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札记

吹打声里的吵闹
世芳
战后苏美第十次最高级会议历时四天宣告结束了。
两国首脑,各自带了系有红蓝两色彩带的核协议文本回国,并且双方都为自己能够取得这样一项“成就”而颇为得意。
但是,连日来,在华盛顿和莫斯科,对于这个难产的胎儿,显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莫斯科称赞它具有“历史意义”,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与制止军备竞赛。据说更重要的是,这个条约对苏美两国“是公平的利益均等”,“按照平等和同等安全的原则订立的”,等等。
但是,在华盛顿的参议院中却是另一番气氛。不少人认为,条约是“不平等”的,只对苏联有利。因为苏联不仅保留了重型洲际导弹,不把逆火式轰炸机列入条约之内,而且不准美国把巡航导弹的技术转让给其西欧盟国,还限制了陆上和海上巡航导弹的射程。
鉴于苏联以往的种种违约行为,他们还认为条约是无法“核查”的,尤其是苏联至今不同意美国用U—2型飞机在土耳其上空监督它遵守条约的情况。华盛顿方面认为,在美国失去了本来设在伊朗的监听站后,在土耳其上空的电子侦听核查,对美国了解苏联是否如实遵守协议很重要。
因此,美国参议院中有的议员担心,苏联将会利用军事优势去实现它的政治目的,于美国不利。杰克逊指责白宫在奉行“绥靖政策”,使人想起了当年张伯伦对纳粹德国的姑息退让。参议院中一些有影响的议员强调,如果不修正,这个条约就不可能通过。
也许,克里姆林宫早已料到会有此反应,所以,还在维也纳会议期间,勃列日涅夫就警告美国参议院不得修改条约,否则将会对两国关系“造成严重的甚至是危险的后果”。不料这却在美国参议院中引起了“愤怒的反应”。参议员加恩说:“这完全是一种故意使用恐吓战术的作法”。参议员杰克逊也予以驳斥,并表示他将同其他参议员共同努力,迫使修改这项条约。紧接着,据合众国际社报道,一位正在美国访问的苏联外交官赤裸裸地恐吓华盛顿:如果美国不接受现在的核协议,那末苏联将生产四种新型的导弹,而不是象条约中规定的只生产一种。这位装作“学者”的外交家的话音刚落,克里姆林宫又加上一码,由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亲自出马,在莫斯科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提高嗓门,声色俱厉地威胁说:如果美国参议院修改条约,“恢复谈判是不可能的,谈判将会告终”。言下之意:要么原封不动,要么拉倒算数。
在两国关系中,由一个国家警告另一国应干什么不应干什么,这本来是强国对弱国的语言。想不到时至七十年代的今天,一个超级大国竟对另一个超级大国这样颐指气使,实在令人吃惊。想当年,在“古巴危机”时期,是白宫对克里姆林宫施加压力,逼走了苏联导弹,而今时过境迁,倒过来由克里姆林宫来“下令”了,这种无情的急剧变化,也反映了两个超级大国力量的消长。对华盛顿来说,恐怕有点“不堪回首话当年”的滋味吧。
不过,克里姆林宫这样接二连三向华盛顿施加压力,所为何来?看来目前的核协议对莫斯科更有利,再说,它已有言在先,万一协议告吹,它就可以把一切责任都推在华盛顿的身上。
在苏美两国首都为这项新约欢呼的吹打声中,夹杂着这一番很不悦耳的吵闹,说明这两家所谓的“扩大合作”云云,纯属子虚,而维也纳的这次会谈,不过是预示着两个超级大国将展开一场新的争夺而已。


第6版()
专栏:

船与桥
——中泰友谊的随想
陈有为
在泰国访问的日子里,只乘过一次船。那是航行在湄南河上的一艘名叫“东方号”的游艇。明亮宽敞的船舱内,安放着一排排高背软席靠椅。登上船头的甲板,迎着猎猎江风,可以浏览椰林夹岸、美如画廊的江上景色。“春来江水绿如蓝”,我们去时正好春天。在那粼粼碧波之上,只见百舸争流,千舟竞发,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令人襟怀开阔。
不过最先引起我注意和最使我难忘的船只,倒不是沿河所见的那水上人家富有诗意的一叶扁舟,或王家码头上遍体金黄、堂皇富丽的巨大龙船,而是一条古代帆船的模型。
泰中友协主席差猜·春哈旺少将,在我们到达曼谷的头一天晚上,设家宴欢迎中国客人。那艘小型帆船,就“停泊”在他家陈设华丽的客厅中间。它是一个玲珑小巧、工艺精美的制品。在几根桅杆上和三尺来长的船身两舷,还装饰着许多彩色缤纷的小电灯泡。
友谊的话题,落到了这艘小船之上,并且从中引出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泰中两国古时相交,是通过船舶进行的。每到冬天,中国商船乘着东北风航行到暹罗湾畔,运来令人喜爱的丝绸、瓷器和各种物品。到了夏天,当季节性的西南风往北吹的时候,他们又满载着泰国的物产北上归国。我们这里天气很热,不下船来人受不了。中国人到了岸上就和泰国人友好相处。久而久之,有些人在泰国定居下来,娶了妻子,生了儿女,成了泰国的居民。”
物的交流,伴随着人的往来,自古以来就把中泰两国联系在一起。它的历史,可以从明元宋唐一直追溯到汉秦之际。我们的友谊,几乎象我们的历史一样古老。在那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里,中泰两国人民的文化、风习和血统,水乳般地融合在一起了。
曼谷大王宫的巍峨宫殿里,陈列着不少青花、粉彩、翠绿的中国瓷器和各式景泰蓝花瓶,那是古代中国使节坐着帆船从遥远的北方带去的珍贵礼物,也是中泰友谊的历史见证。在坡庙庭院内的商贩摊上,如今与泰国特产“鸡蛋香蕉”、柚木雕刻和鳄鱼皮制品并列的,有绣着“鸟语花香”、“湖山秀色”、“柳浪渔欢”中文字的彩绣,以及很象陕西皮影戏但名叫“南托隆”的活动皮影人像。庙里巨大的卧佛,令人想起北京西山的卧佛寺。甚至那亭亭玉立于门墙内外的菩提树,也跟它移植到北国山麓的姐妹一样,仙姿飘逸,受人喜爱。佛统府那座高达一百二十米的佛塔顶上,镶着一圈圈澄黄闪亮的中国琉璃瓦。而暖武里的挽巴因夏宫的中国式宫殿楼上,拉玛五世王的书房里,现在还保存着他当年爱读的中国小说《三国演义》。桃园结义的动人故事,和羽扇纶巾的诸葛孔明,几百年来一直在泰国民间传为美谈。
多少个世代以来,泰华两个民族,结成了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成千上万个泰国家庭里,有着中泰两种血统,甚至父子兄妹分为两个国籍。许多泰国朋友的名片上,印着泰文与华文的两个姓名。曾经当过泰国外交部长的差猜·春哈旺先生说,他的外祖父是葬在汕头的。拥有巨额资产的盘谷银行董事长陈弼臣的儿子告诉我们,他曾经在汕头中学里念过书。大王宫的总管,热心地陪着我们参观,介绍各种文物和泰国王朝历史。到了临别握手的时候,他说:“我的母亲也是中国人。”在杯觥交错的许多次欢迎宴会上,宾主都是黑头发黄皮肤,讲着潮州方言。除了服饰不同以外,分不出谁是中国人,谁是泰国人。大家一见如故,因为本来就是亲戚。
当然,我们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经过风雨,来之不易的。在反对日本侵略战争的四十年代,曼谷附近的春武里,邻近缅甸的干差那武里和泰马边境的玻璃,都曾点燃过抗战的烽火。泰国的抗日志士与华侨子弟,在同一个山沟、同一所茅屋里,一起度过艰难的岁月。他们在同一个战斗中流过血,同一座监狱里坐过牢,同一个矿山上罢过工。到了五十年代,中泰两国曾经处于隔绝和敌对的状态。即使在那茫茫的黑夜里,还有不少泰国朋友,好象驾着孤单的小船一样,突破层层封锁,绕过重重暗礁,为了疏通友谊的航道而进行了勇敢的探索。
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历史的需要,中泰两国人民的双手,终于在四年前重新握到一起了。友谊的洪流,象冲出多年锁闭的闸门一样,奔腾直泻,浩荡而不可抑止。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协议,好象一桥飞架南北,把北京和曼谷之间相互往来的时间与空间大大地缩短了。桥下春水溶溶,桥上行人如织,真是一派大好春光!
你看,从友谊之桥那边迈步前来的,有婀娜多姿的舞蹈家,身手矫健的运动员,学识渊博的教授,带着相机的记者,洽谈交易的工商业家,位居要津的部长、市长、府尹和戎马半生的将军,还有那些分居两地、相隔多年之后争先恐后地来探亲的兄弟姐妹。而从大桥这边南去的行列,也同样络绎不绝,十分壮观。在这四年里,人们今天在北京相会,明天又在曼谷重逢;春日里共赏长城景色,秋令中又泛舟湄南河上,彼此亲密无间,而无宾主之分。
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不久前访问泰国的时候,团里有一位七十多高龄的蚁美厚老先生。他现在是广东省归侨联合会主席。三十年前,作为一位爱国侨领,他受在泰国的广大华侨的委托,冒着危险乘船回国,来参加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当时他正壮年。而今,当他象重返故里一样去访问泰国的时候,已是满头白发,拄着拐杖,到了老耄之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更加懂得友谊的可贵。他的许多亲戚、朋友、同窗、知交,如今都成了泰国政界和商界的要人。他们久别重逢,感慨万端。相互欢谈之间,不少人激动得老泪纵横。但是当他们看到中泰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今天已是如此之美好,而未来前景将更加光明,无不脸上浮出笑容,感到庆幸和兴奋。
在中泰建交四周年之际,我不禁回想起我们今年三月在泰国访问时受到热烈欢迎的一幕幕情景。我更忘不了泰国外交部长乌巴蒂讲过的一段真挚而亲切的话语。他说:“我们接待各国朋友,都是同样的规格。但是人民的心情却不一样,因为我们是亲戚。有的国家向我们提出,你们为什么对中国这样热。我说人心如此,这个我们没法控制。”是啊,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我们两国之间今天舟亦可渡,桥亦可通,人更相亲,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了。这座友谊的大桥之所以宽广而坦荡,是因为它的桥基,建立在世代相交的两国亿万人民的心上。所以,不管从哪里刮来的风风雨雨,都不能使它动摇。


第6版()
专栏:

蓝海·绿地·阳光
——访日散记
象光
我们的船到达下关港时,天刚刚亮。大家涌上甲板,想在踏上日本国土前,先欣赏一下港湾的风光。轮船徐徐开入关门海峡,两岸工厂区内,高大的烟囱林立,一条条白色的浓烟,在轻风吹拂下飘向远方。身旁一位同志说:“你看,这么多烟囱,没有一个是冒黑烟的”。在晨曦中,我望着彩虹般的烟云,想起日本报刊多年来关于工业污染的报道。日本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同时也得来一个公害严重的名声。现在,它是怎样治理公害,保护它那秀丽多姿的自然环境呢?
防患于未然
第二天,我们前往山口县西北部的长门市。进入长门市境,看到路旁一块巨大的标语牌上写着“蓝海、绿地、阳光之城”几个醒目的大字。车中一位日本朋友说,“这是长门市一九七○年发表的宣言,在日本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要特别保护适合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其实,长门并不是工业城市,人口只有二万八千人,山林面积占全市百分之八十,市民主要从事农、林、渔业以及与旅游业有关的服务行业,工厂以水产加工业为主。但是,他们从工业城市的发展中吸取了教训,提前准备,防患于未然。
深川肉鸡加工厂是个仅有职工一百多人的小厂,设备比较先进,是从荷兰引进的。即使在这个地处市郊、附近都是农田的小厂里,也安装了一套每天能处理三百吨污水的净化设施。无用的内脏和鸡毛、鸡骨等都及时烧掉或用卡车运往肥料加工厂处理。
我们在长门市只作短暂停留,整洁的市容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大街的地面上,看不到随地丢弃的烟头碎纸,店铺的橱窗,擦得透亮。日本朋友介绍说,全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垃圾,都得装在塑料袋中才能送往指定的集中点,再由卡车运往垃圾处理场烧掉。环境巡逻车对市内的清洁卫生以及山河湖海等自然环境进行不断的监视和检查。长期生活在海滨的长门市民,十分爱惜和保护蔚蓝的大海,从五十年代起先后四次修建地下水道和污水处理工程,不使污水流入海中。他们还推行了一项家庭厕所水洗化计划,每户可借无息贷款十二万日元,安装抽水设备,在四年内分期清还。现在水洗户已达全市总户数的百分之七十七。这个小城对待公害问题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
捕鱼与造鱼
鱼虾是日本人喜爱的传统食品,我们访问日本期间,几乎餐餐都有鱼、虾。日本的渔业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十分发达。可是,由于工业污染,破坏了近海的水产资源,再加上苏联霸占北方四岛后,百般限制日本渔船前往传统的渔场作业,日本的渔获量急剧下降。为了保护和扩大水产资源,使子孙后代有更多的水产食品,他们选择没有被污染的海湾水域,大力发展现代化的浅海水产养殖业,并且把这个行业称做“造鱼”业。
为了发展“造鱼”业,山口县在南部的濑户内海和北部的日本海,都设立了水产试验场和渔业养殖中心。前者专门研究水产资源的保护和养殖技术的发展,后者大量生产种苗,向养殖者出售。我们参观了位于濑户内海秋穗湾的试验场和养殖中心。试验场座落在秋穗湾的西岸,建筑物刚刚落成,环境的修整尚未完工。但是大小不等的水池里已有种类繁多的海生动物在游动,所有池中的海水都是循环的。在一间试验室里,养着大量的海星。日本人喜欢吃蚶子,海星是蚶子的大敌,为了发展蚶子的人工养殖,他们正在研究海星的习性,以便找出消灭它的方法。试验场对岸的养殖中心在生产规模、产品种类以及生产技术等方面,在日本是名列前茅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他们培育的大量对虾、河豚、香鱼、比目鱼以及紫菜、蚶子等种苗。可以想见,不久之后,这些种苗又将在其他海域里繁衍。工业污染破坏了水产资源,可是日本人民又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了新的资源。
企业与环境
战后初期,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意义还理解不深,资本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愿投资增设处理三废的设施,大量的有害物质都排出厂外,给人民群众带来灾难。后来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公害斗争。现在,反对公害的斗争已深入人心,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政界人士对公害问题都十分重视,公害对策已成为竞选纲领中的重要内容。企业主们已经感到,如果他们不主动采取治理公害的措施,就会遭到公众反对,不能保持企业的正常生产,获得利润。现在许多新建企业,都要对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预先作出适当的考虑和安排。
北海道南部的苫小牧市是个新建的港口城市。根据第三期北海道综合开发计划,这里将兴建能容纳二十五万吨级船舶的港口以及钢铁、炼油、化工、有色金属等企业。我们来到苫小牧市时,老远看到一座红白相间、高耸入云的烟囱,这是全日本闻名的专门制造新闻纸的王子造纸厂。我们参观这家工厂时,主人详尽地介绍了他们新建的排烟脱硫和除尘装置,并且指出,厂内高达二百米的烟囱是全北海道最高的。他们说,王子造纸厂不仅要力图防止公害,而且还要发展防止公害的新技术,为创造无公害的造纸方法而努力,因为一个企业只有在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中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
造纸厂南面是出光炼油厂。这家工厂提出这样一个口号:“与当地共荣,与当地共进”。在炼油厂里除了油罐就是管道,看不到具体的生产过程。我们绕厂一周,看到厂内绿草如茵,新栽的树苗成行,花坛里盛开着鲜花,宽阔的体育场上,职工们正在练球。厂区的东部是新辟的灌木林。树苗也是新栽的,枝叶虽不繁茂,可是他们已在这里放养了一批野生动物,其中有野兔和田鼠。日本朋友说:“我们要把这里建设成为使人心旷神怡的绿色的炼油厂。”这种愿望是非常美好的。几年以前,日本是以公害严重闻名世界的。但是,在这次访问中,我们亲眼看到日本在治理公害方面取得了值得赞叹的成就。这种成就,正是日本人民多年认真努力的结果。我们预祝他们不断取得新的成就。(附图片)
日本长门市的青年在参加义务劳动,打扫街道卫生。


第6版()
专栏:今古人物

匈牙利杰出的作家莫里兹
冯植生
今年六月三十日,是匈牙利二十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莫里兹·日格蒙德(一八七九——一九四二)诞生一百周年。
莫里兹是一位严肃的小说家,也是他所生活时代的忠实反映者。他的一生经历了匈牙利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年代。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在匈牙利发展缓慢,整个社会结构,仍然受到封建主义制度的束缚。大贵族地主、大金融资本家组成寡头政治,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本世纪初,据不完全统计,人口不满一千万的匈牙利,向海外移居谋生者几乎达到二百万人,故而有欧洲乞丐国之称。
莫里兹的创作,深入、细致而又真实地描绘了现实社会里激烈的阶级矛盾、冲突和斗争;他无情地揭露和有力地抨击反动统治阶级的腐朽与没落;而以深厚的同情去描写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支持他们的斗争。
莫里兹是一个农家的儿子,自幼过着艰苦而又动荡的生活。经济上的困难,使他没能完成大学的课程,就投身社会,独立谋生。几经周折,终于进入首都著名的《新闻报》编辑部工作。在漫长的岁月里,他充分利用记者工作上的有利条件,遍访全国的所有城镇和村庄,在简陋的农舍,同农民促膝谈心,倾听人们对他诉说生活上的不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战地记者,他深入兵营和战壕,与普通士兵共同生活,目睹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和非正义。丰富的生活实践,给莫里兹提供了广阔的创作源泉,使他写出了一篇篇感人的报道和小说。
莫里兹热爱人民,热爱祖国,追求进步理想。他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但热忱拥护一九一九年的匈牙利苏维埃政权,主张给农民分配土地。匈牙利苏维埃革命失败后,反革命的迫害也落到他的头上。但莫里兹没有屈服,而且以更沉着更坚韧的精神继续写作,揭露和谴责那个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的本质。直到一九四二年逝世,他始终没有同压迫和剥削人民的统治阶级妥协。
莫里兹的作品,以具有严肃的社会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见称。他的《七个铜板》(一九○八年)是一个精湛的短篇,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劳动人民惊人的赤贫生活;描写手法上运用快活与悲愁、笑与哭、生与死的鲜明对比,带有很强烈的戏剧性。
欢乐的景象,悲惨的结局,蕴藏着巨大的思想主题,这在艺术创作上也是别具一格的。
莫里兹对于当时匈牙利落后的半封建社会极为憎恶。在《火炬》(一九一七年)这部长篇小说里,作者描绘出一幅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画面。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无不写得细腻逼真。从这个小小乡村里发生的一切,自然地令人联想到那个可怕的社会现实。
莫里兹还通过对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内幕的无情揭露,深刻地揭示它必将走向死亡的历史趋势。
他在三十年代初写的长篇小说《亲戚》,就是从这个重要侧面,痛快淋漓地把上层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在那个天地里横行霸道的权贵和大亨们,利用职权,贪污受贿,无恶不作;他们拉亲戚关系,任用私人,谁要是敢于稍稍触动他们的利益,就会被置于死地。作者就是通过对统治者罪行的鞭笞,激发出人们对那个吃人社会的深恶痛绝的思想情绪。
莫里兹的一生创作,深入地揭露了匈牙利半封建的社会面貌。他善于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塑造出众多的艺术典型。当然,莫里兹基本上是一个民主主义者,他对工人阶级缺乏接触,对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也不十分了解。在他的创作中,很少接触到工人题材。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悲剧的下场结束,这些都表明了时代的和莫里兹思想认识上的局限。不过,莫里兹作为忠实地反映他所处的时代的严肃的作家,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光辉的作品,其中一些重要著作早已介绍到中国。我们从莫里兹的作品中能更好地认识当时的匈牙利社会,获得艺术上的欣赏和借鉴。


第6版()
专栏:

采访记二则
张化文 方成画
合法手续
——你怎么把这些难民都扒光了?
——他们没有按规定办理出国手续。
——什么手续?
——每人四千元,儿童减半。
从人道出发
——从越南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政策出发,我们允许这些越南人到国外去谋生。
——不去行吗?
——从越南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政策出发,不去不行!(附图片)


第6版()
专栏:外报札记

第一架人力飞机
李宜华
今年六月十二日,一架人力飞机从英国福克斯通起飞,它象一只优雅的白鸟,轻盈地飞过了英吉利海峡,降落在法国格里内角的海滩上。驾驶员是二十六岁的美国自行车运动员布赖恩·艾伦。他在两小时四十九分钟内,用脚蹬自行车的方式以离海面六至八英尺的平均高度,飞行了二十二英里。由于中途遇到意外的强风,艾伦精疲力竭,几乎无法支持。但是,他最后靠着一股顺风,鼓足劲头又重新飞起,终于安全无恙地着落在目的地,飞机完整无损。为了准备这次横渡海峡飞行,他整整地锻炼了六个月。
几千年来,人们曾向往依靠自己的力量飞行。古代的希腊人、巴比伦人、印度人和中国人,都尝试过设计各种依靠人力飞行的飞机,但由于他们不懂气体力学,又缺乏必要的材料,他们的理想无法实现。十五世纪,意大利的列奥纳多·达·芬奇研究了鸟的飞行动作后,设计过一些机械装置。他想借助这些装置能使人的手臂和腿的力量化为翅膀拍打的力量。在他之后,又有许多人继续作了各种试验,但都未能成功。
现代科学的发达,使人力飞机成为现实。这次由布赖恩·艾伦驾驶的人力飞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五十三岁的保罗·麦克格里迪博士设计的。
这架飞机包括安全设备在内共重七十磅,其基本重量是五十五磅,翅膀长九十六英尺,尾部装有螺旋桨。机身内有:车座、脚蹬和车链,结构和自行车相同。驾驶员每分钟蹬七十转,可产生相当于三分之一马力的动力。制作这架飞机的材料主要是一种叫麦勒尔的透明材料和碳化纤维套管。机身上覆盖的薄膜材料极薄,机身结构由碳化纤维合成材料制成。这种材料虽然极轻,但十分坚固,可以用来代替高空战斗机的某些金属部件。人力飞机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在掌握现代化学、物理和工程技术方面,又迈进了一步。(附图片)
图为:布赖恩·艾伦试飞人力飞机的情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