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9月2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惹不起”变成“真热情”
——天桥百货商场团总支教育青年树立好店风
北京市天桥百货商场团组织积极配合党组织,带领团员青年学传统,鼓干劲,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的活动,改善了青年职工的服务态度,提高了服务质量。
这个商场的少数青年职工一度对商业工作缺乏正确认识,认为站柜台是伺候人的差事,板着面孔待顾客,经常和顾客吵架顶嘴。针对这个问题,团组织从思想整顿入手,在团员青年中开展“忆传统,鼓干劲”的活动,请老职工回忆周总理当年亲临商场视察的幸福情景,让老团干部讲述大跃进年代青年职工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先进事迹。“忆传统,鼓干劲”活动的开展,激发起团员青年做好商业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改变了精神面貌。今年上半年,全场得到表扬信最多的十二名同志中,有八名是青年;全场评出优秀售货员六十八名,其中青年四十八名;树立服务标兵六名,其中青年四名。过去顾客气愤地说:“天桥这帮丫头,惹不起!”现在顾客高兴地说:“这些姑娘真热情!”
针对青年职工业务生疏、技术差的情况,商场团总支采取各种方法狠抓了业务技术学习。如开展技术练兵、技术比赛等。天桥商场青年职工有一百二十八人,其中近半数的人担任了组长、摊长、进货员、核算员、物价员、卫生陈列员。团总支注意引导他们积极为搞好经营管理多做贡献。他们经常组织青年到街道征求居民意见,不断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并根据群众需要,增设新的服务项目。对经营的暖水瓶、铝壶、手表、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童装等许多商品,他们坚持逐一检验,不合质量标准的不进柜台。由于坚持质量把关,树立了社会主义商店的信誉,为扩大商品的销售,创造了良好条件。
过去,个别青年售货员利用工作之便,走后门抢购短缺商品。为了杜绝这类事情的发生,他们在团员、青年中明确规定:“不许利用工作之便抢购快货”、“不许向亲友泄漏卖‘快货’的时间。”从而及时制止了走后门买“快货”的不正之风。
团组织还教育团员、青年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发扬共产主义道德风尚,并经常表扬这方面的好人好事,使之发扬光大,蔚然成风。一位盲人来商场买东西,团员夏军热情地把他送到有关的各个柜台,然后又把他送到车站,受到群众赞扬。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榆林县补浪河公社五十名女青年组成“长城姑娘治沙连”
奋战沙海建绿洲
陕西省榆林县补浪河公社“长城姑娘治沙连”,有女青年五十名,最大的二十五岁,最小的十六岁。建连五年来,她们在公社党团组织和四名老农的支持帮助下,奋战沙海,为绿化沙区做出了贡献。
补浪河公社位于毛乌素沙漠西北部的风沙口,每年有近一半时间是“风沙日”。遮天蔽日的风沙,严重地威胁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制服沙害,在公社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一支由五十名女青年组成的治沙专业队——长城姑娘治沙连,于一九七四年春成立。
姑娘们在老农的指导下,首先在三千多亩沙滩上打响了搬沙垫地的战斗。由于沙地绵软,车子常常陷进沙窝,姑娘们就将车子带沙一起抬着走。为了节省劳力,她们创造了“借风吹沙法”,大大提高了工效。此外,在第一年里,她们还育树苗八十余亩。为了防止苗圃地遭受风沙的危害,她们找来柳条编成篱笆,在风沙口扎成一道四里长的挡风墙。
为了营造沙柳林,姑娘们一天往返六十里路,翻越几十道大沙梁,每人背七、八十斤沙柳条回来。仅一九七四年冬,就背回柳条八万余斤,在大地封冻以前营造了七十亩的沙柳林。五年来,她们共造沙柳环滩林两千五百亩,杨树成片林一百亩,主副林带三十条,栽树八万余株,还向公社和外地提供树苗四十多万株。
治沙连在治沙造林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农业和多种经营。近年来,她们共打机井九眼,修干渠、支渠三十四条,推平沙丘新造耕地一千多亩(其中水地六百六十亩),种草二百八十亩,种粮一百八十多亩,还建起了苹果园和蔬菜园。栽种了枸杞、冬花、大黄等药材。此外,全连现有猪六十头,羊一百零八只,鸡五十只,大家畜二十三头。去年一年,仅牧业收入达两千多元。这两年连队购置了大拖拉机一台,手扶拖拉机二台,其他农机具十多台,先后建瓦房四十间,为今后进一步造林治沙打下了基础。
全国青年植树造林大会后,她们认真贯彻大会精神,提出“粮食自给、主抓林业”的方针。在保持去年粮食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她们把人力、物力集中到造林上,今春一季,就栽柳树二千四百株,补栽杨树五千株,栽沙柳七十亩、紫穗槐四十亩,育杨树、紫穗槐树苗六十多亩。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了每人保栽保活十棵树、种二百株向日葵和二十窝瓜的活动。对粮食作物,她们也不放松。今年种的沙地春小麦七十四亩,亩产二百三十一斤,比去年每亩增产七十八斤。另外,还新拉沙造水地十亩。夏收后,连队又突击抓了积肥沤肥,给四十亩回茬地每亩施“五合一肥”(海肥、绿肥、圈肥、坑肥、树肥)一万二千斤。现在,治沙连的土地上粮丰林茂,一片兴旺景象。几年来,在治沙造林的艰苦战斗中,“长城姑娘治沙连”先后有六人入了党,二十三人入了团,三十多人被大队、生产队调回去担任了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专业队长等职务。
共青团中央青农部


第3版()
专栏:

孤儿·女工·专家
——记解放军某部副所长王之任同志
一九七○年四月三日凌晨,无线电波向全球传送一则新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听到这个消息,王之任同志更是百感交集。在东方红卫星的研制过程中,聚集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她所负责领导研制的也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部分。王之任,这个冀中农村的孤儿、晋察冀边区兵工厂的普通女工,能在祖国的航天事业中作出贡献,怎能不激动万分呢?!
王之任出生在河北安国县农村,母亲早逝,随着当乡村教师的父亲读了三年书。一九三八年,她父亲也去世了。一九四○年,抗日民主政府兴办了一些学校,好学的王之任,在政府的补助下,半天劳动半天上学。在这座学校里,她学习了政治、语文、算术、自然。一九四五年春天,王之任在游击队的掩护下,通过封锁线,来到晋察冀边区,被派到兵工厂工作。她边工作,边努力学习化学知识和小代数。
一九四八年春天,晋察冀边区的工业学校到兵工厂来招生,王之任同志被录取了。她第一次进入了一个有教室的学校,受到比较正规的教育,而这时她已经二十岁了。后来,工业学校并入华大工学院,她考上了大学预备班。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她学完了比高中毕业略深一些的数理化课程,以优异的成绩结业,免考转入工学院的航空系。不久,她就被选送到国外留学。在那里学习了七年,以“优”加“优”的成绩毕业。这两个优字的含义是:几年的学习成绩是优等的,毕业的论文也是优等的。七年中,她只回国休假一次,为了保证学习,结婚十年没有怀孩子。
这些年来,我国国防事业受到多方挫折,先是苏联片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带走图纸,企图把我们的国防尖端事业扼杀在摇篮里;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及其帮派体系疯狂破坏,王之任也一度受冲击,被免去了行政职务。然而,不论在什么风浪中,她从不泄气,都是亲自掌握设计、生产、试验的第一手资料,深入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她实践、学习、再实践,从失败的试验中吸取教训,终于较好地完成了所担负的各种研制任务。
(北京市妇联供稿)


第3版()
专栏:

赛乌素大队团员、青年发挥突击队的作用
在荒漠草原上建设饲草基地
一九六六年,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遭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牧场荒芜,饮水干涸,鄂托克旗查布公社赛乌素大队的三万六千多头(只)牲畜,死了二万七千多头(只)。
事实教育了人们:要想发展畜牧业,必须大搞草牧场基本建设,把畜牧业经济从大自然的摆布中解放出来。但是,赛乌素大队多次围建草库伦,都由于缺乏经验而遭到失败。一九七四年,大队党支部决定重建布隆滩草库伦。团支部坚决响应党支部的号召,组织了二十多名团员和青年组成青年突击队,战斗在第一线。工地上没有住处,就挖土坑、搭草棚。吃的是冰凉的饭,喝的是涩嘴的碱水,早出晚归,艰苦奋战。他们总结了前几次失败的经验教训,采取了风沙口上拉铁丝网,土质硬的地方打围墙,流沙土层插篱笆,石头多的地方挖壕沟的办法,用两个月的时间,围建了五万两千多亩草库伦。把草场围起来以后,团支部又及时组织专业队种草、种树、种饲料。这一年,他们还围起了另外一块三千六百亩的草库伦,打出了一口每小时流量为一百零一吨的自流井,并种植了八百亩优良牧草。
从一九七五年开始,这个大队每年春秋都组织几次以青年为骨干力量的大会战,不断扩大草库伦面积。一九七八年四月,在党中央提出的新时期总任务的鼓舞下,党支部决定建设一个一千五百亩的机械喷灌良种饲草饲料基地,团支部组织了十九名青年成立突击队,承担了这项任务。青年们不怕风沙严寒,每天干十三、四个小时,奋战一个多月,造了防护林带四条,栽树三千株,修灌水垄道一千五百米,人工开渠三千多米,机械开渠一万八千多米,同时完成了播种草料一千二百五十亩的任务。为了表彰青年们的突击劳动,党支部把这个饲草基地命名为“青年喷灌饲草基地”。
赛乌素大队的团员和青年,为发展牧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共青团中央青农部
共青团伊克昭盟委员会(附图片)
全国新长征突击队十面红旗之一——“湖南湘潭红旗农场”的青年们在研究电机控制的革新方案。
新华社记者 王平摄


第3版()
专栏:

生物防治土专家——吴才学
“新长征突击手”吴才学是湖北省天门县黄潭公社农科所青年技术员,是生物防治虫害的土专家。三年多来,他为防治棉花虫害,进行了五十多个项目的试验,取得了近六千个数据,掌握了五十多种益虫和十多种害虫的活动规律,为发展棉花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马蜂能吃棉花的主要害虫棉蛉虫。小吴向饲养家蜂的老农请教,同时细心观察马蜂的生活习惯。经过一个多月时间,他找到了马蜂早出晚归,夜不离巢的规律,弄清了马蜂分群繁殖以及怕水、怕光、怕热等习性。根据这些特点,小吴用硬纸盒、小木箱做成小蜂箱,把马蜂窝挂在里面,将这些“散兵”编成听人调遣的“飞行大队”,哪里发现“敌人”就搬到哪里,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全歼。一九七七年八月,九队有九十八亩棉田发生棉蛉虫,小吴和几个青年拖着满满的几车马蜂箱,等距离投放在田里,马蜂“嗡嗡”地向前搜索,敏捷地捕食棉蛉虫,三天过后,棉蛉虫被消灭了大半。
红蛉虫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红蛉虫在棉花的花腭里产卵,卵化成幼虫后很快就钻到棉桃里进行危害,农药很难发挥效用。一九七八年春,县科委和农科所党支部交给吴才学一项任务——寻找红蛉虫的天敌。吴才学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五月,在第一代红蛉虫危害期间,小吴和生防组的青年一连十多个昼夜在红蛉虫产过卵的棉株上观察,终于发现一种类似红蜘蛛的昆虫在红蛉虫卵周围活动。在放大镜下看,这种昆虫正在用它长长的嘴有滋有味地吃着红蛉虫的虫卵呢!为了进一步摸清这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小吴和几个青年坚持在田间日夜观察。一连五天五夜,他们终于掌握了这种昆虫的各种习性与特点。小区对比试验的结果表明,它的杀虫效力可与“1605”、“1059”、“223”、“杀虫醚”等高效农药媲美。最近,经湖北省农科院鉴定,确定这种昆虫是“食卵赤螨”。现在,吴才学和生防组的青年们正在全力攻克食卵赤螨的人工代用饲料关。
几年来,吴才学就是凭着这种刻苦登攀的精神,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为发展棉花生产做出了成绩。随着生物防治水平的不断提高,黄潭公社棉花产量节节上升,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大大减少,生产成本也大幅度地降低了。一九七五年,农科所没有搞生防,全所皮棉亩产一百七十八斤,每亩农药开支十八元三角;一九七六年开始搞生防,皮棉亩产二百一十斤,每亩农药开支二元九角三分;一九七七年,皮棉亩产二百一十四斤,每亩农药开支一元九角二分;一九七八年,虽然遇到了特大干旱,皮棉亩产仍然夺得了一百七十六斤的好收成,每亩农药开支也只有二元七角三分。三年中,全所一千六百四十亩棉田,仅减少农药开支一项,就节约开支七万七千六百二十三元。
共青团湖北省委员会


第3版()
专栏:

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石家庄国棉六厂青年细纱挡车工潘淑兰(左二),在石家庄市中支纱操作能手比赛中,连续五次获得第一名。她练就了过硬本领,今年一至七月创造出一百九十二万支无坏纱的优异成绩。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归侨和侨眷的贴心人
——记广州市二龙街侨务小组副组长李丽芳
“李大姐就要去北京出席全国侨务工作会议了!”广州市二龙街的归侨和侨眷们奔走相告。傍晚,她们结伴来到侨务小组副组长李丽芳家里,谁知,年已六旬的李大姐刚吃完饭就到归侨和侨眷家里收集意见去了。归侨和侨眷们高兴地说:“文化大革命中,李大姐虽然受了冲击,她仍一心扑在侨务工作上。”
一九五二年,李丽芳怀着翻身的喜悦,参加了街道的侨务工作。从此,她成了广大归侨和侨眷的贴心人。新加坡一位姓王的归侨,收入微薄。有一次,她的厨房倒塌,砸烂了楼下住户的东西,因没有钱修房子,又担心人家要她赔偿,就弃家逃跑了。李丽芳闻讯,立即去说服了楼下的住户不要她赔偿,又把她找回来,并从储金会里借钱给她修了房子。侨眷简秀年老不识字,儿子寄给她的钱全被在港的代收人侵吞了,弄得老人家靠救济过日子。李丽芳知道后主动代她写信,帮助她很快与儿子取得联系,直接拿到了侨汇。李丽芳说:我愿通过自己的工作,使归侨和侨眷感到祖国的温暖,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为祖国多作贡献。
一九五三年,李丽芳的丈夫给她办理了去美国定居的手续,来信要她申请出国。可是李丽芳却回信给丈夫,详述国内所见所闻,告诉丈夫,祖国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动员丈夫回来为改变祖国的面貌出力。第二年,她的丈夫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美好愿望回国了,国家把他安排在华南农学院,任水果系副教授。十多年来,他为广东水果生产和科研事业作出了贡献,被人们誉为“荔枝王”。
在林彪、“四人帮”颠倒黑白的日子里,李丽芳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批斗,她的丈夫也受到诬陷,子女遭到株连。但是她仍坚定地认为:自己辛辛苦苦为归侨、侨眷服务没有错;丈夫归国建设社会主义也没有错。她决心坚强地生活下去,并鼓励丈夫经受起这场严峻的考验。“四人帮”垮台后,街党委为她开了平反大会,她的丈夫也恢复了名誉和工作。政治上得到平反后的李丽芳对归侨和侨眷的服务就更加热心了。她想方设法协助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党的侨务政策。
秘鲁归侨邓炎在二龙街有两幢房子。文化大革命中,他的房契被抄走了。后来,邓炎的爱人写信给李丽芳,说她想从香港回来,但怕别人不承认她是房主。李丽芳复信向她热情宣传党的侨务政策,说这里的老住户都知道房子是你的。待她回来后,李丽芳又打听到房契的下落,并亲自交涉,把房契送到邓炎爱人的手上,使她感动得热泪盈眶。
(广东省妇联供稿)


第3版()
专栏:

观天测云三千多小时无错情
——记气象战线先进工作者孙桂华
今年三月份,中央气象局通报表扬了七名先进工作者,其中第二名,就是辽宁省建昌县气象站气象测报员孙桂华同志。
一九五七年,孙桂华从气象短训班毕业后,一直在这个气象站担任测报工作。二十二年来,她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为了提高测报质量,孙桂华争分夺秒学习技术和业务,连走路、烧火做饭的时间也利用起来了。现在,她能熟记气象技术规范电码,背诵出航危报、小图报等近千个电码。辽宁省气象技术表演时,她获得测报笔试第一名。
提供气象资料准确与否,不仅在于各种气象编码的准确程度,更重要的还在于目测,判断是否准确。她为了掌握初始积雨云,不断地观察云的颜色、结构等,一连观察了几个夏天。有一回,刚要吃饭,西北方向有卷云入侵建昌观测站,她便放下碗,立即跑到院子里观察。十几年来,她就是这样,不知有多少个雷雨交加的黑夜,也不知有多少个风雪交加的白昼,废寝忘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苦练目测、判断的硬功夫。由于她观测判断准确,从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一九七九年五月三十一日,连续五百二十一个班、三千一百二十六个小时的测报都无错情。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模范山村银行会计员
——记朝鲜族女劳模玄姬淑的事迹
玄姬淑是位朝鲜族妇女,今年五十二岁。从一九五四年八月调到勇新营业所到现在一直做会计工作。她年年出满勤,核算无差错,坚持按原则办事,积极为农业生产服务。去年,她光荣地出席了全国财贸“双学”大会,今年又光荣地参加了全县职工劳模代表大会,被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由于银行的帐涉及面广,业务量大,在办理业务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差错,所以总行规定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二。玄姬淑从一九五五年到现在经办五十二万笔业务,完全无差错。
玄姬淑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多年来,她始终坚持执行双人临柜,钱帐分管、定期对帐等各项制度。有一次她最小的孩子患了麻疹。她母亲看见孩子脸色苍白,呼吸困难,便把孩子背到银行。玄姬淑一见孩子病成这样子,心里有点发慌。可是,这一天营业所只有她和出纳员二人,便嘱咐母亲先背孩子去看病,自己仍然集中精力工作。
玄姬淑工作认真负责、坚持原则。有一次,她发现一个煤矿从河北省河间县生产资料服务站购买三万元螺丝。她想这个煤矿不久前已经购买了三千元螺丝,为啥还要买这么多螺丝呢?就深入到这个矿调查了解,发现他们是以物易物,盲目采购。于是,她主动找该单位领导商量,避免了这笔资金和物资的积压。二十多年来,玄姬淑走遍了全公社七个大队、三十个生产队,帮助生产队查帐,传授会计业务知识,帮助建立健全了财务制度。
(吉林省妇联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