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我国中西医结合进行针灸针麻科研和临床应用有很大发展
新华社北京六月一日电 我国中西医结合进行针灸针麻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有很大的发展,发现了许多新的穴位,创造了许多新的针灸方法,针灸疗法推广应用到三百多种病症,针灸针麻基础理论研究也有新的进展。
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期间发表书面谈话,概述了三十年来、特别是近一些年来,我国针灸针麻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进展情况。他说,针灸治疗冠心病,针灸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针灸治疗胆石症,以及引起中外医学界广泛兴趣的用灸法矫正异常胎位等,都是针灸临床应用的新成果。
我国医务工作者在针刺镇痛的临床实践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针麻技术,近一些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经由小手术推广到大手术,从简单的手术推广到难度较大的手术。现在针麻应用范围已扩大到一百多种大小手术,其中,约有二、三十种手术效果比较稳定,如甲状腺切除术、剖腹产等;有几种颅脑手术、全喉截除、前列腺切除、半月板摘除、肺叶切除等,针麻已被列为首选的麻醉方法。一九七二年以来,我国还用针麻进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效果也较满意。到现在为止,全国用针麻进行外科手术,已达二百余万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资料。近几年,为了提高针麻临床效果,我国医学界还组织了全国规模的大协作,在寻找有效穴位,改进针刺方法,变更刺激参数,合理应用辅助药物,改进手术操作和手术器械,以及提高术前预测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探索,发展了针灸学,促进了外科手术的改革。
他说,我国医务工作者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针灸、针麻作用原理进行了研究,神经、体液观点和经典的经络理论两个方面都有可喜的进展。特别是关于针刺镇痛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最快。这次提交讨论会的一批论文,初步阐明了针刺镇痛的作用机理,应用电生理学等方法,揭示了中枢神经系统参与针刺镇痛过程的概貌。提交这次讨论会的论文中关于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与针刺镇痛关系的论述,是引起医学科学工作者普遍兴趣的问题。这项研究工作是我国医学和科学工作者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完成的,他们已经建立了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分离、提取和测定方法,合成了亮氨酸脑啡肽和甲硫氨酸脑啡肽。动物实验证明,针刺穴位时,脑内吗啡样物质的含量明显增加,因此发生镇痛作用。并在人脑内发现了另一种可能是新的吗啡样物质。
近年来,我国医学科学工作者运用经络理论研究了循经感传现象、针刺作用传导途径、内脏与体表相关、经络的形态学基础等几个方面,取得了大量资料。
钱信忠最后说,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成立了全国性的或地区性的针灸针麻专题协作组,开展了社会主义大协作。专题协作组内经常进行交流,举行报告会、讨论会。从一九五九年开始,又先后召开了十多次有关针灸、针麻、经络问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这次举行的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是一次规模较大的学术交流活动。与会的外国学者也将在讨论会上介绍他们研究工作的经验。我们要虚心向朋友们学习,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与同道们团结合作,共同努力,为增强各国人民的友谊,为针灸针麻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4版()
专栏:

他们天天向上
——记首都少年儿童“六一”庆祝活动
这几天,首都少年儿童沉浸在无比幸福之中。庆祝“六一”节日的活动是那么丰富而有意义,使人们深深感到,这些孩子,可真赶上好时候了!他们正在祖国明朗的蓝天下,在党的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天天向上。
向英雄叔叔学习
“六一”这天,朝阳区幸福村中心小学的少年儿童格外幸福,他们终于见到了日日想、夜夜盼的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涌现的英雄模范。当英雄们来到学校时,孩子们跳起了迎宾舞。他们拉着英雄叔叔的手,问长问短。英雄们向优秀少先队中队赠送锦旗和立功奖旗,向优秀少先队员分发战士们省下津贴买来的铅笔、橡皮、练习本等小礼物,给孩子们讲动人的战斗故事。在孩子们的陪同下,英雄们参观了学校举办的《向边防军叔叔学习》的展览,热情赞扬了孩子们好学上进的精神。
自卫还击战打响后,这个小学的少先队员熬了几个夜晚,在心爱的红领巾上用金、银丝线绣了“英勇杀敌,保卫边疆”几个大字,把它和慰问信一起寄到了前方。不久,指战员们寄来了回信,有的还寄来了炮弹皮、子弹头等物品。在边防部队英雄事迹的鼓舞下,孩子们掀起了向英雄学习的热潮。有的年级开展了“消灭学习中一道错题、一个错字,就是消灭一个敌人”的活动,还有许多同学悄悄地为班集体做好事。一个刻苦学习、热爱集体的好风气在学校逐渐形成。
孩子们的最大快乐
和全市广大少年儿童一样,北京实验二小的许多小朋友,把在节日戴上红领巾或是被评为“三好”生当作一件难忘的喜事。
“六一”早晨,还不到六点,孩子们就赶来学校。他们刚跨进校门,迎门两个做成少先队员模样的简易机器人,手中挥动花束,向孩子们致节日的祝贺。这是学校老师特地为孩子们制作的节日礼品。
六点半,吸收新队员的少先队大队会议开始了。
在鼓号声中,一群少先队员给六十八名少年儿童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新队员们的心里该是多么甜啊!有的说:“今天是我最快乐的日子。”有的说:“我还没上学就盼着这一天。”还没入队的孩子说:“明年‘六一’,我也戴红领巾!”
入队仪式刚结束,学校负责人又宣读了一百二十八名“三好”生和四个“三好”集体的名单。每个“三好”生还得到了一份奖品——一本儿童读物。被评为“三好”的孩子们快活地表示:一定天天向上,永远保持“三好”。同学们也表示:要向“三好”生学习。
最后,孩子们参加了钓鱼、射击等游艺活动。
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
“真棒!这个动作不简单!”“六一”上午,在东单体育场进行的儿童体育表演,引起小观众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参加表演的小运动员都是东城区各小学挑选出来的,他们的精彩表演与平时在校刻苦锻炼分不开。体育场上那个体操动作刚劲健美的小姑娘,是曾经获得一九七八年全国少年体操比赛儿童甲组全能第一名的张静同学,她所在的灯市口小学,体育活动开展得很活跃。严冬,同学们在附近的胡同里做操、跑步;酷暑,他们三五成群到什刹海游泳。平时,同学们每天都能保证有一小时的锻炼。今年,这个学校百分之六十的适龄学生达到国家体育标准。
高举革命火炬前进
“六一”前夕的夜晚,两千多名少年儿童在市少年宫里举行了“新长征火炬接力”营火晚会。参加晚会的一些孩子把自己化妆起来,有的装扮成工人,有的扮成解放军战士,有的扮成宇宙航行员……。
点火仪式开始了。应邀参加晚会的一位老同志在热烈的掌声中讲话。他希望孩子们高举革命火炬,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接着,另一位老同志点燃了火炬,把它交给一名少先队员,少先队员接过火炬,庄严地高呼:“时刻准备着!”
火炬点燃了营火。熊熊火光映照着孩子们幸福的笑脸。他们围着营火,欢乐地跳起舞来。一阵阵动人的歌声,从晚会上飞扬开来:“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新华社记者 沈骊珠 黄威
(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首都少年儿童在北京市少年宫举行盛大游园活动,热烈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图为首都少年儿童和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的英雄模范一起参加游园活动。 新华社记者 段文华摄


第4版()
专栏:

四川医学院的调查证明
四川一个小学生“用耳认字”是假的
本报讯 由四川医学院调查组签署的报告指出,所谓四川大足县一个小学生能“用耳认字”,纯属弄虚作假。
今年三月十三日,也就是《四川日报》发表消息之后第三天,四川医学院调查组对大足县那个小学生进行观察、试验,以查明他为什么能“用耳认字”,他的耳朵或身体其他部位是否具有超常的生理功能。
调查组是由四川医学院科研处、精神病学研究室和眼科的几位同志组成的。他们在八天之内,进行了二十五次试验。这个小学生有时用耳朵,有时用手指、头顶、小腿、足底“认字”。结果表明,除了六次因偷看未成而拒绝辨认之外,其余十九次都是偷看后认出的。
报告指出,这个小学生的动作比较敏捷,但基本上采取魔术师那一套手法,并不难于识破。他偷看的手法多种多样,经常变换,大致可归纳为:一、先观察周围形势,见有可乘之机,才答应“用耳认字”,将纸团拿到隐蔽处偷看。如监视很严、难以作弊时,就拒绝“认字”。二、常采用拖延或推诿的方式,以分散大家的注意,制造偷看的机会,有时拖上半小时至一小时才开始“认字”。三、用手摸字时,象变魔术似地做些动作,故弄玄虚,设法用手指搓开纸团,利用自然光透照或偷看。四、如别人当面写字给他辨认,他则站在远处凝视别人的笔动,或在别人背后通过腋下空隙窥视。五、如在夜间,则关掉灯,待眼睛对黑暗适应后,利用窗外微弱光线辨认。六、用被子蒙着头认字,借缝隙透进的光偷看。
报告还指出,所谓这个小学生到成都之后的新发展——“过电”,即将纸团放在别人的耳朵旁,他用耳贴在这个人的背上可以听出纸团里的字,也是假的。其手法是,他手中先有一个假纸团,然后以假换真,把假纸团放在别人的耳旁,自己以耳贴此人背后,偷看真纸团里的字。
调查组还对这个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结果表明他的智力在同龄儿童中并不是高的。
报告最后指出:调查观察的结果,证明这个小学生的耳朵并不能“认字”。耳朵只能接受声波传递的信息,不能接受文字传递的信息。这类科学知识有必要在群众中加以普及。


第4版()
专栏:

台籍爱国人士赠献珍藏的书籍给祖国
据新华社东京五月二十八日电 中国驻日本大使符浩今天在使馆会见了台籍爱国人士刘一心夫妇。刘一心遵照其先父刘明电先生的遗愿,将其珍藏多年的五千余册赠献祖国的书籍的书目面交给符浩大使。刘明电先生生前一贯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为实现祖国统一的神圣事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今天面交的这些书籍的目录中,有大量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各文种版本和其它宝贵的书籍。
会见时,符浩大使对刘一心夫妇将这些书籍赠献给祖国表示感谢,并高度赞扬刘明电父子崇高的爱国行为。会见后,焦玲参赞宴请了刘一心夫妇。


第4版()
专栏:

给孩子插上知识的翅膀
——记天津市特级教养员周静
“老师,螃蟹为什么不流血?”
“向日葵为什么向着太阳转?”
……
天真烂漫的孩子偎依在教养员周静同志的身旁,提出许多使他们感到奇怪的问题。周静耐心地一一做了解答,孩子们满意地笑了。
天津市特级教养员周静,在和平区第十一幼儿园担任教养幼儿的工作,整整三十年了。为了解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她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上业余大学、进专业进修班,阅读科学、文艺和儿童文学读物等,并且细心地观察孩子们的兴趣所在。有一次,她走在路上,看见许多孩子围看一辆拖拉机,尽管没有一个成年人观看,她却挤上去听孩子们议论,然后请教拖拉机手,以备幼儿园的孩子提出类似的问题。
周静还常常利用孩子日常生活接触的事物,为幼儿打开知识的大门。吃早饭的时候,她掀开牛奶锅的锅盖,水珠从锅盖滴下,这时她告诉孩子们水遇热形成汽体,气体遇冷凝结成水珠,让孩子们懂得雨的形成过程。她还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气象研究方面的成就,教育孩子要象竺爷爷那样,长大了攀登科学的高峰。此后,孩子们主动地收听气象预报广播,每天早晨争着向老师和小朋友报告。有的孩子说:“等我长大了,一定好好研究气象,给大家预报得准准的。”为了巩固孩子们求知的积极性,周静画了张日历表,让孩子们把每天的气象预报标志出来,晴天,画个太阳;阴天,画朵云彩,并带领孩子们观察天空的变化,引导孩子们探索星星的奥秘。
这是周静在给孩子们上“看图讲述”课。课堂上挂着《我帮爷爷搞科研》的彩色图画,画面上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坐在桌前,桌上铺展着图纸和绘图用具,他手里拿着花镜,满面笑容地注视着桌旁一个小男孩,孩子专心致志地削着铅笔……。
周静启发大班的孩子从画面上的景物去判断环境、时间和人物的身份;从人物的形态,讲出人物的思想、对话和情节。在这过程中,教给孩子一些词汇和短句。
孩子们从画中的图纸及绘图用具,判断出“老爷爷”正在“画图,正为四个现代化工作”。然后,周静引导孩子思索“老爷爷”的神态,问道:“老爷爷在想什么啊?”
“老爷爷笑了”、“老爷爷很高兴”,孩子们争先发表自己的看法。
周静把双手放在胸前说:“老爷爷心里充满……充满什么?充满了喜悦啊。来,大家说一遍,充满了喜悦。老爷爷看到小弟弟为他削铅笔,帮他工作,特别喜爱小弟弟,心里充满……。”
“充满了喜悦!”孩子们齐声答道。
“谁帮老爷爷啊?”
“小弟弟!”
“我希望小朋友都和小弟弟一样。”周静给孩子们提出要求。
周静在为孩子们画美术示范图时,一般不用板擦,总是事先经过认真思考,尽可能做到落笔不改,把“小鸭”、“小象”、“小猪”画出来,并要求孩子们画图时也不用橡皮,培养孩子们从小就有一丝不苟的作风。
周静今年五十五岁了。她说:“和孩子们在一起,充满了生气,我在他们小小心灵上撒下的种子,随着岁月的推移而开花结果,他们给了我无限的幸福和欢乐。”最近,一位已经成长为业余作者的毕业生给周静写信说:“幼儿时期的生活细节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您在我头脑里的印象是永远抹不掉的,我想,是因为您和我在师生关系中多了一种母子的感情。我当时那么幼小,什么也不懂,我的思想受到启蒙,是从您那儿开始的……。”
本报记者 虞锡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