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月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西德出版新书《罗莎·卢》
一九七九年是德国著名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逝世六十周年,西德的贝尔茨出版社为了纪念她,出版了一本《罗莎·卢》的新书,作者是弗雷德里克·黑特曼。
《罗莎·卢》介绍了卢森堡的生平和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并附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照片。此书获得了一九七九年西德青年图书奖金。 (霞)


第7版()
专栏:

“火柴城”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用火。古代人们靠钻木取火,现代用火柴引火。火柴的发明,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方便。今天对大多数人来说,烧饭、取暖、抽烟都离不开火柴。
引火技术的飞跃发展要归功于近代化学工业。十九世纪初,世界上第一匣火柴问世。当时火柴的药头用白磷制成,有毒。一八四四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帕施教授,制成了用硫作药头的火柴,并获得专利权。他还发明了一种危险较小、用红磷作的划火柴的磨擦面。一八五二年,在瑞典延彻平市,约汉·伦浓斯特伦姆进一步改进了当时的安全火柴,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露天火柴作坊。
在以后不断发展的几十年中,延彻平市的这家火柴厂制成了一批专门的机器,为大规模生产火柴创造了条件。一九一七年建立了瑞典全国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当时最大的火柴垄断寡头克里格垄断了全世界的火柴生产专利。以后瑞典全国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被瑞典最大的瓦伦堡财团吞并。
延彻平市位于瑞典南部。在市中心区有一座木结构的白色的两层楼建筑。一百多年前,就是在这座建筑物里诞生了轰动全球的新产品——瑞典安全火柴。现在这座建筑物,已经变成了一所“火柴历史博物馆”,延彻平市也因此以“火柴城”闻名于世。
(光祖)


第7版()
专栏:

未来的课题
科学怎样才能更好地造福于人类?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课题。
世界未来学会出版的刊物《未来学者》刊登了一份建议书,下面是它倡议人们今后应当致力的几项主要创造发明:
运用翻译器 发明一种轻便的计算单元,使说不同语言的人可以自由随便地交谈。
超级燃料 研制出一种廉价的、丰富的、不污染的能源。它可以代替石油和煤开动机器、热力工厂和汽车。
保险避孕法 发明一种真正保险、有效的避孕药或其他既价廉又方便使用、可为不同传统观念的社会能接受的避孕方法。
健康香烟 研制出一种既可使吸烟者享受其乐趣而又无害的、不上瘾的物质。
人工合成农业 发明一种直接从无机物中大量生产通常的营养性食品
(如牛排、牛奶和面包)的廉价方法。这种“食品合成法”可以结束传统农业不能确保收成的缺点,并使甚至是严格素食者也能尝到肉类的色香味。
星际旅行 发明一种能使人类在生存年限内跨越星际间的遥远距离的方法,使地球上的探险家能够及时回到地球来报告他的发现。
反污染发生器 利用这些装置释放有益物质以有效抵消环境中的工业污染。
(书训编译)


第7版()
专栏:世界之最

世界建筑工程之最
▲世界各国耗于建筑工程费用最多的是美国。仅一九七九年即达二千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从事建筑业的人员有一千三百万,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百分之十三。
▲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大的建筑物是西德杜塞尔多夫新博览会的展览大厅,这是一个网架结构的建筑空间,面积达十万零二千六百平方米。
▲世界最大的悬索结构建筑物是意大利米兰体育馆,它的圆形双曲抛物面鞍形屋顶,直径为一百四十米。
▲世界上最大的壳体结构建筑物是巴黎西郊的
“国立工业技术中心陈列大厅”。它是一个庞大的三角形壳体建筑,支承在三个支点上,每边跨度达二百零八米,高四十八米,面积达九万平方米,壳厚仅六厘米。
▲世界上楼房层数最多的建筑物是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一对“姐妹塔”,地上一百一十层、地下室七层,共计一百一十七层。总高四百一十三米。共容纳八百多个机关单位,有二百零八部电梯。
▲世界上最高的房屋为芝加哥西尔斯大厦,高四百四十二米,加上屋顶钢架天线塔共达五百四十八米,全部钢结构,耗钢七万六千吨,一九七四年建成。
▲世界上建筑在城市地下最大的商业区,是日本东京火车站附近闹市区地下的“八重洲地下街”。它有百货公司、食品商场、各式饭馆等二百五十多家。地下街首层顶面距城市地面五米,第二层为可容二百五十辆汽车的停车场。底层是供电和通风用的机械设备室。
▲世界上最长的桥梁是美国横跨路易斯安那州内庞特卡特兰湖的长堤大桥,全长共有三十八公里零六百米,桥面可供双车并驶。
▲世界上建筑房屋最快的例子,是一九七九年西德汉堡市一家建筑公司在市中心仅用六十五小时就盖成一幢二十六米高的七层办公大楼,总建筑面积近三千平方米。
▲世界上最高的电视塔建筑是加拿大多伦多市的国立电视塔,高五百五十三点二米,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有高速电梯送游人至顶部旋转餐厅用膳、观光。
▲世界上最高的无线电天线塔,建造在波兰首都华沙。主塔全部钢结构,总高六百四十五米。这座高塔也是至今地球上绝对高度最高的工程构筑物。
▲全世界放映画面最大的电影院建筑,首推华盛顿特区史密斯桑尼亚国家宇航博物馆放映厅,可放映高二十二米(约七层楼高)、宽三十余米的巨幅电影画面。
(应朝辑)


第7版()
专栏:

相聚在开伯尔山口
袁鹰
谁要是能歼灭敌人,
谁要是能把我的祖国
从危急中拯救出来,
那就是我唯一所爱者。
——阿富汗民歌
此刻,喀布尔机场上苏联军用飞机的轰鸣声分秒不息,积雪的兴都库什山间通道上,摩托化师昼夜兼程。一万、两万、三万……越来越多的入侵军的皮靴,踩在这个多山古国的国土上。二十世纪的沙皇,正用火箭部队、坦克部队的呼啸声,敲开了中亚大地上八十年代的黎明。
全球正在哗然。有人说这是十一年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历史丑剧的重演;有人说阿富汗发生的事和在柬埔寨发生的事情一样,也同古巴雇佣军武装干涉非洲国家和屠杀非洲人民的事件一样。然而,我却想起十多年前,一位巴基斯坦朋友就已经描绘过他想象中的一幅入侵图,他当时是用一种忧伤的调子来说的。
九月的巴基斯坦,正是燠热的季节。清晨,我们离开白沙瓦有冷气设备的旅馆,便投入燥热的气浪中。汽车在山地奔驰,象一支离弦的箭,直射向开伯尔山口。我们在车上热烈地交谈,渐渐地便忘却车外炎炎赤日了。
“开伯尔山口,我们一般是不向外来的客人开放的,更不用说旅游者。但是,我们今天邀请你们去访问。”
巴基斯坦朋友说的是实话。我们亲眼看到:从白沙瓦到开伯尔山口的公路上,别说是外国人,就是一般车辆也很少。炎日当头,只有我们这辆车在急急地奔驰。有时迎面开来几辆军用卡车,也是盖得严严实实,不知装载的是什么。
这是通往边防哨卡的公路,又是举世闻名、具有战略意义的开伯尔隘道。我们自然不便东张西望,也不便随便询问。公路两边山崖上,有不少明显的和隐蔽的防御工事。陪同的巴基斯坦朋友似乎感到这种紧张和神秘的气氛,便有意识地活跃一下,他指指那些工事,向我们??眼睛:
“你们看到那些工事了吗?”
我们点点头,没有吭声。
“开伯尔隘道是一条军事要道。历史上入侵巴基斯坦的军队,都沿着它开进来。所以我们必须修筑那些工事”。
我们又点点头,表示同意。
“我们这些工事”,巴基斯坦朋友指指点点,俨然是位司令官:“不是针对阿富汗人的,他们是我们的朋友;更不是对中国人的,你们也是我们的朋友……”
他撇一撇嘴,两手举拳合拢一下,装个熊的模样:“我们要防备他们。多少年了,他们就梦想经过开伯尔隘道走到印度洋。从他们的祖先沙皇起,就做这样的美梦了”。
我们又点点头,忍不住发表一点评论了:
“那他们首先要经过阿富汗”。
“你以为他们不敢吗?”巴基斯坦朋友见我们答腔了,劲更足了:“只要他们一发动,不到四十八小时就可以占领阿富汗。你们相信吗?”
这位朋友是一位作家、诗人,但他的分析,很象一位军事评论家。我们还未及表态,他却作了结论:
“然后,他们就会从开伯尔山口开过来了!”
这一说,我们顿时觉得阴风惨惨,车辚辚、马萧萧,仿佛我们这辆车正在开赴炮声隆隆的战地。——当时是一九六三年九月。
大家不自觉地停住话头。汽车忽然戛然而止,原来已经到了开伯尔山口。
这里是一个丛山峻岭之间的哨卡。公路到了这儿,被铁丝网拦腰切断。巴基斯坦士兵和阿富汗士兵隔着铁丝网相望着。路边,绿树荫中,有一幢石头砌的小楼,那就是边防哨的办公室。
烈日炎炎,正是中午时分。开伯尔山口充满了安静、宁谧的气氛。我们站在铁丝网前眺望,那边有大约十来个阿富汗山民正向我们挥手致意,一个穿蓝条子衣衫的小伙子摇着手鼓,听不清他唱的什么。
这时,一位胖胖身材、有灰白短须的人一边唱着歌、一边悠然自得地走过铁丝网来。他穿一件暗褐色长袍,手里拿着一件我们从未见过的民间乐器,——不知叫作什么琴,三步两步来到我们面前。双方的边防士兵既不拦阻,也没有向他要护照或通行证。
“尊敬的中国客人!”这位行吟诗人模样的人向我们说话了:“欢迎你们到开伯尔山口来,我们同巴基斯坦兄弟一样欢迎你们!”
我们很奇怪,他怎么会知道我们是从中国来的?我们的巴基斯坦朋友介绍说,这位是当地很出名的阿富汗民间诗人,特意来欢迎我们的。没有错,准是他昨天发出了信息,精心安排了开伯尔山口这次三国朋友间的短暂的、难忘的欢聚。
这样愉快地交谈着。大家站在炎日之下,丝毫不觉得燠热和干旱。我们说,我们对友好邻邦阿富汗了解得很少,也很想去访问他们的古老而美丽的国土。民间诗人哈哈大笑,指着面前的哨兵说:
“要是没有这些兄弟在这里,你们再朝前走十步,就是阿富汗了。”
然后他弹起手里的琴,欢唱起来。人们告诉我们,他唱的是:
你是谁?你是祖国!
我走遍了世界,
啊,我哪儿不曾到过?
你比世界大得多,
你啊,大得象苍天!
他向我们点点头,接着又唱另一首。人们告诉我们,他唱的是:
怎样才能找到正直的朋友?
要找那一路上能用忠言给你帮助的人!
可惜的是,当时既未记下,事后也没有询问,至今也不知道他的姓名。
巍峨的开伯尔群山,你是友谊的象征和见证,你也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爱好和平的人民保卫祖国、抗击侵略的象征和见证。如果老沙皇的继承人真要向波斯湾和印度洋伸出熊爪,开伯尔山口会成为埋葬他们的坟墓。
我想起阿富汗诗人哈塔克·胡什哈尔汗的几句诗:即使命运使你落入狮
子的口中,也别认为:完蛋了!应该说:还要活!狮子口中也要想出妙计来!
一定要争取脱险,
争取生还,
那时狮子也会来向你认罪。
昏乱就是死,清醒就是生路!
我想把这几行诗,寄回到诗人的祖国,那正在被北方来的铁蹄残暴地蹂躏着的灾难的国土……(附图片)
具有战略意义的开伯尔隘道


第7版()
专栏:

赤道风情
春涛
厄瓜多尔是一个拉丁美洲国家,位于赤道线通过安第斯山进入太平洋的那个地区。在西班牙语中,“厄瓜多尔”的意思就是赤道。
赤道线长四万零七十六公里。偌大的地球,谁能准确地在它的腰部划这么一条长的分界线,来划分南北两个半球呢?这件难以想象的事,据说很早以前,厄瓜多尔的印第安人就办到了。
大约七八百年以前,在今天厄瓜多尔首都基多,有一个基多王国。这儿的人民有丰富的天文知识。他们把太阳看作最高的神,建立了一种圆形无顶的太阳观察站,根据阳光照射时这个建筑物内外产生的阴影,分析和记录太阳活动。经过长期观察,他们认定基多城北的卡央贝一带,是太阳一年两次跨越南北两半球时经过的地方,称它为“太阳之路”,并在这里设立了标志。
以后证明,这一带正好是赤道线经过的地方。经过厄瓜多尔和法国的科学家正式测定了赤道线的方位之后,在离古代基多人建立的标志不远处,在一处三面环山的高地上,建立了世界著名的赤道纪念碑。纪念碑用赭红色岩石建成,连底座共高十米。碑顶有一个石刻的地球仪。碑的四面刻有E、S、0、N四个字母,表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它象一块巨大的、区分南北两个半球的界桩,矗立在赤道线上。人们见到纪念碑,自然会想到古代基多人的智慧。
赤道纪念碑是厄瓜多尔的一处名胜。到厄瓜多尔去的外国旅游者,都要到那里去观光一番。纪念碑顶上的地球仪的腰部,有一条表示赤道线方位的白线,一直延伸到碑底部的石阶上。人们喜欢站到石阶上,把两只脚踏在白线两边拍一张照片,表示自己同时站在南北两个半球上。参观纪念碑的人,还能得到一张证书,证明你在某年某月某日来到了地球南北两半球的分界线上。
每年三月二十一日和九月二十三日两天,在赤道纪念碑前的空地上,都要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几百年来从未中断。据说,这两天太阳神要从“太阳之路”——赤道线经过。虔诚的赤道居民以欢乐的纪念活动,来感谢太阳给大家带来光明和幸福。
赤道,人们可能认为它是世界上最炎热的地方。其实,这里寒、温、热三种气候带都兼而有之。比如基多城,昼夜之中,就有四季。它海拔两千多米,白天热,早晚凉,不少住宅都有壁炉。人们在晚上烧木柴取暖时,可以坐在壁炉前吃热带水果。港口城市瓜亚基尔,则是另一种情况,人们稍稍活动,就汗流浃背。安巴托和伊巴腊等山区城市,因为不象基多城那样被高山环抱,给人以秋高气爽的感觉。至于钦博拉索雪山脚下的里奥班巴市,你到了那里,就象到了一个寒带城市一样。(附图片)
建立在高地上的世界著名的赤道纪念碑


第7版()
专栏:

新出现的列宁早期著作初版本
瑞士莱蒙湖畔的日内瓦,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曾经留下革命足迹的地方。
在一九○三年至一九○八年间,列宁多次在日内瓦居住。在这里,列宁不仅进行了大量革命活动,而且撰写了许多光辉著作,其中一些著作曾在日内瓦出版。列宁这些早期著作,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锐利武器。
据日本《学镫》杂志报道,最近在外国古旧书市场上出现了几本在日内瓦出版的列宁早期著作的初版本:《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九○五)、《给农村贫民》(一九○三)、《进一步,退两步》(一九○四)。这些著作在外国古旧书市场上每本售价约合人民币一万元。《进一步,退两步》上盖有“俄国社会民主党中央委员会”的藏书印章,据说可能是列宁生前用过的。(未申)


第7版()
专栏:

阿富汗的“希腊式佛教美术”
阿富汗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的国家。在阿富汗的古代文化遗产中,以佛教为题材的雕塑作品,被认为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高度发达的希腊文化,随着马其顿皇帝亚历山大的远征而传入阿富汗。公元前三世纪,印度的佛教开始传入。公元一至三世纪,这里的佛教文化进入鼎盛时期,所谓“希腊式佛教美术”,即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同东方文化相融合的艺术,多产生于这个时期。七世纪以后,伊斯兰教文化代之而起。
这两座雕像是在阿富汗哈达地区出土的“希腊式佛教美术”作品。左图是“花神”,上图是一座佛像的头部。塑造的年代约在公元三至五世纪间。作者以写实手法栩栩如生地表现了贵霜时代(公元一至三世纪)人物的风姿。(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