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前景暗淡
史琯
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元旦钟声宣告了七十年代的结束和八十年代的开始。但是,苏联老百姓在辞旧迎新的时候,心情并不欢快。他们不仅因为从外国广播得悉苏联出兵阿富汗而感到惶惑,而且深为国内经济情况恶化和前景暗淡忧虑不安。
一九七九年苏联经济情况之不妙是异乎寻常的。勃列日涅夫也承认:一九七九年是第十个五年计划以来“最复杂的一年”。西方的经济学家则明白指出:苏联经济“一九七九年的情况是几十年来最糟的一年”。
一个无法掩盖的事实是,一九七九年苏联经济发展的下降幅度很大。
去年国民收入增长率只及前年一半
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只及上一年的一半。一九七八年增长百分之四,一九七九年计划增长百分之四点三,实际只增长百分之一点九。工业增长率只能完成计划的三分之二。原订计划规定增长百分之五点七,实际上只能达到百分之三点六。据一九七九年头三个季度的统计,二十九个工业部中增长率低于上一年度同期的有二十三个之多,占了百分之八十。这种情况也是从未有过的。许多重要工业品的产量不仅没有增长,甚至比前一年还有所减少。
在去年头三个季度里,六十五种工业品有三分之一的产量低于上一年,其中包括钢、钢材、化肥、化纤、塑料、汽车、水泥等。象这样大量重要工业品减产的情况,实属罕见。粮食大幅度减产情况更糟。据官方公布,总产量为一亿七千九百万吨,比上一年减产近六千万吨,即减少约四分之一,比计划少五分之一。这是苏联当局最头痛的问题。主要畜产品也没有因为前一年粮食丰收而有所增长。据头三个季度的统计,主要畜产品除蛋以外,肉奶产量都低于上一年同期的水平。苏联原有的一些经济难题,一九七九年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尖锐。例如生产效率进一步下降,基建情况更加恶化,未完工程量增加,投资效率越来越低;燃料动力和金属生产越来越满足不了需要,严重地阻碍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特别是铁路运输的情况之恶劣达到了“特别尖锐”的程度。
计划和管理体制弊病很多
一九七九年苏联经济形势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提高效率和质量的方针几年来基本停留在口头上。苏共二十五大提出“十五”计划是“效率和质量的五年计划”。而迄今实行的一套计划和管理体制弊病很多,实际是和“提高效率和质量背道而驰的。”勃列日涅夫在去年十一月全会上也承认,效率和质量的方针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是去年经济情况不好的主要原因。
其次,计划失算,存在严重缺口。“十五”计划前三年执行效果不好,欠帐不少,为了缩短头三年同“十五”指标拉开的距离,苏联当局在制订七九年计划时提高了指标,但物资和技术供应又不能充分保证,造成了生产计划、基建计划与物资技术资源和劳力资源之间的严重脱节。
第三,依靠粗放因素发展经济的潜力日益枯竭。适龄劳动者增长数在一九七九年减少了五分之一,到一九八○年将减少一半。“十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总额不仅增长率,而且绝对增长额都已低于“九五”计划的水平。资源开采的条件越来越困难。
第四,特别恶劣的气候条件,对今年的经济也有较大的影响。百年未遇的严寒和一九四六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干旱不仅对农业,而且对工业也造成很大损失。
经营管理不善、干部因循守旧、官僚主义、劳动群众缺乏积极性和沉重的军费负担等根本性问题,也在继续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
苏联经济的发展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可能将是低速度的。去年十一月最高苏维埃会议通过的一九八○年计划受今年经济形势的牵制很大,规定的发展速度不高,与一九七八年相类似,属于指标最低的年份。尽管如此,苏联官方承认要完成一九八○年计划还是紧张吃力的。
八十年代经济状况将进一步恶化
只要计算一下,便可看出,即使今年计划能全部实现,“十五”计划也只能是五年完成四年的任务。以主要指标为例,今年国民收入比一九七五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一,工业产值增长百分之二十五点七,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百分之十六点六,也即相当于“十五”计划为一九七七年规定的累进指标。这样,“十五”计划的经济增长率比“八五”和“九五”计划是显著下降了。“八五”期间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超过百分之七,“七五”期间为百分之五,“十五”期间预计将进一步下降到百分之三点八。进入八十年代之后,由于劳力、资金、资源开采等条件将进一步恶化;经济中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非短期内所能解决;预定从“十一五”计划开始实行的全面经济改革也不一定能很快收到预期的效果等等,看来苏联经济要实现集约化的转折还会是困难重重。因此,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可能还会下降,并将经历一个低速发展的阶段。


第7版()
专栏:

扶桑人民情谊深
陈弘
钏路丹顶鹤
到达东京的第三天,我们有机会访问了日本北方城市钏路。它位于北海道东南部。市北郊阿寒山麓是一片辽阔的草原,上面栖息着世界珍禽丹顶鹤。自从一九二四年在钏路草原再次发现十几只丹顶鹤以后,当地人民热心加以保护,一九五七年官民合作修建丹顶鹤自然公园,至今已繁殖到二十三只。使我们特别感到兴趣的是,据钏路支厅经济部长内海先生说,这二十三只丹顶鹤中,有郭沫若先生送给日本的丹顶鹤蛋孵化出来的鹤。郭老一九五五年访问日本时,重游青年时代留学的故地冈山,赠送过两只丹顶鹤。钏路过去很少有中国朋友去访问,但中国丹顶鹤的第二代却已在那里落户。钏路市人民非常珍重象征中日友谊的丹顶鹤。我们乘车穿过绿色草原时,沿途几次看见三五成群的丹顶鹤自由地走动,犹如进入仙境。陪同的日本朋友说,丹顶鹤是吉祥的动物,只有幸运的人在草原驱车才看得见它。是的,我们为增进友谊而来,能幸运地看到中日友谊的象征——吉祥的丹顶鹤,真是不虚此行啊!
京都岚山
在京都岚山瞻仰敬爱的周总理诗碑前,我们访问了筹建诗碑委员会委员长吉村孙三郎先生。这位年逾九十五岁的老人耳戴助听器,但精神抖擞。他兴致勃勃地谈起筹建诗碑的经过情形。吉村老人从一九五四年起就从事日中经济贸易和友好活动,作出重要贡献。他曾多次见到周总理,非常钦佩周总理的高尚品德并怀有深厚的感情。吉村老人说,周总理六十年前曾在京都学习过,读过河上肇先生的书,研究过苏联的情况,在黑夜里看到明灯。周总理《雨中岚山——日本京都》的诗借描写岚山的姣妍景色,抒发看到光明的喜悦。日本人民热爱和敬仰周总理,在周总理与世长辞的悲痛日子里,许多人倡议在岚山建立周总理的诗碑,以此缅怀周总理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的丰功伟绩,并象征日中人民的永恒友谊。去年一月,吉村老人不辞辛苦,为选择碑址,在儿子陪同下,几次到岚山察看地形,并为建碑募捐等事到处奔走操劳。岚山山麓龟山公园是国立公园,土地属于国有,在那里占地建碑需经日本文部省、京都府、市的批准。但是,由于时间紧迫,得到了特别照顾,未批准前就动工兴建了。纪念碑的建立倾注了日本人民的深情厚谊,也表达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为永远纪念周总理,吉村老人为他能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而感到自豪。我们离开吉村老人时,怀着崇敬和感谢的心情,题了“岚山丰碑千秋在,中日友谊万古存”的字留念。随后,我们就沿着大堰川,在蒙蒙细雨中游览了红叶如丹,风景如画的岚山。在岚亭后山坡上的纪念诗碑前瞻仰周总理的石刻诗篇,站在周总理生前亲自浇灌、如今已开花结果的中日友谊树前,不禁使人百感交集,久久未能离去。
广岛缩景园
广岛有一个名为缩景园的公园,是广岛城主浅野模仿我国西湖于一六二○年建造的庭园。据说缩景园是指缩小西湖的风景而言。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它曾遭原子弹轰炸而毁坏。战后,随着广岛市的复兴,逐渐修复原状。公园湖中架有“断桥”,我们漫步在山间的林荫小道上,欣赏着湖中的明媚景色,仿佛回到了杭州,感到自古以来两国关系的密切。我们在公园里遇到一位经营小印刷厂的六十九岁老人岛田清次郎先生。他听说中国新闻代表团到广岛访问,主动前来陪同我们游览。岛田先生曾在中国居住多年,为了不忘讲中国话,每年坚持用三个月时间到东京学习中文。他告诉我们,战后广岛一片废墟,人民生活很困难,吃白薯充饥,但是幸存的广岛人民依靠自己重建家园,使新的广岛比从前更美丽。目前中国正在实现现代化,条件比战后的日本好,应该有信心。他说,深受战争灾难的广岛市民热爱和平,对中国抱有亲近感,越来越多的人关心新中国。岛田老人的话,语重心长,长时间在我耳中回响。(附图片)
象征和平吉祥的日本丹顶鹤


第7版()
专栏:新闻地理

阿富汗的战略地位
阿富汗位于中亚细亚南部,地处伊朗高原,是一个内陆国家。它东接巴基斯坦,西邻伊朗,北部和苏联有着漫长的共同边界,东部与我国也有九十多公里的共同边界。
阿富汗处在连接中东和亚洲东部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内陆通道上,素有“中东的桥梁”之称,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阿富汗南部边境离印度首都新德里大约八百公里,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只有一百九十公里的直线距离,离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海峡五百多公里。阿富汗南部边境经巴基斯坦到印度洋的直线距离也只有四百多公里。
苏联觊觎阿富汗由来已久,历代沙皇梦寐以求地要建立一条经阿富汗南下印度洋的陆上通道,在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取得不冻的港口。彼得大帝就曾狂妄地扬言:“当俄国可以自由进入印度洋的时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统治。”莫斯科为了实现老沙皇所未能实现的这一迷梦,一向把阿富汗视为南下战略的必由之地。他们以为,只要控制了阿富汗,则西可以伺机进窥伊朗,东可以长驱而入南亚,南可以打开进入印度洋暖流水域的通道。因此,长期以来,苏联不惜一切卑鄙手段,力图把阿富汗置于它的控制之下,以此为立足点,向西南亚扩张,从而威胁波斯湾产油国,控制对西方和日本来说生死攸关的石油运输线,从侧翼包抄西欧,谋求世界霸权。苏联在阿富汗这一手也是在伊朗和巴基斯坦间插入一个楔子,给它们带来严重威胁。
·柯伟·


第7版()
专栏:

英·甘地为什么能东山再起?
国大党(英迪拉派)已在印度第七届大选中获得多数议席,一九七七年下台的前总理英迪拉·甘地将受权组织新政府。印度政局的这一变化,并非偶然。
一九七七年英·甘地政府倒台后,人民党执政。但人民党内部纷争不已,领导软弱无力,竞选时许下的诺言未能兑现。去年七、八月间德赛和查兰·辛格两届政府相继辞职,印度政局更加动荡;社会动乱不安,连警察也因生活所迫而闹事,造成军队镇压警察事件;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工农业生产下降,人民生活更加困难。群众对现状深感不满。国大党
(英迪拉派)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建立“稳定政府”、“恢复法治”的主张,宣布该党如果当选,首要的任务将是实现秩序和安定,并许诺要制止物价上涨,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正在低落下去的生产水平并解决失业问题。
最近以巴胡古纳为首的民主国大党一派人加入了国大党
(英迪拉派),壮大了该党声势。在巴胡古纳的帮助下,德里最大的清真寺的阿訇宣布支持英·甘地,改善了英·甘地在穆斯林中的地位。
此外还有不少其它党派的人倒戈加入国大党(英迪拉派)。在民众党领导人、看守政府总理查兰·辛格的选区巴格帕特(在北方邦),人民党候选人就退出竞选转而支持国大党
(英迪拉派)的候选人。
在竞选中,英·甘地对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村颇为注意。她四出访问,和农民讨论有关稳定局势、解决干旱、物价上涨、抽水机燃料不足等问题,争取农民的支持。
为了争取支持,在竞选中获胜,据报道,英·甘地在短短的四个月期间,旅行了“三万英里,平均每天二百五十英里,每天平均有二十小时在奔波,每周平均见到一百万人”。这一番辛勤的奔波显然不是徒劳的。
另一方面,国大党(英迪拉派)的主要对手人民党、民众党和国大党(乌尔斯派)在这次大选中形成多角竞争,力量分散,没有能联合起来,以致获得议席不多。
现在,英·甘地又将出任印度总理。印度政局能否稳定下来,要看她领导的党在竞选中对选民作出的诺言能不能兑现了。·修庆·


第7版()
专栏:

柬伪统治区“掘尸”成风
越南侵略者使老百
姓没法活下去,他们只
好从死尸身上挖出金牙
金首饰来换饭吃
据外国记者报道,最近几个月来在柬埔寨伪政权统治区,展开了一个“挖坟掘尸”运动。每天都有很多面黄肌瘦的男女老幼扛着铁锹,到地里去
“挖坟掘尸”。他们是要找寻一年来被打死、饿死的亲人吗?不是,他们是从死尸身上找寻金牙和金戒指,找到了这些东西,立刻拿到黑市上换几斤粮食,吃顿饱饭。
今年一月七日是越南侵占金边一周年,一年来越南统治集团把柬埔寨弄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现在韩桑林政权每月只发给老百姓一公斤大米。饥民们吃不饱,只得去找寻野菜充饥,吃完了野菜又从死人身上打主意。据柬埔寨傀儡政权的一个调查材料透露:在柬伪统治区,百分之八十五的人患有贫血、浮肿、营养不良、痴呆、肝炎、疟疾等各种病症,妇女中得病的人还多于这个比例。
在柬伪统治区,许多孩子由于营养不良,停止了发育。三、四岁的孩子还不会走路,十一、二岁的孩子看上去象六、七岁。在金边市内,很多饥饿的孩子拖着瘦弱的躯体整天在大街上晃来晃去,寻找破烂去换吃的。有些孩子贫病交加,死在大街上。如今的金边市,没有工厂,没有商店,没有饭铺,然而黑市生意却很活跃。在黑市上最贵的东西是粮食。一身布衣换二公斤大米。伪政权的官员们也经常到黑市上去换粮食,因为他们每月的粮食供应量只有十公斤,他们的家属每月也只能得到一公斤大米,这一点粮食根本填不饱肚子。
河内现在整天在吹嘘什么对柬埔寨的“友谊”,可是柬埔寨老百姓得到了这种“友谊”,却送掉了自己的命。越南侵略者在柬埔寨土地上霸占得越久,柬埔寨人民就越没法活下去。
耀武文 江帆画


第7版()
专栏:连载

麦加枪声
元潞
(七)若隐若现的黑手
无论如何,麦加事件给人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沙特阿拉伯政府有着严密的保安制度的情况下,一个叛乱组织能够纠集这样众多的训练有素的武装人员,获得这样大量的各式武器弹药,并且经过十分周密的策划和部署,对这样重要的一个地方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袭击,这件事实本身就是极不寻常的。更重要的是:那些武装人员是在什么国家接受训练的?武器弹药是从什么国家获得的?而大量外国人员参加这次行动又意味着什么?
事件刚发生时出现的美国同大清真寺被占领有关的说法,在一些国家引起不小的震动以后,很快烟消云散了。随后,国际舆论把视线转向另一个大国。不少报道指出,这批武装人员是在同这个大国有密切关系的某几个阿拉伯国家接受训练的,大量武装也是从这些国家通过走私运进沙特阿拉伯的。有的报道透露,占领大清真寺的武装集团“同波斯湾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类似的组织有联系”,“在一些海湾国家中得到供应并设有基地”。有的报道认为,克格勃事先知道这次行动。有的报道还说,当麦加事件之际,在沙特阿拉伯的一个邻国,苏联军事顾问曾布置了一些军事行动来进行配合。……
不久以后突尼斯发生的事件,为麦加事件具有国际背景的看法提供了证明。十二月二十日,突尼斯政府宣布,一个由宗教唤礼人组成的组织最近在突尼斯制造了骚乱。调查结果证实,这个组织和占领麦加大清真寺的一伙人有联系。
在麦加事件背后有一只若隐若现的黑手,这并不令人奇怪。
沙特阿拉伯,不论就石油生产还是就政治影响说,在海湾地区和在整个阿拉伯世界,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国家。伊朗政局变化以后,沙特阿拉伯更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在其中东政策中,就把沙特阿拉伯视作支柱。由于伊朗减少了石油产量,沙特阿拉伯今年以来大大增加了石油生产,对弥补国际市场的石油供应差额起了不小的作用。就在大清真寺被占领的期间,美国财政部长威廉·米勒在中东之行中,十一月二十二日首先访问利雅得,要求沙特阿拉伯保证把石油产量维持在目前水平。英国《泰晤士报》十一月二十七日刊登了能源问题记者的一篇题为《沙特阿拉伯:西方的恶梦》的文章,其中写道:“上周在麦加大清真寺发生的叛乱应当使整个石油消费世界感到震动。”这些情况表明,沙特阿拉伯国内的动向,不仅与海湾地区和阿拉伯世界的稳定和安定有密切关系,而且对世界能源供应和整个国际局势也有重大影响。
目前,在中东和海湾地区,日趋激烈的大国争夺同历来已久的教派分歧正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观察家认为,麦加事件可能是一个对这个地区一直虎视眈眈的大国利用宗教矛盾来实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动,这种看法并非完全没有根据。沙特阿拉伯局势的发展,值得人民注视。
(续完)(附图片)
石油是沙特阿拉伯的主要资源。这个盛产石油的中东国家的局势是否稳定,对世界能源供应也有重大影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