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关于农业思想的的讨论

一些农业科学家座谈讨论
现代化农业的概念、标志、范围和一些提法
国家农委、国家科委不久前在无锡召开了全国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座谈会。与会一些专家就我国农业现代化问题,进行了讨论。现把提出的一些意见,摘要如下。
一、现代化农业的概念问题
有的同志说:现代农业的概念就是“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同时改革农业生产的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水平。”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本质区别是由下述三个方面构成的:
(一)传统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手工工具,人畜力和自然肥料;而现代农业是机械操作、石油、电气动力,加上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和其它化工产品,就是把工业的物化劳动转移到农业生产过程,以换取大量的农产品,大大节省投入农业的活劳动。
(二)传统农业多停留在利用自然、适应自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的状态;而现代化农业是在加深对生物本身及其环境因素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基础上,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生物科学和数、理、化在农业上的应用,形成一个与机械操作相结合的农艺技术体系,可以能动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三)传统农业是小生产经营方式,“小而全”,规模小,商品率很低;而现代化农业是农林牧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农村经济体系。
有的同志说:只讲用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化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似乎还不够,应该首先要明确是武装什么样的农业?我国是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的大农业国家,要求具有合理的农业经济结构和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才能高产稳产、持续增产。但是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农业发展水平不同,必须按地区分别研究确定农林牧副渔的合理配置和比重,使其构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二、现代化农业的标志问题
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是把农业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标志,一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为主要标志。
一些同志认为,看一个国家的农业是不是现代化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应是一个主要标志(或称综合标志),它综合反映于平均一个农业劳动力所生产的农产品能满足多少人的生活需要。这个标志对世界各国都是适用的,我国也不应例外。
有的同志说,一般所说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时间(工时、工日)所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说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的数量)。这个数量折合成货币形式,是可以同社会上其它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如工业)相比较的。因此,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或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是否现代化了,都可以从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个标志来看。
一些同志认为,我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多地少,而土地是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参加再生产过程的。因而衡量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标志笼统地只讲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
目前有一种说法:“人多地少地区主要是提高单产;地多人少地区主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把提高单产与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立起来了,或者说是把二者分割开了。其实在人多地少地区也应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地多人少地区也要提高单产才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程度、采用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改进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等,都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既不应把这些方面同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立起来,也不应把这些方面同提高劳动生产率平列起来。总之,我国农业现代化要从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这个显著特点出发,应当在特别着眼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的要求下,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现代化农业应有它恰当的范围
有的同志说:对于农业现代化的范围现在有越说越广的趋向,例如把产、供、销一体化,农、工、商一体化都归到农业现代化的范围内了。这样反而把农业本身的特点和内容冲淡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固然需要解决产、供、销一体化和农、工、商一体化的问题,但同时工业、交通、商业部门也要实现现代化嘛!总不能都由农业生产部门包起来呀!有的同志提出:是否把农业本身和为农业服务的部门区别开来,对为农业服务的有关部门的任务我们只提出要求就可以了。
四、几个值得商榷的提法
(一)“搞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很多同志认为,对这个提法的正确理解是:我们搞农业现代化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生搬硬套外国的某些具体作法;要把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做到“洋为中用”。有的同志说,如果强调过了头,也可能产生一种误解,好象我国农业现代化与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毫无共同之处,认为外国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不适合我国国情,一切都要由自己来重新摸索,这就不对了。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是所有制不同,而在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上则是相同的。不同国家由于条件不同,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和作法不同,化的速度也不同,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标志是共同的。我们批判了穷过渡,如果搞穷现代化,降低客观标志也不对。
(二)关于“化”。这个化、那个化提得太多也不好。一些同志说,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还有什么良种化、园林化、工厂化、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等等,最好不单提某一化,把整体概念割裂开来;同时,有些“化”既不朴实也不准确。如化学化,就肥料来说,不能单靠化肥,还要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就治虫来说,不能单搞农药,还要搞生物防治。因此,有些同志说,最好少用“化”,比如说“经济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工产品”,这比“化学化”更为妥切和朴实一些。
(三)生产区域化、专业化的提法在我国值得考虑。有的同志说:要说大的区域化,我国南方主要是水稻,也可以说是水稻区;华北平原是小麦、棉花、玉米区。美国发展畜牧业在西部草原放牧幼畜,运到玉米带育肥,这种作法在我国行不通。我国只能适当集中,不宜高度集中。特别是粮食,我国人口多,粮食消费量大,过于集中就有个贮存运输问题,长途运输是不合算的。经济作物如棉花、橡胶、甘蔗、甜菜等,适当集中和专业化,有利于提高单产,并便于加工。
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农林牧结合,合理布局”比较合适。有的同志说,农业合理布局值得重视,布局搞得好,不增加投资,甚至还可节省投资,也能增产。如胶东丘陵旱地,种小麦亩产只有一百多斤,而种花生可收到三百多斤,就是一个例子。
(四)农村多出的劳力要“就地消化”。本来的意思是避免农业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应随着社队工副业的发展建设中小城镇;而“就地消化”把多出的劳力看成了包袱。因此不如说“对农业多出的劳力要合理安排”。


第4版()
专栏:

“老八路”采药队
在胶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县,有一支不寻常的采药队。这支采药队既不是专职医务人员,又不是农村“赤脚医生”,而是十三年前由十六名退休老干部、老红军、老工人自愿组织起来的。如今,他们的平均年龄六十五岁,最大的七十七岁。
十三年来,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共采集各种中草药三万四千多斤。他们走村串队,登门拜访,共搜集民间土方、单方、验方三百二十多个。他们刻苦钻研,精心诊治,共治疗各种病患者三万多人次。
这支采药队治病不要钱,送药不受礼,常常收到来自全国许多地方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们是“老八路”采药队。
一九六四年以后,荣成县在县驻地崖头镇接受、安置了一批退休的老干部、老红军、老工人。退休以后,怎样生活才最有意义?原中共荣成县委副书记孙强、原荣成县副县长张远和老红军黄德胜等老干部提出这个问题,同大家一起讨论。大家都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深深感到受党培养教育几十年,决不能因为退休就此退下阵来。于是,他们振奋了继续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纷纷表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决心在有生之年,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大家集合在一起干些什么呢?正巧退休人员中有人做过医务工作,提出上山采集草药,免费给群众治病,为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出一把力。于是,一支由退休老干部、老红军、老工人参加的采药队就成立起来了。
在“老八路”采药队的药房里,人们看到炮制好的中草药成排成行,陈列得整整齐齐;在他们的药库里,采集来的中草药成捆成袋,堆积得满满荡荡。这一把把中草药里浸透着采药老人的多少心血汗水啊!
崖头镇地处泊区,每次采药得到几十里外的山区,这对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开始往返步行几十里,劳累一天,却收获很小。后来,他们就干脆背着行李卷住在山上,常常是饿了啃几口冷干粮,渴了喝几口山泉水。晚上睡在不蔽风雨的草棚里,铺的是薄毯子,枕的是硬石头。每逢夏秋季节,山上蚊子成群,搅得人睡不着觉。一遇到风雨,采药就更难了。但是,大家都用战争年代的那种吃苦精神来勉励自己,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有一年深冬,一场风雪把大大小小的山头覆盖了。为了解决群众用药急需,张普阳等同志主动要求破雪采药。他们踩着半尺厚的积雪,到北大山采来木本药材一百多斤。七十多岁的孙强同志,战争年代积劳成疾,得了严重的胃下垂和肺气肿病,平时说话走路都很困难,大家称他是“半口气”的人。他有时爬到山腰,气就喘不及了。脸憋得通红,汗直往下流,这时他就拄着镢头柄,大口大口地“斗气”。大家看到这般情景,劝他别再来采药了,可是他呼吸稍一顺当,又揪住山草、小树往上爬。杨殿臣同志在部队时因工损坏了两节脊椎,医生给他穿上了“钢背心”,刨药时不能弯腰就跪着干,腰部时常被钢夹子磨出血。有人不理解地问道:“你一不愁吃,二不愁穿,何必自找苦吃!”他回答说:“能为人民做点事,再苦再累也觉得甜!”
开始,他们感到最头疼的就是采药不认药。一天刨回好几筐,但经内行一鉴定,有许多并不是药材。他们并没有因此打退堂鼓,而是拜群众为师,向内行学习。一九七○年夏天,他们到威德山采药,发现一棵形态奇异、气味甚浓的植物,便向老农请教。群众叫它“同乐草”。古语说“手拿同乐草,不怕毒蛇咬。”它可以祛毒,还能洗除皮肤病。回来以后,大家查找药书,比较核对,才知道它是有名的中草药“徐长卿”。经过反复试验,逐步掌握了它的多种性能,不但可以治蛇咬,还对痒疹、顽癣、体癣、关节炎、哮喘、神经官能症、接触性皮炎、痔疮等症都有较好的疗效。就这样,他们边干边学,基本闯过了认药关,现在能辨认出三百多种中草药物。
有些药,近处采不到,他们就到很少有人去过的深山采集。甚至到邻近的文登、威海等县采药,尽量满足群众的要求。
“老八路”采药队每年至少采集一千五百多斤中草药材。为了更好地发挥药材的作用,他们搜集土方、单方、验方,治好了一些病人。于是前来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这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容易治好的慢性病。他们对前来就医的人,总是热情接待。凡是能开出药方的就马上积极治疗,一时不能治疗的就把病人的姓名、地址、病情详细记录下来,积极为他们寻方找药。黎明公社崖头大队女社员张华翠患类风湿,长期卧床不起,家里人送她到采药队。采药队队长张远接连用了几个方子,都不见好转。后来他听说有一种象“牛大力”的乔木能治关节炎病,就决心用实践来揭开这个秘密。后经上级有关部门鉴定,这种药叫“唐怀槐”。他征得张华翠的同意进行试服,虽有疗效,但不明显。于是,他们又加上舒筋活血的药物配合使用,疗效显著提高。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治疗,张华翠恢复了健康。他们用这个验方治疗类风湿患者数百例。一九七三年,据省、地、县卫生部门重点调查的三十三例中,原来大部分病人卧床不起,有的病历长达十年之久;经“老八路”采药队治疗,不少人能参加生产劳动了。
为了保证用药安全,“老八路”采药队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查药书,拜名医,尝百草,努力掌握每一味草药的药性和剂量,然后再给患者服用。
“老八路”采药队十三年如一日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难,坚持为群众采药治病,受到了党和人民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
新华社通讯员 陈士善
新华社记者 贾建舟 尹建华
(本报有删节)


第4版()
专栏:

第五次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闭幕
王震副总理出席闭幕式并讲话
据新华社北京八月二十日电 第五次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历时十天,今天在京闭幕。
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教育部长蒋南翔以及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文字改革委员会、全国总工会等单位的负责人和部分语言文字专家出席了闭幕式。
王震副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是一项重要工作。他说,党和政府对这项工作是关心和支持的。希望学校教师和学生首先要学好普通话,谈话、演说、作报告都要讲普通话,促进整个社会逐步形成学讲普通话的良好风气。
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在会上讲话时说,教师和学生要把推广普通话工作做到每家每户去,从幼儿到所有成年人都要学普通话。要把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做得更细致,以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
这次会议是历次观摩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有来自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的二百多名教师、学生等出席,共表演了二百二十八个普通话节目。其中,西藏自治区的教师、学生是第一次参加观摩会。云南省基诺族也派了学生参加普通话表演。这次观摩表演有朗诵、讲故事、说唱、相声、独幕剧等多种形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著名语言文字专家王力、朱德熙、张志公和科学家马大猷等到会作了学术报告。会议参加者座谈了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加强学校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的通知》。
教育部副部长浦通修在闭幕式上强调今后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提高对推广普通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领导,重视推广普通话工作队伍的培养建设;广大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做学校推广普通话的骨干力量;要着重在广大青少年中推广普通话,作好思想工作。
会上向各省、市、自治区推广普通话先进单位和个人发了奖状、奖品。


第4版()
专栏:

北京市举行少年作文比赛发奖大会
二十七名中、小学生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新华社北京八月十八日电 今天,北京市举行少年作文比赛发奖大会,二十七名十岁到十六岁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
北京市少年作文比赛由《北京少年》编辑部举办,从今年一月开始到六月底止,共收到小学和初中学生写的作文近三千篇。《北京少年》编辑部特邀叶圣陶、谢冰心、严文井、金近、管桦、袁鹰、柯岩、刘厚明等作家和老教师王企贤、叶多加等参加评选委员会。
这次获奖的作文,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了首都少年儿童丰富多采的生活和崭新的精神面貌,表达了他们时刻准备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贡献的决心。评选委员会认为,不少优秀作文具有选材新,立意深,构思巧,思想感情真,生活气息浓,语言生动,文风朴实等特点。其中获得一等奖的《蚂蚁铺路》、《搬家》、《小鹦哥儿》、《秃秃和姐姐》、《给鸡打针》等作文,受到作家和教师们的热情赞扬。
这次评选出来的优秀作文,将编成一本少年作文选出版。
在今天的发奖大会上,少年作文比赛评选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韩作黎和作家刘厚明讲了话。他们勉励少年们再接再厉,谦虚谨慎,学好语言文学。


第4版()
专栏:

上海市开展“新长征读书活动”
新华社上海电 上海市正开展“新长征读书活动”。有许多人报名参加这一活动。参加的人将在十二月底前读完推荐书目中的五本政治理论和科学技术图书,并选择其中二、三本图书写好读书心得或阅读笔记。对读书活动中成绩优秀的,将评为读书活动积极分子并发给奖品。为开展好“新长征读书活动”,上海市成立了指导委员会,由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委宣传部长陈沂担任主任。


第4版()
专栏:

四川上演话剧《在茫茫的夜色后面》
据新华社成都八月二十日电 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在这里上演话剧《在茫茫的夜色后面》,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话剧是根据近十几年来以手抄本形式在群众中流传的电影文学剧本《一双绣花鞋》改编的。它以山城重庆解放前夕地下党的活动和解放后公安战士与国民党特务的激烈搏斗为主线,歌颂了我地下党员和公安战士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深入虎穴,侦察、歼灭敌特的英雄气概。故事引人入胜,情节惊险曲折。


第4版()
专栏:

鞍山市开辟书社说书 群众文化生活活跃
新华社沈阳八月十九日电 新华社记者董践真报道:中断十多年的说书活动在鞍山市又活跃起来。
盛夏酷暑的晚上,在鞍山市铁西区职工聚居的小胡同里,两家相隔不远的书社——迎春书社、百花书社,招徕大批听众。人们一边喝着茶水,一边高高兴兴地听鞍山市曲艺团演员说书。
鞍山市许多群众爱听说书。由于“四人帮”的破坏,传统说书活动中断了多年。粉碎“四人帮”后,鞍山市曲艺团恢复起来,今年初便在市内职工住宅集中的地方,开辟了四个说书场地——书社。几个月来,书社共说书八百五十五场,听众达九万余人次。
鞍山市各书社说的书目,包括《水浒》等优秀古典长篇小说。目前,一些老演员正在研究如何说好现代长篇书目,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第4版()
专栏:

话剧《未来在召唤》。梁言明虽然对于冠群的错误进行了耐心的帮助、教育,但最后还是不得不将思想僵化的于冠群撤职。他对儿子梁浩说,他对老战友作出这样的决定,是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孩子们的明天。
新华社记者 樊如钧摄


第4版()
专栏:

上海电视台摄制歌颂张志新烈士的电视报道剧《永不凋谢的红花》。张志新(向梅饰)在狱中第一次迎来了党的生日,她精心做了一朵小红花,站在铁窗下庄严宣誓:为真理而斗争,誓死捍卫党。
新华社记者 杨溥涛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