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穷队办农机 增产又增收
——晋东南屯留县王公庄大队的调查
秋初,我们访问了晋东南屯留县的王公庄大队,这个大队以办农业机械投资省、效益大而引人注目。
穷队办机械化的由来
王公庄原是个穷队,1978年没发展农业机械的时候,社员人均分配只有66元。晋东南地区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穷队作为搞农机化的试点呢?因为晋东南盆地北半部的沁县、屯留、襄垣、长子等几个县的平川地带,土地相连,地多人少,增产潜力很大,有条件建设一个约有250万亩耕地规模的商品粮基地,如果把机械和科学种田搞上去,粮食产量将会有很大增长。问题是这里穷队较多,需要摸索穷队办机械的经验。
王公庄有近6,000亩地,1,501口人,早先是个荒草滩,开荒后地多种不好,产量低,人们吃粮困难,更谈不上搞多种经营,所以常年受穷,迫切要求实现机械作业。穷队买农机需要银行贷款。王公庄土地资源多,搞好了可以做到当年贷款当年受益,尽快偿还贷款。为此必须抓好降低农机投资和实现当年农业增产两个环节。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他们这一设想基本上实现了。去年机械作业面积近2,000亩,今年扩大到4,000亩,原来这个队只有一台30马力拖拉机,这两年新增拖拉机6台和一些配套机具,投资14万元,平均每亩约30多元,基本实现了玉米、谷子等主产作物由机械耕作。去年这个大队增产粮食近90万斤,当年上交商品粮120万斤,社员口粮从多年的400斤提高到560斤。今年预计粮食产量又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节省农机投资关键在农艺改革
王公庄怎样达到农机投资少而经济效果好的呢?
这同当地自然条件较好有关。但节约农机投资,关键在于农艺改革。据工作组负责人说,一般办农机,多半是费在为复杂的田间耕作配套上,那种搞法花钱多,效果差,农民不欢迎。他们决定打破常规,尽量采用现代化农艺,使传统的耕作程序尽量简化。一是采用少耕法,每年秋季深翻一次地,到转年春季再浅耕或深耙一遍就播种。二是采用精量播种法,机播前一次施足底肥,不再追肥;使用化学除草剂灭草,一般不搞田间管理,把种庄稼简化为一种一收。这样一来,除几台动力机械外,只需配备少量的播种、筑埂、旋耕和收获机具就够用了,从而节省了农机投资。
走向富裕的良好开端
农民最怕使用机械增产不增收,搞成高产穷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王公庄大队广开门路,增加收入。去年人均分配已经从1978年的66元,增长到99元,提高50%;今年光是新建砖窑就能增加收入3万元,预计社员收入将比去年增加。
为寻求更好的经济效益,他们一手抓增产,一手抓节约。机械作业程序的简化,使生产费用大大减少。如何节约支出呢?主要是在省工上做文章。他们计算过每省一个工去搞工副业,等于每天节省一元左右的成本。机械作业比过去人工种植省工一半左右,这就大大节省了生产费用。王公庄粮食产量增加一倍多,因而斤粮成本也就相应地降下来。去年这个队机械作业的斤粮成本是3分8厘,比人工耕作时的斤粮成本4分8厘,减少一分钱。一分钱虽少,但是按目前全队年产粮食300多万斤计算起来,却是个大数目,仅此一项,就节约3万多元。
现在王公庄大队正继续努力发展工副业。这个大队已安排到砖窑、粉坊、修理农机、建筑队、林业队的劳力150人,计划再陆续安排150人到200人扩大林业队,发展种桑养蚕和其它副业,使工副业劳力逐步达到总劳力的60%以上。
典型示范 威力无穷
王公庄办机械花钱少见效快的经验很快在晋东南地区传播开。
在屯留县,并没有大张旗鼓组织参观活动,一些大队的干部、社员,听说王公庄办机械很节省,而且收入增长那么快,很感兴趣,纷纷来学习。他们说:要照这样办机械,谁也干得来。一些社队筹款买农机。王公庄所在的李高公社先后买进6台拖拉机,还有两个队已经备齐了款,准备再添购两台。据晋东南地区农机公司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区农机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减少40%多,但在屯留县,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约5%。
王公庄这个试点初步成功,为进一步建设晋东南商品粮基地闯出一条路子。他们准备下一步在择优的原则下抓住重点,集中各方面力量提高那里的机械作业水平,搞一个队成一个队,逐步发展扩大。本报通讯员 郑大敏 本报记者 王祖光 王熙珣


第2版()
专栏:图片新闻

大理白族举行传统渔潭会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年举行一次渔潭会。今年参加渔潭会人数之多,各种生产、生活用品之丰富,成交金额之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新华社记者 李玉龙摄(附图片)
渔潭会大牲畜市场一角。
白族妇女在选购她们喜爱的镶花边围腰。


第2版()
专栏:甘肃通讯

刘尔能刻苦学治水
1978年麦收时节,甘肃省武威县杂木河的一条干渠通水了。50岁的县委副书记刘尔能,夹在青年、娃娃们中间,跟着水头兴奋地跑着,一口气跑了五里多路。
社员们指着他的背影说:“刘老汉在这条渠上辛苦了大半年,他这会子比娶儿媳妇还高兴。”
刘尔能在农村工作30年,跟水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在担任武威地区水利局局长期间,他带着水利技术人员跑遍了武威地区所有河流,测绘出了五千分之一的武威地区水域规划图。他指挥了武威县三座中型水库的新建和改建工程,修了八百多公里的干、支渠道,建设了11座总装机容量为4,770瓩的水电站。多年的实践,使他成了一名优秀的水利工程施工指挥员。他不仅能从图纸上准确理解工程设计意图,还能对不合理的部分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在水利施工中,他运用运筹学的原理,精心选择料场,设计运输路线,组织各种原材料的供应,创造出了一整套经济、合理的调度程序。因为他是内行,又能干,组织上总是把艰巨的水利工程任务交给他指挥,只要他上阵了,完不成任务的情况几乎是没有的。
1974年春节过后不久,县委把修建杂木河二干渠的任务交给了刘尔能。为了保证这条灌溉着七万六千多亩小麦的渠道能在5月1日前通水,工程一开始,他就把行李搬到了工棚里。每天他披着一件破皮袄,从早到晚沿着这条25华里长的渠道跑。渠道修的不够标准,他和民工一起返工;工程进度上不去,他就和大家一起快马加鞭地向前赶。后勤工作跟不上,他抓后勤;材料跟不上他抓材料。民工的口粮、单位之间的纠纷等具体问题,他都要过问。在这条渠上,他跑破了两双胶鞋,双脚溃烂的伤口渗着浓血,走路只好拄上一根废锨把,一拐一拐的。当这条渠在4月25日提前竣工通水的时候,他拄的那根废锨把半截子都秃了。
刘尔能的身体并不好,在长期的施工生活中,他得了胃病,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二,别人劝他注意身体,他说,“我现在的精力,还能为党和人民干一阵子。”有时他因劳累过度昏倒了,大家就把他拉到工棚里,让大夫给他输上一些液,稍微好一些,拔下针头他又下床干起来。
经过刘尔能和全县人民共同努力,如今,武威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祁连山的雪水和地下水基本上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到农田。全县152万亩耕地,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32万亩,保灌面积97万亩。去年,尽管受到了低温、干旱灾害,由于水利工程发挥了作用,全县粮食平均亩产仍达487斤。今年,武威夏粮夺得了丰收。当人们看到那一条条沿着水渠的林带,掀开装得满满的面柜时,都情不自禁地说:“多亏老刘领着我们治水呀!”
新华社记者
孟宪俊 曹永安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黑龙江向全国提供六千多只种貂
紫貂基地——黑龙江省海林县横道河子野牲饲养场,今年头九个月已向全国各地提供了六千六百多只种貂。这个饲养场用科学方法养貂,今年春天繁殖了一万八千四百只仔貂,只只个大体壮。有一半适宜做种貂。今年,这个饲养场向本省及北京、江苏、广东、河北、河南、吉林、辽宁等省市提供的种貂数量,已经创造了建场24年来的最高纪录。


第2版()
专栏:

伊川县农村捕鼠喂貂本小利大
养貂单靠买肉来喂,成本很高。近年来,河南省伊川县农村闯出一条捕鼠喂貂的路子,收到了除害兴利,本小利大的效果。
貂原产我国东北。伊川县去年引进貂后,发展很快,社队集体和社员个人去年养了五百多只貂。今年,这些貂又繁殖成活仔貂1,032只。因为单靠买肉喂貂开支大,群众就设法捕鼠喂貂。每只貂一天吃一两只老鼠。白沙公社社员康火旦把八件捕鼠工具分放在左邻右舍,天天早上去收鼠喂貂,基本上不用买肉。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短评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机械
山西省屯留县王公庄大队办农业机械取得了显著成效,它证明在地多人少、农业增产潜力大的穷队,同样可以发展机械化。
王公庄大队办农机有两个特点:第一,这里地多人少,农业增产潜力很大,对农机化要求很迫切,一旦把机械搞上去,在较短期间粮食产量就大幅度增长。第二,农业机械与农艺、科研密切配合,采用新的耕作方法改革农艺,使田间管理过程大大简化,农机投资大大节省,腾出劳力搞多种经营,可实现大幅度增产增收。这个大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当年投资当年受益,当年偿还银行大部分贷款,为加快发展农业开辟出路子。
搞农业机械化,同样要贯彻择优的原则。就是说,要选择最能发挥农业机械优势的地方入手。前几年,我国有些地方农业机械化进展不快,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些地方不具备这个优势。例如,有的地方地少人多,工副业不发达,劳动力多余,对机械没有迫切要求,机械化就难搞起来。也有些地方农业增产潜力不大,或工副业一时搞不上去,不能安排好节余劳力,因而花了大量资金搞机械化,不能得到显著的经济利益。这样的机械化,群众也是不欢迎的。
多年的教训告诉我们,要搞好农业机械化,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既能发挥机械作业的优势;又能很快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实现增产增收,迅速收回购买机械的投资。具备这样的条件,即使是在穷队办农业机械也能获得成功,王公庄大队就是一例。


第2版()
专栏:

农业部举办农产品成本核算试点干部训练班
建立一支经济核算专业队伍,有利于实现增产增收
本报讯 农业部最近在河北省举办了第二次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农产品成本核算试点干部训练班。全国226个试点单位的专业干部交流经验,提出问题,由有关院校的教师进行系统的讲解,为进一步搞好农产品成本核算试点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农产品成本核算试点工作是在去年种麦前开始的。绝大多数试点单位,通过成本核算或物资费用成本核算,提高了社队科学管理水平;促进了作物布局和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调整,初步建立了一支实行经济核算的专业队伍,有利于实现增产、增收和节支。试点单位一般增产幅度大;同样受灾,点上减产少。据全国145个试点单位统计,上半年总收入增加4.4%,总开支增加0.6%,费用水平则下降2%,净收入增加8.8%。
训练班要求各地试点干部下决心认真把现有的试点办好,提供比较完整的农产品成本资料,总结出一套比较科学的核算办法,力争办一个成一个。


第2版()
专栏:

牛山林场营造混交林
抑制虫害发生 促进林木丰产
据新华社济南电 山东省肥城县牛山林场,坚持营造混交林,有效地抑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促进林木丰产。牛山林场现有林木一万五千亩,其中一万二千亩是栽有刺槐、松类、侧柏、麻栎、杨树的混交林。混交林和纯种林相比,病虫害少,林木生长快。据测定黑松与侧柏混交林中的黑松,比同时栽的纯林黑松平均高出百分之七,胸径平均大出百分之十七;混交林中的侧柏,比纯林侧柏平均高出百分之二十一,胸径平均大出百分之四十八。
牛山林场营造混交林能够抑制病虫害发生发展、促进林木速生丰产,是因为这样创造了一个合理的生态环境,使生物之间既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以松柏混交林为例,松、柏每亩二百——二百五十株混交,下种黄荆、胡枝子、绣线菊等灌木和白草、卷柏等草本植物;地被物三、四厘米,形成乔木、灌木、草本及地被物等四个层次。腐植质厚,每亩蚯蚓约有八千至一万条。对这些林子适当给以抚育管理就能依靠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树木旺盛生长、繁衍后代。松树树冠开阔,柏树树冠紧密,有利于充分利用阳光。灌木枝叶落地腐烂,供给各种植物养分。下层的杂草覆被土壤,防止径流,保土蓄水,滋润大树。植物繁盛,滋生和招引球果螟、柏毛虫、螳螂、草青蛉、寄生蜂、白僵菌、灰喜鹊等多种昆虫、菌类和鸟类,形成了生物之间相对固定的食物链关系,使林内基本上保持了有病虫不成灾的水平。


第2版()
专栏:

把粮食晒好保管好
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近年来气候的反常变化,四川省武胜县沿口公社一些生产队晒藏粮食的设备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一些在60年代初期修建的晒场、保管室布局分散,面积狭小,质量很差。有的晒场大坑小洼,变成积水之所;有的公房百孔千疮,成为“鼠雀之家”。前些年,全社每年因此损失的粮食上万斤。
今年年初,公社党委负责同志到生产队同干部、社员一起规划、设计,落实粮食晒藏修建项目,帮助解决材料、资金、技术等具体问题,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各生产队普遍把旧公房、烂晒场维修了一番。现在全公社124个生产队有水泥、石板晒场150处,有砖木、石木结构保管室142座,晒藏粮食设备总面积9万平方米。全公社的保管室,除4个是草房外,其余都是砖木、石木结构的,各生产队都由专人负责,加强晒场、保管室的养护和管理。今年,这个公社水稻大增产,碰到的天气比哪一年都糟,但由于有较宽较好的晒场和保管室,基本未发生粮食霉烂现象。
武胜县 陈昌文 黄忠兴


第2版()
专栏:

粮管所帮助生产队建晒场
湖北省竹山县太平公社由于晒粮缺场地,每年霉烂和浪费的粮食达30万斤左右。
今年征购刚结束,公社粮管所抽调了3名干部协助各生产队筹建晒场。现在,这个公社已有5个生产队建好了晒场,面积达950平方米;估计全社40个生产队今年将要建设6,000平方米的晒场。 段生


第2版()
专栏:服务台

这些厂有烘干机
自从本报9月20日刊登了《农村迫切需要烘干机》的读者来信以后,已收到各地有关工厂十几封来信,说他们那里正在生产或可以生产烘干机,要求报社帮助“搭桥”。现将这些厂名开列如下,请需要者直接与他们联系。
这些厂是:辽宁鞍山市拖拉机厂、沈阳市医疗器械三厂、天津电炉厂、河南开封电炉厂、江西省拖拉机工业公司、贵州省毕节县农机公司和轻机厂、湖北广济县农机局、四川省雅安县农机厂和茂汶县农机厂、山东莱阳冶房修配厂和长虹机械厂、成都市龙泉农机厂。
 编者


第2版()
专栏:

把生产的路子搞宽搞活
——监利县荆红大队由穷变富的调查
原来比较贫困的监利县白螺公社荆红大队,现在成为湖北省富队中的佼佼者了。1979年全大队人均分配达到305元,人均口粮800斤,全大队共拥有固定资产221万元。
荆红大队是靠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优势富裕起来的。然而,真正认识自己的优势,并把它发挥出来,却并不容易。
荆红大队是由长江泥沙淤积起的一片洲滩,土地面积很广,大体上旱地占三分之二,水田占三分之一。一直是水田种稻谷,绝大部分旱地种一季高粱,单产只二百多斤。因而集体和社员收入都比较低。1970年大队党支部发动群众总结合作化以来生产发展不快,收入增长缓慢的经验教训,大家认为唯一的途径是发挥自己的长处,改变单一抓粮食的作法,把生产的路子搞宽、搞活。他们的长处是旱地多,增产增收的潜力很大。但是,旱地用来种高粱,产量低、收入少,很不合算。如果改种棉花、芝麻,收入就会成倍增长。大队党支部采纳了大家的意见,可是,在“四人帮”极左路线肆虐的当时,只能小改小革,全大队棉花、芝麻种植面积只分别由1970年的五百多亩、几十亩,逐步扩大到1,000亩、300亩,经济效果很显著。到1976年全大队人均分配达到了154元,比1970年增加61元。
党的三中全会给了社队自主权,他们大胆地改变单一搞粮食的状况,逐步形成了这样一种新的作物布局:3,500多亩旱地,有1,300亩种棉花,1,400多亩种芝麻,其余的种黄豆和黄麻;1,200多亩水田,全部改种双季稻。1979年粮、棉、油在农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同1970年相比,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粮食收入由64.2%降到28%;棉花收入由17.4%上升到37.3%;油料收入由0.87%上升到30%。过去种一亩高粱,亩产值27元左右。去年皮棉亩产值为243元,比高粱高9倍。芝麻亩产值148元,比高粱高4至5倍。去年全大队棉花、油料总收入共达56.9万多元,比1970年增长7.8倍。
粮食产量的绝对数也是逐年上升的。1979年的粮食总产量比1970年净增109万斤,平均每年增产接近一成,年年都超额完成国家的粮食征购任务,社员用粮水平也不断提高。他们的粮食产量所以能够上升,主要是在提高单产上下工夫,实行精耕细作,提高科学种田的水平。增加优质肥料,棉、油作物每年约为粮田提供二十多万斤饼肥,对养地、增产起了很大作用。
荆红大队发挥优势,实行粮、棉、油并举,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劳力不足。旱地改种棉花、芝麻等经济作物以后,每亩用工量分别增加了1倍到10倍。水田改种双季稻,用工量也增加1倍。解决劳力不足矛盾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农业机械。荆红大队调整农作物布局与实行农业机械结合进行。八、九年来,逐年积累资金,逐年添置各种机械。现在农田排灌、麦子脱粒、农产品加工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运输工作量的80%已由机械代替;机耕面积达到60%。这些机械代替人工约38万多个,比全大队现有劳力要多1倍多。发展农业机械,荆红大队注意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根据本队的实际需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这里易旱易涝,每年排灌用工量占农业总用工量一半。他们就集中力量先发展排灌机械。凡是生产中暂时不需要的机械,即使有人主动送上门来,他们也婉言谢绝。劳动力充裕了,荆红大队由单一的种植业逐步走上农工副综合发展的道路。现在已办起了航运、农副产品加工、建筑材料以及渔、林、牧等17个企业,从业人员占劳力总数的36%。去年工副业收入达33万元,比1970年增加3.2倍。
本报记者 郭万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