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五届人大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顾问
周士第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宋庆龄等送了花圈 邓小平等参加追悼会 徐向前主持追悼会 耿飚致悼词
新华社北京七月八日电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顾问周士第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一九七九年六月三十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九岁。周士第同志追悼会于七月八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宋庆龄、王震、韦国清、刘伯承、邓颖超、余秋里、张廷发、陈锡联、胡耀邦、耿飚、聂荣臻、徐向前、李井泉、张鼎丞、姬鹏飞、肖劲光、康世恩,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王首道、康克清、季方,中央军委常委粟裕送了花圈。人大常委会,政协全国委员会,中央军委,国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各军兵种、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军事科学院、军委直属各学院、北京部队、北京卫戍区,中共广东省委和省革委会,中共琼海县委和县革委会等,也送了花圈。
邓小平、王震、韦国清、余秋里、陈锡联、胡耀邦、耿飚、聂荣臻、徐向前、李井泉、姬鹏飞、康世恩、王首道、康克清、季方、粟裕等同志参加了追悼会,并向周士第同志的夫人张剑同志和他的子女表示亲切慰问。
追悼会由徐向前同志主持,耿飚同志致悼词。
悼词说,周士第同志是我军久经考验的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无产阶级坚强的革命战士。正当全党全国工作着重点转移,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进行新的长征的时候,失去了周士第同志这样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是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
悼词说,周士第同志是广东省海南岛琼海县人。一九二四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在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参加了由我党领导的、周恩来同志亲自组织的革命武装——铁甲车队,先后任副队长、队长,为支援广东农民运动、支援省港大罢工、平定军阀叛乱,为保卫新生的广东革命政权,进行了顽强的战斗。一九二六年,以铁甲车队为骨干,组建叶挺独立团,他先后任营长、参谋长、代理团长,在北伐战争中,参加和指挥了汀泗桥、贺胜桥、攻克武昌等著名战斗,为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北洋军阀,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一九二七年,他率领国民革命军七十三团等部队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任二十五师师长。南昌起义以后,继续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一九三四年,他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任军委干部团“上干队”队长。到达陕北后,任红十五军团参谋长,协助指挥了直罗镇战斗。一九三六年春,红军东征时,他任河口渡河司令员,先后参加和组织了多次战斗。同年冬,任红二方面军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八路军一二○师参谋长兼抗大七分校校长,晋绥军区参谋长,晋绥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协助贺龙、关向应等同志组织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转战山西、绥远、河北。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和晋绥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华北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太原前线指挥部副司令员,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等职,先后参加和指挥了晋北、晋中、太原、扶眉、秦岭、解放西南等战役。他为我军的创建,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为消灭蒋介石军队,为我国人民的解放,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全国解放以后,历任川西军区司令员兼成都市军管会副主任、成都市市长,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参加组建军委防空军并任司令员,后又担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外训练部部长等职。他曾被选为党的七大、八大代表,第一届、四届、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还担任过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二届、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他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悼词说,周士第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在党内历次路线斗争中,他坚定地站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一边。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称赞他有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坚决性。敬爱的周总理赞扬他是一个好同志。特别是在同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斗争中,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原则,刚直不阿。周士第同志党性强,作风正派,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几十年来,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为党为人民工作。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参加追悼会的还有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门负责人、中共广东省委和广东省革委会的代表、周士第同志生前友好,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海空军干部、战士代表,共一千多人。
七月五日下午,聂荣臻、徐向前等同志,周士第同志生前友好,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总部代表,曾前往医院向周士第同志遗体告别。
(附图片)
周士第同志遗像 新华社发闻


第2版()
专栏:

闻鼙鼓而思良将
——记装甲兵前司令员许光达同志的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
本报记者 顾雷
六月三日,装甲兵领导机关在八宝山举行了许光达同志悼念仪式。装甲兵司令员黄新廷同志、政治委员莫文骅同志和许多到会的代表,借此表示对老司令员许光达同志这位忠贞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怀念。十年的时光过去了,老将军的老战友、老同志,没有忘怀他崇高的品质和他对装甲兵建设事业的贡献。
许光达同志是十年前惨遭林彪和“四人帮”的疯狂迫害而英勇遇难的。当时,他在这些野心家和阴谋家捏造的贺龙同志“二月兵变”“篡军反党”这一大冤案中被列为第二号人物。老将军给自己的亲人留下最珍贵的遗产,是他感到不久于人世的时候,用生命的笔,在《毛泽东选集》四卷的扉页上写下言志的诗:
百战沙场驱虎豹,
万苦艰辛胆未寒。
只为人民谋解放,
粉身碎骨若等闲。
许光达同志在长期革命战争中,金戈铁马,转战祖国半壁河山,功绩卓著。从南昌起义到任装甲兵司令员,几十年来,他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他一生光明正大,秉正刚直,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作风民主,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一九七七年六月二十一日,粟裕同志在老将军骨灰安放仪式上,代表中央军委为他恢复名誉,号召大家学习老将军的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
心中唯有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许光达同志一九二五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以来,时刻想的是如何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我们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之后,他深感党的伟大,排除了各种机会主义者加给革命事业的危害,在迷雾中拨正航向,渡过急流险滩,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他为能成为这个队伍中一名战士而自豪。这个雇农的儿子,把用很粗糙的草纸印的党章,装在衬衣口袋里,象怀揣一轮红日。成百次的战斗、几万里行程的奔波、多次负伤,都把生死置之度外,唯有党章不离身。党章被汗水浸透了,纸慢慢变黄了,他舍不得放下,随时拿出来阅读,牢记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
当他被林彪、“四人帮”以莫须有的罪名关押的时候,和装甲兵副司令员张文舟同志同在一个屋子里。他泰然自若,经常默然沉思。一天,他对着窗外的蓝天长久凝思,突然转过身来,意味深长地对张文舟同志说:“一定要保住舌头!”张文舟同志了解老将军这句话的含意,点了点头。
老将军第二次被抓走的时候,坦然地对他的独生子和儿媳许延滨夫妇嘱咐道:“你们要永远跟着毛主席干革命,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中国要出现了修正主义,会有千百万人头落地,你们的头也会落地。不要为我担忧,我的一生早已交给党安排了。”
由于种种折磨,许光达同志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家里的人经过多次交涉,许延滨夫妇才获准探望老将军。见面后,延滨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奇怪的“听诊器”,要给爸爸检查身体。老将军一看,就认出那是坦克上使用的喉头送话器,眼睛闪出喜悦的光芒:孩子有了斗争的智慧了!延滨迅速把“听诊器”的一端,放到老将军的喉头上,许光达同志熟练地用喉头送话的原理告诉延滨:“赶快请毛主席和周总理派人来,我有话要说。”延滨知道爸爸在这种时候心中依然只装着党,会意地点了点头离开了。
林彪的死党眼看老将军的健康急剧恶化,为了逼取他们需要的口供,对许光达同志连续进行了五十三个小时的审讯,用残酷的手段逼着老将军承认是“二月兵变的参谋长”。老将军横眉冷对,用稍带诙谐的口气回答说:“告诉你们,我现在是国防部副部长、大将、中央委员,党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才不冒着杀头的危险去抢那个参谋长当呢。你们这是诬蔑!”铿锵有力的话,逼得打手无言以对。
钢筋铁骨
一九三一年,许光达同志在贺龙同志领导下,转战洪湖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正是革命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王明机会主义路线占统治地位的党中央派了一位叫夏胜的“党代表”到了洪湖地区。这位王明路线的忠实走卒,一面高喊加速革命的进程;一面在革命队伍内部展开了亲痛仇快的“肃反”运动,大抓所谓“改组派”,任意杀害红军指挥员,象段德昌等许多优秀共产党员都被处决了。许光达同志这时正率领红十七师战斗在湖北应城一线。一天,一个命令到了,要许光达立即返回总指挥部。许光达同志意识到返回总指挥部的结果是什么。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宁可在沙场上马革裹尸,也不让人从背后捅死。他身先士卒,率领部队继续英勇作战,在猛攻六子集盐场时身负重伤,被贺龙同志秘密地送往上海医疗,才幸免于难。后来,他们在延安会面时,贺龙同志拍着许光达同志的肩膀说:“你这个许光达呀,国民党打了你一枪,救了你一条命,不然也让那位姓夏的给杀了。”从那个时候起,他亲身体会到革命的道路不是平坦的,未来的征途上还会遇到妖风恶浪。
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深知,在革命队伍中大叫大嚷自己“革命最坚决”,任意诬陷革命同志的人,从来就不是正路人。一九三三年前后,他在莫斯科列宁学院、东方大学坦克系攻读坦克理论时,成绩优秀,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赞扬。后来窃居中央文革小组顾问的那个“理论家”,当时也在莫斯科。他竟向许多人散布说:“许光达学得这样好,是不想回国了,他怕艰苦。”许光达同志听到这种话很气愤,十分蔑视这种唯恐我们党有自己的专业人材的丑类,总觉得他不是同志。回到延安以后,组织上要把他分配到这个人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时,被他婉言谢绝,他不屑与这种人为伍。就是那个“理论家”竟怀恨在心,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丧心病狂地说许光达同志是“特务”。
毛主席曾号召:“全国学人民解放军”,也号召“解放军学全国人民”。林彪出于险恶的目的,公然篡改这一指示,为了给他的一个死党涂脂抹粉,竟滥用窃取的权力,通知各兵种的领导人到某部开现场会议,要解放军象某部那样,不练兵而大搞卫生活动。许光达同志认为这种做法是反常的,感到气愤。他几次接到通知,一概置之不理,并且在装甲兵党委会上公开阐明自己的观点:“部队训练任务这么紧,要我动员大家去擦暖气片,我不干!”他排除了这一干扰,继续抓紧坦克部队的训练。林彪很快得知此事,原来有人向林彪告发了许光达同志。林彪粉身碎骨以后,这个出卖灵魂的家伙写的交待材料中说:“我是提着许光达的人头上了贼船的”,指的就是这件事。
文化大革命过程中,江青和那个“理论家”一唱一和,今天诬陷这个同志是“叛徒”,明天诬陷那个同志是“特务”,从军队到地方,恣意横行。他们这种丑恶行径,引起许光达同志极大的愤慨,认为这一帮象毒蛇一样的家伙包藏着祸心。一天,江青主持彩排一个“样板戏”,请一些老将军去看。当这个戏演到一位指挥员亲自排雷的时候,江青骄横地拍着坐在她前排的许光达同志的肩头,用挑战的口气问:“将军,你看演得象不象?”身经百战的许光达同志当然不可能同意安排指挥员排雷这种不切实际的渲染,轻蔑地瞟了江青一眼,冷冷地回答说:“我没有见过,要是象就不是演戏了。”
在那些妄图篡党窃国的丑类面前,许光达同志象许多老帅、老将军一样,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在当时的条件下,许光达同志敢于顶撞那些权势很大的人,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那时,老将军想的是革命的利益,我党我军的前途,一个共产党员的原则性,丝毫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林彪和“四人帮”一伙,所以向老将军举起屠刀,并不是出于什么个人的恩怨,而是革命与反革命的生死搏斗,是阶级的仇和恨。许光达同志在被关押、受折磨的期间,一直胸怀坦荡、镇静自如,从不想向这群豺狼说明什么,他宁可为捍卫党的原则光明磊落地死去,决不低下一个共产主义战士高昂的头颅。在他第二次被关押时,就有了要付出生命代价的思想准备,跟他的爱人邹靖华同志说:“他们不是要我去检讨,他们要的是我的命!”走后,委托一个富有革命同情心的公务员,带给家里一张纸,上面抄录了一首旧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朝景帝时兵部尚书于谦言志的一首《咏石灰》的诗,历史上曾誉此人是“以社稷安危为己任”的,后被奸臣诬陷受诛。许光达同志在遭受种种折磨期间,想起了这首诗。他在抄录这首诗的后面注了一句话:“我觉得这首诗很好,特抄。”他借此自勉,并鼓励全家人在这场斗争中,决不能动摇、后退。
呕心沥血
许光达同志受命组建装甲兵时,国家百废待兴,困难重重。他多次表示:“我这一辈子就是要建设好人民的装甲兵,死也死在这个事业上。”
他牢记毛主席“自力更生”的教导,没有人材自己培养,并亲自讲课;没有教材,组织人编写,自己也动笔;没有器材立足于本国资源和工业基础自己制造,并亲自参加坦克的设计、定型工作。从受命之日起,他为建设一支强大的能开得动、冲得上、打得赢的装甲兵而席不暇暖、食不甘味,呕心沥血。为试验两种新型坦克的性能,他亲自跑遍南国的山山水水,寻找理想的训练场地,具体指挥这次试验。当坦克顺利通过他选择的较复杂地形时,他兴高采烈地说:“它们的性能非常好!”他走遍每座坦克学校,检查教学质量;走遍每一个训练场,调查训练的水平。
许光达同志治军很严。他要求坦克兵的一切训练课目,都要从实战出发,并亲自审查教范、教令。他指导训练的中心思想是:凡是战场上能遇到的都要训练。他提出坦克兵要学会过“五关”:防空袭,冲过反坦克障碍,越过布雷区,避开反坦克武器,先敌开火首发命中;而且还强调要学会诸兵种的协同动作。这些课目,都是战场上千钧一发的时候,决定胜负的真本领。他告诉大家,只有练好这些过硬的本领,才能保证坦克兵在任何情况下都立足于不败之地。
坦克是一座移动的钢铁堡垒,它往往又受到各种地形条件的限制,如陡坡、悬崖、沟壑等等。老将军特别强调人的因素,提出要给坦克训练出“翅膀”,进行在战争中必需时超过设计性能行驶的训练:爬上陡坡、跃下悬崖、跳过沟壑、单履带行驶,独立攻坚,等等。他把坦克兵的训练提高到了对人的意志和智慧的训练水平。为了达到这样的水平,年近六十岁的老司令员,来到一个训练场地,穿上坦克兵的服装,亲自驾着坦克,冒着酷暑,作越过各种障碍和火炮射击的示范动作。他经常对坦克兵指挥员说:“作为一个指挥员,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专业技术,就不能取得领导权。”
老将军十分重视政治工作。他根据坦克兵的特点,倡导了单车有党员、排有党小组、连有双指挥车,即连长和指导员都有指挥车的制度。这样,在任何战斗情况下,都能发挥党的核心作用,保证部队在最激烈的战斗中不会失去指挥。
经过老将军十几年呕心沥血的培训而成长壮大起来的坦克兵,在这次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中,打得英勇果敢、机智灵活,显示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素有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坦克兵的指战员们,在总结这次作战经验时,无不怀念老司令员的亲切指导。
传统常青
许光达同志生前,担任过很多重要的领导职务,从师长到兵团司令员,到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委员。他从不因为职务的升迁,地位的变化,去追求特殊的生活享受。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高级干部,他常常想到的不是应该得到什么,而是应该为人民做些什么。
战争的年代,他为了使部队在长途跋涉中不丢掉一个阶级弟兄,不但把自己的乘马让给伤病员骑,还和政治委员一起,用担架抬着重伤员,走在部队的前头,当时他已经是纵队司令员了。艰难困苦的时候,他和战士们一样吃糠咽菜,用马料豆充饥,从没有利用职权搞过一点特殊享受,以致使他的一个刚满周岁的女儿被活活饿死!
进城以后,许光达同志在被授予大将军衔、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工资定为四级的时候,急得夜不成寐,几次向军委写报告,请求降低自己的军衔和生活待遇,一再表示对革命的贡献甚少,而党和人民给自己的荣誉太多,结果以工资降至五级而了事。
许光达同志生前,对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约束得很严。没有计较过住房的好坏、多少,以全家人能住下为满足。亲朋来了,不让住招待所,只在家里挤着住。管理部门看到他的房子不宽裕,提出给他扩建一所房子,被老将军一口回绝。老将军有专车,他除了开会等因公乘坐外,没有带着爱人和孩子去逛公园、百货大楼,或到郊外去游玩。他总是考虑到群众的影响。他偶尔因私事用车,都按制度付钱。邹靖华同志想使老将军休息得好一些,作主买了一张弹簧床。这是他们家里唯一的“奢侈”品了。机关行政管理部门知道了,坚持要当作营具报销。许光达同志把发货票要来撕掉,还告诉管理部门的同志:“这是自己用的东西,又能买得起,让公家报销是不合理的。我们国家还很穷,处处需要钱,做管理工作的同志要处处想到节省。”
许光达同志对孩子要求严格,从不娇纵。延滨无论是上小学或中学,许光达同志都不准他填登记表时写爸爸的名字和职务,只让写妈妈邹靖华的名字。一次,由于孩子学习成绩好,学校要推荐他到国外学习,征求老将军的意见,他也拒绝,他的理由是:不能因为是国防部副部长的孩子就应该优先出国。
许光达同志职务虽然很高,却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对下级既尊重又关心。干部去找他谈什么事情,他总是主动站起来迎上去握手,亲自倒水,使人感到亲切,无拘无束。逢年过节,还到他的警卫员、汽车司机、炊事员的家里看一看,问问有什么困难,表示对他们一年来服务工作的感谢。三年困难时期,有一天许光达同志听说机关卫生所的一个医生的小孩没有奶吃,又订不上牛奶。他马上派警卫员到牛奶站,说明情况,要把自己吃的那磅牛奶转让给医生的孩子。
许光达同志到某坦克厂蹲点时,主动给自己规定了“三不”:不准另外做饭,不准安排到高级宾馆去住,不准给他任何特殊照顾。他去教具厂视察工作时,事先通知:不准戒备森严,不准列队欢迎。他常说:“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没有在生活上要求特殊化的权利。”
老将军自己的生活也十分简朴。多少年来,除了出国访问时做过几件便服外,另外的几件都是用穿旧了的军服染的。他穿的袜子都有补丁。邹靖华同志实在看不下去了,给他买了双新袜子,老将军用湖南地方话开玩笑说:“你的那个新缸呀,还没得我这个旧缸光呢!”
许光达同志这种住不求豪华的房屋,行不求名牌舒适的汽车,食不求美味,衣不求阔绰的始终如一的艰苦朴素作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共产主义者的高贵品质。他一生从没有为自己和家庭的生活享受向公家伸手要过任何东西。相反的是,却时刻关怀自己的后代应该如何成长,成为一个有利于国家的人。当他置身囹圄,听说儿媳妇已临产,还利用包药的一小片纸,写了几句话,藏在剩下的米饭底下送到家里。纸上写着“生男名立功,生女名斗修。我们这一代是破,他们那一代是立,我们为后代服务,希望他们那一代幸福”。直到这时,他没有忘记嘱咐后一代象他一样为革命贡献一切。
老将军这一品质直接影响到他的家庭和孩子。在许光达同志的家里看不到特殊化的影子,许光达的模范行动,直接教育了他的独生子许延滨,这正是我们党培养革命接班人最可珍贵的传统作风。粉碎“四人帮”以后,一九七七年六月,党中央决定为许光达同志举行骨灰安放仪式,以示昭雪。十九日晚,叶剑英副主席接见了邹靖华同志和延滨夫妇。邹靖华同志问候叶帅的健康,指着身边的延滨说:“叶副主席,他就是在延安生的那个孩子。”叶帅看看延滨,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长得这么大了,你要继承你爸爸的事业。后继有人了!”
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开始了,许延滨带着中国人民的希望、叶帅的嘱托、许光达同志的遗教,勇敢地走上了前线。当他看到被越南侵略者焚烧的村庄、杀死的同胞时,满腔怒火,决心用实际行动保卫祖国。他在写给装甲兵党委的誓言中说:“如果我在战场上倒下,这是我最大的幸福。我把我的一切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伟大的党。我如果牺牲了,请让我的后代仍成为装甲兵的一员……。”他在火海中,沉着勇敢地协助首长完成指挥任务。他负了伤,也象许光达同志当年一样不下火线,坚持到战斗胜利。
党的优良传统常青,党的伟大事业后继有人。许光达同志的遗愿,正由千千万万无畏的战士在实现!
(附图片)
许光达同志(右)和坦克兵一起参加训练,作示范动作。时年五十八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