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书林漫步

不能忘却的爱和恨——王莹和她的长篇小说《两种美国人》
王维玲
在纽约港外的海面上,矗立着一座高达305英尺,闪闪夺目的“自由女神”铜像。可就是在这“自由女神”的后面,却有一座用铁丝网围起来的专门关押外国人的监狱——哀离思岛。囚禁在这里的人,有六、七岁的小孩,也有五、六十岁的老人,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职业……他们被关押在这里,过着家人分离,亲友隔绝,悲哀无助的“囚徒”生活……这对象征着自由与民主的“自由女神”来说,该是多么绝妙的讽刺啊!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国会通过了声名狼藉的麦卡锡移民律,居住在美国的外国人,从此受到移民局的威胁,要你或加入美国国籍,或放弃本民族的尊严,与移民局“合作”,充当他们的耳目和眼线,否则,就无休止地进行骚扰和迫害,直至送进哀离思岛。
王莹同志的长篇小说《两种美国人》(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就是以美国这一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叶兰、张诚坚决要求返回祖国的经历,揭露美国移民局的罪行和歌颂中美人民友谊的作品。
有两种美国人,一种是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感情的广大美国人民。从书中我们看到,当叶兰、张诚这对年轻的夫妇要求返回祖国,受到移民局迫害的时候,有那么多正直善良的美国朋友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尽管他们的年龄、职业、经历、性格有着很大的差异,但他们都有一颗热情而正直的心——对友谊的珍视、对正义的追求,以及对邪恶的憎恨。在叶兰、张诚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他们辩护的爱斯勒律师;严谨细致、一生都为促进美中人民友好而工作的爱伦小姐;质朴热情、对远离祖国的叶兰怀有亲人般感情的玛格烈特;以心相见、泼辣凌厉、又毫无顾虑的史蒂芬……都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作者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心理,因而展示在读者面前的这些人物,形象真实、可爱,栩栩如生!
与美国朋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些在微笑和绅士风度的假面具下,扮演着邪恶与残暴角色的移民局的特务们。作者对他们既没有繁琐的心理描写,也没有采用冗长的外形描写,而是抓住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用简练的几笔,勾勒出这些令人作呕的可憎面孔。有的蛮横冷酷,毫无人性;有的神气活现,自以为聪明过人,实际上十分愚蠢和可笑;有的粗俗下流,不知廉耻;有的狡猾多变,诡计多端……。
这部小说提示给读者的思想,正如爱斯勒律师说的:“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喜鹊,也有乌鸦。请记住,我们这儿有两种不同的美国人:一种是绝大多数的美国人,爱好和平的美国人,与新中国人民友好的美国人;一种是一小撮美国人——他们是麦卡锡主义的追随者、崇拜者,是敌视新中国的美国人。”说得多好啊!叶兰和张诚离开这个国家的时候,眼里涌满了泪水。这是对移民局控诉、忿恨的泪水;也是对美国朋友留恋、怀念、深情、感激的泪水。
《两种美国人》题材新颖。尽管作者描写的事件,都采用直接、正面的描写,但并没有给人呆板、枯燥的感觉。相反,从那些我们还不熟悉的生活中,却创造出新的意境。不足之处,则在于结构上尚有松散拖沓之处;情节组织上,也有不够集中和洗练的地方,这也许是作者太拘泥于生活真实的缘故吧。
《两种美国人》的作者王莹同志,是30年代著名的电影演员,早在十七、八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曾四次遭到反动派的逮捕,敌人为了迫使她供出夏衍同志的下落,百般折磨她,但她坚贞不屈,始终严守机密。她演过许多反帝反封建、宣传抗日的电影和话剧,受到观众的欢迎。1942年她去美国,临行前,周恩来同志勉励她努力学习,搞好与美国人民的关系,争取美国进步势力支持中国抗战。在美国,她旅行演说,介绍中国抗战情况,呼吁开辟第二战场,打击德日帝国主义。她还被应邀到白宫,为罗斯福总统夫妇、华莱士副总统和内阁官员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和演唱抗战歌曲。王莹精湛的演技,赢得了极大的成功。演出结束后,罗斯福夫人与她合影留念。1954年王莹夫妇被美国移民局驱逐出境,1955年初回到了久别的祖国。万没有想到,“文化大革命”一开始,王莹同志便被当年与她争演《赛金花》一角色的江青,诬为“三十年代的幽灵”、“叛徒、美特嫌疑”,被关进监牢,于1974年3月3日惨死狱中。


第8版()
专栏:

赴美演出随感
赵燕侠
北京京剧院应美国国际艺术演出公司的邀请,于今年八月起在美国进行商业性演出,三个月中横穿北美大陆,先后访问了纽约、费城、新泽西、华盛顿、洛杉矶、旧金山、路易斯维尔、明尼阿波利斯、芝加哥等十大城市,为我们的民族艺术争得了声誉。
我们到达纽约时,预售票的情况十分不好,使我们的心情都比较紧张。首演前,虽然传来“全场爆满”的消息,我仍未解除思想负担,因为一般地说,首场客满总是礼节性的,而且开场戏是《十八罗汉斗悟空》,武戏是外国观众容易接受的,文戏又会如何?没有意译风,没有字幕,完全凭仗艺术语言,它们能为美国观众所接受吗?演出的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第二天是我演的《碧波仙子》,其中我有十分钟的唱功戏,这十分钟的唱,在国内演出时只有最后一个长腔有掌声,而在纽约演出时,这一段唱就有三处掌声,谢幕达七次之多。《纽约时报》以《舞台艺术的奇观》为题,赞扬我们的演出。接着一周预售票一抢而空,第二周不仅全满,每场戏还要卖三百张站票。
纽约大都会剧场的一个工作人员说:“我们接待过无数外国艺术团,都是世界一流剧团,没有见过象你们这样连续爆满的。”当我们在芝加哥演出一周后,由于演出的轰动和艺术上的成功,芝加哥市市长下令命名每年十月十八日为芝加哥市的中国京剧日。波士顿所在地马萨诸塞州州长,同样下令十月二十八日为马萨诸塞州的中国京剧日。
在波士顿结束三个月演出的告别宴会上,美国艺术演出公司总裁戈尔德先生说,是你们用你们的艺术教育了观众,也教育了我本人,我生意上的成功,是你们艺术的成果。但你们最大的成功,在于你们在世界艺术领域为京剧艺术取得了崇高的地位。
近年来,在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有一些人更羡慕西方艺术,但我觉得,每个民族的文艺应以自己的风格,贡献于世界艺术。这次在美国三个月,接触了一些西方艺术家,也听到了一些华侨的谈话,使我更坚定了发展京剧艺术的信心。美国几家大报纸对于我们演出的评论,对于京剧艺术的探讨,三个月来几乎没有间断过。它们把我们的京剧称之为“最有艺术灵魂的艺术”、“有最丰富艺术手段的艺术”、“构成西方所不能匹敌的京剧武剧”。听到这些评价时,我清晰地意识到,京剧步入国际艺术舞台,决不是由于外国人的猎奇,完全是由于它本身的价值。真正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艺术的珍品到哪里也是珍品。当然,我们的京剧艺术本身还存在着不少糟粕,有待我们努力改进。但是,我也感觉到,一些外国艺术家好象从京剧表演中发现了我们独有的艺术特色,更说明这种艺术值得我们加以重视。
1980年11月1日,在美国波士顿演出结束后,观众请赵燕侠签名留念。
雪 涛摄(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观白剧《望夫云》
曲六乙
云南大理白剧《望夫云》,象一朵瑰丽的山茶花,绽开在首都的戏剧舞台上。
它叙述了一对青年人为了幸福同南诏国王、罗荃法师斗争的动人故事。阿凤公主冲破封建的囚笼,同猎手阿龙双双飞到玉局峰上。自由幸福的生活刚刚开始,便被罗荃法师蓄意毁灭。阿龙中计沉溺洱海,变成石骡。阿凤含恨而死,化为一朵望夫白云,真是此恨绵绵无尽期,悠悠千载绕苍山。
白剧是白族的戏曲剧种,它的前身是“吹吹腔”。“吹吹腔”产生于明代,它用唢呐伴奏,唱时不吹;吹过门时,演员依据唢呐旋律起舞。有很多剧目描绘汉族古代生活,实际是白、汉两族长期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
《望夫云》的唱词继承了白族民间诗歌的“山花体”格式。剧作家为了更好地描绘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心理冲突,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采用了大段的十字句,文词朴实流畅,感情真挚动人。
演员的表演一丝不苟,做工精细,体现出特有的质朴美。唱腔优美委婉,悦耳动听,特别是饰演阿凤的叶新涛,对大本曲调的传统花音运用得法,甜蜜清新而又富于韵味。
《望夫云》的演出也有某些不足之处。由于曲调限制,还未能充分表现起伏跌宕的剧情、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和各种人物的激情。从故事结构来说,似乎有些拖长和松散。但相信这朵少数民族地区的山茶花,会开得越来越鲜艳、越瑰丽。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关心农村孩子的文化生活
刘章
12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叶圣陶、谢冰心、高士其、张天翼等八位作家署名的文章《孩子们到哪儿去看戏?》,我们的文学老前辈、儿童文学作家们,关心祖国的下一代,向社会大声疾呼,这种精神,让人感动,让人起敬意。读罢文章,颇多感慨,想借贵报小小一角,再说几句话。
我国近10亿人口,农民大概有8亿。目前,农村文化生活搞得好的是少数,多数社队的情况相当差。对于文化生活,不仅老年人、中年人都需要,青年人、特别是少年儿童更加需要。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而绝大多数的“未来”是在农村啊!可是,农村孩子文化生活的状况,说来实在可怜。他们不要说看儿童戏,连成人戏也看不上。至于图书,目前全国虽有许许多多儿童刊物,如《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儿童时代》、《小朋友》等等,但又有多少农村孩子能读到呢?因此,我呼吁:从文化部到各省、市、县的主管文化的同志们,想方设法,尽可能地关心一下农村孩子的文化生活吧!给农村孩子办点好事,将是功德无量,为祖国的未来造福!


第8版()
专栏:文艺随笔

扶植中青年评论家成长
胡德培
一首诗歌,一篇小说,常常就招来众多读者的注意;几篇以至十数篇评论文章,却往往不为人们所重视。一位作家的出现,领导及有关方面都比较关心;一位评论家多年的苦心经营,却经常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关于文学理论批评工作,人人都知道重要,不少领导人也几乎是每会必讲,但是,如何真正地爱护他们,扶植他们,有关方面却很少采取切实的措施,进行有效的努力。当前文学理论批评工作不大景气,队伍更是青黄不接,恐怕与有关领导和部门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是有密切关系的。
有鉴于此,人民文学出版社从1980年开始编辑出版《新文学论丛丛书》。现在已出版的有阎纲的《小说创作谈》、谢冕的《北京书简》、黄秋耘的《锈损了灵魂的悲剧》;已经发稿、即将出版的有晓雪的《生活的牧歌》、曾华鹏和范伯群的《现代作家论》,等等。
这套丛书的一个特色是,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文学理论工作者进行持之以恒的研究和探索,写出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文学论文。阎纲,二十多年以来,一直坚持认真的文艺理论批评文章的写作。他的文章激情洋溢,常有巧思,文笔新鲜活泼,《小说创作谈》便是他大约二百篇文艺评论文章的一个精选本。谢冕的《北京书简》,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特意为诗歌爱好者们写作的一本书。这本书,论述系统而没有什么学院气,文字热情生动而不是坐而论道。可以说,这套丛书,是评论家们多年劳动的结晶,勇于探索的成果。
这套丛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主张形式多样,提倡独创性,特别欢迎具有新颖特色的论著。每一集,或者研究一个作家,或者分析一部作品,或者阐述某种创作理论,或者探讨某个艺术问题,不管是从纵的方面,还是从横的方面,不管是采用某一种独特的形式,还是选取某一个特异的角度……总之,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有理,文字从四五万字到十一二万字即可成书出版。
编辑出版这样的丛书,确实是扶植评论新星、支持评论队伍成长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好办法。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文艺期刊和出版社一起努力,共同来关心中、青年文艺理论批评工作者的健康成长。


第8版()
专栏:

《王朝闻文艺论集》出版
多年来,王朝闻同志在文艺园地上辛勤耕耘,出过六本论文集,即:《新艺术论集》、《新艺术创作论》、《面向生活》、《论艺术的技巧》、《一以当十》、《喜闻乐见》。最近上海文艺出版社从上面六个集子和朝闻同志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中编选了八十七篇、一百余万字,以《王朝闻文艺论集》的总名分三集出版。作者通过对作品具体的艺术分析,阐述了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特殊规律,尤其着重分析了生活和艺术的区别。朝闻同志既是文艺理论家,又是美术家,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相结合,具有分析细腻、见解独到的特点。文章持论严谨,文笔酣畅,文风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华然)


第8版()
专栏:

浙江嵊县竹编工艺品《孔雀》
新华社 徐 邦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