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黑龙江省著名劳动模范——
苏广铭带领技术服务队传经送宝
据新华社哈尔滨七月十八日电 黑龙江省一批劳动模范、能工巧匠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服务小分队,由著名老模范苏广铭带队,在全省工交战线传经送宝,对推动增产节约运动起了积极作用。
今年以来,这支技术服务小分队围绕增产节约运动,重点推广十项新技术。这些先进技术的推广,对各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和解决生产关键起了很大作用。拜泉县轴瓦厂用模具钢较多,过去都是采用钢锯或普通焊枪切割这种钢材,效率低、切面不平,这个厂用一台专用设备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加工,仍然满足不了生产需要。技术服务队就帮助这个厂用超音速切割咀切割,一天的工作量只用两分钟就完成了,而且切面光洁。技术服务队到林甸县以后,帮助全县十个工厂采用远红外线加热新技术,大大降低了电耗。林甸制鞋厂合布机是个用电较多的生产工序,采用远红外线加热后,生产效率提高三倍,节电百分之八十七,产品质量也大大提高。技术服务队在短短四十几天内,先后帮助林甸、拜泉、克东、依安四个县推广的新技术和革新项目一百五十六项。
技术服务小分队每到一地,还通过开办短期技术训练班,小型座谈会、组织现场表演等办法,努力把自己的技术专长和革新成果传授给同行业工人,使各地留下一个不走的技术服务队。
黑龙江省委对技术服务小分队的工作十分重视,省工会、省经委和省科学技术协会具体组织领导这一工作。他们同各工业局密切配合,不断调查研究,提出每个时期全省工业战线的主攻目标和技术课题。几年来,技术服务小分队先后到全省十二个地、市,三十二个县、旗,三百一十二个工厂企业和国营农场,推广先进技术三千多项,其中解决重大技术关键的有四百四十七项。
本报通讯员


第1版()
专栏:

叶剑英委员长和华国锋总理电贺侯赛因就任伊拉克总统和总理
新华社北京七月十九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和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今天打电报给萨达姆·侯赛因阁下,热烈祝贺他就任伊拉克共和国总统和总理。电报全文如下:巴格达伊拉克共和国总统和总理萨达姆·侯赛因阁下:
在阁下就任伊拉克共和国总统和总理的时候,我们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阁下表示热烈的祝贺。祝伊拉克共和国政府和人民在阁下的领导下,在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以色列的侵略和扩张,以及捍卫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的崇高事业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祝中、伊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叶剑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华国锋
一九七九年七月十九日


第1版()
专栏:

我国驻外使节会议结束
华国锋等同志会见到会使节,并进行亲切交谈
邓小平李先念等同志在会议期间讲了话
新华社北京七月十九日电 在北京举行的我国驻外使节会议于十八日结束。
华国锋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昨天会见了出席会议的驻外使节,并同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在会议期间,邓小平副主席、李先念副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向会议讲了话。使节们列席了五届人大第二次会议,对把全国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的新的历史任务,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讨论。会议研究了当前国际形势,讨论了如何进一步贯彻执行我国的外交政策,支持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事业和完成各项外交任务的问题。


第1版()
专栏:

大力发展短线产品 狠抓产品更新换代
一批轻工产品质量提高品种增加
新华社北京七月十九日电 全国轻工业战线职工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增加花色品种,今年上半年取得了可喜成果。他们大力发展市场急需的短线产品,狠抓产品的更新换代,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一批轻工产品的面貌焕然一新。上海、北京、四川、浙江、天津、广东、湖南、湖北等地,今年一至五月有五千多种新品种、新花色投入生产或试生产。
上海市生产的小轮自行车、气压式保温瓶、小型女表、新型缝纫机、英雄高级自来水笔、画屏音片钟、保温饭盒,以及具有滋润皮肤功效的珍珠霜、能去油渍和奶渍的新配方洗衣粉等新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北京市研制成功的自动手表、日历手表、十二色彩色水笔、持久键黑管等新产品,目前均已投入成批生产。
第三代电子手表已经在天津、上海、北京、江苏和陕西等地研制成功,并且已开始小批量生产。
由于各地轻工企业加强了质量管理,有好多轻工产品的质量提高了。机制纸、日用陶瓷、卷烟、皮革等十一种产品,有九十五项质量指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在这同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灯泡、纸、糖、电池、合成洗涤剂等轻工产品的产量,也比去年同期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第1版()
专栏:

广西阳朔县城关公社美术陶瓷厂,利用本地陶土资源,积极发展出口和内销产品,为国家换取了外汇,为公社增加了积累,个人也多得了收入。这是工人在修陶坯。
新华社记者 周家国摄


第1版()
专栏:

适应市场需要 挖掘企业潜力
邮电部直属工厂生产轻工产品
本报讯 根据工艺相近、产品对路、原材料可能的条件,邮电部八个直属工厂积极安排了十三项轻工、日用工业品的生产。目前已有四项小批量投产;六项做出了样机,正征求使用部门意见,进一步改进后投产。五○八厂在北京邮电学院的支持、帮助下,用两个月时间试制了五台投影教学仪。这种教学仪,用自来水笔书写即可进行投影教学,银幕字迹清晰,还可用于图片教学,取得动态模拟效果。用这种仪器可以取消传统的黑板、粉笔,使教师免于粉尘伤害。邮电部五二五厂试制的镀铬废水处理机,经环境保护部门鉴定,认为是目前一种见效快、效果好、成本低的镀铬废水处理装置。
有的厂本着千方百计挖掘潜力的精神,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筛选出来的元器件和边角余料,进行加工生产,降低了成本。五○五厂的地震预报测试仪、小型鼓风机,五一五厂的专用警报器,五○三厂的石油钻井用射孔弹瓷壳,五○六厂的半导体收音机用电源整流器等产品,用户反映较好,准备批量生产。


第1版()
专栏:

立志改革
本报评论员
华国锋总理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今年起,集中三年时间,认真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这次会议还通过了修改宪法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和七个重要法律。这是立志改革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方面,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同志就曾说过:“我们国家要有很多诚心为人民服务、诚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立志改革的人。我们共产党员都应该是这样的人。”(《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11页)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把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同改革连在一起,是很值得深思的。可以说,不懂得改革的人,就不懂得社会主义,不愿意进行改革的人,也就不可能很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我们深深地懂得,改革对于社会主义事业是多么重要。现在,我们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行政管理体制、在经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都已经开始。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开端。我们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做立志改革的人,做改革的促进派,决不能做阻拦改革,妨碍改革的顽固分子。
人类社会在不断的改革中前进
新陈代谢,先进战胜落后,新生取代腐朽,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也是在不断的改革中前进的。没有改革,就没有历史的发展。
即便是在封建统治阶级中,也不乏看到改革的必要,实行各种形式的改革的人物。他们适应时代的潮流,代表当时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对历史起着进步和推动作用。被列宁称为“中国十六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领导了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诸方面的变法运动,振兴了濒于颓倾的赵宋王朝。尽管由于历史的复杂原因,这次变法归于失败,但是在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上,王安石变法的成效,王安石作为一个改革者所发挥的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
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在不断的改革中实现的。不敢背叛因袭的传统,推翻习俗的观念,任何一个自然科学的真理也是难以确立的。作为科学文化“巨人”的哥白尼,当他提出关于太阳系的学说之时,正是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基督教的教义被奉为神明,经院哲学支配一切,荒谬的“地球中心说”是所谓“永恒”的“真理”。但是,哥白尼勇敢地向这些庞然大物挑战。虽然他意识到实行这个巨变是“很困难的、几乎是解决不了的”,但他仍然不懈地为建立新宇宙体系而奋斗,最终“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事情就是这样,改革,才能打破停滞;改革,才能带来生机。社会的发展要在不断改革中实现,历史的前进是在不断改革中完成。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而且产生着一批批立志改革的先行者。他们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大胆否定,组织变革,向旧思想、旧事物、旧制度挑战。如果不实行改革,没有一批立志改革的人,包括人类文明的一切,都是无从谈起的。
我们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的一个阶级。她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没有任何剥削阶级的偏见,因而也是彻底的无所畏惧的改革者。在我国,以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就是一批伟大的改革者。当着辛亥革命失败,孙中山先生“改革中国恶劣政治”的理想无法实现,我国进一步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苦难深渊中的时候,他们抱定对旧社会“必须再造之”的决心,高举起马列主义的旗帜,唤起和组织民众,终使天地翻覆,黑暗的旧中国迈入了光明的新路。这是暴力的改革,是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剥削制度的改革。
社会主义制度也要在不断的改革中完善
无产阶级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改革的终止,社会主义制度还要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完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不是一个可以到处套用的模式,而是一个需要千百万群众在实践中加以创造、使之逐步完善的崭新的事业。无论在政治制度上还是在经济制度上,我们所建树的一切,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需要接受实践检验,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有了这种不断的改革,社会主义才不是一潭死水,而是生机勃勃,奔腾向前的江河。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深刻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74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后来毛泽东同志还指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政府各部门所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八年来积累起来的规章制度许多还是适用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群众积极性和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必须加以修改,或者废除。
正是根据这种认识,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期,我们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政治、经济、科学、教育各方面的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制订了许多著名的条例。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强调用经济的办法管理经济,组织专业公司,重视价值规律,实行按劳分配,使社会主义制度从还不完善走向比较完善。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这些卓有成效的改革被污蔑为“搞修正主义”、“搞资本主义”。这空前的浩劫,不仅使我们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需要改革的课题无法进行,而且把我们通过改革确立的一些正确的东西破坏殆尽,严重危害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严峻的现实在提醒和敦促我们,不进行必要的改革,四个现代化是根本不能实现的。
华国锋同志在这次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目前很低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到现代化水平,为此而改革我国目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妨碍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部分,扫除一切不利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旧习惯势力,这就是我国现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也就是全国人民在现阶段的中心工作。”把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妨碍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部分,作为我国现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提出来,把它列入全国人民现阶段的中心工作,充分说明了改革之重要。只有立志改革,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日臻完善,四个现代化才有希望。
改革是一场艰巨的斗争
改革妨碍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那部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是势在必行、人心所向的大事情,也是一场复杂的艰巨的斗争。我们这个国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又走过了一段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道路,旧社会的遗迹很多,旧思想的烙印很深。那种率由旧章、因循保守、满足现状、墨守陈规的“国粹”很难一下子清除。建国之初,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们把苏联的一套“拿来”了,成了我们几十年沿袭不变的条条框框。这一系列的问题,根深蒂固,纵横交错,形成了一层层阻碍我们进行改革的绊脚石,使我们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很困难。许多事情,明明不合理,也不难改革,从上到下,都有议论,但就是难以办到,有的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有的甚至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本来应该大刀阔斧地革弊兴利,但仍有不少同志视改革为畏途。林彪、“四人帮”这伙野心家、阴谋家,曾经接过“改革”的口号,唱着革命的高调,把矛头指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好象他们才是真正的“革新者”,别人都是“保守派”。这种是非的颠倒,至今流毒犹在。一谈到改革,有些同志就惶惶然,生怕影响安定团结,影响四个现代化。在他们看来,夺取政权之前,讲改革无可非议,绝对正确;夺取政权以后,搞社会主义三十年了,还提“改革”,就大有“离经叛道”的味道。而且有些制度,多少年习以为常,做顺了手,走顺了腿,好象已是天经地义、不可缺少的。至于其中哪些是合理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哪些是不合理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哪些是社会主义的,哪些是非社会主义甚至是封建式、小生产式的,就不予过问了。所以,一提改革,他们就有抵触,至少是不习惯,不舒服。这种思想上的僵化、半僵化,是改革的大敌。得了这种僵化症,总觉得现行的一切不管有多少弊病,都是可以容忍的;将兴的一切不管说得多么好,难免没有新的弊病,都是不足取的。这就恰如鲁迅批评过的“那些维持现状的先生们”,“貌似平和,实乃进步的大害。最可笑的是他们对于已经错定的,无可如何,毫无改革之意,只在防患未然,不许‘新错’,而又保护‘旧错’,这岂不可笑。”(《鲁迅全集》第10卷第147页)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是权力和利益的调整。例如,我们要适当扩大地方在计划、基建、财政、物资、外贸等方面的权限,要保证企业的自主权,要使企业收入和职工收入的高低同他们对国家贡献的大小直接联系起来。这一部分人的权力和利益增加了,相对说来,另一部分人的权力和利益可能不变或者减少了。因此,改革当中,在种种迟疑和犹豫的背后,都可能有着权力和利益的考虑。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要诚心为人民服务,诚心搞四个现代化,这是我们的最高利益,人民给予我们的一切权力只能为这个最高利益服务。当年,我们为人民流血奋斗,把暴力的改革看作是至高无上的正义旗帜,今天,在新的改革中仍然要发扬那种革命精神,决不能让局部利益、甚至个人的一些考虑,蒙蔽我们的眼睛。
古往今来,任何一种改革,都要走过艰巨曲折的斗争道路。我们应该有坚韧不拔的斗志,有坚持改革的决心,决不半途而废。历史上各式各样的改革,遇到阻碍和压力,中途夭折的太多了。象清末的“戊戌变法”,带头“公车上书”的康有为,仅仅是试图走一条改良主义的道路,就遭到以慈禧为首的封建反动势力的打击,在“大臣挠之”、“旧僚攻之”下,妥协了事,康有为最后也滚到保皇党的泥坑里去了。这种一遇阻力就动摇、倒退的“改革”,实在不足为训。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曾慷慨激昂陈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大义凛然,题下“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诗句,为这个很不彻底的“改革”抛洒了一腔热血。虽然谭嗣同同样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但是他那种力图使祖国昌明强盛,致力变革,至死不变的品格,值得后人钦敬和效仿。(见《谭嗣同》)毛泽东同志曾讲过:“在从前,在旧中国,讲改革是要犯罪的,要杀头,要坐班房。但是在那些时候,有一些立志改革的人,他们无所畏惧,他们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面,出版书报,教育人民,组织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11页)我们是无产阶级的改革者,我们的同志更应该胜于前人。这就需要我们象毛泽东同志所希望的那样,把改革作为一种志向牢固地树立起来,无所畏惧、百折不挠,生生不已、勇往直前。
每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干部,每一个有志于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同志,让我们在新长征中都来做立志改革的人,投身于改革的伟大事业。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希望,正在这里。


第1版()
专栏:

大庆油建一部质量标兵——
杨永胜二十年不出返工活
大庆油田有一位“二十年不出返工活”的质量标兵——油建一部六队管工技师、共产党员杨永胜。参加过大庆石油会战的老同志都还记得,一九六○年,老杨和其他十九名工人,钻进直径只比他们的肩膀稍宽一点的铸铁管线里,经过一天又一天的艰苦劳动,两肘和膝盖都磨出了层层厚茧,把近十里长的输水管线,清扫得干干净净。二十年过去了,这条质量全优的输水管线,照样清水奔流。二十年来,老杨继续保持大庆会战的光荣传统,认真对待每一项工程质量。他率领一个管工小队在千里油田上,建设过两座油库,六十三座联合站和计量站,六百二十二口油水井,一千一百多公里油、水、气管线,质量全部优良。
杨永胜常说:“党和人民把这么大的油田交给我们建设,我们搞每一项工程,焊接每一个焊口都要对党负责,让人民放心。”有一次,他在北七站安装油泵时,看到有两个弯头弧度不一致。仔细一检查,发现其中一个弯头有轻微的皱纹。他连夜步行三十多里,跑到另外一个工地,找来了同一型号的材料,又连夜返回焊好,才满意地离开工地。
今年五月,上级要老杨所在的施工队施工我国第一座爬犁列车式中转站。这次采用了新的工艺,精度高,要求严。老杨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和大家一道连续苦战,攻克六十一个难点。全站八台机泵、六台容器、二百一十六个阀件,一点三九公里工艺管线,总计一千二百三十四道焊口,经三次严密性试压,不渗不漏。如制作装饰板的内外压条,过去,谁也没有干过,为了攻克这一难关,老杨先后五次乘公共汽车,去观察学习交通车上压条的形状、尺寸、规格。还先后学习了外地五种汽车的压条和火车装饰板的压条。经过这样反复学习,精心比较,在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大胆将原设计的五毫米高的压条,改为三十毫米,并采用先进技术,制作了一种模具进行冷压,造出了经济、美观、大方的压条,保证了工程质量。
本报通讯员


第1版()
专栏:

西北第二棉纺织厂穿筘女工吕萍,连续二十五年穿筘不出疵点,成为陕西省质量标兵。
新华社记者 李广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