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不要用极左的眼光看问题
方玄
视近物清清楚楚,看远处模模糊糊,这种近视眼病是人人皆知的。但是,对“左视眼”的特点及其危害性,有些人则了解和重视不够。
不过,请不要误会,这里说的“左视眼”不是生理上的毛病,而是一种政治疾病。这种病的主要特点,就是喜欢用极左的眼光看问题。发作得厉害时,总觉得世界上的东西都好象在向右倾,甚至觉得不向左扭就会天塌地陷。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左视眼”病一度在党内党外严重泛滥。那时,在有些人的眼里,革命前辈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我们党几十年来带领群众所干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业,似乎都是为了复辟资本主义。以找问题、挖“敌人”为职业,顿时觉得无尚光荣。就是看报纸,也要看着正面照反面,看里面是不是隐藏着反革命。一时间,视周围比比皆是敌人,斗争对象可以随手揪来。在这种气氛下,“左”成了革命的代名词。逢事就要分“左”右,连同志之间,或在党的会议上交换一下意见,动辄就要扣上什么帽子。结果,闹得真心话没人敢说,顺情说好话、看不准风向不表态的歪风邪气盛行,生产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现在,我们在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两年多揭批林彪、“四人帮”的斗争,正朝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进军。这就需要有整齐的步伐,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计划,统一的指挥,统一的行动。但是,有些同志的“左视眼”病根未除。尽管这些同志看问题有极左的毛病,同王明、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不是一码事,但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对这些同志来说,轻者不能积极加入到向四化进军的行列里来,重者还会干扰大家的思想和行动。例如,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为知识分子创造必要的工作、学习条件,有人认为这是对他们过于迁就;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上遗留的某些问题,有人认为这是否定过去;为错划右派改正和为确实改造好的地、富分子摘帽,有人怀疑这是阶级路线有问题;发扬民主,有人认为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人则认为这是对革命导师不恭;……。还有的人甚至否定我们党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这些都是用极左眼光看问题得出的结论。
用极左眼光看问题的同志,有些人的主观愿望还是想尽快把我们的革命事业搞好,但有时却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就是总不相信我们党能够带领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不相信人民群众总是要革命的,只有他们自己才是真正忧国忧民的革命派。这里,不由得使人回想起中国革命历史上曾昙花一现的象王明那样的人物。当时,似乎除了他们以外,中国再也没有马克思主义者了,只有按照他们的主张办,中国革命才能成功。而历史却为他们作了恰恰相反的结论。林彪、“四人帮”也是如此。由此可见,标榜自己是“惟我独革”的人,不一定真正就是革命者。只有真正干出了一番对人民有益的事业时,人民才会承认你。当前,能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快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为实现四化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这是全党、全国人民所忧之最,也是根本利益之所系。对待这样一个重大原则问题的态度,就是当今判别真革命或假革命的试金石。每一个真正的而不是自诩的革命者,都应该在这方面奋发努力,多想,多说,多做一些哪怕是极其微小、而实际上于人民有利的事情。
“左视眼”病在一些同志的身上未能根除,使我们还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凡事左三分”,这是林彪、“四人帮”行动的信条。在他们横行时期,批右不批“左”,使人们怕右不怕“左”,谁一沾所谓右,就是立场问题,永世不得翻身;而“左”不过是认识问题,在一个时期里甚至为某些人所偏爱,当作桂冠戴在头上。粉碎“四人帮”已经快三年了,“左”比右好这种糊涂思想仍在一些同志的头脑里作祟。当然,也不能排除一小撮坏人,其中有的就是“四人帮”帮派体系的骨干分子,散布种种奇谈怪论,干扰党的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但是,这终究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认识问题。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同志一方面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运用我们党的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帮助他们认清“左”倾路线给革命造成的危害;另一方面,要治好一些同志的“左视眼”,必须下大力量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尽快搞上去,用事实让他们看清党中央各项政策的正确性,打消他们的疑虑。
除去客观的历史条件之外,患“左视眼”病的同志也不能不从自己身上找找病因。一九三六年,在清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这种看起来好象革命的‘左’倾意见,来源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革命急躁病,同时也来源于农民小生产者的局部保守性。他们看问题仅从一局部出发,没有能力通观全局,不愿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相联结,把部分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联结,捉住一局部一时间的东西死也不放。”我们今天所处的历史条件与四十多年前不同了,但是,在一些同志身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小生产者的特点并未根除。他们对个人的利益看得过重,总怕自己担风险、跌跤子,而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考虑不够。在对全局不能作出全面、正确判断的时候,他们宁肯用“属于认识问题”的“左”的眼光去看问题。也有一些人,或是因为在历史上犯过错误、受过批评,或是觉得自己不得志,急于改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对“左”倾的那一套,特别容易接受。在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同志对此有切肤之痛。今天,我们应特别引以为戒。还有一种人,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列主义,学了几句话,读了几本书,就自以为掌握了真理,而对怎样与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却知道得很少,或根本一窍不通。有时,不问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用革命领袖的某些个别论断来和我国的情况硬对号,自然难免得出错的结论。这些问题,有待于在革命的实践中,在整顿党的作风中加以解决。
当然,我们不赞成用“左视眼”看问题,并不是拒绝别人对我们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提出批评意见。实现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我们的前人所未干过的伟大事业,我们经验不足;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不是“圣人”、“天才”,不可能对它的发展作出分毫不差的预料;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又常常会有新的矛盾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党内、党外,只要是从实现四化这个大目标出发,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或建议,我们都应热情欢迎。提的意见正确,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和改正;提的意见有的不对,甚至全都不对,也应该耐心听完,无则加勉,而绝不能因此把提意见的人一棍子打死。同时,我们也应当向每个同志提出这样的要求:努力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使自己的意见更准确、更中肯。这样做,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都是有利的。
当我们警惕用极左的眼光看问题的毛病时,也不能不看到,社会上也确有少数“害群之马”,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从右的方面干扰我们实现四化。对这种错误思潮,也应理直气壮地予以回击。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朝着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向前。
(原载五月三十日《天津日报》)


第3版()
专栏:

为我国水稻机插化闯路子
——高邮县是怎样推广机械插秧的
插秧季节,人们都非常关心插秧机械化的问题:到底要不要实现插秧机械化?怎样才能实现机插化?实现机插的步子能否加快些?最近,我们走访了京杭大运河畔的高邮县。这里的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贯彻“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举”的方针,全县水稻机插面积已超过了一半,去年,全县实栽水稻九十四万亩,机插五十四万多亩。大大改变了“弯腰插秧千百年”的状况。
正当高邮县机插大步前进的时候,有一些地、县、社、队的干部对推广和使用插秧机还顾虑重重,徘徊不前。他们怕减产,怕误农时,怕增加农本,一句话:怕不合算。同志,请看看高邮县的实践吧!
先看三笔账
机械插秧能增产吗?近年来,高邮县搞了六百零五块、四千三百七十二亩的对比试验,在土壤地力、肥料和田间管理同等条件下,机插比手插一般每亩能增产四、五十斤,即增产百分之六左右。主要原因在于机插能做到足苗、匀栽、浅栽,“出苗一个生日”,避免僵苗不发,促进分蘖,成穗率高,可以增产。去年,三垛公社一个大队搞了两块早稻机插和手插对比试验田,结果,机插每亩产量为八百七十九斤八两,手插为七百九十五斤七两。面对这些事实,社员说:“机插开始很担心,看到发棵才放心,最后增产真开心。”
机械插秧耽误农时吗?高邮县自己生产的“跃进72—1”型手扶插秧机,一台二人操作,每天可插三亩,工效比手插提高三倍左右;一台机动插秧机,六、七人操作,每天可以插秧十五亩以上,工效就更高了。近年来全县早稻“开秧门”(注:开始插秧)比往年迟五天,“了秧”(注:结束插秧)比往年提前七天,这一迟一早,就是十二天来去,既争得了农时,又保证了田间管理。
机械插秧会不会大量增加农业成本,得不偿失?一九七八年,江苏省插秧机联合调查组算过账:每亩机插的折旧、维修和人工费用是八角五分六厘,比手工栽插费低七角九分四厘,每台机具只要栽插八、九十亩,即可将投资收回。如果再看一看增产粮食账,好处更大。何况,实行机插后,节省出大批劳力用去搞工、副业,还可以得到大笔收入呢!生产队购买手扶插秧机是合算的。
在农村中,妇女一向是手工插秧的主力。她们每人每年要弯腰插秧四十来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眼肿手烂过夏天”,深受痛苦。自从用上插秧机,大大改善了劳动条件,有效地保护了妇女劳动力。去年,全县妇女夏插期间的发病率由百分之三十一下降到百分之九。所以,插秧机下田,首先受到广大妇女的热烈欢迎,不少生产队都出现妹劝兄、妻子促丈夫推广插秧机的生动故事。此外,推广、使用插秧机,还促进了育秧、平整大田、水浆管理农艺上的一系列改革,提高了科学种田的水平,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
近水解近渴
高邮县在跨出机械插秧的第一步时,并不是靠上级发下大批的机动插秧机,更不是依赖引进的插秧机,而是自己动手,因地制宜,大力制造和使用了手扶插秧机。全县现有手扶插秧机二万二千九百六十八台,机动插秧机七百七十八台,平均每个生产队有四台手扶插秧机,平均每个大队有一点二台机动插秧机。近年来,全县手扶插秧机栽插的面积占总机插面积百分之八十以上。
高邮县多年的实践证明,手扶插秧机与机动插秧机比较,前者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维修,成本低,每台价格大约相当于机动插秧机的二十分之一。操作简便,可弥补机动插秧机不能插带土小苗的缺陷。这种机体积小,重量轻,便于田头转移,对地形的适应性较强,在丘陵、山区和圩区均可使用。手扶插秧机一般的生产队都能买得起、用得起、养得起。高邮县不嫌手扶插秧机“土”,看准就抓,抓住不放,一股劲干到底,经两、三年实践,争得了主动。一些从外地到高邮参观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一提机插,就贪“高”等“洋”,远水不解近渴,今天到高邮一看,他们就地“挖井”,“化”得比我们快,比我们好。象这样近水解近渴,何乐而不为!
近几年来,高邮县大抓手扶插秧机,增了产,积累了资金和经验,培训了技术队伍,为进一步采用机动插秧机、实现水稻机插化准备了许多有利条件。他们走过的道路,就是从当地实际出发,由低到高,由土到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当然,我们不排斥另一种情况:有的县、社如果确实具备条件,可以全部使用最先进的机动插秧机,一举实现机插化,那是再好不过的了。但究竟有多少县、社、队拥有这么好的条件呢?既然不能“一步登天”,还不如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易见成效。
“不到长城非好汉”
高邮县的插秧机械化,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头,是不是她有什么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呢?否!在江苏省内比较,高邮县原来的农业生产水平、工业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都只能算是中等偏下,条件不算高。关键在于党委坚定地执行毛主席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指示,排除万难,加强领导。
早在一九七四年,八桥公社就成为全县第一个实现插秧机械化的先进单位,但八桥的经验在面上开花,经历了一段艰苦的过程。一九七六年以前,县委年年喊推广“八桥经验”,年复一年照旧推不开。怎么办?县委书记薛先洛同志走出办公室,去倾听群众意见。群众说:你们年年光用嘴讲“机械话”,就是不赤脚下田站机头,亲手做出样子,怎么能实现机械化?!这批评发人深思。为什么县委干部口头上讲“机械话”,而实际行动不力呢?因为县委“一班人”对插秧机械化的认识没有真正统一起来。譬如说,有的同志受小农经济思想束缚,对推广机械插秧无紧迫感;有的同志认为手扶插秧机早晚要淘汰,不如两步并作一步走,索性等上级发下大批机动插秧机再搞也不迟。针对这些问题,县委联系八桥公社实现插秧机械化的实际,反复讨论,认识到:搞农业机械化,是一场伟大的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农业要加速发展,复种指数在增加,广大社员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每年大忙季节,在人工插秧这个环节上,花费劳力很多。农业要大上,插秧这个薄弱环节非解决不可。
县委统一了认识,向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三问:你对插秧机械化是真想还是假想?你对妇女弯腰插秧的疾苦是真体贴还是假体贴?你的领导作风是真改进还是假改进?这“三问”对一些左顾右盼光喊不干的同志,无异是击一猛掌。一九七六年,六十三岁的县委书记薛先洛同志,带着几名常委到八桥虚心拜工人、农民为师,学用手扶插秧机。在他带动下,县委领导成员中,多数同志学会机插,有些同志还能排除一般故障。一九七七年,薛先洛同志调往扬州地委工作,接任的县委书记查长银同志,发扬第一把手站在农业机械化第一线的革命精神,积极带头推广使用手扶插秧机。一九七八年五月在八桥公社举行的全省插秧机械化现场会上,查长银同志第一个下田作手扶插秧机的示范操作表演。书记动手了,全党办农业机械化的阵势很快就摆开了。
把措施抓牢抓实
抓好一支队伍。经验证明,变手工插秧为机械插秧,是牵动千家万户的一个变革,如不花学费,培训出思想好、作风硬、技术熟练并且稳定的骨干队伍,一有风吹草动,就易打退堂鼓,插秧机再好,用不上几天就坏,当做一堆废铁卖。在推广使用初期,往往因为缺少维修插秧机的骨干,一个小小的技术问题就可能成为有保守思想的人的“话柄”,就可能成为推广使用插秧机的一大障碍。马棚公社张汉大队,一次买了四十五台手扶插秧机,第一天使用,就有一半“抛锚”。群众怨干部,干部怨机子,眼看刚刚要兴起的一股子热情要冷了下去。公社农机辅导员闻讯赶到,连夜帮助调整修理了插秧机,还花了四个小时,将全大队的插秧机手集中起来,讲述操作要领及其常见故障排除技术,调动了这个大队大办插秧机械化的积极性。
抓好农机修造厂。一九六九年,八桥农机修造厂的职工仿照外来图纸,用手工敲敲打打,搞出了第一台手扶插秧机后,根据实际栽插效果,广泛吸收社员群众意见,对手扶插秧机前后进行七次机型大改革,二百多次部件小改革,终于在一九七二年经省有关部门鉴定批准,成批生产“跃进72—1”型手扶插秧机了。他们生产的手扶插秧机,不仅能满足本县社队的需要,而且有不少的省、县到这里“买鸡下蛋”。几年来,高邮县有关部门还注意从育秧、铲秧、运秧、栽秧、调节机具、平整土地到田间管理,逐步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努力处理好人、机、田、秧之间的关系,提高群众科学种田的水平。
面向实际解决新矛盾
高邮县大力推广机械插秧,时间短,成绩大,特别是在全国的水稻机插面积仍处于很低水平的时候,高邮的成就更为可贵。这里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向农业现代化的进军号声中,打了一个漂亮的前哨仗,为实现南方水田机械化攻克了一个“桥头堡”。这是多么令人鼓舞啊!
同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一样,高邮县在推广机械插秧工作中,也难免有不足之处。高邮县的同志们正在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第一,进一步提高机子质量,提高机插水平。当地生产的“跃进72—1”型手扶插秧机的使用效果,基本上是好的,但据一些社队反映,机子的部分零件强度不够,工艺水平较低,最近,八桥农机修造厂根据“用户”的意见,又对机子的八个部件作了较大的改进。
第二,解决农机和农艺的矛盾。例如:江苏省近年大力推广杂交稻,而插秧机如何适用于栽插杂交稻,省内还只有个别的县、农场在搞试验,尚未过关。高邮县去年搞了二十万亩杂交稻,没有机插;今年又增加了二十万亩杂交稻,预计全年机插水稻只能安排五十万亩。八桥农机修造厂为了适应推广杂交稻的新情况,正在集中力量攻关。他们认为,农艺和农机互不适应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这个“老大难”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看来,单靠一个厂、一个县是不能圆满解决的,得在整个地区范围,甚至更大的范围内,由党委出面,会同农业、农机和农业科研等部门,取得统一认识,密切配合,共同解决。
第三,高邮全县机插突破了五十万亩大关,这是一个胜利。但在社与社、队与队之间,机插程度还不平衡。县委正在大抓三分之一的薄弱队。最近,县委还强调在继续抓好手扶插秧机的同时,要把机动插秧机抓上去,全面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把机插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闯出中国式的农业机械化的道路做出贡献!
高邮县委报道组 陆建华
《新华日报》记者 卜寿林
本报记者 黄际昌


第3版()
专栏:

按照法律程序处理案件
周来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应该按照严格区别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去解决,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去解决”。这一决定,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准确地打击敌人,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这个精神,人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案件中,必须严格遵守社会主义法制,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案件,以促进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刑事案件的处理,必须由人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经过侦查、起诉、审判等程序,作出相应的决定,其他任何机关、团体或个人都没有这个权力,公、检、法三机关各自通过具体的刑事诉讼活动,发挥不同的职能。人民公安机关主要负责刑事案件的侦查。人民法院主要负责案件的审理和判决。人民检察院参与刑事诉讼活动的整个过程,对于人民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和起诉,并且对提起公诉的案件,以国家公诉人的身分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在有关法律中,还规定了人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行使职权的具体程序。法律规定的这些职权,是不能随意更改和互相代替的。人民公安机关在侦查案件中,需要逮捕人犯时,要经人民检察院批准,人民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要经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人民检察院没有审判权,对于需要判刑的人犯,由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起诉,判刑不判刑、适用哪种刑罚以及量刑轻重,则是人民法院的职权。这些程序的规定,体现了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是集体主义的、唯物辩证的工作方法在司法程序上的具体运用。只有各自按照诉讼程序的规定,行使自己的职权,才能保证正确有效地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并且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防止错捕错判。
有些同志对法律程序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不重视或者不遵守程序法的规定,认为不按照法定的程序办案也没有什么关系,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实际上,任何执法过程,都不能离开一定的法律程序,刑事诉讼程序是正确执行刑法,惩治犯罪的重要保证。马克思曾指出过:“审判程序和法二者之间的联系如此密切,就象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联系,动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联系一样,审判程序和法律应该具有同样的精神,因为审判程序只是法律的生命形式,因而也是法律的内部生命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78页)我国政法工作的实践表明,什么时候在办案中遵守法律程序,办案的质量就高;什么时候违反法律程序,办案质量就低。林彪、“四人帮”一伙无视起诉和审判的程序,一张纸条,一句话,就可以入人于罪。这个血的教训,使我们认识到必须把诉讼制度健全起来,克服一切把法律程序看作是“形式”、“手续”、“走过场”等法律虚无主义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既有利于打击敌人,又有利于保护人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