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1月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县委书记和讨饭娃娃
——记子长县委书记阎凤玉关心群众疾苦的好作风
今年5月的一天,陕西省子长县县委书记阎凤玉在路上碰上两个娃娃在讨饭。他就问这两个娃娃是哪里的?多大了?为什么出来讨饭?这两个娃娃回答,他们是冯家屯公社新庄库大队的,因为家里没有粮,才出来讨饭。阎凤玉把两个娃娃领到自己家里,一人给了一碗面。两个小孩不肯吃。阎凤玉就叫上民政局干事姜世明,找来自行车,让娃娃坐在车架上,一人带一个向十多里外的新庄库骑去。
娃娃们的爸爸叫张明孝,一看见两个干部骑车子送娃回来,心里一惊,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当他们知道是县委书记来送娃娃,他和他老婆都哭了。张明孝很穷,家里只剩下二三升玉米面了。盘子里剩下的黑面渣渣,阎凤玉拿起来尝了尝,是掺糠很多的窝窝。锅里的米汤,只有几颗米。女主人请书记上炕,显得很不好意思,因为炕上席子太破了。阎凤玉没嫌脏,上炕坐下来和全家聊。女主人只38岁,去年因为丈夫病了,只作了一百多个工,没分下多少粮,照顾又排不上。因病自留地也没种好。这样全家7口人,只有四百多斤粮食。阎凤玉把大队党支部书记请来,问他返销粮是怎么分配的?这样户全大队还有几户?阎凤玉决定给张明孝家解决一部分口粮,同时建议他们喂好羊,喂好鸡,把门口空地利用起来种玉米。男女主人听着,又高兴又不好意思地说:“只怪我们没把光景过好!”
这天晚上,阎凤玉没回家。第二天一早就到另一个困难户冯元思家,了解了情况,作了安排。然后和姜世明骑车到公社,研究立刻拨救济粮、救济款,解决困难户的问题。
阎凤玉是去年初到子长县来当县委书记的。他经常关心过问群众生活的事。去年冬天,他在街上看见一个娃娃穿着破单衣,就马上让民政局的同志给解决了一身棉衣裤。有个人叫马丕前,过去是城里的人,在煤矿挖煤,后来被下放当农民,他老婆和他离了婚,他安不下家,经常上访,要求复工,要求恢复城市户口。老阎和民政局长到队里去商量解决办法。队里觉得他是个累赘,不要他。老阎就和公社商量,把马丕前安排在公社林场劳动,使他有地方吃、住。
子长县,原名安定县,县城就在我党历史上有名的瓦窑堡会议的会址瓦窑堡。这个县前些年在极左路线破坏下,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不少人家吃糠咽菜,还有要饭的。去年正月,阎凤玉刚来当书记,经过调查研究,和县里的其他同志商量,觉得群众这些困难,只有从根本上、从政策上纠正过去极左的东西,才能解决。于是,他们根据三中全会精神,开了个四级干部会,制订了几条:一、搞联系产量计酬的作业组,搞好生产责任制。二、口粮分配,主要实行按劳分配加照顾。三、有条件的地方,一户分半亩到一亩饲料地。四、有条件的地方,一户分一亩到二亩造林地。五、取消不准社员养大牲畜和只准养一到二只羊的限制。六、纠正过去社员自留地上山的错误规定,把自留地重新改留在村庄周围比较好的地里,方便群众耕作。
这几条下达以后,全县人民欢迎,但怕长不了。正在这时,上头有个别领导人不同意其中的一些做法,还说县委为什么对这些事感兴趣(指多分造林地)。这一下,马上传开了,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四干会开错了。造成了思想动荡。当时阎凤玉到志丹县搬家去了。听到这一消息,马上赶到延安,请示了地委书记,回来开了个公社书记会,坚决肯定四干会的各项规定,这才稳住了阵脚。
去年秋天,阎凤玉去地区开会,上面让估产,他估了个6,000万斤。以后县里又估到7,000万斤。秋收完后,下面只报了五千七百多万斤。县里有关部门的同志觉得为难,说差得太多了,不好向上交代。老阎说,怎么办呢!难道再叫下面统计一次?那不是又要搞反瞒产吗?不要搞了,农民有点粮,以后就不向你要了。这样就只报了五千七百多万斤,比上一年减产七百多万斤。县委不让下面重新统计这一着,使群众手里保留了1,000万斤左右的粮食。今年受灾,人民生活仍较稳定。
本报记者 冯东书


第2版()
专栏:短评

群众需要这样的干部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两种作风不同的干部:一种是从“本本”出发,看上级的眼色行事,不管实际情况,不问群众疾苦。另一种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受条条、框框束缚,心中装着群众,敢为百姓说话做主。阎凤玉同志就是后一种干部。
你看,他看见两个讨饭的娃娃多么关心,他对人民的疾苦是多么惦念,他跟贫苦农民在炕上叙家常,同社员促膝谈心,他敢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的作法,他在粮食产量上绝不虚报求荣。当上头有人批评他们的一些做法时,他挺身而出,坚持正确的规定,稳定干部群众的情绪,使这个县在灾年获得了较好收成,农民生活稳定,人心不慌。这种坚持从实际出发、当“官”敢为民做主、满腔热情关心农民疾苦的精神,值得大大提倡。饱受“四人帮”极左摧残之苦的广大农民群众,是多么需要阎凤玉这样的干部啊!
粉碎“四人帮”四年多了,在我们干部队伍中,那种不关心人民疾苦,只关心自己荣辱的干部还不乏其人;那些搞惯了极左的一套,坚持假社会主义的所谓“方向”,不怕农民穷,就怕“方向”偏的流毒,还没有肃清。有些身居领导地位的同志,一看农村政策活了一点,出现了一些生气,就忧心忡忡,认为方向不对头了;一看农民手头有了点钱和粮,就怀疑走的是不是社会主义道路。这样的同志,和人民的要求是如此格格不入,他们实际上成为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一堵墙。
关心群众生活,认真解决他们的油盐柴米等困难问题,这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作风。共产党哪有不关心人民苦乐温饱甚至怕农民富的道理?奉劝那些患有“恐富病”的同志,到农村、到穷乡僻壤去走一走、听一听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吧。


第2版()
专栏:

河南省棉花总产比去年增长
河北省超额完成全年棉花收购计划
据新华社郑州电 今年河南省棉花丰收,棉农排队向国家交售新棉。到10月中旬,全省已收购棉花二百零四万担,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半,其中一、二、三级优质棉占70%,比去年提高10%以上。
河南省是我国主要产棉区之一,今年全省九百多万亩棉花总产预计比去年增长四成多。各地收购站在收购工作中,认真对棉花验级议价,做到以质论价,优质优价,调动了棉农快售棉、售好棉的积极性。棉花高产区的新乡地区,收购的新棉已占定购任务的83%。棉花基地县新乡、获嘉、鄢陵、扶沟、太康、鹿邑、安阳等县现已完成定购任务。
新华社石家庄10月30日电 河北省今年棉花收购进度快,质量好。到10月25日,全省累计收购棉花二百九十多万担,已经超额完成全年棉花收购计划。棉花平均衣分率达37%以上,比去年提高3%。
河北省是我国棉花重点产区。今年,国家再次提高棉花收购价格,大大调动了棉农的生产积极性。全省有80%的植棉社队实行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其他植棉社队也实行定额记工等办法,使八百多万亩棉花种得好,管得细,在大灾之年夺得了丰收。实行棉花联产计酬责任制的社队,获得棉花超产奖的社员相当普遍。


第2版()
专栏:

提高棉花收购价格 解决棉农吃粮问题
山东三个老产棉县今年棉花大丰收
据新华社济南10月30日电 新华社记者陈必将报道:地处鲁西北平原的著名老棉区——高唐、夏津、临清3个县今年棉花获得大丰收,单产都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临清县棉花总产40万担,比去年增长70%,平均亩产一百一十多斤,成为鲁西北平原皮棉亩产第一个过百斤的县。高唐、夏津县棉花总产分别达到25万担,都比去年增长一倍以上。
棉花大幅度增产,农民显著富裕起来了。据临清县最近初步摸底,全县收入分配千元以上的户可达2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20%,其中有1万多户得超产奖金就在1,000元以上。这3个县,1978年还都是山东省贫穷县之一,社员分配每人平均只有40元。今年,3个县社员分配平均每人可达109元,比1978年增加1.73倍,比去年增加一倍。
高唐、夏津、临清三县,历史上盛产棉花。明清年间,这里就“土田种棉者十之六”。合作化时期,这3个县棉花面积曾达到156万亩,总产达77.5万担。由于棉花种得多,种得好,农民“夏有单,冬有棉,手头不缺零花钱”,生活相当富裕。可是,1958年后,极左路线的干扰使这3个县的集体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棉花生产一蹶不振。
二十多年来,为了改变棉花生产的衰败状况,这里的干部劲没少使,会没少开,国家还从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给了很大支持,但效果甚微。主要的原因,是棉花的价格政策和棉农口粮政策不合理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省人民政府制订了棉粮挂钩的具体政策,规定棉农每人平均向国家交售皮棉达20斤,口粮不低于380斤,超过20斤的,每多交售一斤,奖售4斤粮食或2斤化肥,棉农口粮可以高达600斤。这样一来,农民有了种棉积极性,今年,3个县原计划种棉面积88万亩,现在各地上报面积99万亩。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山头公社马家营生产大队第二生产队根据山区实际情况,减少耕种面积,多种果树,经过几年艰苦奋斗,生产发展了,生活也得到改善。今年遇到大旱,虽然粮食减了产,但干鲜果丰收,社员平均每人收入达二百元以上。
新华社记者 陆金发摄


第2版()
专栏:

我同澳、美、香港专家合作植棉成功
新华社乌鲁木齐电 由澳大利亚、美国和香港组成的合作植棉专家组,在新疆北部的一四八农场进行为期半年多的合作植棉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专家组的部分成员已乘飞机离开乌鲁木齐。
同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一道种植棉花,在新疆还是头一次。去年10月,以香港国际棉业有限公司、澳大利亚那莫依棉花合作社、美国荷汉堡兄弟公司为一方,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总局,石河子农工商联合企业及其所属一四八农场为一方,签订了合作植棉试验合同。今年四月,植棉专家组带着各种农用机械和农药来到一四八农场,开始进行合作植棉试验。在植棉试验中采取了一系列比较先进的技术措施,农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同专家组进行了通力合作,圆满完成了植棉试验任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设宴招待澳美香港合作植棉专家组,对专家组取得的可喜成绩表示祝贺。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冷害·霜冻·冻害
·冷害·农作物在整个生育期或某一个生育阶段,气温低于作物所需求临界温度,使作物生长缓慢,延迟发育,当初霜来临时,尚未成熟,造成减产。这种情况叫低温冷害。比如我国东北地区,5月至9月为作物生长期,在此期间如果温度较低,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而使产量降低,就属这种情况。象1954、1957、1969、1972、1976年,这里都出现过低温冷害。
·霜冻·霜是当空气温度降到零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在地表面或地表面附近物体上凝聚的白色结晶物。一年的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叫初霜,表示这一年霜期从此开始。大多数作物经不起零度以下环境温度的袭击,因此霜对作物影响较大,尤其是秋季初霜对作物影响更大。霜对作物带来的冻害叫霜冻。
我国土地辽阔,每年初霜出现的日期北方早,南方晚,西北早,东部晚。受冷空气影响早的东北平原,初霜比全国其它地区早,一般在9月下旬出现。黄河流域初霜一般在10月下旬“霜降”前后出现。江淮地区和江南丘陵地区在11月中至12月初才出现初霜。
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中期,华北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初霜出现较晚,对农业生产有利。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和末,全国大部地区初霜出现早,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冻害·隆冬季节,随着强寒潮侵袭,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急剧下降,使越冬作物受冻死亡,这叫冻害。如1972年2月上旬,受强寒潮袭击,长江至南岭之间日最低气温达零下五度,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南部等省部分地区出现冰凌,使越冬作物遭到严重冻害。在两广及云南南部由于地理位置偏南,当寒潮袭来,温度虽然没有降到零度以下,但对热带作物和植物也会产生危害。
欧阳兴 孙素芳


第2版()
专栏:

绥滨县建立制度保证县领导干部专业学习
本报讯 记者石堪砺报道:黑龙江省绥滨县建立严格的制度,保证领导干部专业知识学习。两年来,他们总计上课143学时,先后学习了拖拉机构造原理及性能、拖拉机驾驶及维护保养、机械化作业质量、作物栽培等课程。他们还采取专业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先后到县农机修造厂、农机校和部分社队实习十余次。经过学习,县委、县政府的15名正副书记和正副县长,除个别新来的同志外,都懂得了一定的专业知识,12人学会了驾驶拖拉机。
开始学习时,会议多,急事多,来找的人也多,学习常常坚持不了。针对这种状况,他们完善了请假、考试、听课纪律等学习制度,并严格执行。县委书记李博同志从开始学习以来,从没有缺席。去年12月份学习拖拉机起动操作时,有7个同志没有参加,按制度规定,缺席半数时必须进行集体补课,当时有的同志认为,实际操作多上一课少上一课没啥,不补也可以。县委坚决执行制度,妥善地为7位同志安排了补课时间。在规定的学习时间遇到时间性强、非开不可的会议时,他们把学习时间串到会前或会后;农忙季节少学点,农闲季节多学点。死时间,活安排,每年学习时间不少于105个小时。两年来,绥滨县领导干部运用学得的专业知识,指导科学种田、科学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针对全县60%的耕地需要施磷肥的情况,带领社员以磷为主、氮磷混施,发挥了肥效,促进了增产。他们狠抓机务管理,改变了农机具使用和管理混乱的状况,农机具的完好率提高到91%。


第2版()
专栏:

衡南县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学习土肥知识
本报讯 湖南省衡南县领导部门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学习土壤肥料知识,提高了各级干部指挥农业生产的科学性。
这个县学习土壤肥料知识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利用各种会议,由技术干部讲授土肥知识;二是利用各级党校、五七大学举办的干部训练班,系统地学习土肥知识;三是由县组织技术干部到区社巡回讲课,传授土肥知识;四是由县统一编印资料,组织区社干部自学;五是结合全县土壤普查,组织区社和农技干部参加普查队伍,进行实地学习。去冬以来,县为各级干部提供的土肥知识学习资料达11万份,参加学习人员有66,700人,占农村生产大队以上干部76%。
土壤肥料知识的大普及,已取得了可喜效果。许多社队结合本地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和劳动情况,实行了因土改土,因土施肥,因土种植。全县有2,142个生产队,挑运客土460多万担,改良低产田土壤26,000亩。全县对地下水危害严重的二十多万亩稻田,共开排水沟、圳、渠32,400条,长达14,322华里。
由于因土施肥,经济用肥,为集体节约大批资金。今年头稻,除一部分红壤稻田施用石灰调剂土壤酸碱度外,其余30万亩紫色页岩稻田,基本上停止使用石灰,节约资金达51万元。
围绕干部学习土壤肥料知识大力开展科技活动,全县土壤肥料成果应用而进行的科学试验项目共有113项次。这些科学试验数据的分析整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土肥知识,促使了土壤普查成果应用更有针对性。
刘志强


第2版()
专栏:

高阳公社积极对干部社员进行技术培训
据新华社西安电 新华社记者王煌彦报道:陕西省蒲城县高阳公社地处渭北半山区,境内塬梁起伏,沟壑纵横,自然灾害多,生产落后。为此,干部、社员都急于改变当地落后面貌。而搞生产不能只凭一股热情蛮干,必须懂得农业科学知识,实行科学种田。于是,他们利用农业技术学校,分期分批地对干部、社员进行技术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从一九七五年以来,这个公社先后举办了长期训练班、中期训练班和各种季节性短训班三十余期,参加培训的干部、社员达三千人次。
由于大力普及农业科学知识,许多人成了科学种田的骨干,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促使农业生产连年增产。目前,全社干部、社员学科学、用科学已蔚然成风。


第2版()
专栏:

他给穷队造了个“富窝窝”
——共产党员樊枨为群众办果园的事迹
共产党员樊枨〔音成〕,今年57岁,是甘肃省静宁县大庄大队的社员。他为了改变家乡干旱穷困的面貌,从1960年开始,带着几个老汉在治平河的一片河滩地上办起了一个果园。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1976年大见收益,以后每年收获各种水果十几万斤,加上药材、树苗的收入,每年都在两万元以上。1978年收入达3万元,累计收入21万元。使这个过去连买一根鞭梢的钱都拿不出来的大队,变得富裕起来了。
樊枨为啥有这么大心劲栽树?有一件事使他终身爱树。那是他十三、四岁的时候,跟上父亲为寻个镰把,不知找了多少户都没寻上。干旱的大地,光秃秃的山坳,竟找不到做个镰把的一棵树!从小就有志气的樊枨决心自己栽树。他从舅舅家要来了4根柳树杈杈栽到河边。几年功夫,树长得满粗。以后他每年栽30棵树,慢慢有了收益,还买了一头驴。他说:“这就是俺栽树的根根”。
1960年,大队划给他一片河滩地,叫他办林场。从此,他就把自己的一门心思全用在了栽树上。他在河边栽上了杨、柳、榆、槐等各种用材树。那里有好果树,好树种,他就去要树籽,买树苗,拜师学艺。兰州市雁滩公社农民果树专家刘亚之培育的苹果矮化而高产,他就先后4次找刘亚之,拜他为师,向他学习果树栽培技术。几年功夫,他和几个老汉在果园里就培育、栽种起了六千多棵新品种的果树。苹果、梨、杏、桃、核桃应有尽有。光梨的品种就有鸭梨、莱阳梨、法兰西梨、冬果梨、长把梨、本地沙梨。
他在他的笔记本上记着这样一句谚语:“真理的长河畅流着实践的汗水”。这实际上是他自己十几年中辛勤劳动的写照。他用全部心血为集体办好了果园,创造了财富。他不仅想到自己队,还想到了别的穷队,一有机会就拿上锯,腰里别上剪刀,用葫芦或蕃瓜装上优良的果树芽条,近在本社,远到县城、地区,为社员、学校、机关嫁接果树。有一次,他走到附近社员朱德雨老汉后院的一个山崖上,见有一棵野生果树,他就接上了红玉苹果。几年后这树长出了苹果,朱老汉觉得奇了,以为是“神树”。后来一打听才知是老樊嫁接的。从此,朱老汉和所有被樊枨接过树的社员一传十、十传百地传扬开了。这样人们逐步认识了在干旱山区栽种果树的好处。在三十里治平川里的三十多个生产队,队队办起了果园。
本报记者 祖伯光


第2版()
专栏:

一株枣树结多种形状果
秋收季节,山东发现了一株结着多种形状的果实的奇特枣树。
这株枣树生长在夏津县后屯公社30里铺大队。在结实累累的枝条上,长着被当地群众称为长奶头枣、短奶头枣、楞楞枣、圆铃枣、车头铃枣、扁扁枣、油瓶枣、秤砣枣、葫芦枣等十多种形状的枣子。有的同一枝条上就结着几种形状的枣子。
当地群众相传,这株枣树是明朝末年栽植的,距今已有350年。如今树高15米多,树身胸围二米多,树冠丰圆。在它生长的年代里,曾多次遭受雷击。据分析,果实同株异形的变异,可能与雷击有关。
德州地区林业学会正在对这一变异现象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第2版()
专栏:

三北羔皮羊一胎产四羔
新疆一五○团场饲养的三北羔皮羊,今年157头母羊一共产羔252只,其中有一头母羊一次产羔4只,另外还有12头母羊一次产羔3只,68头产了双羔,繁殖率达到160.5%。这是新疆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和一五○团场共同培育多胎三北羔皮羊取得的初步成果。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