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加强农业 打好基础
江苏省认真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尽快把农业搞上去
编者按:华国锋同志在人大五届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贯彻执行农业为基础的方针,作为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首要任务提出。如何贯彻执行这一方针,尽快把农业搞上去?在财力物力的计划安排上,如何首先考虑农业,保证农业发展的需要?江苏的经验值得参考。他们坚持连年搞农田水利建设、抓紧劳动积累的经验,值得学习。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援。但是,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国家对农业支援的力量有限,而人民群众的潜力无穷,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关于农业两个文件的贯彻落实,广大农民社会主义积极性空前高涨,及时把群众的热情和节余的劳力,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到农田基本建设中来,同时广开生产门路,发展多种经营,从各方面加强农业,这个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九七八年,是江苏农业发展史上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全省降雨量不到常年的一半,河水下降,塘库半涸,大旱之年,而全省粮食、棉花、油料、生猪产量都创历史最高纪录,全省每个社员分得的口粮近五百斤,比上一年增加六十多斤,每人平均分配八十五元,比上一年增加十八元以上。今年夏季又获丰收。城乡上下,干部群众喜气洋洋。
山高千仞,非一日之功。一个重要原因是江苏省委这些年来坚持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增强了抗灾能力的结果。
统一全党思想,重视农业这个基础
解放以来,江苏省的农业生产有起有落。省委对于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也有个认识过程。五十年代,在土地改革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推动下,江苏农业生产稳步上升,后因农村中发生一平二调、刮共产风、瞎指挥等错误,农业一度下降,不少工业被迫下马。省委认真总结了这个经验教训,懂得任何时候都不能违反客观经济规律,不能忽视农业这个基础,并千方百计加强这个基础,农业生产迅即回升,全省执行这一方针逐步自觉。农业连年增产,工业总产值、财政收支、基本建设、商品购销等等都上来了,整个国民经济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些事实教育人们,抓住主要矛盾认真加以解决,其他矛盾就好解决了。农业上去了,“一活皆活”,全局主动;农业上不去,整个国民经济都受影响,无产阶级专政也难巩固。
认识到了是一回事,真正贯彻执行又是一回事。江苏省在把国民经济纳入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过程中,就从思想上和具体安排上进行多方面的斗争。如在计划安排方面,地方财力物力有限,各方面都来伸手,农、轻、重的次序常常得不到适当安排;在发展支农工业和社队工业方面,往往限制多于支持;在城市支农方面,有些地方多年来只满足于送肥下乡,帮助抢收抢种这老一套的办法,有的甚至不支农还吃农;在农村经济政策方面,问题就更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江苏省委几乎是逢会必讲,要求各级党委都来关心农业的发展,关心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强调指出,谁忘记了农业,谁就是忘记了老百姓,忘记了国家。这样每年大讲几次,大议几次,把党内的思想逐步统一起来,使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在各级党委中明确起来,变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一九七○年以后,每年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省委总是强调分清主次,首先保证农业的需要,全省财政支出中用于支农的资金逐步增多,一九七八年直接用于农业和支农资金达七亿多元,比一九七○年增长了四点四倍。省内机动财力用于农业和支农的资金超过百分之七十。
前一时期,有些同志认为,新长征的号角吹响了,新的发展时期到来了,又要出现万马奔腾的局面了,各行各业都急于快上。面对这种状况,省委领导在各种会议上反复强调,江苏农业虽然有发展,但还起伏不定。农业的基础并不稳固。在这种情况下再要一涌而上,势必挤了农业,削弱基础,重蹈覆辙,把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的国民经济拖入困境。省委提出,一定要高度重视农业,下狠功夫加强农业,把基础打牢固。一九七八年,省、地、县机动财力用在农业上达百分之七十八。为了支持农村社队抗旱斗争,省财政一下拿出六千多万元。抗旱最紧张的八、九月,用电紧张,有关部门下不了决心,省委断然决定,除了连续性工业外,工业让农业,城市让农村,生活让生产,共让出十五亿度电用于机电排灌,确保了抗旱斗争的顺利进行。今年,在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这一系列确保农业发展的措施将继续执行,集中精力支持农业的思想更加明确。
狠抓劳动积累,创造稳产高产基础
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重点抓什么?江苏省有五千多万人口,每人平均只有一亩四分地,人多地少底子薄。从这个实际出发,省委充分发挥人力优势,首先把全省广大农民动员起来,在国家的必要支援下,主要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依靠他们的劳动积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改变农业多灾低产的落后面貌。
江苏地处长江和淮、沂、沭等河流下游,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解放初期,在国家的大力帮助下,全省人民以抗大洪、排大涝、挡大潮为目标,兴修了苏北灌溉总渠、新沂河等一大批大型水利骨干工程,为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提供了强大的外围屏障。进入六十年代,由线发展到成片治理,由治洪发展到旱涝渍兼治,由开挖整治大型骨干河道发展到大中小结合,大型水利工程逐步得到配套。一九七○年后,进一步以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为目标,掀起了大规模的治水改土运动,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建立起一个“挡得住,排得快,降得下,灌得好,能控制,能调度”的新水系,同时抓好土壤、肥料、种子建设,全面进行农田改造,全省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面积不断扩大,标准不断提高,造成了一批千斤田、双纲田、吨粮田,大大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
这是一场由各级党委领导农民进行的伟大革命事业。二十九年来,全省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共投入九十多亿个劳动日,搬动了二百一十亿土石方。在这样人多地少的地方,劳动积累使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变。规模如此浩大的工程量,使江苏省百分之八十的耕地能灌上水,百分之九十的涝洼地得到治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盐碱地改造成良田,不仅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为农业耕作制度的改革打下了基础。一九七○年前后,全省在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同时实行大面积的改制,淮北旱改水,把水稻面积从二百万亩扩大到近千万亩,里下河沤改旱,把四百万亩一熟沤田全部改成稻麦两熟。太湖地区九百七十万亩粮田大部由两熟改三熟,这些使全省农业生产大跳了一步。一九七六年,总产第一次突破了四百亿斤。
江苏在农田水利建设中,过去有些地方对政策问题注意不够,走过一些弯路。后来总结经验,比较注意落实自愿互利等价交换政策。有些地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尽量做到“队自为战,回家吃饭”,不动员非受益队参加;大中型工程,必须组织更多社队协作的,尽可能做到自愿互利,不搞平调。有的是以工换工,有的是集体和国家给予必要的物质支援,使非受益队得到补偿。这些年江苏农田基本建设共投资约一百五十多亿元,其中农民的劳动积累约占半数。农民从建设中得到了现实的利益,看到了长远利益,劳动积极性持续高涨。
改革农业经济结构,走农副工道路
粉碎“四人帮”以后,高速度发展农业的要求,是如此迫切地摆在省委领导面前。多数地方的实践说明,单搞粮食,成本高,积累少,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更谈不上提供高积累,促进农业高速度发展。一九七六年是江苏省农业收成较好的一年,但这一年全省平均每亩耕地只能提供十一元六角的积累。这样农村经济就只能长期维持简单再生产。为了摸索新的出路,前年冬春,江苏省委深入调查研究,总结了无锡县走农、副、工结合道路的经验,认识到农业要高速度发展,不能一味等待国家投资,非改变单一经营,改革农业经济结构不可。去年年初,省委明确提出,全省农村各级党委都要学习无锡县,积极地、自觉地改革农业经济结构,走农、副、工综合发展的道路。随后,省委召开了一系列专门会议,研究落实发展副业生产和社队工业的具体措施,改变了前几年那种偏重粮食生产,忽视和挤掉经济作物和副业的状况。一九七八年,全省社队工业产值达到六十三亿元,占到农村农、副、工总产值的百分之三十九点三,其利润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机械化投资的就有二亿六千万元,大大超过了省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副业和社队工业的发展,正在开始改变农业经济内部比例不协调的状况,使农村经济如虎添翼,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高速度地发展。
各行各业都来加固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发展,农业向工业提出了越来越广泛的要求,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个新的形势,使江苏省委意识到,必须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工业支援农业的新途径,一步一步地加强农业这个基础。
最初,城市和工业支援农业主要的形式是产品下乡,肥料下乡。以后,农业要实现水利化、机械化的要求,省委就充分利用全省原有的工业基础,紧紧抓住农业生产需要最迫切、增产效果最显著、减轻劳动强度最有效的方面,集中力量,发展机电排灌设备,发展小化肥、小农机厂,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支农工业体系,及时、有效地武装了农业。到一九七八年底,全省平均每个公社拥有六台大中型拖拉机,每个大队拥有五点五台手扶拖拉机,平均每六亩耕地拥有一马力。全省机电灌溉面积达到百分之七十六,机耕面积达到百分之五十五,每亩耕地施化肥九十斤;基本上实现了排灌、脱粒、粮食加工、饲料粉碎、植保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全省农业用电量达到工农业总用电量的百分之二十以上。
农村经济走上农、副、工综合发展的道路以后,城市怎样支援农村?工业怎样支援农业?面对这个崭新的课题,江苏省委又在去年召开了城市工作会议,总结推广了常州市工业支农的新经验,提出城乡结合和工农结合、把城市改造和农村改造、工业改组和农业改组密切结合的方针,重点解决城市党委怎样为农、副、工协调发展服务的问题。省委决定,当年从地方财政中拿出五千万元作无息贷款支持社队办企业;(今年又一次拨出五千万元)在大中城市和农村之间实行对口支援,通过产品脱壳、零部件扩散、组织一条龙生产等办法,把部分工业产品扩散到农村去,要求今后新增的生产能力,凡是城乡都能生产的产品,原则上都放到社队去搞。第一步先把粮、棉、油、酒等农产品加工逐步下放到社队,并调五千多名技术工人到社队企业担任指导,这样,在全省一些地方形成“龙头在城,龙身、龙尾下乡”的新局面;对于新办社队企业,财政部门给予免税两年的优待,一些市场急需、成本又高的产品,还可以获得短期财政补贴。这一系列措施,再加上各行各业努力减轻农民的不合理负担,初步改变了过去那种四面八方向生产队伸手挖基础的状况,出现了各行各业支援农业、扶持农业的新气象。
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今年江苏省委又进一步检查了贯彻农业为基础方针的情况,认为过去虽然作了一些工作,但从全省来看,这个基础还较薄弱,农副业的发展同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不相适应。近三十年来,全省人口增长百分之六十六,粮食产量增长近二倍,超过人口增长的速度。但农业发展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农业生产不够稳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够强,波动幅度比较大。二是农业生产水平还较低。大丰收的去年,城乡人口平均占有粮才七百八十五斤,社员口粮近五百斤,分配八十五元,全省约有百分之十左右的生产队,口粮分配还比较低。城镇粮食和副食供应还有些紧张。三是农业发展不全面。农村经济还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农村经济结构还未得到根本改造,农林牧副渔没有全面发展,去年多种经营的总产值不到农副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四,公社工副业比重也很小,积累不多,扩大再生产的力量不够强。
为此,省委决心继续加强农业这个基础,把争取农业的稳产高产作为重点。要继续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抗灾能力,继续搞劳动积累。其次是壮大集体经济,走农副工商结合的道路,发展小城镇,改造大中城市,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加强对农业的支援,扎扎实实打基础。
本报记者 李沁源 赵明


第2版()
专栏:

无名小厂生产出名牌产品
天津市针织运动衣厂职工克服生产条件差等困难,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梅花牌棉毛运动衣畅销国内外
天津市针织运动衣厂生产的梅花牌棉毛运动衣,是誉满国内的名牌产品。从一九七二年以来,年年都伴随着我国运动员出国比赛,这种运动衣的色彩传遍五大洲。国内举行的各种运动会也少不了这种“梅花”牌运动衣。在国家体委召开的第四届全运会服装选样会上,全国三十个省市代表团中,有二十五个代表团,选中了这种运动衣,总数达八万件。
正因为这种运动衣深受广大运动员喜爱,享有盛名,今年三月份纺织工业部第一批命名的十四个名牌产品中,第一个就是梅花牌棉毛运动衣。
天津市针织运动衣厂共有四个窄小、简陋的车间,分散在几条狭小胡同里。就是这么一家胡同工厂,连续七年被评为市、局的先进企业,连续两年被授予天津市大庆式企业的称号。自一九七二年以来,这个厂年年都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仅去年一年,就制作各种运动衣七百二十万件,实现产值二千五百七十万元,纯上交利润五百七十万元。今年一至六月份又全面超额完成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提前一个月完成了上半年计划。今年在国内需求量很大的情况下,还承担了六十万件的出口任务。
一个条件简陋的无名小厂,为什么能够生产出名牌产品?重要的是,这个厂的干部和工人有着那么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在漂染车间实验室里,放着一百个装有水样的小瓶。一瓶瓶水样,记载着全厂职工艰苦奋斗创名牌、攀高峰的经历。
那是一九七一年。我国乒乓球运动员身穿国红色的梅花牌运动衣,英姿飒爽地参加了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耀眼的灯光下,这种用纳夫托染料染成的国红色运动衣显得格外艳丽,引人注目。可是,谁曾想到,汗水淋漓的中国运动员在沙发上一坐,就把白色沙发布染成红色……
消息传来,天津针织运动衣厂的职工心情沉重。这种国红色运动衣,是敬爱的周总理亲自选定的,它光泽好、颜色鲜艳,为广大运动员所喜爱。在各种染料中,只有纳夫托染料能染出这种颜色。可是,要解决纳夫托染料的掉色问题,当时在国内还是一个难题。周总理在日理万机之中,非常关心这件事情,亲切指示一定要把运动衣掉色问题解决好。为解决这一难题,这个厂邀请全市印染行业的专家们共同磋商,联合攻关。还多次召开各种专业会议,发动群众献计献策。最后采用了两种成膜性好,手感柔软,坚牢度好的粘着剂。国红色运动衣掉色的问题终于解决了!经过干搓、湿搓、皂洗,每回五十次,一共进行了一百次试验,仍然颜色鲜艳。现在,这个厂把这一百次试验中用的水样保留下来,以激励和鞭策大家永不满足,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攀登新的高峰。
这个厂承做的运动衣种类繁多,运动员们体型身材不一,要求各异,要设计和制作出外型美观大方,穿着舒适方便的运动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厂自一九七一年承担出国运动员服装制作任务以后,就认真听取运动员们的意见,反复琢磨各类运动的特点和要求,对每种运动服装的规格、尺寸及工艺要求都认真作了记录,光样板档案就不下千套。由于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制作的运动衣达到了设计新颖,制作精细,外型既美观,又舒适可身、活动方便。为运动员所熟悉的刘宗贵老师傅,有五十年的服装制作经验。几年来,经他设计和制作的运动衣,有六百多个款式,近二千种花色。
梅花牌运动衣年年有新发展。开始,只有棉毛的一种。接着生产出各种色泽的化纤产品。后来,运动员又提出能否生产里面是棉线的吸汗性能好,外面是化纤的光泽好、颜色鲜艳的运动衣。这个厂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也终于制作出来了。本报记者 张何平


第2版()
专栏:

为消除空气污染、净化首都环境贡献力量
北京市公共交通局积极试验汽车消烟
本报讯 近来,北京市公共交通局在公共汽车一路和九路试验汽车消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经现场技术测定,改革后的车辆,在合适的喷油量、时速二十八公里时,排烟浓度达到或小于三度,取得了消除污染的初步效果。
这个局为了解决北京市的交通拥挤,今年一月陆续在一些主要线路投入了黄河牌柴油发动机大型客车。这种车的功率高、运载多,但烟度大。汽车一启动,黑烟滚滚,空气污染。今年三月,局里成立了消烟领导小组,着手抓治理工作。北京市公共汽车三场和五场分别组成消烟试验小组,在一路和九路进行试验。这项工作得到了一机部和有关单位的支持,生产发动机的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北京市工业大学和北京汽车研究所,都派出技术人员参加试验。
这个局为了寻找有效的汽车消烟的办法,多次召开专题讨论会,跟车作调查,制定出从操作、保养、技术改造和技术管理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的方案。试验小组担负着改装柴油发动机的主要任务。为了尽快查清黑烟的根源,他们冒着酷暑高温,每天从早到晚,反复试验。开始,他们单纯靠控制油量来降低烟度,这样排烟少了,但汽车走不动。后来,他们在发动机的供油、供气系统作了改进,如调整喷射油量和喷油正时、换用双孔喷油嘴、提高进气涡流强度等,终于收到了既消烟又不影响运载的较好效果。同时,加强了司机的技术训练,落实五项驾驶操作要点,开展互教互学、技术练兵活动,初步总结出“轻、缓、稳”的驾驶方法,提高了消烟的操作水平。经过两三个月的实践,公共汽车一路和九路的消烟试验车已由原来的排烟七、八度降到三度以下,其余的黄河牌客车也降到了四、五度。现在,这个局正在把试验车的成果,向面上推广,分路分批治理,为净化北京环境作出贡献。


第2版()
专栏:

襄樊棉织厂工人自制圆网印花机,一次可印十二种颜色。
新华社记者 花皑摄


第2版()
专栏:新产品 新工艺

新产品 新工艺
我国第一台真丝绸喷射染色机用于生产
据新华社杭州七月十五日电 杭州染丝厂试制的我国第一台真丝绸喷射染色机已经正式用于生产。这台染色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它的最大优点是一次可以投染一匹到几十匹丝绸,特别适宜于小批量、多品种生产,而不象一般染色机那样,开动一次就得投染几十匹,否则就浪费了染料。从去年八月以来,杭州染丝厂先后拿出二十多个绸缎品种、六十多种颜色在这种设备上进行试染,大部分真丝绸缎品种的染色效果都良好。
济南钢铁厂试验成功钢渣水淬新工艺
据新华社济南七月十五日电 多年来弃置不用的钢渣,现在有了新的用途。济南钢铁厂在北京钢铁设计院的协助下,试验成功钢渣水淬新工艺,用经过水淬的粒状钢渣代替石灰石生产烧结矿石,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果。用这种水淬钢渣代替石灰石生产烧结矿,有许多好处:一、节省石灰石,降低了生铁成本;二、可以回收利用渣中的残钢;三、烧结矿的透气性好、结块率高,产量、质量都有提高;四、可以逐步消灭钢渣山,有利于保护环境。从五月份开始,济南钢铁厂每月将一千多吨水淬钢渣用于烧结矿石。
水淬钢渣还可以用来生产建筑材料。
我国第一艘全液压链斗式挖泥船制成
据新华社南昌七月十五日电 江西省东风船厂最近制造成功我国第一艘每小时挖掘一百五十立方的全液压链斗式挖泥船。经过试挖测定证明,这艘船的主要技术性能达到和超过了设计要求,工作稳定可靠。
这是一种具有全液压传动装置的新型工程船舶。它的最大挖泥深度可达七米,可以挖淤泥、软土、松砂,也能开挖比较坚硬的土质和鹅卵石。
全液压链斗式挖泥船体积不大,工作效率较高,噪声低,操作较方便。它的轮机部分的供水、燃油供应、压缩空气等,全都采用自动化设备。船上还设有会议室、厨房、卧室、厕所和洗澡间,配备有电风扇、电冰箱和暖气管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