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8月3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调整农牧布局 讲究草原建设实效 狠抓经营管理
鄂托克旗牲畜量居内蒙古旗县单位冠军
本报讯 据《内蒙古日报》报道:以旗县为单位牲畜数量居全区冠军的鄂托克旗,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调整农牧布局,草原建设讲究实效,狠抓经营管理,在连续两年增产的基础上,今年又夺得大丰收。据六月末统计,成活仔畜七十二万三千三百三十头(只),繁殖成活率达百分之八十三点六五,总增百分之三十四点九,纯增百分之十七点三二,牲畜总数达到二百三十三万零二百九十四头
(只),比历史最高水平的一九六五年增加六万多头
(只),取得建国三十年以来最好的成绩。
鄂托克旗的经验是:
一、贯彻以牧为主方针,坚决调整农牧布局。他们结合本旗幅员辽阔、自然条件不同的具体特点,因地制宜,进行合理调整。将过去八个半农半牧公社,六个转为以牧为主,两个转为以林为主,调整范围占全旗三分之一强。先后封闭滥垦的牧场五百四十多万亩,把原有一百五十八万多亩耕地压缩到四十二万亩,使百分之八十的沙化或半沙化草场恢复了植被,扩大了牧场。
二、草原建设讲究实效。前两年,他们重点抓了大、中型草库伦的建设,效果不明显。今年,在提高原有草库伦质量的同时,大力推广巴拉尔地区建设畜群优质牧草小草库伦和梁地畜群小树库伦的做法,取得了投资小、用工少、见效快的效果。目前,全旗草库伦面积达到三百九十四万多亩,大小畜平均每头占有一点六亩。每年平均可在草库伦内打储草四千六百多万斤,收料六百多万斤,为牧业丰收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重点放在畜群,加强经营管理。他们在贯彻“两定一奖”制度中,切实做到措施到群,责任到人。同时,把畜牧业生产各项管理工作集中落实到畜群。首先抓了跟群放牧、分群放牧、计划放牧工作,克服以往天牧、瞭牧、童牧现象,严格实行老弱畜、种公畜、改良畜分群管理,因地因时倒场,合理利用,防止过牧和草场退化。其次,抓了储草、储料、储钱工作,做到防灾于未然。现在,这个旗储草六百五十多万斤,储料一百七十多万斤,储钱二百五十七万多元。对畜群还做到了五个保证,即保证有足够的劳动力,保证供给足量药品,保证随时供草供料,保证饮水条件,保证棚圈完好率。他们还重视畜疫防治和老弱畜的饲养管理,把死亡率基本上控制在百分之三以内。


第2版()
专栏:

青河县建设基本草场促进畜牧业发展
近几年来,牲畜头数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九点四
新华社乌鲁木齐八月二十八日电 象建设基本农田那样建设基本草场,使阿勒泰草原上的青河县大大增强了畜牧业的抗灾能力。从一九七六年以来,这个县牲畜头数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九点四,商品率达到百分之十四点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河县从一九七五年开始,在广袤的冬、春牧场上大搞基本草场和棚圈建设。全县投入三分之一的牧业劳力,组成草原建设专业队,常年进行兴修水利、灌溉草原、改良自然草场、种植饲草饲料、打草贮草、修建牲畜棚圈和牧工住房等工作。四年来,全县修建了中、小型蓄水塘坝三十五处,扬水站三十三座,开挖引水渠道一百六十公里,打井五十七眼,使自然草场的灌溉面积由原来的一万亩扩大到五万五千亩;种植苜蓿三万二千亩,每年可打贮饲草三千万斤;加上农区提供的饲草,全县三十多万头越冬牲畜每头平均占有贮草近二百斤。此外,还在冬、春牧场上修建牲畜棚圈九百八十八个,牧工住房二千二百多间。全县基本上做到了“牧工有住房,牲畜有棚圈,圈旁有贮草”。
青河县为了搞好草场建设,十分注重保护自然草场和河谷林地,严禁毁草伐林种庄稼。全县粮油耕地面积稳定在现有的十万亩上。过去被农业挤占的三万多亩草场,目前已经退耕还牧一万五千亩。布尔根河谷牧场上以前开的耕地,退耕还牧后已经有七千多亩建成饲草饲料基地。
在草原建设中,青河县坚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这个县的沙尔托海地方有一万五千亩牲畜转场时经过的草场,由于缺水,产草量不高。县有关部门便组织牧民在这里挖了一条二十三公里长的渠道,引来乌伦古河的水灌溉,使这片草场的产草量翻了一番。今年四月的风雪灾害中,从这里运出一百多万斤贮草救灾,使附近断草的三万五千头牲畜转危为安。


第2版()
专栏:

关键是思想解放勇于实践
——四川省一百个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见闻
四川省一百个企业进行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试点,在全国工业交通系统的干部和群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兴趣。
四川的路子是怎样走出来的呢?根据我们在四川采访期间所见所闻,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四川省负责经济工作的一些同志思想都比较解放,敢于冲破旧的习惯势力的约束,敢于革新,勇于实践。
我国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存在很多弊病。我们一些企业在形式上是独立的社会生产基层单位,实际上却没有独立性。任务由国家下达,产品由国家分配,人员由劳动部门调配,设备由国家调拨,利润全部上缴,亏损也由国家包干。而且对企业关卡多,“婆婆”多,人、财、物各有所管,供、产、销互不见面。不少企业明知挖潜、革新、改造大有文章可作,但却无能为力。企业领导连批准盖一个二十平方米厕所的权力都没有。企业经营的好坏又和职工个人的利益不挂钩,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吃大锅饭”,端“铁饭碗”。许多企业的厂长、党委书记都反映,企业的手脚被现行的管理体制捆得死死的,象“水牛掉在井里头,有劲使不上”。
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抱什么态度呢?是消极地等待党中央、国务院拿出一套完整的办法再动手改革呢,还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一些已经看准了的问题,积极主动地有步骤地进行改革?中共四川省委和省革委采取的是后一种态度。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路是走出来的。办法是从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抱残守缺,踌躇不前,什么时候才能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来!四川省委一位负责同志说,他们经过调查研究,深深感到,只有在国家统一计划和统一领导下,改革现行经济管理体制,扩大企业权力,让企业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把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使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具有自觉发展生产的内部动力,更好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就是基于这种认识,四川省委和省革委于去年十月决定在重庆钢铁公司、宁江机床厂、四川化工厂、新都县氮肥厂等不同类型的六个企业,开始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今年一月,他们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总结初步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试点办法,决定把试点范围扩大到一百个企业。
企业应该扩大哪些权力?扩大到什么程度?企业的权力和责任怎样结合?开始试点时也不是很清楚的。省经委负责同志说,省委明确指示,对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态度要坚定,行动要积极,步子要稳妥,工作要做细;要边摸索,边前进,从实践中取得经验。四川省制订的《地方工业扩大企业权力加快生产建设步伐的试点意见》,起初只有八条,现在发展到十四条。实践出真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将来肯定还会有所增减或修正。事实上有一些试点企业,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根据“十四条”的基本原则,已经制定出了自己的若干条,而且是很有创见的。
四川省的一百个试点企业,已经和准备扩大哪些经营管理权力?主要是:企业在全面完成国家计划以后,可以按照国内和出口的需要,组织增产和接受来料加工,可以自销商业、物资、供销部门不收购的产品;改进企业基金制度,分别不同情况,按年工资总额和计划利润指标提取企业基金;超额利润企业可以分成;增加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基金留成比例;改进奖励制度,进一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鼓励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允许企业参与外贸谈判和签订出口合同,等等。这些规定的基本精神,是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调动企业干部和职工的积极性,把经济工作搞活,使企业自身有力量扩大再生产,有力量改善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小河无水大河干,小河涨水大河满。企业发展了,人民富裕了,我们国家也就可以办更多的事情了。
但是,由于现行的经济管理办法已经实行多年,许多人习以为常,特别是要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就必然要缩小中央和省市地区各经济管理部门的管理权,要涉及到计划、基建、财政、银行、商业、外贸、物资、劳动等部门的职权范围,因此不免要遇到阻力。
怎么办?四川省委的态度很坚决:一定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而且一定要一百个,原计划的中央部门所属的企业不愿干,就补充具备条件的地方企业。
阻力有来自上面的,也有来自下面的。有些同志顾虑重重:会不会减少财政收入呢?会不会把企业搞乱呀?会不会出现资本主义苗头呀?为了解除一些同志的顾虑,给搞试点的同志撑腰,四川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说:“按经济规律办事,再加上革命精神,有一股闯劲,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当然也要准备两手:干好了,闯出一条路子来;干不好,我作检查。”
实践证明,四川省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的路子是正确的。在一百个试点企业中,可以计算产值、属于地方工业的有八十四个。上半年与去年同期比较,工业总产值全省增长百分之九,八十四个试点地方工业企业增长百分之十五点一;实现利润全省工业企业增长百分之十七,试点企业增长百分之二十六点二;上缴利润全省工业企业比去年同期下降百分之五点八,试点企业却增长百分之二十五点三。今年以来,试点企业的生产情况,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八十四个地方工业企业,二季度比一季度,工业总产值增长百分之十九点四,实现利润增长百分之三十七点五。
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取得成绩,四川的同志认为,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把捆在身上的绳子稍微松了松,今后的工作还多着呢,还需要继续实践,继续探索,继续前进!
本报记者王黎江 李文


第2版()
专栏:

一条自主权实现三全其美
——介绍一个老企业有了新生命的故事
工厂有了自主权,作用究竟有多大?只要向读者介绍一个老企业有了新生命的故事,就能以一斑窥全豹了。
重庆第二针织厂有一部分三十年代的老织袜机,织的袜子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早就应该更新了。从一九七四年起,工厂向上级连写了五年的报告,毫无结果。生产吧,商业部门不愿收;不生产吧,工厂就会揭不开锅,真有点“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样子。可是,一条自主权,就变成“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这个变化得从三万多元钱说起。
今年年初,这个厂总算走运,有关方面要供应他们八十台新型织袜机。可是,资金没有着落。厂里想把刚分得的一笔本应作奖金或集体福利用的三万多元钱,先拿去买机器,但职工思想不通。他们说,“买设备应该国家出钱嘛!”“这笔钱应该拿来发奖金,要不拿来修三百平方米宿舍。”厂里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讨论这个问题,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职工代表也是这种主张,弄得连会都开不下去了。
这时,正好省委关于开展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的文件下来了。其中一条规定:企业自筹资金增添新设备而增加的利润,两年内不上缴,留作企业基金。按照这一规定,他们算了一下,如果用这三万多元钱加上结余的少量更新资金,可以先买回二十台织袜机。用这二十台织袜机创造的利润,又能买回另外六十台,赚了钱,还能多办集体福利。这一算,把职工的心算动了,大家说,“这样倒有搞头,要得!”一致同意了。
二十台织袜机买回来以后,四月正式投产,到七月,除了给国家上缴税金三万多元外,企业获利十八万八千多元,预计今年可获利四十万元。现在,他们用赚的钱,又买回来五十台织袜机,还动工修建着一千五百平方米的职工宿舍。他们打算用明年赚的钱,再买一百四十台织袜机。这样,两年增添的设备,将比原有设备增加一倍。盖宿舍将比原来可能盖的增加四倍。
一条自主权,就这样给了这个老企业新的生命。过去向上级写了五年报告不能解决的设备更新问题,一年就实现了,两年可以使一厂变两厂,大家盼了十多年的宿舍盼不到,而不久,部分职工就要有乔迁之喜了,两年内设备翻番,两年后利润翻番,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就大大增加了。一条自主权,实现了国家、企业、职工三全其美。
新华社记者 李书忠


第2版()
专栏:批评与建议

北京家具供不应求原因何在
北京家具短缺,是一个老问题了。为了买一张床,要几次早起去排队还不一定能买到;青年人领到结婚家具票,要等半年以后才能买到货……。
能不能想办法多生产一点家具,适当满足群众的需要呢?为此记者走访了一些单位。据北京木材家具工业系统的干部和工人说,几年来,想方设法开展木材综合利用,家具生产有些发展。但是与群众的需要相比,还差得很多,家具供应紧张的局面没有改变。他们说,只要领导上认真抓一下,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就能把家具生产搞上去,扭转现在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可是,多年来北京市领导上没有把家具生产摆在应有的位置,没有一个领导机构认真抓这件事。即使管,也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比如,市木材家具工业系统,八年上缴了二亿三千八百余万元利润,而用于家具基本建设的投资仅一百零二万元,致使许多家具厂的落后设备、条件得不到改善。有的设备陈旧,适应不了家具生产发展的需要;有的没有必要的干燥室;有的没有家具存放的地方,要等运走了存货,腾出地方,才能再生产。如果适当投一点资,把木材加工厂的设备、条件改善一些,生产很快就能提高。以木材利用率为例,一般木材厂的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四十至五十。而北京木材厂增添了一点设备,开展综合利用,木材利用率就提高到百分之八十六。今年,他们生产的板式大立柜比去年增加一倍多。
家具生产是轻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家户户都需要它,与人民的生活十分密切。家具紧张是一种前进中的困难,这点人民群众是谅解的。群众所不满的是那种官僚主义的态度。群众议论:有的领导不了解下情,解决问题很不得力;有的领导知道群众买家具十分困难,也了解到木材浪费现象严重,就是缺乏对人民群众的负责精神,推推拖拖,不去解决。
北京家具迟迟不得解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体制混乱。全市共有木材加工厂一百二十余家,分别归九个局、十二个区县以及有些中央在京单位共三十个口子领导。由于各自为政,分散经营,木材加工存在盲目性。全市各个系统每年消耗原木约一万立方米,大量木材加工剩余物不能统一安排综合利用。据有关部门的同志说,改变现有体制,组织一个相应的专业公司,统一管理全市各系统的木材加工企业,每年可以用木材加工剩余物生产二十万立方米人造板
(能代替六十万立方米原木使用)。若用这些人造板生产大立柜,按一立方米生产五个计算,可以生产一百万个。可是,现在北京市木材家具工业,名义上归建筑材料局领导,实际上建材局只管十六个厂,而建材局的业务是以砖、瓦、灰、砂、石为主,木材家具一直摆不到议事日程上来,木材的供应渠道也不通顺,建材局对其它系统的一百多个木材加工企业又无权过问。目前,全市各个系统人造板的年产量只有三万立方米,其余可利用的木材大都被烧掉和废弃。这是一项多么大的浪费!北京木材加工工业的体制,需要来一番改革,这样,不仅木材家具生产大有希望,其它方面的工作也可能会搞得更好。本报记者 吕建中


第2版()
专栏:

河南湖北电力并网有很大优越性
提高承担冲击负荷能力,调剂水火电力余缺,增强应付事故能力
本报讯 最近,河南、湖北两省已实现电力并网。从初步实践看,两省电力并网运行有很大的优越性,主要是:
一、提高了承担冲击负荷的能力,保证了供电质量。两省并网前,当湖北电网独立承担武钢一米七轧机冲击负荷到四万八千千瓦时,电网周波就下降零点四周,电压波动百分之四点五。并网后,加上采取一些调节措施,当冲击负荷达到九万千瓦时,周波也只下降零点二周,电压波动百分之二点五。
二、做到水火调剂,互通余缺。河南多煤,以火电为主;湖北多水,水电比重很大。并网前,两省缺电都较严重,并网后,水火相互调剂,运行日趋合理,增加了发电出力。枯水时,河南向湖北送电;丰水时,可以更多发挥水电的作用。五月下旬按照计划方案,河南电网除承担武钢一米七轧机部分负荷外,晚上低谷时尽量向湖北多送电。仅据并网后十天统计,河南电网共向湖北电网送电一千四百四十九万度,使湖北拉闸限电情况有所改善。河南低谷时的窝电也大为减少,改善了河南发电运行状况,使河南电网负荷率从四月份的百分之九十三点八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六点七。湖北丹江水电站的运行情况也大大改善。多年来,这个水电站只带固定负荷,运行极不合理。并网后,起到了电网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的作用,发电量也得到合理控制,五月下旬多蓄水一亿多方,为逐步恢复正常水位创造了条件。
三、有利于安排机组检修,增强了应付事故的能力。并网后,两省发电设备互为备用统一安排检修,避免了大机组检修时大幅度降低出力的状况。河南最大机组是姚孟三十万千瓦机组,湖北最大机组是青山的二十万千瓦机组,两省并网后,经过统一安排,错开检修时间,增加了电网运行的出力。河南、湖北过去大机组一出事故,就要大幅度压电、限电,对用电影响很大,并网后都得到改善。如姚孟电厂一号三十万千瓦机组,六月二日发生故障停机,丹江水电站立即投入一台机组向河南送电,减少了河南拉闸限电,起了事故备用的作用。


第2版()
专栏:短评

电力管理要集中统一
电力工业是现代化工业中自动化水平最高的行业之一,它的生产、输送、消费是在同一个时间内完成的。电力不能储存,但可以通过高压输电线路把电力输送到几百公里,上千公里之外。电力工业的这个特点,要求省(区)之间并成大的电网。这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经验。
我国建国以来,电力工业的发展也是这样。解放初期,除东北和冀北有支离破碎的小容量地区性电网外,各城市电网都是孤立运行的。随着大中型水火电厂的投产和远距离高压送电线路的建设,电网规模不断发展,目前已有京津唐、东北、华东等五个较大的跨省(区)电网。随着大型水电和火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必将有更多、更大的跨省
(区)电网建成。
按经济规律要求,而不是按行政区划建立的大电网,必须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由国家统一分配电力,统一调度。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进行体制改革和整顿。有人认为,电网集中统一管理,是同当前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精神背道而驰的,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集中统一管理好电网,上上下下都要有全局观点,一切从整体利益出发。当前由于缺电,一些地区的领导根据本地的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需要,都希望把电抓在自己手里,都想超用,结果,电能质量将越来越差,造成用电设备损坏,产品质量降低。只有加强集中统一管理,合理调度,计划用电,节约用电,才能增加电力,改善供不应求的状况,使现有电力发挥更大的作用。河南、湖北两省实现电力并网以后,供电情况就有所改善。
实行电网集中统一管理,还要支持扶植地方办电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发展中小电站。为了鼓励、支持地方建设骨干电厂和向外省调电,在电力分配和财政体制上,要注意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采取分成或者补贴的办法,在经济政策上进行合理的调整。地方也不能放松对电力工业的领导,恰恰相反,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把计划用电、节约用电抓紧,开展经常性的增产节约运动,组织劳动竞赛,调动广大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多快好省地发展电力工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