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勃勃生机哪里来?
丹东市二轻局集体企业调查
辽宁省丹东市二轻局的集体企业,今年80%以上实行了自负盈亏。半年多来,国家增收,企业增收,职工个人增收,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砸锅换碗
丹东市二轻局的集体企业,1956年初建的时候,实行的就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劳分配的原则,干部是由工人中选出来的,供产销、人财物由工厂自己安排,企业利大工人多得,否则少得、不得。当时企业办得很有生气,产值利润连年猛增。1958年以后,由于盲目“升级过渡”,追求“一大二公”,把自负盈亏变为统负盈亏,由一个企业一口锅变成全局一口锅。大家不管盈利亏损都吃一样饭。盈利了,全部上交,亏损了,由局里补贴。集体企业的两个基本特征——自负盈亏和按劳分配被抽掉了,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了。1956年全局系统共有固定资产56万元,每年每百元固定资产创利润为197元。到了1978年,全局固定资产增长了56倍,百元固定资产创利润却下降为28.17元。1956年全局没有亏损企业,到了1967年,全局93个企业有18个成了亏损企业,一年亏损39.5万余元;工人工资二十几年没有变化,集体福利没有增加。工人干起活来疲疲沓沓,企业办得死气沉沉。怎样改变这种状况?二轻局党委领导全局职工进行了大讨论,“砸锅换碗”,变统负盈亏为自负盈亏,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提出来的。
一场较量
今年局里从63个集体企业中挑了11个规模大、设备好、盈利多的企业继续实行统负盈亏,其余企业都实行自负盈亏。两种经营原则实际上进行了一场较量。今年一至八月份较量结果是:自负盈亏企业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42.9%,利润增加50.6%,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7.4%;统负盈亏企业产值比去年同期只增长了14.2%,利润下降了11.1%,全员劳动生产率下降了5.2%。为什么规模大、设备好的企业反而竞争不过规模小、设备差的企业呢?请看塑料助剂一厂、二厂在今年上半年发生的不同变化:
实行自负盈亏的塑料助剂二厂:到8月底完成了全年生产计划,利润增长近两倍。厂长潘富贵说:“过统负盈亏的日子,吃的是大锅饭,谁都没有紧迫感,没有压力。现在自负盈亏等于自己过日子,人人关心企业的经营成果。厂长干不好,工人不答应;一人干不好,大家着急。这就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这个动力和没有这个动力大不一样。潘富贵同志列举了几件事情:一、该厂生产的硫尿一级品率长期以来只有10%左右,今年上升到、而且稳定在99.2%;二、过去运料雇用厂外车,每天付运费30元,现在工人自己干,八个月共节约7,000余元;三、原来厂里废渣成山,大风吹来,烟尘四起,群众很有意见,今年厂里购置了一台转炉,用废渣烧石灰试验成功,工人自己动手使这个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了着落。
塑料助剂一厂是实行统负盈亏的,以生产双氧水和环氧脂为主。可是一厂今年一至八月份主要产品产量、利润、劳动生产率等指标都没有完成计划。什么原因呢?这个厂的负责人说:“除了客观上的原因,主要是实行统负盈亏,企业有急事,没有人着急。”他列举了几件事情:一、去年夏天就提出了改烧油为烧煤,元旦推“五一”,“五一”推“七一”,“七一”过去了,还是往后推;二、生产双氧水的第一组电解槽,去年11月就该修理了,一直带“病”运转;三、电解工序阴阳极混流,十天不出产品,无人管。工人说得好:“看人家实行自负盈亏的厂子,工人干得多欢。我们厂要是实行自负盈亏,这些问题早就解决了。”
关心市场调节
实行自负盈亏的企业一个很大的变化是关心市场了,从市场调节中尝到了甜头。二轻局供销科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实行统负盈亏时关起门来搞生产,不问市场变化。实行自负盈亏,工厂为了扩大再生产,就要关心市场需要,市场需要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以生产手提包为主的皮件厂为例,二十几年产品无变化,每年生产5万个,全由商业部门包销。市场销路如何?工厂从来不问。实行自负盈亏后,工厂走到市场一看,才知道自己的产品过时了,于是动员全厂力量设计新花型、新色泽、新式样。有的工人走在大街上,看见有人提个好看的提包,追着看,回来自己搞设计;有人外出开会,自己掏钱买回新颖的样品;就这样,该厂的手提包,由几个品种增加到十几个品种,产量提高了一倍,并且很快打入了北京、天津、大连市场。类似关心市场调节,改进产品的企业还可举出不少。
5%与95%
二轻局集体企业在实行自负盈亏的同时,不断地扩大按劳分配的范围,调动了广大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这是促进集体企业发展的又一个内在动力。
新风无线电厂,设计能力年产收音机20,000台。去年以前,国家每年下达一万台任务也完不成,原因就是生产木壳子的四车间卡了全厂的脖子。机芯车间每月生产机芯1,200—1,500个,木壳子每月只生产400—500个。是不是没有生产能力呢?不是,主要是工人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工厂领导分析了这一情况,决定在四车间搞超定额计件:完成基本定额发基本工资,超产一个木壳奖1元2角。头一个月产量就增到了1,281个,以后又增到了1,300多个,全厂年产收音机达到了五万台。二轻局总结了这个车间的经验,提出了在实行自负盈亏的同时,推广“两定一包加薪法”,即:定产量、定质量、包利润,超额奖励。工人对这个办法非常赞成。日用五金厂有个针头车间,是生产注射器针头的。原料靠国外进口,产品由商业部门包销,投产9年有8年亏损,直到搞起自负盈亏实行“两定一包加薪法”才扭亏为盈。
今年一至八月份全局集体企业盈利1,34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8.4%,超过计划25.9%。工人去年平均得奖金87元,今年预计可以得110—120元。工人增加的收入只占超额利润的10—15%,相当于利润总额的5%左右。正是“国家发大财、企业发中财、个人发小财”。有些人看到工人多得一点,就眼红。二轻局的负责人说:“千万不要忘了工人这5%,没有这5%,就没有国家和企业的95%。”
后勤人员的话
实行自负盈亏、扩大按劳分配范围以后,工人的劳动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个工厂、每个车间都有很生动的事例,后勤人员的反映是很有说服力的:
食堂的炊事员说:现在开饭时间好掌握了,不象过去12点开饭,11点就有“积极分子”来排队;
卫生所的医生说:现在病号少了,泡病号的更少了。哪象过去,吵着闹着和医生要假条;
托儿所的保育员说:现在当父母的按时接送孩子,哪象过去老把孩子往车间带。
感触最深的还是守卫工厂大门的那些老头。他们是负责保护公家财产的,过去不是少了原料、配件,就是丢了工具,天天纠缠不清。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随便拿公家的东西,大家管,保护公家财产的工作好做了。
本报记者 吴元富


第3版()
专栏:

辽宁工业部门提高竞争能力
今年试制一千多种新产品
辽宁省工业部门为提高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力试制新产品。今年以来,已先后试制成功了1,200多种新产品,四千多个新花色。试制成功新产品数量之多,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
辽宁今年试制成功的这些新产品中,80%以上是人民生活需要的轻纺日用工业品。其中包括日历手表、多用缝纫机、盒式录音机和磁带、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器、人造美丽绸、空心钢窗料等。此外,还有高温合金钢、低温合金钢、高强度不锈钢、超高精度车床、激光微焊机、大型电动圆型喷灌机、深冷泵等重工业产品。这些产品大都具有质量好、价格低、美观适用等优点。


第3版()
专栏:

怀化铁路分局重视安全运输
连续五百五十多天无大事故
到9月29日,广州铁路局怀化铁路分局已连续557天消灭了各类重大事故和大事故,从而成为目前我国长江以南各铁路分局中第一个实现500多天安全生产的分局。
怀化铁路分局目前管辖着湘黔铁路中段的419公里线路。这里依山傍水,桥梁隧道相连,地形复杂险要,气候变化无常,行车十分困难。在这样的条件下,怀化铁路分局能够做到连续550多天消灭各类重大事故和大事故是很不容易的。
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在于全分局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普遍重视安全,并有一整套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奖惩办法。从分局到各站、段,都有一名领导同志具体负责安全工作。他们建立了必要的制度,对各类事故预防在先,奖惩分明,及时兑现,毫不含糊。


第3版()
专栏:

基建工程兵某部不畏风寒
天山公路上建成防雪崩走廊
一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性防雪崩走廊,9月中旬在天山公路海拔3,500多米的冰山上建成。这样的工程,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这条长258.5米、高8.3米的走廊,象一条巨龙纵卧在哈希勒根冰大坂上,两辆解放牌汽车可以并排通过。
哈希勒根冰大坂是天山公路必经之地,常年冰封雪裹,雪崩频繁。基建工程兵某部不畏风雪严寒和高山反应,从去年4月动工,用先进方法浇注和养护混凝土,战胜上千次雪崩,提前建成了这一工程。
(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面向农村办货栈
——记成都土产果品信托服务部
“办货栈莫光图赚钱,心里要想着农民,努力搞好三类农副产品的组织、收购、推销,为农民增加收入。”四川省成都土产果品信托服务部成立10个月来,恪守这个信条,替农民办了不少好事。
疏通渠道 货畅其流
“红苕条粉、淀粉有了好销路了。”川东北的农民听见这个消息,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去年这里红苕丰收,当地农民吃不了又存不住,只好加工成红苕条粉和淀粉。但当地供销社不敢大量收购。
可是川西南的平原和大山区不产红苕,历年都要从两千里外的河南调进红苕条粉、淀粉,长途运输,质次价高。由于渠道不通,川东北的红苕条粉、淀粉卖不掉,川西南却买不到。
成都土产果品信托服务部一成立,就邀请川西各县和成都市郊有关部门一起研究,沟通产销情况。这一来销路大开,各产地供销社也敢放手收购了。从去年10月到今年上半年,这个信托服务部就代销了300万斤红苕条粉、淀粉。
积极推销 扶持生产
涪陵地区的武隆县,盛产酥麻。这是一种带香味的油料作物,原来由粮食部门经营,后来没人收购了。今年春节前,当地社员有16万斤酥麻,如果不解决好销售问题,势必减少农民收入,打击种植酥麻的积极性。适逢成都土产果品信托服务部有人在武隆调货,了解到这一情况,及时汇报。服务部的同志想:帮助基层供销社和社队推销积压产品,是供销社货栈的主要任务之一。酥麻产地有困难,不能袖手旁观。他们把16万斤酥麻全部买进,采取各种办法积极推销。春节时群众大量需要汤元心子,当时芝麻很缺,这个服务部以每斤6角5分的价格大量投放酥麻,代替芝麻,群众高兴得很。
他们还组织加工酥麻香油,销路也不错。产地供销社从中受到启发,也积极收购加工,保护了酥麻生产。
减少环节 热情服务
彭县、沐川生产的“二黄姜”,过去由基层供销社收购,经过县蔬菜土产公司调给销地,环节多,层层加价,每斤要卖2角4分,影响销售。成都土产果品信托服务部组织产地生产队和成都地区商业零售部门直接挂钩成交,生产队每斤可比过去多收入几分钱,而零售价却比牌价低了四分之一,比集市价格低一半多,很快就销出了十多万斤。
成都土产果品信托服务部正确处理搞“五代”(代购、代销、代储、代运、代加工)和自营商品的关系,重点搞“五代”。
代购代销由买卖双方协商,每成交一笔生意,只向一方收1%的手续费。去年10月到今年上半年,这个服务部销售总额750万元左右,手续费只收了7万来元。
黄文福


第3版()
专栏:

绿树掩映的合肥
“啊,合肥原来这样美!”来合肥旅游的外地客人常常发出这样的赞叹。
合肥,城市不大,论建筑物的现代化和商业的兴盛,都比不上国内许多大城市。可是,那一层绿树一层楼的景色,对外地来客却颇有吸引力。
合肥市的绿化工作,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是搞得比较好的。现在全市约有树木三百五十多万株,仅一条环城路,两旁就有各种树木10万株,形成一条长达8公里多的环城林带,林带最宽处达九十余米。
最近两年,合肥人民在美化城市方面,又有新的创造。利用街头空隙、河滨等地,建设独具一格的小游园、园林路和装饰性绿地,图案优美,布置精细,宛如镶嵌着颗颗宝石的织锦,为城市增添了景色。座落在东门淝河之滨、稻香楼宾馆之前和淮河路西首的三块小型园林绿地,佳木苍翠,芳草鲜美。园内,铺有平整舒坦的人行道,设有轻巧洁净的坐凳。稻香楼宾馆前主干道两侧600米长的园林路,有花坛、树木、草坪,还有假山、亭子和水上曲桥,俨然是一个美丽的花园。这种临街的小型园林绿地,全市共有十多处。
合肥市工厂、机关、学校、医院的绿化,这两年搞得也比较好,出现了不少先进典型。如合肥轻工机械厂、合肥手表厂、安徽拖拉机厂、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农学院、合肥一中,都被人们誉为公园式的工厂和学校。
最近合肥市人民政府制订的城市发展规划,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进一步搞好绿化工作。合肥人民将把合肥市这幅绿色画卷描绘得更加绚丽!
新华社记者 陈宝善


第3版()
专栏:

“人造草坪”是国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最新产品,属于机制地毯中的一种低档铺地材料。最近,这种新产品已由甘肃省轻工业研究所研制成功。人造草坪以聚丙烯膜裂纤维为原料,弹性恢复能力强,绒毛不倒伏,耐水耐晒,步履舒适。图为铺在楼台上的人造草坪。
新华社记者 张生贵摄


第3版()
专栏:记者来信

适当发展个体手工业 供应少数民族特需用品
最近,记者在青海省西宁市和湟中县了解民族特需用品生产情况时,听到一些同志建议:希望适当地发展个体手工业生产,作为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生产的补充,以满足少数民族对特需商品的需要。
目前,从市场看,民族特需用品的供应存在着两个问题:一个是品种少。据统计,解放初期,青海省商业部门经营一千二百多种民族特需用品,现在减少到五百多种,其中有些品种经常脱销,保证供应的只有二百五十多种。另一个问题是,一些产品供过于求,造成积压。例如,目前青海省安排生产的民族特需用品共29种,其中大量积压的就有8种。
有关部门的同志认为,很有必要适当发展一批个体手工业,作为国营和集体工厂的补充。因为个体手工业经营范围小,生产数量少,适合制作各种小宗、零星产品,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分散、灵活地组织生产。50年代初,仅湟中县城就有银匠、铜匠、铁匠、皮匠、靴匠、木匠和画匠等,其中银匠铺就有17家,62个工匠,能生产二十多个品种、各种规格的戒指、耳环等装饰品。这些个体手工业者经常深入牧区,串帐篷,服务上门,很受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以后,国家、集体陆续办起了一些专门生产民族特需用品的企业,生产大宗的高档的产品,这是必要的;但是,却忽视了民族特需用品中传统的个体手工业品。
去年以来,西宁市和湟中县一些原来生产民族特需用品的个体手工业者开始小量地恢复了生产。他们不需国家投资,也不要厂房,生产的产品能够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需要,又解决了一些就业问题,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当前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有关领导部门要正确对待个体手工业,使个体手工业者能发挥他们的技艺;其次,应在原料供应上给以扶持,也可以由商业部门组织个体手工业加工订货。新华社通讯员 王汝勤新华社记者 当 周


第3版()
专栏:市场随笔

五更汤元三更面杨家齐
四川有句俗语:“五更汤元三更面”。这是描绘四川城乡市场上极为普遍的小食,形象地概括了小店小贩起早贪黑、便利群众的好卖风。
这样便民利众的好卖风,可惜在一些口岸好、设备好的大店大铺没有能做到。他们“五更才生火,三更早收堂”,早点不早,晚点不晚。近两年来,四川在搞活市场中,城乡出现一批小商贩和集体所有制的小店小铺,他们拾大店大铺所遗,补大店大铺所缺,发挥经营灵活、方便群众的特长,“五更汤元三更面”又在许多市场上出现了。如今,在成都、重庆、乐山这样的大中城市,人们看完晚场影剧回家的路上,可以方便地在小店和摊担吃上可口的担担面、白斩鸡、酸辣豆花和喝上二两大曲酒;凌晨赶车乘船,途中也可以吃到一碗甜滋滋的汤元或者?糟蛋了。
“五更汤元三更面”的卖风值得称赞,值得推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