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9月1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一心奔四化
——记纺织战线上几位领导干部
本报记者 赵培兰 毕月华
我们在上海、江苏几个老纺织基地采访,接触了纺织战线上一些领导干部。这些同志多数是五十岁上下,已经在纺织行业干了三十来年。为了尽快实现四个现代化,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们熟悉业务,愿意学习,有的同志身体并不太好,但浑身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下面记述的是其中的几位同志,是这些同志模范事迹中的一鳞半爪。
群雁高飞头雁领
精通业务的上海嘉丰棉纺织厂党委书记梅寿椿
上海嘉丰棉纺织厂的工人说得好:群雁高飞头雁领,梅寿椿同志是我们的好领头人。
梅寿椿算得上是本厂生产的内行。他熟悉业务,领导生产很有办法,全厂上下,人人钦佩。大家说,复杂的事情,到了老梅手里,很快就能理出头绪;困难的问题,由老梅处理,很快能抓住关键。
就拿今年四月份纺纱车间改造二号风机这件事来说吧。改造二号风机,要影响细纱小组的工作。有同志说,风送少了,车间温度高,断头多,活不好做,至少一个细纱小组应该关车。有的同志不同意,说,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干快上,怎能关车呢?有的说,不关车,就降低车速……,一时间,举棋不定。车间召开会议,研究这一问题,老梅参加了。他同大家一块分析研究:当时供电充足,关一台风机,对车间的温、湿度影响不太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既不降低生产,又能保证质量。问题迎刃而解了。
梅寿椿同志对生产的各个环节了如指掌。他熟悉机器,更熟悉人。粉碎“四人帮”后,他首先带领全厂职工,恢复被“四人帮”诬蔑为“修正主义货色”的“嘉丰风格”,恢复他们从实践中总结制订的一套规章制度。织布车间主任、工程师黄仲豫对工厂管理、技术都有一套经验,在他主持下拟定的制度很细、很好。文化大革命中批判说,他定的制度跟他的胡子一样多,给他扣上了“制度专家”的帽子。现在又要恢复这些被批判了的东西,他一时很犹疑,难下决心。老梅十分了解他,找他谈心,说:对文化大革命当中批错了的要一概纠正。过去的制度基本上是对的,少数有些问题是可以改进的。老梅实事求是的态度,鲜明的观点,使老黄豁然开朗。他振起精神,同车间的同志一块研究、恢复了必要的规章制度,产品质量稳步上升。
就是这样一个领头人,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顶着“走资派”的帽子,被批判、监督劳动了好几年。工人们永远忘不了:是老梅领导他们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织出了无疵布,首先取得了外贸部门的免检证书,受到周总理的表扬;是老梅领导他们,使嘉丰厂成为有名的信得过工厂,成为上海棉纺织行业的排头兵。就在老梅被批判、监督劳动,没有权力抓工作的时候,他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国家和群众的利益。厂里要扩建三千二百锭子,他主动听取各方面意见,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提出要搞成地下四条传送道、地面十个电子自动化配套的新车间,创国内第一流水平。厂里几百名工人的住房拥挤,他不顾各种责难,不怕疲劳,到处联系,终于为工厂建成了一批宽敞的新宿舍。工人们百思不得一解:这样一位好领头人,尽干实事,为什么老是有“罪”,老是受批判?有些好心人劝他:“人家不要你管了,你还这么积极卖力干啥?”梅寿椿同志笑笑说:“党教育了我这么多年,就得为党工作,只要我在这儿一天,就要工作一天。”他常常拿出珍藏了多年的周总理接见他的照片,看了又看,想了又想。他想,周总理一再勉励我们要为祖国多织布,织好布。工厂要是不生产,我们不织好布,能对得起党和人民吗?他遵照周总理的教诲,顶着邪风恶浪,为党为人民默默地工作。
“四人帮”粉碎了。一九七七年春天,上级公司党委宣布,任命梅寿椿为嘉丰棉纺织厂党委书记。工人们听了,十分高兴地说:“这就对了。”
干革命没有完了的时候
永不满足的常州市纺织工业局长沈达人
在纺织工业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常州市纺织工业局局长沈达人同志,介绍了常州纺织战线广大职工几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后说:“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党和人民对我们的要求还很远。我们科学技术水平还不高,生产发展的速度还不快,与兄弟地区相比,品种花色落后于上海,针织和化纤产品单产水平差于无锡,漂白涤棉布的质量落后于北京,1620灯芯绒落后于天津,企业管理差于石家庄,科研革新不如南通。特别是我们局党委,领导水平和思想水平,还不能适应四个现代化提出的要求,我们决心奋战几年,使我市纺织工业生产的面貌再来一个新的变化。”常州纺织工业这几年步子迈得大,对国家贡献很大,但沈达人同志仍然严格要求自己,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
他经常跟周围的同志说:“一件事情可以说做完了,干革命永远没有完了的时候。”
沈达人作风踏实,办事认真,看得远,想得远。七十年代初,他就琢磨:要解决我国人民群众穿衣问题,一定要发展化纤产品。在他的组织领导下,没有几年功夫常州的化纤产品就已经成龙配套,产品品种二百多种。前年,在全国化纤产品评比会上,有十二种被评为优质产品。
哪里有新技术,哪里有先进经验,就组织人到那里学习,而且一定要学到手。这是沈达人同志一贯的做法。常州市纺织工业局经常是一个个产品调查,一个个评比,一个个改进,一个个验收。发现自己生产的2010印花绒布,不如青岛、上海出的产品好,就组织前后道工厂的有关人员,上青岛,去上海,学习取经。经过学习,反复研究,终于找到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产品质量很快提高了。外贸部门颁发了“信得过产品”合格证。现在,常州的灯芯绒坯布,已经有好几种得到了“信得过”证书。特细条灯芯绒成为全国一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荷花灯舞牌杂色灯芯绒荣获国家金质奖。
有一种微粒子印花,是近代印染工艺的一条新路,它使用一种微胶囊染料,具有一套多色的特殊效果,可以大大提高质量。国外生产这种产品的工厂也很少。沈达人同志说:“我们一定要学到手,搞出来”。局里把这个任务交给第四印染厂。全厂职工花了半年多的时间,经过二百多次试验,终于试制成功了。在国内试销很受欢迎,国外客商看了样品,立即定货。
在沈达人同志的带领下,常州市纺织工业局建立了“干部岗位责任制”,“干部劳动制”,“下厂办公制”,“二十四小时值班制”等十项制度,人人有明确职责,事事有明确要求,样样有明确标准。机关人员加强了责任感,都主动服务到基层。基层工厂的干部和工人高兴地说:“有这样的好领导,我们干活再累也心甘。”
孜孜不倦地传授经验技术
兢兢业业的上棉五厂工程师徐骏
上棉五厂的徐骏同志,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虚心向工人学习,坚持走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一直被评选为先进工作者。去年,又被任命为副总工程师。
在上海,五棉的纱同嘉丰棉纺厂的布是齐名的。五棉的纱,这样出名,是同徐骏付出的艰巨劳动分不开的。
徐骏在工作中总要做到:自己掌握的经验、技术,让每个班组、每个工人都能掌握。去年第四季度,厂党委提出开展设备完好率、细纱断头合格率、三好产品、用户满意、标准品率都达到百分之百的“五个一百”活动。徐骏处处身先士卒,严格要求自己。细纱断头是各项技术管理工作的综合反映,也是“五个一百”的主要关键。他紧紧抓住这个关键,摸清来龙去脉,把这一情况详细给前纺、细纱、运转、设备等各有关班组和个人讲清楚,让每个人都能掌握。十二月份,细纱断头合格率终于达到了百分之一百,稳定了大面积生产。
这个五十年的老厂,本来生产织布用纱,后来改为针织用纱。针织产品是纬编织物,工艺要求高。徐骏不怕困难,一次又一次到用户厂访问,用心收集工艺技术资料。他把这些技术资料编写出来,给大家讲课,并同工人一块操作,终于逐步掌握了生产针织用纱的工艺规律,生产出合乎标准的针织用纱。
徐骏身体有病,但他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总要和群众一起去做。今年一季度,工厂开二十班,一连三个星期天,他同工人一样上班。别人劝他休息,他说:我应该三个班都关心到才是!每逢产品质量不稳定时,他总是寝食不安。去年第四季度,为了把质量赶上去,他一个车间一个车间地进行调查研究,同挡车工一块巡回,同保全工一起研究改进措施,直到合乎要求才罢。
任务重不推卸 矛盾多不回避
敢于负责的上海第十二棉纺织厂厂长陆国贤
上海第十二棉纺织厂已有五十多年历史,可是,现在很难找出老厂的痕迹。在车间里,从空中到地面,运输线路纵横交错,纱团、布卷在空中线路上来回移动。只见那饱满的棉卷,一团团自动落到精梳机的空位上,织好的布通过运输线路,一匹匹自动降落到验布工面前……。工人们说:“现在的活可比过去好做多了。”
说起这些变化,人们对这个厂的厂长兼总工程师陆国贤赞不绝口,都说:“厂里哪一项重大的革新成果都凝聚着老陆的心血!”
向老设备开刀,改变细纱设备高速度、小卷装的老路,走大卷装的路子,这在当时,全市还没有一家纺织厂搞过,思想阻力很大。老陆认为,搞四个现代化,不能靠吃现成饭,要敢于闯出一条新路。他在厂一级会议上,大胆提出要闯闯看。他同技术人员、老工人一块翻阅国外资料,一块研究探索。刚开始时,车速上不去。加上计算方法改变,单产水平从原来全市同行业第五名,一下降到倒数第五名。一些同志动摇了。有的把已经改进的机台又悄悄改回去了。面对着失败和挫折,老陆却是信心十足。他反复给大家做思想工作,宣传推广大卷装对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意义。后来,在细纱机上改装了变速装置,产量果然上来了。各道工序普遍推广了大卷装的先进技术后,每件纱用工由四点八降到三点四,做到了增产又减人。
陆国贤勇于闯新。他任务再重,从不推卸,矛盾再多,从不回避,什么事情只要他看准了,就下决心干。
过去,梳棉机车速慢、飞花多,工人做清洁时,飞絮遮目,两三步外就只见人影。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可是进行改革工程量大,时间长,技术问题一大堆,各种建筑材料又缺乏,搞不好会出问题。他想,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勇于实践,敢于改革。他征得厂党委的同意,把工程分为十四期,订出了扎扎实实的措施,有计划地集中人力,组织会战。四年半时间,梳棉机改造的十四项工程全部完成了。台时产量提高一倍多,机台和人员大大减少了,车间也变得十分宽敞明亮。工人们高兴地说:如果没有老陆这“三斧头”闯劲,休想搬掉车间里的“云雾山”。


第2版()
专栏:

党的政策结出丰硕的物质成果
衡南县委针对有人对农村的大好形势仍然怀疑,坚持还要“看一看”的思想,继续开展真理标准讨论
据新华社长沙电 中共湖南省衡南县委继续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加坚定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两个文件,发展全县大好形势。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衡南县落实党的政策,促进了农业增产。全县早稻在去年丰收的基础上,今年又增产将近一成;油菜、黄豆获得丰收,集体和社员家庭饲养业等也有新的发展。丰硕的物质成果使那些曾一度怀疑三中全会精神的人,变成拥护和相信党的政策了。但是,也有的人还看不到这种大好形势,对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两个文件仍然半信半疑,总感到“稳一点好”,还要“看一看”。有的人甚至认为,现在的一些政策是过去批判过的,要搞就是“倒退”、“回潮”。为了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县委联系当前农村实际,继续深入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许多同志在讨论中指出,过去林彪、“四人帮”把正确的当错误的批,把错误的当正确的鼓吹,完全颠倒了是非。一些基层干部受骗上当,有的还曾经做过消灭扁嘴巴(鸭)、打击尖嘴巴(鸡)、限制圆嘴巴(社员家庭养猪)的错事,致使社员家庭副业受到严重破坏,国家收购农副产品的时候,费了很大的劲还完不成任务。
可是,今年上半年,全县猪的饲养量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七点九,向国家交售肥猪十二万七千多头,占全年收购任务的百分之八十四;家禽发展到六百多万只,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三十八,向国家交售鲜蛋四万七千多担,超额完成了全年收购任务。由于社员家庭副业发展了,增加了社员收入,活跃了集市贸易,还为国家增加了外汇收入。同志们因此得出结论说,我们衡量一项政策是否正确,不能以过去是否批判过作为衡量标准,而应当以实践检验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作标准。我们现在把批判错了的东西重新加以肯定,这是实事求是的表现,决不是倒退,而是前进。


第2版()
专栏:

天津长青公社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退休制度
按月发给老年、病残社员退休金
新华社天津九月十一日电 天津市南郊区长青公社对老年和病残社员实行退休制度,受到社员的欢迎。目前,全公社十个大队已有一百九十四名男、女社员退休,正在度过幸福的晚年。
长青公社实行社员退休制度,是根据需要和可能决定的。这个公社近几年来,由于政策落实,大搞多种经营,走农、工、副全面发展的道路,使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去年全公社农业总收入达九百多万元,每个农业人口的平均分配水平达到三百零一元。
这个公社党委认为,实行社员退休制度,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从集体经济实力看来,也是完全做得到的。
长青公社实行社员退休制度的具体作法是:
凡是年满六十五岁的男社员和年满六十(也有五十五)岁的女社员,由本人提出申请,经过社员讨论通过,大队批准,就可以退休。退休金按本人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年限和对集体贡献大小来确定,一般每人每月可领二十元左右。对其他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社员,经过医院诊断证明,社员讨论通过和大队批准,也可以退休,每月领取一定数量的退休金或生活补助费。
这个公社的干部和社员对实行社员退休制度非常欢迎。他们感到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好处:
(一)使老年和病残社员的生活有可靠保障,尤其对无子女的退休社员,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使青壮年社员看到搞农业有奔头,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克服了过去那种搞农业是“泥饭碗”,进城当工人是“铁饭碗”的错误思想,使这些社员更安心于农业生产。
(三)推动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过去,有些社员为防老,想多要子女。现在,他们感到年老不用发愁,子女少也没有关系,因而自觉地实行了计划生育。这个公社的灰堆大队今年以来已有九对育龄夫妇主动要求只生一个孩子,并领取了独生子女证。


第2版()
专栏:

“金凤凰”飞进“光棍堂”
马文志一家在落实政策后家境大变
最近,在天津市蓟县上仓公社后秦各庄大队,人们都传诵着一段“‘光棍堂’引来了四只‘金凤凰’”的佳话。说的是地主家庭出身的社员马文志,过去曾被错划为地主成份,今年被落实政策,改为职员成份以后,他的四个打光棍的儿子先后找上了对象。
马文志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明珠四十一岁,二儿子明泽三十一岁,三儿子明辉二十九岁,四儿子明伟二十六岁。这哥四个一贯劳动扎实,是庄稼地里的好把式。可是,就因为说他们是地主家庭出身,一直说不上媳妇。他家成了村上有名的“光棍堂”。今年春天,大队根据马文志的实际情况,改变了他本人的成份。不到一个星期,老大、老二、老三都说上了媳妇。不久前,老四也有了对象。这四个媳妇中,有三个是贫农的女儿。
马文志一家看到家境大变,都非常高兴,一致表示要多出勤,努力大干,为四化多做贡献,用实际行动回答党的关怀。(据《天津日报》,新华社发)


第2版()
专栏:

为旅客介绍住所的“接待车”
柳江饭店主动为到柳州的旅客服务
来到广西柳州的旅客,一出火车站,就可以看到一辆引人注目的大轿车停在火车站附近。这是柳江饭店派到车站来迎接旅客的“旅客住宿接待车”。外地来柳州的客人只要坐上这辆车子,就不用为找旅馆四处奔波。这辆车上的服务员主动给旅客介绍哪家旅社当天有床位,然后根据旅客选定的旅社,将他送到要去的住所。
原来,柳江饭店有一辆大轿车,平时给旅客或来开会的单位租用,利用率不高。今年二月开始,他们改进服务工作,利用这辆车子每天几趟到火车站接旅客。起初,他们只接到自己饭店来住的旅客。后来,他们在自己饭店床位住满时,又和附近的旅社联系,将旅客送到兄弟旅社。
五个月内,他们已先后接送旅客两万三千多人次,不仅大大方便了旅客,还为饭店增加收入将近一万元。


第2版()
专栏:

“病员接待站”——旅馆兼病房
自贡市一批待业人员组织起来为病人服务
在四川省自贡市第一、第四、第五人民医院附近,出现了一批由待业人员举办的“病员接待站”。他们专门为远道来求医的病人提供住宿。今年前七个月,已接待病员和陪伴人员八百五十多人次。
在“病员接待站”,一个床位一天只收四角钱,服务人员同医院配合,医生可以到接待站“查房”。病人病情有变化,接待站服务人员很快就去请医生或送病人去医院。接待站还为病人煎药、蒸饭、炒菜,免费供应开水。服务人员还替病人倒屎倒尿,拿汤喂药,代购生活用品。许多病人说:住这样的接待站比住一些大旅馆还舒服。


第2版()
专栏:

杭州西湖畔的坑道商店
最近,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的宝石山人防坑道,开办了一家坑道商店。冷饮室、食品部设在坑道的前大厅。里面两条长廊似的通道和后面的大厅里,设有五百个座位的茶室,供应西湖龙井茶。商店内灯光明亮,气温宜人。人们在饱览了西湖风光之后,很乐意来这里憩息、品茶、吃点心和冷饮。这里,常常顾客盈门,每月的营业额达四万元左右。
这家坑道商店共有一百零二名职工,其中大多数是新吸收的待业知识青年。这个坑道商店的总面积一千二百多平方米,如果在街道上新造这样规模的房屋,得花十几万元。
现在,只是在坑道内稍加装饰和添置一些设备就开办起来了。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