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2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领导干部都能同群众血肉相连该多好
群众称赞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林浩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亲自接待群众来访,处理群众来信,关心群众疾苦
新华社北京七月二十六日电 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林浩亲自接待群众来访,处理群众来信。
林浩同志曾经长期遭受林彪、“四人帮”的迫害。去年被任命为政治学院院长后,他对林彪、“四人帮”猖狂破坏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群众有话不能向上反映,有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十分气愤;对现在我们某些领导同志不关心群众疾苦的官僚主义作风,也很痛心。他到职后第一次同全院人员见面,就对大家宣布:以后每星期六下午为接待来访时间,谁有什么问题要找我谈都可以;凡是给我来的信,我尽力亲自过目,不要秘书代劳;我还要经常到下面去,亲自找一些同志谈话,了解和解决问题。
半年来,林浩同志亲自接待群众来访已成为他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除了外出开重要会议外,他一直坚持这样做。每逢星期六下午,来访群众络绎不绝。一位教员先后三次找他反映情况,每次他都是认真听,认真记,并予以鼓励。二月间,从外地来了十几名等待解决落实政策中遗留问题的同志,请求找院长直接谈自己的问题。他亲自接谈,边谈边记,星期六下午没谈完,星期天又亲自到招待所,找这些同志一个一个谈心。院长亲自接待来访,抓落实政策工作,推动了全学院加快落实政策的步伐。
林浩同志对来访来信中提出的问题,努力做到件件有回音。只要是合理的、能解决的问题,他就和院党委常委及有关部门商量,抓紧解决;一时办不到的,也耐心讲清情况。有一次,高级队有些学员向他反映军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建议把教学计划发到班里,发动群众,共同讨论。林浩同志感到这个意见值得重视,应当尽快解决。他和几位常委商量后,就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带领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和军事教研室的人员,下到高级队召集学员代表座谈,集体听取学员意见,当面研究解决了一些教学和其它工作中的问题。高级队的学员对院领导同志雷厉风行解决问题的作风很满意。还有一次,四队一位学员在“接待来访日”向院长谈了自己有关研制反坦克武器的建议。林浩同志感到这个建议虽然跟政治学院的工作并不密切,但这个同志热心为国防现代化做贡献的积极性应当支持。他亲自给国防工办的领导同志写信,热情介绍了这个学员的建议,请有关科研单位的专家来听取了这位学员的建议。
林浩同志在接待来访处理来信中,特别关心群众的疾苦。他认为关心群众,是我们党的重要工作。作为领导干部,绝不能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党史教研室一名教员写信给院长,提出领导上应当重视办好机关和教员食堂。林浩同志把这封信批转主管院务工作的副院长和有关部门,并亲自到食堂了解情况。在领导同志的重视下,几个食堂的伙食很快有了改善。新调到学院工作的一些干部,因为附近中、小学校一时接收不了他们的子女入学,心里很着急,向院长反映了情况。林浩同志感到这件事牵扯了教员、干部很大精力,便亲自写信给北京市委的领导同志,商量解决办法;又让干部部派人多次到有关部门具体落实,使这些干部的子女上学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服务社一名职工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都已经长大成人,一家四口住一间房子,生活上很不方便,他找院长反映了自己的困难。林浩同志亲自到他家去看,然后找营房部的同志商量解决。一时实在腾不出房子,他就再到这个职工宿舍调查情况。看到门前有一块空地,就跟这位职工商量由营房部给建筑材料,让他在这块空地上先盖一间简易房子,解决了实际困难。
群众反映说,林浩同志真是群众的好领导,我们所有的领导干部要都能这样同群众血肉相连,该多好啊!


第4版()
专栏:

叶剑英副主席会见部分国画家并即兴赋诗
新华社北京七月二十六日电 一九七九年七月十一日下午,叶剑英副主席在颐和园一个树林荫翳的庭院里,会见了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四川、广西和南京市的部分国画家。
当八十八岁的上海老画家朱屺瞻同叶副主席握手时,叶副主席对着这位童颜鹤发的老画家兴奋地说:“你比我健康,我真高兴!”朱屺瞻以不老松为画题,挥笔画了一棵耸立挺拔的劲松,上题黄庭坚的诗句:“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祝愿叶副主席健康长寿。老画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吴作人,也即席绘出了一幅《池趣》,表达了人民领袖热爱人民,人民敬爱人民领袖的鱼水之情。
在一片掌声中,叶副主席兴致勃勃地健笔为画家们写下了寓意深切的七绝一首:“画家渔叟喜相逢,明媚湖山写意浓,清代兴亡昨日事,匠心钩出万山松。”画家们看到叶副主席身体健康,即兴赋诗,心情都很激动。他们说,叶副主席把自己比作普通的渔叟,谦虚可亲,壮志不老,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定要遵照毛主席提出的双百方针,深入生活,努力创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
会见时在场的文化部部长黄镇和刘复之、周巍峙等同志,还向叶副主席汇报了中国画创作组的筹建情况,听取了叶副主席的意见。叶副主席向画家们告别时,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参加这次会见的画家,还有李可染、冯健吾、应野平、肖淑芳、覃绍殷、邓柯、李亚、郑伊农等。(附图片)
叶剑英副主席会见画家赋诗手迹。新华社发


第4版()
专栏: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哈尔滨依法逮捕打人致死的两刑警
新华社北京七月二十六日电 据《黑龙江日报》报道:经哈尔滨市人民检察院批准,哈尔滨市公安局最近逮捕了违法乱纪、致死人命的刑警张永发、韩福录和哈尔滨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的雷声。
五月二十一日,哈尔滨市公安局刑警张永发、韩福录擅离职守,和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旧机电经营部职工雷声一道去道外新丰街实验饭店喝酒。在喝酒过程中,他们同当时在饭店吃饭的市第二运输公司第三运输队工人胡凌云发生口角,张永发等竟利用职权将胡凌云拽到道外公安分局胜利派出所,给胡带上手铐毒打,当即将胡打昏,经医院抢救无效而死亡。此事发生后,在群众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哈尔滨市公安局就刑警张永发等违法乱纪、打人致死事件发出通报,并且召开全市公安系统干警大会,要求全体干警以这次事件为反面教材,迅速开展整纪活动。《哈尔滨日报》也就此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文章指出,公安人员是保护人民,打击敌人,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保障社会安定的战士。然而,少数公安人员把人民赋予的职权当作为所欲为的特权,违法乱纪,破坏法制,严重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损害了公安队伍的声誉。这种特权思想如不打掉,我们的公安机关就不能很好地在新长征中克尽自己的职守,我们国家的民主化、现代化建设也必然无法保证。文章说,依法逮捕惩办张永发、韩福录等罪犯,表明了我们党保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决心。文章说,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国家的法律必须人人遵守。一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决不允许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第4版()
专栏:读者来信

编者按:我们每天都收到一两千封读者来信,其中有不少是揭发、申诉、要求解决问题的。报社是宣传机关,无权直接处理这些来信中提出的问题。因此,除少数重要信件,或公开发表,或刊登内部刊物向有关方面反映外,绝大部分来信即转请有关的国家机关或省、市处理。
我们从经常收阅来信中发现,有些读者多次来信,甚至连续申诉很多年,问题还未得到解决。有些申诉信层层下转,最后竟转到被揭发人手里,使来信者受到打击报复。
为什么存在这些现象呢?最近本报记者就这个问题访问了河南省的信访部门。下面刊登的是记者的调查汇报。
已经查清的问题为什么迟迟得不到解决
记者注:这是省信访处同志提供的一个案例,说明有些案件明明已经查清,下面有关人员就是不处理。信访处的同志对记者述说此事时愤愤不平,但他们表示无能为力。
原阳县大宾公社小庄大队周书琴,为成分问题上访申诉十几年。一九七五年,经地、县、社三级联合调查和公安部门鉴定,确认周书琴家的“地主”成分,纯属大队会计李俊义伪造“证言”,陷害所致。
事实真相是这样:周书琴家土改时划为中农成分。一九六○年民主整风中,因周的祖父周之典给大队党支部书记娄元河提了意见,娄怀恨在心。于是,在当年划成分时,娄便伙同大队会计李俊义,诬陷周家用过四个长工,并由李俊义亲自写出所谓
“证言”,按上他自己的手印,欺骗上级,将周书琴一家陷害为“地主”成分。周家八口人就这样被戴上
“地主分子”帽子。
周家不服上告。娄元河、李俊义等依仗窃取的权力,借口“翻案”,对周家进行残酷的迫害。多派活、派重活、罚工、罚款、扣钱、扣粮、派义务工,是家常便饭。娄元河还以大队党支部的名义,向周家在外地工作的国家干部、现役军官、工人所在单位寄黑材料,使他们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斗争。一九六七年八月二十日,娄本书带领近百人抄周书琴家,将八十多岁的周之典拖到大队,用镢头将周的腿打断,从此,周之典卧床不起,最后含愤死去。另一次,娄本正等人深夜闯入周书琴家,将她的母亲拖到荒野毒打,把刀搁在她脖子上,逼她承认“翻案”,并让她脱掉裤子。周的母亲又羞又怕,从此精神失常,至今不愈。周书琴为上访申诉,多次被毒打。一九六六年一天深夜,大队副支书娄本立指使娄本化等六人,将年仅十八岁未婚的周书琴拉到野外,脱去上衣,蒙住头,轮番毒打,并进行人身侮辱。
根据地、县、社三级证据确凿的调查,一九七六年八月十六日,县委正式下达了纠正周书琴家成分的决定。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伪造“证据”诬陷好人的李俊义,竟被提拔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娄元河病故后,他的侄子、打人凶手娄本立,竟由副支书提拔为大队党支部书记。打人凶手娄本化被吸收入党,娄本仁、娄本书还提到县里当了干部。他们勾结一起,对抗县委决定达一年零八个月之久,不给周家宣布平反昭雪。相反,继续迫害周家。如:一九七七年的一个雨天,娄本立硬逼着周母下地撒粪,周母分辩了几句,被打了两个耳光,接着娄又指使两个地主分子,拉着周母的腿,头朝下拖了半里地。更不能容忍的是,一九七七年,娄本立竟指派人到地委贴大字报,诬蔑地委、县委调查组的同志“为坏人翻案”,气焰十分嚣张。
今年以来,中央、省、地委多次催促县委,公社党委才于四月十八日在大队群众会上宣读了县委一九七六年的决定。但是,娄本立、李俊义等人仍掌握该队的党政大权,周家虽然“平了反”,但并未真正昭雪。
中共河南省委
办公厅信访处


第4版()
专栏:

信访工作者的呼声
——访河南省信访处
去年一年到今年头四个月,河南省的信访数量比一九七六年增加了四倍多,但信访工作人员只增加了百分之四十。因此一个时期中信件积压很多,信访工作者疲惫不堪。他们概括为:“会上有人找,上班有人缠,家里有人等,路上有人拦。”有时还遭到围攻、谩骂、夜袭,弄得信访干部压力很大,吃不上,睡不好,应该直接处理的问题也没有力量认真调查研究,只好将成批的来信往下转,转到下面迟迟得不到解决。向地、县级发公函不少,能将调查处理结果及时答复的不多。有人说,信访工作上面压,下面顶,中间扯皮,实在难办。有些领导也认为信访干部没做好工作,上访的群众也不满意。
为什么有些案件,申诉多年得不到解决呢?信访处的同志讲,原因很复杂,大体有以下几个:
一、问题涉及基层干部本身,上面有人包庇或下面无政府主义严重。信转下去,适合口味的就办,不适合口味的就不办。或者问题虽早已查清,就是不愿办。对上面转下的案件,又顶又拖。
二、主管干部心有余悸,不敢落实政策、承担责任,怕下次运动挨整。
三、干部对衡量案件是非的标准不明确。例如历次运动遗留的积案,怎样衡量错与不错或处分的轻重?是以当时的政策界限来衡量,还是以现在的眼光看?
四、某些地、市、县委的领导不重视,不能正确处理信访工作和工作重点转移、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系。明明是群众给某领导者本人的来信,他却全盘推给信访处,自己不过问。
河南省信访处的同志建议:
一、省一级的各专业局、委都要加强信访机构,配备人力,做到归口处理,全党动手办信访。这样容易掌握案情,深入细致地解决问题。如一机部曾派人携卷到省机械局来调查案件,这种做法非常好。
二、组织那些尚未安置的干部和长期不工作的干部参加信访工作,分担一些任务,哪怕是临时抽调也可以。
三、各地、县都要重视信访工作。应该使本地区、县的信访案件就地解决,尽量减少到省和中央信访的数量。此外,还应对中央和省转去的信访案件积极调查处理。 本报记者


第4版()
专栏:

开封地区信访工作简介
记者注:省信访处的同志向我们介绍开封地区信访工作做得不错。我们访问了开封地委信访处。下面是开封地区信访工作的一些情况。
开封地区信访工作做得比较好,首先是因为去年地委曾召开三次常委会专门研究信访工作,并建立了书记、常委接待日制度,每月一日和十五日由一名书记或常委到信访室接待群众来访,和信访工作人员一起解决一些难题。如地委书记秦一飞在去年的一次接待日中约请密县革委会副主任一起听了一个社员的申诉,复查、改正了他被错戴“地主分子”帽子的问题。地委分工负责领导信访工作的书记马任平和副秘书长李振江,携卷到全省上京告状最多的巩县蹲点。他们一方面帮助某些信访工作人员纠正错误认识,一方面积极协助县信访部门处理案件。鲁庄大队副支书在社员的大门前盖房挡路十四年,逼得社员在墙下挖洞,每天钻洞出入。地委书记马任平,为解决这个积案,亲自给大队支书写信研究这个问题。
为了避免“踢皮球”,地委利用大的会议,集中地、县、公社的干部一起做信访工作,统一认识,共同研究,归口处理。今春在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三干会上,各县都解决了一批积案。
针对群众申诉的各类问题,地委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分类排队,规定了若干具体的政策界限和处理办法,使信访工作人员有所遵循。对超出地委职权范围外的一些问题,报请上级指示处理。对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耐心细致地向群众说服解释。对少数无理取闹的人,则给予必要的批评教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