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2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战斗到最后一息
——纪念邹韬奋同志逝世三十五周年
徐伯昕

韬奋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三十五周年了,但他的乐观而又刚毅的音容,仍时常呈现在我的面前。
韬奋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在病势相当严重的时刻,一面和疾病作顽强的斗争,一面争取时间,坚持写作到最后一息,这种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学习的。
韬奋同志患的是中耳癌,后期转为脑癌,病情发作时头部剧痛。当时只好每天注射二、三次“度冷丁”。在痛稍微止一些时,他就坐在病榻上,认真地写作《患难余生记》。他以极大的毅力,用犀利的笔锋,揭露和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统治。他常常谦虚地说,他不宜做一个政治运动的领导者,最适合的就是用笔杆为人民服务。鉴于国事危殆,他在病中写了最后一篇文章《对国事的呼吁》。他在一次昏厥后口述遗言说:“倘能重获健康,决定先完成《患难余生记》,再写《苏北观感录》和《各国民主政治史》,并去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边区等抗日民主根据地,视察民主政治情况,从事著作,决不做官。如时局好转,首先恢复书店,继办图书馆和日报,愿始终为进步文化事业努力,再与诸同志继续奋斗二、三十年!”这种豪迈的雄心壮志,深深地感动了当时陪着他的同志和家人,我至今还不能忘怀。韬奋同志毕生坚持写作,几十年如一日,虽在病中,从来没有停止过用笔来战斗。
韬奋同志逝世的噩耗传到延安时,党中央十分重视。九月二十八日党中央给韬奋同志的家属的唁电中说:“韬奋先生二十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监流亡,决不屈于强暴,决不改变主张,直至最后一息,犹殷殷以祖国人民为念,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先生遗嘱,要求追认入党,骨灰移葬延安,我们谨以严肃而沉痛的心情,接受先生临终的请求,并引此为吾党的光荣。……”十月一日周恩来同志亲自主持了商讨纪念和追悼韬奋同志的会议,参加的有:吴玉章、博古、邓颖超、周扬、艾思奇、柳湜、张宗麟、姜君辰、林默涵、张仲实、程今吾、李文等十二位同志。会议商定了各项纪念和追悼办法。会上还决定成立筹备委员会,由柳湜、周扬、艾思奇、张宗麟、张仲实、林默涵、李文等组成,以柳湜、周扬为正副主席。周恩来同志审阅这份纪念和追悼办法时,又增加了一项“提议以韬奋为出版事业模范”。后来,毛主席批示:“照此办理”。这是党中央对韬奋同志奋斗一生的深切关怀和高度评价。

韬奋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中国新文化出版事业的开拓者,是一个从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的英勇战士。
韬奋同志富于事业心。在小学最后一年,他就决心要做一个新闻记者。一九二六年,他接办《生活》周刊,他“干得兴会淋漓”,“全部身心陶醉在里面”。他在自传《经历》里描述当时的心境说:“好象全世界上只有着我们这三个人(作者注:《生活》周刊创始时,包括韬奋只有工作人员三人),但同时念到我们的精神是和无数万读者联系着,又好象我们是夹在无数万的好友丛中工作着。”韬奋就是这样热爱出版事业,用全副精力办好《生活》周刊,从内容到形式不断改进。周刊在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以前,出版八年从未脱期,发行数量最多时达到十五万五千份,在当时全国报纸杂志中是发行量最多的一个刊物。他为千百万群众而办刊物,并工作在千百万群众中。这就是韬奋精神,就是他热爱出版事业,乐于献身进步出版事业的奋斗精神。
韬奋同志从接办《生活》周刊起,直至生活书店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封闭,长期艰苦地、顽强地同旧社会黑暗势力斗争,不怕牺牲、无私无畏地同国民党法西斯独裁统治斗争。一个刊物被反动派禁止或者查封后,他立即再办一个刊物继续进行斗争。当《生活》周刊遭到迫害而停刊时,他虽流亡在国外,但他的战友、生活书店的同志立即按照这种精神,另行出版了《新生》周刊继续战斗。《新生》因《闲话皇帝》又遭迫害,接着又办了《永生》周刊。《永生》封闭后,韬奋从国外回来,很快就发行《大众生活》,投入当时抗日救国运动,动员民众奋起抗日。《大众生活》又遭查封,紧接着出版了《生活》星期刊,抗战开始后又立即出版了《抗战》三日刊。他坚持抗日,反对投降;坚持民主,反对独裁;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团结,反对分裂。他一直坚持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
韬奋在主编《生活》周刊时期,还和戈公振、胡愈之、李公朴等人发起创办《生活日报》。不到三个月筹集股款总额达十五万多元,二千多名参加者,绝大部分是《生活》周刊读者,包括工、农、商、学各界人士,还有和尚、士兵和海外华侨等。地区遍及边疆和穷乡僻壤,以及日本、南洋等地。在当时可以说是奇迹。这充分反映了广大读者支持这一人民新闻事业的巨大热情。国民党反动派对此异常忌恨,使用法西斯手段不准登记出版,但韬奋同志并没有因此而消极,他在一九三六年《大众生活》被封闭时,曾发表声明说:“我个人既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共同努力救此垂危的民族命运,是每个分子所应负的责任,我决不消极,决不抛弃责任,虽千磨万折,历尽艰辛,还是要尽我的心力,和全国大众向着抗敌救亡的目标继续迈进!”当他被迫于三月间出走香港时,毅然邀约诸友好在香港筹备《生活日报》,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斗,多年梦寐以求的《生活日报》终于在六月七日出版了。韬奋在《在香港的经历》里描述当时的心情说:六日深夜,一夜没有睡,在印刷工场看到第一份报纸在印机上下来,“独自拿着微笑”,他想到“要创办一种合于大众需要的日报”,虽然经历了千辛万苦,但终于成为事实,“当时的我实在不禁暗中喜出了眼泪”。韬奋就是这样热爱人民的新闻事业的。《生活日报》由于印刷条件十分艰难,又有新闻检查的限制,仅在东南一隅发行,不能满足全国读者的要求,只好于七月三十日停刊。韬奋临终前,仍以要办一个日报作为他的遗愿。
韬奋同志坚定地站在中国人民大众的立场,他认为:坚持真理,向往社会主义,信服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他办刊物,办报纸,都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懈的斗争,直至献出个人生命。他多次被国民党列入黑名单,并因参加救国会活动而以“爱国罪”被捕入狱。一九四一年韬奋在香港撰长文清算国民党的法西斯暴行以后,国民党反动派曾密令特务机关,发现韬奋时“就地惩办”。他不论环境多么险恶和困难,从来没有停止过战斗。他具有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高贵品德,忠心耿耿地献身于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事业。
韬奋同志从办《生活》周刊开始,为了适应读者的需要,接着办“生活书报代办部”,后来发展到办生活书店。书店工作人员从三个发展到四、五百人,分店、支店和办事处分布在全国达五十六处之多,还在香港、新加坡设有分店。前后印行各类性质的杂志有十多种,出版的进步书籍有一千多种。生活书店在当时被广大读者看作是中国进步文化出版事业的堡垒。
韬奋同志主办的生活书店,在三十年代就采用民主集中制的管理方法。生活书店对内定名“生活出版合作社”,是合作社性质。每个工作人员都是社员,人人有发言权,人人参加管理,每个社员都是这一进步出版事业的主人翁。管理这个事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由全体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用无记名选举办法选出理事会、人事委员会和监事。理事会主席和总经理,同样由选举产生。每年都制订计划,年度都有预决算。各项规章制度,以及任免工作人员,都要经过有关机构讨论决定。书店用的新人员,绝大部分是招考的,根据标准通过笔试和口试,择优录取。工作人员有自治会组织,下设学习、歌咏和福利等组织,编印自己的刊物《我们的生活》,还办了壁报。
书店还经常邀请社会上有声望的人士向工作人员作报告,以增进对形势的了解和认识,帮助大家提高思想,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一九三八年间,周恩来同志就为书店工作人员作过报告。沈钧儒、茅盾先生等,也曾被邀请到书店讲话。书店还评选劳动模范,发给优秀工作者奖状,鼓励他们前进。在党的教育和韬奋同志的直接培养下,书店内部体现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崭新精神。在国民党反动派摧残和迫害生活书店的严重时刻,书店的一些同志都表现了坚定的立场。他们不愧是献身进步出版事业的英勇战士。
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韬奋同志被诬陷为三十年代出版界的“黑线人物”。林彪、“四人帮”在上海的余党,还秘密设立“韬奋专案”,调查他的历史,污蔑他主办的生活书店是“三十年代黑店”,参加过生活书店工作的同志是“叛徒、特务、资本家”。其罪恶目的是要诬陷在国统区领导进步文化事业的周恩来同志,并妄图全盘否定白区进步出版事业的革命业绩。这就充分证明,我们同林彪、“四人帮”的斗争,是我们党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继续。

韬奋同志是一位革命永不停步,不断追求真理与光明的伟大革命者。他一生和旧社会邪恶势力斗争,同国民党法西斯统治斗争,疾恶如仇,无私无畏,虽坐牢流亡,从不屈服。他一心向往社会主义,深信资本主义最后总要消灭,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他热爱党,信服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对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有深厚的感情。他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也深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韬奋同志怀着这样的心情,从一九三八年起,不止一次地要求加入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他在汉口和重庆,两次向周恩来同志提出,希望能加入中国共产党。周恩来同志热情而恳切地对他说:你暂时不要急于入党。你现在以党外人士身分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政治斗争,比你以一个共产党员身分所起的作用不一样。韬奋当时接受了这一指示,并且能体会到这一指示的重要意义。
一九四二年九月间,韬奋同志将要离开梅县江头村去苏北解放区时,曾对帮助他隐蔽的胡一声同志讲了义愤填膺、激昂慷慨的一段话,他说:“我毕生办报办刊、做记者、办书店,简直是‘题残稿子百万张,写秃毛锥十万管’了。但政权、军权还在蒋介石手里,他一声令下,就可以使千万个人头落地,千万本书籍杂志焚毁!连我这样的文弱书生,只谈爱国,他都一再使我流离失所,家破人散呢!我现在彻底觉悟了,我要到八路军、新四军方面去,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领导下,参加革命斗争,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可见,韬奋同志的入党要求,决不是最后一息才提出来的,而是他在长期斗争中早已决定了的道路。
一九四三年,韬奋同志在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又向当时接待他的中共华中局苏中区党委委员刘季平同志郑重表示了入党要求。刘季平同志立即向苏中区党委汇报,并向华中局报告。不久,韬奋同志离开苏北解放区回到上海治病。
韬奋在病危时刻,犹以全国人民为念,以建设一个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为念,而且十分坚决地要求加入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请求党中央严格审查他的一生历史,追认入党。真是一息尚存,矢志不渝。
韬奋同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心耿耿于革命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日夜辛劳,艰苦奋斗。他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自觉地改造世界观。党的许多优良作风,韬奋是具备了的。
韬奋同志的遗言传到延安后,党中央十分重视,立即在致他的家属的唁电中批准追认他入党。
韬奋同志逝世时才五十岁。他从青年时代起,二十余年一直为救国运动,为民族解放事业,为民主政治,为进步的文化出版事业,奋斗不息。“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韬奋同志的崇高评价,也是韬奋同志的光荣归宿。
当前,我们正处在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我们必须紧密地团结在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周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解放思想,鼓足干劲,举国上下,同心同德,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而共同奋斗。这是继承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遗愿,也是为追念包括韬奋同志在内的一切革命前辈,所应该担负起的光荣职责。


第4版()
专栏:

韬奋纪念馆重新开放
据新华社上海七月二十五日电 关闭了十多年的韬奋纪念馆,在纪念邹韬奋同志逝世三十五周年时重新开放。
现在经过整理重新开放的韬奋纪念馆,增加了一些实物照片和油画,突出了邹韬奋同志思想演变过程以及他同党的关系,说明在党的影响下,邹韬奋同志如何从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在韬奋同志逝世三十五周年纪念日的前夕,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专门召开了纪念座谈会,深切悼念韬奋同志战斗的一生,号召学习韬奋同志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参加座谈会的同志还参观了最新修复的韬奋故居和辅助陈列室。
二十四日上午,市文化局、妇联、出版局、中国福利会、韬奋纪念馆等单位的负责人、韬奋同志的亲属以及韬奋生前的老同事,前往上海革命公墓向韬奋同志墓敬献花圈,表示悼念。


第4版()
专栏:

实践宣布了公允的裁判二十多年的是非终于澄清
党组织为马寅初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统战部副部长李贵前往拜访马老通知平反
新华社北京七月二十五日电 新华社记者杨建业报道:七月中旬的一个上午,往日静悄悄的北京东总布胡同三十二号宅院顿时热闹了起来: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李贵来到这里,拜访了九十八岁的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
会见是在马老的卧室进行的。马老坐在单人沙发上,在座的还有他的夫人和儿女。
李贵副部长说:“今天我受党的委托通知马老:一九五八年以前和一九五九年底以后这两次对您的批判是错误的。实践证明,您的节制生育的新人口论是正确的,组织上要为你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希望马老能精神愉快地度过晚年,还希望马老健康长寿。”马老兴奋愉快地回答说:“我很高兴。”“二十多年前中国人口并不多,现在太多了。要尽快发展生产才行啊!”
李贵同马老谈到,华国锋总理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集中力量把农业搞上去,要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切实控制人口的增长。马老爽朗地笑了。他大声说:“华总理的报告是对的,我完全赞成。这样看来,我这个老头现在还能有点用处!”
马老下肢虽然瘫痪了,上肢还能自由活动。圆圆的脸上气色很好,皱纹也不多,花白的眉毛下面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除了耳朵有点背,他的头脑是清楚的。
二十多年的是非终于澄清,冤案终于平反。实践宣布了公允的裁判:真理在他一边。


第4版()
专栏:

《光荣啊!保卫边疆的英雄》等三部大型彩色纪录片将于“八一”上映
新华社北京七月二十五日电 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二周年,《光荣啊!保卫边疆的英雄》等三部大型彩色纪录影片,将于八月一日上映。
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一起摄制的纪录片《光荣啊!保卫边疆的英雄》,记录了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英模报告团在北京的活动情况,在银幕上再现了党和人民热情关怀子弟兵,首都群众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英勇保卫者的动人场面。
大型彩色纪录片《空军部队战备训练汇报表演》和《全民皆兵》,都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最近摄制完成的。前一部纪录片真实记录了一九七八年十月空军部队进行的一次军事训练汇报表演的情况,展示了粉碎“四人帮”后广大指战员抓纲治军,部队建设蓬勃向上的风貌和取得的成绩。后一部纪录片反映了毛主席发出“大办民兵师”号召以来,全国各族英雄民兵在战斗中锻炼成长的情况。


第4版()
专栏:

上海组织宣讲团向广大干部群众宣讲刑法
新华社上海七月二十三日电 上海市高、中级人民法院联合组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宣讲团,已开始深入机关、部队、工厂、学校向群众宣讲刑法。
宣讲团的成员大多是从事司法工作已几十年的法院的庭长、处长以及审判人员。法院领导人也带头参加宣讲团。宣讲的内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主,着重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刑法颁布的意义,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刑法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动员群众认真学习刑法,贯彻刑法。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高、中级人民法院由院领导干部带头,曾到市委党校、区委党校、青年宫、电视台以及工厂、部队、学校等单位宣讲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意义,受到普遍欢迎。刑法颁布后,他们又编写了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的宣讲稿,并组成了宣讲队伍。上海各区、县人民法院也正在组织宣讲队伍,准备深入街道里弄和农村社队向群众宣讲刑法。


第4版()
专栏:

江西政法干校训练各级公检法机关领导骨干
据新华社南昌七月二十五日电 江西政法干校于七月十六日开始,举办为期半个月的学习班,组织全省各级公检法机关领导骨干三百六十多人学习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公布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学习班要求学员在学习中明确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阶级状况和我们对于阶级斗争的方针。在这个基础上,深刻领会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精神,明确这两个法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原则,弄清什么是犯罪,什么是反革命罪和其它刑事犯罪,以及各个刑种和刑罚的具体内容,熟悉办理案件的基本原则和法律程序。
这一期学习班,有省公安局、省人民检察院、省高级人民法院的负责同志参加办学的领导工作,并与学员们同学习、同讨论,解答学员们提出的疑难问题。


第4版()
专栏:祖国新风貌

柳侯祠记
来到广西柳州的人,都要游览一下当地的名胜——柳侯祠。
柳侯祠是为纪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而兴建的。柳宗元于公元八百一十五年被贬谪到柳州任刺史,四年后病逝于柳州。他在任期间,释放奴婢,办学,挖井,种柑树,办了不少得人心的事。柳州人民在唐代就建立了纪念他的庙。宋代追封柳宗元为侯,庙即改为柳侯祠。清朝又在柳侯祠周围建立起了“柳侯公园”。
柳侯祠目前经过整修已焕然一新。大门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祠前是一池碧水,池内绿萍飘浮,翠竹、玉兰,倒影水中,景色清幽。
祠内陈列着有关柳宗元的史料、图表、诗文和碑刻。柳宗元在柳州先后写了一百多篇诗文,其中不少是写柳州的山光水色的,后人有“柳州山川,子厚为之生色”的赞誉。游客们常常在宋代石刻“荔子碑”前流连忘返。这块碑刻有韩愈的诗篇,是苏东坡的书法,写的是柳宗元生平事迹,因而被后人誉为“韩诗苏书柳事碑”,又称“三绝碑”。这块珍贵的古碑,现在用大理石镶边,陈列于室内。在陈列室里,人们还可以看到一块“龙城石刻”,据传书法为柳宗元的手迹。
柳侯祠的前侧有一座“柑香亭”。这个亭过去称“柑香堂”,宋代已倒塌,在清代重建。相传这是柳宗元讲学、会客和种柑的地方。解放后,柑香亭几经修整,但在“四害”横行时被毁了,去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前夕,又重新修复。亭顶及重檐都采用绿色琉璃瓦,配以朱漆圆柱,保留了古代建筑的风格。游人来到亭中小坐,花香扑鼻,鸟声悦耳。
柳宗元在柳州种柑树,为后人传为美谈。而今,柳江两岸处处果树飘香。全市郊区已种有柑橙树近六十万株,年产量最高曾达到一千一百多万斤。一九六三年郭沫若来柳州时,曾作《柑香亭》一诗,赞美柳州柑树的发展。郭老写道:“风流人物更风流,树艺群英胜柳侯。种得香柑六十万,柑香应筑几千楼?”
新华社记者 张国卿


第4版()
专栏:

“蓬莱仙境”
蓬莱阁,建筑在山东省蓬莱县丹崖山的悬崖上,楼、殿、亭、阁形式多样,气势雄伟。它始建于宋朝治平年间,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解放后曾多次修缮,基本保持原貌。
新华社记者 徐佑珠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