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8月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充分发挥集体所有制企业的长处
——宁波市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调查
与全民所有制的工业企业相比,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在物资分配、原料供应等方面,条件一般都比较差一些。但从过去一些年的情况来看,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发展速度,却往往超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以宁波市为例,从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八年,全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只增长一倍半,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却增长了四倍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有不少独到之处。
首先,集体所有制企业实行自负盈亏,可以较好地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宁波拉丝厂的前身是一个制作小元钉的合作社,总共不到三十个工人。由于他们坚持勤俭办社,到一九七六年,全厂总产值达到六百多万元,盈利七十多万元;产品除元钉外,还有拉丝产品和钢芯电缆。这一年,这个厂根据发展海洋渔业的需要,承接了生产钢丝绳的任务。工人们因陋就简,自己动手增添设备,建造厂房,到去年年底,已能年产钢丝绳二千六百吨,产值比一九七六年翻了一番,全年盈利三百多万元,而扩大钢丝绳生产所花费的资金总共只有六十万元。差不多与此同时,宁波海洋渔业公司开始筹建一个年产能力为三千吨的国营钢丝绳厂,国家投资一千二百万元。到现在已经三年过去了,这个钢丝绳厂的收尾工程还没有完,设备也不配套,全厂六百多名职工连一吨钢丝绳也没有生产出来。
事实证明,由于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实行自负盈亏,避免了“大锅饭”、“铁饭碗”带来的消极因素,企业的积累率一般都比全民所有制企业高。一九七八年,宁波市集体所有制企业每百元资金获取利润三十二元二角,而全民所有制企业仅二十二元六角八分;每百元产值赢得的利润,集体所有制企业是十二元九角,而全民所有制企业只有八元七角。到一九七八年底,宁波市集体所有制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总额共一亿五千四百一十万元,相当于宁波市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金总额的百分之六十四点七。这些资产的形成,没有花过国家一分钱投资,完全是凭着广大职工辛勤劳动积蓄起来的。
其次,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生产,实行计划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能够比较灵活地按照社会需要发展生产。据宁波市二轻系统统计,各集体所有制企业大约有半数以上产品没有列入国家计划。这就要求各企业按照市场需要自动地进行调节,自行决定部分产品的方向、生产规模和品种花色,迅速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去年下半年以来,宁波市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的一些日用五金和日用塑料制品在市场上销路不好,许多企业很快地进行了调整,试制、生产出适销的新产品。今年上半年,仅二轻系统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就试制了空气调节器、电冰箱、吸尘机、壁灯、拆装家具、拉手门锁等八十多种新产品,一部分已经向市场投放。
为了使产品能够在市场上打开销路,提高竞争能力,集体所有制企业一般都比较注意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坚守合同信用,降低生产成本。近年来,在浙江市场上,塑料凉鞋、塑料拖鞋总的看是产大于销,供过于求。可是,集体所有制的宁波塑料一厂的塑料凉鞋和塑料拖鞋,虽然年年增产,却一直供不应求。主要原因就是这个厂十分重视产品的竞争力,在产品的品种花色上下了很大功夫。去年,这个厂生产塑料凉鞋、拖鞋一百零九万双,比上一年增产将近一倍,今年的订货数量又超过去年百分之五十四。
第三,集体所有制企业在人、财、物、产、供、销方面,比全民所有制企业有较多的自主权,特别是在财权、人权方面更灵活一些,因此,它可以办全民所有制企业一时难以办到的一些事情。
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利润不上缴,它只向国家缴纳税金,完税以后余下的利润金额大部分都可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一九七八年,宁波市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所获利润除了向国家纳税外,还有四千九百六十三万元。这笔钱除上缴一部分给中央和省主管部门用于全国、全省扶持集体所有制企业以外,其余部分归宁波市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各主管局集中掌握使用,其中用于今年扩大再生产的投资和增拨流动资金的费用共有二千多万元,相当于一九七八年底全市集体所有制企业全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总和的百分之二十左右,投资率大大高于全民所有制企业。这些资金不属于国家财政支出,集体所有制企业需用,只要经市主管局同意就行,审批手续比较简便。一九七七年,根据外贸出口需要,省轻工部门要安排生产铝制咖啡壶。全民所有制的杭州铝制品厂,因为扩大生产所需要的资金、设备和人员,短期内都不好解决。集体所有制的宁波铝制品工厂,经征得主管局的同意,主动争取到了这个产品的生产任务。他们自筹资金添置了设备,很快形成一条生产线,去年就生产铝制咖啡壶九万多只。
集体所有制工业的劳动力安排,因为不受国家的工资基金和招工指标的限制,只要生产需要,由市劳动部门批准就可以招工。近几年来,宁波市集体所有制企业除自然补员外,每年都要招收五、六千名职工,职工的平均年龄普遍低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同时,这也为城市待业青年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集体所有制企业大有作为,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它的长处。同时,在对全民所有制企业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时,也应有所借鉴。新华社记者 童宝根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普遍成立研究推广机构 组织大批技术人员参加
河南推广岳滩大队小麦高产低成本经验
编者按 粮食生产成本过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高产地区更为突出。这是农村出现高产穷队、社员分配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同时,这也造成社会财富不合理的消耗。
偃师县岳滩大队小麦高产、稳产、低成本的经验,以及河南省推广这一经验所取得的成效证明,粮食成本过高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关键在于领导上要改变只重视提高粮食产量而不注意降低粮食成本的思想。应当把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看得和为国家多做贡献同等重要。各级领导干部只要以国家、集体、个人三兼顾的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大搞科学种田,就可以做到高产低成本。
本报讯 记者陈健报道:河南省偃师县岳滩大队小麦高产、稳产、低成本的经验,在全省三千万亩小麦丰产方开花结果,这表明河南省科学种田水平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河南小麦丰产方,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占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七十年代初,这个地区的一些高产单位,利用比较优越的水肥条件和较大的播种量,把小麦的亩产攻到五、六百斤,以后,再用大水、大肥、大播量的所谓“三大”办法,就遇到一个关口——倒伏、青干、减产。有些社队暂时把产量哄上去,但成本太高,出现了高产穷队,影响社员的分配。这个矛盾在产量高的县、社、大队越来越突出。
偃师县岳滩大队党支部书记、小麦专家刘应祥和社员一起,探索出小麦大面积高产、稳产、低成本的经验。他们把大水、大肥、大播量,改为合理使用水肥,适当控制小麦播种量,使全队小麦平均亩产由六百斤提高到九百五十斤左右,每斤小麦成本(不包括劳力消耗),由五六分下降到二分左右。河南省从省到一些地、县成立了研究和推广机构,一些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大专院校也把这列为科研项目。全省几百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十几万农民小麦技术员参加了试点和推广工作。几年来,他们集中在三千万亩小麦丰产方里,进行了小麦栽培技术的革新活动。
小麦丰产方里,不断涌现出新的“小麦高稳低”的典型。据有关单位在温县、长葛、偃师三个小麦高产县和五十多个大队调查,几年来,这三个县每年小麦平均单产递增一成到两成,每斤小麦成本由七八分逐步下降为三四分。偃师县伊洛河沿岸的二十二万亩小麦丰产方,今年空前丰收,小麦平均单产七百五十斤,和推广这一经验以前的一九七四年相比,单产提高了百分之五十九,每斤成本下降百分之五十。
丰产方里普遍注意了科学施用化肥,减少不需要的化肥用量,同时,把农家肥作为主要肥料,这是降低成本的主要原因。一些高产县、社,化肥用量减少了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偃师、温县、长葛、博爱、沁阳等一批小麦高产县,生产化肥的条件都很好,为了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他们大力发展养猪事业。现在,这些县每人平均有一头到两头猪,每亩地施农家肥一万斤到一万五千斤。他们把一部分化肥支援了外县。小麦平均单产五百斤以上的新乡地区,过去有不少县、社外出抢购化肥,去年以来,他们向外地调拨化肥八九万吨。这几年丰产方里大打水土之仗,园田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以往那种大水漫灌的浪费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加上去冬今春雨雪比较充分,丰产方里一般都少浇了一次到两次水,减少了灌溉费用。在丰产方里,每亩小麦播种量已由一九七五年的二十斤左右,减少为现在的十五斤左右,高产地区减少到十斤左右。不仅节约了一亿多斤种子,还减少了地力的消耗。


第2版()
专栏:来信摘编

要合理安排节余劳力
在湖北省广济县,我们看到有一些同志对农村到处出现的“两高”(社员出勤率高,劳动生产工效高)的新情况和它所带来的新问题认识不足,面对人多事少,劳力节余的问题,束手无策,以致发生一些问题:一,限制劳动力出勤。有的地方除了大农忙以外,规定未定基本劳动日的不出工,妇女不出早工,提前完成定额不让再出工,一般雨天统统歇工,放农忙假的学生不安排出工。二,劳动力盲目外流。有的生产队干部公开宣布:谁有路子谁出去。三,不大愿意使用机械。许多地方能用机械操作的活路,宁可用人、用牛,也不使用机械。这些事实说明,节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不解决,会挫伤社员的劳动积极性。
然而,有一些干部的思路还窄,不注意广开门路,造成劳力的浪费。社员批评这是“顺着一根竿子往上爬,再高也登不了天”。
章金鑫 陈振寰
严安国


第2版()
专栏:

立足本地 因地制宜 多种经营 综合发展
下朱庄大队节余劳力找到了出路
天津市武清县下朱庄大队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立足本地,因地制宜,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兴办和发展林业、牧业、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手工业等各项生产,使节余的劳力找到了出路,集体收入显著增加,推动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社员生活水平。
下朱庄大队根据本地实际,陆续兴办和发展了一批见效快、收益大、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队办企业和多种经营生产。他们首先认真整顿了原有队办工业,然后大搞绿化造林。过去,这个大队集体养猪较少。去年以来,大队建了一个半机械化的养猪场。目前全大队饲养猪只达一千六百多头,实现了一亩一猪。这个大队共有坑塘水面四十亩,去年生产鱼苗二十多万尾、养成鱼九千六百斤。大队建起了豆腐坊。此外,他们还积极发展集体福利事业和开展农业科研活动。
立足本地,综合发展,使下朱庄大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多余的劳力找到了出路。目前,全大队直接投入农业生产搞粮食的劳动力还不到劳力总数的一半,其余劳力全部分散在各行各业,就连六十多名“不在编”的老农和退休职工也得到了适当安排。二是增加了集体收入。去年,全大队多种经营和队办企业收入达七十四万多元,比前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四多。三是促进了粮食生产。集体收入的增加,给农田基本建设和购买农机、化肥等提供了大量资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去年全大队粮食亩产七百八十斤,比前年增长百分之四十五。今年,全大队小麦获得了亩产四百多斤的好收成,一季完成了全年粮食征购任务。社员们从集体经济壮大中看到了希望,增长了干劲,比着出勤,争着超额。本报通讯员 冯祥生


第2版()
专栏:

今日“葡萄常”
二十三年前,一九五六年,邓拓同志三访“葡萄常”,写下一篇优美的文字,记述了一个有百年历史的手工艺人的家庭作坊,描绘了常家五个姑侄姊妹的声音笑貌,字里行间浮现出老辈人的辛酸和合作化时期五个老姑娘的喜悦心情。至今读来,娓娓动人,如话家常。可是谁能料到,十年之后,邓拓同志横遭诬陷和迫害,“葡萄常”一家,也因为邓拓同志的文章受到株连,而被扫地出门。于是,作坊倒闭,艺人星散,绝艺失传。串串闪着柔润光芒的葡萄,仿佛变成老艺人的眼泪,一朵工艺名花凋谢了。
如今,“葡萄常”怎么样了呢?
一九七九年七月的一天,我们访问了“葡萄常”。
小小的庭院,两间向东的小房,床上、地上坐满了做葡萄的人。到处都是葡萄,单株的,成串的,紫甸甸,绿沉沉,几片枝叶颤巍巍的,仿佛能迎风摇曳一般,用邓拓同志当年的话说,“比那园子里新摘下来的也差不多”,“叫人望见它们嘴里就有酸甜的感觉”。
“葡萄常”又新生了!
今年六月,在中共北京市委和崇文区委领导同志的关怀下,东花市街道办事处抽出专人积极筹办“葡萄常”工艺品合作社。寂寞多年的小小庭院,又热闹起来了,房子里热气腾腾的——这就是常玉龄的家。听说“葡萄常”又要复兴了,当年的老伙伴,兴冲冲地赶到常家来,自愿帮忙。因为一时找不到场地,她们又急于制出第一批料器葡萄样品,索性就把常玉龄的家当成作坊了。
当年邓拓同志访问的时候,常玉龄四十五岁,在五个姑侄姊妹中,是最小的一个。如今五位老处女中的三个姑姑和一个姐姐都先后去世,常玉龄是“葡萄常”中身怀绝艺的唯一健在的老艺人了。据邓拓同志说,常玉龄很象她的二姑常桂禄,也就是当年“葡萄常”的主持人。邓拓同志描写常桂禄时写道:“她说话时洪亮的声音和大踏步走路的姿态,使人自然而然地会想象到当年这位蒙古族姑娘够多么倔强而豪爽”。常玉龄今年六十八岁,比当年的常桂禄还要大八岁,但是动作麻利,神态硬朗,谈到那十年中的遭遇,很有一股倔强而豪爽之气。
她说:“老邓是个大干部,来看看我们手艺人,这有什么不好。他说的话我现在还记得,嘱咐我们不要保守,要把技术都传下来。这话哪一点不对呢!”
说到传技术,邓拓同志当年确是很关心的。他由这五个姑侄姊妹决心不出嫁,联想到中国历代手工业者用一切方法保守技术秘密的许多悲剧,疑心这个悲剧在常家还没有终场。当时邓拓同志曾经问过:“你们不出嫁不是为了保守家传手工艺的秘密吗?”这个话当即被三姑常桂寿巧妙地否认了。现在,常玉龄笑哈哈地说:“同志,我不怕你们批评,有一项技术秘密,就是在挨批斗的时候,我也没说。现在,我可是全部公开了。”
她的大姑常桂福临去世前,一心想收个徒弟,把常家的技术传下去,并且愿意传给常家以外的人。但是,“四人帮”把“葡萄常”整个摧毁了,上哪儿去招这样一个徒弟呢?常桂福终于怀着未了的心愿,长别人世了。
谈到这里,常玉龄神情有些黯然,似乎为常桂福没有如愿以偿而感到惋惜。但是,她随即兴奋起来,指着正在给葡萄上色的年轻姑娘李秀芬说:“这是我的徒弟,只要她用心学,我一样也不保守,管保花一年的功夫,把技术都传给她。”那姑娘连忙高兴地说:“我可用心啦!”屋子里的人都会心地笑了。
常玉龄比她的姑姑幸运,赶上了全国人民一心奔四化这个好时光。她很有感慨地说:“我姑姑没等到收一个徒弟,我等到了。我们百十年的家传技术绝不了啦!‘四人帮’那会儿,我想我这朽木是不可雕啦;没想到,现在老树又发出了新芽!我定要结出果子来。”
我们离开常家,来到升炉吹珠的地方,一台炉火正红。特意请来的擅长吹葡萄珠的老师傅李兆龄和两位退休的老艺人,正迎着熊熊炉火,吹出一个又一个如珠似玉的葡萄来。
门口围着一群青年,睁着惊奇的眼睛看热闹。有一个青年试着吹了几次,虽然功夫不到,居然也吹出一个形状不那么美观的葡萄来。人们议论着,有的说,六十多年前,“葡萄常”的葡萄就获得过巴拿马赛会的奖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远销美、英、法、德等国。有人说,劫后新生的“葡萄常”眼下虽然简陋,可是赶上了好年头,这个合作社大有发展前途。谁知道呢,也许在这群围观者中间,就有不少“葡萄常”的接班人哩!本报记者 丛林中 段存章 颜世贵(附图片)
常玉龄向李秀芬传艺。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要把当地资源用活
湖北黄冈县贾庙公社胡家山大队,地处海拔八百米的山坡上,五百多亩耕地,七千多亩山林。靠山吃山。过去,这个队造林搞得不错,但就是“吃”得不活。每年只是按计划砍树卖(这里不是木材集中产地,国家无采伐任务)。今年,他们思想活动了一点,队里搞起了加工业,把经过批准按计划砍下来的木头,加工成脚盆、提桶、椅子等出售。这样,既为一部分节余劳动力找到出路,又增加了集体的收入;既减轻运输负担,又活跃了市场。一举数得,城乡皆欢。大队干部说,去年他们卖木材的收入共六千一百多元。今年他们把木材加工成脚盆、提桶等木器出卖,到四月底就收入九千三百多元,而所费木材仅及去年的一半。
胡家山大队的实践,说明了一个问题:大队要想富起来,单靠出售廉价原料不行,还要学会加工,把当地资源用活。但目前能把本地资源用活的队还不多。如这里夏天很热,竹床、竹席需要量较大,县内不少生产队产竹子,但竹床却要从邻近的县进货。为什么不把本地的竹子加工成竹器呢?一个原因是极左路线的流毒还在起作用。
社队要发展工副业,离不开财贸部门的支持。有些东西当地社队完全可以加工生产,但商业部门不去扶持、组织本地生产,却舍近求远,到外地采购。黄冈县食品公司一年需装蛋的竹篓三万五千多个,本地社队既产竹子,又有加工能力,县食品公司却要去武汉市禽蛋厂调竹篓来黄冈装蛋,而武汉市禽蛋厂的竹篓有一部分恰巧是同黄冈社队挂钩加工运去的。
把当地资源用活,是很重要的生财之道。社队干部应该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学会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财贸、工交等有关部门也有责任去扶持社队生产,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本报记者 罗重璋(附图片)常玉龄向李秀芬传艺。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


第2版()
专栏:新产品 新工艺

新产品 新工艺
辽宁生产了大批柞丝绸新产品
盛产柞蚕丝绸的辽宁省,又有七十六个新品种和六百四十四个新花色投入了生产。这些新品种、新花色中,有深受国外消费者欢迎的独具风格的柞丝疙瘩绸,有粗犷大方、犹如东方手工艺品的“二三○○鸭江绸”,有专为朝鲜族设计生产的大牡丹花烂花乔其纱,有纹样流畅、多变,专为妇女做夏衣用的印花绸,也有光彩夺目的柞绸被面、软缎被面等。安徽推广炭化煤球生产合成氨新工艺
安徽省在二十一个小化肥厂推广炭化煤球生产合成氨新工艺,节约了大量原煤,降低了生产成本,有些厂已因此扭转了长期亏损的局面。
炭化煤球,是把无烟煤粉和石灰按一定比例粉碎混合,压制成球,再经过炭化制成。用炭化煤球代替焦炭或无烟块煤生产合成氨,是小化肥厂生产上的一项重要改革。东至县化肥厂,去年亏损四万六千多元,今年全部改用炭化煤球作原料后,第一季度就盈利十二万六千多元。(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