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中国革命的里程碑
——读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
胡其安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一日朱德同志六十寿辰时,周恩来同志在祝词中说:“亲爱的总司令,你的革命历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
美国革命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的遗著《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记述了中国人民敬爱的朱德同志六十岁以前的生平和时代。作者以文学家的笔触,勾划出旧中国社会的横切面。我们仿佛从中触摸到那个苦难时代的脉搏,以及朱德同志在那伟大的道路上留下的脚印。
史沫特莱在一九三七年一月到达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延安的时候,就打算写这本传记,从那年三月到七月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她和朱德同志进行了几十次谈话,为本书准备素材。由于战争和动乱,作者一九四五年才有可能着手写作,直到她在一九五○年五月与世长辞,历时六年才完成。正如作者一九四六年从纽约给朱德同志的信里说:“这是一本不容易写的书,因为它不仅是您个人的生平,而且是您的贯穿着六十多年来中国历史的生平。”(见本书516页)。
“纯朴的历史好奇心”(本书《原出版者序言》)和作者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深厚同情,使这本四十万言的巨著具有很大的感染力。特别是由于本书的素材是朱德同志亲自口述的,所以,它自一九五六年出版以来,在西方学术界一直被列为研究中国当代历史的经典著作,堪与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并列而毫无逊色。《伟大的道路》在全世界已出版了日、德、俄、法、意、西、丹麦、孟加拉等八种文字的译本。但由于林彪、“四人帮”一伙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别的原因,本书的中译本直到今天才进入我国读者的视野。
史沫特莱对朱德同志的深厚的崇敬贯穿在全书的字里行间,这其实也是“一切与朱德接触过的其他人所共有的崇敬”(本书《原序》)。史沫特莱从朱德同志身上看到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一个佃农的儿子如何锤炼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忠诚的领导人。从她的叙述里,我们知道:自从朱德同志率领的部队和毛主席率领的部队一九二八年四月在井冈山宁冈县砻市胜利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后,作为毛主席亲密战友的朱德同志,不仅在对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立下不朽的功勋,而且对中国革命的战略战术,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马列主义和毛泽东军事思想武库中的组成部分。由于朱德同志的谦逊,不少读者对这些可能是生疏的。
《伟大的道路》一书中的许多章节,对朱德同志有扣人心弦的、使人读之不忍释手的描写。这方面感人至深的,是朱德同志从青少年时期开始,贯穿着他光辉的一生的解放思想、摆脱各式各样的精神枷锁,永不停息地探索真理的精神。一九二二年,朱德同志去欧洲探索革命的道路之前,已经是滇军的一个旅长,但他弃之如敝屣。四川军阀杨森以“师长”的高位相邀,他不为所动。他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富贵荣华,高官厚禄,而是中国人民的命运,国家的前途。朱德同志从半封建的西南来到半殖民地的上海,目睹人民深重的苦难,沉痛地说:“……我敢确定,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悲惨。”
朱德同志一九二二年在上海会见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时候说:“……中国革命到现在是失败了,俄国革命却获得了成功,俄国人革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是采用了我们从未听说过的理论和方法的共产主义。”因此,他要会见共产党人,研究共产主义。
朱德同志会见了当时党的总书记陈独秀,向他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他相信入党后就可以“从此踏上新的革命的道路”。但陈独秀拒绝了他的申请。这时,“朱德默然不发一言,失望地听着。他敲了未来的大门,而它拒绝为他打开。”(本书175页)
一九二二年九月,朱德同志搭上一条法国轮船到欧洲去继续探索真理。到达巴黎以后,他了解到一批中国留学生刚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支部。他还打听到“这批学生的主要组织者据说是一个名叫周恩来的人——就是后来和他的战友陈毅、聂荣臻、李立三、李富春和蔡畅(李的妻子)回国创造中国历史的那个人”。
本书177页)这时周恩来同志已到柏林去组织另外的支部。朱德同志打听到周恩来同志在柏林的地址,就马上坐火车到柏林,当时朱德同志疑虑重重,担心会同样遭到拒绝。下面是史沫特莱对这两位未来的中国革命领导人的会见的描写:
“周恩来的房门打开时,他们(当时和朱德同志一起会见周恩来同志的还有孙炳文同志——本文作者)看到的是一个身材瘦长、比普通人略高一点的人,两眼闪着光辉,面貌很引人注意,称得上清秀。可是,那是个男子汉的面庞,严肃而聪颖,朱德看他大概是二十五、六岁的年龄。”(本书177—178页)
朱德同志向周恩来同志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和经历,诚心诚意地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作者叙述周恩来同志耐心地听取了朱德同志的自我介绍后,“微笑着说,他可以帮他们找到住的地方,替他们办理加入党在柏林的支部的手续,在入党申请书寄往中国而尚未批准之前,暂作候补党员。”
(本书178页)
这次历史性的会见,在朱德同志的生命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作者在这个方面的描述娓娓动人,感人至深。
读者也许会注意到,自一九三一年国民党反动派在江西苏区实行第二次大围剿到史诗般的长征开始这段历史,在本书是一个空白。作者为什么回避了中国革命的这一历史时期,这只能由史沫特莱的研究者去回答了。
另外,本书在写作上给人以前紧后松的感觉,在材料的取舍,写作的质量诸方面,似乎有欠均匀。特别是一九三一年以后的描写,显得颇为单薄,不如前部那样扎实而又富于文采。这个缺陷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作者是在政治上受迫害、生活缺乏保障和健康状况日益衰弱的情况下从事创作的。特别是写本书结尾部分的时候,她胃癌发作,是忍着极大的痛苦写完最后的章节的。其次,据史沫特莱在她所著《中国的战歌》一书指出:在一九三七年三月到七月间,她把一九三四年以前朱德同志的生平作了记录。一九三八年一月,作者在山西抗日前线和朱总司令告别后,就不再有机会见到朱德同志。因此,一九三四年以后的历史,主要是根据第二手的材料写的。一九四○年以后,史沫特莱因健康上的原因离开中国,脱离了中国当时的斗争现实。生活本身是作者进行创作的源泉,离开了中国的生活现实(这不是作者本来的意愿),本书后部出现美中不足之处,我们是不能苛求于作者的。
尽管如此,《伟大的道路》仍然不失为一本中国革命史的巨著。按照史沫特莱生前的计划,这只是朱德传的第一卷,她期望来中国完成第二卷,但不治之症夺去了她的生命,这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值得高兴的是,《伟大的道路》中译本和我国广大读者见面的时候,中美两国已经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中国人民摆脱了林彪、“四人帮”的封建法西斯统治,正在沿着四个现代化的道路迅跑。隔着太平洋相望的两个国家的伟大的人民被人为地分隔开来的历史错误,终于得到了纠正。史沫特莱的名字将永垂中美两国人民友好的史册,而她留给我们的朱德传——《伟大的道路》,将是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历史见证。朱德同志和史沫特莱死而有知,当会含笑于九泉吧!(附图片)
我们的朱总司令〔石膏版画〕 秦胜洲


第6版()
专栏:

当心,以“科学”的名义……
石工
一九五七年,阴历闰八月。老辈人传下来的迷信说法,闰八月之年是“凶年”。由于这种迷信传统的存在和坏人的煽惑,一时妖风四起,出现了能治百病的“活娘娘”,“神虎”夜啸,“神树”复活,睡罗汉“显圣”,“狐仙赐药”之类的怪事。经过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做好思想工作,揭露和打击了坏人,才刹住了这股妖风。
以鬼神的名义进行欺骗,是容易识别的,以“科学”的名义散布不科学、反科学的东西,有可能迷惑更多的人,一时不易识破。
一九七六年,又是阴历闰八月。这一年我国及世界上一些地方发生了多次强烈地震,于是有“闰八月之年多地震”之说出现,并被解释为闰八月是使地震多的一种天文现象云云。至于某某城市底下是什么“中空断裂带”,更是危言耸听!其实闰八月不过是历法上一种人为的安排,并非天文现象;至于什么“中空断裂带”也是没有的事,地下确有断裂分布,但由于地壳中的压力很大,存在断裂的地方,结合仍是很紧密实在的,不可能“中空”。
现在又出现了“用耳认字”的奇闻,事情实在显得荒唐,一经查实,就澄清了。然而细想一想,这种把不科学、反科学的东西拿来当作科学的谬误,难道仅仅是“用耳认字”之类吗?譬如用“科学种田”的名义,不问客观条件如何,强制种植某种作物;在“破除迷信”的口号下,在不能形成煤田的地层中,非找煤不可!明明是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却被宣扬为“革命精神”……这类事情难道还少么?“用耳认字”毕竟还较易察其荒谬,这种以“科学”还加上以“革命”的名义干的违反科学的事情,会给我们在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而且往往一时得不到揭露与纠正。
建议检查一下,在帮助干部和群众掌握科学知识、养成科学作风上作得怎样?比如适合他们需要的科学读物有多少呢?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普及科学知识的书籍和文章中,也存在概念错误,事实不确,片面,以讹传讹,甚至为了某种“需要”而歪曲科学等问题。对此,我们又重视得怎样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用耳认字”的出现是件好事,它暴露了长期以来就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在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使我们对那些在“科学”的名义下散布的不科学、反科学的东西提高了警惕,也就有可能用科学的态度,作一些老老实实的工作,真正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水平。


第6版()
专栏:文艺新书

春风吹来童话香
植材
老作家金近同志的童话选《春风吹来的童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给少年儿童的很好的礼物。
在这本《春风吹来的童话》里,选编了作者三十二篇代表作,按先后分三个时期编排。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的选了《红鬼脸壳》等七篇。这个时期作者在上海,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法西斯统治,上海的一些进步报刊都被查封了,逼得作者只好以童话这种“隐蔽”的文学形式当武器,对反动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进行讽刺和鞭挞。
从建国到文化大革命前的,选了《谢谢小花猫》等十七篇,其中有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和社会主义新风尚的热烈赞颂,有对公开和伪装的敌人的揭露与嘲讽,有对少年儿童的一些弱点、缺点的善意批评帮助等,在艺术上较前纯熟,内容也较丰富多彩。
粉碎“四人帮”以后,金近同志焕发了革命青春,创作了更多更好的童话,书中选入了《想过冬的苍蝇》等八篇。这一组作品,大多比较自然和巧妙地揭露和批判了万恶的“四人帮”,已分别在报刊上发表过,受到读者较广泛的欢迎和好评。
凡是熟悉金近的,都知道他朴朴素素,心地纯洁,非常和蔼可亲。他的这些童话作品的风格也如是。令人读了如吃橄榄,初入口时味很平常,待咀嚼一会儿,就有妙味溢出。有的还能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作者在最近的童话作品中,还着力于这样一种尝试:对传统的神话和传说加以发掘和创新,如《他叫东郭先生》,从构思上明显地来自《东郭先生》,可又全然不是原来的《东郭先生》了;《一出好险的戏》的构思明显地来自《三打白骨精》,但也明显地是一篇全新的童话而根本不是原来的《三打白骨精》了。这种“推陈出新”的努力,也是很值得欢迎的。它赋予老的神话传说以新的内容和生命,能使小读者受到新的启示和新的教育。


第6版()
专栏:

松花江之夏
李琦
太阳岛
太阳岛,
你的名字多美好!
曙光真从你这里升起?
太阳真落在你的怀抱?
你静卧在松花江北岸,
每日倾听波浪的歌谣……
你呵,真象一个含羞的少女,
一任江水吻着飘飘裙角……
童年时你简直象一块宝石,
在我幼小的心灵上闪耀……
我爱岛上自由的舢板,芳香的
花草,
我爱岛上幽静的树林,快活的
小鸟……
谁能想到有这样的一天——
太阳岛竟失去太阳的普照!
真善美被野蛮地踢到一旁,
假丑恶却得意地狞笑……
当冰雪覆盖小岛的时候,
我在倾听,我在寻找——
蓦地,我听见了奔腾的涛声,
蓦地,我发现了石缝里的小草
……
啊!你没有衰老;太阳岛——
你的心脏还在砰砰急跳……
当那正义的火山终于爆发,
你也在十月里发出了微笑……
该怎样让你象一颗珍珠?
该怎样让你如一片琼瑶?
啊,太阳岛,祖国长青你不
老,
啊,太阳岛,山河壮丽你妖娆
……
太阳岛,太—阳—岛—,
这名字正是把未来预料!
快呵,快捧出现代化的朝阳,
那时,这天地该是何等的美好……
回来吧!天鹅
天鹅颈子扬向云天,
天鹅腾起欲离浪波。
清早,肩披一天红霞,
夜来,沐浴满江月色……
它深藏着美好的理想,
它是在为未来高歌。
它哟,是人民意志的象征——
展翅高飞,向上蓬勃……
谁不爱抚摸它雪白的躯体,
把这塑像的含义思索……
谁不爱在它的身边留影,
把它摄进美好的生活……
可是,一场“打砸抢”的黑风,
使它粉身碎骨,颈断翅折……
那一堆雪白、雪白的骸骨啊,
曾把全城人民的心撕扯!
纯洁竟遭污辱?
高飞竟是罪过?
多少次了,我梦见天鹅,
它萦回着,不愿离开松花江的
浪波。
呵,你是留恋前进的人们,
呵,你是热爱光明的祖国,
正是乘风高飞时,
回来吧,天鹅……


第6版()
专栏:闻者足戒

“经济手段”
江发义
母:小抽屉里的零钱怎么少了两角?
父:我没动过,你记错了吧?
儿:是我拿走了。
母:正经需要零钱花,应该向大人要,怎么好自己拿呢,养成这个习惯可不好。
儿:我向爸爸要啦,他不给。
父:他说他在学校里与同学吵架,学校要罚他两角钱,你说这钱我能给吗?给了,这不成了支持他吵架啦。
儿:学校里还有好多规定,随地扔纸屑也要罚钱的。
父:他们学校是用“经济手段”管理学生呢!
母:这样“管理”法,还要不要教育呢?


第6版()
专栏:闻者足戒

宝宝的星期天
杨良志
老李到幼儿园去接宝宝。张老师告诉他
“宝宝在这一周有进步,吃饭不怎么挑食了,也知道和小朋友团结了。”
一夜过去,这就是星期天了——
日上三竿,宝宝醒来了,老李俯在床边亲够了他的脸蛋,说:“来,爸爸给你穿衣服!”宝宝妈嗔道:“还不让他自己穿!”“嘿,他自己穿了一星期了,今天歇歇吧!”
“吃什么呀?”宝宝大模大样地坐在沙发椅上问道。妈妈端来了煮牛奶、荷包蛋,老李早把白糖瓶拿在手里,“甜吗?”宝宝摇摇头,老李再加上一勺;“甜吗?”宝宝继续摇头,老李又加上一勺。
宝宝下楼玩去了。老李不放心,在阳台上择着菜,眼睛却瞟着空场上的孩子们。宝宝抢了一个小弟弟手中的枪,把他逗哭了。看儿子挥着那支枪“冲锋”,老李心里充满了笑意。
不一会儿,一个小学生没当心把个皮球投到了宝宝的头上,宝宝顿时号啕大哭起来。老李站在阳台上连喊三声:“谁欺侮我们啦?”然后,噔噔冲下了楼……
星期日才过了不到半天,谁知道,还会发生什么事呢?
怪不得幼儿园的张老师常说:“这宝宝呀,入园三个月了,缺点很容易反复,特别是在星期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