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国际随笔

老子与小子
司马达
武元甲在越南国会上说,越南、老挝、柬埔寨的事,是只同这三个国家“有关的事情”。除了它们自己之外,谁也管不着。
谁也管不着,那么它们三家又是怎么管的呢?是不是都能自己管自己,或者你管他,他管我,我管你,大家互相管吗?
用不着武元甲来解释,谁都心里明白。
河内是万象的太上皇,而金边傀儡则是河内当局的家奴。这就是他们所谓的越、老、柬三国“特殊关系”与“战斗团结”的内容和实质。现在越南派驻在老挝的军队,比老挝本国的军队还多。它的“顾问”、“专家”多如牛毛,控制着老挝所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部门。老挝的一切行政管理,不分内外,事无巨细,都得随人俯仰,听命于河内。至于金边,那就更不用说了。韩桑林的所谓“政权”,就挂在越南的刺刀尖上,柬埔寨的大好河山,完全蹂躏于越南侵略军的铁蹄之下。主子发话,金边跟着摇旗呐喊。在那个虽未挂牌却已出世的所谓“印支联邦”之内,万象、金边连个自主独立的影儿也没有,还谈得上什么去管河内的事吗?
武元甲此话如果还有一文价值的话,不过是向世人表明:从琅勃拉邦到富琅山区的老挝,从马德望到鹦鹉咀的柬埔寨,如今已是越南屠刀下的禁脔,被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别人谁也管不着的话,就是只许老子在这里称王称霸,独家控制之谓也。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河内这个小小的霸主,是不是只能自己管别人,不许自己被人管呢?看来也未必如此。
不论河内今天如何穷兵黩武,神气活现,反正谁都看得清楚,这个自夸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是全靠苏联的卢布和武器来支撑的。
西德《斯图加特日报》说得好,“如果不是苏联每天供给这个国家二百万美元的话,越南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苏联的几千名顾问专家,已经涌进了越南的各个军政机构。河内、西贡、岘港和金兰湾的机场与基地,也正在一个个地拱奉给苏联的飞机、军舰使用。这种门户开放的主仆关系,和当年美国佬之在南越,阮文绍之屈从于华盛顿,也不见得有什么根本差别。难道这种情况,能够用苏越条约这块遮羞布掩盖得了吗?
其实,武元甲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越南投靠苏联,是他们取得所谓“胜利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要是没有莫斯科恩主这个“因素”来“决定”一切的话,越南的对外扩张侵略是根本办不到的。
因此,对万象和金边摆出一副老子面孔的河内,在莫斯科面前,不过是个打恭作揖的小子。唯其当小子,才能当老子;老子与小子,一身而二任焉!
(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漫话白宫
——访美散记
蒋元椿
美国的神经中枢白宫,外表象一座绿荫环绕的乡间别墅。它同克里姆林宫那种宫墙森严、楼堂巍峨的布局完全相反,显得舒坦开朗,活泼自然。这不同的风格,颇能反映当年美国自由资产阶级同俄国封建专制沙皇的截然相反的气质。
按英语原文,白宫其实应该是“白色住宅”。不知哪位崇美文人把它译成了“白宫”。约定俗成,人们就这样沿用下来了。它始建于一七九二年,供总统居住,不久就被英国军队烧掉。经过重建和历届总统多次翻修、扩建,才逐渐形成现在的规模。一九○一年老罗斯福定下现在的名称。杜鲁门留下了现在的格局。
白宫位于华盛顿的中北部,在宾夕尔凡尼亚大街上。它有一个占地十八英亩的四周围以铁栅栏的园林。主楼是一幢不大的三层白色楼房,正门朝北。这是总统家庭居住的地方。两侧各有一道单层廊房,西接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和总统班子工作的行政楼,东接总统军事助理等工作的一座楼房。它是十九世纪以来历届美国总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所以又是美国的一项重要历史文物。主楼各层都有以前某届总统精心布置的一些房间,现在称为绿室、红室、蓝室等。最多容纳一百四十位客人的国宴厅就在二楼西端。剩下供总统家庭使用的房间并不很多。每星期二到星期六上午十点到十二点,一些有历史意义的房间允许参观,其他时间里,要有游客所在地区选出的国会议员开的介绍信才行。
穿过主楼与西侧廊房之间的一个小门,就进入了南草坪。南面远处耸立着华盛顿纪念碑。草坪周围一片树林,颇有田园风趣。主楼南墙外两侧高大的木兰树,据说栽植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树龄已有一百五十年左右,看来却仍然生机蓬勃。
白宫的历史给人的启示是,这里的主人虽然四年或者八年一换,但是不管他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他所提出的政策都要通过国会的立法程序,一旦制定成为法案,继任的总统就不能轻易改变。这就保证了根据国家利益而确定的内外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以美国从一七七六年独立以来,除了一八一二年同英国的短暂的战争和一八六二年到一八六五年的南北战争以外,没有发生过大的动乱。两次世界大战也没有波及美国本土。长期的和平与稳定,看来是美国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白宫给人深刻印象的是这个超级大国对于舆论和舆论工具的重视。不要小看了连接主楼与椭圆形办公室的那座西廊房。如果说椭圆形办公室是白宫的心脏,这座廊房就是白宫的触角。它是专门采访白宫消息的记者工作的地方。它分成里外两间。外间狭长,杂乱地放着桌椅、沙发、聚光灯和电视机等等家具什物。里屋较小,进口处墙上安装着一排电话机,书架上有一套百科全书。整个里屋象一间电化教育的教室,被用薄板隔成半人多高的一些小间,每小间面积不到一平方米,里面有一块小案板,上面放着电话。板壁上有这个小间使用人的名字。这大概是供白宫记者同他的报刊或通讯社联络的专用电话。侧面还有一个没有窗户的小间,大概是供电视和摄影记者使用的。
从这里,美国总统或他的班子中的成员,通过记者招待会,个别吹风,授意,向美国和全世界宣传美国的政策意向,放出试探气球,抛出敏感材料。这是总统同外部世界联系的一条重要渠道,一支灵敏度极高的探针。从这里可以了解舆论工具在美国政府推行其内外政策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它也是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中一份很有意思的教材。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代表不同集团利益的政治力量的消长与斗争,白宫的主人有的连任八年,个别的甚至十二年,载誉而去;有的勉强任满一届,悄然下台;有的甚至被暗杀,或者被迫中途离任。现在,白宫主人的日子是不好过的,国内有成堆的难题,国外有强硬的对手。在白宫的宁静表面下,潜伏着紧张不安的暗流。好景已去,良辰不再。南草坪的草木倘若有情,也不免要为白宫的未来悄悄担忧。


第6版()
专栏:

普希金的故居和故乡
戈宝权
今年六月六日,是伟大的俄罗斯诗人、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现代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诞生一百八十周年纪念。
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普希金是享有极高的地位的,被尊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这也正如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和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所说的:“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面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别林斯基还把普希金的著名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称之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也这样讲过:“他第一个把文学家的称号,提高到在他之前所难以达到的高度:在他看来,诗人是人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的表达者,他的职责就在于了解和描写出生活中的一切现象”。正因为这样,普希金的不朽的艺术创作,不仅在俄罗斯文学和俄罗斯文化的发展史上,形成了整个的时代;同时它们也丰富了全世界的文化宝库。
作为一个普希金的生平与创作的研究者和翻译介绍者,我对于普希金是怀有特别的热爱和崇敬的,因此每逢到了他的诞辰或是忌辰的日子,许多有关他的美好的回忆,就时常萦回心头。
一九三七年二月,全苏联人民举行普希金逝世百年祭的活动,我正在苏联,因此能有机会访问了诗人的故居和故乡。二月十日是普希金因决斗而死的日子,这天我参加了在莫斯科普希金广场上举行的诗人的铜像迁移和揭幕典礼。高兴的是看到在铜像的台座上,重新刻上了普希金本人在《纪念碑》一诗中所写的原有的几行诗:
“我所以永远能为人民敬爱,
是因为我曾用诗歌,
唤起人民善良的感情,
在我这残酷的世纪,
我歌颂过自由,
还为那些倒下去的人们,
祈求过宽恕同情”。
当一八八○年最初建立普希金铜像时,由于沙皇当局非常害怕普希金的革命诗句,就把提到残酷的世纪那句改成为“是因为我的诗歌的生动的优美对人民有益”,从而贬低了普希金的诗歌的革命意义。
二月十八日是普希金安葬的日子,我特地从莫斯科赶到列宁格勒,然后再乘火车到他的故乡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去。在列宁格勒时,我访问了同普希金有关的地点和他最后的故居,这就使我想起了普希金讲过的一句话:“在这儿每走一步路,都在内心里勾引起我对往日的回忆”。我先访问了在列宁格勒郊区的普希金城。这里原名沙皇村,是叶卡德林娜女皇修建的夏宫的所在地,一九三七年为了纪念普希金才改了名称。这里有普希金读过书的皇村中学,也是他度过了六年岁月的地方。我又访问了在冬宫广场附近莫伊卡河十二号二楼的普希金的故居,他从一八三六年十月迁居当地,住了不到四、五个月,就因决斗重伤,最后只讲了“生命完结啦!”一句话就弃世长逝。这所故居是按照他生前的样子布置的,有会客室、餐厅、书房、藏书室等。他生前的不少遗物还被保存着,人们可以看到他用过的鹅毛笔,他写的最后的书信,他的珍贵的藏书和他决斗时穿的背心,甚至还有作家屠格涅夫保留的当普希金逝世时从他的头上剪下的一绺头发。所有这一切,都使我们能回想起普希金生活的最后的日子。
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普斯科夫省,这是普希金祖传的和他父母的领地,普希金在一八一七年和一八一九年都到过当地,一八二四年到一八二六年,他被沙皇宪警当局在当地禁居了两年。这个期间他写成了叙事诗《青铜骑士》、《茨冈》,历史悲剧《鲍利斯·戈都诺夫》,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几章。一八三五年的五月和九月他又两次来到当地,留下了《我又重新访问》一诗。在普希金故乡的地点上新建了纪念馆,他的老奶妈住过的小屋也还被保存着。我曾经几次冒着严寒和风雪,乘着雪橇去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和普希金常去的邻近的三山村。沿途的雪景是那样迷人。枞树和菩提树林是那样美丽,就如普希金所写的:
“严寒和太阳;多么奇丽的日子!”
“冬天来啦,……农民兴高采烈地乘上雪橇去开辟路径。”
“……我又重新访问了那一角土地,我曾经作为一个被放逐者
在那儿度过了两年不知不觉的岁月。”
普希金的墓地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不远的圣山镇。我恰好住在圣山镇的旅店里,在旅店后面的山坡上就是圣山修道院,因此我在早晚时常爬上山坡,去瞻仰诗人长眠的地方。普希金在决斗逝世以后,沙皇当局就下令把他的棺柩秘密地运到圣山镇安葬,不得举行任何仪式,沙皇尼古拉一世就是这样埋葬了一位伟大的俄罗斯的天才诗人。
一九五六年五月间我重游列宁格勒,除参观了普希金的故居之外,还访问了苏联科学院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它又名“普希金之家”,是苏联研究普希金和编辑出版普希金全集的中心。我查阅了普希金的手稿,浏览了普希金的私人藏书,通过当时所收集到的资料可以看出,普希金在他的一生当中对中国是怀着很大的兴趣的。他阅读过不少俄文的和法文的有关中国的著作,并藏有俄译的《三字经》和法译的《赵氏孤儿》。他写过一些提到中国的诗歌作品,甚至在《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手稿中,还写有“中国的圣人孔夫子,教我们要敬重青年人”的诗句。
他在一八三○年一月十七日还曾写信给沙皇宪兵总督班肯尔多夫,请求允许他随同派往中国的使团一同访问中国,但这个请求被拒绝了。要是普希金当时能够访问中国,不用说,在他的文学遗产中会留下不少关于中国的诗章、游记和书简的。
普希金虽然没有能来到中国,但在二十世纪初,他的名字就传到我国来了。一九○三年,他的著名小说《上尉的女儿》又被译成中文,题名先译为《俄国情史斯密士玛利传》,又名《花心蝶梦录》。从那时候起,普希金的作品不断地和大量地被介绍到我国来,被广播,被朗诵和演唱,受到广大的读者和听众的热烈喜爱与欢迎。
(附图片)
普希金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
H·盖(一八七五年作)


第6版()
专栏:

那不勒斯的忧伤
李宜华
欧洲有句俗话:“到过那不勒斯,死也瞑目。”
的确,世上有许多诗人曾写诗赞美那不勒斯,许多名画家迢迢而来描绘它迷人的风光。全世界只有很少的城市曾经受到过这么多歌曲的颂扬。然而,那不勒斯的美并不在于它瑰丽的建筑或艺术古迹,而在于它风景如画的那不勒斯海湾。
濒临第勒尼安海半月形的那不勒斯海湾壮丽无比。它象一双温柔的手臂,紧紧地把大海抱住。这里天水一色,湛蓝明澈;在灿烂的阳光下,衬托着东南方向的维苏威火山。海湾入口处,静静地躺着著名的休养胜地伊斯基亚特岛和卡普里岛。沿岸山坡松涛起伏,果园林立,在北岸葱翠绮绿的山坡下,是意大利南部的文化、贸易中心和重要港口那不勒斯市。那不勒斯的意大利名字是“那波里”,它的意思是“新的城市”。其实,这座城市应该称得上是一座古城了,它建于公元前六百年,从公元前三百二十七年开始,便成为一个游览区了。
那不勒斯地区无疑是欧洲最美丽的风景区之一,但它的社会问题之多,在欧洲也是名列前茅。意大利近年来经济不景气造成大量失业和一系列社会问题,特别是青年的失业已是意大利当前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那不勒斯地区的人口占意大利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但它的失业人数却是全国的百分之二十五。愁眉苦脸的失业人群在港区的就业办事处门前川流不息。他们就业的机会渺茫,但仍频频来到这里,只是为了办理继续接受救济的手续。不少青年拖着沉重的步伐在繁华的街道徘徊流浪。
作为意大利南部的文化中心,那不勒斯具有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那波里”歌曲流传世界。那不勒斯人曾自豪地夸口说,在那不勒斯,人人都是歌手。十七、十八世纪间,那不勒斯培育了许多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一七三七年,那不勒斯建立了意大利最大的圣卡洛斯歌剧院。当地的绘画艺术也在十七世纪时期繁荣发达。建于一二二四年的那不勒斯大学是意大利南部的最高学府。那不勒斯还有藏书一百三十余万册的国家图书馆和收集了意大利第一流名画的国家美术馆。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这样一座光辉灿烂的文化城里,三分之一的人的文化水平却低得可怜,他们要不被学校淘汰,要不就几乎是文盲。大学生即使获得一纸文凭,也往往难以找到和他们的专业知识相称的工作。
那不勒斯的景色是令人陶醉的,但在这种迷人的色彩背后,走私、偷盗、卖淫、贩毒活动横行。据说,这个城市里的各种犯罪活动都有严密的组织,犯罪的技巧可谓达到了高度职业水平。兴致勃勃的游客驾车前来,但在他们游兴未尽的时候,往往因为汽车被盗而败兴离去。那不勒斯的码头附近,酒馆和妓院鳞次栉比。
与那不勒斯的美景齐名的是它的拥挤。在不到三平方英里的市中心,人口有二十八万。由于人口稠密,居住和卫生条件较差,一九七三年发生了霍乱,引起整个欧洲的惊慌。虽然近年来,现代公寓逐渐取代了贫民窟,但是那不勒斯的拥挤在欧洲仍是首屈一指。
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来观赏海湾城市的景色,向往在大海的环抱中倾听六弦琴伴奏着的那不勒斯歌曲。人们从桑他露琪亚的豪华大饭店的阳台上,从海湾沿岸山坡上富人的小别墅里看过去,那不勒斯的美景尽收眼帘,令人陶醉。可是当他们稍稍深入那不勒斯的生活,看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拥挤、失业、犯罪活动折磨着这座充满诗情画意的海湾城市,不免令人感到失望和沮丧。
(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卢旺达的香蕉啤酒
蔡宗夏
香蕉是人们熟悉的南国水果,味美香甜可口。然而,在盛产香蕉的非洲国家卢旺达,人们种植香蕉的主要目的,不是作果品食用,而是为了酿酒。所产香蕉百分之九十都被用来酿制各种啤酒。
卢旺达的香蕉啤酒清香甘醇,驰名非洲,被誉为可与“地中海的葡萄酒”媲美,卢旺达人以此为荣,对他们的香蕉啤酒怀着深厚的感情。婚丧礼仪和宗教祭典,香蕉啤酒是必不可少的佳品;宾朋临门畅叙友情时,斟酒碰杯,美酒的芳香更增添几分情谊;节庆日子亲朋戚友左邻右舍表示亲善友好,香醇又成了互相馈赠的上好礼品:参加村社的公益劳动,也往往以美酒盈樽,表示谢意。一个卢旺达农民,若是没有香蕉,就面临失去朋友,受到歧视的窘境。可见香蕉不但是卢旺达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还关系到人们的社会地位呢。农民新盖一所房舍时,他最关心的就是在住宅周围圈上一块园地,种上几株香蕉。在卢旺达农村,真可说是家家种香蕉,户户会酿酒。卢旺达农民是酿酒的行家,以善酿美酒而自豪。
卢旺达是一个高原山国,有“千丘之国”之称。在那千山万岭之上,最为醒目的就是那丛丛簇簇的蕉林。卢旺达气候条件优越,水分和热量都很丰沛,国土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地区,都适宜香蕉的生长。
近二十年来,卢旺达香蕉种植业迅速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成倍增长。香蕉已成为这个国家首屈一指的农作物。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香蕉啤酒是卢旺达男女老少喜爱的饮料。男人尤为嗜饮,他们的饮品百分之七十五便是这种酒。城乡各地都有酒吧间,香蕉啤酒的销售量相当大。平均每人每日花在喝啤酒上的钱,约占他全日开支的六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香蕉啤酒出售带来的经济利益,正是人们对种植香蕉兴趣倍增的一个重要原因。香蕉是高产作物,一公顷“安当杜”种香蕉,每年可产蕉十二吨,从中可提取四千到六千公升啤酒,收益相当可观。香蕉种植便利,酿制啤酒也耗时费工不多,蕉林中的空地还可套种别的作物。显而易见,蕉农劳动所得比种别的作物更为丰厚。
社会的需要,经济的利益以及香蕉种植本身的种种优点,大大刺激了卢旺达香蕉种植业蓬勃发展,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在这个粮食并不充裕的国家,作饮料用的香蕉种植面积过度扩大,不能说是合理的现象。况且,从营养学的观点来看,香蕉酿成啤酒,营养物质损失很大。这些问题目前正在引起卢旺达有关部门和研究者们的重视。


第6版()
专栏:外国谚语

外国谚语
(美国)
不要光叫手干净,还要使心灵纯洁。
× × ×
依靠别人得来的苦面包,硬得难嚼。
× × ×
谁让同一个人骗过两次,谁就该遭毁灭。
× × ×
如果你指挥不了自己,也就不能指挥别人。
× × ×
大胆的尝试只等于成功的一半。


第6版()
专栏:

美洲“彩蝶王”趣谈
安建国
每当风和日丽的时候,人们常常会在万花丛中碰到一种翩翩起舞、色彩绚丽而又纤巧单弱的昆虫——蝴蝶。但是人们却很少能想象得到,在这个“华丽家族”中竟也有不畏长途艰险,敢于飞越高山大洋的佼佼者。美洲“彩蝶王”就是这样一种奇特的大蝴蝶。这种彩蝶形体美丽、仪态万方,号称百蝶之魁,故美洲人都誉它为“彩蝶王”。它们成千上万只、有组织地每年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定期迁徙数千公里,时间长达几个月。美洲人发现每年夏季都有上万只的“彩蝶王”成群结队从美国得克萨斯州飞往东北地区的新英格兰,或从中南部的佛罗里达州飞往中北部的明尼苏达州。后来一些动物学者和昆虫学者又观察到,在冬季将到时有成千上万只“彩蝶王”从加拿大和美国中、西部浩浩荡荡飞往墨西哥。
多少年来,“彩蝶王”的迁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近年来许多昆虫学者怀着浓厚的兴趣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后来发现“彩蝶王”和候鸟一样,每年冬天都飞往南方,而夏天则又飞回北方。每天平均飞行四十五公里以上。令人兴致盎然的是,在长途迁徙中雄蝶总是在雌蝶周围组成一道锦障,自己首当其冲地担负起护卫和前导的责任。因此每次艰苦跋涉,总不免有三分之一的雄蝶在途中殒命。“彩蝶王”的队伍通常都是夜晚休息,白日飞行,而且黎明即起,从不偷懒苟息。尽管有时行进中队伍在高空强风吹袭下时聚时散,不时间有的落伍、死去,但终究不改其志,还是保持着强大的阵容,向着既定的方向从容地飞去,飞去,高山、大河、沙漠都莫之奈何。成千上万只彩蝶在碧空长天上与飞云竞驰,和流霞争艳,真是蔚为奇观。
加拿大动物学者弗雷德·A·厄克特进一步揭开了“彩蝶王”迁徙之谜。他制作了一种特殊的油膏,将编好号码的标记贴在上百只“彩蝶王”的薄翼上。许多带着这种标记的“彩蝶王”几个月后在数千公里之外被人们找到了。厄克特还寻踪觅迹,在墨西哥的马德雷山脉高达三千米的陡峭山峰上发现了“彩蝶王”的真正府居。每年总有上百万只“彩蝶王”在这里繁殖生息。每年夏天,“彩蝶王”从马德雷山出发飞往美国和加拿大。
这些彩蝶都薄命得很,生命不过短暂的一年光景,很多在迁徙途中就死掉了。但即使是这若许短的生命,它们还是锲而不舍地追求着光明美好的生活。或许“彩蝶王”真正魅人之处倒并不在其形体纤巧美妙,而在于其纤巧的形体中的那颗令人神往的坚强执着的灵魂。这种不畏劳苦牺牲而追求光明的特质,使这种小昆虫的生命对人们有一种新鲜的启示和意义。
(附图片)
“彩蝶王”生长的三个阶段:茧、蛹和蝶


返回顶部