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8月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向党的好女儿张志新同志学习

独立思考 实事求是
——记党的好女儿张志新同志的高尚品质(之四)
“要独立思考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一切要实事求是,从党和国家、人民利益出发”。
——摘自张志新给妹妹张志勤的信
张志新同志是个勤于思考,讲求实际的人。经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党的优良作风的熏陶,革命实践的锻炼,她这种求实精神的自觉性逐步提高。
早在大学学习期间,张志新就给同学们留下这样的印象:作风稳重,注重实际,不说无根据的话。有一次整团,大家对一位在解放前出过国、归国后加入青年团的同学进行帮助。在会议进行中间,有些发言的调子越来越高,甚至把认识问题说成“阶级异己分子”问题,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张志新发言时,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实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并鼓励那位同学:要大胆暴露自己的缺点,勇于改正错误,坚持走革命的道路。她发言后,那位同学非常激动,事后把她的发言追记在日记本上,借以鞭策自己。
在工作中,张志新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当她看到,有的戏把由于保守思想作怪而引起的矛盾冲突,当作尖锐的阶级斗争来描写时,就大胆指出:这是人民内部矛盾,这种写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当她看到,有的戏把一个犯错误的干部写得一无是处时,就对大家说:这不合乎辩证法,犯错误的人也会有积极因素的,要全面地看,不能搞一点论。由于她的意见很中肯,同志们都乐于采纳。在工作中,张志新发现某种偏向时,总是出以公心,仗义执言。在一次会议上,她向一位领导同志反映情况,为一些被错戴帽子和受批判的作者鸣不平。她毫不隐讳地说:离开作品的全文,去孤立地找几句有问题的话,无限上纲,据此定罪,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受林彪一伙打着“高举”旗号,大搞形式主义的影响,在文艺创作中曾出现过滥用毛主席语录,生硬“拔高”等错误倾向,为此,张志新和其他同志一道,建议上级领导采取措施,纠正偏向。
张志新同志这种敢于实事求是的精神,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她既是一个热心参加运动的人,又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她从不人云亦云,跟着“风”跑。在明显的是非面前,她总是直言不讳,旗帜鲜明。
一九五八年冬,她到铁岭县参加三级干部会。由于陈伯达、张春桥极左思潮的影响,会上提出一些“左”的口号和措施。她当时就感到不切合实际,对同去的一位同志说:“要求三、五年过渡到共产主义,行吗?提出这个不要钱,那个不要钱,不是实事求是的,实际上实现不了。”回到沈阳后,她就带着这些问题,重读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先后就如何过渡到共产主义,能否取消商品生产和交换,大兵团作战与无偿调拨等问题,大胆地谈了一些看法。后来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文件,证明了她是正确的。她还与那位同志合作,夜以继日地摘录《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和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有关章节,汇编成《学习〈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参考资料》的小册子出版,帮助大家提高认识,抵制错误倾向。
一九五九年反右倾开始了,张志新带病参加运动。听了文件传达,她感到愕然,曾向党小组长表示:“这不太好理解。”接着,一连串不好理解的事情相继发生:沈阳市委党校八百学员中,竟有二百人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或者被批判。省委宣传部一位同志,因为在学习班上说了句当时主要错误倾向是“左”不是右……,就被批判,下放。在党支部为解决这位同志的“问题”而召开的大会上,张志新同志没有人云亦云,跟着去批判。她针对反右倾以后出现的乱打棍子的现象,同别人合写了一篇文章,吁请大家按毛泽东思想办事,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
经济困难时期,张志新有一段时间因病住院。在闲谈中,一位病友向她介绍了自己被戴上右倾帽子的“罪状”。张志新听后,直截了当地说:“你只不过是说了别人还没说出来的真心话罢了。在党内说心里话,挨批判,这不是党内生活的正常现象。”她又说:“我们都是搞理论工作的。搞理论工作,如果不实事求是,用理论概念生拉硬套,就非要滑到诡辩论上去不可。看来象是真理,其实是谬论,害人不浅。”在谈到造成困难局面的原因时,张志新说:“要是尊重事实的话,谁都不能说天灾是主要的。”那位同志连连点头。事也凑巧,没多久,那位同志被通知回原单位平反。张志新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说:“这回可好了,党的实事求是作风又回来了。”
一九六四年秋,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开展“四清”运动,气氛十分紧张。一位三十多岁的青年教师被打成“强力反革命小集团”的重要成员。一天,他闯进在这里蹲点的张志新同志的宿舍,说明来意后,张志新又是让坐,又是倒水。这位教师一边哭,一边诉说冤枉。张志新静静地听,认真地记。经过长时间的详细交谈,张志新初步了解到,所谓小集团,实际是个尚未公开的创作组织,于是就说:“这怎么能叫反党,就是画画呗!你要相信党的政策……。”一个蒙受不白之冤的人,在说话没人理的情况下,居然碰到这样一位敢于实事求是的同志,怎能不顿生敬意,感激万分!事后,张志新把调查核实的情况,向有关领导如实汇报。经过一段工作,纠正了这起冤案。
文化大革命前夕,林彪、江青炮制的文艺座谈会纪要出笼了。张志新对其否定一切的作法,很有反感。一天,她正在翻阅一本《中国电影史》,有人指着饰演王老五老婆的照片问:“这蓝苹是谁?”张志新轻蔑地回答:“江青呗!”停了一会,她又愤愤不平地说:“搞三十年代文艺的人,都是黑的,唯独她不黑?她不是也演过三十年代的戏吗?!”
张志新同志就是这样,在坚持实事求是这个党性原则的道路上,不断地经受磨炼,一步一步前进着。这种纯洁的党性,在文化大革命风暴中,在她被捕后的严峻考验面前,显得更加光彩夺目,辉耀千秋了。
在那风狂雨骤的日子里,张志新和从前一样,依然保持着分析思索的习惯。她没有忘记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一再提醒妹妹和自己:“要独立思考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一切要实事求是,从党和国家、人民利益出发。”
林彪耸人听闻地说什么彭陆罗杨要搞政变。张志新在仔细研究了林彪的政变经之后,坦率地说:“究竟在客观上是否存在着政变的实际问题,我是不相信的,觉得没有足够的根据。”
当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反动思潮象潮水般袭来的时候,张志新同志想:把过去都否定了,那把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往那儿摆?她对江青“找不出一本可以肯定”的作品的说法,十分气愤,认为“这种态度不是唯物主义的。”她对打倒那么多革命干部,炮制那么多“罪行”材料,既痛心,又愤慨。她说:“我就不相信会出那么多坏人”。任你扣上多少顶帽子,但“历史事实却不能在这些一般抽象结论下变更”。她在认真研究了一位领导人的所谓“复辟资本主义罪行”以后,愤怒地指出:这是“没有说服力”的,通篇都是“出自政治需要导致实用主义,其后果只能显露出自己已失去真理”。
张志新对林彪一伙利用人民群众热爱领袖的感情,贩卖唯心论,煽动“三忠于”、“四无限”的现代迷信狂热,非常反感。在当时,尽管这些都是非常时髦的不可触犯的天条,但是,张志新仍然勇敢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忠不忠于毛主席,主要看认识不认识真理,不认识,搞那个形式也没用。”她还打比方说:“再过几十年的人,看我们现在和党的领袖的关系,就象我们现在看从前的人信神一样可笑,象神话一样不可理解。”她还尖锐地指出,林彪的“顶峰论”是违反辩证法的,“说‘顶峰’,那不是到头了,不发展了?”林彪这样做,“主要不是树立主席的威信”,是树他自己。因此,对林彪“没有什么信赖”。……
张志新同志通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感到江青在“搞名堂”,林彪“有野心”,他们一伙在进行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因此,她要无私无畏地进行揭露和斗争。即使坐牢,她也决不改变这些“立之有据”的观点。即使杀头,她也不肯把谎言当成真理。张志新同志愤怒地反问道:“难道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口是心非,充当政治两面派,才更合法吗?”她庄严地声明:“不去为真理、为捍卫党的利益而斗争,见错不究,不促其改变,还算什么共产党员?!”
多么纯洁、坚定的党性啊!警句真理铸,掷地金石声。我们党的好女儿不愧是坚持实事求是的英勇斗士。
中共辽宁省委《共产党员》杂志记者
本报记者


第4版()
专栏:

坚定的党性原则
龚朴
在阅读张志新烈士事迹的报道时,人们自然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为什么能够对我国政治生活中一系列大是大非问题有那样深刻而正确的判断?一个重要原因,是她遇事采取唯物主义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际生活是复杂的,特别是在真理与谬误的激烈搏斗时刻,常常会出现令人眼花缭乱、惊诧莫名的情景,出现变化莫测、犬牙交错的局面。是与非,对与错,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那么一目了然的。尽管如此,只要采取唯物主义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能透过纷纭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和掌握真理。为此,张志新紧紧把住了两个“关口”:
实事求是,“实事”是基础。“是”,不是从“风”中求出来的,不是从“小道消息”中求出来的,也不是从“长官意志”中求出来的,它只能从“实事”中求出来。因此,只有首先弄清事实,才能求出真正的“是”。张志新同志正是这样严格按照事实做出判断的。“四清”运动中,她帮助纠正了一起冤案,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是”是从“实事”中“求”出来的。究竟“求”得对不对,当然还必须用实践来检验。在这里,最高的权威是客观事实,最终的“裁判”是社会实践。张志新同志正是严格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事的。林彪、江青炮制的关于文艺工作的“座谈纪要”,究竟对不对?张志新并不迷信于权威,她尊重的是历史事实,她反对全盘否定“三十年代文艺”。林彪和江青一伙当时是很“权威”的了,但张志新心中还有更权威的东西:事实。她根据事实做出了后来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判断。
当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不仅有一个会不会的问题,更有一个敢不敢的问题。张志新同志是一个无私无畏的共产党人。你看:面对被扣上“右倾”帽子的危险,她回答:实事求是;面对失去自由的惩罚,她回答:实事求是;面对家庭被毁灭的打击,她回答:实事求是;面对死亡的威胁,她回答:实事求是。何等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啊!在张志新这面光辉的镜子面前,那些在斗争中随波逐流,摇来摆去的人,那些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少说为佳,明哲保身,甚至趋炎附势、不惜出卖灵魂的人,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是一个共产党员党性的重要表现。在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能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妥善解决历史上的遗留问题,解决四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共产党员,都应该象张志新同志那样,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实现四化而斗争。


第4版()
专栏:

浙江省严肃处理一起盗窃高考试卷案
罪犯林恒曙、林月恭被开除党籍、依法逮捕
本报讯 记者丁雪萍报道:浙江省今年高校招生统考中,破获了一起三兄弟内外勾结,合伙盗窃高考试卷的严重事件,有关部门已对为首者进行严肃处理,追究刑事责任。中共浙江省委于七月二十五日下达文件通报全省,严肃指出:这一事件是违反党纪国法、破坏高考的犯罪行为。
这次内外勾结、合伙盗窃高考试卷的事件是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作案的三兄弟是:林恒曙,浙江省平阳县桥墩中学职员,共产党员;林月恭,是林恒曙的哥哥,平阳县渡龙公社保健所医生,共产党员;林月栏,是林月恭、林恒曙的弟弟,一九七八年高中毕业生,去年报考大学,因成绩太差,未被录取,今年又报考高校理科。
今年六月初,林恒曙接到县招生办公室要他到省里参加分发试卷工作的通知后,便与两兄弟密谋策划,决定由林恒曙利用工作之便,设法在考前把高考试题盗窃出来。之后,林恒曙便与林月栏一同来到杭州,乘报到前的空隙,前往分卷地点屏风山招待所附近观察地形,并约定在六月二十日前后,由林月恭带领林月栏到上述地点等候,交接高考试卷。六月十九日,林月恭、林月栏按时赶到杭州,盗用林恒曙事先偷窃来的平阳县教育局空白介绍信,化名住在杭州长征旅馆。第二天,兄弟俩去约定地点屏风山招待所附近的九溪车站等候。这天傍晚,林恒曙和几位同事下屏风山散步时即与林月恭、林月栏照面会意。二十一日早晨,林恒曙乘房间里无人,偷偷抄了部分数、理试题,中午又窃取高考数、理试卷各一张,化学试卷四张。下午一时许,他违背不准外出的保密规定,擅自约平阳县来的另一工作人员,一起去九溪商店买东西,然后又借口拉肚子上厕所,在商店旁边的厕所门口把盗出的试题交给在那里等候的林月恭。林月恭、林月栏接到试题后,便由林月恭频繁往返于上海、杭州、平阳等地,设法找人解题。后来,他把窃取的高考试题抄在另外的纸张上,略加伪装,谎称是高考复习题,通过林恒曙活动,找到平阳一中一位化学教师解答。这位化学教师自己解了化学题,把物理和数学题转交给几个考生试作。七月七日至七月九日统考后,一位考生和那位化学教师发现考前代人做的数、理、化习题与这次高考数、理、化试卷中的部分题目完全相同,即向考点领导和县教育局检举揭发。平阳县委和温州地委立即指示平阳县教育局会同公安机关联合组织调查,很快将案件破获。
为了严肃党纪国法,打击破坏招生工作的犯罪活动,中共平阳县委已批准将林恒曙、林月恭开除党籍。经平阳县人民检察院批准,将林恒曙、林月恭两人依法逮捕。对考生林月栏,有关部门已取消其报考资格。


第4版()
专栏:

陈毅同志赣南游击斗争生活搬上京剧舞台
反映陈毅同志赣南游击斗争生活的京剧《南天柱》最近在兰州演出,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好评。
京剧《南天柱》是由兰州市青年京剧团创作并演出的。它以陈毅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领导赣粤边界油山、梅岭地区军民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为题材,歌颂了陈毅同志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困境中,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描写了他那将军兼诗人的坚定、果断和豪放的鲜明性格。


第4版()
专栏:

四川为著名的扬琴艺术家李德才举行纪念会
最近,在成都为七十七岁的四川扬琴老艺人李德才举行了一次“舞台生活七十年纪念会”。他在会上演唱了传统扬琴节目“船会”。四川扬琴已有三百年历史,是一种配乐坐唱、表现戏剧情节的曲艺,生旦净末丑各有唱腔。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