当我们经过3号村的时候,这个村的村长告诉我们,他的村是个老村,今年人口迅速增加,因之开办了两所小学,收100多名学生,有两名专职教师,但课本、粉笔等教学工具却很困难。因为单身的男女青年多,又没有家,他们自愿组合成几个小组,集体开饭,生活也很愉快。
乔森潘总理对我们说,民主柬埔寨政府的国内新政策是爱国、民主、民族大团结阵线政治纲领的具体化。只有执行这个纲领,高棉民族才能生存,否则就会灭亡。在民柬管辖区里,我们看到的正是柬埔寨民族的希望和胜利的曙光。柬埔寨全民族的团结战斗,必然会迎来全国抗越救国斗争的最后胜利!


第7版()
专栏:

地处海湾咽喉的阿曼苏丹国
于川
近年来,印度洋和海湾地区风云变幻。苏联入侵阿富汗、伊朗内部动荡,特别是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边界冲突,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号称西方
“生命线”的海湾石油通道。位于这条“生命线”的咽喉霍尔木兹海峡南侧的阿曼苏丹国也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注视。
阿曼人民有着光荣的斗争传统。公元7世纪,阿曼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508年葡萄牙人入侵。1650年当地阿拉伯部落推翻葡萄牙人统治,建立了亚里巴王朝。1741年,赛义德王朝统治阿曼全境,最盛时,其疆域达到伊朗南部海岸以及非洲东部海岸和桑给巴尔。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叶,阿曼各部落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斗争连绵不断。
阿曼国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只是近10年来的事。10年前,当前苏丹赛义德在位时,阿曼仍然处于中世纪的愚昧状态:任何人不经前苏丹赛义德的亲自批准,不得出入国境,开铺子也得经苏丹批准。在赛义德的统治下,首都马斯喀特的城门每晚都上锁,天黑以后,禁止公民出城,阿曼人戴眼镜和骑自行车被认为是犯法的等等。当时阿曼的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的健康状况很差,肺病、痢疾、砂眼和麻风病很普遍。
1970年,年仅29岁的卡布斯废黜其父,登上王位,成为阿曼第15任苏丹。他登位10年来,在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措施,并借助每年平均10多亿美元的丰富的石油收入,办学校,修公路,出版报刊,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使这个阿拉伯世界最落后的国家改变了面貌。经过10年的努力,阿曼已被认为是“由落后愚昧的中世纪一跃而进入了现代化的20世纪”的国家。
阿曼对外采取开放政策,宣布遵循中立和不结盟政策。努力发展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关系,支持巴勒斯坦事业,同一切不干涉阿曼内政的国家和平共处。它不准备卷入大国冲突,但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立场十分鲜明。
阿曼在阿拉伯语中是“宁静的土地”的意思。但是,由于超级大国争夺海湾地区的丰富石油资源和控制石油运输通道,这个扼海湾通向印度洋门户的国家并不安宁。阿曼地形象一把阿拉伯弯刀,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角,东北临阿曼湾,东南濒阿拉伯海,北隔霍尔木兹海峡与伊朗相望。最突出的是在霍尔木兹海峡处,阿曼有一块被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领土隔开的飞地——穆桑达姆半岛。它周围还有11个小岛伸入海峡。由于伊朗一侧海水较浅,实际航道一直穿行于阿曼一侧的岛屿之间。
如果说,霍尔木兹海峡是海湾的大门,穆桑达姆半岛就是它的“门闩”。据近年来统计,日本所需进口石油的85%、西欧工业国家的51%、美国的38%、大洋洲的60%、大部分非洲国家的80%,都要从海湾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运出去。因此,这条航道被称为西方的“生命线”。
自去年2月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忙于内部事务,无暇顾及霍尔木兹海峡的防卫,这里的防务十分薄弱。特别是苏联侵占阿富汗之后,加紧向海湾地区扩张和渗透,直接威胁这个地区各国的安全。苏联提出对这条石油通道实行“国际共管”更使海湾的国家忧虑和不安。作为石油通道的主要守卫者之一的阿曼,国小力薄,更难以单独对付苏联的威胁和保证霍尔木兹海峡通航的安全。因此,阿曼政府要求海湾国家、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资助购买阿曼所需的防务设备。最近,阿曼同美国达成了一项经济和军事援助协定,规定由美国向阿曼提供防空导弹、反坦克武器、装甲车、运输机等军事装备,阿曼向美国提供机场和港口设备。
此外,阿曼大力加强自身的国防建设。穆桑达姆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地区。去年,成立了穆桑达姆发展委员会,由政府拨款1.4亿美元用于该地区的各项发展工程。
目前,阿曼同近6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阿曼政府重视同海湾各国加强团结和联合,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反对苏联霸权主义,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反对以色列扩张主义的斗争。阿曼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新华社)


第7版()
专栏:

“被蝗虫吃光的年代”
——从邱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看当前的欧洲
郭伟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然而,回忆一下战前那些岁月,对认清今天的动荡局势,依然是不无益处的。那时,面临着希特勒德国重整军备和侵略野心,英、法等西方主要大国却一再轻信希特勒的和平谎言。其结果是纵容了希特勒的侵略,到头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引来了欧洲的一场空前浩劫。
同张伯伦和达拉第相比,邱吉尔当时的头脑是清醒得多的。他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把那些纵容、姑息希特勒的岁月称之为“被蝗虫吃光的年代”。
邱吉尔写道:“假使我们在1936年德国占领莱因兰的时期就出来干涉,那时只需要一个警察行动,便足以应付;或者在慕尼黑事件以后,就出来干涉,那时德国虽然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但能派到西线的兵力,还只有13个师;或者甚至在1939年9月以后才出来干涉,那时因为波兰还在抵抗,德国也只能派42个师来到西线。因为曾经获得胜利的协约国,始终没有一次敢于采取任何有效的步骤,来抵抗希特勒的屡次侵略及破坏各种条约的行为,甚至在他们最强大的时候也是如此”,终于造成了希特勒德国“令人生畏的优势”。于是,发生了敦刻尔克大撤退,法国贝当政府投降,欧洲“低地国家”的沦陷。而“英国只是在法国被打败以后,依靠它的岛国有利地位,才从遭受失败的痛苦和面临被歼灭的威胁中,形成了一个可以和德国相抗衡的民族决心。”然而,当时有可能加以制止的一场战争,终于到来,而把西方拖进了空前的灾难之中。邱吉尔,作为一个明智的政治家,早在战前就一再呼吁西方做些踏踏实实的事情遏制希特勒的侵略行径,他主张“要不惜一切代价和采用一切方法”来取得安全。然而,那些热衷于推行绥靖政策的政客们却把他当作“战争贩子”和“恐怖贩子”来讥讽,并要求“英国政府立即提出普遍的裁军政策,从而给全世界作出榜样。”后来发生了些什么,那是人们都十分清楚的了。受到历史嘲弄的,不是邱吉尔。
历史常常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美国《时代》周刊最近指出,在战略武器这一至关重要的领域里,苏联已经处于和美国基本相等的地位。而在洲际弹道导弹、潜艇发射弹道导弹,以及常规军事力量方面,苏联均已领先。当美国和西欧的军事力量在相对削弱时,苏联却在不断扩军。过去10年中,苏联的坦克力量增长了35%,炮兵力量增长40%,固定翼战术飞机数量增加20%。平均每星期部署一个新的带有三个弹头的SS—20中程机动导弹系统。这种扩充军备的情形同当年的纳粹德国并无二致。邱吉尔当时说:“罗马人有一句格言:‘握紧你的武器,延长你的疆界’。但我们的格言似乎是:‘裁减你的武器,增加你的义务。’还有你朋友的武器也得裁减哩。”如果当时象邱吉尔描绘的那样,“人们继续不断地发表演说,下结论,好心多情,还经常举行各种宴会,但军备却在不断扩张,实际上是迅速扩张。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那么,现在与当时相比,不是也有着某种类似之处吗?
北约秘书长伦斯说:“莫斯科正图谋称霸海洋,并已经制订出了一项主要目标在于切断西方经济命脉的计划”。这并不是耸人听闻或庸人自扰。事实上,苏联正在南下,对它的战略重点欧洲实施迂回包抄的战术。掌握欧洲的经济、军事、政治力量是苏联称霸全球的基本条件。占领阿富汗更加清楚地表明了苏联南下控制印度洋、波斯湾的战略意图。它不会在阿富汗裹足不前。下一个目标无非是巴基斯坦、伊朗。一旦苏联取得了印度洋的暖水港,控制了波斯湾,中东怎么办?苏联会控制中东和波斯湾的石油产区;或者是从印度洋,以红海沿岸的非洲之角为基地,把势力扩张到好望角,威胁西方和日本的能源“生命线”。那时,就会出现又一个“被蝗虫吃光的年代”,而剩下欧洲这一只熟透的桃子,就会落进熊掌之中。欧洲和日本将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要不是不战而降,就得临阵磨枪,措手不及。这就会象邱吉尔当年说的那样:“可以做的时候,他不要做;等到他要做时,就很难做了。”
邱吉尔关于“被蝗虫吃光的年代”的回忆和记述虽然已经事隔几十年了,但在今天重温此话,不是仍然发人深思吗?


第7版()
专栏:贝鲁特通讯

重建中的贝鲁特港
萧福庭
经过内战洗劫的黎巴嫩贝鲁特港,正在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医治战争的创伤。
位于地中海东岸的贝鲁特港,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也是黎巴嫩的重要门户和货物集散地以及西欧商品运往中东各国的一个重要转口站。1974年,有3,600多艘船在它的港口停泊,共装卸了506万吨货物,运送了10万多名旅客。
但是,在1975年4月至1976年10月的内战期间,这个港口几乎所有的仓库和95%的器材遭到破坏,价值几十亿黎镑(一黎镑合三分之一美元)的货物被盗窃或烧毁。生气勃勃的港口变得死气沉沉,沙包垒成的掩体到处皆是,周围的建筑物上弹痕累累。整个港口被关闭了9个月,给黎巴嫩国家和人民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战事刚停,局势还未完全恢复平静,黎巴嫩人民就决定在废墟上重建家园。1977年,黎巴嫩政府制订了恢复和发展港口的计划,一面筹集资金,重建被毁坏的设施;一面开放港口,恢复营业。经过3年多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不少成绩。现已修复了总长3,784米的13个码头,仓库和货场的总面积已达185,000多平方米。去年靠岸船只2,257艘,相当于1974年的62.5%,装卸货物259万吨,海关收入达33,080万黎镑。
今年以来,情况进一步好转。头6个月,靠岸船只有1,366艘,港口货物吞吐量比去年同期增长42%。贝鲁特港现在已同40个国家的110个国际港建立了业务往来,105个海运代理行或代理在贝鲁特恢复了业务活动。
但是,贝鲁特港的重建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旷日持久的国内动乱使港口建设受到很大影响。由于动乱,安全没有保证,许多商船不敢靠岸,转口贸易受到影响;由于动乱,外资和私人资本害怕承担风险,在为重建项目提供资金的问题上犹疑观望,裹足不前;由于动乱,非法码头剧增,走私活动猖獗,沿海几乎每10公里就有一个非法码头,走私商品约占进口、转口物资的40%,价值相当于13亿美元,使国家每年损失约8,000万美元的税收;不少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外流谋生,大大削弱了这个国家的技术力量。尽管如此,贝鲁特港仍然在重建的道路上不断前进。(附图片)
图为贝鲁特港


第7版()
专栏:

最好的投资
为了改变殖民主义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落后状况,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正在大力开展扫盲运动,普及中小学教育。
阿联酋长期遭受帝国主义的统治,文教事业落后。一九五二年以前,全国没有一所学校,也不出版书籍和报纸。有钱人家的子女跟着古兰经的经师们学习伊斯兰教教义和基本数学知识。一九五三年才在沙加兴建了第一所学校,当时只收六至十六岁的男孩。一九七一年建国之初,全国的学生也不过五百人,教师不到八十人。但是随着石油收入的不断增加,阿联酋的教育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一九七八年,各类学校的学生已达十万人。一九七七年在阿布扎比开办的第一所大学标志着阿联酋的教育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为了扫除文盲、普及中小学教育,国家拨出了巨额经费。现在阿联酋的儿童上学,不但上学费用由国家负担,而且上学儿童的家庭还得到补助。小学生每人每月领取的费用为四块多美元,中学生每人每月领取约四十九美元。学生的家庭得到的补助为十九美元到一百三十八美元不等。阿联酋的教育部长赛义德说,扫盲计划对国家经济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是,文化知识是一切进步的基础,是文明的源泉。这是最好的投资。    蔚元


第7版()
专栏:

外国人多大年龄结婚?
外国人多大年龄结婚?一位人口学研究者最近在一次计划生育问题座谈会上介绍说,就许多国家来看,实际平均结婚年龄在二十五岁左右。
这位学者提供的资料是:
瑞典和苏联的实际平均结婚年龄为二十六岁;
日本为二十五点五岁;
美国为二十五岁;
英国为二十四点七岁;
法国为二十四点四岁;
西德为二十四岁。
如果把这些国家的实际平均结婚年龄同它们法定的结婚年龄加以比较,就可以发现,实际平均结婚年龄远比法定婚龄为高。
瑞士的法定婚龄是男十七岁、女十五岁;苏联法定婚龄男女均为十八岁;日本和美国都是男二十岁、女十八岁;英国男女都定为十六岁;法国是男十八岁、女十五岁;西德为男二十一岁、女十六岁。
可见,法定婚龄是规定的最低婚龄,并不是必婚年龄,也不是最佳婚龄。
(新华社)


第7版()
专栏:

中国工艺美术在日本
上海工艺品展览会不久前在日本横滨市举行。图为日本观众以惊奇的眼光参观大型牙雕《释迦塔》。
黎启人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