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四川省和重庆市以应用科学为主的部分科研单位
试用经济管理办法广开科研经费来源
促进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生产服务
本报讯 四川省造纸研究所和重庆市轻工、钢铁、硅酸盐等研究所,根据地方科研所以搞应用科学为主,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特点,试行用经济管理办法广开科研经费的来源,既促进了生产,也发展了科技事业。他们采取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一、科研所与工厂签订科研合同,实行科研成果收益分成。重庆市轻工研究所今年同重庆啤酒厂、硬化油厂签订了三项科研合同。其中利用啤酒花浸膏和酊剂改进啤酒生产工艺一项,研究成功后,除可以改进啤酒质量外,还可提高啤酒花的利用率近一倍,全年可节约啤酒花八吨,价值九万六千元。合同规定头三年科研成果收益分成的比例是:第一年六四开,科研所得百分之六十;第二年四六开,科研所得百分之四十;第三年三七开,科研所得百分之三十。
二、利用科研成果,研制一些稀缺产品,增加收入。重庆市钢铁研究所从一九六六年开始,在复铜皮回收新技术研究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建立了年产电解铜八十至一百吨的试验装置,每年可为重庆市提供近一百吨电解铜。十多年来,他们利用这方面的收入,解决了事业费和科研经费不足部分,添置了一些必需的实验手段,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改善。四川省造纸研究所利用中间试验设备,生产各种特殊用途的纸张,既解决了用户的急需,又增加了研究所的收入。
三、为生产单位研制仪器设备,由需用单位付给价款。重庆自动化研究所,为生产单位研制的各种控制仪表,如电子计算机控制仪表等,均由需用单位付给价款。一机部在下达今年科研事业费的计划时,规定他们在这方面收入七十万元,用以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部分。如超额完成这个计划,还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金。
四、承接用户提出的科研项目,由用户支付实验费用。四川省造纸研究所,承担四机部提出的研制大规模集成电路防护用纸的任务,由四机部支付研制费用三万元。这个研究所在承担重庆蓄电池厂提出的丙纶蓄电池隔板纸的研制任务时,双方协议,研制费用由工厂支付。
五、利用科研成果加工产品,解决生产单位的急需,产品按价收款。重庆市硅酸盐研究所,利用研制成功的微晶玻璃,为石油钻探部门加工耐磨耐腐蚀的衬玻璃钢管,为电力部门试制生产微晶玻璃电器材料,为建筑部门加工微晶玻璃管代替钢管等。上述产品都规定了价格,由需用单位照价付款。这个所利用这项收入,改善了科研条件,对职工进行了适当的奖励。
六、利用科研所的实验设备,对外单位实行技术服务,收取费用。四川省造纸研究所的物检分析室,设备较全,实验手段比较先进,经常承担外来单位的物理检验和化学分析。从今年起,他们拟定了收费标准,实行收费制度。
四川省和重庆市以应用科学为主的部分科研单位实行上述办法以后,做到了更好地为生产服务,有利于改进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满足内销外贸的需要。同时,明确了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各自承担的责任,促使双方关心科研成果,在人力、资金、物资等方面注意挖掘潜力。科研单位也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


第3版()
专栏:

围绕四化这个中心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无锡市第三十四中学党支部
我们学校党支部围绕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个中心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用四化的宏伟目标,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当前,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受到社会上的错误思潮的影响,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存在着“读书不读书一个样,前途福气靠爹娘”等错误认识。对此,我们开展了生动活泼的以四化为中心内容的革命理想教育,举行了“胸怀祖国,献身四化,勤奋学习,力争三好”的动员会、赞颂四化宏伟时代的诗歌朗诵文艺会,各班级召开了以《举红旗,继往开来;为四化,刻苦攻关;立大志,勇攀高峰》为主题的讨论会。团总支紧密配合,举办了“人活着为什么”、“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什么样的青春最壮丽”、“为实现四化,我们怎么办?”等专题讨论会,教育学生把今天的学习与实现四化紧密联系起来,努力攀登科学文化高峰,有效地克服了一些错误思想倾向,形成了奋发学习的新局面。高二有一个学生,过去有“成绩好不好,国家照样分配”的思想,在四化教育中,他联系思想实际,找到了刻苦学习不能持久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牢固树立关心祖国前途的崇高理想。从此,他认真学文化,刻苦读书,学习成绩不断提高。高一(6)班的一名学生,她想到二○○○年时自己是三十五岁,正好是挑四化重担的时候,她把学好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实现四化宏伟目标联结一起,猛攻英语这一薄弱环节,专心听好课,认真作笔记,坚持做练习,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使英语和其它功课一样,取得了好成绩。
二、引导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前个时期,部分学生中一度出现重视智育、忽视体育的倾向,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是浪费时间,因此体质下降。为此,我们宣传德、智、体的辩证关系,使广大青少年懂得,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就完不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将来就担负不起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在此基础上,全校开展了“达标”竞赛活动,把通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或体育成绩达到优良作为评选“三好”学生的条件之一,出现了人人积极锻炼身体的可喜景象。
有的学生不重视打基础,热衷于“钻难题,找捷径”,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基础与提高的辩证关系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各科教师认真抓好“两基”教学,系统地传授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教育和任课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引导,许多学生在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规律上狠下功夫,使学习成绩稳步提高。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
本学期,我们组织学生学习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英雄事迹,各班召开了向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学习的讨论会,团组织、少先队组成宣讲组,深入班级讲英雄故事。大家从英雄身上吸取了力量,树立了献身四化、学好文化的决心。初三(5)班原来基础较差,通过赞英雄诗歌朗诵会,讲英雄故事会,班主任从正面引导、启发学生发扬集体英雄主义,克服自由散漫习气,班级面貌发生了变化,自由散漫的少了,求上进守纪律的多了,迟到旷课现象不见了,还有十名同学写了入团申请。
团总支与教导处紧密配合,还在学生中开展了以“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集体)为中心和“五要五不”(即不懒惰贪玩,要勤学习;不违反规章,要守纪律;不损人利己,要讲道德;不辱骂师长,要敬师长;不影响卫生,要爱清洁)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循循善诱,严格要求。我们从学生穿衣戴帽、谈吐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培养他们懂礼貌、爱清洁、敬师长、求上进的革命品格,学校风气越来越好。
(附图片)
山东省高密县杜家官庄大队业余技校,四年来培养了一百多名学生,促进了全大队的科研活动,三十亩试验田连年增产。这是优秀业余技校教师杜若拙在指导学员进行田间观察。
本报记者 时盘棋摄


第3版()
专栏:工作研究

实行学分制好处多
武汉大学教务处
去年上半年,我校以数学、历史学专业为试点,开始实行学分制,从下半年起,在七七、七八级学生中普遍实行。一年来的实践表明,实行学分制好处很多。
实行学分制,能较好地贯彻自学为主的原则,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按照学时制,学生一进学校,不管实际程度如何,都得按部就班一门一门课跟着学,一节一节课跟着听,学习很被动。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原有的基础、自学能力、个人志趣,通过考试取得学分后,免修某些已掌握了的课程,把精力集中到学习其他课程上去。历史学专业七七级,有十六名学生免修了历史文选,十名学生免修了一年级的英语,有的还免修了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方面的课程。数学专业七七级有二十名学生免修或部分免修了第一外语,十二名免修了解析几何等课程。这样,这些学生就提前学习二年级的课程,加快了进度,提高了质量。如数学专业七七级一名学生,免修了第一外语,立即选学了第二外语,免修了解析几何,提前学习数学分析,并跟随研究生班学高等代数。学分制克服了学时制对学生学习“一刀切”的弊病,发挥了学生的潜力。
实行学分制,可以使学生在学好基础理论课的同时,尽量多学一些专题课,扩大知识面。我校学分制方案中开设的必修课,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少量专门知识。同时,根据专业培养的要求和特色,开设了大量选修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志趣选修,也可以跨专业、跨系选修,甚至可以选修外校的课程。理科各系必修课有二十门左右,选修课有三十门以上。文科各系必修课一般十五门左右,选修课都在三十五门以上,历史系多达四十余门。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大量选修课中去汲取丰富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能和专长。
实行学分制,能促进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选修课专业性都很强,这就促使教师把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术水平。化学系的仿生化学、生物系的分子生物学、数学系的数学物理、物理系的固体微观缺陷、空间物理系的电离层电波传播等,既是重点科研项目,又是选修课程。开设这样的选修课,对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会起很大作用。
实行学分制,能促进学科之间的互相配合,互相渗透,有利于人材的培养和边缘科学、新兴科学的发展。学生跨专业、跨系选课,开始打破实行学时制时那种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界限。如化学系有六名学生到物理系选修数学物理的方法,为今后进行物理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生物系有五名学生选修数学系的数学分析,为以后研究生物数学准备条件。
实行学分制,能较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优秀学生缩短学习年限,提前毕业。有突出才能的学生,还可以重点培养,有利于早出人材,多出人材。外语系英语专业七七级学生,有十八名成绩特别优良,就把他们编成快班,学习起点高,进度快,经过两年学习,已经达到三年级的水平。这样的学生就可提前毕业。
当然,实行学分制,也引起教学组织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下面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会不会导致资产阶级自由化?我们的回答是:不会。我们以党的教育方针作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必修课,保证了我们的教育的无产阶级性质和社会主义方向,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实行学分制有本质的区别。同时,我们实行学分制,吸取了学时制计划性强的长处,并非资本主义国家学分制的照抄照搬。当然,实行学分制,学生学习有了较多的自由。这不是坏事情。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执行规章制度,是不会导致自由化的。
二,加强基础课和扩大选修课的关系问题。有的同志提出,大学主要是打基础,搞学分制,扩大选修课,势必削弱基础课。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首先,我们规定,必修课(绝大部分是基础课)的学分,占应得学分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到七十五,选修课学分只占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这就保证了基础课。其次,如果学生提前掌握了某门必修课,就可以转而另选其他更深的基础课,把基础打得更加扎实。再说,选修课和基础课也不是截然对立的。有些选修课就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基础理论而开设的。
三,教学组织管理问题。实行学分制,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免修或自由选修一些课程,还出现了不少跨系、跨专业听课的情况。这就使得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变得比较复杂。要使教学秩序有条不紊,就要求校系教务部门及时地、准确地掌握每个学生选课的情况。我校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结合实行学分制的实际情况,制订了试行管理细则。实践证明,只要精心组织、加强管理,完全可以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四,快出人材与毕业统一分配问题。实行学分制,必然会出现有些学生提前毕业的情况。我们主张允许提前毕业,以早出人材、快出人材。对提前毕业的学生,应按本科毕业生的标准,给予同等待遇。我们建议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


第3版()
专栏:

祖国的需要是第一志愿
——记华中农学院的几位学生
这两年,在报考高等院校的考生中,自愿报考农林院校的考生很少,不少青年错误地认为搞农业没有前途,深怕跳不出“农门”。最近,记者在华中农学院访问了几位同学,他们把祖国的需要当成自己升学的第一志愿,一心献身农业,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乐于吃苦的人
农学系学生蒋在坤,在一九七七年高考时,没有采纳同学们劝他报考理工科大学的意见,在填写报考志愿时,第一志愿是学农,第二志愿还是学农。蒋在坤为什么一个心眼要上农业大学呢?
一九六六年,蒋在坤从荆州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了生产队的技术员,同社员一起坚持搞科学实验。一九七四年,他们在早稻栽培中,采取了处理种子、培育壮秧、科学管水、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使所在生产队夺得早稻大丰收。蒋在坤第一次感受到科学种田的甜头。
但是,蒋在坤在科学实验的道路上,也尝到了文化水平不高的苦头。有一年,他们学习外地经验,搞温室无土育秧,用木板作秧床。可是,播种两天后,木板上出现了一团一团的霉菌。蒋在坤按照书本上介绍的方法,用硫酸酮溶液喷洒,用水冲洗。霉菌不但没有消除,秧苗也不长了。这时正值抢插早稻季节,多急人啊。他虽然作了许多努力,也没有找到好办法。这促使他产生了要到农学院学习的强烈愿望。
蒋在坤以高分考取了农学院,引起了一些人的惋惜,说他是“自找苦吃”。蒋在坤不这样想。他感到,要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必须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这正需要自己付出艰苦的努力。他就是要做一个“乐于吃苦,精于务农”的人。
去年十二月,蒋在坤入党了。他庄严地宣誓:一定要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贡献毕生的精力。
姑娘伢学兽医
在孝感县卧龙公社新垸大队,人们听说李春凤考上华中农学院兽医专业,议论纷纷。
李春凤今年二十二岁。在中学时代,她的学习成绩就好,回到家乡经过两三个年头的劳动锻炼,担任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有些人觉得,她的政治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为什么偏要学兽医呢?有的人甚至当面议论说:姑娘伢学兽医,丑死人!
李春凤不为这样一些非议所动摇,她想学兽医的愿望由来已久了。她父亲是大队的饲养员。她亲眼看到父亲为了给集体养好猪,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但是,她父亲由于不懂兽医知识,每当猪发病时就束手无策,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使李春凤感到心疼。“我如果学会给猪治病,那该多好啊!”就这样,在她的心田里播下了一颗生命力很强的种子。一九七七年,她把兽医专业作为报考的第一志愿,并以优良的成绩被录取。
两次报考农大
农学系七八级学生张集文,出身于石首县一个富农家庭。一九七七年第一次报考华中农学院时,虽然考了好成绩,却没有被录取,但这并没有使他灰心。
一九七八年夏天,张集文再次报考农学院。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喜欢学农?”张集文回答说:“因为农村需要我们。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还很落后,我们只有改造落后的责任,没有逃避落后的权利。”
张集文中学毕业以后,在回乡十年的劳动生活中,立下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志向。他积极参加生产队的科学实验活动,同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志们一起建立了种子田,开展对水稻新品种的对比实验和虫情测报研究工作,废寝忘餐地搜集农技资料,编写田间档案,做出了一些成绩。他还运用所学的知识,研究如何提高机插速度,编写了一本题为《插秧机调节技术》的小册子。
张集文去年终于被华中农学院录取了。到校的头一天,他心情激动地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几句:“向往农学院,屈指十二年。粉碎‘四人帮’,今日终如愿。”
本报记者 杨建武


第3版()
专栏:

一批珍藏的藏文木刻板典籍重印
藏文典籍宝库之一的德格印经院,正在重印珍藏的大批木刻板藏文典籍。这些典籍是研究西藏和藏族文化、历史、宗教的重要资料。座落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的德格印经院,珍藏着二十多万块木刻板,内容包括佛教各种经典、历史传记、天文历算、医学、哲学和工艺技术等。其中,记述西藏原始宗教并为研究藏汉族关系提供重要资料的《汉地宗教源流》和记述各教派历史的《西藏佛教源流》,都是德格印经院的珍贵孤板。
(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来信

唐山广大读者急待借阅书报
文化局竟把图书馆书库作招待所编辑同志:
唐山图书馆震前藏书四十万册,发放借书证近一万个,阅览室可容纳五百多人。一九七六年地震,图书馆楼震坏,图书也丢失和损坏了一部分。
近年盖了两座房子,共计四百平方米。其中一座分作两半:一半藏新书,一半作阅览室,只能坐五十多人。另一座作书库,堆放震前的几万册科技图书。而震前的几十万册社科书、外文书、古旧书和全部报刊,只得仍堆放在不避风雨的破楼里。
经过多次呼吁,今年四月,市委宣传部决定将市展览馆的四个大厅借给我们作了书库和阅览室。现有座位一百五十个,发放借书证三千五百个。堆放在破楼里的图书、报刊,也全部放了进去。
唐山现有一百多万人,只三千多人有借书证,一百五十人可进阅览室,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读者呼声强烈,我们十分焦急。可是,万万没想到,最近唐山市文化局竟决定把已作书库的两个大厅,改为文化局招待所!
编辑同志,我们实在是无路可走,不得不写这封信给你们,希望你们呼吁一下,不要人为地窒息图书馆事业。
唐山图书馆馆长
王任舒
副馆长 李江池


第3版()
专栏:

沙市三中图书室积极为教学服务
本报讯 湖北沙市第三中学图书室管理人员积极为教学第一线服务,受到师生赞扬。
三中图书室有管理人员三名。他们除坚持日常图书借阅外,还想各种办法把教学需要的书和资料及时送到教师手中。他们努力钻研业务,有的教师工作忙,来不及查资料,可以托他们代查;如果忘了书名,只要说哪一方面的资料,他们也能及时找到。一位语文教师讲《六国论》一课,想查一下秦灭六国的先后次序,问老管理员万拔恒,他随口就背了出来,并翻出《纲鉴合编》有关部分供教师参考。
他们还根据学校工作需要,围绕思想教育、教学方法、体育等几个方面,编了近几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北日报》、《文汇报》等七种报刊的综合索引资料十五册,共约二十万字,为教师提供了方便。
他们在半年多时间里,修补、装订了破旧图书一千多册,使这些行将报废的图书继续发挥作用。
由于这个图书室管理工作做得好,保存的资料比较全,沙市不少单位经常去借书、查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