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8月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岛国明珠宿务
——访菲散记
杜埃
从马尼拉南飞,越过内湖和冒着白烟的马容火山,机翼下一个个岛屿,隐现在轻纱似的薄云下面。这个被诗人黎萨尔称为“东海明珠”的岛国,是由七千多个岛屿组成的,它真象一颗颗晶莹的明珠,裸露在太平洋上。
飞机缓慢向下倾斜,不久,前面的一个月牙形岛屿清晰可见,它横卧在沸腾的碧波中。波涛在岛屿四周溅起的浪花,好象是一个巨大的白色花环。在这大自然的花环中间是葱绿的田野和冒出树梢的红顶屋尖,景色真是好看极了!
飞行一个多小时以后,宿务到了。
宿务位于菲律宾群岛中部,盛产粮食、椰子、水果、海产;有巨大的椰子炼油工厂、陶瓷厂和名闻全菲的仙美额啤酒厂。市内有漂亮的剧场、博物馆和电视发射台。一座新建的白色大铁桥,把宿务岛和它对面的小岛马克坦联结起来。这里是繁盛的港口,船舶密集,码头转运繁忙,是土产的集散地,商业兴旺,是菲律宾的第二大城市。
远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来到这些岛屿同菲人贸易。唐宋时中国人也到比舍那部族国,即现今的米沙鄢群岛贸易,不少华人就在这一带定居下来。到了明代,两国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最近宿务海底还挖出古时的沉船,发现许多中国瓷器和古钱币,证明中菲两国人民关系悠久,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宿务的旅游事业也颇发达。城郊有座临海山岭,从那儿可以俯览全城;紧贴南边有一个岛屿,在海浪拱托之中,恰如一朵出水的莲花。山岭之下,是铺展着蓝缎般的海洋,景色别有一番情趣。现在山顶正兴建大旅馆,准备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朋友们说:“下次你们再来,就可以住在这里啦!”
瓜达鲁比是宿务最甜的芒果出产地。这里的人都为橙黄色的肥大甜芒果而骄傲。瓜达鲁比公立小学,设备完善,学生很多。学校附设有苗圃、菜地,分成一个个方格,由学生负责培育。菲律宾人没有种菜习惯,过去都由华人经营,不过现在有了改变。学生也饲养家禽和兔、羊。宿务市长索伦博士介绍说,这是向中国学来的,为的是从小培养学生重视劳动生产的习惯。瓜达鲁比小学演出了丰富多彩的歌舞来欢迎客人,表演很出色。菲律宾人是个富于感情、酷爱艺术的民族,人们从孩提时起就离不开歌舞。宿务的气温比马尼拉还高,我们一边打着扇子,一边观看孩子们的表演。一律穿上红棕色连衣裙的老师们不断端来白冰水、果子露为客人降温解渴,还拿来了香甜可口的芒果。
在这个岛上,椰林处处,水果累累。高温三月的公园、街道院墙,不时可看到那熟悉的高大鲜艳的杜鹃树花,当地人管它叫班纳巴花。这美丽的花朵,是十分迷人的。
菲华联谊会宿务分会,在中国宫殿式的白金楼举行了一个六百多人参加的迎客盛宴,省长市长和菲华社团人士济济一堂,气氛热烈。这联谊会大部分是由菲籍华人、华侨和华裔组成的。广大侨胞对中菲建交后两国关系顺利发展都很高兴。他们对祖国亲人一见倾心,问长道短;对祖国、家乡的深情,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怀,是很令人感动的。
越过海峡,来到对面马克坦岛。这里是历史上有名的拉普拉普市。拉普拉普本来是个人名,他力大无比,手持一根粗棒,相传能够一棒打断伸展高空的椰子树。他在十六世纪时领导菲律宾起义群众反击西班牙殖民军,杀死了西班牙殖民者麦哲伦。后人就把这地方命名为拉普拉普市。现在,人们可以看到手持大棒、威武挺立在市政大楼前面广场上的民族英雄拉普拉普铜像。你看他那壮实的身躯,炯炯有光的眼神,傲视岛前海洋,仿佛还在怒吼:谁还敢来侵占我们的国土!
宿务的圣·彼得罗古堡,是座三角形城堡,门楼高数丈,入口处一排三个城门,墙垣高厚,四周有碉堡。一八三三年,宿务各岛人民又一次起义,西班牙军抵挡不住,便龟缩到这座城堡里来。他们紧闭城门,居高临下,用大炮、洋枪屠杀菲律宾人。如今沧桑巨变,昔日侵略者的古堡,已开辟成为公园。我们来到古堡时正是黄昏,只见古木参天,高枝上挂了一串黄色圆灯笼,好似中国的九连灯。再往上瞧,巨树枝头,开满大朵红花,配上明亮灯光,辉映得十分壮丽,真是罕见的火树红花。歌舞团就在树下为我们作专场演出。节目丰富多彩:有菲律宾北部高山区伊戈洛特族的,有平原地区他加禄族的,有南方棉兰老穆斯林族的和本地米沙鄢族的各种舞蹈。有的英武慓悍,有的轻快优美,反映出不同民族的不同性格。
在宿务省省长主持的一个隆重午宴上,他赞扬菲中两国传统友谊和建交四年来两国关系的发展。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代表团去访问,宿务省市当局还郑重宣布把三月二十一日定为宿务省和宿务市的“菲中友好日”。
这个“友好日”的宣布,使我回想起在我们到达宿务第一天的情景:在机场上,菲律宾姑娘为客人戴上茉莉花环,菲华联谊会组织的几百名华侨队伍排成几层的四方形,中间立着一排五个彩色缤纷大花篮,每个花篮中间用红玫瑰花瓣缀成一颗五角大红星,敲锣打鼓,鞭炮齐鸣,中菲国旗,迎风飘扬,人们都象望穿秋水似的,欢迎亲人的来临。那动人景况,使人终生难忘。从大街直到下榻的蒙特培罗饭店,一路上,每条电灯柱上,交通岗位,都交叉挂上菲中国旗,街道两旁许多菲人向迎客的车队招手。这是多么令人鼓舞和难忘啊!
在归程中,从空中再次俯览宿务岛——这个佩戴白色海浪花环的岛屿,她是多么美丽、安详、宁谧!愿这颗烁烁闪亮的明珠,永远在太平洋上璀璨发光!
(附图片)
菲律宾海上夕照


第6版()
专栏:札记

并非危言耸听
世芳
比利时罗贝尔·克洛兹将军几年前写了一本书,叫《无防务的欧洲》。书的大意说:苏联乘北约不备,挟其优势兵力,对西德西部发动闪电战,于四十八小时内长驱直入,打到莱茵河边。克洛兹原是驻扎西德科隆附近的比利时第十六装甲师指挥官,也当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防务学院的研究主任。
他的书刚问世,就引起一场风波。不用说,它同“缓和精神”大相径庭,自然招来了莫斯科的非难。即使在西欧国家,也有些人认为欧洲正处于“太平盛世”,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大陆”,因而这本谈论战争的书似乎有点不合时宜。
但是,之后几年,在西方国家的书坛上又相继出现了一些有关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书,如英国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今年三月,日本也接连出版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和《第三次世界大战(日本篇)——苏军在日本登陆》两书。这些书,有的成了畅销书,人们争相购阅,影响不断扩大。每书各有特色,但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挑起战争的是苏联。
为什么这一类被某些人认为“绝对荒诞”的书却接连出版,而且愈益受人注目呢?人们不妨回顾一下被莫斯科大肆吹嘘、而西方也有人捧场的欧安会召开以来的形势,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先说欧洲吧,这个曾是两次世界大战发源地的大陆,目前处于苏联强大的武装力量的重压下。正是在这里,莫斯科近几年不仅扩大了在常规武器方面的优势,而且在一直被西方认为可以抵销苏联优势的战术核武器领域,也由于部署了SS—20导弹而取得了优势,以致合众国际社说,“北约的一些高级军事计划人员对苏联这种日益增多的导弹感到担忧而睡不着觉”。
再看东方,苏联也没有放松对日本的胁迫,它在强占的日本北方四岛中的国后和择捉,自去年起加派重兵,修建军事基地。最近它又把第二艘航空母舰“明斯克”号和新型导弹巡洋舰、大型坦克登陆舰派往太平洋舰队。
更令人不安的是,近年来,苏联在南部非洲、红海、波斯湾、西亚直至东南亚咄咄逼人,不断兴风作浪,使局势更动荡、更紧张。莫斯科这样做,不仅仅为了向这些地区扩张,而且也是从全球战略的利益出发的。正如《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一书所指出:未来的战争是一场资源争夺战,说到底,即是石油争夺战。没有石油,整个西方世界将乱了套,动弹不得。西方需要的其它重要资源也有半数以上来自遥远的非洲。假如有人控制了石油产地和海上通道,西欧、日本和美国就只好徒呼奈何了。
强兵压境,通道受胁,这是西欧和日本面临的严酷现实。它们对苏联威胁自然有切肤之感。一些有识之士因此著书立说,大声疾呼,以引起人民警惕这种危险,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正是此类书能应运而生,不胫而走的原因。所以,它们决非不合时宜,而是很合时宜;也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理智的声音。
回顾战后三十多年来,有哪天枪炮声沉寂过?又有哪天不见烽烟突起?近年来的特点是,从越来越多的局部战争中,人们可以发现北极熊的阴影。世界战争的危险在增长。如果人们不愿做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驼鸟,而是正视现实,作好准备,那末新的世界战争是能够推迟的;即使爆发战争,也不致措手不及。这恐怕也是某些作者著书的本意之一吧。


第6版()
专栏:

赞中国农民
奥地利农林部长 龚特尔·海顿
奥地利农林部长海顿先生最近率奥中友协代表团访华,带来了真挚的友情和珍贵的礼物——一部新式选种机,以示对我国“四个现代化”的支援。他在选种机交接仪式上朗诵了这首诗。
乡村的农民,
肥沃的土地。
你们用勤劳的双手,
创造了丰富的粮食。
你们把香甜的米饭,
盛满在厨房锅碗里。
你们改造着世界,
保护着森林和田地。
生活中充满了和谐,
充满了生命的进取力!
选种机精选新种子,
中国农民走向新胜利!


第6版()
专栏:

选种机之歌
朱子奇
选种要选优良种,
交友要交知心人。
中奥人民友谊深,
纯朴情意心相印。
朋友,来选种,
精心地选种,选种!
奥地利农业现代化,
电机铁牛响隆隆。
土豆肥壮玉米香,
风吹麦浪似潮涌。
朋友,来选种,
欢乐地选种,选种!
中国迈步新长征,
奥地利朋友齐欢庆。
选种机加入了长征行列,
它乐意为“四化”献本领!
朋友,来选种,
紧张地选种,选种!
愿友谊的种子发芽生根,
愿理想的庄稼成长茂盛。
愿美好的希望开花结果,
愿中奥两国都富强繁荣!
朋友,来选种,
辛勤地选种,选种!


第6版()
专栏:今古人物

孟加拉爱国诗人纳兹鲁尔
于殿周我要把苦难的世界彻底推翻,在欢呼声中
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只有当被压迫者的悲痛叹息
销声匿迹,只有当压迫者的刀剑
在残酷的战场上消失了踪影,到那时——只有到了那时,我——一个伟大的造反者才会休战,
才能得到安宁!
这是孟加拉伟大的爱国诗人卡吉·纳兹鲁尔·伊斯拉姆的长诗《造反者》中的著名诗句。
纳兹鲁尔·伊斯拉姆一八九九年诞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一个穆斯林家庭,家境贫穷,八岁丧父,曾做面包店的小伙计。一九一七年未读完中学的纳兹鲁尔应征入伍,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九一九年退役回加尔各答,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并积极投入大战后发生在印度的反帝革命大高潮(一九一八——一九二二)。他和工人一起罢工,参加各种反英集会和示威游行。他用笔作武器,写了大量诗歌,揭露和抨击了帝国主义战争和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一九二二年初,年仅二十二岁的纳兹鲁尔写的著名长诗《造反者》一发表,马上传遍了整个印度,尤其在青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在革命运动中徘徊、徬徨的青年,读了《造反者》诗后,精神大振,纷纷走上社会,汇集到反帝的潮流中。
诗人在一次集会上大声疾呼:我不仅用笔,而且要用我的全部生命和精力,唤醒整个沉睡的印度大地。
《造反者》的发表使殖民当局极端恐慌。他们下令没收诗人的所有诗集,并于一九二二年悍然把诗人投入监狱。诗人在狱中和殖民当局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同时继续写下了大量诗歌,揭露监狱里的非人生活,大大鼓舞了政治犯们的斗志。
出狱后,诗人立即毫不犹豫地回到人民斗争中去。他用八年时间深入工厂、农村、码头、军营,一面组织群众斗争,一面斗志昂扬地进行创作。他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
(一九二○——一九四一)共创作了三千三百多首诗歌,同时还写了大量中短篇小说、话剧、故事、论文、儿童文学,并且翻译了一些外国作品。他的作品热情奔放,观点鲜明,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战斗精神。诗歌中使用大量的比喻,把许多印度神话中的诸神拟人化,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的语言狂放、泼辣,为孟加拉文诗歌的创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纳兹鲁尔是孟加拉文学史上伟大的革命诗人,人们称他为“划时代的诗人”。
一九二二年八月,纳兹鲁尔创办的《彗星》杂志问世时,印度著名作家、诗人泰戈尔亲自为《彗星》杂志写了一首贺诗,称赞青年诗人纳兹鲁尔象一颗灿烂的“彗星”,“在苦难的印度大地升起了一面胜利的旗帜”,“唤醒着沉睡的人民”。为了表彰诗人为民族献身的伟大精神,孟加拉各界人士于一九二九年在加尔各答举行盛大集会,授予他“造反诗人”的光荣称号。
在荣誉和称颂面前,诗人非常谦逊,从不满足。他常说:“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诗人。和人民同甘共苦,写他们的悲痛与欢乐就是我的工作,我的毕生事业。”
由于诗人坚决拒绝给英殖民当局干事,他虽然写了数以万计的作品,但生活却极端贫穷。诗人于一九四一年中风瘫痪。一九七二年孟加拉国成立后,诗人定居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一九七六年八月二十九日病逝。
诗人在年轻时曾说过:“我从未见过造物主,我却看到人民。我坚信,那些满身贴满了泥巴,心灵纯洁而又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总有一天将控制整个世界,在他们生活的土地上建立一个人间天堂。”他的理想是一定会实现的。(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索非亚的城徽
索非亚是欧洲一座古老的城市,但它作为保加利亚的首都,到今年四月才满百岁。在纪念索非亚定都一百周年的日子里,这个城市的林荫道上,交叉路口,到处竖立着五彩绘制的索非亚城徽。
城徽的原件是一九○○年由保加利亚艺术家穆尔克维奇卡和多布鲁斯基设计、塔切夫制作的,现陈列在索非亚历史博物馆里。城徽呈盾牌形,正中饰有人面狮身像,上方是带塔楼的城墙,两侧和底部绕以绶带,上面写着“长生不老”。
城徽的右上部是“圣·索非亚”教堂。索非亚在历史上曾被称为“谢尔迪卡”、“斯雷德茨”等,直到十四世纪才因这一教堂而最后定名。“圣·索非亚”教堂最初建于何时,现已难以考证,因为它几度被毁,又几经修复。这个教堂至今犹存。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索非亚居民同其他屡受侵害的人民一样,他们有时也求助于神灵。城徽的设计者把城徽的左上部给了城市的保护者——女神,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索非亚城徽的左下部是维托沙山的侧影。右下部是象征着丰富的矿泉的健身神庙。这一山一泉,的确是索非亚最显著的特征。
维托沙山座落在索非亚南部,最高峰海拔二千二百八十六米。由于它景色秀丽,雄伟壮观,又同城市紧密相连,索非亚居民自然引以为豪。一九三四年,维托沙山被辟为公园,至今已建成五座旅馆、二十二个休养基地,成了索非亚居民和外国旅游者醉心的地方。
索非亚及其周围地区的矿泉,是保加利亚的一大天然财富。矿泉的水温在摄氏四十度左右,它可治慢性关节炎、慢性肠胃病、皮肤病等,早在罗马时代就享有盛名,目前已被广泛用来进行水疗、池疗和浴疗,单在索非亚第九行政区班卡就有进行上述治疗的一万二千个床位。
志晓荣
(附图片)
上图为索非亚城徽


第6版()
专栏:

救生圈 方成


第6版()
专栏:

盗画有术
美国一年内失盗的艺术品总值达五千万美元。许多盗贼有内线,有的竟按“订货”去偷盗名作。
莫非 文 江帆 画
去年圣诞节(十二月二十五日)凌晨,一伙窃贼爬上美国旧金山德扬纪念馆屋顶。他们先使安装在天窗上的复杂警报器失去作用,然后切开一大块玻璃,下到艺术馆里,偷走了价值一百二十万美元的几幅十七世纪荷兰油画,包括伦勃朗的名作《犹太教士像》。
据美国报刊报道:在去年年底的两周内,美国就发生艺术品盗窃案六起。近年来,博物馆、艺术馆、教堂、文物发掘现场和私人收藏的艺术品失盗案件剧增。据估计,去年全世界发生艺术品盗窃案四万五千起,其中美国占一万三千起,总值五千万美元,仅次于贩运毒品案件,居第二位。
在美国,艺术品每年成交额达五十亿美元,占全世界艺术品成交总额一半以上。由于通货膨胀,而艺术品价格上涨比一般商品更快,收藏家们把购买艺术品作为避免蒙受货币贬值损失的好办法。艺术品买卖油水大,盗窃案件也就随之增加。在世界范围内,艺术品盗窃案件近年来每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五;而在美国,则每年增加百分之三十五至四十。
艺术品窃贼大多有内线。例如去年年底,盗窃分子进入纽约一所珍贵玻璃器皿陈列馆,单单取走一件价值六万美元的珍品,也就是该馆最值钱的一件东西,而根本没动其它近一万件价值较小的陈列品。
国际性的销赃活动很猖獗,即使是有名的艺术品赃物也能销出去。有些赃物是犯罪集团头目的“订货”。有一次一伙窃贼接受“订货”,要他们去偷纽约市某博物馆收藏的一幅伦勃朗作品。他们没有偷到伦勃朗的画,却偷了一幅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内的作品,那个提出“订货”的犯罪集团头目因而拒绝收购这件赃物。
在西方各国,艺术品盗窃案破案率不一。意大利在过去五年内失盗二万八千幅画,其中一半以上都找了回来。意大利政府的一名不管部长罗道尔夫·西维埃洛采取不事声张的办法,通过众多的眼线,追索赃物的去向,有时越过国界,追到西德或瑞士,找回了一批珍品。
在美国,也有个艺术品盗窃案破案专家罗勃特·弗尔泊。此人本人就是个艺术家,在纽约活动,因为据说绝大部分赃物不论是在哪儿偷的,最终都要到纽约脱手。他也是通过大批眼线追索赃物。但是他找到的毕竟只是九牛之一毛。在国际警察组织的档案里,仍然有许多失盗多年的艺术珍品至今杳无下落。(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冰岛的香蕉
申明河
说起冰岛,大家都知道它是接近北极圈的一个天寒地冻的国家。可是谁会想到,人们能在冰岛吃到冰岛人自己生产的香蕉。
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郊外,有一个地方叫温泉镇,镇上的人们盖了不少暖房,在其中一座叫伊登的暖房里,人们用管子把温泉热水引进去,使其保持各种果菜生长所需要的温度。那里不仅生产西红柿、黄瓜、辣椒、葡萄,而且还培育各种热带花草,生产果实累累的热带水果香蕉。冰岛朋友说,“我们生活在靠近北极圈的岛上,却能够吃到自己种植的冰岛香蕉,真是奇迹!”
冰岛能在暖房里出产香蕉,是因为这个国家的火山特别多,全国约有二百多个,其中活火山三十多个,平均每五年就有一次大的爆发。由于这种特殊的地质结构,冰岛的地热蕴藏量相当丰富,岛上布满了数以千计的温泉和热水喷泉。
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利用附近的地下热泉,通过总长七十多公里的热水输送管道网,向居民供应热水和暖气。热水温度达摄氏九十度以上,放出来的热水可以冲茶。雷克雅未克由于利用温泉,很少用煤,因而城市显得十分干净整洁,冰岛人称之为“无烟的城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