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波罗的海的狂涛恶浪
冬柏
波涛汹涌的波罗的海变得更加不平静了。不久前,苏联在位于拉脱维亚共和国首府里加附近的波罗的海海滨,兴建一个新的大型海军基地。据外国报刊报道,这个新海军基地在里加湾的德维纳河和加乌亚河之间的三角洲上,其中包括一个军港、大型军火库和船坞设施,估计两三年内即可竣工使用。一些西方海军分析家们认为,这个基地将成为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一个关键性前进基地。
波罗的海是欧洲北部的一个内海,是大西洋的属海,面积约四十二万平方公里,在它的西边以丹麦和西德的厄勒、大小贝尔特等海峡和北海相通,这是波罗的海通往大西洋的唯一出口。波罗的海沿海共有七个国家,即瑞典、丹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苏联和芬兰。正象西方报纸指出的,七国共享一条航海要道,一个重要渔场和沿海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个东西方在北欧共存的水域,对沿岸国家都有着巨大的重要意义。对波兰和东德来说,它是唯一的海域。苏联西部一些港口吞吐的货物,有百分之四十要通过波罗的海。对西欧国家以及芬兰、瑞典、丹麦等国家来说,波罗的海是连结北海,通往大西洋的这条西方“海上生命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国家的出口货物从这里运往英国、北美以及广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同时它们赖以维持生存而亟需的石油、燃料、原料又是从这条线源源运往它们的港口和工厂。据统计,在西德的北部港口,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条船进出。西德海军监察长卢德中将曾经说:“不要把德国看成一个大陆国家,实际上是依赖海上生存的国家,原料、能源、粮食都来自海上,海上一封锁就会被人家卡死”。因此,不少沿岸国家提出,波罗的海应该成为沿岸各国保障安全和发展的和平之海。
但是,莫斯科一直想把波罗的海变成它的“内湖”。从彼得一世开始,俄国梦想建立海上霸权,不断觊觎波罗的海通道。当年老沙皇尽管打败过瑞典的海军,但波罗的海通道的控制权依然是未到手的肥肉。现在新沙皇继承老沙皇,以更疯狂的扩张劲头,实现其野心。早在几年前,苏联北方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就日益扩展,其速度要比在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苏联海军力量快得多。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目前由三十多艘潜艇和五十艘大型水面舰只组成,有十四万人员。舰队总部设在加里宁格勒。苏联的这支舰队现共拥有三个主要基地和十四个支援设施。加里宁格勒附近的巴尔季斯克海军基地距波兰格但斯克港只有五十英里。不仅如此,苏联的波罗的海舰队还可以得到它在北面的庞大的苏联北方舰队的支援。同时,华约国家也在波罗的海建立了大型舰队。据西欧情报人士说,在波罗的海的华约国家的海军力量包括二十五艘巡洋舰和驱逐舰(其中有许多是导弹舰只),七十艘潜水艇,一百八十艘护卫舰,二百五十艘扫雷舰,二百艘鱼雷快艇和导弹快艇,一百艘两栖艇。华约在波罗的海的海军力量以五比一的优势超过了北约的海军力量。西德《世界报》说:在波罗的海,“人们已清楚地看到,长期来局势发展的特征是东方在这一地区无尽止地增加军事力量”。美国《纽约时报》曾经说,华约组织在波罗的海拥有的军事力量正接近于这样的程度:一旦发生战争,他们能够强行通过厄勒海峡和大贝尔特海峡这两条从波罗的海通向北海的水道,从而进入北海同苏联从摩尔曼斯克南下的北方舰队会师。
近年来,苏联凭借其军事扩张的优势,把海军活动的方针由“近海防御”变为“远洋进攻”。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曾不止一次地宣称:“从前,我们的舰艇和海军飞机主要在我们海岸附近作战,并保证在战术上同地面部队协同行动。今天,我们必须做好准备,要从事全面的攻势作战,并对世界各大洋和腹地各处的帝国主义海上和地面据点给予毁灭性打击。”苏联在波罗的海的扩张正是这种方针的体现。
苏联在波罗的海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一旦发生战争,竭力攫夺厄勒和大小贝尔特海峡,打通通往北海的出口,控制波罗的海通道,以便使波罗的海舰队和华约舰队同北方舰队一起包围自挪威、英国直至西欧一线,同时西出大西洋,切断西欧同北美以及同其它各洲的交通联结线。正是从这一战略目的出发,苏联和华约海军在波罗的海进行频繁的活动,它们在这一地区不断试验新武器,试航新的海军舰只和训练水兵,进行各种各样演习。与此同时,它还加宽了苏联国内连接波罗的海和白海的运河,扩大以摩尔曼斯克地区为基地的苏联的北方舰队南下。这条加宽了的运河不仅能够使苏联最大的海军力量——北方舰队在发生冲突时增援波罗的海的军舰,还可以使在战争中被击坏的北方舰队的军舰运往波罗的海进行修理,而不需要通过丹麦的海峡。
不久前,美国《洛杉矶时报》曾经指出:最近几年来,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国家不断增加了在波罗的海上空和海上的巡逻。俄国人、波兰人和东德人分享的是波罗的海的东端,而波罗的海的唯一出口在西端,因此他们知道,如果发生战争,他们的舰队可能成为瓮中之鳖,因此,他们举行咄咄逼人的演习。他们不断把登陆演习的地区向西推移,直到西德和丹麦附近。
据西方报刊报道,苏联西侵的活动越来越猖狂。它们在海军演习中,有些部队围绕着丹麦的谢兰岛和菲英岛不断兜圈子。苏联舰只经常非法闯入别国领海,以伪装的“货船”和“油船”进行间谍活动,并以丹麦和瑞典沿海岛屿为假设目标进行模拟登陆演习。苏联轰炸机队有时以四十架到五十架的编队飞向丹麦,通常要到离丹麦领空十海里处才返回。有一年这种威胁性飞行竟达一百一十次之多。一九七五年四月,苏四大舰队在三大洋举行了“海洋75”大演习。演习中,北方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在大西洋北部海域集中八十余艘舰只,波罗的海舰队第一次演练了以大编队集中通过丹麦海峡,并与地中海分舰队在亚速尔群岛附近会合,作为对进入大西洋的苏联北方舰队的支援。演习表明,战时苏联可能以三支舰队从欧洲南北两翼切断大西洋的美欧海上联系,封锁和孤立西欧,它随时准备以突然袭击的手段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一直到英吉利海峡、丹麦海峡。这是苏联霸权野心的一次大暴露。
十分明显,苏联目前在里加附近加紧兴建新的大型海军基地是一个不祥的预兆。它必将会在波罗的海掀起更加凶险的狂涛恶浪。


第6版()
专栏:

阿富汗局势的动乱
雪元
最近一个时期来,阿富汗国内局势十分动荡。政府虽然对反政府的穆斯林武装实行坚决镇压,但“成效甚微”,“叛乱势力日益壮大”。政府的飞机甚至轰炸了离首都不到四十公里的地区,并经常在喀布尔上空巡逻。驻阿富汗的外国使馆被告知到喀布尔城外旅行不得超过十五公里。这种局面,使自认对阿富汗负有“特殊责任”的苏联极端不安。六月一日,苏联报刊甚至声称:“对于在其边界附近的战斗不能漠然视之。”
阿富汗现政府在一九七八年四月通过政变上台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大清洗,据外电报道,镇压的不仅有大批反政府的军政官员和宗教界、部族界人士,甚至包括职员、教员以及商店老板、出租汽车司机和服务员。关押的政治犯达两万人之多。与此同时,阿富汗经济困难也日趋严重。作为国家最大收入来源的关税,由于商业进口急剧下降,旅游业衰落,下降到只有过去的十分之一。农业歉收,今年短缺小麦超过五十万吨。工业发展也面临着资金不足。人民生活极端困难,使大批难民外逃。据报道,现在伊朗和阿拉伯国家的阿富汗难民已达二十万,在巴基斯坦就有十万人。现政权执政以来,先后同苏联签订了四十多种条约和协定。大批苏联专家和三千五百多名军事顾问,渗透到阿富汗的机关和军队,牢牢地控制了各个重要部门。以上情况,引起阿富汗国内人士的严重不满,甚至参与“四月政变”的力量内部也出现了分歧。这就导致了反政府活动的加剧。
阿富汗反政府武装战斗是三月中旬由东部库纳尔地区首先爆发的。那里的一些持有枪枝的穆斯林组织因为对政府不满而袭击了当地政府军。自那时以来,穆斯林武装出击的规模逐渐发展。活动地区也由东部蔓延到南部、西部;靠近苏联边界的北部地区甚至首都喀布尔附近也发生了战斗。冲突波及了全国二十九个省市的十五个省市。穆斯林武装曾一度占领了第三大城市赫拉特。政府调兵遣将,出动了苏制米格机进行了狂轰滥炸,发射导弹,“双方损失惨重”。据报道,已有十万居民死于政府军的弹压,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死于飞机的轰炸。
政府的残酷镇压激起了一些军人的不满,政府军连连发生哗变。四月份,在赫拉城的部分驻军哗变。五月份在东部要塞贾拉拉巴德市又有属喀布尔第七机械化师的二千五百人拒绝去冲突最激烈的地区作战,因而发动兵变,打死了省军区指挥官兼省长,抓住并处死了几名苏联顾问。据报道,仅在五月下旬的十天中,就有大约四千名阿富汗士兵、一些连队和一个旅倒向反政府武装一边。此外,政府军中开小差的人也越来越多。
由于大批政府军携带先进武器倒戈,穆斯林武装改进了装备,战斗力大大加强。最近以来,反政府武装在战斗中歼灭政府军和缴获的武器装备日益增加。据五月底消息,阿富汗中部三个省已在反政府武装控制下。
面对广泛的武装反抗,政府一面加强了“防务”,一面改组了政府。三月份,原外长哈菲祖扎·阿明接替塔拉基被任命为总理,组成了新政府,并研究了防务问题;其后又成立了最高国防委员会。观察家认为“宣布这件事就等于宣布国家处于危险之中”。
阿富汗的严重局势,使莫斯科感到惊慌。四月上旬,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叶皮谢夫赶到阿富汗“访问”。外电报道,叶皮谢夫此次访问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视察苏联在阿富汗的军事顾问,而在于给阿富汗军队的高级军官打气”。在此以前,随着阿富汗国内冲突的扩大,苏联出动了二十架巨型运输机紧急向阿富汗空运坦克、装甲运兵车和军用物资,一个权力很大的苏联专家组视察了动乱地区,研究了阿富汗的防务需要,再次运送了三十架米格—24作战直升飞机和四十架米格战斗轰炸机、大批坦克、装甲车等军用物资。苏联驾驶员甚至亲自驾机参战,苏联顾问亲临战区指挥政府军作战。苏联乘机接管了阿伊边界地区的欣丹德军用机场,还谋划在法拉建立新的军事基地。为了支持现政府扩大武装力量,厉行镇压,还唆使执政党建立所谓“人民派志愿人员”由苏联教官负责管理和训练。这一切都证明,苏联已深深地卷入了阿富汗的内部冲突。
为了转移人们对阿富汗局势动荡真相的注意力,苏联竭力想把水搅浑,《真理报》、《消息报》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诬蔑伊朗、巴基斯坦、中国“干涉阿富汗内政”,并且公然对一些国家进行威胁。这种血口喷人理所当然地遭到了驳斥。各国舆论指出,苏联的这种贼喊捉贼手法,实际上是它进一步“干涉的前奏”和试图采取侵略步骤的一些借口。
阿富汗地处中亚南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为老沙皇所垂涎。苏联新沙皇继承了老沙皇的衣钵,为了争夺印度洋的出海口,卡住西方和日本的海上战略通道,在它图谋攫取越南的海空基地作为立足点,进而打通印度洋的海上通道的同时,又竭力控制阿富汗以打通南下印度洋的陆路通道。因之,控制阿富汗已成为苏联的一个重要目标。
目前,阿富汗政府尽管施展种种手段,但仍未能把穆斯林武装镇压下去,有些地方“仅仅是设法保持了对一些城市和主要的公路的控制”。苏联卷入阿富汗内部冲突,已使阿富汗人民对“俄国帝国主义分子”更加痛恨而提出了“把苏联人赶出阿富汗”的口号。阿富汗的动乱和武装冲突还在继续发展中。


第6版()
专栏:

日本北洋渔业前途暗淡
东民
日苏两国关于在北太平洋水域捕捞鲑鱼和鳟鱼的谈判,虽然在四月底就已达成协议,但谈判结果对日本渔民的“冲击”却无法随之消除。因为日本虽然在谈判桌上争得了与去年相同的捕获量,但日本渔民在一部分水域的作业时间不但大大缩短,还需付出比去年将近多一倍的“渔业合作费”。日本报纸说,这次“靠钱解决的捕鲑鳟谈判”,给日本渔民“带来沉重打击”,日本“捕捞鲑鱼和鳟鱼的近海渔业愈加逼进了困境”。
日苏渔业谈判从一九五五年到现在已举行过二十多次。正如日本报纸所说,尽管苏联喊了多年“睦邻友好”和“渔业合作”,但这种“例行公事”式的谈判却“没有一次顺利谈妥过”;日本虽以“不懈的谈判”为口号,年年“向苏联厚厚的障壁挑战”,但苏联要价却是越来越高,条件越来越苛刻。
自从美国、加拿大和苏联划定二百海里禁渔区以后,日本的渔业就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因为日本的渔业主要是远洋渔业。它每年总渔获量的三分之一的鱼是在其它国家的二百海里之内捕获的,而北太平洋水域又是日本重要的传统渔场。日本全国水产加工工业所需要的原料有将近一半来自苏联划定的二百海里水域。所以为了维持北洋渔业,日本不得不每年同苏联进行谈判。
一九七七年二月,苏联宣布实行“二百海里渔业专管水域”的决定,单方面把日本的北方领土做为它划分二百海里专管水域的基线。在从同年二月底开始的长达三个月的日苏渔业谈判中,苏联断然拒绝涉及领土问题,并把它单方宣布的二百海里水域作为缔结新渔业协定的“前提条件”。为了迫使日本在谈判中妥协让步,从四月一日起,苏联曾一度把日本渔船统统赶出它宣布的二百海里水域。最后,日本被迫承认苏联在这一水域拥有索要“许可证”、“捕鱼费”和实行“裁判权”等权利,并对日本捕鱼的渔区和捕鱼种类规定了种种限制措施。
在一九七八年年底举行的日苏渔业谈判中,苏联又提出一个“等量主义”,缩小了日本一九七九年在这一水域的捕鱼量,使日本在这一水域的捕鱼量由一九七六年的一百二十七万吨减至今年的七十五万吨。日本还被迫同意苏联在北海道沿岸水域利用拖网捕鱼。
由于苏联在它宣布的二百海里水域内拥有“裁判权”,它就在这一地区任意对日本渔船进行检查、扣押和罚款。去年一年,苏联对日本渔船罚款的事件就有八十二起,罚款额高达二亿三千五百万日元。今年一月至四月,被苏联罚款的事件又有二十三起,总计达三千万美元。苏联把包括日本的北方四岛在内的周围水域变成了它的“领海”,当日本渔船在北方四岛附近海域捕鱼时,苏联又以“侵犯领海”为理由,无理扣船、罚款。仅在去年上半年,苏联在日本北方四岛附近以侵犯领海为由无理检查日本渔船的事件就达近百起,对日本渔船罚款数千万日元。日本报纸愤慨地说,苏联把日本的北方领土周围的海域简直变成了“检查和罚款的海洋”。
在北太平洋海域捕捞鲑鱼和鳟鱼的渔民,更是受到苏联的沉重打击。从一九七七年起,日本渔民被禁止在苏联宣布的二百海里水域作业。去年,苏联借口“母河国主义”,又迫使日本同意在公海上设立了被称为“三角水域”的禁渔区。认定公海里的鲑鱼和鳟鱼是出产地苏联所有。由于苏联的一方指定,去年日本的捕捞期限比一九七七年缩短了十天。今年渔业谈判时,苏联提出还要扩大“三角水域”的禁捕区,遭到日本的反对,但日本渔船在“三角水域”东侧的捕捞期限又比去年缩短了一个半月。
去年,日本为捕获限定的四万二千五百吨鲑鱼和鳟鱼,付出十七亿六千万日元的“渔业合作费”。今年在捕获量不变的条件下,“渔业合作费”增加到了三十二亿五千万日元。据日本《北海道新闻》报道,去年,日本渔民负担了其中百分之五十四的“渔业合作费”,其余部分由日本政府负担。日本渔民担心,如果今年“渔业合作费”仍按去年比例负担,日本渔民更是“难以消化”,将受到“无法忍受”的“沉重打击”。
在苏联“渔业合作”的美名之下,日本传统的北太平洋渔场越来越小,渔获量也不断下降,迫使日本在去年和前年两年内减船一千四百多艘,日本政府为此拿出了一千二百多亿日元的补偿费用。在渔户内部,也由于连续两年减船,残存的船主拿出了大量的“朋友补偿费”给被减船的船主以资救济。日本舆论评论北洋渔业犹如“北太平洋上的落日”,迎来了“苦难的新时代”,其前途“十分暗淡”。


第6版()
专栏:

厄瓜多尔政局的新发展
艾碧溪
六月六日,厄瓜多尔最高选举法庭宣布了四月二十九日举行的选举结果。人民力量集中党候选人海梅·罗尔多斯以百分之六十八点四的多数票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在议会选举中,人民力量集中党也遥遥领先,在全部六十九个议席中赢得了三十席。当选总统和国民议会议员将在八月十日就职,重新建立民选政府以结束七年多来的军政府的统治。这是厄瓜多尔政局中的一个新发展。
在拉丁美洲这个“赤道之国”,人民群众有着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光荣斗争传统。战后以来多次出现的通过政变而建立的军事独裁政权,都在人民斗争浪潮的冲击下垮了台。一九七二年二月右派军人集团又发动政变,推翻贝拉斯科总统而上台执政,同样受到人民群众的反对。一九七六年一月全国运输工人的大罢工,使以罗德里格斯总统为首的军政府被迫辞职。以海军司令波维达为首的最高执政委员会接管政权后,提出了“恢复宪制计划”,并开始和各政党“对话”。经过各方面的激烈斗争,恢复宪制的工作逐步取得进展。一九七八年一月十五日,全国进行公民投票,通过了新宪法。宪法规定,总统在全国选举中须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任期五年,不得连任;议会为一院制,议员任期五年。七月十六日进行了总统选举。罗尔多斯虽然获票最多,但未得过半多数。因此,今年四月又举行了第二轮的总统选举。
罗尔多斯在这次选举中获胜,是因为他适应人民群众要求民主、要求改革的心理,在竞选中提出了代表“变革势力”的口号。
厄瓜多尔从一九七二年开始出口石油,近年来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是,这个国家贫富悬殊情况仍十分严重。罗尔多斯在竞选中提出要“当一个穷人的总统”,进行一系列改革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正义平衡”。这些主张,对选民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在政治上,罗尔多斯提出了“全国团结”的号召。他在竞选中遍访全国,宣传他的纲领,争取各种力量。他提出保护私人投资的保证,打消了一部分资产阶级对他的疑虑。他赞扬军队信守诺言,保证当选后尊重军队的独立性,使军队内部主张“还政于民”的力量对他有好感。这些做法,有利于他在选举中得到多方面的支持。
在对外关系上,罗尔多斯主张坚持人民自决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执行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同所有国家建立关系的政策。他表示要密切同拉美国家的关系,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支持不结盟运动。这些,都是符合人民愿望的。
根据选举结果,以罗尔多斯为首的人民力量集中党及其同盟者,在新议会中将基本能控制局面。但是,厄瓜多尔国内各种力量的斗争还是十分尖锐的。这种斗争,将决定今后局势如何发展。


第6版()
专栏:时事综述

西撒哈拉问题的前前后后
旭光
非洲统一组织对西撒哈拉(简称西撒)争端的调解活动,使和平解决西撒冲突的呼声进一步高涨了。五月初,非统关于西撒问题的特别小组委员会两主席,尼日利亚国家元首奥巴桑乔和马里国家元首特拉奥雷,先后访问了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同三国领导人和西撒人民解放阵线(简称西撒人阵)领导人会谈,探索解决西撒争端的途径。在这以后,西撒争端的有关各方进行了一些接触,并且都公开表示了和平解决争端的愿望。
阿尔及利亚领导人说:“阿尔及利亚准备在尊重联合国和非洲统一组织决议的基础上为实现和平进行的一切活动作出贡献”。毛里塔尼亚领导人说:“我们同意联合国和非洲统一组织的决议。”摩洛哥领导人表示“准备同阿尔及利亚新总统进行会谈”。
历史遗留的争端
西撒争端,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个问题。
西撒位于非洲西北部,西濒大西洋,南和东南与毛里塔尼亚为邻,北与摩洛哥接壤,东北角与阿尔及利亚有六十公里的共同边界。地扼欧洲至好望角的南大西洋交通要道。面积二十七万三千平方公里,人口约八万,境内多为沙漠地带,拥有丰富的磷酸盐矿以及石油、铀等其它矿藏资源。
公元七世纪初,阿拉伯人进入西撒。八世纪时,摩尔人(阿拉伯人的一种)曾在这个地区建立帝国。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西撒一度被摩洛哥王国统治。西班牙殖民者在一八八四年霸占了西撒,并在一九五八年将西撒划为一个“省”。
近几年来,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都对西撒提出了主权要求。阿尔及利亚则强调自己是西撒的“有关方面”,主张通过“自决”实现西撒独立。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联合国通过决议,要求西班牙和有关各方首先在西撒非殖民化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然后由西班牙组织公民投票,使西撒居民行使自决权。一九七五年五月,西班牙被迫声明要撤出西撒。同年十月,联合国调查团向联大提出报告,建议采取措施,使西撒居民能“自由地”决定他们的前途。不久,国际法院公布了它的咨询性意见说,法院一致认为西撒在被殖民化时“并不是一块无主的领土”;摩、毛同西撒之间存在着某种“法律上的联系”。但法院院长在宣布这项裁决时则说,“向它(指国际法院)提出的材料和情况不能证实西撒和摩、毛有任何领土主权联系”。对于国际法院的意见,各有关方面有着不同的解释。
在一九七五年六月,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两国达成了分治西撒的协议。同年十一月十四日,两国又同西班牙签订了一个马德里协议。一九七六年二月西班牙从西撒撤出,摩、毛随即对西撒施行分治。同年四月十四日,摩、毛两国还签订协定,确定摩占北部地区,约十七万平方公里,毛占南部地区,约九万平方公里。
阿尔及利亚强烈反对摩、毛分治西撒。它积极支持西撒人阵争取独立的活动。一九七六年二月二十七日,西撒人阵宣布成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三月六日,阿尔及利亚宣布承认这个共和国。三月七日,摩、毛同阿断交。
硝烟弥漫大沙漠
西撒人阵(也叫波利萨里奥阵线)成立于一九七三年五月二十日,其前身“撒哈拉解放阵线”成立于一九六八年。它早期反对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在西班牙撤出后反对摩、毛分治西撒,主张以武装斗争实现独立。在阿尔及利亚的支持下,西撒人阵从一九七六年二月开始对毛里塔尼亚和摩洛哥发动袭击。西撒人阵的游击队曾深入毛里塔尼亚境内袭击祖埃拉特铁矿中心及其铁路交通设施,甚至还袭击了首都努瓦克肖特,使毛里塔尼亚的政治、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为了对抗西撒人阵游击队的袭击,摩、毛两国在一九七六年七月签订了“共同防御协定”,摩洛哥还派了有近万人的军队驻扎在毛里塔尼亚境内。一九七八年七月十日,毛里塔尼亚发生军事政变,推翻了执政十八年之久的达达赫政权。西撒人阵当即宣布暂停在毛领土上的军事行动,作为对毛的“善意姿态”,而集中力量对摩作战,其进攻的目标是摩南部和摩军驻扎的西撒北部的一些城镇。战斗十分频繁,仅今年头四个月西撒人阵游击队就对摩军发动进攻达二百四十次之多。今年二月,游击队一度攻占摩南部城市坦坦,在摩洛哥立即引起了政治反响。摩洛哥国王于三月八日宣布成立国防委员会,次日,议会召开特别会议,发表声明宣布,“一旦国家的领土遭受外国军事侵略,就行使追击权,并采取报复行动”。对此,阿尔及利亚和西撒人阵反应强烈,相继向摩发出还击“警告”。四月间,又爆发了激烈的战斗,西撒冲突有进一步升级和扩大的趋势。
寻求解决的途径
西撒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引起了两个超级大国的觊觎。
美国在西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南大西洋东岸有着海、空军基地,这对其控制西地中海和欧洲通往南大西洋的航道,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企图在西地中海和南大西洋东岸得到海、空军基地,以便加强其同美国争夺西欧的地位。据外国报刊报道,苏联想通过西撒的争端“把马格里布(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三国的总称)国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把西撒首府阿尤恩变成它在南大西洋东岸的基地。因此,都争相插手,浑水摸鱼,这就使西撒局面更加错综复杂了。
但是,历时三年的军事冲突,不仅给有关各方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而且危及着整个马格里布和非洲的和平安定。这种局势,引起了非洲、阿拉伯国家的普遍关注。非洲国家首脑会议在一九七六年七月曾通过决议,呼吁有关方面通过和平协商,合理解决西撒问题。面对要求和平解决的强烈呼声,西撒争端的有关各方逐渐开始了为早日结束战争而进行的尝试。
从去年九月以来,西撒人阵同毛里塔尼亚的代表在巴黎和非洲的其它地方进行了多次接触。毛里塔尼亚和摩洛哥两国领导人也商谈了“实现西撒和平的工作方法”。今年四月,一方面毛里塔尼亚政府的改组使西撒争端的解决出现了新的希望,另一方面西撒的武装冲突又有了发展的趋势,因此,非统组织关于西撒问题的特别小组委员会两主席就在非统组织秘书长陪同下访问了有关三国进行调解活动。
目前,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和阿尔及利亚三国以及西撒人阵对西撒问题的意见还有着分歧,要解决争端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但是,只要有关各方以维护团结为重,互谅互让,排除一切外来的干扰破坏,在友好国家的帮助下,通过平等协商,使西撒问题找到一个公正、合理的解决方案是完全可能的。(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