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行家当场长 后进变先进
建瓯县良种场领导人员具有农业专门知识,种田讲科学,生产形势好
据新华社福州10月16日电 福建省建瓯县良种场选拔了3名农校、农业中学毕业生当场长、副场长以后,使全场科学种田水平提高,“老后进”成了全国先进单位。
建瓯县良种场1972年以前,由于没有内行当领导,种田不讲科学,年年亏损。1973年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来,先后选拔了3名具有农业专门知识的年青人当场长,就是目前主持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副场长、技术员陈琦南,党委委员、副场长叶楷婢和党委委员、副场长、技术员杨家满。他们充分运用学得的农业知识,带头搞农业科研和科学种田。陈琦南搞水稻良种的繁育和水稻栽培,叶楷婢搞林牧渔多种经营的良种繁育和科学种养,杨家满搞农业机械,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最近7年这个场年年盈利,去年受到国务院嘉奖,今年的生产形势更是喜人。
地处闽北山区的建瓯县,气温较低,每年晚稻都要受到秋寒的严重危害,经常有一、二万亩减产或绝收。陈琦南带领三结合小组采用“单株选”的方法,将十多种优良水稻品种在试验田里进行单株繁殖对比试验,最后从变异单株中选育出“691—8号”新品种。它比其他良种穗大、颗粒饱满,抗病力强,抗倒伏,尤其是后期成熟快,能避过秋寒,高产稳产。去年他们栽插80亩,平均一季亩产一千一百多斤。近几年来为社队提供这种良种三十多万斤。大面积栽插这个品种,一般一季亩产都在900斤以上,受到社队的欢迎。这个山区县,雨水多的年景一般都不增产,旱年反而大增产。什么原因?陈琦南深入调查研究,细心观察,发现这里大多是烂泥田。这种田如果长期灌深水,土壤不通气,氧气太少,稻苗生长差,时常发生坐苗,甚至烂根。于是,他首先在场里进行烤田对比试验,他在两年两次对比试验中看到,烤田具有显著增产效果,因为这种烂泥田,实行科学烤田,利于土壤松散、透气,稻苗根系发达,生长旺盛,可以避免坐苗、烂根。近几年来,县委每年都要来良种场召开现场会,大力推广他科学烤田的经验。他任副场长以来,先后创造出适合当地条件的“单株选”提纯复壮法、繁育水稻新品种、科学用水、施肥、烤田、防“三寒”、三熟三高产等十项科研和科学种田新成果,被县、地区、省推广。
为了育出品质优良、高产稳产的柑桔苗,副场长叶楷婢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柑桔嫁接技术。每年春天嫁接季节,他白天在柑桔园里帮老师傅绑扎接穗,晚上回到家中苦练嫁接技术。练劈接穗、劈砧木,力求每一刀都正好劈到形成层,以利于接头吻合。经过两年的刻苦钻研和练习,他终于纯熟地掌握了刀法和嫁接技术。近几年来,他用这种嫁接技术培育出适应当地栽培的芝良一号、芝良三号、芝良四号优良柑桔品种,每年向社队提供10万株苗,今年育出20万株,满足了全县一万一千多亩柑桔苗的需要。他还带出28名嫁接手。叶楷婢在培育柑桔苗的同时,还努力进行柑桔高产栽培。他从当地土壤、气候和柑桔品种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科学用肥,精心管理,1978年他栽培管理的46.8亩柑桔,平均亩产高达七千四百多斤,荣获中共福建省委、省革委会柑桔丰产科技成果奖。去年他带领专业组管理的17亩芦柑,平均亩产八千八百多斤。培育的46.8亩温州蜜柑,平均亩产10,256斤,其中16亩平均亩产1.3万斤,产量最高的2.3亩,平均亩产高达16,300斤。今年这些柑桔的长势同样喜人,丰收在望。
领导人员把自己掌握的专门知识和技术又教给群众。场里办起了职工业余夜校,几位副场长亲自给职工上课,讲授各种专门知识、技术。同时还常常在场里召开各种现场会,总结推广各种科研成果和科学种田的经验,也组织职工到科学种田的先进地区和单位参观学习。在领导人员的领导和带动下,全场职工搞科研和科学种田蔚然成风。各个专业队、专业组、专业场、专业工,全面实行科学育种,科学种稻,科学栽桔,科学养鱼、养猪、养奶牛,生产迅速发展,职工生活显著改善。去年每个职工的平均收入由7年前的312元增加到717元。


第3版()
专栏:工作研究

把造林的防护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王作柱 高彦斌
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分,改造气候,促进生态平衡,保障农牧业生产。这些叫做林业的防护效益。同时,树林还向人们提供大量的木材和许许多多的工业原料、燃料、油料、肥料,等等。这些叫做林业的经济效益。长期以来,由于从上到下只讲林业的防护效益,不强调经济效益,使植树造林进展缓慢,延误了林业的建设速度。
山西省雁北地区是我国植树造林比较好的一个地区。解放以来,森林覆盖率由0.8%提高到13.8%。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造林成绩较为突出的地区,在过去的造林工作中同样存在着一个严重的教训,即在指导思想上没有把林业的防护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只讲防护效益,不重视经济效益。有的地方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强调了经济效益就要影响防护作用。不讲经济效益,植树造林就缺乏内在的动力,只好借助于行政命令。每年春季,各级党委层层召开电话会议,派出大批干部进行督战,大搞人海战术。但是,由于没有把造林同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联系起来,群众热情不高,多数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思想,至于树的死活,则很少关心。管理粗放甚至栽而不管的现象到处存在。少数地方还以“哄”、“骗”的办法对付上面的强迫命令。因此,尽管每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收效不大,经济效果很差。突出表现为“三低”、“一单”:一是成活率低。据统计,过去一般社队植树的成活率只有60%左右,不少地方年年植树不见树;二是保存率低。解放以来,全区造林面积累计为779万亩,而保存下来的只有目前的400万亩左右,保存率为52%;三是木材蓄积量低。据1974年调查,雁北平川区120万亩杨树亩均蓄积量只有0.3立方。右玉县国营林场30万亩20年生的杨树中,达到椽材以上的只占1.2%。全区相当一部分丘陵和山区的杨树成了
“小老头”。“一单”是树种单一,全区形成“杨树当家”的单一树种结构,影响了经济收入。
实践证明,凡是重视林业经济效益的单位,植树造林的速度就快,成活率就高。天镇县东沙河大队从1973年开始,接受了群众关于“要想富,多植树”的合理建议,全大队选优种、育壮苗、勤管理,六、七年时间,就基本上实现了绿化,覆盖率达到31.7%。树林不仅保护了农作物,而且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据统计,全大队四旁树的成材部分(椽材以上),目前积累价值已达150万元,人均670多元。由于看到了植树致富的远景,今年他们又开始试验地塄植树,成椽就伐,伐了再栽,四五年一茬,既不怎么歇庄稼,又增加经济收入。今春全大队地塄植树4万株,5年后仅此一项收入可达10万元,每人增加收入40元。
有的人认为当前主要矛盾是林木太少,因此首要问题是先把树栽起来,如果强调经济效益,就会影响造林速度。这只看到问题的一面。30年来,我们在林业建设上的一个突出教训,就在于脱离开群众的切身利益去号召他们植树造林,甚至搞强迫命令。造林必须依靠群众的积极性,但这种积极性靠行政命令和一般号召是调动不起来的;只有靠党的政策,按经济规律办事,把林业生产与群众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起来,才能极大地焕发起广大群众的造林热情。
为了调动群众的造林积极性,必须全面宣传造林的意义和作用。过去由于没有指明造林对集体和个人的经济作用,使一些人产生了“远水不解近渴”的错误思想。实际上,造林既是为“后辈造福”,也是为“当代造福”,而且首先还是为“当代造福”。只要我们在充分发挥造林的防护效益的同时,也认真注意造林的经济效益,在什么地方植树,栽什么树,如何管理和采伐,都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争取最大的经济效果,林业的发展速度就会要快得多。


第3版()
专栏:在地方报纸上

照顾经济利益 发挥技术专长
永宁县政权五队木工为发展集体经济作贡献
本报讯 据《宁夏日报》10月14日报道: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通桥公社政权五队注意照顾“五匠”的经济利益,发挥他们的技术专长,鼓励他们为发展集体经济作贡献。
今年政权五队同县玻璃厂签订制作包装木箱的合同,把在大队农具厂干活的两名木工调回来承包制作包装木箱的任务。生产队规定每个木工每月制作100个木箱,记350分工,每制作一个木箱还给补助费2角,超过定额的部分按纯利润提取30%奖给木工。两名木工在4个月里就制作木箱一千六百多个,队上纯收入5,274元,木工每人收入405元。队上另外两名外出干活的木工,全年每人实际收入五、六百元,于是也要求回队参加集体副业生产。今年上半年,4名木工为队上提供了纯利润8,000元,同时还为队上制作7辆小胶车厢,修理各种农具七十多件。
为此,《宁夏日报》发表评论说:
农村中的“五匠”,具有各种技术专长,是办好社队企业,发展农村工副业生产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五匠”的技术专长,可以更广泛地开展工副业生产,活跃农村经济,增加集体和社员收入。
过去,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有些地方错误地把“五匠”看作是“资本主义势力”,对他们进行种种限制,挫伤了“五匠”人员的积极性。要搞工副业生产,就需要技术力量,“五匠”正是农村中的技术人材。通桥公社政权五队正确对待“五匠”,尊重他们的劳动,照顾他们的经济利益,不但调动了在队干活的“五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长,为集体作出贡献,而且还吸引了在外的“五匠”回队干活。这样,集体和社员收入增加了,“五匠”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举三得。那种怕“五匠”收入多,不让“五匠”发挥技术特长的做法是错误的,对集体和社员都不利。


第3版()
专栏:农村新貌

房顶上的变化
金秋十月,凡是到河北省青县上伍大队来的人,都被这里社员房顶上晾晒的花生和葵花籽所吸引。这个380户、1,700多人的村子,今年集体、个人种植花生、葵花1,100亩,共收获油料276,500斤,平均每人160多斤。
建国以来,上伍大队社员房顶上有过三次大变化:
1949年至1957年,房顶上晾晒的全是小枣,那时村里有3万多棵枣树,年产枣几十万斤。
1958年,由于搞瞎指挥,在枣园里种水稻,盲目引灌咸水,结果稻子未收,枣树淹死,地也碱化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路线盛行,又强制扩种山芋,秋季,社员房顶上的小枣变成了山芋干。山芋干稍微管理不好,就发霉变味,又苦又涩,十分难咽。
“四人帮”倒台后,社员种地有了自主权。上伍大队从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出发,实行三三田种植(即三分之一的稳产高产粮田,三分之一的油料田,三分之一的果园田),千方百计让地里生金长钱。今年,社员房顶上的山芋干不见了,代替它的是香喷喷的花生和葵花籽。加上苹果、鸭梨、葡萄、甜杏、柿子等收入,社员们有粮又有钱,生活可富足了。 韩忠清


第3版()
专栏:农村新貌

窑洞贮存苹果鲜
山西省曲沃县城关公社马庄大队有果园640亩,挂果树6,600多棵,平均年产鲜果180多万斤。往年由于不能及时外调,总要烂掉不少。1977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开始动工兴建地下贮存库。经过一冬春,建成了可贮存50万斤苹果的地下子母库。这个库主洞长140米,高2米,宽1.5米,洞顶离地面8米,洞内有74个子窑,每个子窑高2米,宽1.7米,长4米。1978年,他们又派人参加省苹果贮藏训练班,掌握了充氮、测气、调气等操作技术,并购回一台制氮机。去年是“小年”,他们只贮存了5万斤,到春节时,苹果依然果型丰满,鲜嫩如初,上市销售,供不应求。按春节前后批发价格出售,增加收入4,360多元。
今年是“大年”,马庄大队苹果又获丰收,总产量可达250万斤,比历史最高年增加两成。他们在抓紧市场销售的同时,及早动手对窑洞进行检修、消毒,计划今年贮存30万斤,现已贮入9万多斤。
王根来 张之谦


第3版()
专栏:农村新貌

高山塘里鱼儿跃
当你沿着绵延曲折的山径小道,来到重峦迭嶂的江西省奉新县罗坊公社北岭大队,举目四望,只见社员家的屋前房后,都有一座座或圆、或扁、或椭圆形的小池塘,并有竹制的自来水管道,把一股股清甜的山泉,引进塘里,逗得又肥又壮的鱼群戏水跳跃,煞是好看。
自古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什么在这高山岭上,却养起水生动物来了呢?
北岭大队山高路陡,社员们长年吃不上鲜鱼。今年春天,县、社干部来这个队,听到社员们反映吃鱼难,便鼓励社员利用小块小块的山坑小塘,引进山泉养鱼。就这样,全大队有四十七户社员在屋前房后开了山塘,引进山泉,养上了鱼,最多的一户养了九十多尾。社员们利用早晚工余时间,调水量,刈青草,放饲料,没耽误集体生产,鱼儿养得又肥又壮。如今,家家池塘里的鲜鱼都有一、二斤重,大的五、六斤重。每当婚庆喜事,或来了亲戚朋友,家家桌上都有鲜鱼。
江西省奉新县 宗德生


第3版()
专栏:

花为“媒”
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公社五路居三队地靠城区。他们根据城市生活的需要,从今年初开始,抽出十几名劳力种起了鲜花。
在本区小亮马桥兴建的华旅宾馆是一个以接待国外旅游者为主的大型宾馆,室内需要装饰各种鲜花。于是,由花为“媒”,宾馆与五路居三队签定了合同:华旅宾馆拿出21,000元作为生产基金,帮助五路居三队扩建温室和购买花本,并派出技师和园丁到花圃协助工作。现在三队养的鲜花已由三十多种增加到一百多种。除满足旅馆用花外,其余的由自己办的鲜花门市部出售,生产队和宾馆按七、三分利。这一联营,旅馆用花有了保证,生产队产花有了销路,真是两全其美。
北京市朝阳区 刘全旺


第3版()
专栏:

当“官”敢为民谋富
——记墨玉县光明公社党委书记张士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墨玉县光明公社党委书记张士杰,诚心实意为少数民族服务,想方设法使社员尽快富裕起来的事迹,十分令人感动。
1976年底,张士杰来到光明公社任职。他到六管区三大队调查研究,了解到一些维吾尔族社员寒冬腊月缺柴烧、缺衣穿,便立即返回公社,发动公社机关和各大队的干部迅速帮助一些没有柴烧的困难户打柴,他又亲自动手给16户社员家砌了火墙,帮助社员度过严寒。
为了解决吃粮靠回销的问题,张士杰针对公社盐碱地多、地力差、复播玉米产量低等情况,和干部群众一起推广了小麦、玉米宽窄行间播法,腾出一些地来种绿肥,并注意平整土地、挖沟排碱等。1977年和1978年光明公社粮食连年增产,社员有了足够的口粮,两年还向国家上交粮食400万斤。
张士杰想,建立生产责任制,贯彻按劳分配政策,多么适应农村呵!他同其他干部一起,先后到122个生产队调查研究,干部群众都说只有不吃大锅饭,生产才能搞好。这一年全公社90%的生产队建立了“五定一奖”责任制。
为了避免作业组内吃大锅饭的现象,他们在作业组内部实行责任到人、以产计工的办法。今年初,全公社大多数作业组都建立了这种计酬方法。给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也划分了适当数量的责任田。今年全公社小麦产量比去年又增加91万斤,提高27%,包给社员种的油料比去年增产一倍。
“要想富,多种葡萄多养畜”。张士杰和大队干部研究后,把集体羊群中的16只母羊交给社里最穷的社员饲养,又亲手帮助23户社员栽下了葡萄。到去年底,全公社91%的社员家有了家禽家畜,97%的社员家种了葡萄,社员家庭副业总收入达到115万元,每户平均收入168元。今年1至7月,全社社员家庭副业总收入160万元,超过去年全年的收入。
新华社通讯员 吕德生 殷照明
(本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

全面规划 分类指导 趋利避害
盐池县草原植被得到恢复
本报讯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县,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的地段,草场辽阔,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但是,由于县委领导过去片面强调抓粮食,长期实行自由放牧和轮荒种植,使得草原植被和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从1962年到1976年,土地沙化面积平均每年以17万亩的速度不断扩大,天然草原的产草量下降41%。
去年,这个县被列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的基点县之一。县委开始重视对自然规律的研究,注意听取科技人员的意见。他们把全县科技人员组织起来,成立科学技术组,作为县委指导农牧业生产的“参谋”。县委根据科技人员的建议,从本县的土地、水源、气候、生物资源等特点出发,确定了
“以牧为主”的生产方针,并且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把全县划为三类不同的地区,进行全面规划,分类指导。
“以牧为主”的生产方针,使盐池县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好转。全县先后围建和封育草场近100万亩,造林28万亩,初步建成草、灌、乔(木)结合的林网条田9万多亩,使草原产草量成倍增加,植被覆盖度已由过去的40%恢复到60%以上,土地沙化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


第3版()
专栏:

少刨了“坡坡” 多吃了“窝窝”
米脂县退耕还林还牧少种高产多收
本报讯 陕西省米脂县土地瘠薄、十年九旱,当地流传着“多刨一个‘坡坡’,多吃一个‘窝窝’”的说法,历来广种薄收。这种粗放的耕作方法,不仅使米脂县的群众没有多吃到“窝窝”(自1953年至1972年,全县共吃返销粮八千多万斤),而且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
1972年,全县遇旱减产,唯独高西沟大队灾年丰收。县委及时总结推广高西沟的经验,在狠抓农业基本建设的同时,退耕还林还牧,大力植树种草。几年来,全县人均“三田”(梯田、坝地、水浇地)达到1.7亩,其中有半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水浇地;林地面积比原来增加二倍多;草地面积扩大了30%。林草面积的增加,畜牧业的发展,使肥料增加。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变,虽然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从原来的五十二万多亩减少到四十七万多亩,但是产量却由3、4千万斤上升到1亿斤以上,基本上解决了全县群众的吃饭问题。当地群众说:“我们少刨了‘坡坡’,却多吃了‘窝窝’”。


第3版()
专栏:

在全国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产品展销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华侨农场生产的菠萝销售很快。
张宗平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